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
更新时间:2024-04-16 08: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1章 国民收入核算
1.1 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如个人、厂商、行业等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例如,降低工资对单个厂商而言,可以减少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扩大生产,增加工人,但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人工资,社会总体的消费会因收入的减少而下降,总需求的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减少。
2.GDP与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前者是一个地域概念,后者是一个国民概念。两者的关系是: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为国民收入核算的基础,例如,美国在1991年后也采用了GDP作为核算基础。
3.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对国民收入(以G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后两者较为常用。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1)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2)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之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包括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等。
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
周转税等。
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 4.与国民收入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关系如下:
NDP=GDP-折旧
NI=NDP-企业间接税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
付+利息调整 DPI=PI-个人所得税
注:利息调整为不包括在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之中的个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上述关于GDP相关概念的介绍同样适用于GN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厂商)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Y=C+I 从收入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收入:Y=C+S 储蓄-投资恒等式:I=S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企业(厂商)和政府购买 从支出的角度:
Y=C+I+G G为政府购买
从收入的角度:
Y=C+S+T T为剔除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净税收收入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 T-G可视为政府储蓄(Sg)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企业(厂商)、政府购买和进出口 支出的角度:
Y=C+I+G+(X-M)
收入的角度:
Y=C+S+T+Kr 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对外国的捐款。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M-X+Kr)
M-X+Kr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如M+Kr大于X即从外国的主观立场看,收入大于支付,为正储蓄,反之为负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Y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GNP、NDP、NI等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分析,但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和Y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6.名义GDP和实际GDP
(1)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它是指
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7.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指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值。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第2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1考点难点归纳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是指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间的差额。
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描述的是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C?C(Y)。若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C?a?bY(a,b均为正数)?(i)。
(1)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
dC。在函数(i)中MPC=b,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因为消费者最多把所dYC。Y有增加的收入都用于消费,但是不可能超过它,所以小于1。
(2)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在函数(i)中,APC=
a?bYa??b。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YY倾向的数值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
(3)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S?S(Y)。若延续前面对消费函数的线性假定,可得储蓄函数S?Y?C??a?(1?b)Y?(ii)。由此引申出两个概念:①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公式
dS。在函数(ii)中,MPS=1-b。②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dYS?a?(1?b)Ya???(1?b)。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为APS=。在函数(ii)中APS?
YYY(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关系。①互补,两者之和为收入,即Y?C?S。②APC和
为:MPS=
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③APC+APS=1,MPC+MPS=1。这些结论由函数(i)(ii)可很明显地看出来。
3.几种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1)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
C也Y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
(2) 相对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
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②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
(3)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4)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上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5)前向预期消费理念。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是前向预期决策者,会利用经济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从而作出消费安排,而不仅仅由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后来经济学界把理性预期和生命周期假设、永久收入假设结合在一起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念。对前向预期消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实际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理论值,即消费者对暂时性收入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原因有两个:①不能正确地预期未来收入,即不能正确区分收入变化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的;②消费者受到约束。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影响家庭的消费计划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有:耐用性资产、货币性资产、信用的条件、收入的分配、人口以及一般价格水平、相对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于价格
的预期等。
4.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两部门经济。假定:①只存在家庭和企业两部门。②投资为外生变量,不随y的改变而改变。方法一:由收入恒等式Y?C?I,结合消费函数(假定C与Y间存在线性关系)C?a?bY,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Y?a?I。方法二: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1?b包括消费计划投资,即Y?C?I,从总收入角度看,包括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即Y?C?S,因此两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注意,这有别于上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等式I?S,那里是指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蓄,包含了非计划存货投资)。由消费函数C?a?bY加上储蓄函数S?Y?C??a?(1?b)Y,根据I?S这一关系亦可推导出Y?a?I。 1?b假设本期国民收入由本期消费和本期投资决定,即Yt?Ct?It,而本期消费由上一期的国民收入决定,即Ct?a?bYt?1,将后式代入前式,得差分方程Yt?bYt?1?a?It,其解为Yt?(Y0?a?Itta?It)b?,这便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由b<1,随时1?b1?ba?It。 1?b间t推移,limYt?t??(2)三部门经济。即在两部门经济基础上加入了政府部门,须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因素,且T?T0?tY(t为税率,当t=0时表示定量税,t?0时表示比例税)。方法一,由收入恒等式Y?C?I?G,结合消费函数
C?a?bYd?a?b(Y?T0?tY?TR)Y?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
a?I?G?bT0?bTR。方法二,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Y?C?I?G,从总收入
1?b(1?t)角度看Y?C?S?T,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I?G?S?T,在该条件下,储蓄函数S??a?(1?b)Yd,将I、G、S(Y)、T(Y)代入等式同样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3)四部门经济。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净出口一项。出口函数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决定。进口函数可以写成收入的函数:m?m0??Y,m0为自发性进口,?为边际进口倾向。根据如下公式可以得出四部门的均衡收入:
Y?C?I?G?x?mC?a?bYdYd?Y?T?TRT?T0?tYI?IG?GTR?TRx?xm?m0??Y得出:Y?
a?I?G?bT0?bTR?x?m0
1?b(1?t)??dY1? dx1?b(1?t)??其中,对外贸易乘数:
5.乘数原理及各种乘数
(1)乘数原理。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Y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Y=ki?I,其中ki称为投资乘数。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2)投资乘数(ki)。在两部门经济中?Y??I?Y1,ki??(b为边际消费1?b?I1?b倾向)。在三部门经济中,加入政府部门后,需考虑税收因素,延续上面对税收函数的假设,
t为税率,定量税则视为t?0时的特例,?Y??I?Y1?,则ki?。而且,?I1?b(1?t)1?b(1?t)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
样有乘数效应。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指收入变动(?Y)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用?G表示)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kg?倾向。
(4)税收乘数(kT)。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T表示)的比率,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
?Y1?,b代表边际消费?G1?b(1?t)?Y??b(1?t)?T?Y?b(1?t),kT??。
1?b(1?t)?T1?b(1?t)(5)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
Ktr??Yb(1?t)。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TR1?b(1?t)(6)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
?Y?kg?G?kT?T?1?b(1?t)?G??T
1?b(1?t)1?b(1?t)?kB?1?b(1?t)?G??G??G
1?b(1?t)1?b(1?t)?Y?1 ?G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特别注意:
有很多教材和复习资料认为: 税收乘数kT??Y?b?Yb??;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TY1?b(1?t)?T1?b(1?t)1?b1?b??,在比例税下小于1。
1?b(1?t)1?b(1?t)1?b(1?t)平衡预算乘数kB?kg?kT?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公式应该是:
税收乘数kT??b(1?t)b(1?t);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平衡预算乘数
1?b(1?t)1?b(1?t)kB?kg?kT?1?b(1?t)??1,即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
1?b(1?t)1?b(1?t)乘数均为1。
具体可参见: (1)《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英文版(或中文译本)。由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约翰·伊特韦尔、美国哈佛大学的默里·米尔盖特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彼得·纽曼三位经济学家主编。
(2)简单的证明参见论述题第1题:试证明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第3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3.1 考点难点归纳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如下:产品市场总产出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
不变,利率上升,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是相互独立的,货币对经济非中性。
1.投资的决定
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投资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总需求的决定,但一项投资是否可行,首先要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多半来源于外借,利息可视为其成本,而预期利润率可视作收益。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投资是可行的,当投资预期利润率固定时,投资需求就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一般而言,假定投资需求与利率存在线性关系,即I?e?dr。其中,e为自主投资,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2.资本边际效率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R?RiJ。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i代表使??in(1?r)(1?r)i?1n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代表资本品在第n年年末的处置残值,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由左上向右倾斜,表示资本边际效率之值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将曲线上各资本边际效率之值与利息率作比较,即可得均衡投资量。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3.投资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资本是存量概念,投资则是流量概念,相当于本期资本对上期资本的改变值。当利率下降时,若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就会上涨,在相同预期收益情况下,r就会缩小。这个缩小了的r就是投资边际效率。由于投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边际效率,因此,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比资本边际效率曲线陡峭。它更精确地反映了投资和利率间存在的反方向关系。
托宾的“q”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还提出了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托宾称此比率为“q”。其中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价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以总股数。重置成本是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成本。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设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q>1时,说明新建设企业比较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这是区别于凯恩斯理论的一种投资需求理论。
4.IS曲线
(1)IS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I?S,I?e?dr,S??a?(1?b)Y。推导出IS表达式Y?a?ed?r。 1?b1?b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I?G?S?T,T?T0?tY
或r?a?e1?b?Y,S??a?(1?b)(Y?T) dd推导出IS表达式:Y?a?e?G?bT0d?r或
1?b(1?t)1?b(1?t)a?e?G?bT01?b(1?t)Y ?ddr?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以r为纵轴,y为横轴所画出的IS曲线是由左向右下倾斜的,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2)IS曲线的斜率。在两部门经济中,由r?率为
a?e1?b?Y,可看出,IS曲线的斜dd1?b。IS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d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②边际消费倾向b。d一定时,b越大,IS曲线斜率越
小,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斜率变为
1?b(1?t),税率t对IS曲线斜率亦会产生影响,当d、b一定时,t越大,IS曲线斜率越d大,IS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
(3)IS曲线的移动。由IS曲线表达式r?a?e?G?bT01?b(1?t)?Y可看出,
dd引起IS曲线移动的有以下几种因素:①乘数性因数,即上面提到的d、b和t,当d、b增
大或t减小时,IS曲线变平缓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IS曲线顺时针转动。②自主性因素,即自主性消费支出a与投资支出e、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税收T0。当a、e、G增加或T0减少时,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平移距离为其改变量乘以各自乘数。反之,IS曲线向左下方平移。其中,政府支出G的增加和税收T0的减少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G的减少和T0的增加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若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引起IS曲线向右上平移;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则向左下平移。可见,由IS曲线可清楚看出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5.利率的决定
(1)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收入成正比,即L1?kY,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即
L2??hr。由于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与利率成反比,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可写作:
L?L1?L2?kY?hr(L、L1、L2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预期利率
只升不跌,有价证券价格Y只跌不升,因而会将所持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即对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这种情况被称作“流动性偏好陷阱”。
在投机需求中,凯恩斯假定了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只能有两种形式:货币形式和债券(或者有价证券)形式,预期利率上升,债券的预期收益减少,债券价格下降,人们更多持有货币。
(2)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的通货加上银行的活期存款。在此定义下,货币供给量可视为外生变量,由国家货币政策加以调节。
(3)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的决定。以横轴表示货币供给量,纵轴表示利率,货币需求曲线由左上向右下倾斜,货币供给曲线则垂直于横轴。两曲线交点决定了利率和均衡水平,即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6.LM曲线
(1)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Phrmkm?或r?Y?。以Y为横轴, r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kkhhkkm(2)LM曲线的斜率。由r?Y?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LM曲线斜率的大小
hhh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h一定时,k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k一定时,h越大,LM曲线的Y?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即h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h为零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
kmY?可看出,引起LM曲线移动的有以hh下两种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及利率的敏感系数k、h的影响。当k增大或h减小时,LM
(3)LM曲线的移动。由LM曲线表达式r?曲线越陡峭,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LM曲线顺时针转动。②实际货币供给量m。当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或物价水平P下降,LM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反之,向左上方平移。其中,名义货币供给量由国家货币当局根据需要而调整。增加货币供给量属于膨胀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LM曲线可清楚地看出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流动性陷阱:在凯恩斯区域,LM为水平状态,货币投机需求无限。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
相反,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导致IS右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会增加利率,而导致LM右移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会极有效。这符合古典学派以及货币主义的观点,被称为古典区域。
7.IS-LM分析
(1)商品市场和货币的一般均衡。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在LM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立方程得到。
(2)两个市场的失衡及调整。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
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收入上升,组合点右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I<S,有超额产品供给,从而导致收入下降,组合点会左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左上方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M,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提高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下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右下方时,L>M,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上升。这四种调整使不均衡组合点最终趋向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
(3)两个市场一般均衡的调整。若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会发生变动。
8.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框架
平均消费倾向APC=
c y?c ?y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消费(C) 由此求投资乘数k?凯收 恩入 斯决 的定 国理 民论 1 ?c1??y收入
流动性偏好(L) 交易动机(由m1
(L=L1+L2) 预防动机(由
利率(r) 投机动机(由m2满足)
投资(I) 货币数量(m=m1+m2)
预期收益(R)
资本边际效率(MEC)
重置成本或资
满足) m1满足) 产的供给价格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还可以用上面说过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1.S?S(y) ???????????????????????????储蓄函数 2.I?I(r) ????????????????????????????投资函数 3.S?I或S(y)?I(r)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4.5.
L?L1?L2?L1(Y)?L2(r) ??????
M?m?m1?m2 ?????????????????????货币供给函数 P6.m?L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根据1、2、3可求得IS曲线。例如,设S=-a+(1-b)Y,I=e-dr,则I=S时,
得IS曲线为:
r?a?e1?ba?e?dr?Y 或 Y? dd1?bM,L?kY?hr,则m?LP根据4、5、6可求得LM曲线。例如M、P为已知,则m?时,得LM曲线为:
kmk1MY? (或r?Y??) hhhhPmh1Mh?r (或Y???r) 或 Y?kkkPkr?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
第4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1 考点难点归纳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总结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政策种类 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投资津贴) 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 上 升 上 升 下 降 对利率的影响 上 升 对消费的影响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对投资的影响 减 少 减 少 增 加 增 加 对GDP的影响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二)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财政政策乘数
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方说增加一美元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dy?dg1dk1?b(1?t)?h
式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d为投资需求函数I?e?dr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和h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受到政府支出乘数1/1?、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h、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性d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k的影响。在LM曲线为水平线(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
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4.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1)货币政策的效果。它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
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货币政策乘数。它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dy?dm1?1?b(1?t)?h?kd
从上式可知,当b、t、h、k既定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同样,b、t、k的大小也会影响
dy的大小,dm即货币政策效果。
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即水平的IS与垂直的LM模型,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由此可见,通过两种政策的搭配,可实现收入和利率的不同组合。不同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如下表所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1 2 3 4
政 策 混 合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产 出 不确定 减 少 不确定 增 加 利 率 上 升 不确定 下 降 不确定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5.1 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论的。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1)支出类: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2)收入类:变动税收和公债。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其作用最为直接。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取决于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
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是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财政思想的演变:(1)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2)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3)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盈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
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乘数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阶段中,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3)“挤出效应”。
3.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
(1)中央银行是一国的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商业银行则是以经营信贷业务而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具有某些制度规定,准备金制度和贴现制度构成了货币政策的
制度基础。
(2)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RR(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金和D?rdrd?re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k?1,其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
rd?re?rc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Cu?1Cu?Drc?1MD ???CRRHCu?Rd?Rerc?rd?reu?d?eDDD(3)货币政策三大工具:①调整再贴现率;②公开市场业务;③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三大货币工具的特点:①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时,央行可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以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具有主动灵活的优点。③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节措施,见效也快,但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其他货币工具:①选择性信贷控制。②道义劝告。
(4)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从而作用于总需求,达到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
(5)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①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②货币流通速度。③流动性陷阱。
第6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1考点难点归纳
1.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
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A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f(N,K)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即:
y?f(N,K)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如图6-1所示。
图6-1 宏观生产函数
4.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
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此时的失业率不为零,而是处于自然失业率。在短期,可以认为潜在就业量为一个外生变量,长期它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长。而潜在产量就是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即:
y*?f(N*,K)
5.劳动市场
总供给由总就业水平决定,而总就业水平又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即:Nd?Ns。
WWW),其中为实际工资,Nd与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劳动需求函数向右PPPWW下方倾斜;Ns?Ns(),劳动供给函数为的增函数。
PP而Nd?Nd(6.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又称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如图6-2所示。
图6-2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7.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两个假设为:(1)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2)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理解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应该从满足充分就业量时候的(y0,p0)开始。当价格上升到p1时,实际工资
W0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P1要求货币工资增加,
W1W恢复原值,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到p2,0增
P2P1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所以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
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如图6-3所示。
图6-3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8.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其经济含义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0前,经济社会能够以大致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了y0后,不管价格被提到何种程度,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只会出现通货膨胀。这种假设反映了萧条时候,由于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和资本,所以能够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情况下,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如图6-4所示的实线部分)。
图6-4 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9.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萧条、高涨和滞胀)。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10.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1) 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凯恩斯情形;另外一种为古典情形。
在凯恩斯情形下(如图6-5a),扩张的财政政策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同样,扩张的货币政策,即名义货币量的增加,也不对价格产生任何影响。
在古典情形下(如图6-5b),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能改变产出,而只是提高价格。对于货币政策还有如下著名的古典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产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图6-5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用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说明政府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条曲线相交于何处。图
6-6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
图6-6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有弹性的)部分,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6-6(a)图中从AD1移动到AD2,这时产量较大的增加只伴随着价格以较小的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弹性较小)部分,经济接近于其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在6-6(b)图中从AD3移动到AD4,产量增加很少,而价格却显著上升。
(3)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图6-7说明了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里考虑的是由于经济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而造成生产能力增大的情形。这时,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从AS0移动到AS1。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而且总需求曲线是相当无弹性的,比如说,图6-7中的AD1,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将明显低于初始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比如说,图6-7中的AD0,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明了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都很小。
6-7 生产能力增加的效应
图6-8描述了从国外购买的投入品(比如石油)价格上涨的效应。这时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微观角度看,为了使厂商愿意生产与以前相同的产量,它们必须能得到更高的产品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这时经济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图6-8 进口投入品价格上涨的效应
11.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以短期总供给模型而论,存在着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
(式中,g和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税收)
M?L1(y)?L2(r) PW,W?W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P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总量生产函数:y?y(N,K)
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y、N、r和P。
以长期总供给模型而论,也存在着四个方程: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r)?g?s(y?t)?t
M?L1(y)?L2(r) PWW,h(N)?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 PP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式中,f和h分别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y?y(N,K)
通过四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得y、N、r和P的数值。
第7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7.1考点难点归纳
1.汇率及其标价
(1) 外汇与汇率。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能用于进行国际间结算的使用凭证和支付手段,包括外国货币、以外币表示的支票、汇票、本票等各种支付凭证,以及外币有价证券。外汇的买卖价格即为汇率,因此,汇率是指买卖外国货币或对外国货币索取权所支付的价格,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汇率是衡量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的尺度,在国际间经济往
来中有着重要职能。
(2)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由于在汇率标价时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采用这种标价方法,如果外汇汇率上升,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跌;反之则相反。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而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采用这种标价方法,则外汇汇率的升降与本国货币币值的高低成正比,即外汇汇率上升,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本币币值上升,反之则相反。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采取间接标价法。
(3)均衡汇率的决定。从本质上说,汇率由各种货币的内在价值的对比决定。在金本位制度下,两种货币汇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种货币各自的含金量;而在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由两种货币所具有的综合购买力决定。但从短期的、市场的因素来看,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外汇汇率与其需求成反方向变化,与其供给成同方向变动,均衡的汇率由外汇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2.净出口函数
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常将净出口简化地表示为:
EPfnx?q??y?n
P上式被称为净出口函数,式中,q、?和n均为参数。参数?被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口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
从上式中可知汇率上升会增加净出口。但汇率上升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3.净资本流出函数
资本账户主要记录国际投资和借贷。为分析方便,将从本国流向外国的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定义为资本账户差额或净资本流出,并用F表示。即:
F=流向外国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量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国外利率,外国的投资和贷款就会流入本国,这时净资本流出减少。反之,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国外水平,则本国的投资者就会向国外投资,或向国外企业放贷,这时,资本就要外流,使净资本流出增加。一般地,净资本流出是本国利率r与国外利率rw之差的函数。假定这一函数是线性的,有:
F=σ(rW-r)
式中,??0为常数。根据上式,在国外利率水平既定时,本国利率越高,流出的资本就越少,流入的资本就越多,即净资本流出越少;反之则相反。故F是r的减函数。上式称为净资本流出函数。
4.国际收支的平衡
结合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和净资本流出函数就可以导出国际收支函数或BP曲线,从而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每一国家每一年都可能产生经常账户的顺差或逆差,以及资本账户的顺差或逆差。将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BP)。BP曲线的斜率为正,即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称为外部均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0,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0,则称国际收支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
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从上式可知,BP曲线的斜率为正,即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BP曲线还可以用图形的方法推导出来。具体推导过程参见简答题第3小题。
5.IS-LM-BP模型
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可以用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表示如下:
dr?na?e?g?q??tP y??1????1????y?hr1M?() kkPEPf①
②
?nEPfqr?y?(rw??)
??P?EPfP③
方程①为IS曲线方程;方程②为LM曲线方程。方程③为BP曲线方程。上述方程组要决定三个未知量y、r和实际汇率
。
相应地,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这一模型可以用三条曲线,即
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来表示,如图7—1所示。
图7–1 IS-LM-BP模型
图中,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相交于E点,表示经济内外同时达到均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状态被称为内部均衡或国内均衡。BP曲线上的每一点所对应的状态,即国际收支平衡被称为外部均衡或国外均衡。因此,图7—1中的E点反映的是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同时得以实现的状态。其中,IS曲线给出了在现行汇率下使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时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LM曲线给出了使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BP曲线给出了在给定汇率下与国际收支相一致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6.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被称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它将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分析工具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下,并按照资本国际流动性的不同,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资金流动性 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0 0 0 固定汇率制 + 0 >Y0 ∞ 0 0 浮动汇率制 + ∞ ?Y? ?Y? ?Y? ?Y? >Y0 0 ?Y? 其中,0表示资金完全不流动或者政策完全无效;+表示资金不完全流动;∞表示资金完全流动;Y0表示期初收入水平;Y?表示在封闭条件下的这些政策相应造成的收入变动(Y??Y0)。
蒙代尔将外贸和资本流动引进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最初是由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建立的),分析得出稳定政策的效果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紧密相联的。而且,他论证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即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财政政策软弱无力,而在固定汇率下,结果与此相反。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涵义十分明确: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由于利率和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即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机制,其功能自然会遭到比较严重的削弱,从而货币政策无效;同样道理,利率稳定即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政策引起的挤出效应,从而实现财政政策的最佳效果。因此,当一国面临的外部冲击,主要是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则固定汇率制应该是较为理想的汇率制度。毕竟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资本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且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的效果达到最优。
该模型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只分析固定汇率制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缺乏对浮动汇率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的研究。(2)蒙代尔-德明模型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可见该模型从方法论上讲,属于短期分析范畴。短期分析的主要弱点在于仅仅考虑国际收支调节和内部平衡实现的政策效应,忽略了自动调节机制(如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和内部平均的影响。(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假定与现实世界差距较大,该模型忽略了交易成本、预期等因素对汇率决定和国际收支的重要影响,因而削弱了模型的理论解释能力。后来许多学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7.实现国内外均衡的政策
当国内外处于非均衡状态时,需要依靠政府宏观政策的干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调整政策等。但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应针对本国所处的具体状态,实行不同的政策组合。如:(1)经济处于国内均衡与对外不均衡时,只需采取有助于恢复对外均衡的措施,如调整汇率。(2)经济处于国内不均衡与对外均衡时,只需采取有助于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3)经济处于国内、外非均衡时,又要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①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贬值。②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③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④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升值。
第8章 经济增长理论
8.1 考点难点归纳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其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中,基本的模型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稳定性为考查的重点。经济增长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较难的部分,有些名牌大学的考研题非常难,报考这类大学的考生需要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如北京大学2000年就考了solow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等)。
增长率的分解式为:GY?GA??GL??GK,式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a和?为参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2.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模型的假设前提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S=sY(s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 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模型的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G??Ys? Yv式中,G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Y(即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S/Y,v表示边际资本
-产量比率△K/△Y(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Y),且v=I/△Y。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I/I=s·δ
式中,△I/I为投资增长率,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Y/I,即哈罗德模型中v的倒数。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模型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
本—产量比率,且G表示投资增长率,故:
G?s?s?? v(3)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①实际增长率GA
指在一定储蓄比例之下由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v导出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用GA表示,
GA=s/v
②有保证的增长率GW
式中,sd为合意的储蓄率(假设既定),vr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率。所谓“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与令企业家意愿中所需求的资本-产量比率vr相适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即指能满足投资等于储蓄的稳定的增长率。其公式为:
GW?sd vr这一公式表明,当既定的合意储蓄率(符合居民意愿储蓄需求)和合意资本-产量比率(符合企业家意愿投资需求)所决定的增长率是有保证的增长率时,经济可以实现稳定的增长。在此增长率下,企业家预期的投资需求恰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
③自然增长率GN
动态分析中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均衡增长的要求为:
GA?GW?ssd??n?GN vvr式中,GA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实际增长率,GW是sd除以vr所得的有保证的增长率,n是一国的人口增长率,GN是指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的增长率,即自然增长率。
A.在分析经济短期波动原因时,哈罗德提出了实际增长率的概念。若GA=GW,实际投资率将等于合意的储蓄率(GAv=s=GWvr),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若GA<GW,实际投资率将低于合意的储蓄率而引起经济收缩;若GA>Gw,实际投资率将高于合意的储蓄率而导致经济扩张。经济波动是由于这两者总是不一致而引起的。
B.在分析经济长期波动原因时,哈罗德提出了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即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增长率(用Gn表示)。其公式为:
Gn?sovr
式中,s0表示一定制度下最适宜的储蓄率,vr表示预期的资本-产量比率。若GW=Gn,表明社会的所有劳动能力和和生产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若GW<Gn,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程度而出现长期繁荣趋势;若GW>Gn,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程度而出现长期停滞趋势。
(4)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性问题 哈罗德模型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沿着均衡途径增长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或者就具体的经济活动来说,是否存在一条均衡增长途径。这个问题又被称为“存在性
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其本身是否能够自动地趋向于均衡增长途径,这个问题又被称为“稳定性问题”。
①存在性问题
哈罗德认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储蓄比例,实际资本-产量比和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这种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不会出现的。于是,哈罗德认为,虽然GN=GA=GW这种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增长途径是存在的,但是,一般说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很难按照均衡增长途径增长。
②稳定性问题参见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3.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根据达到均衡增长要求的公式变形GAv=GWvr=s,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即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如果GA大于(或小于)GW,那么v就会小于(或大于)vr,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就会少于(或多于)企业家所需要的数量,进而促进企业家增加(或减少)订货,增加(或减少)投资,从而使实际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或降低),最终使实际增长率GA与有保证的增长率GW之间出现更大的缺口,经济发展不是连续上升,就是连续下降,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
4.新古典增长模型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
①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②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2)基本方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如果经济中经济中不存在技术进步,则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k?sy?(n??)k
式中k为人均资本,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y=f(k)),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从而sy为社会的人均储蓄;(n+δ)k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3)稳态分析
①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即k和y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②稳态的条件为:
sy?(n??)k(即?k?0)
稳态增长率为:
?Y?N?K???n YNK因此,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k?0),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
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n即为稳态增长率(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且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等式中无s)。
(4)储蓄率增加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国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5)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②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6)资本黄金分割律。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经济学家费尔著斯于1961年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其基本内容是: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经济中的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f?(k*)?n
5.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情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其中,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相对)。这里知识进展含义广泛,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关于结构和设备更为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国内外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库兹涅茨分析的经济增长因素有三个:(1)知识存量的增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结构方面的变化。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这是他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贡献。“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当到达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时,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横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
6.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因而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稳态增长率的外生化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最主要的缺陷(此类模型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此外,该理论关于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的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而其对在稳态时经济增长与储蓄率应是无关联的预言出现经验性的偏差(数据明显显示,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
新增长理论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完全竞争条件下):
(1)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此类模型采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分析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模型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造成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在于技术产生的溢出效应。
该类模型主要包括: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986)、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巴罗的公共产品模型和拥挤模型、克鲁格曼-卢卡斯-扬的边干边学模型、斯托齐的边干边学
模型。其中,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最具代表,关于这两个模型,希望读者参考相关教材掌握它。
(2)凸性增长模型:此类模型的思路是在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即凸性生产技术的假设下说明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可能性。所谓生产技术具有凸性是指如果有两种生产方法能生产相同的产量,那么这两种方法的加权平均也至少能生产同样的产出量。
该类模型主要包括:AK模型、琼斯-真野惠里模型、雷贝洛模型、金-雷贝洛模型、拉德尤等人的模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琼斯-真野惠里模型和雷贝洛模型。对于AK模型希望读者参考相关教材掌握。
7.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类型:(1)长周期又称长波(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5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2)中周期又称中波(即朱格拉周期),平均8到10年为一个周期;(3)短周期又称短波(即基钦周期),平均40个月为一个周期。
理论:大致分凯恩斯主义和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其中,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有:(1)消费不足论;(2)投资过度论;(3)货币信用过度论;(4)创新理论;(5)心理理论;(6)太阳黑子论;(7)政治周期理论。
8.乘数-加速数模型
(1)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 ①乘数原理:说明投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影响,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进而刺激消费,并进一步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产生循环放大效应。反之亦然。
②加速数原理:说明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其含义包括:第一,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第二,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第三,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的绝对地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第四,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第五,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③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Yt?Ct?It?Gt Ct??Yt?1, 0???1 It?I0?V(Ct?Ct?1),V?0
产品市场的均衡公式 简单的消费函数 加速原理
式中,V为加速数K/Y(即资本-产量比率,一定时期每生产单位货币产量所需求的资本存量的货币额。注意,K代表一定时期的资本存量,Y代表一定时期的平均产量水平),β为边际消费倾向△C/△Y,Yt为现期收入,Yt-1为前期收入,Gt为现期政府购买,It为现期投资,I0为自发投资(指由出口、技术、政府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V?Ct?Ct?1?为引致投资(指由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由乘数——加速数模型德基本方程合并可以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描述方程(为一阶差分方程):
Yt??Yt?1?I0?V(Ct?Ct?1)?G1
(2)基本思想
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
第9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9.1 考点难点归纳
1.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到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1)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3)PPI =ΣkW / ΣW
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 2.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t?Pt?Pt?1 Pt?1式中,?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③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
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进行分类 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的起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定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定义: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两种。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3)混合型通货膨胀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分析,有人提出了混合通货膨胀理论。其分析的实质就是把上面有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两个理论结合起来。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同的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对比部门可分为: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迅速发展的部门和渐趋衰落的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
4.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通常,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此外,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
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3)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效应。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3)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5.菲利普斯曲线 定义: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因此,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工资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正比例关系(两者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以,通常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替代货币工资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则相反。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所示。
图9-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持续性的长期现象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使菲利普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意味着经济现在必须以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在长期,如果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所需求的通货膨胀率就越来越高,最终菲利普斯曲线将成为一条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经济开始在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下运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一条垂线。长期非利普斯曲线否认了短期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长期无法消除自然失业率,任何政府试图以通货膨胀来消除自然失业率的努力,其结果都是暂时的。货币主义就持这种观点。
与菲利普斯统计英国的数据类似,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发现,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3%,这一描述示出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6.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政策上,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方法上,可以采取激进主义政策(冷火鸡政策)和渐进主义政策:前者是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著
提高为代价,在短时间内,争取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后者是指政策持续不断地紧缩总需求,在很长的时间内逐步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其基本特征是较小的失业率和较长的时间。
(2)收入政策。它是指政府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以及改变预期。
7.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而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物价下降的现象。
通货紧缩的理论有:
(1)凯恩斯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除仅有一处直接提到了通货紧缩以外,更多是使用“就业不足均衡”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
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当企业投资低落,经济衰退,特别在经济严重衰退时,企业家的利润预期非常之低,以至于任何正利率都显得太高,因此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来抑制衰退,效果不会明显,只有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增加有效需求。
(2)奥地利学派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货紧缩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由促成经济萧条的生产结构失调所引起的,否则,通货紧缩就不会发生。因此通货紧缩是一种派生的过程。
(3)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费雪在其1933年的论文《大萧条中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中,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开始,认为由于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所导致的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从而导致过度借债。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
(4)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无效的观点,遭到了货币主义学派激烈反驳。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充分条件。
8.充分就业、失业和自然失业率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由于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率之和。在实际统计时,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自然失业率。影响失业持续时间长短和失业频率高低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9.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而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
要注意:①年龄规定以外的无工作者不是失业者。②丧失工作能力者不计入失业者。③在校学习的不叫失业者。④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不计入失业者。⑤
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没有被计入失业者。
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100%
劳动力总数公式中的劳动力总数是指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存在两种失业:第一,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叫周期性失业。第二,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叫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时为什么仍要有自然失业率存在?因为在一个国家中,由于高度的流动性、兴趣与才能的广泛差别、无数物品和劳务的供求不断变化,会存在相当多的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季节性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劳动的后备军可以随时满足社会对劳动的增加的需求,并且作为一种对就业者的“威胁”而迫使就业者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各种福利支出(如失业救济)的存在,也使得一定失业水平的存在不会对社会的安定构成危害。
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各国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自然失业率。
10.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自然失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供给没有迅速作出调整而造成的劳动力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失业。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3)临时性或季节性失业
临时性或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例如,建筑业或码头装卸,遇到坏天气或舱盖打不开,这使得建筑施工不得不停下来,运输装卸也常常雇用临时工。在农业、旅游业、建筑业中,这种失业最多。这些行业生产时间性或季节性是客观条件或自然条件决定的,很难改变。因此,这种失业也是正常的。
(4)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技术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代替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属于这种失业的工人大都是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人。
(5)求职性失业
求职性失业是指工人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同,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也存在着工资及其他条件的差异,而且,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是不充分的,并不是每个工人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工作信息。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的信息越充分,就越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失业也是劳动力流动的
结果,但它又不同于摩擦性失业。因为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经济中难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而是工人自己造成的,属于自愿失业的性质。这种失业人口中青年人占的比例最大,因为青年人往往不满现状,渴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11.总需求不足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失业是非自愿的。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又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叫周期性失业,是因为总需求不足一般都出现在经济的萧条时期,是周期性出现的。
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失业。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
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时均衡的国民收入。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率之间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资。 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量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一定资本增量预期的收益与其供给价格(重置成本)之间的比率递减趋势。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的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贷款所支付利息率。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大,投资越多;反之,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小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小,投资越少。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使得利润率与利息率间的差距缩小。
流动性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需求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就有一定的限度,这样也使得利润率与利息率间的差距缩小,引起投资需求也不足,最终造成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非自愿失业,即总需求不足失业的存在。
12.失业的代价 在现实经济中,失业的危害很容易被人认识,可以肯定,失业率增加时几乎没有人能从中获益。因为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总产量会下降,人们的总实际收入会下降。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 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曾任美国总统约翰逊首席经济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er·OKun),研究了失业率变动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奥肯定理(Okun’s Law)。其主要内容: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失业率每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增加3%;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减少3%。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难点重点归纳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MV=PT,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
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M?L(y,r)?L1(y)?L2(r), 式中L为对货币的总需求;L1为P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或者
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k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
(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
(3)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4)自然率。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1)宏观政策无效论。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
(2)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
虑将来的变化。
(3)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5.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古典模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D的变化可以由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等)引起。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6.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因此,该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
7.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 (1)公债非中性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仅把公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也认为公债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为此,他们还提出了所谓的“公债哲学”,其要点是:第一,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公众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公债不会对子孙后代构成负担,因为发生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子孙后代在偿付公债的负担之后,还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消费。由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把用公债来弥补由于增加支出而造成的政府预算赤字这一办法看作是经济萧条时期刺激总需求的重要途径。总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即是有益处的。
(2)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西方学者把它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但认为货币政策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而且认为用公债弥补政府赤字或减税的办法刺激经济都无济于事,因而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即不会带来益处。巴罗认为,不管公债负担落在当代人身上还是后代人身上,李嘉图等价定理仍是成立的。
8.新凯恩斯主义
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责难和挑战,一批仍然信奉凯恩斯主义基本思路的西方学者也随着新古典学派的成长而形成了目前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派别;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斯蒂格利茨、曼昆、泰勒等人。
(1)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是能够加以肯定的,从而应该被吸收过来。他们所肯定和吸收的观点大致有下列两个:
① 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
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
② 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的坚持 在部分地吸收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同时,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坚持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原有论点。被坚持的论点约有6个:
①工资和价格粘性。
②市场非出清。原因是工资和价格粘性。 ③“斟酌使用”的原则。
④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一定成立。第一,普通人的远见不够;第二,人的生命有限,利己的人未必关心下一代的还债情况。
⑤挤出效应的影响受条件的限制。第一,挤出效应只有当LM曲线处于垂直状态时候(充分就业时候),才完全发生,但是垂直状态毕竟不是常态。第二,在没有充分就业前,只是部分挤出私人投资,如果政府用适当的扩张货币政策相配合,利率未必上升很多。
⑥经济萧条对自然率具有永久性作用。永久性作用是指经济萧条的长时间存在会对自然失业率的数值造成永久的作用。例如,由于长期荒废工作,工人的技能失效了,这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增加。
9.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理由
(1)工资粘性的理由:①合同的长期性。②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③效率工资论。效率工资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候的工资。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平均工资的效率工资。④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对工人都是有利的,可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而这种劳动合同排除了工资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的可能性。
(2)价格粘性的理由
①市场的不完全。②工资的粘性。③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④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
10.新凯恩斯模型和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把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市场的情况加以比较,可以看到,前者的劳动市场处于不出清的状态,供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后者的劳动市场中,存在着出清的状态,这种不出清和出清的差别也应该存在于二者的其他市场。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
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第11章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11.1 考点难点归纳
11.1.1 提纲挈领
当代凯恩当斯学派 代西方经济学当代自流由主义派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大综合 新剑桥学派 收入分配是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工资价格刚性与市场不能自发出清 货币主义学派 自然率与新货币数量单一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假说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供给学派 过高的税率效果适得其反和强调减税 公共选择学派 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政治学分析
新制度主义学派 借鉴新古典的方法进行对制度的分析
11.1.2 内容提要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 1.流派的划分
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两支力量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称为非均衡分析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按时间顺序排列,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一批经济学家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式中,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并进一步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出现了供给学派,并且盛极一时。此外,在自由主义阵营中具有影响的还有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主义学派。
二、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 1.新古典综合派
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索洛和希克斯等。
(1)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受以个体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部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对解释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仍然起作用;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调节,因而需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加以说明。
②在微观领域,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厂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市场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它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③在宏观领域,以收入与支出相等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凯恩斯理论被推广到包含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的IS—LM模型之中,使得凯恩斯理论既适用于萧条时期,又适用于繁荣时期。
④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的长期稳定性。 ⑤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引入市场不完全理论来解释“滞涨”现象。
(2)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以自己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同时兼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各个时期他们的政策方向也有所不同。
(3)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新古典综合派还能在目前勉强维持其正统地位,但已经日渐衰微。简单地说,导致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在于如下几方面:①不能解释也不能解决“滞涨”问题。②西方国家战后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里总是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看成是系统的外生变量,也就谈不上如何解决该问题。③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发达国家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十分鼓励消费,结果导致了储蓄率偏低,从而影响了资本的形成,这也是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2.新剑桥学派
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他们以凯恩斯的正统传人自居,与师承一脉的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理论上的尖锐对立,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折中性的大综合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背叛。由于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为“美国剑桥学派”,所以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纷争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1)注重历史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
(2)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3)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4)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5)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6)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新剑桥学派以自己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缺陷在于收入分配失调,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的经济政策应重点解决社会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反对实行工资和物价的管制。他们的主张如下:①以合理的税收政策消灭私人财产过分集中的趋向。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长。②补助低收入家庭,缓解贫富不均。③发展民用部门和服务部门;用财政预算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增加政府控制经济的实力。④实行投资管制,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和方向;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的机会。
3.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方经济学动态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里茨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
(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①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②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三、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1.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于70年代蓬勃兴起,是当代自由主义阵营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它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并以芝加哥大学为主要阵地,因此又称为芝加哥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这个学派可以说是反对凯恩斯主义最有力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里希等。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证交换方程。
(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
(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
(4)崇尚经济自由。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货币主义的政策核心是所谓单一政策。具体说又有如下几点:第一,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第二,反对逆经济风向而动,即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仅起不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第三,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约束条件。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惟一最佳选择;第四,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工作的积极性;第五,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认为后者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有损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动荡。
2.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7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因此又称它为激进的货币主义,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J·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
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①理性预期假说。②自然率假说。 该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①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并红极一时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其政策主张是:①减税;②削减社会福利支出;③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④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行动。
4.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因其主要阵地在弗吉尼亚州,故又称弗吉尼亚学派。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问题,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公共选择理论源于公共财政理论、公债理论以及国家学说。公共选择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像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试图建立一种严谨的、原理式的政府一般理论,试图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对政治市场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政府有关的政治活动,使人们对政府产生怀疑,进而使人们相信要缩小政府活动的 范围。
根据方法和主要理论观点上的差别,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学派,即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①罗切斯特学派。罗切斯特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赖克,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如统计学以及博弈论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②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贝克尔、斯蒂格勒等。该学派起步较
晚,它的自由主义色彩最为明显,他们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因此芝加哥学派不主张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③弗吉尼亚学派。弗吉尼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坎南和塔洛克。这是公共选择理论中影响最大也最富有争议性的一个学派。它的特色是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宪法政治经济学。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一切集体只是个人相互作用形成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复合体作出集体决策,去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只有个人才做出选择和行动,集体本身既不选择也不行动,社会选择仅仅是个人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的结果。为了回击主流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的攻击,他们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观点,认为政府并不会比私人市场做得更好,现行的政治市场运行缺乏效率。解决政府失灵的办法在于宪法改革,他们认为,宪法可以看作是能够使个人从相互交易中获得利益的一套规则,政府失灵的原因是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过时了或者缺乏约束力,因此要改善政治,就必须改善或改革规则。
5.新制度主义学派
新制度主义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它有别于以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为首的新制度学派,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其代表人物有诺斯、科斯、威廉姆森、德姆塞茨、阿尔钦等。
新制度主义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与发展。①主张采用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假定。②主张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定。③主张引入制度因素分析。④引进交易成本的
概念。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学派。产权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专门研究产权的变化和约束对经济后果的影响,以便寻求各种与最高经济效率相适应的产权界定和制度。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问题,产权学派用了科斯第一定理(即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和科斯第二定理(即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来考察,尤其是经常运用科斯第二定理。根据这两个定理,只要在产权清晰界定,交易成本为零,并能满足其他一些条件的情况下,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重组加以解决。
交易成本经济学派。交易成本经济学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交易成本理论是用制度比较的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成本的节约这一核心问题,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性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然后分析何种交易应当采取何种体制组织,如市场、企业、政府或其他中间形式来协调。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既是组织制度理论的发展,也是信息经济学涉及的重要问题,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缔约问题。委托人通过契约将某些经济决策权授予代理人,来代表自己进行谋利的经济活动,但是代理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如何借助于契约或者制度来约束或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或者至少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致力研究的问题。当然代理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理成本一般包括制定、管理和实施这类契约的全部费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引入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情况,在该模型中,设计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的机制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怎样诱导代理人去努力实现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新经济史学派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对新制度主义学派理论与方法加以应用和扩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进行修订,并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的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把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引入到历史研究中去。
正在阅读:
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04-16
2015版中国药典培训试题01-10
治安消防交通安全协议书08-25
富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李)110-20
微机原理第七章练习题03-15
土力学练习题04-08
丧事后孝子答谢词【通用6篇】03-28
信息检索原理与技术07-18
《杞人忧天》教案03-18
第五章习题03-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宏观经济学
- 难点
- 重点
- 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计划(8.30)
- 计算机二级VB试题
- 安装给排水定额
- 线路类安规考试题库(答案)
- 中国游乐场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目录
- 9.31 110KV电力系统调试方案
- 电路板(PCB)项目立项报告
- 当代局部战争简答题
- 人教初一数学有理数单元检测题10套
-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文档大师 V2015 帮助手册 V2.5 - 图文
- 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细则
- 2018河南,全国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网上考试选修答案
- XX年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Unit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对立统一规律的实际应用
- 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 中共娄底市委报建收费标准 娄发2008 14号
- 湛江201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审情况表
- 链条刀具割自己 十个诡异的印度风俗 - 图文
-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整理(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