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15 23: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

题,每题2分,共60分)。

l、《中日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

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唐代 D.宋代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底晚年对征战杀伐很是后悔,于是下诏说,方今之务在

于力农,任命农学家赵过为搜栗都尉(掌管军粮的官职)。为促进农业发展,赵过推广的农具是

3、《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性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

不足,……景乃驱率史民,修筑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理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4、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 “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

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 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各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工具是

1

5、北宋沈辽诗曰:“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有如万

夫力,罐(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人力翻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6、“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材料中的“它”是指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 “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7、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宜公十五

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D.有力地阻止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 8、有学生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形态的特点时,收集到如下图片,下列不属于图片所示

的经济形态特点的是

A.士地私有 B.男耕女织叔 C.集体经营 D.自给自足 9、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

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简易的生产工具

2

10、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

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11、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12、“它加大了风量, 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

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13、下图是冷兵器时代。战士的“护身衣”甲青,其质地地有兽皮、铁等,至汉代铁甲逐渐

取代皮甲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汉代制造铁甲不可能用到的技术(工具)是

A.炒钢 B.水排 C.离炉冶铁 D.灌钢法

14、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 “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

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成的一个简略概括。下列瓷器中属于邢窑瓷器的是

3

15、2012年,在广州动物园发现并挖掘出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朝和明代,在

考古现场肯定不会发现

A.用灌钢法锻造的宝剑 B.精美的青花瓷 C.极具审美价值的琅琊彩 D.成套的青瓷

1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己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B.民营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D.苏州丝织业等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7、右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

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18、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东京的街市繁华景象。下列关于张择端作

画背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4

C.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D.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9、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粱”。以

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草市 B.夜市 C.晓市 D.衡市

20、有史料记载,汉代“景文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此现象说明,当时

A.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放弃盐铁官营 C.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D.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

21、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 “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

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创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邦开始出现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22、康熙年间的《乌青文献》记载: “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

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这段材料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对商业控制放松 B.湖丝远销海外,瓦解了“闭关锁国”政策 C.市镇的发展,成为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地 D.市镇人口剧增,自然经济失去了主导地位

23、唐朝除了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外,曾“雄富冠天下”的是

A.扬州 B.杭州 C.苏州 D.汉口

24、明朝京城有山西铜、炭诸商的潞安会馆,颜料商的平遥会馆,临汾众商的临汾会馆。清

代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445所,其中山西会馆有50所.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 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5、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

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5

A.晋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和经营范围广泛 B.晋商的活动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C.晋商活动推动了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取消 26、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

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27、“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

是清政府制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重商主义 C.“朝贡”贸易 D.海外殖民

28、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

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 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 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 29、下列表述哪一项体现了“海禁”政策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0、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

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井田制规定土地不可以自由买卖交换 C.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D.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2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6

32、中国的纺织技术萌芽于汉朝,汉代时中国被称为“丝国”。 33、在中国被称为“瓷都”的是江西景德镇。

34、宋代放弃了长期延续的重农抑商政策,直接促成了商帮的兴起。

35、在严格的海禁政策下,明朝与海外诸国的经济往来主要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 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

——摘编自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7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l)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如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

(1)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这种耕作方式相当完善是指什么的出现?(2 分)

(2)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与这种模式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是什么?(2分)

(3)古代中国为鼓励农业发展 提出了什么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3分)

(4)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

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10:BABBA BACAA 11-20:DADBC DBAAD 21-30:BCACD DABDC

二、判断题: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35:ABABB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 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l)盐业历史您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政府重视。(4分)

(2)丰厚的文化遗产;强烈的社会贵任感;儒雅的文化风尚。(3分)

(3)积极影响:促进诚信经营,改善社会风尚(2分);消极影响:固守传统观念,阻碍经济转型。(任答一点l分)

37、(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1分)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1分)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2分)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2分)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2分)

(4)维护封建统治。(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l)耕作方式,铁犁牛耕(l分);完善:曲辕犁(l分)

(2)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l分);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l分)

(3)商鞅(l分);重农抑商;(1分)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任答一点l分)

(4)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政策的倡导。(3分)

9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6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