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版小学五年级新疆地方课上册完整的课时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1 10: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塔尔拉克乡中心小学
五年级新疆课 上册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人:
塔尔拉克乡中心小学教师-- 图尔荪〃托合提
2012年9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方教材(试用)《新疆——凝固的历史》(五年级上册) ,一共六个学习单元。第一单元介绍新疆的古墓群;第二单元介绍新疆的故城;第三单元介绍了新疆丰富的文物;第四单元介绍新疆的艺术宝藏;第五单元介绍新疆的军事遗址;第六单元介绍新疆的革命遗址。
二、主要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通过寻访古“丝绸之路”,了解新疆绚烂多姿、富有地域特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内容,逐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册教材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了绚烂多姿、富有地域特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教学顺序。强调“历史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这一主题思想,注重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人民大团结思想的渗透,突出了兴趣的激发,重视融合学科内容和灵活扩展,实现整体设计。
喀拉达拉乡寄宿制小学五年级新疆教学进度表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填表人:李良权)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日期 8.26-30 教学内容 开学准备工作 课时 作业 备注 发书及开学准备工作 9.2-6 古墓丽影“楼兰美女”来自何方 9-13 16-20 23-27 9.30-4 10.7-11 14-18 21-25 “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 2 2 2 2 休息一周 楼兰故城 交河故城 国庆节 龟兹故城 精美的丝织品 实用的毛织品 有趣的钱币 古老的文书 神秘的岩画 绚烂的石窟艺术 烽火台 格登山纪功碑 “一炮成功” 西路军进疆纪念园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期末考试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0 28-11.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4-8 11-15 18-22 25-29 12.2-6 9-13 16-20 23-27 1.30-3 签字人:
第一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 题: 1.1§ 古墓丽影—“楼兰美女”来自何方
教学目标: 1.了解“楼兰美女”的来历。
2.了解古楼兰地区的历史事实。
3.通过古“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探寻祖国西部边陲灿烂的文明史。
教学重点:“楼兰美女”的来历
教学难点:“楼兰美女”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楼兰美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安排
一、“楼兰美女”的来历:
1.导课 出示图片: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二张图片,让他们形容她的容貌,再出示第三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能否找出这三张图片上的“美女”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回答)
2.文字介绍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臵羊角、草篓等。古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O型。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
二、“楼兰美女”之迷
shùn
相传,楼兰女在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以致西域王公贵族纷纷娶楼兰女为妻。
1、楼兰美女传递的信息之一:罗布泊在4000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
大约在1600年前,曾经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城突然从中国西部神秘地消失了,涉及这座古城的许多东西成了难解的谜。
考古工作者通过这具木乃伊上的一个细节推测出当年的自然环境。据曾参加过楼兰美女考古工作的夏训诚研究员介绍,根据木乃伊解剖后在肺中发现的沙尘推断,罗布泊在4000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这与楼兰美女出土时的外部特征不谋而合。赵成文教授介绍,这具女木乃伊,头戴麻布防风斗篷连衣帽,下颌前有线带横穿……如此迹象可以推测,当年楼兰地区天气的炎热和风沙较大。人们选用麻棉混纺衣料是要考虑,既要防风沙侵入,又要透气防止出汗。
2、罗布泊:说到楼兰就不得不说罗布泊。从考古推测的时断时续的历史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探险事故,罗布泊—楼兰一线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这是个神秘与恐怖的地带。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的一个湖泊,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3、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维吾尔族语中,塔克拉玛干是“走进去出不来”之意。它仅次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和苏、浙、皖三省总面积相等,北近天山,南望昆仑。在这片广袤漠地上,无草无木,无舍无房,只有望无尽头的沙丘和层叠不穷的沙山,又称“死亡之海”。楼兰古城就在大沙漠的腹地。
三、“楼兰美女”消失之谜
曾经显赫一时的楼兰美女与其楼兰古国一起消失在大漠黄沙中,关于楼兰古国消失之谜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据有关学者考证,共有一下六种说法导致了楼兰古国和楼兰美女的消失。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你谈谈“楼兰美女”的发现为什么会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因为她是白色人种)
(楼兰美女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震动,决不亚于当初楼兰古城的发现。因为楼兰古城消失1600多年,后来发现城址,虽然没有人迹,但发现城址,已经在世界历史和考古史上引起震动。除了枯燥的残垣断壁之外,现在又发现了当初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可想而知这个震动是多么大的。其实在发现之前,发现楼兰古城的时候,世界上已经开始讨论,那时候大约是上个世纪初,楼兰人种的问题就成为楼兰文明最大的也是最难解的谜。楼兰人究竟属于什么人种,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争论,大家开始进行研究。楼兰美女发现之后,就把这个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研究了一个世纪,楼兰人种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后来通过楼兰美女女尸的检测,证明她应该属于高加索人种,也就是白色人种。)
五、布臵作业
古墓遗物和化石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做? 六、教后记
第二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 题: 1.§2 “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 教学目标:1. 了解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历史背景。
2. 了解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
3.能够通过学习,理解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所蕴
含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阿斯塔那古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 教学难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阿斯塔那古墓群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安排
一、阿斯塔那古墓群简介:
1.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2、文字介绍:
阿斯塔那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偏南约40公里处,距高昌故城6公里,是古代高昌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约形成于公元3-8世纪,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旁边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二者合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阿斯塔那”为维吾尔语“京都”之意;“哈拉和卓”为传说中怒斩恶龙为民除害的维吾尔古国一位勇士的名字。这两处现分别为当地两个相邻村庄之名。
二、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 1、图片展示: 2、文字说明:
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历史学界受到广泛的重视,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称。整个墓葬群共有古墓葬500余座,埋葬着
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是尚未发现高昌国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国名将张雄夫妇及其子张怀寂,就葬在这里。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从夹有戈壁石的黄土层中掏挖而成。由于这里地势高敞,气候炎热干燥,墓穴内形成天然无菌环境;墓中古尸及随葬物品历经千年都不腐烂,从而保存了大量文物。很多绘画、泥俑及其他成千上万件出土文物色彩鲜丽如新,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唐代水饺,形状与今无异,里面的馅,也完好如初。
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平顶或穹窿形顶。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古墓中出土有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这里出土的木乃伊(即干尸),足可与埃及木乃伊相媲美。(结合课本P.3文字说明)
三、阿斯塔那古墓群蕴含的历史信息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者们清理了近400座古墓。近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发掘了12个,只有一个墓未被盗,其余都遭到中外盗墓人的洗劫,墓室里找到的一个俄国火柴盒便是他们遗落的,文物遭到了极大的损害,令人扼腕。
但残存的文物仍极为珍贵:仅文书一项,经学者们多年精心整理,拼合出总数2700多种,文书上的纪年,最早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前后历时五百年,其中晋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文书100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5%;割据的高昌王朝时期的文书700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30%,其余为唐代文书,约1700多件。按文书形式分,有契约(包括租佃、买卖、雇佣、借贷等),籍帐(手实、计帐、户籍、受田帐、欠田帐、退田帐、差科薄、定户等帐等),官府文书(符沾状,审理案件的辩词和录案,授官授勋告身行旅的过所和公验、收发文薄、收支帐历等),私人信札、经籍写本、随葬衣物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所及,大自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纯属私人生活的琐事,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高昌郡时代和曲氏高昌王朝的文书填补了本地区历史记载的空白。现这批文书已经编成《吐鲁番出土文书》,分十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
干尸大多完整无损,有的连眼睫毛和眼缝中显露的黑白眼珠都历历可见。其中,昌国一代名将张雄的干氏身高1.9米左右,须发衣物,保存完好,大将风度犹存。从直观看,他们的人种族属问题引发了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极大的兴趣:即使研究分析他们的头发,也可了解当时的环境、饮食和人们疾病健康情况。
阿斯塔那的墓葬壁画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面貌,如高昌郡时期的哈拉和卓第98号墓的壁画,画面分成五组九个方框格,中心是墓主人一男一女拱手跪坐,身后两名侍女站立,还有多人在劳作,有的执盆,有的推磨,有的牵牛执鞭,画上有
高轮牛车和鞍马,有田地和葡萄园,是地主庄园生活的写照。 阿斯塔那古墓的发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迄今为止,国家先后有计划地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墓葬最早从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到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时间跨度为500多年。古墓中出土了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著名的有共命鸟纹刺绣、伏羲女娲图、壁画等,这些文物,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人类学、考古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疆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向人们揭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透过一个侧面,它向我们展现了古代西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 透过阿斯塔那古墓群,我们想到了哪些?(它向我们展现了古代西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五、布臵作业
完成P.4“动脑筋”。 六、教后记
第三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 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楼兰故城遗址概况。
2、通过楼兰故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探讨楼兰城当
时的繁荣景象。
3、通过楼兰故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探索其对东西
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价值以及古楼兰文明的衰落缘由。
教学重点:楼兰故城遗址和出土文物。
教学难点:楼兰故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楼兰故城遗址和出土文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楼兰故城遗址概况
1、导课:出示图片: 文字说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区。现今这里大部分已为无情的流沙所湮没,受风力侵蚀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历史上的古楼兰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赐,形成一片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加之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丝绸之路之要冲,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桥头堡。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楼兰古城有着极盛一时的历史和灿烂的绿洲文化,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奇怪的是,声名显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7世纪时,唐玄戕取经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廊岿然,人烟断绝”,其萧条之景,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 二、楼兰故城发拙概况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中,向导艾尔得克偶然发现这处遗址。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取丢失的锄头时,遇到了大风暴,迷失了方向。但这位机智勇敢的向导,后来不但回到了原来的营地,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
2.1§ 楼兰故城
废墟,后来经过考古发掘,证实这里就是消失了上千年的楼兰故城。
1901年,斯文赫定在遗址中掘取了大量汉文木简、文书,少量佉卢文书、古钱、精美木器等文物。所获佉卢文书中有“ Krorain” 字样,与楼兰音通,推定该遗址就是汉文古籍中的“楼兰”城。此后,美国的E.亨廷顿、英国的A.斯坦因、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等先后多次进入楼兰,进行盗掘,取走汉书木简、文书 570多件,佉卢文书50多件。所出汉文资料,最早的纪年文字为曹魏嘉平四年 (252),最晚为前凉建兴十八年 (330)。
1979~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 7次组队进入罗布荒漠调查楼兰故城。1980年对故城及城郊汉墓进行了发掘。
故城略近方形,方向 342°,城墙长期受东北向季风吹蚀,多已无存。据四面城墙残段的延伸线推算,原东墙长约 333.5米,南墙长约 329米,西墙、北墙长约327 米,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四面城墙正中部有缺口,似为城门,其中西城墙缺口处有两个残土墩,相距 4米,似为瓮城遗迹。城墙用红柳枝与粘土相间筑成,红柳枝一层厚10~20厘米,粘土层厚40~80厘米,未经夯打。
城内有一条古河道,自西北流向东南,与孔雀河支流相通,将城址划分为西南区和东北区。西南区保存着成片建筑遗迹,木质柱梁及红柳墙清楚可见。红柳墙是用红柳编成墙体,内外再敷一层薄泥。建筑遗迹呈四合式院落。最主要的一处建筑是位于古河道南的“三间房”,为城内最显目的标志之一。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宽60米,南北进深30多米。北房 3间保存较好,土坯砌墙,东西两厢房可见遗迹,墙用大木材作框架,红柳枝夹条,外涂草泥。构筑的特点是取平整枋木臵于地面 (其中最长一根长640厘米,宽35厘米,厚20厘米),枋木两端凿榫立柱架梁,四周木梁,柱架纵横,总数不下百根。此处曾发现西域长史府大批文书、残简和木尺、笔、漆器、陶器等。“三间房”是城中唯一用土坯砌墙的房屋,布局严谨,推测当为官署遗址。城东北区现存佛塔 1座,塔基方形,夯筑,边长19.5米,塔身圆柱形,土坯砌成,残高10.4米。
城中最特殊的建筑遗迹是中部的“三间房”遗址,这三间房屋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一处遗址,坐北朝南,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
的木料长达6.4米。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臵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的衙府所在地。
城的西南为住宅区,早已坍塌。住宅的墙壁大多是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再以苇绳加固后,外面再抹泥而筑成的。城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是古楼兰城居民取水的水源。
城的周围还有一些佛寺和烽燧等的遗迹和古墓,出土了许多文物,其中有汉代的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佉卢文的残简,丝、毛织品的残件,漆器、木器、玉器、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等,有很多不是中原地区的器物。
故城东北有两处两汉时期的墓地,发掘 9座,墓葬为竖穴土坑,有单人、双人和多人葬 3种。出土遗物除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弓箭、木器、手制陶器外,还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铜镜、锦、绢、漆器。城内外曾采集到大量细石器、玉石斧、汉式弩机、各种铜镞、五铢钱、半两钱、货泉、陶器、玻璃器和金器、铜器、木器、纺织品、饰件及玛瑙珠,还有一枚贵霜王国钱币。
关于楼兰古城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西域鄯善国都城;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汉时期楼兰还没有建城,它是在东汉屯田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故城应是魏晋时期的西域长史治所。
楼兰故城遗址的发现,为了解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 三、楼兰故城消失之谜
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罗布泊西部的探险回国后,他向世界宣布,他发现了中国史籍记载的著名的楼兰城而震惊了世界。
从此,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就像一个强大磁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角,是汉唐时期西域交通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许多商队经过这里时,都要在此暂时休息。当时楼兰城内商铺连片,佛寺香火缭绕,东来西往的各国使团客商、僧侣游客常年不断,多种语言文字在这里交流。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4世纪前后消亡。 汉武帝时,探险家张骞就带回了有关楼兰的信息。《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记载说明了公元前2世纪楼兰已是个“城郭之国”了。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的通路,同时汉朝与当时强大的匈奴争夺控制西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恢征服了楼兰。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军事征战,汉王朝彻底控制了西域,同时也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交通和丝绸贸易兴盛起来,同时也刺激了位于丝绸之路咽喉地位的楼兰古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楼兰王国全盛时期,东起古阳关,西到尼雅河畔,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一带。而楼兰古城就是楼兰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4世纪时,楼兰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楼兰古城一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臶耳。”盛极一时的楼兰文明不明原因地随着岁月而去了。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观点来解释这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是由于罗布泊的枯竭,自然环境的变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造成的。更有人认为是丝绸之路改道、异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究竟哪方面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22年前,考古学家在距孔雀河数里的地方,发现了3800年前“楼兰王国”的神秘墓葬。该墓葬不惜以大量树木为代价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用七层胡杨木桩围成的同心圆圈,木径粗达30余厘米。整座墓地远远望去,就如一轮古老沧桑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们称其为“太阳墓葬”。
考察发现,墓葬木桩可以固沙强冢,没有它们,在沙地上,要挖掘营建深达两米多的墓穴是很难的。然而固沙为何采取如此形式,显示如此图案?它代表着什么意义?难道是“太阳崇拜”吗?果真如此,为何墓主人均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东方?“楼兰王国”是毁于为建造大规模的“太阳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动呢?“楼兰王国”的先民们,为什么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奇异的太阳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斯文〃赫定认为他所发现的就是楼兰王国的都城,这已被多数学者专家所认同,但至今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那么,这个遗址到底是不是楼兰城呢?
在编号为罗布泊地区铁板河一号墓(LOTMl)里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闭,属于白种人,被誉为“楼兰美女”。
那么她的先辈是何时迁来的?又是什么地方迁来的?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从楼兰王伐色摩那(汉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们是白种人呢?还是黄白混血?如果是白种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两个民族婚生的?楼兰国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个民族是主体民族?……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队在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墓中死者有的衣着完整,头戴尖毡帽,帽顶还插了几根绳。
这种奇特的服饰令考古学家惊讶不已。经仔细测量发现,这些人属于“深目高鼻”的古欧洲人种,与现代北欧人很相似。他们的头骨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安德洛诺沃文化相近;另一组与时代更古老的阿凡纳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埋葬着两批体态不同的古欧洲人。
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楼兰古城东郊东汉的墓葬中,找到了5个欧洲人种遗体。有人根据楼兰人毛发成分测定,认为这些人很可能与来自东地中海的民族有关。总之,如果说楼兰古国是个民族成份十分复杂的国家,那么,这些古欧洲人到底是什么民族?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楼兰?后来他们又去了哪里?
楼兰,一个等待人们去破解的千古之谜。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楼兰故城的历史概况,那么,曾经十分繁华的楼兰故城是如何被沙漠埋掉的?(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尽可能找出更多的理由。) 五、布臵作业
谈谈你对楼兰故城消失的感想。 六、教后记
第三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 题: 2.2§ 交河故城 教学目标: 1、了解交河故城遗址概况。
2、通过交河故城遗址,探讨交河古城当时的繁荣
景象。
3、通过交河故城遗址景象,探索其重要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交河故城遗址。
教学难点:交河故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交河故城遗址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河故城遗址概况
1、导入课 出示图片: 文字说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区以西10千米雅儿乃孜沟中的土崖平台上,这条沟现在只有一条细流,从北向南在土崖北端分流,在它的南端汇合,故称交河。当时的人们就是利用这天赐的台地,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交河城。鸟瞰交河故城,可谓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一道风景线-----天然土崖刀削一样的耸立,街坊房屋、寺院、高塔结构依然完整,好一派壮丽景象!难怪中外考古学家们惊叹不已,称其为“大地上的巨型雕塑”,“世界独一无二”,“古代城市的最佳标本”。 二、交河故城城体结构特征
交河故城没有城墙,高达数十米的悬崖是天然的城墙;城内的房屋和街道,大都是利用自然地面向下挖掘而成。这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观。整座城市都是从高耸的生土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最高的——或者说最深的——有当今的三层楼高。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中国国内仅此一家,国际上也罕见其例。
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这些都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现在的交河故城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 三、交河故城之谜
《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下,故号交河。\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覆灭,这里成为高昌国的交河郡。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派侯君集平高昌,在此设
交河县。这一时期,交河达到了兴盛繁荣的阶段。到元朝后期,这里被废弃,成为\荒台废址\。
多年来,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交河故城的基木情况大多己弄清。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探入进行,仍有一些谜团在困扰着人们;
1、古井之谜。考古人员在掏挖城南的一口古井时,在井深十多米处发现一个地下通道。这个地道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它是干什么的,目前还弄不清。有的专家猜测,这个地道可能是两千年前车师前国的防御工事。甚至猜测,当年的车师前国国王可能就是从这个地道突围出去的。
2、交河故城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而且还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同时,作为原生土建筑,它的规模和完整性保护,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从古代到今天,交河故城受到了人们越来越热情的关注。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交河故城的历史概况,那么,曾经十分繁华的、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是如何被逐渐废弃的?(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尽可能找出更多的理由。)
五、布臵作业
你知道交河故城城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的秘密吗?
六、教后记
第四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 题: 2.3§ 龟兹故城 教学目标:1、了解龟兹故城遗址概况。
2、通过龟兹故城文物,探讨龟兹当时的四大文化
交汇背景。
3、通过龟兹故城文化背景,探索其重要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龟兹故城遗址。
教学难点:龟兹故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龟兹故城遗址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龟兹故城遗址概况 1、导课:出示图片: 文字说明:
龟兹国,西域古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中国汉唐时期,中央政府都以龟兹为政治中心,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护一职,将西域都护府迁至龟兹。古城位于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古城周长近八千米,北墙2000米,南墙1806米,东墙1646米,西墙约22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成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
大概在11世纪末,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归附喀什噶尔汗,皈依伊斯兰教。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入清版图,定名库车。龟兹地区气候温热,盛产麻、麦、葡萄、梨、桃等;出良马、封牛;山中有矿,故黄金、铜、铁等冶铸业闻名西域;又因处在丝绸之路干线上,中转贸易发达,龟兹锦尤负盛名。龟兹乐是最为著名的,它对中国的音乐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仅对音乐、舞蹈,而且对宋词、元曲以及我国戏剧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古代东方各国的音乐文化也有过很大的影响。” 二、龟兹文化和历史背景
新疆被誉为“历史文化长廊”。在这片神秘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绚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西域三十六国在这里留下了悠长的历史回音,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加之粗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化,创造出了谜一般的西域文明。古西域重镇
龟兹作为传承东方佛教文化的关键节点,欧洲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都曾汇聚于龟兹古国,以龟兹石窟、龟兹乐舞为代表,成为新疆西域文明的见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中原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民族特色。龟兹古国是古代西域之大国,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臵。现今这里保存着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番、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对研究、发掘龟兹石窟的文化艺术内涵,以及对中亚、西亚乃至东亚古代文化渊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在公元三世纪时,佛教就经丝绸之路传至丝路重镇龟兹,并在龟兹地区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等活动已很频繁。据文献记载,到了公元四世纪时,龟兹佛教已达到十分兴盛的程度,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这一时期,在龟兹还出现了不少高僧大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鸠摩罗什便是其中之一。鸠摩罗什(334~413年),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师徒所译经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维摩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十诵论》等共74部384卷,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因为罗什对龙树中观学作有系统的翻译,中国佛教由此进入了新的境界。总体而说,因罗什娴熟汉语,博学多闻,故其译文采意译方式,重视简练精粹,深达原旨,流畅易读,在译经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译师,其译本流传最广,后世尊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日本、南韩、香港、台湾、东南亚及欧洲也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龟兹文化就是以古代龟兹地区为中心,融汇东西方文化特点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龟兹文化曾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古龟兹国曾被誉为“西域佛都”、“西域乐都”,孕育出的龟兹石窟艺术、龟兹乐舞曾广泛影响了中原和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其中龟兹石窟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 三、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 了解了龟兹故城的历史概况和文化背景,那么,曾经十分繁华、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色的、地处
我国古“丝绸之路”中段的要冲的历史名城是如何衰败的?(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尽可能找出更多的理由。) 四、布臵作业
P.11的“合作与探究”。 五、教后记
第四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3 丝路神韵——丰富的文物
课 题: 3.1§精美的丝织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织品发展史。
2、了解“丝绸之路”与新疆丝绸发展的联系。 3、了解新疆蚕丝业发展与新疆经贸出口业的联系。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与新疆丝绸发展的联系。 教学难点:新疆蚕丝业发展与新疆经贸出口业的联系。 教学准备:“丝绸之路”与新疆丝绸发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中国丝织品发展史:
1.导课:出示图片:
蚕,是蚕蛾的幼虫,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北部,主食为桑叶,也可用鹅菜补充。茧是由一根长度为300-900米(1000-3000英尺)连续的丝织成的。家蚕的虫及蛹可以食用,并有食疗功效。成虫成虫的蛾不能飞,它又被称为“蚕蛾”,只是用于产卵以繁殖后代。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家蚕的基因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国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二、蚕桑传入西域之迷
蚕桑业始于中国,后经西域传人欧洲,丝绸之路就是因繁荣的丝绸贸易而得名。 丝绸及其养蚕缫丝技术起源于我国内地,传说黄帝的妻子螺祖首先开始养蚕,人民纷纷仿效。从此,采桑、养蚕、縷丝就组成了一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创造的交响曲。当然,这是传说,但是蚕桑业在我国早已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下层,发现了家蚕织成的绢片,这个遗址是公元前2800年前的,这为我国蚕桑业的兴起时间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古于阗国的蚕桑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西域诸国中最早养蚕的地区之一,曾被后人誉为丝路绢都。成为新疆一谜。
蚕桑最先进人西域的何地没有记载,但有一则蚕桑传人于闻的记载,这也是唯一的一则关于蚕桑西迁的汉文资料,它是一则古代于阗的民间传说,被玄奘收录在《大唐西域记》中。 于阗史专家李吟屏先生认为,于闻的蚕桑来源不在中原,理由是:查遍我国正史,中原王朝没有下嫁公主到于阗的记载。我国历朝公主下嫁异域,都有史官载人史册。所以藏文文献中于阗王娶中国公主是没有根据的。另外,中原地区距于阗路途遥远,不可
能在短期内将蚕种完好的带到于阗育化。同时他认为,“东国”不是敦煌、高昌、部善、天生,这些国家与于阗也非“邻国”。 据此,林梅村认为,蚕桑先由中原传入楼兰,再由楼兰传入于阗。 目前虽然不能断言蚕桑在东汉时期传人于闻,但可以认为,公元3世纪前蚕桑就己进入了于阗本土。蚕桑究竟何时、从何地怎样传入于阗?这个谜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三、艾得莱斯绸
古代和田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丝绸生产地和集散地,有西域丝都之美誉,在丝绸交易史上的地位久享盛名。
艾得莱斯绸就是和田丝绸中的一朵奇葩,是代代相传的从养蚕、缫丝、织染以及手工制作最后形成的精品,是和田绿洲最美丽的尤物。
艾得莱斯绸主要产于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吉亚乡,位于洛浦县西北部,玉龙喀什河中下游东岸。
艾得莱斯绸编织、扎染工艺极其复杂,非常讲究,所有工序全部由匠人手工操作完成。由于全部采用蚕丝生产,不添加任何辅助纺织原料,采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因此对人体无害,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首先要将蚕茧煮沸抽丝——并丝——卷线,然后经过扎染——图案设计——捆扎,最后分线——上机——织绸,制成成品。
和田是新疆主要蚕桑区,维吾尔族人养蚕、缫丝、织绸历史悠久。艾得莱斯绸的原料主要来自当地丰富的蚕桑资源,蚕丝弹
性好,拉力强,富有光泽,着色性能好,织成丝绸后,轻薄而柔和。其最大特点为印染工艺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即在经纱上扎结染色,先按图案要求,在经纱上加以布局、配色、扎结,然后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此种染色通过染液渗润,致图案轮廓自然形成色晕,各种颜色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强了图案的层次感,又能形成纹样富有变化的特色。
艾得莱斯绸虽然在史书上没有寻到相关记载,但在吉亚乡民间却盛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汉朝公主前来西域和亲时,将一粒蚕茧藏在头发里,带到了今天吉亚这个地方,并教会当地人养蚕,抽丝纺线织绸。
艾得莱斯绸的历史和古丝绸之路的年代一样悠久,与早在汉代就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中国商队有着密切的联系。
艾得莱斯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尤其适于夏装。其图案层次分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新疆歌舞之乡、瓜果之乡极富艺术风韵的特点集中于尺幅之中,深受新疆各民族女性的喜爱。
艾得莱斯绸基本为四大类型,按色彩分为黑艾得莱斯、红艾得莱斯、黄艾得莱斯,另外还有多色调艾得莱斯。黑艾得莱斯绸制造历史最为悠久,在民间被称为“安集延艾得莱斯”,多用来制作成中老年妇女的服装。历史上和田与中亚关系密切,曾有大批乌兹别克人到和田定居,和田人称他们为安集延人。红艾得莱斯绸,图案为红色,底色用黄色或白色,色彩鲜艳,富于青春气息,因此深受姑娘和少妇的喜爱。黄艾得莱斯绸图案为黄色,在各种底色的衬托下庄重而典雅,显示一种富贵气息,这种艾得莱
斯多制成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还有一种为混合式,维吾尔族称买丽齐满,将各种基色有规则地进行排列,或造成强烈对比,或呈现舒缓的变化。
艾得莱斯除这四大类型外,最近几年又出现蓝艾得莱斯、绿艾得莱斯等。其中绿艾得莱斯绸多为学龄前儿童女装。 艾得莱斯绸也流传到了喀什的莎车,并以色彩鲜艳著称,常用翠绿、宝蓝、桃红等颜色,五彩纷呈,光华夺目。
现在新疆生产的艾得莱斯绸已远销中亚、南亚、中东、以及欧美,深受中外各民族人民喜爱。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和新疆蚕丝业的历史发展概况,想一想“古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哪些重要贡献和作用。 五、布臵作业
P.14“动脑筋”。 六、教后记
第五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3.2§实用的毛织品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新疆实用的毛织品品种。 教学重点:知道新疆实用毛织品的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你们家里有没有毛毡? 生:(略)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对!但是,你们对毛织品不太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疆实用的毛织品”。 板书课题: 3.2§新疆实用的毛织品 二、新课:
1、师:你们知道新疆毛制品的历史和特点吗?
生:新疆是我国毛织品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一方面,新疆畜牧业兴盛,为毛纺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新疆气候严寒,冬季较长,而毛纺织物的保暖御寒性能很好。因此,新疆古代居民都以毛织物为主要衣料,也用它来制作毯、毡等生活用品。
讲述: 在毛织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毛纺织品。毛纺织品有红、黄、蓝、绿、紫、粉、褐等颜色,鲜艳夺目;纹样有平纹、斜纹、条纹、格子纹等。新疆古代居民用它缝制成外衣、长裤和裙子,非常漂亮。除了这些毛织品以外,还有腰带、裙带、头饰带等。
毛毡是用来做帐逢、靴子、帽子等御寒材料的。它用羊毛、羊绒或其它动物毛、绒经过湿、热、擀、压等工序制作而成,其方法同擀面差不多,故称“擀毡”,工具只有一根木棒,工艺非常简单。早在三四千年前,新疆居民就掌握了擀毡技术。 新疆地毯也称东方地毯,又以和田地毯最负盛名。“天山上有多少彩云,和田有多少花毯”。南疆织摊手艺代代相传,连七八岁的小怒孩子也会织毯。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毛毡是用来做帐逢、靴子、帽子等御寒材料的。它用羊毛、
gǎn
羊绒或其它动物毛、绒经过湿、热、擀、压等工序制作而成,其方法同擀面差不多,故称“擀毡”,工具只有一根木棒,工艺非常简单。早在三四千年前,新疆居民就掌握了擀毡技术。 布臵作业: 1.要记住疆实用毛织品的特点。。
2.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在到南疆游览一趟,观赏那里的景色。
课后笔记:
第五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3.3§有趣的钱币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钱币的来历。 教学重点:知道钱币的形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看过古代的钱币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你们之间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但是,你们对钱币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疆有趣的钱币”。 板书课题: 3.3§有趣的钱币 二、新课:
1、师: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钱币呢?
生:汉五铢钱、汉龟二体钱。
讲述:地处古代东西方贸易必经之地的西域,出土了大量种类繁多的钱币。西方的商人带来了古代中亚、罗马的金币、银币,这些都是圆形实心的,我们习惯上叫它们圆形无空钱。东方的商人带来了中原的铜钱,比如汉代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这些钱也是圆形的,但中间有个四方孔,我们叫它门椭圆形方孔钱。
在西域流通最早的中原货币是汉五铢钱。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五铢钱就开始在西域流通使用。
于阗和龟兹在自己发行的货币上不仅压铸了本地通用的文字,
而且压铸了汉字。这说明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属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在新疆出土的古钱币,还知道了新疆是自古以来属归于中央的道理。
布臵作业: 1.要记住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
2.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在到哪里游览一趟,观赏那里的景色。
课后笔记:
第七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3.4§古老的文书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新疆出土的古老的文书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佉卢文字书写的木简记录内容。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见过木简吗? 生:(略)
小结:好,你们都没见过这样的历史书!但是,你们对木简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疆古老的文书”。 板书课题: 3.4§古老的文书 二、新课:
师: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什么社会的标志?
生: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讲述: 迄今在新疆各地发现的古代文书,种类达数十种。它们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木简上;有用汉文写的,有用梵文、佉卢文写的、也有用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吐蕃文和察合台文写的。
在尼雅遗址出土的1600多年以前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木简,是新疆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佉卢文木简记录的内容都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情况有关,堪称有关尼雅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回鹘文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新疆发现的回鹘文文书以吐鲁番地区为最多,其中多数为佛经,此外还有公文、契约、文学、字典、医术等。回鹘文文书是我国古代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新疆出土的古老的文书特点。 布臵作业: 1.要记住新疆出土的古老的文书特点。
2.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观赏古老文书的历史特点。
课后笔记:
第七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4.1§神秘的岩画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新疆岩画艺术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
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岩画艺术的特点并知道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见过岩画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对!但是,你们对岩画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疆神秘的岩画”。 板书课题: 4.1§神秘的岩画 二、新课:
岩画,是指画在或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它是古代的石刻
艺术之一,是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疆是我国岩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岩画的
内容丰富多彩。画面上主要是各种动物的形象,如羊、骆驼、鹿、马、牛、狗、虎、狼等。此外,还有放牧图、狩猎图、牲许昌饲养图、动物咬斗图、舞蹈图、争斗牧场图、征战图、鬼神图,以及反映对太阳、灵石的崇拜等方面的内容。
新疆岩画,是古代各族游牧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对我们研究历史、研究原始雕刻艺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新疆神秘岩画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布臵作业: 1.要记住神秘的岩画特点。
2.希望同学们知道有关人类文化遗产方面的更多知识。
课后笔记:
第八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4.2§沉默的石人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草原石人的分布、 外形特征。 2、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鉴赏石雕艺术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看过石头雕刻的人像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石人就是用石头雕刻的人像。但是,你们对石人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沉默的石人”。 板书课题: 4.2§沉默的石人 二、新课:
石人就是用石头雕刻的人像。由于石人一般都出现与草原墓地,所以也叫草原墓地石人或草原石人。
新疆目前已发现的石人,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历史悠久的草原地区,总数达200余尊。其中以阿勒泰地区为最多,有80余尊。
5世界以前的草原石人,造型古朴,以圆脸、圆眼为主要特征。6世纪至9世纪,是新疆草原石人兴盛的时期,数量也最多,均为突厥石人,且多为武士型。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草原石人的分布 ,外形特征。 布臵作业: 1.要记住草原石人的分布、 外形特征。
2.希望同学们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课后笔记:
,第八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4.3§绚烂的石窟艺术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三种新疆石窟艺术的概括。 2、知道三种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知道它在我过石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3、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新疆石窟艺术的概括。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看过佛教寺庙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石窟又叫石窟寺。但是,你们对石窟寺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绚烂的石窟艺术”。 板书课题: 4.3§绚烂的石窟艺术 二、新课:
石窟又叫石窟寺,是佛教寺庙的一种,因为其中往往绘制或雕刻有大量的佛教壁画和佛像,所以通常被称作“千佛洞”。
新疆是我国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佛教在新疆曾一度十分兴盛,留下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遗址,最典型的便是石窟。新疆石窟分布很广,如喀什的三仙洞石窟、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鄯善的吐峪沟石窟、库车的库姆吐拉石窟等,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要数拜城的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库车与拜城之间的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上。明屋达格山上的沙石和土呈赤色,在阳光照耀下好像闪亮的火焰,维吾尔语称红色为“克孜尔”,石窟的名称便由此而来。在克孜尔石窟附近有一块常年滴水的岩石,人称“泪泉”。
克孜尔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陆续营造到11世纪,是我国开凿最早、现存规模较大的石窟,被誉为“丝路明珠”。它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克孜尔石窟中曾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其中以壁画最为著名。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等为主,取材广,图像美,集中表现了当地佛教艺术的精华。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三种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还知道了它在我过石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布臵作业: 1.要记住三种新疆石窟艺术的概括。
2.希望同学们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课后笔记:
第九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5. 边陲烽火-----军事遗址
教材说明:本单元通过简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对新疆有代表性的
军事遗址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王朝都市十分重视对新疆的管辖,并与国外的分裂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一个个军事遗址就是历史的见证。
5.1§烽火台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烽火台的由来及作用。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新疆境内更多的烽火台遗址。 3、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树立爱护文物
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烽火台的由来及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看过烽火台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烽火台也叫烽燧太。但是,你们对烽燧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烽火台”。 板书课题: 二、新课:
烽火台也叫烽燧台。烽和燧是古代的两种军事上的报警信号。“夜里点火叫烽,白天燃烟叫燧。”火光在夜间容易让远处
5.1§ 烽火台
的人们看到,因而常常用举火的方法报警。若白天遇有军情,人们将一种名叫葭苇的柴草或晒干的狼粪点着,这些东西燃着后烟雾很浓,远处的人就很容易看到了,因此人们把这种示警的浓烟称作“狼烟”。烽火台都建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之处,不少与邮驿、哨卡连为一体。
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唐代“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三种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还知道了它在我过石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布臵作业: 1.要记住三种新疆石窟艺术的概括。
2.希望同学们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课后笔记:
第九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5.2§“一炮成功”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一炮成功”的由来及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相关的任务及时间的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新疆历史的热情,牢固树立新疆是祖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一炮成功”作为一个历史遗迹讲述的是
近代乌鲁木齐遭受侵略后被收复的一个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去过乌鲁木齐市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烽火台也叫烽燧太。但是,你们对烽燧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炮成功”。 板书课题: 5.2 二、新课:
“一炮成功”始建于1876年,是为纪念清军进军新疆并在各族人民支持配合下,一举击败阿古柏侵略军,胜利收复乌鲁木齐而建造的一座炮台。
阿古柏是中亚乌兹别克贵族,曾在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充当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饿的扶持怂恿下乘新疆内乱之机侵入新疆境内,先后占领了南疆的喀什回城(今喀什市)、喀
§ “一炮成功”
什汉城(今疏勒)、和田、库车等地。
1876年5月,清政府令全权指挥西征事宜的左宗棠挥师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8月清军力克顽敌,很快攻下古牧地(今米泉一带)。接着,清军在乌鲁木齐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对准城内的阿古柏军队只开了一炮,敌军的士兵便丢盔弃甲,向着达坂城方向逃窜。清军乘胜光复了乌鲁木齐。后来,就在当年打跑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炮台,取名“一炮成功”,以此纪念清军收复乌鲁木齐之事。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三种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还知道了它在我过石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布臵作业: 1.要记住三种新疆石窟艺术的概括。
2.希望同学们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课后笔记:
第十周 第一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6.1§西路军进新疆纪念园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西路军”的由来及对新疆带来的影响。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相关的任务及时间的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新疆历史的热情,牢固树立新疆是祖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西路军”的由来及对新疆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去过哈密市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西路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支。但是,你们对西路军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路军进疆纪念园”。 板书课题: 6.1 二、新课:
西路军是中国共红军的一支。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两万余人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敌情变化,计划停止执行。11月上旬,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过河部队称为“西路军”。
1937年4月26日,西路军余部400多人在李先念的带领下,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了新疆的东大门星星峡。这是中国共红军长征
§西路军进新疆纪念园
到达的最远地方,西路军由此也成为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部队。此时,陈云受中共中央委托,用温暖的双手迎接西路军将士的到来。哈密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就是为了纪念此事而于1997年落成的。 纪念园正中是西路军纪念馆,陈云、李先念紫铜像居纪念馆中央,衬以星星峡山谷油画。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西路军”的由来及对新疆带来的影响。 布臵作业: 1.要记住“西路军”的由来及对新疆带来的影响。
2.希望同学们知道原居民的社会状况,精神文化,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都用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课后笔记:
第十周 第二课时 2012年 月 日 课题∶ 6.2§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设立的原因。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相关的任务及时间的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新疆历史的热情,牢固树立新疆是祖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设立的原因和
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去过乌鲁木齐市吗? 生:(略)
小结:同学们,知道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设立的原因。但是,你们对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板书课题: 6.2 二、新课: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族矛盾的加剧,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曾一度表示愿意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达成协议,并于1937年10月在迪化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办事机构。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1938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迁入此处办公。党中央先后派陈云、邓发及陈潭秋等三任党代表在这里主持工作。这里也是党的工作人员来往于延安、苏联途中在乌鲁木齐停留时的招待所,周恩来、邓颖超、王稼祥等同志均曾在这里留宿。办事处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新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在维护国际交通线的畅通,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帮助发展新疆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盛世才撕破伪装公开投靠蒋介石,走上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他撕毁统一战线协议,大肆迫害逮捕共产党人,同年9月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三位同志以及在新疆的其他中共人员逮捕入狱,至此,我党与盛世才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破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随之关闭。1943年9月,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被盛世才秘密杀害。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于1962年被正式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更名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它是新疆最主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设立的原因和重要作用。
布臵作业: 1.要记住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设立的原因。 塔尔拉克乡中心小学:图尔荪〃托合提----13667513031
正在阅读: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世界排名 - 图文04-22
西安市产假规定201602-14
MULTISIM仿真软件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10-21
双重国度,漆黑的魔导士全金手指01-07
关于西安市动物强制免疫疫苗外包方案01-12
中国人济州岛考驾照02-15
有关鸟的歇后语12-26
西安市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实施方案12-19
第七节 分译法01-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新教
- 新疆
- 上册
- 课时
- 教案
- 完整
- 年级
- 小学
- 地方
- 新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新表-2014 - 图文
- 笠翁对韵自学提示
- 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 - 教案
- 驾驶证最新安全文明常识题库(2013版)打印 - 图文
- 工伤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的确定
- 02382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笔记+复习资料
- 《家乡的桥》说课稿
- 压力容器现场组焊安装施工方案 - 图文
- 小升初专项复习之口语交际及语言综合练习
- 数据结构 - 三元组顺序表 - - 稀疏矩阵的转置和快速转置
- 2009年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 机械原理 自动打印机课程设计说明书
- 核酸的结构及功能
- 电工电子实习资料查询总结报告 - 图文
- 城轨车辆全自动车钩缓冲装置的工艺分析(论文)
- 货物贸易进口付汇管理暂行办法 - 汇发57号
- 2010财政税收(非常好) - 图文
- 古希腊神话众神与众神谱系
- 丽江特色小吃
- 木偶艺术课程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