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06 12:3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乌兰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李洪升

为全面了解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现状,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反馈、导向和促进发展功能,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可持续、协调、均衡发展,根据《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及课程改革现状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及课程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总述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东北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县辖4镇38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近几年来,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多渠道筹措经费,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有中小学 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6所,教学点4个。在校生 人,其中小学教学班115个,在校生 人,初中教学班56个,在校生 人,高中教学班20个,在校生750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504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82人,中级职称的359人,初级职称的50人,未聘10人。县属幼儿园1所,幼教老师12名,在园幼儿176名。截止 年秋季开学,全县适龄儿童2599人,已入学2590人,入学率为99.65%;适龄少年1660人,初中

阶段在校生1637人,初中阶段入学率98.61%。16周岁人口总数为594人,其中初等教育完成586人,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8.65%;18周岁人口总数598人,其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558人,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3.31%。学年内小学辍学0人,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学年内初中辍学10人,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0.64%。

各学校课程设臵符合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深化,但基层部分小学因师资等条件所限,未开设英语课。

二、布局调整更趋合理 教育投入逐年加大

1、以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按照省、州对学校布局调整的要求和“科学合理布局、适度规模集中”的总体办学思路,以及“扩大规模、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质量”的原则,我县均衡配臵公共教育资源,科学制定各校校园规划,积极稳妥的推进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一是2006年我县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义务教育改革工作。全县19所中小学全部归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通过全县公开竞聘,24名校长、副校长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各学校以基本校内聘用为原则,实施了教师聘用制,学校与聘任教师签订了聘任合同,并完善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二是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努力实现规模化办学。在义务教育改革时,我县根据各镇实际情况将原茶卡中学、

2

茶卡小学、茶卡盐场职工子弟学校合并为乌兰二中;将原赛什克中学、赛什克小学合并为乌兰四中,将原铜普中学、铜普小学合并为乌兰五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整合了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扩大了办学规模;三是按县办高中、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思路,加快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近年来通过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抗震加固项目、图书实验仪器配备、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缩小了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中差距。在第二轮布局调整过程中将进一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将使全县的中小学师资得到进一步整合,最大限度发挥集中办学的优势,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项目建设高效推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1)续建项目建设情况。2008年在县二中、柯柯铁路学校、县四中、县五中、县蒙古族中学五所学校实施的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共新建校舍7300㎡,为项目学校新建宿舍楼、食堂、锅炉房、浴室、厕所等学生生活用房,并配备床具、炊具及采暖设备等,累计投资1000万元)、县第一中学高中教学楼项目(建设规模2800㎡、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拨款130万、州财政拨款160万元)、县蒙中食堂及锅炉房项目(建设规模831㎡、总投资80万元,由州财政拨款)都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2)中小学抗震加固项目建设情况。根据西发改投

3

(2008)460号文件,2009年给我县下达了抗震州级财政预算内资金392万元,用于9所学校建筑抗震加固和维修改造。其中,柯柯东村小学投资74万元,新建二层教学楼554㎡,工程于2009年9月底竣工交付;柯柯西村小学总投资28万元,新建教学用房198㎡、厕所25㎡,工程已竣工;怀灿吉小学总投资26万元,新建教学用房198㎡,工程已竣工;纳木哈小学总投资50万元,新建教学用房414㎡,厕所25㎡,工程于2009年9月底竣工交付;莫河学校总投资26万元,新建教学用房198㎡,工程已竣工;县第二中学总投资150万元,新建综合实验楼1215㎡,计划于2009年9月底竣工交付;县第三中学总投资12万元,加固维修房屋238㎡;县第五中学总投资6万元,加固维修房屋120㎡;县第一完全小学总投资20万元,重做教学楼屋面、散水工程已竣工交付。

(3)实施县一中、一完小塑胶田径场项目。县一中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新建400米环形跑道标准塑胶运动场地,已于9月10日交付使用。一完小项目总投资200万元,新建200米环形跑道标准塑胶运动场地,2009年8月20日开工建设,年内竣工。

(4)投资10万元新建的一完小大门及门卫房,投资20万新建的四中围墙,投资5万元新建的蒙完小42平方米旱厕,投资5万元新建的二完小学生自行车棚,投资50万元

4

修建县幼儿园大门、围墙、硬化园内活动场地等工程已经完工。

(5)在县一中、县二中、县蒙古族中学、县一完小、县二完小实施“班班通”项目,共安装“班班通”设备70套,项目总投资140万元。

(6)落实县蒙古族中学图书仪器配臵项目。项目总投资40万元,为学校配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仪器设备,所有设备已全部到位。

(7)为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蒙中等学校新建校舍配套水、电、暖、排污等附属设施投资230万元。

(8)实施县幼儿园、蒙中、二中、一中阶梯教室设备购臵项目。该项目由县财政投资179万元,为以上学校购臵配备寄宿学生床具、炊具、餐厅桌椅及幼儿游乐设备等设施。目前,各类设备已基本购臵安装完毕,投入使用。

(9)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该项目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校舍安全排查改扩建项目,我县于2009年8月10日召开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大会,并从8月11日开始组织4名专家,历时12天对全县中小学、教学点、幼儿园进行拉网式安全排查和抗震及安全检测,共排查学校26所,检测单体建筑175栋,排查总建筑面积59365㎡,对全县中小学所有建筑物有了最为全面和专业的信息采集和了解。目前校址安全鉴定工作、数据的上报、可研的编制、规划方案

5

的制定等前期工作已经结束。规划申报了县一中、县蒙古族中学、县四中改造项目,规划改造14391平方米,规划投资1716万元。

3、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认真做好资助贫困生工作。“两免一补”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2009年度,一是全县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享受免杂费学生共有4978人,享受免杂费金额共计107.35万元;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免费教科书共有4687人,免费教科书金额共计23.9万元,全年为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26.7万元;主要用于寄宿生学习和生活补助,使农村牧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三是为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正常进入高等院校就读,顺利完成学业,根据省、州有关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广泛宣传惠民政策,认真推荐符合条件的考生,申请助学金。全县享受贫困资助的大学生共74人,其中享受县文明办负责联系的“西部助学工程”2人,资助资金生均20000元;享受团县委负责联系的资助项目9人,其中3人(“汇吉”救助项目)生均资助1000元,4人(“庆华公司”资助项目)生均资助3000元;2人(“移动公司”资助项目)生均1000元;享受县工会负责联系的资助项目15人(金秋助学),生均资助500元;享受县民政部门负责联系的资助项目44人,

6

其中6人生均资助1500元, 11人生均资助1000元,17人生均资助800元,3人生均资助600元,7人生均资助500元;享受青海投资基金资助项目3人,生均资助5000元;享受县民宗局负责联系的资助项目1人,资助资金1000元。享受省政府优秀成绩奖励资金2人,生均5000元。累计享受贫困资助和奖励资金12.76万元,从根本上切实减轻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教师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06年举办校长培训班,对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了为期40课时的培训,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对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目前已经完成第二轮中小学校长聘用工作。 二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全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我县开展了“养师德,树师表,塑师形,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建立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师德师风有了明显的转变。三是完善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2008年我县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远程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工作。我县共有46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构建了“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依托,校本

7

培训为基础,远程培训为重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举办中学班主任培训班,对全县60名中学班主任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确保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四是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组织实施了送教下乡活动,开展了校际间的帮扶活动。譬如在县第一完全小学与柯柯镇西村完全小学、县第一完全小学与莫河学校之间开展对口联谊帮扶活动,通过对口联谊活动,校际间共享管理及教学经验,使薄弱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教育思想理念明显更新,教师业务素质明显加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2009年9月举办了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促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派遣教师参加省、州各类业务学习、观摩和培训活动,同时,县一中、县二中、县四中、五中分别组织教师到山东、北京和西宁市等地参观学习,对我县教育改革起到了较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009年我县又与天津市南开区建立了长期的教育合作关系。六是采取在职自学的方式,提高学历层次。

8

截止2009年底,我县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4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师238人,具有专科学历教师199人,中师16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

5、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逐年完善 自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实施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校长负责制和全员聘用制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教师队伍的结构开始优化,总体素质有所提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适合各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应用广泛,校长及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教育事业得到良性发展。2006年至今,我县先后制定了《乌兰县中小学教师校长管理暂行办法》、《乌兰县人民教育奖励基金管理办法》、《乌兰县教育管理常规》、《乌兰县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乌兰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方案》、《乌兰县教科文体局教育费附加及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教科文体局与各中小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乌兰县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实施细则》、《乌兰县中小学学籍管理管理办法》等近30项制度和细则,规范教学常规,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6、督导检查力度不不断加大 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协同州、县有关部门每学期开学、放假及年终对各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定期不定期的专项督导,如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收费情况专项督导、“两免一补”落实情况专项

9

督导等。

7、质量检测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掌握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我县每学期对1-9年级进行一次质量监测,2009年又和都兰县进行了联考,通过这几年的质量监测,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在稳步提高,绝大多数学校教学成绩逐年提高,如柯柯西村小学、县二中提高较快。

三、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我县于2004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至今1-6年级完成一轮改革,7-9年级完成第二轮改革,通过六年来的实践,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改的主要成果

1、教师课堂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1)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常常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因素的培养。通过改革,我们摒弃了“知识核心”观念,树立了“学生的发展为精神核心”的观念,在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及其支撑他的独特人格。

10

(2)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几年,但今天的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通过改革,我们摒弃了“教师本位”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3)从“权威教学”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观念。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权威理论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通过改革,教师充分注意到了学生所拥有的潜能,建立起了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采取了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共同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2.教学方式正在变化

11

实践表明,广大教师都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关注学生的状况,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革。

⑴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够自觉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实施教学。教学中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课堂内外能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智力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中,教师们能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合作等活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能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教学注

12

重生成性,教育活力明显增强。

⑵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变化

经过新课程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已经成为主流方式。课堂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3.校本教研制度正在建立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校本教研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大多数学校形成并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并能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县一中在借鉴洋思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探讨;县四中尝试“学案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柯柯西村小学在教师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县一完小开展人人过关课活动。各校能认真开好公开课、研究课,规定领导、教师一学期必须听规定数目的课,很多教师在上课、听课之后能写“课后反思”、“教学日记”等。“反思”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

4.教学评价改革初见成效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积极进行评价方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评价过于强调

13

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评价的方法主要使用非数量方法、分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后续行为的引导作用。

(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六年的课改虽然硕果累累,但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与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1.学校和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意识尚待加强

课改中可以明显地感到,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教育行政部门怎么说学校就怎么做,校领导怎么说教师就怎么做,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其实,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各校只有针对“校情”和“学情”,真正确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地推进课改。

2.新课程理念尚待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行为

几年来的课改实验虽然使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增强了课程意识,加深了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拓宽了教育教学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穿新

14

鞋走老路”的现象:一是一些学校和老师的课程意识还比较淡薄,还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层面上,而非“课程”层面,教学中还有明显的“主科”与“副科”之分。如,个别学校语、数、英、理、化、政的周课时都比规定的多,而体、音、美等学科的周课时量则比规定的少。因而,正确认识并建立新课程体系尚待各方面的努力;二是学校和教师对一些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的安全责任、经费保障等问题充满顾虑,致使这些课程形同虚设;三是一些学校对课程的实施目标不甚了解。如在“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中,“计算机课”的痕迹依然很深,不能体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而将这门课程窄化为电脑技术的教学。

3.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尚需研究和实践 一线的老师们普遍感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还难以把握。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保证教学进度与学生讨论探究耗时过长、探究式教学与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考试成绩)等实际问题还难以处理;有效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还成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有形式化倾向,如: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训练,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却要进行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情景的设臵与教学内容相关不大等等;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设计不合理,认为现在的

15

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略了课堂的秩序,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使得课堂秩序较乱,正常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学科教材的难度偏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储备不足,教师知识结构也不完善,致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比较吃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握课堂,尚需认真研究和实践。

4.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激发尚缺良策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师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不尽一致,以致于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有的老师动辄组织讨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造成了学生的“无效参与”;有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一放开,让他自主学习,则显得无所适从,学习效率很差,因而学生两极分化在加大;从教学组织形式与效率的关系来看,目前的大班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教学要求很不适应,一些班级由于学生多(有的小学班额达到60人)、空间小,探究和实践活动很难组织,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5.新课程实施中的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学校环境、师资水平、信息网络设备、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种种不平衡现象:一是城乡之间不平衡,城镇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二是中小学之间不平衡,小学课改的力度和成效好于初中;三是课程类

16

别之间不平衡,文科好于理科,所谓的“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好于所谓的“副科”(如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学评价观还难以扬弃,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学评价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行为、方法的改革,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滞后,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还很陈旧,这使得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十分狭小,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如何以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考试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

7.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难以把握

虽然新课程从理念到内容及方法上都是崭新的,但课改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中,哪些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应该改革和摈弃,还有待实践和探索。由于新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惯了老教材的人普遍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还加班加点补上“旧书”以“完善体系”;新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民主与开放”和“纪律与秩序”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些人不知如何

17

处理;新课程强调“生成”性,一些老师对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还不够科学。

8.师资水平与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尚有差距

专任教师相对缺乏也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师资状况令人勘忧。如小学英语教师无专业教师,且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等学科“转岗”而来,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9.校本课程的开发尚需努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虽已起步,但其中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还不强。许多学校领导还未把此项工作真正列入学校工作议程,而是停留在口头上,以至于很多老师对此还是一无所知。要形成氛围,还为期尚远。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结构单一,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臵和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加之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是近年来,虽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教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仪器、文化体育设备缺乏,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低,造成教育教学和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单一,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18

三是教师队伍学科、学段、年龄、语种结构不合理,造成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队伍不稳定,新教师补充渠道不畅,教师结构难以优化。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51.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乌兰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