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整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21: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徐冰

徐冰(1955-)祖籍浙江温岭,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邀请,做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曾在美国华盛顿沙可乐国家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堪萨斯Spencer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被邀请参加威泥斯双年展、西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世界各地的重要国际展。

在艺术史著作中的记录有:美国97年版世界艺术史教科书《过去的艺术和现在的艺术》 (Art Past - Art Present)(Prentice Hall, Abrams 出版社)。 2001年作品编入美国权威艺术教科书 《古今艺术》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简弗文(Jane Farver)《国际观念艺术的原起点》(皇后艺术博物馆出版)、《对话中的艺术世界—全球艺术2000年》 (路德维希博物馆出版)世界各地六所出版社将徐冰的艺术编入中学及高中艺术教科书。2006年美国出版有关徐冰艺术的学术论文集《持续性/转型—以文字为图像:徐冰的艺术》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徐冰艺术‖课程。

1999年,由于―创造性和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Artes Mundi)。由于―对文字、 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 ―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6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2004 People in Review)。

这个字念\艺术世界\

徐冰正在用新英文书法贴字

“天书”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的场景

谰熳山花 Cultural Revolution Magazine 1975-1977

展览地点: 北京 / 中国 材料:手工油印刊物

作者: 陈非亚,侯小敏,郭小聪,金炎, 汤潮等

由于文革政策,徐冰于1974~1977期间在中国北方山区插队务农.这期间他与同行的知识青年利用工余时间, 做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文艺活动的普及工作.这套手工印制的文学艺术刊物是当时活动的记录.此刊物每期印五百册, 并发送至农民手中.2005年徐冰回农村探望老乡时, 当地农民周尚春把全套保存了三十多年的刊物送给徐冰. 徐冰认为:这是他第一件\书\的作品.

碎玉籍 Broken Jade 1977-1983

材料:黑白木刻

这套以<碎玉集>为总题的袖珍木刻版画共有150幅左右,是徐冰早期作品的一种风格.这组作品表达了他离开农村,进入美术圈之后,对过去那一段纯朴平淡的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这套小版画出现在文革结素期, 由于它与文革―假、大空―美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对中国版画界,特别是版画学生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连接早期文章)

大轮子 Big Tire 1986

展览地点: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中国 材料:轮子,纸,墨水 , 转印

〈大轮子〉是中国大陆八五美术运动时期的作品, 这阶段的新潮作品普遍追求新艺术语言和精神的乌托邦. 这件作品是徐冰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部分年轻教员对印刷概念及可能性做的一次试验——一个可以循环往返永无休止的转印物的痕迹.

五个复数系列 Five Series of Repetition 1987

展览地点: 北京 / 中国 材料:轮子,纸,墨水 , 转印

Book from the Sky 天书 1987

展览地点:ludwid博物馆, 柏林东亚博物馆 / 德国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 / 手工刻版、印刷及传统书装籍钉

这件作品从动工到完成共四年多时间。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卷轴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但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艺术家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艺术家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即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对文化的警觉。

此作品88年问世后在世界各地艺术机构展出,并引起众多的讨论以及被多本艺术史著作所介绍。

鬼打墙Ghost Pounding the Wall 1990

展览地点: 艾维汉美术馆, 布法罗博物馆, 芝加哥史马特博物馆 / 美国 材料:宗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及对实物的拓印

全部展开的此件作品高15m,宽15m,长32m。由对中国长城转印的巨大拓片以及在展厅中央直径10m的土堆构成。这件作品基于版画艺术―实物的痕迹转印‖这一概念。艺术家有兴趣的是―拓印‖作为记录手段的特殊意义,它不同于影视或照片等形像记录方式,与前者比较,后者只是影子。而拓印的力量来自于它曾经与被表现物的真实接触。

作品名《鬼打墙》取自于中国天安门事件后部份保守派艺评家对作品《天书》的批评之词──―鬼打墙艺术‖,意为,艺术家思维及作品有问题而不能自拔。 A,B,C... 1991

展览地点: 布朗克司美术馆,美国 材料:陶装置

这件作品以不同文化之间语言转换时所产生的荒诞为主题。作品由38个被放大了的陶制印刷字模组成,基本的概念是选择发音适合的汉字来音译英文的26个字母。例如:字母―A‖用―哀‖来表示,―W‖用―达布六‖三字来表示。这种看似合乎逻辑的转译,最后却呈现出一种不合逻辑地尴尬与荒谬。这是艺术家移居美国后的第一件作品。

后约全书 Post Testament 1992

材料:印刷及羊皮书钉装

此作品由300本 35cm x 45cm x 8cm 的名为―后约‖的书构成。此书是将旧版新约 (KingJamesVersion)全篇与一本通常看来属低俗的小说用艺术家自己的方式合成的一本书。具体方法是将两本书的每一个词交措排在一起。这样跳过每一个字去读才可读出其中一篇的内容,而另一篇的文字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读者起着作用。解读此书的唯一途径是使用不正常的阅读方法。两本书中的两类词汇不寻常的关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超思维的叙述。这件作品艺术家感兴趣的是介乎前卫文学与视觉之间关系的试验。

Cultural Negotiations 1992

Wu 街 Wu Street 1993

展览地点: 布朗克司美术馆,美国

材料:综合媒材 / 街上拾来的油画,以及在杂志上介绍和发表这些油画的过程及材料。

―Wu街‖来自于纽约东村5街的谐音。―Wu‖的中文谐音有多种意义,―误解‖与―顿悟‖等。―误‖与―悟‖的相关性是理解这件作品的线索。艺术家把从东村垃圾箱边拾来的油画与评论著名画家乔那森拉斯克(JonathanLasker)的文章并置。徐冰认为此文对艺术作品阐释的―晦涩难懂‖同样也适合这些拾来的绘画。接着艺术家又请专业翻译把英文原稿译成中文,本来就难懂的英文被翻译后就更加玄奥难懂。随后此译文与拾来的油画被发表在中国一家著名的艺术杂志《世界美术》上。―Wu街‖通过一个象是开玩笑的过程,触碰着当代艺术系统的弊病,价值来源等严肃的问题。

文盲文 Brailliterate 1993

展览地点: 布朗克司美术馆,美国 材料:宗合媒材装置

―文盲文‖三字分解后即为―文盲‖和―盲文‖。这件装置呈现的形式为一个阅览室和展示在阅读台上的盲文书籍。在这些书的封面上与原文无关的英文书名与原盲文书名叠印在一起。观众翻开内页全为盲文。这对一般观众来说是不可知的。同样如果一位盲人读者,他也不知此书封面给一般人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人从同样的事物中却获得不同的内容。这件作品测验并讨论了文化的偏差,误读及掩盖性等问题。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 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 1993-1995

展览地点: 德国慕尼黑大师表演中心,德国 材料:表演 / 活的动物及宗合煤材

在展厅中间设置了一个5m x 5m的猪圈,以书代土垫圈。开幕,两只身上印满伪文字的种猪(公猪为伪英文,母猪为伪汉字)在展厅中生活,发情及交配。此作品有意思的是,人们担心猪被移到画廊这类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它们会紧张而不工作,但结果是它们―做爱‖的尽兴与旁若无人使观众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环境倒错的结果,暴露的不是猪的不适应,而是人的局限性。徐冰解释说:―那两只完全没有人为意识,身上却带着―文明痕迹‖的生灵,以其最本能的方式―交流‖着。这种手法处理上的直接到了一种不可思义又值得思义的程度。这件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场所,观众看着,两头猪的行为,想的是人的事情。‖艺术家把养猪的过程看做是一个―有关社会科学的动物试验的过程,有很多的课题在里面。‖

―一个转换个案的研究──2‖ 1995 北京郊区永丰良种猪场

文化动物 Cultural Animal 1994

展览地点: 北京汉墨艺术中心,北京 材料: 装置及表演,与人等大的人形及公猪

此作品是徐冰在《一个转换案例-1》的研究之后所做的一个试验,他希望通过公猪对假人的反映,测验猪的敏感性并寻找戏剧性偶发的荒诞效果。结果猪对假人强烈的性反应被记录下来,这些图片在98年后才拿出来发表。

鹦鹉 The Parrot 1994

展览地点: 北京,中国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被训练过的鹦鹉

作品由一只被特殊训练过的鹦鹉在展厅中的独自表现而完成。这只鹦鹉在展厅里重复着下述的几句话:―你们--真--无聊!现--代艺--术--是--废物!‖和―为--什么--把我--关--在这--里?--混帐!‖

在美国养蚕系列一: 蚕书 American Silkworm Series Part I: Silkworm Book 1994

展览地点: 哥本哈根美术馆 / 丹麦 材料:综合媒材装置 / 蚕蛾在书页上产卵

从九四年至九九年期间的每年夏季艺术家都要在美国养蚕,与它们共同完成一些作品。―蚕书‖的过程是蚕蛾把黑色的卵产在事先装钉好的空白书页上。这些由蚕卵―印刷‖的符号象一种奇怪的文字,或一种神密的语言。开幕不久蚕卵开始孵化成幼蚕。黑色的蚕卵消失,成千上万的移动―黑线‖(幼蚕)从书页中爬出来,这给观者一种紧张感,这些书出了什么问题?

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Square Calligraphy Classroom 1994-1996

展览地点: 哥本哈根美术馆 / 丹麦 材料:宗合媒材装置 / 被改成教室的展厅

方块字也被称为―徐氏新英文书法‖,是艺术家设计的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新的书写形式。艺术家以装置艺术为理由,将画廊改为推广这种书法的教室。教室中有黑板,课桌椅,笔墨书写用具及教学挂图。为此艺术家著有《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教科书和《英文方块字教学》录影带以及传统书法训练所用的《描红练习本》。观众来到展厅,便进入了一个学习的场所。面对这些来自―英语文化的东方书法‖,使参与者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转换中,人们对文化的旧有概念受到挑战,从而打开更多思维的空间,以找回认知的原点。

同时,艺术家收集了世界各地参与者的方块字书法,做为―学生作业观摩‖,陈列于下一个被设置的教室中。

在美国养蚕系列二 : 包裹 American Silkworm Series Part II 1994-1995

展览地点: 东村工作室,纽约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吐丝的蚕及杂物

上百条正在吐丝的蚕,在展厅里用丝包裹、覆盖着一些物件,如书报,旧照片甚至工作中的笔记本电脑。随着蚕丝日复一日的加厚,开幕时可读的文字或形象渐渐隐去、消失。闭展时物件变得神密怪异。有关这类作品艺术家说:―我感兴趣的是蚕这种动物所具有的文化涵义和自然的变异性,它们也是很好的合作者。‖

1996-2006

材料: 多种语言的连锁翻译

〈转话〉计划是一个关于不同语言间转换的可能性及程度的实验. 方法是:从一篇中文开始,译成英文, 又由英文译成法文, 再由法文译成俄文, 以此方式再译成德文, 西班牙文, 日文, 泰文. 再译回到中文. 最后将前后两篇中文做对比, 看看与原文的出入有多大. 也许是面目全非, 也许还不至于变成完全没关系的两篇东西。 (如果是后者,那就更好, 这说明多少年来我们所依赖的翻译这件事,基本上还是可以信任的。) 这个计划是96年徐冰与纽约策展人Octavio Zaya 开始进行的, 但没有作下去,是因为Zaya听说:有另一位艺术家正在做同样的事情, 徐冰只好停止. 但十年来他查遍了网站和多方询问,也没有看到这个计划的出现 (听说的事是不可靠的).

05年为《生活》杂志翻译主题专号才实现了这个多年的计划。徐冰在《生活》栏目的短文中这样写到: ―……十年来会经常想到这个 ―可惜‖ 的方案.杂志又让我想起了这件事. 管它哪, 就当做游戏, 多作几遍也没什么关系. 美国有一个游戏叫 ―Telephone‖ (打电话), 就是这么玩儿的. 一句话你传我, 我传你, 看后来传成什么样子(类似的游戏我想在中国也有). 这些流传下来的孩子的游戏,简单得与生活本身无异, 却深藏哲理.

这种游戏的方法也被用在美国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中. 比如说在management communication(管理沟通)的课程中, 学生被分成两组,并使用同样的用具.其中一组开始建造程序, 同时不断地向另一组传递每一步骤的指令; 结果另一组完成的有可能是不同的. 这个实验测试的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误差度. 讨论的是管理者如何有效地传达指令. 翻译的技术也是传达法的技术. 中文版本选择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女士的著作<<语际书写 – 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中的一段. 我本想从她的文字中,找到那种泛滥于许多理论写作中拗口的论述. 但我发现她的写作风格清晰, 简洁, 很难找到易被误读的地方.不过我想: 以一个正常的文本为起点,才能证明实验的可靠性.

谢谢刘禾, 也感谢在世界各地热情参与这个项目的译者们.‖

遗失的文字 Lost Letters 1997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历史遗址及物件,印刷

位于柏林的亚洲艺术工厂,原为德国共产党的地下印刷所,二战间又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地。在展厅现场所存留的历史的痕迹做为创作的材料被用于此项目中。由于曾是放置印刷机的原故,那些特殊的地板引起艺术家的注意并被做为形象的媒介物转印到纸上,其效果象放大了的书页或报纸。展厅中央放置一台老式印刷机,印刷着艺术家将印刷铅字倒植排版,模仿出地板的图形。墙上一个小的展柜中陈列着从地版缝隙中发现的铅字头,小铁块等历史的遗物。这件作品与艺术家对―痕迹‖的敏感及其个人的经验记忆有很大的关系。

网 The Net 1997

展览地点: 波利美术馆,芬兰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金属编织的网及活羊

―网‖这件装置共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两块用粗铁丝编织出来的巨大―字网‖一块将展厅入口封起来,展厅即成为一个大的笼子。另一块位于展厅中间,将其一分为二,一边为两只活羊,另一边为观众。双方通过文字的网对视着。文字的内容为参与制作者―编写‖的个人看东西的经验。徐冰属羊,他谈到此作品时说:―我喜欢羊看东西时的眼睛‖。

另一个版本是次年在芬兰Pory美术馆完成的。在室外方形的―字网‖是由该展策展人之一Linda Weintraub的展览前言的文字所构成。

链子 The Leash 1998

展览地点: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羊及文字链

一条很长的铁链由展厅内延伸到美术馆外的绿色草坪上。一只白色的羊拴在末端。这条链子是由约翰.伯格一首诗的文字连接而成。

这件作品同年在NY PS1 展出,这条文字的链子从二楼展厅一直延伸到顶层的花园。

熊猫动物园 Panda Zoo 1998

展览地点: 杰克.提尔顿美术馆, 纽约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及表演 / 动物园设施,竹子,中国山水画,两只新罕布夏品种的猪

所有的新罕布夏猪身上都是黑白黑相间的颜色,看上去很像珍希动物熊猫,艺术家再为它们戴上熊猫面具,并饲养在一个竹林,山石及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背景的幽雅环境中。两只―熊猫‖在这个人造的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着。

这件装置象艺术家其他许多作品一样,暗示着一个―面具‖的概念,徐冰曾经说,他的那些―文字‖都是―戴着面具的‖。

您贵姓 Your Surname Please 1998

展览地点: 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书法、电脑编程及打印机

是一件电脑互动装置作品。在由不同性氏为内容的巨幅的书法前面设有三台电脑和两台打印机。观众将自己的名字用英文打入键盘,电脑程序将此信息转换成英文方块字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并被打印机自动印刷出来,供观众索取。这时观众会感到这种奇妙的书法与自己也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在美国养蚕三:蚕花 American Silkworm Series Part III: The Opening 1998

展览地点: P.S.1, 纽约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及表演 /桑树枝和蚕

在美术馆大厅中央,由新鲜的桑树枝插成的一瓶巨大的花束,几百条蚕在树枝上啃食桑叶。开幕式之后,茂盛的桑叶经过啃食只留下枝干。随后这些蚕陆续在花枝干上吐丝做茧。金、银色的蚕茧在展览期间逐渐地布满枝干。这瓶花束由葱绿茂盛转化为另外一种艳丽的景观。这件作品以简洁的手法,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也表现了艺术家希望用东方思维的方式来处理当代艺术的愿望。事物性质的不确定,概念及界限的渐变一直是徐冰艺术感兴趣的内容。

在美国养蚕四: 蚕的VCR American Silkworm Series Part IV: Silkworm VCR 1998

展览地点: 傑克?提尔頓画廊, 纽约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VCR及蚕

在展厅中,一个被打开盖子,暴露出零件的VCR,其间有正在做茧的蚕。磁带仍然在转动,说明VCR还在工作。被连接着的电视屏幕上显示着蚕在VCR做茧的影像。这件作品利用人们思维上的―时间差‖给观者留下了一个对真实与非真实的疑问。

赫尔辛基喜玛拉雅的交换 Helsinki Himalayan Exhange 1999

展览地点: 凯斯马现代美术馆, 芬兰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捐款箱及信件等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应赫尔辛基KIASMA现代美术馆组织的―喜玛拉雅计划‖而做的。六位艺术家去喜玛拉雅―深入生活‖一个多月。由于艺术家很难将尼泊尔的穷困与现代艺术连接在一起,他最后提交的作品实为一项公益事业,徐冰将尼泊尔山村路边的捐款箱移置到KIASMA展厅中。并印刷了在喜玛拉雅山所做的文字写生的小画片,观众自由索取和自愿捐款。展厅墙上的几封通信说明这些钱最终的用途。闭展后艺术家接到美术馆通知,箱内有5000多美元的捐款。按照艺术家作品的要求这些钱已转到尼泊尔,用于建盖一所山区小学的校舍。对艺术家来说这件作品是一个循环,从一个地方带来一些,再从一个地方还回去一些。这作品又是一种平衡,将一部份钱从富国转到穷国去。通过一个艺术的计划最终多了一所小学,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毛主席说:艺术为人民 Art for the People 1999

展览地点: MoMA艺术馆, 纽约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旗帜,电脑喷绘

这是应纽约MoMA策划的一项跨世纪旗帜展示计划而制作的。高11米宽3米(9'x36')的旗帜悬挂在美术馆的入口处。艺术家用他的新英文书法,书写了―毛主席说:艺术为人民‖几个大字。红底黄字。它挂在那里醒目的效果像是MoMA的一个口号,又是毛关于艺术的一个思想。徐冰认为艺术为人民的思想,不管在什么地方,任何时代都是正确的。这作品显示出艺术家特殊的文化及生活背景对参与当代艺术的作用。

读风景-喜玛拉雅写生 Landscripts from the Himalayan Journal 1999

展览地点:Kiasma 美术馆, 芬兰 材料: 纸,墨

九九年我参加了芬兰KIASM国家美术馆策划的―喜马拉雅计划‖。这个由西方当代美术馆组织的―深入生活‖,让我又重新拿起―写生本‖,做了一些写生。这可是一些真正的―写生‖,因为它们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图画。我坐在山上,面对真的山写―山‖(也是画山,中国文字写山画山是一回事)。此时,我可以把书法和绘画史上有关风格和概念的讨论通通忘掉,去直接触碰我们文化中最本质也是最特殊的那一部分。(这是我当时的一种感觉)

―书画同源‖的道理谁都懂,但大多是从笔法风格上来谈两者的关系。而我在这两者之间体会到的,却是符号学意义上的联系。在我看来《芥子园画谱》就是一本字典,―竹个点‖ 、―松柏点‖,何种山石何种皱,都是被整理出来的―偏旁部首‖。学生学画如学写字,死记硬背,熟记在心。之后,即可用这些符号去描述万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绘画的承传始终是靠―纸抄纸‖的办法。

中国文人古来都以艺术的诗、书、画为一体而自豪,我尝试的结果是把这几者真的变成了一个东西。你可以说它们是书法,也可以说是绘画,又可以是一篇文字。

身外身 Body Outside of Body 2000

展览地点: 银座设计画廊,日本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历史典故,印刷及装钉

―身外身法‖一词来自中国典故名著《西游记》。孙悟空与魅鬼打仗,使用身外身法,将身上一根毫毛放入口中嚼碎后吹出,变成了无数小猴,能量倍增。作品将这段故事的文字用类似标签帖小本子排列呈现的形式在墙面上,由观众自由揭取。揭取后的整篇内容会时而出现类似电脑乱码或不同语种的混杂现象,时而又恢复正常。每一页的背后印有www.xubing.com的艺术家个人网页地址。当今网络技术的能量似乎与古代的身外身法同出一辙。

烟草计划系列 Tobacco Project 2000

展览地点: 杜克大学图书馆, 北卡罗来那州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旧烟草工厂遗址及各种制烟材料

由于Duke大学的历史所显示出的文化与烟草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美国烟草业与中国的关系等大量历史文献,使艺术家产生了―烟草计划‖的想法。这一计划由一系列作品所构成,同时在Duke大学图书馆、烟草博物馆和旧烟草制造工厂展出了艺术家用制烟材料制作的各种奇怪的书物。例如:一本用烟叶印制的大书(打开后1.2m x 2m),在展示的过程中由烟叶虫把它吃成一堆碎屑。在烟草博物馆,一只10米长的香烟在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一幅中国古代著名的手卷工笔画)上缓慢地燃烧着,在长卷上留下一条痕迹。在旧烟草工厂的两件大型装置,其中一件是以艺术家父亲去世前治疗肺癌的医疗记录为主要材料创作的。烟草计划通过对人与烟草的复杂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

《黄金叶书》

在美国烟叶被称为―黄金叶‖。

一本用烟叶做纸,手工印制的大书,内容取自于美国高家龙教授的专著《在中国的大生意》中的段落,讲述了杜克先生欣闻第一台卷烟机诞生时的表现以及去中国卖烟最初决定的过程。 在摊开的书页下面,无数只烟叶虫在残食着这本书,展览结束它将变为一堆碎片。

写生悉尼 Landscripts: Sydney 2000

展览地点:新南威尔士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室外风景,美术馆的大玻璃窗及书写

这是艺术家计划以久的项目,直到在悉尼的New South Wales 美术馆找到合适的大玻璃窗及室外风景才得以实现。艺术家以窗外的风景为依据在玻璃窗上做大篇幅的书写,例如:有树的地方由成片的―树‖字组成。这样即构成了一幅由文字组成的风景。当观众在展厅里找到一个设定点时,窗上的文字风景即与窗外的景物重叠。观众移动,观者、景物及窗上的书写这三者的关系就会随之移动。这件作品使进了画廊的观众却向画廊外面看,它将画廊的空间推到画廊以外很远的地方。此作品艺术家感兴趣的是被―纹身的自然‖这一概念,以及我们如何用符号表达这个世界。

请问,亚洲协会在哪? Excuse Me Sir,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Asia Society? 2001

展览地点: 亚洲社会美术馆,纽约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电脑编程及装置

此作品是为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大楼制作的永久性作品。它是由装置在墙面上的四个从大到小的超薄屏幕构成。从第一个屏幕开始显现出徐体的英文方块字书法,接着这些书法开始分解、演变并移向最后一个屏幕。当它们停止在最后屏幕上时,以还原为普通的英文。这些连续出现的文字所形成的内容是: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Asia Society? ...

这段像是初级英文课本中的对话,几乎是每一位在美国道生活者的共同经验。

实际上来到这件作品面前的已经是来到亚洲协会的人。但又被再次问及此问题,即形成了一种更深层的追问--我们到底在哪?

在―纽约的亚洲协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像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一样。

猴子捞月 Monkeys Grasp for the Moon 2001

材料: 木

这件作品是为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塞克勒国家美术馆,贯穿全楼的旋梯空间设计的. 是一件永久陈列的作品.

此作品借用一则中国古老寓言故事转化而来;故事中,一群猴子看见皎洁明月在水中荡漾,它们想把月亮留住. 它们用长尾从树上倒挂下来, 手牵手形成一个\猴绳\垂向水面,要取水中之月.但当它们的手一触碰到水面时, 月亮就不见了. 作品诙谐地将人类永远的疑问,通过中国的哲思阐述出来, 这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装置将二十一个不同语言,字义为―猴―的文字象形化(也可说是抽象化), 用―笔画‖一个钩着另一个,由天窗顶端直到底层喷水池的水面,宛如一行连绵草书悬空而降.

读风景-文字的花园 Reading Landscape 2001

展览地点: 北卡罗来那美术馆,北卡罗来那州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象形文字制品,美术馆的油画藏品,及室外风景 此作品是以上千个由塑胶板材刻制的象形文字, 字形如

,

,

,

在展厅中模拟的窗外风景,并在视

觉上与窗外的风景衔接。展厅中仍然挂有美术馆的油画典藏品,艺术家象处理窗外景色那样,将画面内容用文字沿伸出来,画中的鸟变为一串象形文字,从画面中出来飞向窗外。观众在这个五彩的文字花园中漫步,识读着这些―谁都可以认识‖的文字。徐冰近期的作品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体会性及参与性的倾向。他希望交给社会的作品是平易近人的,与观众分享的。但当观众进入作品之后又能体会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金苹果送温情 A Consideration of Golden Apples 2002

材料: 偶发及行为,苹果三吨,电视现场转播车

此作品参与的展览是在2002年中国国庆节前一天开幕,是由以盛产苹果闻名的山东□霞市赞助的。由此徐冰以苹果为创作的主要材料。

基本思路是:艺术家将创作材料费的主要部份买成苹果,做为国庆慰问品送给首都的下岗职工。三辆载满苹果的大卡车,载着―金色苹果送温情‖和―国庆慰问首都下岗职工‖的大标语,在北京几个职工生活区免费发送。一辆电视现场转播车将室外发送苹果现场的实况直接传送到安置在展览馆各处的十台电视屏幕上。与这些现场画面直播的同时又不断播入文革初毛主席将芒果做为礼物送给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历史资料片镜头。

这件作品将一代中国人记忆中熟悉的―社会主义温情‖风格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以中国各阶级在现实与历史中的位置转换为切入点,使人们警觉中国社会的改变不是颜色上的而是实质的改变。

鸟飞了 The Living Word 2002

展览地点: 美国史密森国家博物馆,华盛顿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塑胶,激光刻字,喷漆及装置

此作品由400多只不同书体制成的―鸟‖字组成。展厅地面中央的文字是取自于字典中对―鸟‖字的解释。从这篇文字为起点,―鸟‖字开始飞起,从毛泽东以后的简体印刷体向繁体、楷书、隶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追溯到远古象形文字的―鸟‖,它们逐渐升高,成群飞向窗外。这件装置色彩艳丽,给人一种童话般灿烂和魔术般神奇的感觉。作品以儿童乐园般简洁、有趣、易懂的形式,引导观众在文字、概念、符号及形象之间展开思维运动的空间。作品用东方象形文字体系在符号概念与自然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与西方观念艺术的代表作《三把椅子》做一种有趣的比照,以讨论不同文化在基本原素上的区别。

野斑马 Wild Zebra 2002

展览地点:广州,中国 材料: 四只驴,染发水及化装 〈野生斑马群> 2002

〈野生斑马群>是为首届广州三年展的室外计划而做的。 此想法开始于艺术家几年前看到过的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中国南部某地农民为了开展旅游建,设将普通的马\化妆\成斑马‖. 徐冰说:在今天的政策下, 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被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个计画只是借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再现这一景观―.

四只蒙古马或驴,用染发水, 将身上毛发原来的颜色变成斑马的条纹.放养在美术馆周围的绿色或对面的大草坪上.

在草坪前面立有一个在动物园中常见的说明牌,内容: <1> 斑马的肖像 <2> 对斑马的学术解释 <3> 广东斑马分布图 <4>一个公益宣传口号,内容为\保护野生动物,禁止虐待生灵\这些\斑马\像徐冰其它作品中的那些\文字\它们戴着面具,经过伪装, 它的表里不一,现象与实质相违背.它们给你一个熟悉的面孔,你却不能确实它到底是谁.

第一读者 First Readers 2003

展览地点: 匹兹堡大学画廊,美国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玻璃 《初级读物》

这年夏天我做为访问艺术家去一个叫Pilchuck的玻璃艺术中心小住。此处在山中,手机也不通,许多鹿和鸟就在你身边,此时人就会变得象它们一样简单。

玻璃工艺本可以极尽绚丽精美之能事,但正与我的喜好相反。我到觉得堆在库房的那些透明的原材料就已经很美了,不需要再做什么。最后我只好做了一堆简单无色,形状不明,象原材料似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象我两岁女儿眼睛里看到的——没有任何知识、概念的参照,一切都是干净、简单和直接的。有时她们真正看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们却看不到。禅有一句话也是这样说的:―在没有任何可供判断的东西时,佛才出现。‖我们看事情总是戴着知识和现成概念的眼镜,丢也丢不掉,再加上不同文化的认识基点不同,就把事情搞的更乱了。你说这是一堆―popo‖,他却说是一块―甜点‖,争论不休。但对哪里的孩子都一样,这东西就是这东西本身,叫它什么都没关系。

鸟语 Birdcages 2003

展览地点: 北京,中国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金属笼子, 运动传感器,假鸟

地书 Book from the Ground 2003 - 进行中

展览地点:

Pictograms: the Loneliness of Signs, October 2006 Kunstmuseum, Stuttgart, 德国 Automatic Update, June 2007 MoMA, 纽约

《地书——徐冰工作室》 2006

材料:地书第一版本、地书字库软件05年12月版本、制作标识语言的原始材料、被移至展厅的纽约徐冰工作室现场。 展地:

整理, 设计这套‖文字‖的工作放在美术馆就可以称为是艺术, 如果在符号学, 字体设计等领域来介绍, 就是别的领域的事情了. 象不象是艺术不重要, 总之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这项工作最早是从收集不同航空公司机上安全说明书开始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我有很多的时间在机场和班机上度过. 不同航空公司的安全说明书的设计以识图为主要手段, 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说明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 特别吸引我. 大约从2000年到现在我收集了有上百张这类说明书. 但, 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收集目的. 2003年当我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小图时 (请将用过的胶状物 扔在垃圾桶中), 我便想到: 只用标识既然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 用标识就可以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 从那时起, 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 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 并开始研究数学, 化学, 物理, 制图, 乐图, 舞谱, 商标等专门领域已经相对成熟的表达符号. 今年, 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电脑中的ICON语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丰富起来, 使这个项目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 电脑软件的设计比我们预计的难度要大的多, 由于人工智能的限制, 目前还只是在一个很不成熟的阶段, 仍然在改进之中. 相比之下, 用这套符号写成的这本书要成

熟的多. 被试读的结果是理想的, 读者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这个装置是将我们在纽约工作室的部分材料搬到 美术馆, 呈现了一个正在工作中的现场. 这种展示的意图很明显, 是在表明这是一个进行中的, 未完成的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远而大的.

明镜的湖面 The Glassy Surface of a Lake 2004

展览地点: 艾维翰美术馆,威斯康辛州 材料: 综合媒材料/装置,铝合金字形筑造

何处若尘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 2004

展览地点: 电信mundi 材料: 粉尘

烟草计划:上海 Tobacco Project Shanghai 2004

Institution: Shanghai Gallery of Art 上海,中国 Materials: 烟草

《荣华富贵》 2004

这是由66万只《富贵牌》香烟,(虽然叫―富贵‖却是一种最便宜的烟)。利用黄白两端颜色的不同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这张柔软的让人很想躺上去的地毯,富丽堂皇,纸醉金迷,里面有一种新兴资本主义的霸气和讲究等级的内心欲望。这特别是在今天的上海。

《烟草计划:上海》

《烟草计划》使用了类似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与烟草有关的尽可能多的材料,构成了一个难于界定属于社会学还是艺术计划的项目。此计划由2000年在杜克家族所在地美国Durham被延续到2004年的中国上海。作品渗透到这两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及居民的内心记忆中。这一计划由一系列与烟有联系的制作所构成,在Duke大学图书馆展出了我用烟卷材料制作的各种书物。如:一本用烟叶为材料印制的大书,在展示中任由烟叶虫把它吃成一堆碎屑。在Durham烟草博物馆,一只十米长的香烟在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卷上缓慢地燃烧,在长卷上留下一条痕迹。在黄浦江码头的旧烟草货栈,用霓虹灯和云雾制作的大型装置。在画廊里由无数只香烟插成的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散发着浓重的烟草味道。用Duke旧时的手工作坊和我父亲去世前治疗肺癌的记录制作的室外音响装置和―精美‖的台历等,整个计划构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对人与烟草复杂关系的追问,以及由烟草为线索引发的有关历史与现实、国际资本,文化渗透及劳力市场等话题。

1999年我去Duke大学讲演,一到Durham城就能感觉到空气里烟草的味道。朋友介绍说杜克家族是靠烟草起家的,所以这个城市也叫―烟草城‖,又因为Duke大学的医疗中心特好,主要在治疗癌症方面,这个城市又被叫做―医疗城‖。城市里有两个区,大学区和烟草区。大学区的起源和经济主要来源于烟草,但这两

个区域的人又互相看不上。在这里,烟草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多有意思的关系。

我到哪都喜欢参观当地的工厂,那些―聪明‖的机器比装置艺术更象艺术。参观了卷烟厂,我决定做一个《烟草计划》。杜克大学的Stanly Abe教授很支持。我们开始收集和研究材料,走访有关人士。在Duke图书馆有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我们也发现,杜克家族很早以前就与中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他们最早把卷烟技术带到上海的。我当时就想到将来再把这个计划搬到上海去做。94年在诬鸿教授的策划下实现了这个移动的计划。并根据上海的史料及场景补充了新的作品。使这个计划增加了历史、地域和现实的维度,它成为一个生长的计划。 《中截》 2004

这件作品是整个烟草计划中最不象艺术作品的一件,它只是摆出了六份与烟草有关的历史文件。第一份是百年前英美烟公司在华投资及商业活动的原始文件。第二份是

英美烟公司在华销售卷烟的原始记录,文件中显示1919年10月间通过在上海的一个代理商一个月内销售香烟的惊人数量。 第三份是英美烟公司从1918年10月至1919年6月在华销售香烟的盈利记录。第四份是有关英美烟公司将在中国的盈利转到美国资助美国三一学院 (杜克大学前身)的文件。第五份是1998年7月, 杜克大学邀请并资助徐冰实行《烟草计划: 达勒姆(Durham)》的项目预算书和付款存根。第五份是2004年8月, 美国博物馆收藏徐冰在〈烟草计划: 达勒姆(Durham)〉中部分作品的付款支票。 一个百年截语。这件作品对整个〈烟草计划〉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明上河图卷》 2000-2004

一幅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上面放着一条8米长,点燃的香烟,在画面上烧过,留下一条痕迹。这幅宋画描绘了传统民间生活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景象。长河给人一种时间感。燃着的烟,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无所适从,烟在走过了就过了,烟的虚无就是一种宿命。

《 烟草计划—烟发明1920》

这个在Durham没有充分实现的计划在上海实现了。我们找到了一个旧时代的烟草货栈,制造了这个巨大的―室内云海‖。霓虹灯的文字来源于旧时英美烟公司的广告词:―烟发明。又为最利便最满意之方法…。整齐,纯洁,最有合于卫生者也。‖

Background Story 背后的故事 2004 - 2006

展览地点: 美国科学院, 2004/ 德国柏林双年展光柱,2006/ 韩国的苏州美术馆, 2006年中国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磨砂玻璃后的各种材料及装置

这件装置作品是艺术家,获得可口可乐柏林奖,受柏林美国研究院邀请,在柏林作为期3个月的访问期间制作的,在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举办的《徐冰回顾展》中展出。 在当时的展览图册中对它的说明是这样写的:

透过磨砂玻璃中树木与山石朦胧的轮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具有东方韵味的水墨山水画。在巨大的陈列窗之间,有一条可以看到风景背后的通道。在那里,观众们可以看到干树枝,泥土和棉絮等―垃圾―的装置,它们通过胶带及鱼线这些最临时的材料堆积起来……最终,观众所看到的是隐藏在这些优美画面背后的东西。 我们是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特别是美的东西。只有在努力找寻隐藏于外表下的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探究其不为人所之的内在。

在这次东亚美术馆的所展出的新作中,徐冰使用了柏林的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和陈列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文化历史。他让观众意识到在每件艺术的背后,都有一段―博物馆‖的往事。国家东亚美术馆始建于1906年。但在1945年间(二战期间),其90%的收藏品(5,400件艺术作品)都被苏联红军移到了前苏联(现藏在圣比德堡博物馆地下室)。留在博物馆的只有这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徐冰从这些艺术作品党案中挑选了三件做为素材,并用他独有的方法进行了复制。其中最有意义的一幅是戴进(1388_1462)的名为《松柏贺寿》画卷,一幅由Kan? Eitoku (1543-1590)创作的山川风景画和一幅由佚名画家创作的六扇屏风绘画。

摘自《徐冰在柏林:语言》一书,柏林东亚美术馆2004年版,第80_83页文字部分。

真实之井 The Well of Truth 2004

展览地点: 镧加勒拉德埃纳雷斯大学,西班牙

材料: 综合媒材装置 / 西班牙古代斗鸡场现场、当地报纸、草坪、鸡骨架等

此作品是徐冰根据西班牙瓦伦萨城一个十九世纪的,有三层看台的圆形斗鸡场的―特定现场‖制作的.徐冰用当地报纸累成的墙将一层楼看廊的拱型空间部份封死.其效果是;观众进入展场首先面对的是拦堵在眼前的报纸高墙.当观众寻找到上楼的入口, 来到第二层向下看时,才能看到被报纸墙封死的―井‖中―曾经发生过什么‖——生长中的绿草和被风干的白骨。这是一件极具现实暗示性的作品.

手制书——潮汐 2006

材料:手绘及手制书装订

创作: Christophe Wilde, Marshall Weber, Eliàra Pérez, 徐冰

这里介绍的作品是一本 ―诗集,‖ 但整本书只是一首诗. 制书是由美国书籍艺术家Christophe Wilde完成. 又由该诗的作者, 美国艺术家Marshall Weber用幽雅的英文手写体, 从首页起笔,连绵不绝至尾页. 再由哥伦比亚艺术家Eliàna Pérez译成西语并书写, 笔划的游走象是在与已有的文字做着喜戏和倾谈, 她又在书页间绘制了精美的图画. 这之后,书被转到徐冰手里. 他将诗句用奇异的汉字点缀其间, 汉字可以写的多姿多彩, 它们象是海面上漂浮着的有趣物件.

缓动桌面 Ergodynamic Desktop 2006 - 2007

展览地点: 北京,中国 材料: 电器

魔毯 Magic Carpet 2006

展览地点: 新加坡双年展, 伦敦Albion画廊 材料: 手工地毯

诺基亚 Connect to Art 2006

展览地点: 诺基亚 材料: 电子录象

电脑技术使影像的画面变得越是精美无比,我越是喜欢儿时看过的那种手绘卡通的感觉。

有一种有关―艺术‖的定义为:没有使用性的创造才可成为艺术。但是我喜欢NOKIA这个项目正是因为这些创作都是有实用性的。它将被人们随身携带,―艺术‖被渗透在无限的空间中。每一次被点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换。

请在诺基亚的网站下载录象。

地书——画语 2003-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5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