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更新时间:2023-12-28 15: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2007/7/12 10:29:44]

辨析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7、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8、“观念的东西不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9、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1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11、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12、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3、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14、差异就是矛盾。

15、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1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20、“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5、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2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29、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30、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31、时势造英雄。

32、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3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因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36、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37、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

3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3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0、假象是一种错觉。 4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4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4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4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6、“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1、答案要点:

错误。。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

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答案要点: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答案要点:

错误。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

4、答案要点: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5、答案要点: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6、答案要点: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7、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在建筑楼房之前的设计图纸,决不是人脑自生的。它是根据以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制定出的合乎规律的设计图纸。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3)题中观点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夸大为决定物质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答案要点:正确。(1)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正确论断。(2)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3)观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形式是主观的,而不是原原本本客观物质,是经过人闹改造的客观物质。

9、答案要点:错误。(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上何者为第一性为标准的。坚持物质第一性为唯物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的为唯心主义。(2)而一元论和二元论则是以世界有几个本原为区分标准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为二元论。(3)唯物主义和彻底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只不过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唯一本原是精神。

10、正确。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即事物的条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一个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的条件,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我们分析、解决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条件,离开了事物存在的条件,对事物的认识就无从说起。

11正确。它形象地说明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也就不能了解部分,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作用。

12、错误。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13、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说到一个事物是不是新事物,不能只以出现的时间的先后为根据。新事物当然是指新产生的东西,但是,新产生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新事物,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才是新事物。 14、正确。辩证法所讲的差异,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上的差异,也就是统一体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差异。但当他们未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仅是一种外在的差异,一切有差别的东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构成现实矛盾。事物的内在差异是矛盾对立的最初表现,随着对立的展开,对立面斗争才日益明显。可见,差异,冲突只是表现矛盾的激化程度的不同,其在性质上都是矛盾。

15、错误。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中,而思维前后不相一致是逻辑矛盾,是思维中的错误,是该克服的。该命题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因而是错误的。

16、错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现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

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17、错误。①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包含主观精神,但不是纯主观精神,因此主体不等于主观。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因此,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18、错误。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观点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和旧唯物认识论的界限。

19、正确。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实践和理论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武器的批判”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前一个“物质力量”是指客观世界,后一个“物质力量”是指群众的实践活动。这一论断的意思是说,革命的理论不能代替当今的实践,客观世界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改造。

20、错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建构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经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

21、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2、答案要点:正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

客观结果。

23、答案要点: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4、答案要点: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5、答案要点:错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但这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把社会规律看成是按人的意志发展的,是仅仅从表面看到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支配,而不懂得人的活动的物质性,看不到主观意志的物质根源。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6、答案要点:

错误。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27、答案要点:

错误。该说法混淆了不同国体的本质区别。任何政府都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是有阶级性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其政府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它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 28、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它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

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自身发展的历史基础性;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9、答案要点:

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30、错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但这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把社会规律看成是按人的意志发展的,是仅仅从表面看到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支配,而不懂得人的活动的物质性,看不到主观意志的物质根源。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1、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2、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33、错误。在整个社会性的发展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动力。但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它只直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性质,只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才直接决定上层建筑及整个社会性的性质和面貌。而生产力只能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间接地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4、正确。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35、错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式的前进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把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同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等同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

36、错误。无论是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都只能既

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始终是目的各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表现为:①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②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③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片面强调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因而是错误的。

37、错误。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且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因为:①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首先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贡献是前提,②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配得到社会的满足和尊重,③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够给予人们更多满足和享受。

38、错误。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9、答案要点:正确。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0、答案要点:错误。假象和错觉根本不同。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表现本质的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意识之外,是由各种客观条件造成或人为的。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错觉则是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错误感觉和知觉,存在于主观意识中,它是由异常的外部条件、人的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或观察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造成的。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假象容易引起错觉,但不能把两者混同,两者是客观存在同主观认识和反映的区别。

41、答案要点:错误。(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3)真理具有普遍性。这

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受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42、答案要点:正确。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43、答案要点: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感性认识虽有局限,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44、答案要点:错误。(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2)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5、答案要点: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6、答案要点:错误。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简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如何正确认识科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 6、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

7、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8、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0、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简述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4、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5、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18、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为什么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

20、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21、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22、比较文化与文明两个范畴的区别与联系。

23、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4、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5、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6、为什么说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7、说明哲学的“自由”范畴与政治生活中使用的“自由”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什么?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摘自《小逻辑》

4、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扬弃”。②辨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有正确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既不能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肯定西化。

5、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和重点论的方法论。②两点论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时,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分析问题。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制定的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⑤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⑥但改革开放,不是搞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所以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6、(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实际工作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是犯了类似这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以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8、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认识历史过程。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应该可以大有作为的。 9、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政府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10、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不是绝对平衡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有着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我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革命整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作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克服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的阻碍、破坏作用。 (3)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则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当代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大搞“和平演变”,在这种形势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必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 11、答案要点:

(1)国家的类型和形式的关系就是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些阶级手里。由于固体不同,区分为不同的国家类型。政体指的是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它说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2)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体决定政体,国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自己,同时,政体对国体起巩固作用。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只能实行最能表达人民意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制度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是行之有效的。当然也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2、答案要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3)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4、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一个与人的本质紧密相关的社会历史范畴。评价人的价值,应该着眼于个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地尊重与满足相结合。(1)价值是标志主体需要同客体特性相互关系的范畴,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同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户中,人的社会价值,就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实质上是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2)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评价人的价值,应该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相结合,而不能只单独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3)社会主义价值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在人的价值问题上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观点是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的表现,表面上它宣扬“人的价值就在人价值既不存在,更不能实现。它抹杀了人的价值的社会性,历史性,只讲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只讲个人的主观需要,不讲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制约,是根本错误的。脱离社会和群体,离开历史规律来抽象地设计自我,创造自我,不仅不能实现自我,只能创造极端的个人主义,形成个人的利已主义欲望和他人,集体,社会尖锐冲突,使自己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

15、答案要点:(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了宿命论的结论。(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是唯我论。(3)材料3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取得自由,才能使客观必

然性为一定目的服务。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16、答案要点: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3)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17、答案要点:(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们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18、答案要点:(1)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多亏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2)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3)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辨析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7、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8、“观念的东西不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9、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1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11、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12、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3、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14、差异就是矛盾。
15、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1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20、“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5、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2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29、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30、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31、时势造英雄。
32、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3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因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36、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37、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
3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3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0、假象是一种错觉。
4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4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4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

人。”
4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6、“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1、答案要点:
错误。。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答案要点: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答案要点:
错误。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
    
   4、答案要点: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5、答案要点: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6、答案要点: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7、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在建筑楼房之前的设计图纸,决不是人脑自生的。它是根据以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制定出的合乎规律的设计图纸。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3)题中观点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夸大为决定物质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答案要点:正确。(1)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正确论断。(2)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3)观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形式是主观的,而不是原原本本客观物质,是经过人闹改造的客观物质。
9、答案要点:错误。(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上何者为第一性为标准的。坚持物质第一性为唯物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的为唯心主义。(2)而一元论和二元论则是以世界有几个本原为区分标准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为二元论。(3)唯物主义和彻底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只不过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唯一本原是精神。
  
10、正确。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即事物的条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一个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的条件,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我们分析、解决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条件,离开了事物存在的条件,对事物的认识就无从说起。
11正确。它形象地说明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也就不能了解部分,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作用。
12、错误。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13、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说到一个事物是不是新事物,不能只以出现的时间的先后为根据。新事物当然是指新产生的东西,但是,新产生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新事物,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才是新事物。
14、正确。辩证法所讲的差异,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上的差异,也就是统一体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差异。但当他们未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仅是一种外在的差异,一切有差别的东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构成现实矛盾。事物的内在差异是矛盾对立的最初表现,随着对立的展开,对立面斗争才日益明显。可见,差异,冲突只是表现矛盾的激化程度的不同,其在性质上都是矛盾。
15、错误。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中,而思维前后不相一致是逻辑矛盾,是思维中的错误,是该克服的。该命题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因而是错误的。
16、错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现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17、错误。①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包含主观精神,但不是纯主观精神,

因此主体不等于主观。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因此,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18、错误。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观点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和旧唯物认识论的界限。
19、正确。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实践和理论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武器的批判”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前一个“物质力量”是指客观世界,后一个“物质力量”是指群众的实践活动。这一论断的意思是说,革命的理论不能代替当今的实践,客观世界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改造。
20、错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建构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经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
21、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2、答案要点:正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23、答案要点: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4、答案要点: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

会的基本关系。
25、答案要点:错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但这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把社会规律看成是按人的意志发展的,是仅仅从表面看到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支配,而不懂得人的活动的物质性,看不到主观意志的物质根源。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6、答案要点:
错误。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27、答案要点:
错误。该说法混淆了不同国体的本质区别。任何政府都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是有阶级性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其政府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它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
28、答案要点:
错误。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它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自身发展的历史基础性;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9、答案要点:
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30、错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但这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把社会规律看成是按人的意志发展的,是仅仅从表面看到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支配,而不懂得人的活动的物质性,看不到主观意志的物质根源。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1、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2、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33、错误。在整个社会性的发展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动力。但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它只直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性质,只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才直接决定上层建筑及整个社会性的性质和面貌。而生产力只能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间接地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4、正确。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35、错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式的前进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把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同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等同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
36、错误。无论是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都只能既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始终是目的各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表现为:①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②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③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片面强调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因而是错误的。
37、错误。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且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因为:①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首先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贡献是前提,②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配得到社会的满足和尊重,③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够给予人们更多满足和享受。
38、错误。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9、答案要点:正确。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0、答案要点:错误。假象和错觉根本不同。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表现本质的现象;它是客

观存在的,存在于意识之外,是由各种客观条件造成或人为的。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错觉则是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错误感觉和知觉,存在于主观意识中,它是由异常的外部条件、人的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或观察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造成的。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假象容易引起错觉,但不能把两者混同,两者是客观存在同主观认识和反映的区别。
41、答案要点:错误。(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3)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受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42、答案要点:正确。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43、答案要点: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感性认识虽有局限,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44、答案要点:错误。(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2)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5、答案要点: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6、

答案要点:错误。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简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如何正确认识科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
6、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
7、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8、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0、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简述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4、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5、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18、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为什么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
20、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21、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22、比较文化与文明两个范畴的区别与联系。
23、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4、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5、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6、为什么说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7、说明哲学的“自由”范畴与政治生活中使用的“自由”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什么?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3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31、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2、怎样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答案要点:
①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③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又不同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它是经过理论论证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形成一定思想体系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2、答案要点:
①世界观是理论,方法论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

致的,没有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个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了科学世界观才有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是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答案要点: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达为精神和物质的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思维是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哲学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4、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②它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的统一,为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为分析和考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及揭示其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社会和和改造社会的指南。
5、答案要点: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不少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②重视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哲学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基础上,并由此决定哲学的内容和形式。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哲学课题需要研究和回答。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就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

6、答案要点:(1)列宁的物质定义科学地阐述了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这一科学定义具有重要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的物质观,划清了与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界限。
7、答案要点:(1)物质是无限的,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必然是无限的。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又都是有限的。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2)其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正是无数有限时空的总和构成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的时空;另一方面,有限包含着无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但事物具有运动、转化的本性,必然要突破自己的界限,使有限的时空趋于无限。
8、答案要点:(1)运动是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过程的变化。静止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3)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我们既要坚持运动的绝对性,又要坚

持静止的相对性。
9、答案要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源泉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看,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①这是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辨证本性所决定的。②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③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腹”中教育成熟的,是旧事物无法消除的。④新事物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1)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区别:①从形态上看,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飞跃,是显著的变化。②从内容上看,量变是渐进的,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联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③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容,相互渗透。
(3)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承认质变否认量变,都是割裂质变和量变关系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④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13、①矛盾的同一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并规定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成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事物的矛盾统一体产生。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二者的作用是在结合中实现的。因此,矛盾双方的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
14、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②只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全局,才不会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只有真正懂得了普遍联系,才能真正把握发展的实质,也才能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③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预见发展的总趋势,因而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1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科学规定,是理解认识本质的出发点。其基本内涵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对它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

16、(1)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客观事物和认识本身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7、(1)实现第二次飞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3)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4)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8、答案要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19、答案要点: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有意识的活动创造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也是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因为:(1)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但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条件及其规律的限制。(2)人的思想、动机、意志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进程,但任何人、集团或阶级都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的总趋势,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20、答案要点:(1)人口因素是指构成意识社会的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没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
21、答案要点:
(1)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比较直接地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2)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良心和责任感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22、答案要点:
(1)区别。文化是与自然比较而言,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方式、活动手段、一切活动成果(积极成果与消极成果);文明是指社会进步的开化状态,是与野蛮、无知、愚昧相对立的,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社会历史范畴,都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即文明,文明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的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的也就越高。
23、(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是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整

个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24、(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自身一般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劳动群众是其中的主体和稳定部分,这是其量的规定性,人民群众又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这是其质的规定性。(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人同群众更是决定的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上。
25、因为:(1)这两个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2)这两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6、①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总的概括和抽象。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在于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文明,文化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②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③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转折过程中。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把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级的发展阶段。同时,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的相互作用和解决,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管理系统的改革或调整,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27、①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认识和依据客观必然性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才能获得自由。人们获得自由的多少,取决于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②政治自由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国家制度下所享受的自由权利和程度。它受到一定社会国家制度的限制和规章纪律的约束。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自由与政治自由是一致的,它们都受客观规律必然性的限制,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由,没有不受限制和约束的绝对自由。
28、答案要点:(1)国体和政体是有区别的。国体是指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国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自己;同时政体又反作用于国体,影响国体的巩固与发展。
29、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它们是彼此孤立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他们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根源。
30、答案要点:(1)地理环境是指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作用。(3)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
   31、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无限多样。这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具有同源性,即共同的本原,这个本原就是物质,本源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已经被证明。(3)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存在根本分歧,与二元论者也是根本对立的。
32、答案要点: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由自身内在的矛盾推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五)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3、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4、试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对外国的东西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5、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怎样?割裂两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7、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

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有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8、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9、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比较材料1和材料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3)根据材料2和材料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10、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新时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11、试分析我国的国家类型和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3、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才来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14、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谈谈对个人为中心的“自我创造”,“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观点的认识。
15、下面是在必然和自由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17、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简析上述论点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8、下面是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材料:
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是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

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3卷
请回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2)材料2的中心思想。(3)材料3的中心思想。(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贯彻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1、答案要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特殊规律。所以,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在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不断概括、总结出最一般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不能互相割裂,也不能互相代替。主张具体科学可以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
2、答案要点:(1)所谓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所谓主观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的。(2)辩证唯物主义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人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它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指导意义。一方面,它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第二,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只有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3、答案要点:(1)材料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摘自《小逻辑》
4、①辨证的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扬弃”。②辨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有正确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既不能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肯定西化。
5、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和重点论的方法论。②两点论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时,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分析问题。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制定的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⑤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⑥但改革开放,不是搞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所以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6、(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实际工作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是犯了类似这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以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8、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认识历史过程。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

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应该可以大有作为的。
9、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政府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10、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6n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