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教师用书
更新时间:2023-11-18 05: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化学元素周期表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说明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使用该书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答案。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案供参考。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答案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和每章的复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本书编写者:杜宝山、王磊、李俊、孙京、刘斌、姚驰、丁激扬(按编写顺序) 本书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李俊
责任绘图:李宏庆、张傲冰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5年1月
1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本 章 说 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并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通过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的学习,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初步学会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4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化合物研究过程。 二、内容分析 1地位与功能
本章是在学生已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有关。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至今,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及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已逾2 000多万种,而新的化合物仍在不断地发现与合成。这些新化合物发现或合成,及分子结构的确定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和方法。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不论这个有机化合物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分离、提纯,得到纯净的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是正确测定其元素组成和结构的基础,是进行现代物理方法测试前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分离、提纯的方法也逐渐增多。我们仅介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蒸馏法和重结晶法,并初步学会这两个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蒸馏可用于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重结晶可用于固体物质的提纯。色谱法既适用于液体有机化合物,也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按课程标准此法不作要求,仅作为知识扩展,供学生课外活动参考。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第二步是将分离后得到的纯净有机化合物,利用元素分析仪进行元素组成的定量分析。了解燃烧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定量测定有机化合物氧化分解的CO2、H2O等小分子的无机化合物,给出该未知有机物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组成该分子的各元素原子的整数比──即实验式。第三步是测定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给出分子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
2
方法也有很多,但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最准确、迅速的微量方法是质谱法。第四步是在测定了分子的实验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确定了其分子的组成以后,通过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粗浅的了解由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谱图能获得哪些结构信息即可,避免谱学原理和名词术语对学生的困扰。
关于章图和节背景图的说明:①本章章图由一幅主图和三幅小图组成,主图为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三幅小图分别是:塑料键盘、光盘等,药物胶囊及药物分子模型,以及蔬菜、食用油等常见有机化合物。②节背景图为卷心菜。 3内容结构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课时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课时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课时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课时 复习与机动 2课时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教学设计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机化合物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碳骨架)分类,另一种则是按照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特殊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分类。通过分类方法的学习,认识分类思想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案参考
3
【方案Ⅰ】情景创设,类比推理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例如,生物的树状分类图,表明生物间的区别和联系;计算机资源管理器中分类整理各种不同的文件,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医院按人体发病的器官或部位,分科室医治病人??让学生体会分类思想对保证人类社会正常运转、人们有条不紊地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引出要想研究2 000多万种有机化合物,必须对有机化合物分门别类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研究,才能使研究有机物简约化,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有机化学学科得以迅速地发展。
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方案Ⅱ】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给出一定数量的、学生比较熟悉或不熟悉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烃及烃的衍生物),表示出数以万计的有机物,研究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为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对有机物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典型的有机物分子,以及典型官能团的结构。也可以利用球棍模型,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动手插接、组装有机物分子模型,并将组装好的有机物分子模型,按不同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依据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数目、连接方式(成链或成环),以及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官能团的不同,提出有机物分类的几种可行的方法,进行充分讨论。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评价,指出各种分类方法的特点,讲清自己的分类依据,结合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分类(按碳的骨架分类、按官能团分类,按碳原子数,按环状或链状,按成环的原子数??)。通过比较、评价,分析何种分类方法更能体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相似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常见的两种分类的方法。应用分类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练习,反思怎样进行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方案Ⅲ】上网,自主、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网页。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指导下,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开网页浏览各种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并完成对网页中提供的有机物进行分类的任务,同时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最终通过人机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交流有机物分类的心得。 二、问题交流 【学与问】
按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并指出有机物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结构式、结构简式等,注意分析在学习有机物分类时往往做出的错误判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展示一种官能团的多种书写形式,帮助学生灵活地找出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与连接特点,确认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类别,也为学习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三、习题参考答案
1A、D2D3(1)烯烃(2)炔烃(3)酚类(4)醛类(5)酯类(6)卤代烃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教学设计
学生已经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也有所认识,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学生也了解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介绍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要从学生熟悉的几种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代表物中,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复习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特点,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
4
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为下一步学习“系统命名法”做准备。 教学重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教学方案参考
【方案Ⅰ】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小组依据碳价四面体理论,运用球棍模型制作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由两个碳原子开始逐渐递增,当尝试含四个碳原子有机化合物时,会遇到第四个碳原子连接在哪个碳原子上的问题。从C4H10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引导学生用球棍模型制作C3H6、C4H8、C2H6O的分子模型,找出这些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强化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应考虑三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在书写练习中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方案Ⅱ】上网,自主、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网页。在教师指导下,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确认网页中提供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哪些属于同分异构体?哪些属于同一种有机化合物?哪些属于同系物?从而认识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领会有机物数目繁多的原因。学生可以通过网页进行无纸化练习,可以用鼠标拖动取代基,尝试取代基与主碳链上碳原子几种连接方式,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减碳法”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终,学生通过在网上点击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生学习及练习情况反馈至网络中心存储,教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
书写C5H12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复习有关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巩固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强调碳链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即先写出直链烃,然后应用“减碳法”,从主碳链的末端减一个碳原子,减去的碳原子作为甲基支链,尝试着连接在除端碳原子外的主链的每一个碳原子上,用排除法将重复出现的结构式删除;再减少主链两个碳原子,分别以两个甲基、一个乙基作为支链连接在除端碳原子外的主链碳原子上??体现出思考问题的有序和严密性,避免学生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出现“漏写”或“重写”的错误。 【学与问】
在练习书写己烷C6H14的5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时,由于己烷是饱和烃,因此书写时只考虑碳链异构。可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练习书写丁基(—C4H9)的同分异构体。而在学生写出C3H6的同分异构体时,C3H6属于不饱和烃,首先引导学生判断是否存在碳链异构,其次思考是否存在官能团的位置异构,最后再考虑丙烯还存在着类别异构,即环丙烷的可能。
教师将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的思维有序性上。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书写C4H8的同分异构体,进一步掌握书写规律,体会思维有序性对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影响。 三、习题参考答案
1.4 4 共价 单键 双键 三键 2.3 3.B 4.C(CH3)4
5.CH3CH=CH2
5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教学设计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知道有机物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连接方式不同,有机物分子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应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教学重点: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教学设计参考
【方案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一:13亿中国人的姓名中出现重名现象时有发生,有时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而电子邮箱中的用户名绝不能出现重名,可以使用十几位字母和数字,防止出现重名。
情景二:从有机物C5H12或C6H14的同分异构体中,名称用正、异、新的习惯命名法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一种更完善、更科学的命名方法。 【方案Ⅱ】指导自学 自学提纲参考:
1在有机物戊烷C5H12、戊烯C5H10的同分异构体中,有几种共价键? 2什么叫“直链”?什么是“主链”?什么是“支链”?
3在烷烃中怎样选择“主链”?怎样确定“支链”的位置、种类和数目? 4写出戊烷C5H12的同分异构体,并分别进行命名。
5在烯烃中怎样选择“主链”,怎样确定“支链”的位置、种类和数目? 6写出C5H10的同分异构体,并分别进行命名。 7写出C4H6的同分异构体,并分别进行命名。 8写出乙苯的同分异构体与名称。
学生参照自学提纲,自己阅读教科书相关的内容,逐一地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初步掌握系统命名法。学习过程大致如图所示: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动画、电脑图片、有机物分子模型、列举有机物结构式的图表等多种形式,练习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等同分异构体书写和命名,初步学会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二、问题交流 【学与问1】
烷烃同分异构体的数目随着组成烷烃的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迅速增大,并且烃基数目也会增多。引导学生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让学生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学与问2】
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新戊烷时,要注意系统命名法的原则,即选主链,给主链碳原子编号,定支链或取代基的位序、种类、个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拓展练习书写C6H14、C6H12的同分异构体,并采用系统命
6
名法逐一命名,既做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又加深了对系统命名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习题参考答案
1.B 2.(1)3,3,4-三甲基己烷 (2)3-乙基-1-戊烯 (3)1,3,5-三甲基苯 3.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
本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和科学方法。
由于中学的教学条件所限,对现代物理方法只要求初步概略地了解,不涉及过多的名词术语,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了解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的用途。
教学重点: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教学方案参考
【方案Ⅰ】归纳概括,实验操作
1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分离、提纯(蒸馏、重结晶、升华、色谱分离);
(2)元素分析(元素定性分析、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 (3)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确定分子式; (4)分子结构的鉴定(化学法、物理法)。
7
2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实验
组织学生完成或演示【实验1-1】和【实验1-2】。
物质的提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选择适当的实验手段将杂质除去。去除杂质时要求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引进新杂质,也不能与被提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方案Ⅱ】情景创设,实验探究
从公元八世纪起,人们就已开始使用不同的手段制备有机物,但由于化学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元素组成及结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世纪中叶,李比希在拉瓦锡推翻了燃素学说,在建立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燃烧法进行有机化合物中碳和氢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准确的碳氢分析是有机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分析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的快速、准确的元素分析仪和各种波谱方法。
定性检测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物质的元素组成?
图1-1 碳和氢的鉴定
实验探究:葡萄糖分子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原理:碳、氢两元素通常采取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使碳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使氢氧化生成水的方法而检出。例如:
C12H22O11+24CuO
12CO2+11H2O+24Cu
实验:取干燥的试样──蔗糖0.2 g和干燥氧化铜粉末1 g,在研钵中混匀,装入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如图1-1所示,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导气管插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样,观察现象。
结论:若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表明试样中有碳元素;试管口壁出现水滴(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其为水滴?),则表明试样中有氢元素。 【方案Ⅲ】参观学习,交流提高
根据学校的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有条件的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化学实验室参观,或派遣学生实验小组将参观过程录制后回来观看。主要参观内容为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仪器及其实验操作过程。 参观或观看实验录像后,学生分小组交流心得。 二、活动建议
【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1工业乙醇可以从化工原料商店或有关工厂购买,但由于来源不同,品质上会有差异。 2蒸馏装置及蒸馏操作请参考有关“有机化学实验”书,此处简单说明如下: (1)安装蒸馏仪器时要注意先从蒸馏烧瓶装起,根据加热器的高低确定蒸馏瓶的位置。然后,再接水冷凝管、尾接管、接受容器(锥形瓶),即“先上后下”“先头后尾”;拆卸蒸馏装置时顺序相反,即“先尾后头”。
8
(2)若是非磨口仪器,要注意温度计插入蒸馏烧瓶的位置、蒸馏烧瓶接入水冷凝器的位置等。
(3)蒸馏烧瓶装入工业乙醇的量以1/2容积为宜,不能超过2/3。不要忘记在蒸馏前加入沸石。如忘记加入沸石应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沸石,千万不可在热的溶液中加入沸石,以免发生暴沸引起事故。 (4)乙醇易燃,实验中应注意安全。如用酒精灯、煤气灯等有明火的加热设备时,需垫石棉网加热,千万不可直接加热蒸馏烧瓶!
(5)学生做蒸馏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实验1-2】苯甲酸的重结晶
1粗苯甲酸可到化工原料商店或有关工厂购买,也可人为地在苯甲酸中适当加入少量砂子或泥土。
2结晶苯甲酸的滤出应采用抽滤装置,没有抽滤装置可以玻璃漏斗代替。滤出的纯净苯甲酸由教师统一收集处理。 【实践活动】
除“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外,还可参考教学资源中提供的补充实践活动中的其他实验。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温度过低,杂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部分杂质也会析出,达不到提纯苯甲酸的目的;温度极低时,溶剂(水)也会结晶,给实验操作带来麻烦。 【学与问2】 C8H10N4O2
四、习题参考答案
1.重结晶(1)杂质在此溶剂中不溶解或溶解度较大,易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蒸馏30 ℃左右 2. C10H8NO2 348 C20H16N2O4 3. HOCH2CH2OH 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4.(1)2,3,4,5-四甲基己烷 (2)2-甲基-1-丁烯
(3)1,4-二乙基苯或对二乙基苯 (4)2,2,5,5-四甲基庚烷 5. (1)20 30 1 (2)56%
教 学 资 源1-2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有机化合物命名有俗名、习惯命名法(又称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其中系统命名法最为通用,最为重要。
(1)俗名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存在与性质而得到的名称。例如,甲烷又称坑气、沼气;甲醇又称木醇等。 (2)普通命名法用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10以内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碳原子数在10以上的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十一、十二、十三??异构体以“正”“异”“新”等词区分。如:
9
直链烷烃或其直链烷烃的衍生物用“正”字表示,如“正己烷”“正戊醇”等。 在烃的碳链末端带有甲基支链的用“异”字表示,如“异己烷”“异丁烯”等。
限于含有五、六个碳原子的烷烃或其衍生物中,具有季碳原子(即连接四个烃基的碳原子)的用“新”字表示,如“新己烷”“新戊醇”等。
上述习惯命名法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需用系统命名法。在介绍系统命名法之前,先熟悉基的命名。
(3)基名一个化合物失去一个一价原子或原子团,余下的部分称为“基”。如烷烃(RH)失去一个氢原子即得到烷基(R-),常见的烷基有: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烃基:
10
(4)系统命名法
随着有机化合物数目的增多,有必要制定一个公认的命名法。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化学会议,制定了日内瓦命名法。后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作了几次修订,并于1979年公布了《有机化学命名法》。中国化学会根据我国文字特点,于1960年制定了《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1980年又根据IUPAC命名法作了增补、修订,公布了《有机化学命名原则》。
本章第三节就是根据我国《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介绍了烷烃的命名法,也介绍了烯、炔的命名法。其他官能团化合物命名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四步: ① 选取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 从靠近官能团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得出主链上支链或取代基的位次号。编号要遵循“最低系列原则”,即从不同方向给碳链编号时,得到不同的编号系列,比较各系列的位次,最先遇到最小位次者,为最低系列。例如:
1,3,5-三氯己烷 2,3,5-己三醇
(不是2,4,6-三氯己烷) (不是2,4,5-己三醇)
③ 确定支链或取代基列出顺序。当主链上有多个不同的支链或取代基时,应先按“顺序规则”排列支链或取代基的优先次序,命名时“较优”基团后列出。“顺序规则”要点如下:
a.比较主链碳原子上所连各支链、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大小(同位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原子序数较大者为“较优”基团。例如: I>Br>Cl>F>O>N>C>D>H
b.第一个原子相同时,则比较与第一个原子相连的原子的原子序数,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例如: -CH2Br>-CH3
这两个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均为C原子),则比较C原子上所连的原子,分别是Br,H,H(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排列)与H,H,H,因为Br>H,所以-CH2Br>-CH3。 同样道理,下列烷基的较优顺序为:
④ 写出化合物的全称。例如:
4-甲基-2-羟基戊酸 3-甲基-5-氯庚烷
在教科书中仅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烃类化合物与简单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支链、取代基在化合物命名时,仅要求按“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的顺序排列,不要求“顺序规则”的内容。这里介绍“顺序规则”仅为便于理解“由简到繁”的列出顺序。
如果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可根据“最低系列原则”和“顺序规则”予以处理。 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化合物有着非常丰富的同分异构现象,概括如下:
11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即构造、构型、构象。
构造是指有机物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结合顺序或排列顺序; 构型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各个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构象是指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围绕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形象。
(1)构造异构 构造异构就是指那些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相互结合的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主要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与官能团异构。 ① 碳链异构由于碳链骨架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例如:
12
与
环己烷 甲基环戊烷
② 位置异构 由于取代基或官能团在碳链或碳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例如: CH3CH2CH2CH2OH 与CH3CH2CHCH3OH 1-丁醇 2-丁醇
邻溴甲苯 间溴甲苯 对溴甲苯 或2-溴甲苯 或3-溴甲苯 或4-溴甲苯
③ 官能团异构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由于官能团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例如:
具有相同分子式的烯烃与环烷烃之间也存在异构现象:
CH3CH=CH2 (丙烯)与
环丙烷
此外,还有一种可以互相转变的特殊的官能团异构即互变异构现象,例如乙酰乙酸乙酯存在着酮式与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的平衡体系:
13
酮式 烯醇式
(2)构型异构 构型异构是指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有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两类,将分别在第二章与第四章教学资源中介绍。 教 学 资 源3-4
3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
有机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确定分子结构有化学方法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有机物官能团的特征反应,以确定该化合物所含官能团,还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衍生化,通过确定衍生物的结构进一步推断原分子的结构。化学方法比较麻烦、耗时、消耗样品较多。而现代物理方法因所需样品量少、速度快、准确,甚至可以确定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而显出较大的优越性,是化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1)质谱分析法简介
质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化学物质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进行分析的方法,所用的仪器称为质谱仪,所得的谱图称为质谱图。由于质谱法能够提供被测物质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信息,所以它不但能够给出被测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还通过分子碎片的质量信息,推测分子的结构。
图1-2 质谱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1-2)并不复杂。试样分子由探头进入高度真空的电离室后,在电子束的轰击下,分子失去电子(通常是1个电子)变为正离子,同时也有一部分分子中的共价键被打断,变成若干碎片(包括不带电荷的自由基和带正电的正离子)。它们经过外磁场加速后,经由飞行管道通过狭缝进入离子捕集器。质点的飞行轨迹与其m/z(质荷比,通常z=+1)有关,也可以简单地认为与质点的质量直接相关。通过改变外磁场的强度,可以精密地控制正电荷质点的飞行轨迹,从而能够严格地控制通过狭缝并到达捕集器的质点质量。质点数则以信号强度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逐步改变外磁场,就可以改变进入捕集器的质点的质量。并以谱图形式得到所有质点的质量和它们在体系中所占据比重的信息。纯净化学物质分子的相对质量信息(m/z)可以从谱图的最右方(即m/z值最大者)找到。大量已知化合物的质谱已编成数据库,并已赋予计算机辅助查对的功能,从而使得质谱分析方法成为一种方便而可靠的仪器分析方法。
图1-3为丙酸甲酯的质谱图。A、B、C、D、E等峰中,E为分子离子峰,由此可知,丙酸甲酯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其他的峰为碎片离子峰,它们附近的强度很小的离子峰和样品分子中所包含的同位素(如13C、18
O)有关,它们的强度由样品分子中的同位素丰度所决定。
14
图1-3丙酸甲酯的质谱图和主要碎片的归属 (2)红外光谱
在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工作中,红外光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存在何种官能团,也可以用来推测物质的纯度。
分子中的原子总是处在不断地振动中,包括伸缩振动与弯曲振动,这两种振动的频率正好位于红外区。 ① 伸缩振动组成化学键的原子沿着键轴发生伸长和缩短的运动,分对称伸缩振动与不对称伸缩振动(如图1-4),振动时键长变化,键角不变。伸缩振动的振动频率较高。一些化学键(如C—H键)和官能团(如C=O、O—H等)的伸缩振动频率在1 600~3 650 cm-1范围间,这一区间叫做化学键和官能团的特征频率区。
15
图1-4分子伸缩振动示意图
② 弯曲振动分为面内弯曲振动与面外弯曲振动,面内弯曲振动又分剪式振动与平面摇摆,面外弯曲振动又有非平面摇摆与扭曲振动(如图1-5)。弯曲振动的特点是键长不变,键角有变化。弯曲振动的振动频率较低,均在1 600 cm-1以下,叫做指纹区,例如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在1 300~1 475 cm-1。
图1-5 分子弯曲振动示意图
当一束红外光通过有机物时,只有那些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吸收红外光,产生振动能级跃迁。例如,结构对称的乙炔及2-丁炔等中的碳碳三键就没有共振吸收。与分子中化学键振动频率相同的红外光引起共振吸收后,在红外光谱仪的记录仪上便可以看到共振吸收峰,吸收峰的频率与化学键的强度及成键原子的质量有关。化学键越强,成键原子的质量越小,吸收峰的频率就越高,例如O—H键、N—H键与C—H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分别在2 500~3 650 cm-1与2 870~3 300 cm-1;反之,则吸收峰的频率就低,例如C=C、C=N的伸缩振动频率位于1 590~1 690 cm-1范围内。 红外光谱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图1-6所示:
图1-6 简易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示意图
两束相同的红外光,分别通过样品池和参比池(空白或纯溶剂)后,经由旋转分隔器使它们交替通过,先后进入单色器。单色器将入射光按频率展开,使探测器能够检测到按照频率高低顺序透射过样品池和参比池的红外光的强度。然后将它们在同一频率下的透射强度之差作为信号传递给记录仪。记录仪以波数(cm-1)或以波长(μm)为横轴,透射率(T%)为纵轴,同步地将所获得的信号记录下来,便成为与样品相对应的红外光谱。大多数已知化合物的红外谱图已建成数据库,通过对比便可以得到确认。 例举醇、酮、羧酸及羧酸酯的红外光谱图如下页图所示。 使用红外光谱仪测定的样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溶液。
16
图1-7 乙醇红外光谱图
图1-8 丙酮的红外光谱图
图1-9 乙酸的红外光谱图
17
图1-10 乙酸乙酯的红外光谱图 (3)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谱学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科学。因为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如1H、13C、15N、19F和31P的核自旋所产生的弱磁场,在强外磁场中可以对某个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吸收,吸收频率和吸收强度可以提供分子结构的重要信息,从而发展成为核磁共振谱学。在所有的核中,以1H的核磁矩最大,吸收信号最强。1
H的天然丰度很大,又是有机物的重要元素组分,而且12C和16O恰好核质量数为偶数,没有磁矩,所以1HNMR(质子核磁共振谱或核磁共振氢谱)已经成为测定有机分子结构时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并在医学诊断技术中获得应用。
图1-11是简易核磁共振谱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简易核磁共振谱仪的结构示意图 简易核磁共振谱仪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 配有精密调控装置的高质量磁铁,使场强能够精密地调制。 b. 射频发生器(RF)。发射频率固定的电磁波。 c. 测量样品对所吸收的RF能量的探测器。
d. 记录仪。X轴为场强,Y轴为吸收强度。场强高的一方称为高场,低的一方称为低场
① 核的自旋与核磁共振现象
带正电荷的氢核自旋后产生磁矩(如图1-12)。在没有外磁场作用时,它是任意排列的,但在外磁场作用下,它可有两种取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或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如图1-13)。前者是低能态,后者是高能态。若给外磁场中的质子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可以使低能态的质子跃迁到高能态(如图1-14)。这种在外磁场作用下,质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使其从核自旋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现象,称为核磁共振。质子
18
跃迁所需电磁波频率的大小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图1-12 质子自旋产生的磁矩 图1-13 核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取向 ν=rH0/(2π)
ν为电磁辐射的频率(赫,兆赫),r为磁旋比(质子为26 750),H0为外磁场强度(高斯) 如 H0=14 092高斯
图1-14核磁矩的能级跃迁 图1-15 核磁共振信号
只有外磁场强度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相匹配时,才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现在核磁共振仪采用固定电磁辐射的频率,逐渐改变外磁场强度,即扫场的方法来获得核磁共振,而不采用扫频的方法。 当把样品管放到仪器中,以固定频率的电磁波辐照它,并逐渐由低场向高场改变磁场强度,当改变到磁场强度与电磁波的频率相匹配时,就产生核磁共振。若以吸收强度为纵坐标,磁场强度为横坐标作图,就可以记录到共振信号(如图1-15)。 ② 化学位移
19
图1-16 氯乙烷核磁共振(低分辨)
氢的磁旋比是一常数,按照扫场的方法产生核磁共振,则有机化合物中所有的氢原子都应当在同一磁场强度下产生信号,那就没有任何鉴定结构的价值了。实则不然。从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看出,处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环境的氢原子会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发生共振,给出信号。例如,氯乙烷(CH3CH2Cl)有两种类型氢原子,一是甲基上的三个氢原子,二是亚甲基上的氢原子,在化学上把它们称做两种等性氢(equivalent hydrogen),它们在核磁共振仪上可以得到两个信号,甲基信号在较高场,亚甲基信号在较低场(如图1-16)。
这是由于氢核外围还有电子云。在变化外磁场作用下,核外电子云被诱导产生环电流即感应电流,有电流就有磁场,伴随此感应电流又有一个感应磁场。根据楞次定律,其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因此,感应磁场的产生会削弱外磁场强度,使质子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减弱, 也就是质子受到了核外电子的屏蔽(如图1-17),受屏蔽的质子要在稍高的外加磁场强度下才能发生共振。在氯乙烷分子中,亚甲基受氯原子电负性影响较大,质子外围电子云密度降低较多,因此产生的感应磁场小,受屏蔽就小,在稍低场就可以发生共振。而甲基上的质子受氯原子电负性影响较小,外围电子云密度较大,产生的感应磁场较大,屏蔽作用也较大,需在稍高场才发生共振。于是,氯乙烷的核磁共振谱就有两个信号。
图1-17 核外电子的屏蔽作用
20
但是,乙烯和苯中的质子与氯乙烷中的质子不同,它处于乙烯和苯的π电子环流感应磁场的顺磁方向,质子的实受磁场比外磁场强度略大一些,也就是在较低场就能发生共振,此质子受到的是去屏蔽作用(如图1-18)。
图1-18 苯的去屏蔽作用
这种由于核外电子的屏蔽和去屏蔽作用,引起质子的核磁共振吸收位置发生移动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在一个分子中,不同环境的质子有不同的化学位移,环境相同的质子有相同的化学位移。等性氢就是化学位移相同的质子。
③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由于核外电子的屏蔽与去屏蔽效应引起的化学位移值相差很小,只有几个ppm(百万分之一),磁场强度如此微小的变化难以精确测定。现在都用相对化学位移来表示。通常以四甲基硅烷(TMS-Tetramethylsilane的缩写)作为标准物质,其他物质以其作为标准。
四甲基硅烷
化学位移常以δ值来表示,δ是样品信号与TMS信号频率之差与所用核磁共振仪的电磁辐射频率之比,它的单位为ppm。
ν为样品信号频率,νTMS为TMS信号频率、定为0,ν0为仪器电磁辐射频率 如某样品在60 MHz核磁共振仪中,测得的信号频率比TMS低60 Hz,则
21
一般有机物的δ值比TMS大,即在比TMS较低的磁场发生共振。常见各类氢的δ值可参见表1-1和图1-19。 表1-1 常见基团的质子化学位移δ值
图1-19 质子化学位移简图
核磁共振谱除了有表明氢的类型的δ值外,也可说明各种氢的数目,因为吸收峰的面积与所含氢的数目成正比。如1,2,2-三氯丙烷的核磁共振图(如图1-21),由仪器作出吸收峰的积分曲线,比较各吸收峰积分曲线的高度,就可以得到它们各自所含氢的数目。 ④ 自旋—自旋偶合
对比氯乙烷分别在高分辨(如图1-22)与低分辨(如图1-16)核磁共振仪得到的图谱,不难发现原来的两个峰都分别成了多重峰,甲基峰裂分成三重峰,亚甲基峰裂分成四重峰,这种峰的裂分现象是相邻氢核自旋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称此为自旋—自旋偶合,或称自旋偶合。
22
我们以H0表示外磁场,H′表示氢核自旋磁场,H表示氢原子实受磁场,可以将氯乙烷分子中相邻氢的自旋偶合图示如下:
图1-20 相邻氢自旋偶合示意图
从图1-20所示可以看出,由于相邻氢核自旋组合方式不同,可以增强外磁场或减弱外磁场,使质子实受磁场发生变化,造成该质子在稍稍不同的磁场强度下产生共振,出现了峰的裂分。一般说来,只有相邻碳上的氢才发生自旋裂分现象。若间隔一个碳原子便无此现象,如1,2,2-三氯丙烷只有两个单峰(如图1-21),因为自旋偶合是沿着成键电子传递的。若以n代表相邻氢的数目,则该质子的裂分峰数为n+1。
23
图1-21 1,2,2-三氯丙烷核磁共振谱
图1-22 氯乙烷的核磁共振图谱
综上所述,从一张核磁共振图谱可以得到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如下信息: ① 由峰的组数可知有几种类型的氢。
② 由峰的强度(峰面积或积分曲线的高度)可知各类氢的相对数目。 ③ 从峰的裂分数可知相邻氢的数目。
④ 从峰的化学位移δ值可知各类型氢可能所属的化学构造。
24
要分析清楚一个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还要结合其他图谱(如红外光谱等),甚至它的元素分析、物理常数、化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判断,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核磁共振图谱简析举例
C8H10的1HNMR图谱如图1-23所示,试推断其结构。
图1-23 C8H10核磁共振图谱 按不饱和度计算公式:
u=1+n4+(n3-n1)/2 (n1,n3,n4分别为一价,三价,四价原子数) =1+8+(-10)/2 =1+8-5=4
C8H10不饱和度为4,它可能含苯环,也可能为多烯、炔烃。但从它的1HNMR图可见:有三组吸收峰,表明有三种类型的氢,积分曲线a.6 cm,b.4 cm,c.10 cm,其氢原子数比例为:a∶b∶c=3∶2∶5。
c峰(δ7.15)为芳氢吸收峰,按积分曲线计算其芳氢若为5个,则该化合物为一元取代苯。除去苯环后剩下的应为乙基,可知a峰(δ1.25)为甲基峰,含三个氢原子,b峰(δ2.6)为亚甲基峰,含两个氢原子。 按n+1规则,甲基被亚甲基裂分为三重峰,亚甲基被甲基裂分为四重峰。 所以C8H10应为乙基苯
CH2CH3
4补充实践活动参考──色谱实验
(1)教师可用新鲜蔬菜为原料进行色谱实验,如辣椒、胡萝卜、西红柿、绿叶菜等,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的使用纸色谱、柱色谱等不同的分离方法。 (2)粉笔上做实验
① 蓝墨水中有几种染料?
取一支粉笔,在距离粗的一头1 cm的地方点上一点蓝墨水(最好使用毛细玻璃管蘸上蓝墨水轻轻一点),不要使蓝墨水的点太大,蓝墨水点的直径约为1 mm为宜。
在培养皿内加入酒精作为展开剂,液面高度达0.5 cm左右。然后将粉笔的大头朝下,竖立在酒精中,注意酒精的液面不可与蓝墨水点接触。
随着酒精沿着粉笔向上展开,蓝墨水也在向上移动。最后,可以看到粉笔上半部的墨水是蓝色的,下半部的墨水是紫色的。说明在蓝墨水中存在着两种染料,一种是紫色的,另一种是蓝色的。 ② 红墨水中有几种染料?
取一支粉笔,在粗的一头点上一点红墨水(位置和蓝墨水点相同),然后把它竖立在酒精中,红墨水也会随着
25
正在阅读:
化学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教师用书11-18
2015年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史论2015考研真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01-12
美国称霸全球的工具(组图)04-12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大作业06-1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04-19
房地产基本知识04-0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有机化学
- 选修
- 用书
- 化学
- 教师
- 基础
- 提防工程监理细则
- 个人征信试题库
- 09年河南省洛阳市、许昌市联考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 新三板经营场所未取得房屋产权证问题研究
- 国家补贴扶持那么多,如何轻松拿到资金?
- 运动仿真2 - 图文
- 山东省潍坊市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理)试题 doc
- 保险公司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 理想流动反应器
- 奇虎360估值报告
-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
- 隔离度计算
- 第五章 滴定分析法
-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模拟卷(3)(一试+二试 - 附详细解答)
- 2010年二级建造师法规复习资料:合同消灭方式
- 南开15秋学期《工程项目融资》在线作业
- 扬子鳄 - 图文
- 我国留学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 2 心脏瓣膜病的病理生理与诊断 - 图文
- 武汉市建设工程工程量 清单计价招标评标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