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3-12-07 05: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一 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

1.

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 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物种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概念内涵 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 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概念外延 组成 种群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 判断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特征 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联系 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一个物种可形成许多小种群,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 首要特征是物种的丰富度,具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会发生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

?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年龄?性别

?出生日期

?死亡日期

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群落―→具有??

?群落的构成??

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地衣、大豆与根互利共生 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瘤菌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蛔虫与人;菟丝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子与大豆;噬菌寄生 略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体与被侵染的 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大肠肝菌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牛与羊;农作物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与小灌木;大草竞争 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 履虫与双小核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草履虫 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羊与草;狼与捕食 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兔;青蛙与昆虫 化

2

知识点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这种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如湖泊、海洋的浮游动物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别,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我们也称之为镶嵌性。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着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着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遮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知识点四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意义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2.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实验】 题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样土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①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面积的样土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适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种群。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实验目的

①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②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情况。

③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实验过程

①材料用具: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等。

制作取样器→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报告→交流讨论。 ③统计和分析表

3

方法 动物名称 量 /m2 名称 /m2 度 记名计算法 门 个数 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数 门 多 目测估计法 纲 动物 纲 数 个数

【例1】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 答案 B

解析 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具有适宜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彼此不会发生激烈冲突而彼此有利。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

【例2】 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4

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 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 答案 D

解析 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也考查了学生识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不只温度,还有光照、湿度、风力等;从该山体基带到极地即Y中生物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阳光、地形起伏、湿度大小、土壤酸碱度等。该山体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X从上到下,Y从左到右群落的丰富度均从小到大,即种群数目增多。

拓展提高

1.群落的空间结构与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关,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合理配臵,提高了对环境资源利用的能力。

【例3】 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 B

解析 甲曲线中,两种生物数量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所以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曲线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的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二者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一种生物数量上升,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以至消失,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归纳总结

对于捕食与竞争曲线的判断,在种间关系中为难点,学生可以抓住以下方法。

(1)捕食曲线中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先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为捕食者”。也可以用“数量金字塔”的一般规律,捕食者的数量一般要少于被捕食者的数量。

(2)种间关系的曲线一般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的密度或种群的数量。对竞争而言,有时横坐标也多见为资源。无论是什么,关键要看好坐标的变量。

(3)根据竞争的强度大小,可以有以下两种竞争曲线

其中a图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实力不一样,而b图则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实力相当。

5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答案 C

解析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同的群落种群组成不同,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同,A、B项对。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C项错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举例说明:集市上放在一起买卖的鸡不能为一个种群,动物园中圈养起来的生物不能称为一个群落(其中包括其它的微生物、植物),当然动物园本身也就不能被称为生态系统。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 C

解析 从图形中看出,a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生活资源及种群本身密度制约,将不再增长,而b和a构成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

3.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 B

6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上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两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4.如图表示不同种群的寄生关系,对此图描述正确的是( )

A.X为寄生虫,Y为动物 B.Y为寄生生物,X为寄主 C.X如植物,Y如蚜虫 D.Y如植物,X如牛群 答案 A

解析 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所以寄生者对寄主有一定的危害,影响寄主的数量。由图可知,在a段随X数量减少,Y的数量增加,而在b段随X数量上升,Y的数量下降,说明X对Y有一定的危害,影响Y的数量,所以可确定X为寄生生物,Y为寄主,因此B项不正确。D项中牛与植物的关系为捕食关系,与题干矛盾。C项中蚜虫摄取植物的汁液为食,属体表寄生,但X与题图不符。

5.影响植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湿度大小 D.生物种群的特征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考点为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湿度大小)都是影响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但是,生物种群的特征不会影响整个群落的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6.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 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因被捕食而减少

解析 根据放入的先后顺序可以知道,A是枯草杆菌,B是双小核草履虫,而C是大草履虫。根据种间竞争的特点,确定B与C是竞争关系。曲线C在c~d下降是因为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后,C处于竞争的劣势。曲线A在a~b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被捕食而减少。

知识点一、群落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下列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 C.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蘑菇

D.一片草原上的各种草、昆虫、牛、羊等生物 答案 D

解析 一座山上所有的树、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而只是一定时空下的部分生物;一棵枯树已经死亡属于无机环境。

知识点二、群落的种间关系

2.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浓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

,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8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 D

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可知不同鱼类的捕食状况。

3.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解析 甲、乙、丙三者之间可形成一条食物链,由于丙专食乙,所以三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乙和丙还会因生存空间的相同性而存在竞争;丙大量的捕食乙,乙会消亡,随之丙也会消亡,最后只剩下甲。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4.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进行间播套种 答案 C

解析 同一生物构成种群无分层现象,只有群落才具有分层现象。 知识点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某生物学习小组为了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来到一片被人弃管的玉米田中进行考查。为了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9

实验过程:

(1)准备:①制作________。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进行调查,常采用________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地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罐底至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壤连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________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

(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①用诱虫器;②放在瓷盆内,挑拣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________采集。

(4)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有关的________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体形大,直接识别;体形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取样器 样方 标志重捕 取样器 ②地形 环境 (2)塑料袋 地点 时间 (3)吸虫器

(4)①动物图鉴 ②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 (5)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解析 本题探究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要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和方法步骤。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调查,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非常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调查适用于取样调查法。

(2)取样时应同时记录地形、环境、时间、地点等。 (3)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吸虫器采集。

(4)太小的动物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并结合有关图鉴资料查其名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10

答案 A

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2.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 答案 C

解析 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实际是指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种群落和结构形式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是非常有利的。如在森林中,乔木处在群落的最上层,直接接受强烈的太阳光的照射,有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但乔木层并没有把所有的阳光都吸收掉,还有很多光透射到林下,所以在乔木层下面还有灌木层和草本层,这是对光资源的充分利用。

3.如下图所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 C.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 C

解析 由于这两个种群有共同的食物,故存在竞争关系。自然选择不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因为现存的生物是对环境适应的,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答案 C

解析 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元素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种间斗争(竞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

5.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

11

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 A

解析 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因此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呈“J”型增长,放入水螈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S”型。

6.能较好地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B.不同的地段上动、植物的分布不同 C.一片竹林中竹子的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矮,有的鹿高 答案 A

解析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植物而言,高大乔木能占据上层空间,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同的地段上动、植物的分布是群落水平分布的特征。至于同种生物(竹子或鹿)有高有矮,是指一种生物,而不是生物群落。

7.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的比例 大麦 0.2 0.4 0.6 0.8 燕麦 0.8 0.6 0.4 0.2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42 81 98 105 燕麦 133 56 32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答案 B

12

解析 从表格第一行数据可以看出, 当播种的大麦达20%的时候,收获的种子占了42÷(42+133)×100%=24%,说明在相同环境中大麦比燕麦优先发展,占了上风。不过第一行数据并不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从第二行数据中则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在温室中,大麦要比燕麦更能适应环境,而燕麦将被逐渐淘汰。所以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大麦将远远多于燕麦。

8.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的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物种消失 答案 D

解析 不管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对生物个体的影响和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有时是不一致的。比如:种内斗争和捕食,对于被淘汰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但对于整个种群的发展是有利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这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

9.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这种结构特征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这种结构特征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答案 D

解析 群落是由生活在某一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的。具有不同生态需求的种群在该区域中必定构成不同的空间配臵状况,从而使各种群间能有机的结合,进行物质和能量流通。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

10.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3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________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且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______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表明由于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__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4)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会________,从热带雨林到苔原地带物种数目会________。 (5)由以上分析说明,不同群落的________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答案 (1)分布 (2)垂直 分层 温度 (3)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4)逐渐减少 逐渐减少 (5)物种数目 丰富度

解析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反映了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2)图中纵坐标表示该群落的垂直结构,且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水平结构,表明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7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