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06 10: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复习要点 一、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1. 一般而言,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 2. 四个阶段的特点:

※ 孕育阶段:

(1)丰富性:该阶段,学前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不仅有哲学家对于学前

教育思想的较为完整的论述,还有一些政治家基于政治目的提出的学前教育观点,另外也有一些教育者对学前教育经验的总结。

(2)实践性:该阶段的学前教育思想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

(3)零散性:该阶段的学前教育思想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也没有针对学前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 萌芽阶段:

(1)专门化:随着教育作为专门的研究内容,学前教育被作为整个教育

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教育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2)完备化:该阶段,学前教育学开始模糊地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所具

有的独立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开始体系化。

(3)理论化:该阶段的学者开始挖掘潜藏在现象之后的学前教育规律,

并对学前教育规律加以总结归纳。

※ 初创阶段:

(1)针对性:这一时期,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门针对学前阶段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2)系统性:该阶段的学前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学科的研

究也逐渐系统化。

(3)理论性:该阶段的学前教育的研究开始呈现出高度的理论性特点,

即从学前教育现象中抽离出学前教育规律,并进行高度的抽象化,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理论。

※ 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学前教育学开始从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一门体系完善

的学科,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学前教育现象: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在家庭、幼儿园等各个场合中的表现;学

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

(2)学前教育规律:学前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之间、

学前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学前教育理论 2. 学前教育学的内容与任务

(1)学前教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概述 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 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教育的管理与领导等。 (2)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在于:

观察与认识教育现象,研究和揭示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1.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二,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掌握教育的具体规律; 第三,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第四,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五,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2.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第二、要认真学习学前教育学理论; 第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四、要拓展和利用相关学科知识; 第五、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本章小知识点 1. 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2. 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 《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学前教育理论第一次尝试 。

3.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1)应根据自然适应性原则划定年龄分期,并由于在幼年期,儿童的身体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迅速发展而应对这一时期的教育加以重视;(2)在母育学校中,教育的工作应该由具备教育才能、热爱教育事业,以及富有爱心的母亲来承担;(3)主张适中的合理的纪律原则,建议以自身榜眼又合理的教训、劝诫、谴责来影响学前儿童,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体罚;(4)应当为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创造条件,不应

当也不必要限制学前儿童的好动性,相反应当发展他们直起头、坐着、拿取、折叠、卷起、堆放等技巧;(5)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一定要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手段;(6)促使学前儿童具体的观念的形成,并详细地划定了学前儿童应当掌握的关于周围世界基本知识的最广阔范围。 4. 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

(1)对学前儿童进行“消极教育”。认为不必要教给学前儿童道德和真理,或学习文化知识,而应让他的心闲着不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2)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3)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要让学前儿童学习有用的东西,还应让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良好的体格能使人的思想敏捷,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5. 裴斯泰洛奇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顺应儿童在其年龄上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2)提出发展性教学的思想。在组织教学过程时,不仅要使儿童积累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参加独立活动的能力;(3)重视儿童的身体发展。他推荐一套以儿童最一般的自然动作为基础的“基本体操”,并提出了规定“基本技能”的思想,从而制定出一套“工业体操”;(4)强调道德发展。认为对学前儿童进行德育的手段要适应儿童;(5)强调初步的家庭教育。认为母亲是主要的和最好的教育者。 6. 张雪门——北京香山慈幼院

7. 陈鹤琴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也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8. 陶行知在学前教育方面的主张:

(1)强调6岁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2)他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主要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3)提出幼稚园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传统的教学法。 9. 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

(1)强调“教育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即社会”,以及“从做中学”等教育观念;(2)提出利用儿童身上潜藏的本能,即语言和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以

及艺术的本能,对其进行教育;(3)注重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及发展;(4)重视“作业”、“游戏”、“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欲望,在低年级中最有用处”。 10. 蒙台梭利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认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使其成为身心健康、有学习能力的“正常儿童”;(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的原则;(3)提出了学前教育环境的要求。认为一个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应该是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愉快的、生气勃勃的;(4)强调感官训练和肌肉练习。认为教学内容包括四方面,即体育训练、感官训练、知识训练及生活训练。 11. 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1)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远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2)教学能促进学前儿童智慧的发展,但通过教学来加速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

(3)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 12. 维果茨基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1)社会文化是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要素;(2)语言和言语是存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工具;(3)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通过“内化”机制实现;(4)提出“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13. 学前教育规律的特点:

(1)客观存在。学前教育规律是学前阶段各种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只要有学前教育现象存在,学前教育规律就存在。(2)持续性。学前教育规律在学前教育阶段反复起作用,学前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受到其自身规律的制约。(3)发展性。在特点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学前教育规律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而且总体上的趋势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复习要点 一、学前教育的功能 1. 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 教育功能

○ 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 一般可以将这种功能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现实层次。这

三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冲突的。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在自然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中所发挥的间接功能为教育的衍生功能。

? 学前教育功能

○ 指学前教育对个体心智、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在自然改善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 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领先性、广泛性、对象性、发展性、延后性。 2. 学前教育功能的类型

? 从性质上来划分:期望功能、实际功能 ? 从范畴上来划分:个人功能、社会功能 3. 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对社会的期望功能以及产生的实际负面功能。

? 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

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 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1)经济功能;(2)政治功能;(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4. 学前教育功能发挥得策略

为有效地发挥学前教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六个途径入手: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前教育监管、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办托幼机构、为学期教育立法。

二、学前教育的效益 1. 学前教育效益的内涵

? ● 教育效益

○ 教育效益即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或收益。 ○ 教育效益&教育本质&教育功能

(1)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本质属性。(2)教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质所决定、蕴藏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3)教育效益是通过教育过程使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而获得的成果。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属性和性能,而教育效益则是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因而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本质决定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本质,教育效益体现教育功能。有什么样的本质和功能,就会通过教育过程获得什么样的效益。

● 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第一,间接性;第二,迟效性;第三,长效性;第四,多效性。

2. 学期教育效益的类型

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衍生功能,既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也能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学前教育效益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功能,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效益。因此,学前教育效益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区分。

● 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 广义的学前教育效益主要是学前教育发挥其社会功能在整个社会领域所获得的效益。 ● 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包括: 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 3. 学前教育效益提高的途径: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效益,可以通过以下六方面的途径: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复习要点 一、学前教育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学前教育与人的内在发展

主要包括:(1)学前教育与个体认知的发展;(2)学前教育与个体个性的发展;(3)学前教育与个体情绪能力的发展;(4)学前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5)学前教育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2. 学前教育与人的外在发展

主要包括:(1)学前教育与学习成就;(2)学前教育与中学毕业率;(3)学前教育与文化水平;(4)学前教育与职业发展;(5)学前教育与经济独立;(6)学前教育与犯罪率;(7)学前教育的经济效益。 二、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 1. 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一切发展首先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与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等。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溺爱、专制、放任

2.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模仿、 认同、 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1)模仿行为中的榜样只有当它具备了以下三种特征时,才能刺激儿童的模仿,起到范例的作用:一是教师控制自己的需要、情感冲动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一种“威望”,学前儿童才更可能去模仿;二是教师真诚的关心、帮助、指导,儿童倾向于模仿热情的、亲切的教师,而不是冷淡的、严厉的教师;三是类似性。与榜样在知觉上的类似性,也是有效模仿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认同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即模仿学习、禁令学习、认同强者、分享体验。“模仿学习”是指学前儿童通过模仿一个榜样,开始获得一定的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反应。这种学习是由再现所崇拜的教师形象的愿望所引起的,也是同教养榜样相联系的一种自我奖赏。“禁令学习”是指服从教师或其他榜样所指定的规则或发出的命令,这种学习是由学前儿童害怕受到教师的惩罚或失去教师的爱抚所导致的,并受到教师不断地强化。

“认同强者”是指学前儿童运用一个有威信、有力量的榜样的行为,去削减对攻击者的恐惧感。“分享体验”则是指榜样的积极或消极情感致使学前儿童也出现相应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幼儿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学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3. 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在社区生活中,学前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信息的熏陶,逐渐获得富于儿童色泽的见识和能力,懂得事理,学习人际交往,不知不觉地走上个体社会化的道路。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久深远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复习要点 一、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 1.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1)内涵: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表述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形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包括学前教育总目标、 各年龄斑的教育目标、 短期目标、 活动目标。学前教育总目标主导其他目标,其他目标是在纵向或横向上层层落实,分别围绕总目标运转,从而促进学前儿童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2)幼儿园的任务

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保育、教育学前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理解与贯彻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必须把握以下要点: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工作运行机制。 (3)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 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第二,学前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第三,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 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

尊重儿童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基层含义:⊙ 儿童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特有的价值,不仅是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准备;⊙ 强调儿童学习的自动化和自律;⊙ 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儿童是通过操作来学习的;⊙ 儿童会做的是教育的出发点;⊙ 所有的儿童都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发展的潜力,学前儿童在教师的眼中不应该有智愚之分,而只有发展阶段和速度的快慢之别,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每个儿童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成人和同伴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儿童与知识、材料之间建立联系,而且也包括儿童与环境、人之间的接触。

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学前儿童之间的关系时应该注意下述三个方面:态度诚恳,和蔼可亲,对儿童表现出信任和忍耐;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感受;促进师幼之间的沟通。

◇ 保教结合的原则

把握这个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保育和教育史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第二,保育和教育工作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第三,保育和教育史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第一,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第二,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第三,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 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第一,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第二,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在贯彻执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时应该:第一,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第二,提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

◇ 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要做到:第一,让学前儿童真正接触社会 ;第二,让家庭、社区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行列 。 二、学前儿童体育

1. 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和意义

学前儿童体育是指遵循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主要有:第一,学前儿童体育关系到未来的国民体质; 第二,学前儿童体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特殊需要;第三,学前儿童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

2. 学前儿童体育的任务与内容

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学前儿童体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学前儿童的生命与健康,锻炼身体,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生长发展;第二,发展学前儿童的基本动作,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第三,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生活卫生教育。学前儿童生活卫生教育目的是使学前儿童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其主要内容有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环境卫生的教育、个人生活习惯的培养。(2)自我保护与保健知识的教育。学前儿童自我保护与保健知识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学前儿童获得一些必要的保健知识与安全知识,懂得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不断增强和提高学前儿童自我保健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保健的教育、安全教育。(3)身体的运动与锻炼。学前儿童身体的运动与锻炼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与体格锻炼,提高基本动作的技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其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常识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学前儿童身体锻炼。(4)心理卫生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前儿童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强度,改善心理品质,培养活泼愉快的性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其内容主要包括:自信和自尊的培养、积极愉快情绪的培养。

3. 学前儿童体育的途径与方法

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五个方面:(1)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地护理学前儿童的生活。良好的生活条件是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合乎卫生要求的房屋、设备和场地。此外, 还要为学前儿童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制定科学食谱,保证学前儿童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2)制定科学的生活制定。这需要做到:第一,必须依据人体生理活动及高级神经活动技能和规律;第二,要依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里特点;第三,考虑季节的变化、地区特点和家长的需要等,可适当调整生活制度中的某些环节。(3)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完成学前儿童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十分重视体育活动,每日至少要保证学前儿童有1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早操、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运动区的活动、全国性的儿童运动会、短途“旅游”。(4)进行专门的体格锻炼。学前儿童的体格锻炼主要是利用自然因素,即日光、空气和水进行锻炼,其目的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结合日常生活进行锻炼、第二种是专门的“三浴”锻炼,即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这必须具备一定的设备与条件,而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5)做好全面的保健工作。做好保健工作,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积极而根本的措施。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场所,学前儿童在集体中生活,感

染疾病的机会比家庭多,所以要做好保健工作,防止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与蔓延。要做好全面的保健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制订全面的卫生保健工作制度,包括体格检查制度、晨间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制度、消毒制度、疾病的治疗与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饮食管理制度、防暑降温制度和冬季保暖制度。第二,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要协同完成保健工作。

学前儿童体育的方法主要有讲解演示、实际练习、情境表演、感知体验、榜样范例。 三、学前儿童智育

1.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与意义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主要有:第一,学前儿童智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第二,学前儿童智育是儿童发展尤其是心智发展的需求;第三,学前儿童智育是实施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

2. 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与内容

任务: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内容:发展儿童的智力;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初步的知识和概念;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途径

主要途径有:创设丰富的环境;在游戏中发展幼儿思维;保证必要的探索时间 ;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指导 ;鼓励幼儿独立发展意见、独立做事 ;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在实施学前儿童智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第一,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第二,重视学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三,注意学前儿童知识的结构化。 三、学前儿童德育

1.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包括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第一步。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是基础,一般来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表现为:

他律性:学前儿童只是按照成人提出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对道德标准的理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个阶段“服从”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直观性:把行为的直观效果,即直接看见的效果作为道德判断的意见,儿童还不能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道德判断。

情绪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对自己有好处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2)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的是非善恶美丑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中间环节,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即学前儿童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比较容易、简单;模仿性,即往往以集体或老师、家长对他的态度为转移;外露性,学前儿童的喜怒哀乐经常容易表露于外。

(3)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地客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是学前儿童。道德意志在道德行为的产生中起着杠杆作用,它体现在行为上,但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一种更精神力量。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表现在:自觉性比较低,容易独断和受暗示;自制力弱,常常表现在草率从事、任性冲动的特点;坚持性不强,见异思迁,做事虎头蛇尾却是常见的。

(4)道德行为是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低的标志。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是:知行常常脱节,这主要是由于形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各种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容易反复,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够稳定。 2.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第一,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第二,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 第三,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要

原则:1> 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的原则。要注意:第一,要热爱每一个儿童,不可偏爱;第二,热爱学前儿童不是溺爱;第三,对学前儿童提出的要求应是合理而严格的;第四,对儿童的严格要求不是苛求。

2>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应注意:第一,坚持说理教育,反对压服和简单粗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第二,给儿童树立正面的学习形象;第三,以鼓励表扬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 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应注意:第一,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第二,统一幼儿园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第三,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不能一曝十寒;第四,德育要贯穿在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之中。 4>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注意:第一,要建立一个有秩序、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集体;第二,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重。

集体教育指的是利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荣誉、集体中的榜样和集体的行为准则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个别教育指的是针对每个学前儿童的具体情况分别对他们进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是指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每一个儿童,又通过对个别儿童的教育,影响集体。

3. 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与任务

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主要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学前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 为何要发展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学前儿童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具体来说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萌发爱的情感。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应从小对学前儿童进行爱的情感教育。第二, 发展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环境中的首要和核心因素是人,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因此,必须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和别人,学会处理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的关系。 4.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途径:

第一,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途径。一日生活对学前儿童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对学前儿童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学前儿

童德育应贯穿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日生活及游戏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

第二,专门的德育活动 。是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年龄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

第三,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反映了学前儿童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的道德准则、人际关系等等,所以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品德,具有生动、形象性的特点,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在游戏过程中,学前儿童自发地扮演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 方法: 1> 说服

◇ 概念: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学前儿童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学前儿童分清是非,使学前儿童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说服一般有讲解、谈话、讨论三种具体方式。

◇ 一般用于:说服一般适合在学前儿童缺乏道德认识或经验时选用,如向他们说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等等。

◇ 注意事项:第一,说服要结合具体事例,防止抽象、枯燥的说教。对教师来说,采用说教法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的说教分析过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了空洞无物的道德说教和训话,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学前儿童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失去了教育效果。因此,说明和讲解应具体、明白,要结合一些直观材料或具体事例,语言要简明、生动,具有 启发性与说服力。第二,说服要伴随良好的气氛,防止简单、生硬的压服。对学前儿童进行说服,往往不能一次就奏效,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周期性,因此要经常地、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说明和讲解,达到以理服人,以事明理。而有的教师认为儿童小,不懂什么道理,要用压服才能奏效。从表面看,压服往往见效快,但这只是暂时的效果,学前儿童因惧怕而被迫服从。但实际上压服往往是压而不服,还会导致矛盾的激化。为此,运用说服要伴随良好的情绪和气氛,教师要以热爱、相信和尊重幼儿的态度说明道理,善于调动学前儿童自身的积极因素,启发诱导他们自己分辨是非。 2> 范例

◇ 概念:即指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有感染力。

◇ 范例在学前儿童德育中的作用:由于范例形象的激励,它可以启发学前儿童主动地按道德行为准则行事,可以使儿童经常用范例对照自己,主动地制止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克服自身的缺点。通过范例教学法,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前儿童易于接受并见之于行动。而且范例对学前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作用,要比说服的效果快。

范例主要有:父母和教师的榜样;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榜样;革命导师、英雄人物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 注意事项:第一,教师要为儿童选择和确立积极的范例。学前儿童有好模仿的特点,但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总是从兴趣出发而缺少选择性。所以教师必须为儿童选择积极的范例。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是儿童直接的行为榜样,学前儿童在模仿教师言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应注意加强修养,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范例。 3> 练习

◇ 练习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实践。练习是品德教育重要而基本的方法,这是因为其一幼儿期着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二任何一种行为习惯,都是在经常性的要求和多次的练习下形成的。

◇ 练习的方式有: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练习、与同伴及成人交往的自然环境中的练习、通过特意创设情景进行练习。

◇ 注意事项:第一,练习要做到反复进行,持之以恒。第二,练习要注意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愿望。 4> 评价

◇ 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品德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它是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能起到控制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评价的方式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 注意事项:第一,幼儿园应以表扬、奖励为主。第二,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第三,运用评价法要适时适度。 四、学前儿童美育

1.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应 ;第二阶段——能够模仿周围的人表现美感 ;第三阶段——有意识地感受美、表现美 。

学前儿童美感表现为三个特点:①情绪性。学前儿童的美感表现是与情绪体验相联系的,往往是在自身需要得到满足、有安全感、情绪良好愉快时,才能对美的事物产生美感,反之则对美的事物没有反应,甚至反感。 ②表面性。学前儿童的美感表现比较肤浅、幼稚,他们往往被审美对象的外表形态、色彩或音响吸引,注重外表美、形式美,而对内在的美感受较晚。 ③行动性。学前儿童在感受美的对象时,往往通过触摸、摆弄、舞蹈、倾听、操作以及生动的表情、稚气可爱的语言来进行感受并表达出来。 ▼ 教育者应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对审美教育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激发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让学前儿童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进行审美活动,从而产生美感;其次,教育者既要巩固和发展学前儿童对事物美的形式的认识能力,又要借助于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从美丽的色彩、动听的音响中探求美的内容和本质;最后,针对学前儿童美感表现行动性的特点,允许学前儿童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自由地、充分地表现美和创造美。

2. 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与任务

◆ 意义:第一,学前儿童美育是整个社会审美化的需要。学前期接受审美教育,可以为想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审美能力打下基础,成为未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出色人才。第二,学前儿童美育是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所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手段,符合学前儿童认识的特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容易为学前儿童接受和理解,使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学前儿童美育是实施各育的催化剂。

◇ 美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在学前期,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催化剂。(1)美育和德育是相互包含的。美育可使人在动之以情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把德育的要求,变成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如,在欣赏祖国修理山川之时,热爱祖国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2)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美育以智育为基础。感官的发展、智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丰富是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美育的实施对智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育的实施能促进学前儿童感官的发展,激发学前儿童对周围现实的广泛兴趣,提高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3)美育和体育是有机结合的。在体育活动中,要求学前儿童队列整齐、姿势正确、体态优美,这一切都体现了与美育的结合。

◆ 任务:第一,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第二,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想象力;第三,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表现力 3. 学前儿童美育实施的途径

主要有:大自然是实施学前儿童美育的丰富源泉;日常生活是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艺术教育活动是实施美育的有力手段;游戏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节日、娱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特殊渠道。

◇ 教师应如何利用日常生活对学前儿童实施美育?

学前儿童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事物开始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美是学前儿童最接近、最熟悉和最容易感知的。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美来进行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美的生活环境陶冶学前儿童。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前儿童去欣赏、领略美的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次,要组织学前儿童参加环境的美化工作,培养学前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染学前儿童。教师要尽可能带领学前儿童走出幼儿园,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赏和感受,帮助学前儿童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美和丑,激发学前儿童热爱生活。第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教育学前儿童。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辨别美丑,并引导学前儿童在交往活动中表现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

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复习要点 ※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三大类。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和教与学的正式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这三种教育活动有各自的组织原则和策略,在具体的实施中应灵活运用,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1.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1)概述

◆ 概念:广义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动。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区别于其它阶段课程的主要特征。狭义的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是指来园、离园、进餐、睡眠、盥洗、散步、自由活动等。 ◆ 意义

生活活动是儿童每天都要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动,能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生活活动是与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直接相连的,它既是儿童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又是形成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并对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第二,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三,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生活活动的组织要领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为保证幼儿园生活活动正常有效的开展,在组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主动性原则、渗透性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主要分生活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策略、生活活动的指导策略两个方面。

(1)生活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策略

生活活动的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了其他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各项内容的时间,重点保证大部分儿童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第二,生活活动的安排与其他活动的衔接要自然,交替要合理,保证儿童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第三,教师在活动空间和设施的安排上要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保证生活活动实施的空间和室内外设施、场地安排基本合理,满足本班儿童的需要;第四,保证儿童生活活动的管理,生活用具的提供、摆放等要符合国家卫生保健的要求;第五,保证儿童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和器械安全且无事故隐患。 (2)生活活动的指导策略

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和保育人员应做好下述四个方面工作:第一,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会独立,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对儿童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第二,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用通俗易懂、简练的语言,具体、明确的内容向儿童提出要求,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断鼓励儿童;第三,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儿童,满足其归属和爱的需要,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第四,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是生活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真正使“寓教育于儿童生活”得到有效落实。 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1. 概述

◆ 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有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 类型

◇ 根据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是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连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按照儿童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来分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儿童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 根据活动领域分为:综合教学、分科教学。

综合教学指融合多学科教学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分科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 根据学前儿童的参与形式分为:体验性教学活动、表现性教学活动。

体验性教学是以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为基础来考虑教学问题,他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

表现性教学是以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为基础进行教学的一种类型。 2. 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领 (1)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

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思想性原则。其运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首先,贯彻思想性原则,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准则,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其次,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科学性原则。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选择正确的符合儿童全面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向儿童传授正确的知识、技能;(2)教师对知识的介绍、说明、讲解、分析、举例等必须准确无误,以有利于儿童形成科学的概念;(3)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根据儿童实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法;(4)注意学科间的纵横联系和多种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第三,发展性原则。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2)选择给儿童的学习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是逐步加深的,需要儿童做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学会的,并且要求儿童不断地努力,从而促进儿童不断地发展;(3)除了完善教学内容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灵活性原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意志和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使所有儿童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和发展;(2)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形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全面发展;(3)充分了解本地区、本园学前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选择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4)根据实

际情况,不断创设和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环境,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引导儿童多动脑、多操作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直观性原则。主要需要注意:(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收到;(2)直观收到的运用要以教学为主,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第六,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1)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儿童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食物;(2)组织安排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促使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热爱、兴趣、好奇心,产生吸取知识的要求和内在动机,主动滴开动脑筋,思考问题;(3)要培养儿童初步的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第七,趣味性原则。落实该原则应注意:(1)必须结合儿童特点进行,以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积极性,让儿童在整个活动中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身心处于活跃的状态,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2)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类型丰富,但集体教学仍是其主要的教学类型,而课堂教学活动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主要介绍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环节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有学期计划和活动方案两种。

◇ 学期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前儿童情况的简要分析,包括完成上学期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2)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求;(3)本学期各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 活动方案:编写活动方案是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细致的工作。编写程序分为以下几步:第一,确定教学要求。根据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帮助儿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二,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教师考虑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直观的教具,帮助儿童理解新的教材内容;第三,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日期、教学要求、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准备包括学习新教材事先了解学前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做好作业前的联系工作,准备好教具和要用的材料,布置好环境,排好座位等。教学过程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开始部分即如何几种

学前儿童的注意,引出课题,交代任务;基本部分即传授知识技能的步骤、要求,教具的演示以及对儿童操作活动的要求等;结束部分即小结、讲评。)

【环节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开始部分,教师主要应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向儿童提出学习任务,使儿童知道学什么,应该怎样学。

基本部分,教师应该有步骤地组织儿童学习新教材或复习旧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结束部分应有活泼、愉快的气氛,对本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儿童的学习态度进行小结,提出新的要求。

【环节三】课堂教学活动评定

课堂教学活动评定是指对教学活动的优缺点以及效果的分析和估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

课堂教学活动评定的标准:

1)课堂教学活动目的具体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 2)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任务 4)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1. 游戏活动的概述

◆ 概念: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 特点: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 意义:第一,游戏有助于增进儿童智力;第二,游戏有助于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第三,游戏有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挥;第四,游戏有助于增进儿童的语言表达;第五,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 类型:

按社会化程度分(帕滕):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

按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划分(皮亚杰):实践练习的游戏、角色游戏、有规则游戏。 按智力发展水平划分: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象征性游戏、创造性游戏。

按教育作用分: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2. 各种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1)角色游戏是儿童独立自主的活动;(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机构材料进行构造和建筑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1)多种多样的机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基础;(2)儿童对材料的造型和操作是游戏的支柱。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特点主要有:(1)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来表演的游戏;(2)表演游戏是以文学作品为依据的自娱活动。

有规则游戏:由成人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包括四个基本因素:游戏的任务、玩法、规则、结果。其中,游戏规则是游戏的核心,是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其最大的特点是把学习的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起来。 3. 游戏活动的组织要领 ▼ 游戏条件的创设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 游戏的指导

角色游戏的指导:基本原则是“帮助儿童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开展游戏,获得发展,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儿童。”教师应该:第一,丰富儿童的知识体验;第二,提供游戏材料,引发儿童游戏;第三,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第四,帮助儿童学会扮演和分配角色;第五,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适时地教育;第六,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第七,使儿童愉快地结束游戏。

◆ 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符合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 观察能力

1. 概念: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有外表到内心的认知能力。

2. 作用:(1)促进有效教学(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3. 特点:(1)迅速而准确(2)细致而深入(3)全面而客观

4. 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1)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3)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4)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 沟通能力

1. 基本构成:沟通能力由目光沟通、动作沟通、语言沟通、面部表情沟通四个部分构成。

2. 沟通技巧:(1)熟记儿童的名字(2)选用适当的语言(3)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4)语调语速要适当(5)语气要和善(6)善于倾听(7)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3. 作用:(1)有助于调动学前儿童全面参与的能力;(2)有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3)有利于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的情况。

4. 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1)提高语言素养;(2)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3)多参加集体活动。 ◆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1. 内涵: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

广义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是指教师开展学前教育活动需要的综合能力,主要有生活指导能力、把握学前儿童心理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创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学的应变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狭义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指教师调控教育过程的能力,恰当地利用各种组织形式,特别是小组和个别形式与儿童有效地互相作用的能力、分层次指导儿童的能力、指导游戏的能力、随机教育的能力。

2.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3.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性;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第三,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培养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

第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第二,经常向教学行家学习;第三,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三、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1. 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 教历研究的内涵

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时间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 教历研究的流程

(1)一般项目:包括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等

(2)课前计划:包括基本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

(3)过程描述:包括过程实录、时间分配记录、调整记录、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

(4)课后反思:包括第一,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第二,记录整一活动过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避免和实施;第三,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第四,感想。 2. 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 内涵:是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堂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其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 ◆ 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对话、协作、帮助。

3. 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 内涵: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拉力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 类型:自传叙事、教学叙事、生活叙事 4. 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 内涵: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 案例教学的环节: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总结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

复习要点 一、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在我国,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 1. 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先导和准备;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协调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需要父母和家庭中其他长者的精心培育,从而使各方面的教育影响步调一致、前后贯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即在整个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特殊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坚实基础;第二,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第三,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第四,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 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幼儿园要取得家庭对学前儿童教育上的一致和配合,必须主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有责任做好家长工作,具体地要做好下述五项工作:

第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第二,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第三,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第四,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第五,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3. 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

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有个别联系方式和集体联系方式两种。其中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书面联系等;集体联系方式则包括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家长座谈会、网站与短信等。 二、幼儿园的社区工作

◆ 所谓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指幼儿园和社区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社区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社区内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社区学前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其一,向社区家庭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指导家庭的优生、优育、优教;其二,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养水平,改变其陈旧观念与不良习惯,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与气氛。第二,提高学前教育正式机构的教育质量。第三,促进社区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设置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第二种,成立社区学前儿童早期教育中心,第三种,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 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反馈意见;(2)进行专门的学前教育;(3)营造学前教育的有利氛围。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复习要点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与意义 1. 概念

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准备,是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要求提高。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生活制度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有动静交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小学的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较短。

(3)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全天参与学前儿童的各项活动,全方位的照顾学前儿童;而小学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的生活很少过问。

(4)生活环境变更。幼儿园的活动室美观、生动,桌椅等设备可以视情况进行移动;而小学的教室环境座位较为固定。

(5)教育内容加深。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内容粗浅、不系统;而小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6)教学方法改变。幼儿教师常采用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常用比较概括性的指令进行讲解。 2. 意义

(1)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存在一个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 (2)幼小衔接是小学教育现状的呼。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差异,儿童进入小学之后出现很多适应性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儿童入学适应不良现象。

(3)幼小衔接是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现代学前教育的使命是儿童的长远发展。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影响儿童的长远发展。 二、幼小衔接的原则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整体性而非单向性的原则 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 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三、幼小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 内容:1. 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3. 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 主要途径:1.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前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学前儿童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进入小学所需的全面素质。2. 通过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加深对小学的了解。3. 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7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