高中历史 7-1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更新时间:2024-03-31 06: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新演练 大冲关) 高中历史 7-1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

命者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而破解这些问题的是 ( )

A.Isaac Newton C.Michael Faraday

B.Jhon Dalton D.Albert Einstein

解析:A项Isaac Newton指艾萨克·牛顿是英国科学家,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他把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据此本题选A项。

答案:A

2.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材料描绘了自然界中的潮汐现象,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造成的,而这一理论是由牛顿最先提出的,即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B

3.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 )

A.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B.瓦特改良蒸汽机 D.爱因斯坦相对论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限定:17世纪,而B、C、D则发生在18世纪~20世纪之间,

1

不属于该时间范围。

答案:A

4.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 )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C.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伽利略、牛顿通过计算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答案:C

5.电视连续剧《天仙配》有这样的情节:唐朝张百忍因孝道而升天成为玉皇大帝,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是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假设此情景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 )

A.相对论

B.量子论 D.进化论

C.转基因理论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质量、重量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答案:A

6.2010年7月5日,欧洲航天局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下列有关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

A.他是德国科学家

B.他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

C.他的理论否定了“自然无跳跃”的原则

D.他的研究使人类对宏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物理学家普朗克量子理论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普朗克的研究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而不是宏观世界。

答案:D

7.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重大发明(发现)与应用之间建立

2

起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牛顿力学定律——蒸汽机的发明 B.电磁学原理——冥王星的发现 C.相对论——核能的利用 D.量子力学理论——半导体的发明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冥王星的发现是根据牛顿力学定律,故选B。其他对应关系正确。

答案:B

8.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年)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 )

A.经典力学体系 C.相对论的提出

B.电力的广泛应用 D.两弹一星的问世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观点提出者的生活时代:牛顿力学体系时代,但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解决了牛顿力学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只在物理学已知规律后加几个小数点而已。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时代的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一位“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他说过这样的名言:“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材料2: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的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者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3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他是怎样以“感情、思想和行动”来“增进人类利益”的?概括这位“世纪人物”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品质。(8分)

(2)根据材料2、3,归纳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并分别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解析:本题以爱因斯坦和邓小平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和精神品质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及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要分别围绕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和思想品质分析。第(2)问,要对比材料2、3,从战争与和平、科学与生命的关系方面分析各自的着重点,结合国际政治形势分析原因。第(3)问,依据材料总结出共同之处。

答案:(1)提出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关注人类的进步与和平。

优秀品质: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等。

(2)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原因:20世纪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共同之处:都主张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84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