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

更新时间:2024-07-04 2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1

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不懂得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 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五、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布置作业

完成第二课的配套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 成为世界 景观奇特 关注热点 生物多样

八、课后反思

3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4* 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3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自读课文,思考。

教师点拨: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方式:这时空中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溜溜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想象火烧云的样子,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4 火烧云 景物变化

色彩变化 快、多 形状变化 九、课后反思

4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积累对联。

过程与方法:

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积累对联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新课

1、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

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2、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

5

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⑴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⑵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三、布置作业

读写景的作文不少于3篇。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

(6)抄写诗句。

三、趣味语文

(一)出示句子: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5.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6.师生再读。

7.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四、作业

抄写“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

五、课后反思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7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2、.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3、.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学法指导: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3)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歌

1.反复练习朗诵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8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各不同

远近高低

不识原因 身在此山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古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古诗。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同桌一组,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重点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思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

9

游山西村

莫 笑 疑无路 欢悦 富足 丰、足 又一村 热情 好客

课后反思

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a、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b、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c、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4、体会名句的引用

教师读下列句子,学生想一想,这句诗在什么情景中用。

a、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b、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

好句。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水彩笔。 2.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主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a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b集体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生字写三遍组两个词,生词抄写一遍。

五、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一(1) 生长的地方 二(2) 叶子的特点

11

三(3-5) 脚的特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

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

1.请同学们看爬山虎的叶子。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学生自由交流。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着读一读。

4.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5.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过渡: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了解爬山虎的脚

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

12

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了解爬山虎怎样爬

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学生表演)

3.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谁正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相关句子回答)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来学习第五自然段。

5.自主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四、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植物。

六、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反思

13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注意长句和新出现的字、词。

14

(2)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的句子,并用横线划下来。 2、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能把这些词语来读一下: 隐蔽 隐藏 随遇而安 柔弱 挖掘 慎重 耙扫 (交流、指导)

3、 读得真不错,一起来读一遍吧。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内外特点

住宅出名

建造过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了解蟋蟀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6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