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古道介绍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22: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商於古道http://www.sltvs.cn/play.php?vid=1484&playgroup=1&index=0

商於古道史略 李光正

商於古道是指战国时期商邑与於邑之间的水陆通道,泛称“商於之地六百里”。其地

域大体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和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7县区的川道一线,大体走向与现今的312国道基本吻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称作“武关道”、“商於道”,唐代又称为“商山道”或“商州路”。

这条古道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几何中心,地控秦岭之南的丹江孔

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是古代中国统一国家形成的奠基地和见证者,是彰显中国传统士人人格精神的地域载体,是古代中国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相互联系、秦文化和楚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通道。历史上,这里是先秦时期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交错过渡地带,是楚族、楚国、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经略南国的战略通道,是战国时期秦、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是秦国扭转乾坤,一统天下的战略支点,是初唐、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第二条“国道”,也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诗歌之路”,商鞅、张仪、楚怀王、四皓、刘邦等都在这里有过精彩的历史表演。

(一)终南形胜,荆山楚水

古商於之地,是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苗蛮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带,是南北文化与东西文

化荟萃交流的走廊,是融合华夏文化与苗蛮文化的大熔炉,也是华夷交界和交战的地方。据文献记载,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丹淅之会”曾是南蛮和三苗的势力范围,中原文化实体要想经略南方,首先就要控制这个要害地区。《吕氏春秋﹒召类篇》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竹书纪年》说:尧五十八年,“帝尧使后稷放太子丹朱于丹水”。说明早在三代时期,商於之地既是华夷多个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地带,也是南北文化的边缘地带。

古商於之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远在商代末年,楚族的首领鬻熊率领族人参加周

武王所发动的灭商战役,成为周文王礼敬的“贤者”之一,受封为楚子。随后他们沿着京师镐京东南的蓝田谷地,翻越秦岭山脉,来到今商洛丹江盆地一带的荆山、楚水之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守望相助,开创基业。为了讨得周文王的庇护,他们在商於一个叫“丹阳”的地方,披荆斩棘,“以供王事”,为周人提供讨伐殷商的“桃弧棘矢”(弓箭),以及周王室滤酒用的苞茅(龙须草)。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裔”,鬻熊的孙子熊绎受封为诸侯,建立楚国,定都“丹阳”。西周中晚期,周王室混乱腐败,无力控制各路诸侯,楚国遂得以在丹阳、荆山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为了防止周王朝及齐、晋等诸侯大国的挤压征伐,楚人又沿着丹水向东南迁至河南淅川的马蹬镇一带,该地名仍称“丹阳”。随后,熊绎又将都城迁到河南淅川的李官桥一带,仍名“丹阳”。后来,由于周昭王、周穆王的不断征伐,又迫使楚人渡过汉江,不断地南迁,最后落脚至湖北江陵的纪南城,也就是著名的“郢都”。至此,楚人由丹江地区走向江淮大地,最终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成为南国的主宰。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楚国立国800余年,在江汉平原的时间仅为400年,其最早的都城“丹阳”应在丹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即今陕西商洛市境内的某一处地方。这说明商於古道最早是由楚人族群率先开辟出来的,也是楚人最早定都之“京宗”,更是一条楚人族群由关中平原向东南江汉平原迁徙的重要路线。

据古遗迹考,早在商末周初商於古道就成为居住在丹江流域之土著人与周人相互往来

的道路。战国时期,秦孝公封卫鞅于商邑,史称“商君”,赐商於之地十五邑,商於古道得到进一步开拓。秦时,商於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汉时已成为全国驰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及秦汉魏晋时期,商於古道的主要功能偏重于军事方面,由于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倍受重视。在初唐、盛唐时期,则偏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被朝廷定为“次路驿”,其交通地位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位,在唐代中国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沟通、交流作用红极一时。唐代以后由于国都迁移,商於之地毗邻“京师”的区位优势丧失,商於古道逐渐衰落,失去国道地位。北宋时期,由于失修失养,沦为间道。元代仅成为商旅通行的一般道路。明代出于政治、军事原因,为限制农民起义军活动,官府长期封闭山区交通,严重影响了商於古道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明末清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丹江航运达到极盛,龙驹寨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水旱码头,商於古道又重新恢复了其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功能与活力,往返于古道上的商旅驼骡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商贸活动空前繁荣。民国时期的1934年到1935年,商於古道得到一次彻底改造,命名为“西荆公路”(西安至荆紫关,1939年改称长坪公路,1967年更名西界公路,后又称上伊公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代至80年代数次修建,特别是上一世纪90年代又拓宽改造升级为国家二级公路,即312国道,道路的通行状况和通行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沟通中国西北与东南地区人员往来、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邮传之盛,甲于它州

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商於古道由长安

东南行,经蓝田,越秦岭,通到商州,再沿丹江北岸东南行经武关,进入河南的南阳和湖北襄阳,全长大约600余华里。在唐代以前,商於古道是长安通往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干道,联系着吴越、江淮、荆湘、黔中、交广各郡、州、县,影响几乎达半个中国。长安与东南各地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都要倚重于它。

汉唐时代,商於古道是京师长安通往东南的要道,主要主要不在军事方面,而在政治、

经济、文化之沟通。由于商山驿传作用的增强,加之“商山四皓”的影响,时人又将商於道称为商山道或商山路。

我国的驿传制度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为了军情急务而设有邮驿。汉代在各地设

传舍,供政府公文传送人员换马和往来官员临时歇宿停留的场所。到了唐代,驿站的建立空前发展,一般交通大道,三十里一驿,四方通达。但商於古道因地势险要,驿站间距里数一般多大于30里。唐开元年间,全国共设驿站1639处,驿务属兵部中的驾部管理。驿站设有驿长,有驿田,有车、马、骡、驴等交通工具,并配有当差的驿夫。凡是驿站养马的,朝廷划给土地四顷,种植苜蓿,作为驿马的饲草。

驿站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进驿站的人,必须持有朝廷颁发的通行圆牌或类似介绍

信的“差札”,上面写明差遣事由、正使和随从人数,以及官品与接待规格等内容。朝廷大员到各州县,驿站供应的马匹有不同的标准,即:一品10马,二品9马,三品8马,四品五品4马,六品七品2马,八品九品1马。每到一站,驿长先检查圆牌、差札,按规定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持圆牌者在乘驿方面享有优先权利,使臣必须按规定的驿道行走,不能随便改变路线去游山玩水或走亲访友。公事完毕,要将所领的东西一并交回。来往官吏的行旅要经过每个驿站,可根据情况选择驿站歇息安顿。

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驿站设置的数量、位置也是不同的。至于秦汉时期

的亭、传设置迄今已不可考。据现有史料载,唐初商於古道就置有驿站,到了盛唐时期,商於道馆驿密布,车涌人挤,官民商旅络绎不绝,交通极为繁盛。其时,商州的“邮传之盛,甲于它州”。唐代从长安经商州、南阳、邓州至湖广襄阳共设有驿站23处,其中陕西境内共有驿站19个。驿站的主要路线是由京师都亭驿东行,经长乐驿、灞桥驿,折向东南进入商於古道。陕西境内驿站的具体情况是:

灞桥驿:距长安25里处。

蓝田驿:在县西北25里。《旧唐书》记,荆州刺史裴茂长流放费州,宰相王搏贬谪

崖州司马,均赐死于蓝田驿。

青泥驿:蓝田县郭下。蓝田县亦名“峣柳城”,《水经注》曰:“泥水历峣柳城南,

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谓之青泥城。”此驿为出京后第一歇宿处。

韩公驿:蓝田县南35里。《太平广记》记:户部侍郎杨炎贬道州司户,自嘲受责,

驰驿出城,不得归第,其夕次蓝田。县尉崔清为经营行李家务甚周,后又送至韩公驿别。 蓝桥驿:在蓝田县东南40里。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裴航《赠樊夫人诗》均

有记载。

蓝溪驿:在蓝桥驿与蓝田关之间。蓝田关,距长安170里,是商於道上的第一关,

此关在今商州区牧护关附近。

北川驿:距长安215里处。 安山驿:距长安245里处。

仙娥驿:距长安285里处。此处风景秀丽,多为诗人称道。如白居易《仙娥峰下作》: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湖好。”

四皓驿:驿名与商州四皓墓有关,在州城附近。 洛源驿:位于商州区会峪沟与丹江交汇处的洛源。

棣花驿:位于今丹凤县的棣花镇。《元一统志·商州·山川》有棣花山,“在州东七

十里,以山多棣花而得名”。

桃花驿:距长安430里。 桐树馆驿:距长安455里。

武关驿:在今丹凤县东南90里处、武关河畔,312国道旁。武关,为秦之南关,与

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并称“关中四塞”。春秋前称少习关,战国时更为今名,史称“三秦要塞”。这个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南、西三面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为“秦楚咽喉”、“三秦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青云驿:武关外第一驿。距长安510里。

层峰驿:在今商南县皂角铺。韩愈《题层峰驿梁》云:“去岁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

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阳城驿:唐末改名富水驿,在今商南县富水镇。出富水驿后即进入河南省境内。它们

依次分别是商於驿、临湍驿、官军驿、曲河驿和南阳驿。

也有史料显示,商於道的起点为长安的都亭驿,具体的道路走向和沿线的驿站设置为:

北出通化门,经长乐驿,东南行二十五里至“横灞官渡”,过灞河后溯水北上,经蓝田县进入商山路。蓝田县境内有6个驿站,分别是五松驿、蓝田驿、韩公堆、蓝桥驿和蓝田关。蓝田关而下便进入商州,商州境内设有驿站12个,分别是:北川驿(商州北70里)、安山驿(北50里)、仙娥驿(北15里)、商於驿(西5里)、洛源驿(东50里)、棣花驿(东80里)、四皓驿(东110里)、桃花驿(东140里)、武关驿(东180里)、青云馆(东250里)、层峰驿(东320里)、富水驿(东360里)。由富水而东,即进入河南省境,首站为菊潭(今内乡县),再依次为临湍、邓州。邓州交通四达,北达洛阳,南诣荆襄,有“天下扄闼,两都南鄙”之誉。

宋、元、明、清时期,商於古道失去国家驿路地位,但仍是转运物资、递送官方文书

的主要通道。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商於古道尚有不少遗迹残留,从遗址看,古道最宽处有4米,

最窄处只有2.5米,是马车和驴车能走的土石山路。秦岭峡谷这段古道,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险滩密布。它的通行条件,古诗中有不少描述。唐人贾岛诗曰:“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倾。”白居易的《过仙娥驿》有云:“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参差树若插,青崖屏削碧。”李涉也有诗说:“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明人吴显也写道:“乱石深处是商颜,石磴险地鸟道间”,“马惫时防石,山荒不见村;乱烟封古壑,积雪压关门。”可见,商於古道虽然是重要的交通干线,但通行状况一直堪忧,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条“仅容单骑,比于蜀道”的崎岖山路。

为了改善商於道的交通通行状况,历史上也曾经对这条道路进行过多次修缮。唐德宗

贞元七年(公元634年)八月,商州刺使李西华奉命征发工伇十余万,在加宽由蓝田至河南内乡700余里旧道的同时,于路途阻水处,又别开“碥路”,并于沿途“修桥道,起官舍”,使商於道一时“人不留滞,行者称便”。李商隐在看到这样的壮举后,即兴赋诗《商於新开路》,盛赞这项伟大的工程:“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三)怀王被质,千古一叹

战争年代,商於古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道。有学者统计,历史上出入商於古道的大小

兵战不下50次。有名的秦楚之战,秦汉之战,王莽与赤眉、绿林起义军之战,无不于此间争锋。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过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

据《左转》记载,早在公元前635年和公元前622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曾先后

两次在商於古道上征战,攻打并占领位于秦楚临界处的鄀国(今河南淅川县)。

周匡王二年(前611),庸国率兵攻打楚国,秦发兵出武关助楚灭庸。周敬王十四年

(前506),吴、唐、蔡联合发兵侵犯楚国都城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虎率兵车500乘出武关援楚。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图谋富强,对外招贤,网络人才,公孙鞅由魏国入秦。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任左庶长,颁发《垦草令》,实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与此同时,公孙鞅还为秦国设计出了更加宏伟的战略蓝图,即打开东出大门,称霸中原,建立帝王大业。他多次将兵击败魏国,迫使魏国割河西之地给秦。秦孝公十一年(前352),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函谷关和南下江汉平原的武关,并在武关以西“城商塞”,加封公孙鞅为“商君”,改名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要商鞅为秦国守住商於古道这条重要的交通线。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秦孝公卒,秦惠文王继位,公子虔告发商鞅想要谋反,

秦国即发兵缉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拒绝收留。商鞅复入商邑,与部属家臣发动邑兵,向北攻击郑国,以寻找出路,结果被秦兵在郑国渑池所擒获并被五马分尸。

商鞅牺牲后,楚威王“以十万军汉中”(汉中郡的郡治是丹阳,地点在古均州附近,古遗址已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中),加强了丹江、汉江流域的国防体系建设,防范秦兵东出武关。楚怀王十一年(前318),“苏秦约山东六国共伐秦,楚怀王为从长”。但怀王不如其父威王,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强国战略,只收回武关以外的土地便草草收兵了事。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

相,使张仪南见楚王”,去拆散齐楚的合纵联盟。张仪到楚国,对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并派秦国的美女来服侍大王。怀王听了很高兴,宣称:我又可以得到楚国失去的商於土地了。翌年,怀王派遣一位将军作为特使,随同张仪一起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喝醉了酒,从车上摔下来,三个月都不出门、不见客,楚国因此而无法得到商於之地。楚使回报楚王,楚王说:这可能是张仪认为我和齐国绝交还不够诚意吧。于是派勇士宋遗到齐国去侮辱齐王。齐王大怒,立即同楚国断交,和秦国修好。 齐楚断交、秦齐修好后,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将军说:你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我

有秦王封我的土地,从某地到某地,长宽一共六里,全部送给楚国。楚将军说:我奉命接受的是六百里,怎么说是六里?张仪耍赖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将军回国将情况报告楚王,楚王大为生气,随即发兵西攻秦国。秦国出兵迎击,双方在丹阳会战,秦军大败楚军,杀楚兵八万,还俘虏了楚国大将军屈丐。楚王大怒,倾全国的军队,再次攻打秦国,双方在蓝田会战,秦人又大败楚军,于是楚国割让了两个城邑,以求与秦国讲和。 秦王想得到楚国黔中(今四川巫山县)一带的地方,便要挟楚国,假说以武关以外的

土地与楚国交换黔中。楚王说:我不愿交换土地,而愿意献出黔中,只求得到张仪。秦惠王想把张仪送过去,嘴里却不忍说出来,张仪就自己请求去楚国。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就将他囚禁起来,意欲杀掉,以雪张仪欺楚之大耻。这时,楚国大夫靳尚对楚怀王后宫宠爱郑袖说:你知道你将会受到楚王的鄙弃吗?郑袖问:为什么?靳尚说:秦王非常喜欢张仪,而如今张仪却被楚王所囚,秦王必将上庸六个县送给楚国,并以美女嫁给楚王,又以宫中能歌善舞的女子作为陪嫁,以求赎回张仪,大王看重土地,又敬重秦国,秦女必然受到宠爱,到时夫人你就自然被鄙弃了。现在不如早作打算,替张仪说情,让他赶紧走人,以免后患。 于是,郑袖日夜不停地对楚王吹枕头风,说:现在黔中的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国

就派张仪来,这可算是尊重大王,大王不但没有回礼,反而还要杀张仪,秦王一定大怒,必将出重兵讨伐楚国,请让我和世子搬到江南去住吧,以免被秦国像鱼肉般的凌辱宰割啊!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话,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不当,开始后悔起来,于是便把张仪放了。

怀王放了张仪,却并未割让黔中。秦昭王即位后,为了得到楚国更多的土地,便写信

给怀王,邀请怀王到武关相会,亲自商定友好盟约。楚王接到秦王的信,很是犹豫,但为了得到商於之地,还是决意出发了。这时,秦王已命令一员大将假装是秦王,在武关埋伏了一支军队,等楚王一到,立即紧闭关门,挟持楚王一起到咸阳,用对待蕃臣的礼节来相见,胁迫楚王割让巫郡(今湖南沅陵县)、黔中的土地给秦国。楚王不答应,秦王便将拘禁起来,直到老死秦国。

后人对楚怀王轻信他人,客死异乡的悲惨境遇多有感慨。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就写过

一首诗,题名叫《商於》:“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此后,唐朝诗人周昙、李涉、杜牧都曾吟诗赋词,抒发心中的感慨之情。 为了不让秦国得到楚国的土地,楚国的大夫们发布假讣告,谎称楚怀王已经去世,迎

立太子为王,以此来对付秦国。秦昭王得不到土地,又落了个不义之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后于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二十八年(前279),派大将白起出兵商於古道,夺取了楚国宛城以及郢、邓5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派大将王翦率兵10万,出武关,攻入楚都,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20年下令修建驰道。当时的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

心,是专供帝王行使马车的道路,宽约50步,每隔三丈远载一棵行道树。主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经函谷关,直达齐、燕地区;一条向东南,经武关,直达吴、楚地区,与东线连接。为显示统治力量,秦始皇利用驰道,曾5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在这5次巡游中,有两次通过商於古道出入武关。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封禅,行到南郡(湖北江陵)后,取道商於,经武关返回咸阳;另一次是公元前211年十月,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巡,由咸阳出发,经武关至南郡,沿长江东下,抵浙江、江苏,然后取海路北上至临淄,于次年在西归返回途中,病死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

商於古道既是秦始皇宣扬武功之路,也是汉刘邦兴兵灭秦之路。秦二世元年(前209)

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反秦。九月,起义军首领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召开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项羽率领,一路由刘邦率领,同时向关中进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十万,攻克南阳、武关,进入商州。消息传到咸阳,赵高怕秦二世追究罪责,杀了秦二世胡亥,另立其侄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杀赵高,在峣关(今商州牧护关)设防,企图阻止刘邦大军西进。刘邦在商州休整兵马后,一举攻下峣关,进军霸上(今西安市霸水坡塬),直捣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便以绳系颈,率群臣出咸阳城投降,秦朝灭亡。

在西汉时期,商於古道主要是用作经济、文化的沟通往来,但也有军事活动。如汉景

帝前元三年(前154),大将周亚夫率兵出武关,平定“七国之乱”。王莽地皇四年(23),绿林军申屠建、李松率兵攻武关,入长安,灭新莽。刘玄更始三年(25)九月,赤眉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推翻刘玄政权。

东汉建武三年(27)、初平四年(193),东汉政权利用商於古道镇压地方反抗势力。

汉献帝初年,华歆为避西京之乱,“求出为下邽(今陕西渭南)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其中一路出武关攻占襄阳。

魏晋南北朝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商於古道上的军事征战频繁。东晋永和十年

(354),桓温伐前秦;义熙十二年(416),刘裕伐后秦;东魏天平四年(537),高欢举兵攻打西魏等等。梁承圣三年(554),西魏由武关出兵,经襄阳,陷江陵,俘杀梁元帝。

五代至宋,商於古道上多曾置兵。北宋末年,金兵两次进攻汴京(今河南开封),陕

西巡按使范致虚领兵支援,主力东出潼关,并分兵由商於古道东进。南宋绍兴三年(1133),正月,金将撤离喝为攻四川,避开宋军重兵防守的和尚原、仙人关,率主力东进,攻下商於古道上的商州,进而绕道金州(今陕西安康)攻克兴元府。绍兴十一年(1141),撤离喝命令珠赫男率步骑5万,再次由商於古道攻陷商州,宋将邵隆先败后胜,经古道北上,又收复了商州等地。

元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刘福通部将崔德、李武率军数万,克武关、破商州,

直逼长安。明崇祯六年(1633)到顺治三年(1646)的八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及其部属多次征战于古道上。清同治元年(1862)三月,太平军部将陈德才、赖文光会和豫西捻军,共约十万人向商洛挺进,一举攻下武关,进入商州。民国时期,商於古道成为陕西抗击日寇东路军侵略的军需供给线,又是中国共产党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解放军中原突围部队北上的重要通道。

(四)商贸交通,盛极一时

商於古道最初是秦国为运送战争所需物资而开辟的一条军事通道,后来逐渐成为关中

通往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以及东南方的一条重要商道。在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商於古道自然就成了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的南北大通道。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越到后期,这种交通、商贸枢纽的作用越突出。在唐代以前,商於古道是长安通往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干道,联系着吴越、江淮、荆湘、黔中、交广各郡、州、县,影响几乎达半个中国。长安与东南各地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都要倚重于它。

初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很少用兵,商於古道成为唐代经济和文化的重

要枢纽,其沟通作用非常显著。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交广的商旅驮骡,多利用商於古道的便捷条件,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时人曾感叹道:“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唐贞观、开元年间,京都长安与江淮之间的交通往来,除贡赋物资及笨重物品,要取道黄河、汴水和渭水漕转外,官民商旅往返于东川、岭南、黔中、交广各地,多要利用商於道的捷径便利条件。其时,商州的“邮传之盛,甲于它州”。大凡各地的举子、文士、官员、使节,或者是客商大贾,细民小贩,旅途行人,上京赶考,职务调迁,奉旨拜谒,经商旅行,“幢幢往来皆出是郡”。

从明代开始,南北贸易交流日渐繁荣,商於古道的主要功能仍体现在物资运输上,其

作用也颇为显著。明宪宗成化以后,由于河套地区失陷,西北边防吃紧,粮食和物资多靠内地转运,湖广地区的粮食物资就是经郧阳运入陕西,再由陕西雇佣民力北输边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记有:“今由河南南阳、湖广、襄、郧入秦者,必到武关。”

到明代中后期,随着丹江流域流民的不断增加和丹江航运的开通,商於古道上的商业

运输更是繁荣一时,商洛的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东南地区生产的丝、茶、糖、米、瓷器、香皂一类的生活日用品,一部分经武关由陆路运至龙驹寨,进而运往商州、关中等地,一部分沿长江、溯汉江进入丹江,水运至龙驹寨水旱码头,再由骡马驮运至长安、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同时,甘肃的绿丝烟、山西的食盐等,又驮运汇集于此,连同商州的油桐、药材、核桃、牛皮等山货特产,兵分两路,或由陆路经武关古塞向东南地区运出去,或在龙驹寨水旱码头集结,船载顺流而下,运抵长江口岸重镇汉口。陆路和水路这两条南北交通运输线并驾齐驱,交相辉映,在龙驹寨实现交汇合流,完成货物的中转、交易。兴盛的商贸活动不仅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给处于商於古道重要位置上的龙驹寨等古镇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成就了丹凤乃至商洛昔日的无限繁华。清《商州直隶总志》是这样描写当时龙驹寨盛

况的:在明万历、天启年间,“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有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复增,税额所由日益也。” 清乾隆年间,每月由襄阳至龙驹寨的船只约200号,长街上除了黄行、板条行,还

有好几家载行存积货物。到民国年间,计有泰来行、德胜新行、盛栈行等。长街上有骡马店18家,常歇的有二三十匹,大店有百八十匹。各行商人都有行帮并建有会馆,如盐帮、船帮、青瓷器帮等。按籍贯组成的则有关帮(荆紫关)、湖广会馆。在这些会馆群中,船帮以人多势众最为有名,也颇有影响,该帮所建会馆名曰“秦镜楼”,又叫明王宫、平浪宫,俗称花庙或花戏楼,由于其建筑华丽,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造型奇巧,巧夺天工,素有“兼具南秀北雄”之誉。这一时期,龙驹寨水旱码头“百艇千蹄”,商贾如云,十里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十大商帮会馆独霸一方,18座庙宇昼夜香烟缭绕,各种杂耍说唱不绝于耳。这一时期,龙驹寨厘金岁额曾达纹银15万两,日均400两,居“全陕之冠”,为“秦之翘楚”。

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山林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致使丹江河床砂石严重淤

积,航运条件日趋恶劣,加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丹江航运的优势便捷地位已不复存在,人们便逐渐放弃了这条水路运输线,丹江航运也就逐渐衰落乃至彻底断航。

(五)诗歌文化,闪耀星空

商於古道不仅是条军事之路、商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在古代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条古道上,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为仕途奔走者发出了“往来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的无限感慨。这些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孜孜学子们或进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有学者统计,仅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诗人约200余人,有的还往返多次。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盘垣过七八个月,“苦吟诗人”贾岛辞去蓝田县令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名,挂单镇安云盖寺。盛唐隐逸派诗人王维,虽半隐辋川,对商州山水仍无限神往,曾以题赠友人赴商州赴任等形式,写过多首赞颂商州山水的诗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出自韩愈之手,而这句写的也是商於古道。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供养。由于路途遥远,百姓怨声载道。韩愈见状,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下诣处死韩愈。所幸宰相和其他大臣替他说情,韩愈才免于一死,被贬潮州(今广东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在去潮州路经秦岭蓝关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蓝关段)时,大雪封山,难以前行。危难之际,幸得亲人相助,韩愈不胜感慨,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诗章。这一批又一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来去,为后世留下了千余首古典诗歌。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南北方的差异历来有之。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南北

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学术上有“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之说。自隋唐统一,南北双方开始注意相互间的借鉴与吸收。唐初有人明确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话虽如此,要想真的做到南北交流与融合,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贞元年间,有一位福建籍诗人欧阳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返乡行经蓝关所在的东秦岭时,触景生情,写下《题秦岭》一诗:“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一句“北行一步掩南方”,将秦岭这个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写得神活灵现。 诗歌是古代文人骚客感怀抒情的一种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梁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他的名著《诗品》中曾着重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指出诗的产生是客观的感召和刺激在作者心灵上的回应。欧阳詹、李商

隐等唐代诗人在商於古道上的诗作,正是钟嵘这一文学理论的有力诠释。诗人杜牧的《商山麻涧》,一改他此前《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题武关》中“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的豪迈气概,显露出工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樽酒,倩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山村春日黄昏时分,云光岚烟笼罩中的山庄,柔桑垂柳掩映下的人家,禽兽豕奔归林,鸡牛入巷进栏,老者对酒啜饮,村姑簪花打扮的种种景象,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幅丰富新鲜的夕照山庄图跃然纸上。诗中景色气氛淳淡而深厚,简朴而亲切,给人留下历久难忘的清新印象。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则道尽自己常年官差奔波,惆怅迷茫的心情,隐隐透出一种身世落拓之感。杜牧是陕西人,如果这首《商山麻涧》是他作为北人向南人学习借鉴的一个范例的话,那么,湖南益阳诗僧齐已的《过商山》中“迭迭迭岚寒,红尘翠里盘”的句子,则是南人学北的一个重要例证了。诗中连用3个“迭”字起首,险奇贴切,意即商州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山脉,都笼罩着岚烟雾气,红尘人家也都是在苍翠的丛林环绕中的小盆地里安家,所记所写都是商於古道上的实情实景。3个“迭”字、1个“盘”字,起起伏伏,这般景象,又岂是他在南方能见到的?是商州这块北地给了他这样的灵感和笔融。还有江苏淮安籍诗人赵嘏的《商山道中》一诗:“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作者借写商山盛夏时分的天气来抒发自己的愁绪。盛夏的商山,气候和暖如春,云净如秋,实在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入夜,灼热的云彩燃烧不起来,只得将一腔愁闷化为清凉的河水。而这,在充满闲情雅趣的江南是无法体会到的。

“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晚年寄居洛阳的白居易曾一往深情地写下

了这样怀想赞美商州的诗句。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诗人的才智和灵气,商於古道给诗歌创作以营养和精魂,是盛唐时期诗人们修筑的一条将唐代诗歌推向黄金时代的“诗歌之路”。这条浸润了历史与文学气息的古道,数着往往来来的脚步,听着或悲或喜的辞赋。千百年来,古道曲曲折折,在杂草中或隐或现,见证了数个王朝的兴衰,也担负了南北文学的交流与融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代史学家与文学家对这条流淌唐诗的“诗歌之路”研究甚少,有所忽视。人们比较注重始于汉盛于唐的“丝绸之路”,而忽略了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相得益彰的“诗歌之路”。令人欣慰的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已将商於古道文化景区列为全省十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准备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但愿这一举措能使商於古道所承载的千年历史文化财富,世代传承,永放光芒。

商於古道纪录片:http://www.danfeng.gov.cn/news/2014711/n55958059.html

商於古道史话

曹 矞 一

商於(“於”读音wū)为古代地名,在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於古道,因从陕西商州蓝桥一直通到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而得名,全长

600华里,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称作“武关道”,唐时有称为“商山道”或“商州道”的。究竟从何时起始称“商於古道”,不得而知。

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商於古道是秦国通往晋国、楚国以及南方的一条重要通道。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关口,这就是武关。

武关,乃商於古道上的一道重要关隘。北依巍巍少习山,南临滔滔武关河。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当时秦国核心区域被称为关中。

“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在如今商洛市丹凤县东40公里,秦楚交界处峡谷之间,有雄伟古塞武关。历史悠久的武关,远在春秋时期已有建置。公元前490年,楚人谋北方,即有“将通少习以听命”之语。这里的少习即武关。战国时,秦改少习关为武关,据说有耀武扬威之意。

据史料载,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战国时代,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就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跟齐国联盟,将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就同齐国解盟,然后向张仪索要土地。但是,张仪翻脸不承认。于是,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后来,狡诈的张仪又以与楚王谈判为名,诱使楚王来到商於,并趁机将其扣押。楚王无奈,客死他乡。楚国自然在劫难逃,被秦国所灭。

后人对楚王客死他乡的历史事件多有感慨。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就写过一首诗,题名叫《商於》:“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唐朝另一位诗人周昙也感慨万分,吟唱道:“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出自《全唐诗》《春秋战国门·再吟》)

毛泽东曾手书唐代李涉的诗句《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以此表达怀古之幽思。

牡牧的《题武关》,写得更令人深思。“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商於古道,是秦国为战争所需而开辟的一条通道,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大业的征途。但是,也正是通过这条商於古道,刘邦的十万大军长驱直入,得到秦王朝天下这块大奶酪,使秦国走向了灭亡。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商於古道几经改建。唐贞元七年(公元634年),商州人曾在刺使李西华指导下,沿着丹江河谷北侧开辟出来的新路,多走悬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能见度较低。李商隐即兴赋诗《商於新开路》,盛赞这项伟大工程: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 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商州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格外美丽,令人痴迷,流连忘返。温庭筠有生动的描写,“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看,景色多么美丽,环境何其幽雅!杜牧的《商山麻涧》这样写到:“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罇酒,倩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诗中描绘了深山老林美丽的自然景象:云光岚烟笼罩村庄,柔桑垂柳掩映人家。山村春日黄昏时分,禽兽豕奔归于林,鸡牛入巷进栏,老者对酒啜饮,村姑簪花打扮。这些景象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夕照山庄图。

商於古道是唐代都城长安通往中国东南各地的一条重要干道,联系着吴越、江淮、荆湘、黔中、交广各郡、州、县,影响几乎达半个中国。唐王朝与东南各地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都要倚重于它。

商於古道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道。秦楚之战,秦汉之战,王莽与赤眉、绿林起义军之战,无不于此间争锋。初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很少用兵,商於古道成为唐代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枢纽,其沟通作用非常显著。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交广的商旅驮骡,多利用商於古道的便捷条件,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难怪晚唐诗人李贞白说,“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唐代诗人、文士、官员或上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仅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诗人,约200余人。有的还往返多次,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盘垣过七八个月;“苦吟诗人”贾岛辞去蓝田县令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名,挂单镇安云盖寺。盛唐隐逸派诗人王维,虽半隐辋川,

对商州山水仍无限神往,曾以题赠友人赴商洛赴任等形式,写过多首赞颂商州山水的诗歌。这一批又一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来去,为后世留下了近千余首古典诗歌。

“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难怪晚年寄居洛阳的白居易曾一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怀想赞美商州的诗句。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诗人的才智和灵气,商於古道给诗歌创作以营养和精魂,是盛唐时期诗人们修筑的一条将唐代诗歌推向黄金时代的“诗歌之路”。 令人遗憾的是,历来的史学家与文学家对这条流淌唐诗的“诗歌之路”研究甚少,有所忽视。人们比较注重始于汉盛于唐的“丝绸之路”,而忽略了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相得益彰的“诗歌之路”。

六百余里商於古道,设有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富水等驿站,自古皆为交通要道。在现今秦岭山脉西北部到其东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人们乘车路过时还可依稀见到一些古栈道孔穴。据当地老年人讲,1970年以前,这条古道最宽处有4米,最窄处只有2.5米,是马车和驴车能走的土石路,这也许是从远古遗留至今最好的路况了。秦岭峡谷这段古道,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险滩密布。关于商於古道的通行条件,古诗中有不少描绘。唐人贾岛诗曰:“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倾。”白居易《过仙娥驿》诗曰:“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参差树若插,青崖屏削碧。”明人吴显有诗云,“乱石深处是商颜,石磴险地鸟道间”,“马惫时防石,山荒不见村;乱烟封古壑,积雪压关门。”总之,商於古道更多的是一条“仅容单骑,比于蜀道”的崎岖山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个名句家喻户晓,出自韩愈之手。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在去潮州路经秦岭的蓝关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蓝关段)时,大雪封山,两位侍从被冻死,难以前行。在危难之际,侄孙韩湘子赶来帮助他度过难关。此景此情,韩愈不胜感慨,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诗章。

可能历代对商於古道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对当时的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追寻那些遥远的历史,大体可遥想商於古道所经历的春秋岁月,它所承载的正是这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伫立在雄伟险峻的武关面前,我们仿佛还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

随着1936年西荆(西安——荆州)公路的建成,贯通秦岭东西南北的公路隧道——牧护关隧道的竣工,商於古道终于完成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车轮前行的进程中,隐匿于淡淡的历史烟云里。如今的商於古道,重新恢复了它原始的幽静,隐隐约约尚可见历史车轮所遗留下的些许斑驳痕迹。但是,它所承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却是一笔非同小可的宝贵财富,将会世代传承,永放光芒。

《商於古道怀古》(中国画) 商南牧歌 作于乙酉年春月

2010年4月24日、5月1日、5月8日,本文《商於古道史话》分为3期分别发表于《商洛日报》(周末版)第三版“文化广场”栏目。2011年10月,此文刊发于2011年第5期大型纯文学期刊《中国散文家》(双月刊)“记忆”栏目。

商於古道设计构想

商洛重大项目策划汇报会赢得高度赞扬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中提出要打造商於古道文化景区。

2013年11月4日下午,由我院创意策划及规划的“商於古道”文化旅游项目,在陕西省省政府内向白省长及商洛市市委书记进行了现场汇报,会后得到了白省长及各部门相关领导的一致认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省文物局、财政局、文化局、发改委等莅会领导也分别谈了感想,无不例外的赞扬了这次汇报会的内容与成功,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要围绕“秦岭最美是商洛”这个大的宣传口号,要突出“古道”的主题,充分发掘当地的历史人文,文物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后期的规划编制与项目营运的投入产出等等。此外,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也代表发言讲话,并与商洛市政府达成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还详细讨论了合作中的许多细节问题。

最后白省长总结讲话说:“数月来,听取了十多家专业的策划规划单位的项目汇报,都空洞无物,平凡无奇,毫无创意,均得到否定。而这次中国创意研究院的创意策划内容丰富,创意精深,亮点频发”。还特别指出本次汇报会的成功,更加坚定了省委省政府及商洛市各级领导对“商於古道”项目的信心。同时白省长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安排建议了投资商与政府的合作模式、盈利模式等,敦促项目抓紧时间向前推进。

汇报之后,白省长以及莅临到场的各位领导,都对我院的创意策划给予肯定,表达方案有创意、有亮点、有内容、有文化、有卖点,与之前全部否定的数家规划设计单位所做的方案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对我们创意研究院的工作是个极大的肯定与鼓舞,另一方面,

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担。不论如何,开局是很好的,也为整个项目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洛既是大美秦岭的重要区域,也是秦楚文化重镇。商於古道为古代商道,始于春秋战国,横穿商洛、商州、丹凤、商南,至河南内乡,绵延600里。武关是商於古道重要关口,秦楚两国的分界地。该项目依托商於古道,以丹凤县为核心,以古道文化为主线,以商帮文化、古寨文化为基础,整修历史老街及古民居,恢复性开发古城守营、古驿站、接旨亭等,修复秦楚分界墙、烽火台、开发武关八景等,呈现商於古道历史文化与秦岭山水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的人文风情长廊。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三个陕西”,实现“陕西梦”,本案以“商於古道”的历史文化为铺垫,按照错位发展建成文化旅游新秀线路,为丰富完善西周秦汉唐文化,传承连接中原和岭南文化的构想,以秦岭最美是商洛为主题,以古驿古寨文化、商帮文化、商文化、诗画文化、诗歌文化、丹江湿地文化、秦岭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以丹凤为中心(武关、龙驹、商镇、棣花),以武关古镇为核心景区,以312国道和沪陕高速为轴线,辐射商州、商南、西安、河南省部分地区50多个项目为内容,精心策划,统筹规划,建立“商於古道”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开发,世界游客为主要客源市场,打造商於古道文化旅游开发区,深化丰富“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内涵,将丹凤县建设成为“商於古道”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陕西省首个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特区”,“经济、文化、旅游、商业” 产业结合体,跻身全国知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弥补陕西东南文化旅游的短板,构建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大融合的大旅游圈,建成国家5A级旅游目的地。这就是我们策划将“商於古道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宗旨。

当今“商於古道”沿丹江自西向东,贯穿大秦岭,途经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沿途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人文资源密集,生态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商帮文化、古寨文化、商祖文化、商山文化、文学艺术、军事文化、漕运文化、文物古迹文化、生态文化、葡萄酒文化等诸多的文化现象。

我院紧扣陕西省及商洛市工作安排及总部署,着眼商於古道的历史史实,竭尽全力,争取揭开大秦雄风的又一壮美篇章!

商於古道与茶马古道、丝路古道同称为“中国三大古道”, 开辟于商末周初,兴盛于先秦时代,是一条人文与自然兼美的军事战略之道、改革进取之道、文明融合之道、人文风化之道、经贸商帮之道和生态养生之道。今天的商於古道横穿商洛东西,沿途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人文资源密集,生态资源丰富,是商洛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现。

据介绍,为重现这段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古道辉煌历史。去年9月,商洛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关天经济带、陕西建设旅游强省等历史机遇,依托商於古道两千多年文化历史,精心策划了商於古道文化景区项目,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十大重点文化项目,古老的商於古道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12个月的奋战,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的开篇之作——棣花文化旅游景区于9月28日正式开园。开园当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80余家旅行社代表参观了棣花文化旅游景区。

1、古道的终点在哪里?

“六百商於地,崎岖古共闻。”(李商隐:《商於新开路》)商於古道,意为起于“商”,止于“於”这一条大通道。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组成,穿越多个城池驿站地域,全长六百余里。其路径区域大部在今陕西商洛市。由于该古道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之争的

军事要地商、於,即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关口的“商邑”,止于河南省柒於镇“柒於”。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因战国时期张仪欺楚事件而名闻天下。

起于商邑,这个节点是很明确的。终点“柒於”,却不很明确。一说在内乡县,一说在淅川县,还有说在西峡县。而历史上,淅川县还曾划归过邓州管辖。且无论是哪个县,这个古时的地名“柒於”现在都找不到具体的位置。前不久,商洛市教研室退休干部党磊先生还专门去找访了一番,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现在内乡县的桃溪镇。

但在我的印象里,却一直是在淅川这个地方。内乡那一块的寻访过程,党磊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所以,我们这次作商於古道终点站这篇文章,再作寻访考察的时候,就直奔淅川而去。

我们结束了商南富水阳城驿的采访,下午5时多出发,沿312国道而下。7点多到达淅川。十分巧合与幸运的是,入住淅川迎宾馆后,偏就在我的房间里所放的一堆宣传资料里,多了两本书。一本是淅川老城人、新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夏冠洲先生数年前出版的文史随笔《丹江记忆》,一本是淅川县志办编的《淅川,楚文化摇篮》。我连夜看完了这两本书。并在其中找到了对我们而言极为重要的有关商於城的记载及线索和考证资料。这使我感到十分地兴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淅川县史志办。方志科年鉴办主任魏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包括《清咸丰淅川厅志》、地名普查原始资料等等许多史志原件和材料。并对照现在的地图,给我们指认现在的位置。

资料显示,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淅川。淅川县在后周时期并入内乡县。唐朝初,复置淅川县,治所位于马蹬。在后来的历史中,淅川县之所

属,也是几经

从这里的记载看,这个商於城所在的於中之地,是位于流经南乡、顺阳两县之间的丹水之南的。

魏先生告诉我们,这里所记的具体地址,就在现在的盛湾镇马川村。 我们即奔马川而去。

但马川村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加高,蓄水量增加。10月份开始向京津供水,水位提升后,这里将被淹没。马川村民已经整村迁移到平顶山去了。我们站在河扒村所在的山岗边上,俯瞰一马平川的河谷地带,眼前是一大片绿树掩映的地面,还有庄稼地里隐约可见的老房基础,可以想见,这块背依山岗、面向丹水的地面,之前一定是人丁兴旺、粮田肥沃、水草丰茂的风水宝地。

商於古道水旱两条线,旱路经商南富水阳城驿,入西峡县,转向东南到淅川。而水路从龙驹寨以下,是沿丹江河谷一线,经荆紫关入淅川,直指淅川老城丹阳的。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水旱两条线路在陕豫两省间山川河谷之间的穿行轨迹与必然走势。盛湾过去叫宋湾,商於城处于丹水西南岸上,依山面河,控制着丹江水路。与之隔江遥遥相望的,是丹江东北方向的马蹬镇。初唐时期,淅川县之治所就曾位于马蹬。

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认定淅川盛湾的马川为历史上的商於城所在地,作为商於古道的终点,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俯瞰马川——

2、商於的於字怎么读?

2013年,商於古道立项列入陕西十大文化旅游景区项目之第二项。商洛市也围绕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文化研讨活动。在几次研讨会上,还听到有些发言者仍仍将商於的於读成yu。还有一部分人模棱两可,甚至明知故犯。说应该读wu,但现在人都习惯啦,就读yu吧。就如叶公好龙,现在谁还将叶读成she呢!

此前的2009年冬,我在看《大秦帝国》的时候,看到第25、26集。卫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孝公与卫鞅商议安排商於郡的人选。秦公说:“商yu??”,我随口就说:错了。接着卫鞅说:商yu县令??。我说跟着错了。接下来,卫鞅到商於巡察,太子被废黜放逐后流浪到商於深山黑林沟等等,一应人马,口口声声都是“商yu”,一错到底。我在博客上简单写了一段话说这个事。结果后边的跟帖评论中,分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市地方志办杨建国主任等从事史志研究的专家、商洛的大部分人是支持我的说法的。但有一位网名延河柳的先生,从博客文字及行文风格来看,应该是一位大学的教授,跟帖评论认为电视中人读yu是对的,并还专门写了一文《也谈商於》(见附文),引《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以及诸多典籍加以论证。教授行文,案头工作自是细致入微,作得很扎实。但理论与实际往往有脱节的时候。特别是地名、人名中用字的读音问题,不是可以完全依靠字典辞典来解决的。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举个现成的例子。贾平凹,前些年我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成贾平ao。你能说我们叫了几十年平wa都是叫错了?

商於之地六百里,就是以起始两地的地名来称呼的。前边已经说明,商於古道始于商州,终点在河南淅川。柒於铺、於村都是地名。这个於字,在史志资料中有写作“於”,也有写作“淤”,还有写作“于”。字的写法有通假之说,而作为地名,读音怎么念,当地人最有权威。淅川人的口中,这个於字说出口来,就是wu。在县志办,接待我们的魏主任在墙上挂的地图上给我们指《咸丰淅川厅志》上所记载的商於城现在所在地方马川。我看到与马川隔河相对处有一个于家山,我问是yu家山还是wu家山,魏先生说是wu家山。到了马川所在的盛湾镇(以前叫宋湾镇),问当地人,也叫wu家山。这还用得着再去考证解释吗?

商南富水关阳城驿闯王寨马战演义的图片,轻松一下——

商於古道http://special.shangluo.cnwest.com/2012723/21012723.shtml 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的前世今生

2014年9月18日 12:37

打开中国地图,位于版图正中央自西向东绵延的最高山脉,便是有着我国南北分水岭之称的秦岭。古时候,勤劳智慧的商人在巍峨的秦岭间开辟出一条蜿蜒险峻、连接东南和西北

的重要贸易通道,史称之为商於古道。其中的文碧峰就位于武关、富水关、紫荆关三关的几何中心,可谓关隘中的隘口,“一夫据此万关莫开”之势,历来皆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秦汉时期商於古道上的核心点,唐之后古道北迁的文化、驿站补充点。古人曾叹之“孤峰耸翠倚空悬,文笔生辉灿目前”“推倒管城当一面,由来大手可擎天”,史称之为“文笔叠翠”,亦是古商南八景之一。

商於,为古代地名,地处秦岭东南麓,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陕西商州的蓝桥(今蓝田县境内)一直通到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而得名,全长约六百里,因此叫商於古道。至于从何时起始称“商於古道”,不得而知。商於古道开辟相当早,先秦即有记载。早在商周就有开拓,春秋时被打通。周代改路已成为向南用兵之军事路线,且沿线“渐成聚邑”。到春秋战国时期,商於古道是秦国通往楚国、晋国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为秦国一统天下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修建了驰道、直道、筏道,于公元前220年,在商於古道基础上修建了一条驰道—“武关道”。但是,公元前202年,也正是通过这条古道,刘邦的十万大军长驱直入,直捣咸阳,终于让秦帝国走向灭亡。到了唐代,这条道改称为“商山道”,属于官道。

战争年代,商於古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道。有学者统计,历史上出入商於古道的大小兵战不下50次。有名的秦楚之战,秦汉之战,王莽与赤眉、绿林起义军之战,无不于此间争锋。在秦朝时,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关口,这就是“关中四大关”之一的“武关”。武关,为秦之南关,与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并称“关中四塞”。春秋前称少习关,战国时更为今名,史称“三秦要塞”。这个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南、西三面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为“秦楚咽喉”、“三秦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据史料载,武关古为“少习国”,是习姓祖籍的发源地。自春秋战国以来,武关皆置重兵,以控扼东南、豫西、鄂西北,历代兵事频冗,为千古用兵之要塞。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过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武关险阻天成,秦始皇多次出巡经武关;刘邦入武关克咸阳,成就帝业;李自成出武关,驰骋中原,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

商於古道地连秦楚,物兼南北,不仅是北通秦晋南及吴楚的交通枢纽,也是经济贸易的南北大通道,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越到后期,这种交通、商贸枢纽的作用越突出。在唐代,商於古道也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的交通要道,长安的中央政府与东南各地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都要倚重于它。当时,商於古道设仙娥、商於、洛源、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阳城等驿站。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从明代开始,南北贸易交流日渐繁荣,给处于商於古道重要位置上的龙驹寨等古镇带来了勃勃生机。明清时期,随着丹江航运的开通,商於古道上的商业运输更是繁荣一时。东南地区生产的丝、茶、糖、米、瓷器、香皂一类的生活日用品,一部分经武关由陆路运至龙驹寨,进而运往商州、关中等地,一部分沿长江、溯汉江进入丹江,水运至龙驹寨水旱码头,再由骡马驮运至长安、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同时,甘肃的绿丝烟、山西的食盐等,又驮运汇集于此,连同商州的油桐、药材、核桃、牛皮等山货特产,兵分两路,或由陆路经武关古塞向东南地区运出去,或在龙驹寨水旱码头集结,船载顺流而下,运抵长江口岸重镇汉口。陆路和水路这两条南北交通运输线并驾齐驱,交相辉映,在龙驹寨实现交汇合流,完成货物的中转、交易。兴盛的商贸活动不仅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成就了龙

驹古寨昔日的无限繁华。这一时期,龙驹寨水旱码头“百艇千蹄”,商贾如云,“鸡鸣有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十里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十大商帮(船帮、青器、盐帮、布帛、铜帮、西马、北马、商於、黄帮、河南、关中、山西)独霸一方,18座庙宇昼夜香烟缭绕,各种杂耍说唱不绝于耳。这一时期,龙驹寨厘金岁额曾达纹银15万两,日均400两,居“全陕之冠”,为“秦之翘楚”。

商於古道不仅是条军事之路、商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在古代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条古道上,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为仕途奔走者发出了“往来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的无限感慨。这些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孜孜学子们或进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有学者统计,仅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诗人约200余人,有的还往返多次。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盘垣过七八个月,“苦吟诗人”贾岛辞去蓝田县令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名,挂单镇安云盖寺。盛唐隐逸派诗人王维,虽半隐辋川,对商州山水仍无限神往,曾以题赠友人赴商州赴任等形式,写过多首赞颂商州山水的诗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在去潮州路经秦岭蓝关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蓝关段)时,大雪封山,难以前行。危难之际,幸得亲人相助,韩愈不胜感慨,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诗章。这一批又一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来去,为后世留下了千余首古典诗歌。“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晚年寄居洛阳的白居易曾一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怀想赞美商州的诗句。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诗人的才智和灵气,商於古道给诗歌创作以营养和精魂,是盛唐时期诗人们修筑的一条将唐代诗歌推向黄金时代的“诗歌之路”。这条浸润了历史与文学气息的古道,数着往往来来的脚步,听着或悲或喜的辞赋。千百年来,古道曲曲折折,在杂草中或隐或现,见证了数个王朝的兴衰,也担负了南北文学的交流与融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代史学家与文学家对这条流淌唐诗的“诗歌之路”研究甚少,有所忽视。人们比较注重始于汉盛于唐的“丝绸之路”,而忽略了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相得益彰的“诗歌之路”。

而今,商於古道横穿商洛东西,途径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沿途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人文资源密集,生态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诸多文化现象,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商洛文化的精髓和集中展现。 ------------------- 后续 -------------------- 秦楚丹阳、蓝田之战

秦国大规模进攻楚国,始于秦惠文王时。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赵、魏、韩、燕、楚五国推楚怀王为纵长,并由三晋出兵伐秦。但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大败三晋联军。随后,秦采取了先制服韩、赵、魏,然后再回头制服楚国的战略。秦在具体制楚时,又采取了外交欺骗与军事进攻互相配合的方针。周赧王二年, 秦派张仪赴楚,离间楚、 齐关系, 说楚如能“ 闭关绝约于齐”,秦则献“ 商淤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得土 地,答应了秦的要求,与齐断了交。待楚孤立以后,张仪竟说原答应给楚国的土地仅是商於之地六里。楚怀王受了欺骗,愤怒地派屈匄率兵攻秦。而秦国早有军事进攻的准备,即命庶长章率兵迎击。

周赧王三年,秦、楚两军在丹阳(今河南省陕县西丹水以北地区)展开大战,秦大败楚军,俘虏楚将屈匄以下列侯及执珪七十余人,斩首八万,并乘胜攻取了楚国的汉中。华阳之败,使楚怀王更加愤怒,再次征发大军反攻秦国。秦、楚两军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举行大规模会战,楚又败于秦军。韩、魏两国联军也乘楚军之败南下攻楚,直攻到邓(今湖北省襄樊市北)。秦攻占了楚国的汉中以后,造成了关中与巴蜀联成一片的形势,国势更加强大。

秦汉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茄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秦军与赵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 河谷。 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

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 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商於古道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一条捷径和通往长安古都的必经之地,曾有众多文人雅士、莘莘学子及鸿儒墨客历经此道,或进取功名、或感怀伤古、或倾吐心志。有咏叹瑰丽风光之词、有慷慨歌唱之诗、也有借古讽今、郁郁不平之文。在这条长长的古道边、山水旁,无数骚客兴起之余泼墨挥毫,留下了不可穷尽、瀚如烟海的华丽篇章……

(陕西文碧峰景区商於古道项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5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