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1 1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

九开间大型木构殿堂遗存

五代、两宋时期的建造量很大,因为每个不同王朝都有大规模的建造活动,而且主要的建筑是宫殿、苑囿及大量的住宅。但是这些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宫殿,带有政治色彩,新的朝代往往都不保存它。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宗教建筑遗存比较多,特别是佛教建筑保存得很多。中国社会佛教的传入 是在公元1世纪,称公元67年汉明帝梦金人开始传入,到公元3世纪开始比较大规模地传播,4世纪进入佛教的比较鼎盛的状态,4世纪是十六国时期。东晋到5世纪南北朝时期一直到10世纪唐代、南北朝和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应该说是个佛教社会。那时候的帝王都希望把自己变成转轮王,佛教的王,大规模地营造各种寺院、殿阁、石窟寺、塔,历史上最高大的塔,最大的寺院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宋以后只有几个主要的宗派, 禅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还存在,其它的仪式比较繁杂比较神秘的,像密宗、法相宗这些仪礼比较复杂的宗派逐渐地都淡出了佛教的领域。这对佛教建筑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唐代佛教十三宗盛景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了,而且唐代那种动则有数十个院落甚至上百个院落的大寺院,寺院规模有好几百亩,寺塔有上百米。七八十米高的塔,五千平米这样大的殿堂这样的格局已经见不到了。宋代寺院的规模明显地变小,佛教也慢慢地集中在了律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这样几个主要宗派。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殿堂,为什么这么分,因为中国建筑主要是殿堂和塔幢。殿堂如果按照时代划分比较杂乱,按照格局去划分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规模上讲,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九开间的大型木构殿堂,这两座大殿堂都是辽代建筑。

1

一座是大同华严寺上寺大殿。

一坐是辽宁的义县奉国寺大殿

大同上华严寺创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这座殿堂应该是我们所知道的唐、宋、辽、金时期规模最大的殿堂。九开间,通面阔53.70米,进深有五间,通进深27.44米,进深相当于面阔的大约二分之一,这是古代大型殿堂的基本的比例。

2

这座殿堂非常地古拙,北方殿堂有很厚的墙,屋脊比较平缓,比唐代的稍微高一点,但是比明清的屋脊显得平缓。了解一下这个建筑,涉及到有些术语简单地做一些解释。

这座殿堂叫进深十架椽。所谓十架椽就是有十个椽架,一个椽架现在尺寸大概两米多,十个椽架二十多米。这十个椽架是以两个檐柱向里,如果再加上往外,还要宽一些。平面是类似身内双柱的做法,“身内双柱”是《营造法式》的说法。

建筑屋内有两排柱子叫身内双柱。柱子怎么摆布呢?它用了一个《营造法式》的术语,用这个来描述叫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的构架形式,它的进深有十架椽,前面和后面各用了三椽的梁,已经是六架了。中间是一个四椽栿,这样是十架椽,一共是四个柱子。前后三椽中间四椽,这不是四个,加上前后檐柱、四柱,殿堂很大,按柱中心线推算它的室内面积1473.53平米。这是它的剖面。

我们了解十架椽的概念,这是个庑殿顶,叫五脊殿。庑殿是清代的叫法,宋、辽时代叫五脊,五条脊,这是它的基本形状。单檐五脊殿,单檐就是只有一重檐子而不是两重檐。

一般有两重檐的外面就要有一圈廊子,叫周匝副阶。华严寺没有廊子,没

3

有周匝副阶。但是它有个特点,这是辽、宋时期常有的,有生起、有侧脚。什么叫生起?柱子从中间的两间开始向外逐渐升高,角柱最高。次间柱比明间柱 当心间柱高一点,一点一点越来越高。比如当心间平柱高7米,到了角柱就是7.32米,升高了32公分。一边才有四间,升了30多公分,说明它生起的幅度很大。生起带来什么结果呢?整个檐部还有额部、柱头部分是一个曲线,造成结构向内的挤压力,这对结构的稳定性很好,是建筑技术的进步。

侧脚,就是它的柱子微微地往中间斜,空间上往中间斜,不只是平面上顺着,而是往正中心斜。

侧脚和生起的做法使整个大殿有一个向内的挤压的力量,有利于殿堂的稳

4

定和抵抗水平荷载。图中可以看出来殿堂空间很大,很隆重,它的彩绘、它的佛像都很高大,显得殿堂非常隆重。

五脊殿用的屋顶叫五脊,或者叫四阿,四阿就是四注坡,四个方向的坡,这个就相当于清代的庑殿顶。清代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只有皇家的宫殿和寺院才能用,别的地方是不能用这样规格。檐下用斗栱,斗栱用得很有意思,这么大的殿堂只用了五铺作出双杪的做法。什么叫五铺作?斗栱在宋代叫铺作,是一个名称,同时也是计量的。比如出一跳是四铺作,出两跳就是五铺作,五铺作就是出了两跳斗栱。

六铺作三跳,七铺作四跳,八铺作五跳,

最高等级是八铺作出五跳,五跳就已经很高了。四铺作是比较低等级的,更低

5

的就是斗口跳,就是原则上不出跳了。再就是不出跳的,是低等级的。五铺作出双杪等级并不高。

一杪就是一跳斗栱,华栱向外跳了一跳。什么叫重栱,它叫重栱计心造。什么叫重栱计心造,凡是出跳的跳头上加了横栱就叫计心。没有横栱的叫偷心,偷心的做法比较早,比较古老。根据这个可以判断它的年代,越晚的越有计心。而且计心有两种,一种是单栱计心,一种是重栱计心,单栱计心就是出跳层只加了一层斗栱。这个时候是相对比较早的,虽然它比偷心的要晚一点。重栱计心就是在跳槽上加了两层横栱,它更晚,说明它稳定性更好。加上横栱就好像斗栱两侧加了一个拉接的扶持的构件,很稳定。所以斗栱越晚越有计心,越有重栱,每跳都有计心,这是一种特点。

这个时候它已经有了重栱计心,说明它已经有了一些稍微晚的特征了,而且有补间铺作。什么叫补间铺作?铺作就是斗栱,柱头有斗栱,转脚有斗栱,这都是在柱子上面。在两个柱之间,下面没有柱子,那个位置上叫补间斗栱,也叫补间铺作。

6

补间铺作有没有多与少都代表这个建筑的年代,早的建筑是没有补间,慢慢出现了补间,但是不出跳,简单的补间。唐代有了补间,人字栱不出跳,或者斗字蜀柱不出跳。

慢慢开始出现出跳的斗栱,比如佛光寺大殿有了出跳的补间,但数量限制,只有一补间或者是只有正面有,侧面没有,后面没有。

因为做斗栱要花料、花工,所以它越晚的越复杂,越早的越简单。室内用了彻上明造的做法。现在供的是五方佛,彻上明造就是顶上没有吊顶,如果是有吊顶就是后加的。这是华严寺上寺大殿,一座九开间大殿堂。

辽宁的义县奉国寺大殿建的时间更早,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而且是

7

现存奉国寺里唯一一个原构,大殿本身显得古拙、隆重。

面广九间,是48.2米。山面的进深五间,进深有25.13米,大约也是二分之一。殿基的高度是3米,前面有一个月台,月台就是在大殿台基前面再伸出一个稍微矮的台基,便于礼仪。

大殿外檐平柱的高度比华严寺稍低一点,华严寺7米左右,它是5.95米。

8

当心间的间广跟柱子的高度很接近,5.90米。也就是说它刻意设计,当心间就是中间这一间。柱高和开间几乎是一样的,是个方形。

它的橑风槫的上皮橑,风槫是控制檐的高度的。但它不是檐子的真实高度, 真实高度椽子往下走了。橑风槫是控制型高度,也叫橑檐方,如果是方就是橑檐方,如果是槫叫橑风槫。

橑风槫上皮距离地面的台基面的高度是8.43米,柱子高度刚好是当心间间广的 1.417倍,根号2。说明古人是刻意按照一个比例来算的。

根号2是方形的对角线,就是一个方的外接圆的半径。说明这个柱子高度是按照方的概念去画的,檐的高度是按圆的概念去画的。也就是说相当于用当心间的柱高和间广构成的正方形的外切圆的半径来做橑风槫的上皮的高度,来控制檐子的高度,这样檐子才达到最好的状态,象征着圆方的概念,天和地的概念。

下图可以看出它的比例,这种殿堂很多,特别是辽、宋时期很多。说明古人在设计上是很用心的,而且有很多方法,有很多象征性,整个这个殿堂看起来比例还是很好的。

9

屋顶下面有了斗栱以后,就有了一种不即不离的感觉。屋顶的那种厚重感就没有了,飘浮感出来了,比例又很好。开间宽度跟上华严寺一样,从当心间向两侧逐渐的递减的,下图是大殿的剖面,纵剖面。里面有七座佛像,还有很多壁画,非常珍贵。

大殿前面是四椽栿,后面是乳栿,中间用一个四椽栿,上面再做四椽栿加平梁到了屋脊,这个梁架非常灵活。把四椽栿跨度加大以后,后来补的柱子、梁的感觉有点不保险又加了柱子。这是它的大的梁架情况,十架椽栿,进深还是比较大的。

10

它的斗栱就要比华严寺大殿斗栱显得复杂,它用了七铺作双杪双昂,隔跳偷心的做法。

七铺作里头其中两跳是栱,叫双杪,在最下边。两跳是昂,在上边,叫双杪双昂的做法。隔跳偷心就是说它不是每一跳都有计心,第一跳可能是计心,第二跳偷心,第三跳计心,第四跳偷心,这样的做法。

11

斗栱的等级比较高,斗栱用材是比较高等级的 29厘米,相当于北宋时代的《营造法式》规定的一等材。

它还有一些跟华严寺大殿相似的做法,比如有生起、有侧脚,屋顶也是单檐四阿、五脊殿、四注坡,相当于庑殿顶的规格,是最高等级的。

12

彻上明造就是顶上没有吊顶

斗栱非常成熟、规整、严谨

13

下图是大殿剖面,可以看出殿堂很大,前面空间很深,便于进行礼佛活动

14

15

金代建筑物的形象明显比辽代显得丰富、玲珑。

而且是九脊,加了两个垂脊斜山造型,更加秀美一点。

斗栱也用了七铺作,七铺作双杪双下昂。这是辽、宋建筑常见的七铺作做法,两跳斗栱加两跳昂。

21

它的逐间都用了单补间,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内外檐都用了斜栱。斜栱大量使用,这是金代建筑特别典型的一个特点。

斗栱材高是26厘米。

跟善化寺差不多,相当于二等材。

22

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

面阔七间,通面阔才有31.56米,比较短。进深是四间八架椽,通进深是17.60米,进深比较浅的一个殿堂。

它是悬山式屋顶,也是我们实例中尚存的、最早的悬山式屋顶的木构建筑。

23

实例中石头的这种造型的悬山结构隋代就有。但是木构建筑遗存,原来有个辽代的海慧殿已经没了,只有这座了。中国屋顶的建筑从庑殿(四阿),到斜山(九脊),到悬山这三个等级。下图为悬山顶。

这时候还没有硬山,硬山是比较晚的一种做法。硬山是什么时候呢?明代以后。下图为硬山顶。

24

明代造砖的技术发达,砖比较便宜,可大量使用。但不用在高等级建筑上,而用在平民的建筑,所以出现硬山屋顶。这是一个历史。这是文殊殿的位置,它在佛光寺的一个配殿。

可以看出文殊殿的平面非常地空旷。它用了什么办法呢?减柱造、移柱造。 它里面应该至少有一排到两排柱子,但是没有,它前檐只用了两根柱子,后檐也用了两根柱子。后檐两根柱子是为了摆佛座用的,前檐两根柱子形成一个很空阔的礼佛空间。

它室内空间显得很大,它的梁架非常大胆,七开间。但也是厅堂式的,内外柱不同高,内柱高一些。平梁上脊槫下用的是叉手、蜀柱,跟其他做法一样。

25

其他的如槫下用了襻间,襻间是在槫下面用的一个横长的木头,这都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

文殊殿平面减柱是最经典的减柱。这是它的剖面。

文殊殿的柱头斗栱用的是五铺作,单杪单昂,用了昂。但是它单杪单昂,一杪就是一个斗栱,一个昂。用五铺作出两跳,里转五铺作出双杪,前后檐用单补间五铺作出双杪,补间用了斜栱。这是辽、金习惯的做法。斗栱高度是23.5厘米,厚是15厘米,接近《营造法式》的三等材。

26

五开间木构殿堂遗存

五开间殿堂很多,举几个辽、金时期的五开间殿堂的例子。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梁思成曾经测量过的大同华严下寺的薄伽教藏殿,这座殿是藏经殿。

正因为是藏经殿,它的殿堂里有非常精美的壁藏,就是壁橱,藏经的。有极其精美的辽代小木作的这样一个案例,而且还有很精美的辽代雕塑。它的面广是五间,五间殿,通面阔25.65米。进深是四间,八架椽,这个进深跟文殊殿是一样的,18.47米,平面柱网呈环状布置。环状适宜摆那些壁柜、藏经柜。

正面中间三间是通透的门窗格扇,两侧都是厚墙,壁柜向前延伸过来。

后面有个窗子采光,窗子那儿也有壁柜延伸。加了一个天宫楼阁的造型非常精美。

27

斗栱用材是23到24厘米,不一样,有点变化。厚是17厘米,比较低等级的用材。

它的殿内沿正面和两梢间两山是布满了壁藏 ,藏下是砖基,上面是两层的楼阁,楼阁下面是壁橱,壁橱上面也有斗栱。上面是佛龛,佛龛的造型像小的佛殿,它保留了相当一批辽代的木构殿堂的造型。

还有殿挟屋的形式,殿挟屋就是大殿旁边加小殿,好像一个大人领着两个小孩。

28

后墙有四座小殿,中央用飞桥,上面悬了一个殿挟屋的天宫楼阁。造型非常精巧,本身就是一个极精美的艺术品。

第二座五开间的木构大堂叫大同善化寺的三圣殿,前面讲过善化寺七开间大殿,在它的前面有一座三圣殿,这里供奉的是华严三圣。

殿内也是用了移柱和减柱的处理,通面阔是32.68米,通进深是20.50米。 当心间的架构是八架椽屋,六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只用了三根柱子。前面是六椽栿,后面是乳栿,这样显得前面空间很大。中间再没有柱子,只有一排柱子在佛像后方。

29

六椽栿上用的蜀柱、四椽栿和平梁完全是典型的辽代做法,用了叉手、蜀柱。

由于用了减柱和移柱,梁架的形式就很灵活,这是金代建筑的做法。

金代建筑不拘一格,非常随宜。可能因为木料来源少,工匠必须用大量的精力节约木料,梁架更节省、更大胆、更好。

但它举高比较高,按道理讲厅堂式的格局应该四分之一举,他用了三分之一举,显得屋顶很高峻。斗栱用材是26厘米,厚16到17厘米,大概是二等材。柱头是六铺作单杪双下昂,出了三跳。第一跳是栱,下面两跳昂,里转四铺作出一杪,里转只出一跳,里面可能斗栱就省掉了。前后当心间,用的是双补间,

30

其余都是单补间,两个次间用的是斜栱,这个斜栱是目前所知道最硕大的一座斜栱,所以它的斜栱显得非常地瞩目。

河北新城的开善寺大殿在河北高碑店的新城镇,这是一座辽、金时代的单檐木构殿堂。

创建的时代没有详细的记载和碑刻。祁英涛老先生先生修复了这座大殿,经考证认为它建于辽代,时间是1004到1123,辽代灭亡之前。殿内用了移柱和减柱的做法,通面阔五间25.80米,进深只有三间,六架椽,通进深14.43米。

31

它用了单檐寺阿顶、庑殿顶,等级比较高。台基1.11米,前面有月台。殿内也是用了减柱和移柱的做法。

它也有一个很巧妙的比例,如它的外檐平柱的高度是4.82米,橑檐方上皮 距离台基面的高度是6.73米,刚好这两个比是1.4,也就是根号2。

当时是按照根号2,按照圆方的关系来设计的,现在的数据可以看出它的痕迹。斗栱用材是25.5厘米,厚18.5厘米,比二等材稍低一点。

32

三开间木构殿堂遗存

三开间的殿堂比较多,先重点介绍两座五代时期的三间殿。为什么要往前倒呢?因为五代时候保存的殿堂相对比较小,五代时期仅有两座木构殿堂,分别是建于北汉天会七年的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

吴越钱弘俶十八年建造的福州华林寺大殿。

这两座殿堂相差一年,天会七年是963年,钱弘俶十八年是964年,都进入北宋时期了。但这两个地方还被五代的割据政权所管,所以我们叫五代建筑。

33

平遥镇国寺大殿的面阔三间、11.57米,进深三间、10.77米,约呈方形。

单檐九脊,歇山顶,殿内是彻上明造。

它用六架椽通檐用二柱。什么意思呢?由于殿堂小,用一根大梁,中间不用柱子。通檐六架椽直接就前后檐上搭柱子,大梁的跨度达到了10米。

檐柱有生起、有侧脚,梁栿上还是用叉手、托脚,这些做法跟辽、金都一样。檐下的斗栱,外檐用的是七铺作双杪双昂,这么小一座殿用 这么高等级的斗栱,令人吃惊。

出了四跳,两跳栱、两跳昂。

34

而且每间都用补间铺作,补间铺作里转是五杪,五杪接近八铺作的做法。一直升上去,里面可能要升到梁下。

福州华林寺大殿,华林寺原名叫越山吉祥禅院。它是五代吴越王时的一个大臣鲍修建造的。按照记载寺里有山门、大殿、讲堂、经藏、回廊,现在仅存了大殿。大殿单檐九脊顶,还是一个歇山屋顶。面广15.64米,比镇国寺大殿长4.5米。进深八架椽、统进深14.58米。虽然是三间殿,但尺度比较大。架比较复杂,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前后都用乳栿两架,中间一个四椽栿,一共是八架椽屋。

它的斗栱跟镇国寺大殿完全一样,七铺作双杪双昂,等级很高,这是令人很奇怪的一件现象。

但是它又保存了早的做法,比如它只在正面的檐下、正脸上正立面上用了补间铺作,两山和背立面都没有补间,说明它是个过渡,这个时候还没有每间都做补间的这种做法。为了好看在前面加补间,但是它的大殿用材非常大,标准的用材高度是32厘米,其实里面还出现过34厘米高的斗栱。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5c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