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中图地理七年级上册中考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09-07 13: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人类的家园指的是地球。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是第一个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人。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4、纬线和经线:①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线,纬线有无数条、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形状是圆形,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度数为0度。②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也有无数条、指示南北方向、每长度都相等,形状是半圆。

5、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由赤道(即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是90°,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经度的变化:由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向东、西递增到180°。 ④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⑤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⑥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6、地球五带:北寒带(66°34′N--90°N)北温带(23.5°N—66.5°N)、

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①五带划分的依据:根据地球表面吸收热量的多少来划分。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③温带:既无太阳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7、分界线: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第二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就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①地图上的四个基本方向是东、南、西、北。②地图上表示方向有三种方法:一般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

①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②比例尺大小判断:在相同图幅的地图中,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表示内容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反而越小,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简单。

3、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4、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被称为人类的眼睛和工具。

第三节 地形图

1、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把一个区域内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叫做等深线。

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3、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的次序,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山地、褐色表示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能最直观的表现地面高低起伏的是地形剖面图。

5、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6、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山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由低数值方向凸向高数值方向。即指低的是山脊。 山谷:由高数值方向凸向低数值方向。即指高的是山谷。

山顶:等高线闭合曲线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曲线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

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鞍部是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 悬崖:等高线重合在一起

第二章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1、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属于中纬度地区,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边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8、我国东西两端最大距离约5200千米,东西经度相差约62度,造成东西部时间相差4小时以上;南北两端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跨纬度约49度,造成我国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9、我国的行政区划采用省、县、乡三级区划。我国共有34个省级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0、北回归线穿过的省自西向东依次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11、我国邻国中面积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与我国两处接壤的国家是印度和俄罗斯。

12、跨纬度最多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北又最东的是黑龙江省,接壤外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秦晋之好涉及的省区是陕西和山西,和三个自治区有接壤的是甘肃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2010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3.7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人口数排世界第一。 我国人口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我国以不足9%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0%的人口;为了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4、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5、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

6、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7、人口过多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就业压力大、生活垃圾成堆、住房条件差、交通拥挤。

第三节 多民族国家

1、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最少的是珞巴族,约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2、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少数民族数目分布最多的是云南省。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台湾省的主要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3、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我国实行了民族政策: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都一律平等。

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位居中国西南,是我国第一大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雪峰连绵。

2、第一、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3、我国的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4、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

5、四大高原的特点: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广阔坦荡、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海拔最高;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显著。

6、四大盆地的特点:全国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海拔最高的是柴达木盆地,在地势第一级阶梯,有丰富的矿产和盐资源,号称“聚宝盆”;纬度最高的是准噶尔盆地。粮食生产条件最优越的是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

7、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8、我是面积最广阔的地形是山地,构成我国地形网格状分布的骨架是山脉。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2、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叫日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在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叫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习惯以7月平均气温代表夏季气温,以1月平均气温代表冬季气温。

4、冬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造成南北温差大最根本的原因是纬度因素;夏季气温变化规律;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5、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都沿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6、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值在黑龙江的漠河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海南;夏季气温最高值在新疆的吐鲁番;夏季月平均气温最低值的是地势高的青藏高原。

7、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有“火洲”之称的是吐鲁番。

8、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此外还有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9、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规律是: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10、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1、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12、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我国划分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区、半湿地区、半干旱区、

干旱区。

第三节 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阴晴、冷热等状况;而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一样 。

3、我国的气候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4、冬季我国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夏季我国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把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5、影响广东最主要的特殊天气是台风;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洪涝和干旱。

6、在卫星云图中,绿色或棕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团,云团厚一般是阴雨区。

7、天气预报图是天气预报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天气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

8、世界上多种农作物都能在我国生长是因为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9、空气质量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10、造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因素、地形因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最后消失在沙漠里。

2、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的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是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

3、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第一大湖的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4、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最后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5、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最后注入东海。

6、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有“黄金水道 ”之称;黄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其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产生的泥沙最多;珠江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黑龙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纬度最高的河流。

7、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

8、“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段,河道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是长江的地上河。

9、宁夏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具有“塞上江南”美称 。

10、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而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11、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青海和四川;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的共同特点是水能资源丰富。

12、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悬河)。

13、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

14、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郑州的桃花峪。

15、我国外流河中,绝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16、长江上游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干流主要建有三峡和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

17、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中游的主要支流有汉江、湘江、赣江,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18、长江沿岸四个特大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69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