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2 09: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知识准备:

本章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三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组织细胞再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完成,这些系统的活动互相关联,互为因果。

学生在学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之后已经建立了对人体几大生理活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顺理成章,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 二、单元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1、能说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了解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5 、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皮肤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感知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感知人体的和谐之美,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皮肤的知识,提高保护皮肤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体验中来。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总结并巩固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交流,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感悟。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

2.本章内容力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读数据,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层次上均得到发展。

3、学习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汗腺的结构入手。在了

解汗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为了把微观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直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制作动态课件,以便学生观察、体会和描述。同时,在课件中还体现出了温度对汗液分泌的影响,即环境温度升高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液排出量也增多,当环境温度低时,则相反。从而加深学生对皮肤具有调节体温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导入新课: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许多的废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必然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新授过程:

1、理解排泄的概念(问题引入,小组内部解决)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小组内互相分析讨论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结构:

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通过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观察、交流肾单位结构图。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小组内分析教材68页数据资料,总结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通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

教师:如果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能否排出体外? 学生甲:不能,无机盐和尿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极少量。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的成分差异,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①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 ② 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5、引导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阶段。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中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而剩余的物质则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教师引导:人体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尿液,这些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人体除了依靠形成尿液排出废物外,还有那些排出废物的方法?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尿液的排出

师:请同学根据泌尿系统的结构,能不能简单叙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

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板书)

7、排尿的意义泌尿系统的卫生: 师:.排尿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师:怎样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① 适量饮水 ②及时排尿 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三)、习题巩固,能力提升。 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天到了,许多同学都发现自己的皮肤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常说“这个人的脸皮可真厚”,脸部的皮肤真的很厚吗?一些同学进入初二以后,发现自己的脸上长出了“小痘痘”,这是怎么回事又该怎样预防呢?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人的肤色为什么会有差异……这些问题都与皮肤的结构密切相关。 (二)、讲授新课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有三条途径:1、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2、通过尿液排出绝大多数废物;3、通过汗液排出那个能相适应的。部分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前两条途径我们已有所了解,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第三条途径,看看皮肤有哪些结构特点。 (资料补充,投影展示):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接近2平方米,重量约为人体重的1/20。虽然是最大的器官,皮肤却很薄,平均2毫米左

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皮肤,只有0.5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脚跟的皮肤,也不过为4-5毫米。

教师提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 1、皮肤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 2、皮肤有哪些功能?

3、能说明皮肤与调节体温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自学后师生进行知识点梳理:

人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死亡的表皮细胞不断脱落,有人计算过,把一个人一生中脱落的皮肤表皮加起来,平均重量将超过227千克。表皮的深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的任务正式这层结构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深层细胞具有什么特点?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想想看,平时我们不小心擦伤了皮肤,过几天伤口就痊愈了,现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夏天过后我们的皮肤变黑了,就与这种细胞有关——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防止其损伤深层皮肤,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参加室外活动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但在夏天外出或进行日光浴时应当适度,因为过度的日晒会加速皮肤的老化,甚至会引发皮肤癌。思考一下: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烧伤的病人为什么容易死亡?(加强学生对皮肤是保护人体的重要屏障的认识)

皮肤损伤会有血液流出,触摸皮肤会觉得有弹性,尖锐的物体碰到皮肤会觉得疼……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表皮下方的结构——真皮有关。 皮肤具有弹性,因为真皮中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天气热或运动时,可以看到脸部的皮肤发红,天冷或不运动时则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真皮层内有丰富的血管,人体血液循环中10%的血液要流经皮肤。这对人体有何意义呢?调节体温。

我们的皮肤就是有表皮和真皮两个部分构成的,不过皮肤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还演变出了一些附属结构,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趾)甲、毛发、 汗腺、皮脂腺。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汗腺的结构入手。在了解汗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为了把微观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直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制作动态课件,以便学生观察、体会和描述。同时,在课件中还应体现出温度对汗液分泌

的影响,即环境温度升高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液排出量也增多,当环境温度低时,则相反。从而加深学生对皮肤具有调节体温作用的理解。

(学生观察汗腺在全身的分布图)

师:汗腺分布于全身各出,你观察到的汗腺是有哪几部分构成的? 生:分泌部和导管

师:谁能总结出分泌部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生: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由盘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其周围有丰富的毛

细血管。

师:这种结构特点与什么功能相适应? 生:形成汗液。

师:它是怎样与形成汗液的功能相适应的?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吧。(演示完后)谁能说出汗液形成的具体过程?

生:当血液经过分泌部时,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进入汗腺,形成汗液。 师:很好,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天热的时候出汗多,天冷时出汗少?

生:天热的时候,由于环境温度高,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液排出

量也增多;当环境温度低时,汗液排出量则减少。

皮肤的卫生保健(教师引导学生从皮肤的清洁和皮肤的锻炼两方面进行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发言) 皮肤的清洁:

(1)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使皮肤能正常发挥功能 (2)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皮肤病的发生 皮肤的锻炼:

(1)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2)提高皮肤对温度骤然变化的适应力,减少疾病发生 (三)、夯实基础,知能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7a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