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思潮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3 22: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论文

--浅析妹岛和世的设计作品与设计方法

摘 要 :2010年,妹岛和世与同样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并且成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首位女性策划人。妹岛和 世的作品中体现率直、经济和内敛的特征,她曾这样表达对于关系的探索和对于空间本质的追求:“我的设计都是源于‘公园’这个概念的,我觉得在这个空间中,会产生很多活动,有年轻人在谈恋爱,有小孩在玩耍,有老人在交流等等。 对建筑设计,我是作为一个场所来思考的,把它看作一个人与人相聚的场所,我的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会,让建筑进入到人的一种行动中。”她要求回到建筑的本质,而不是将建筑与技术、新形式或政治联系在一起,她强调的是建筑仅作为事件、人和社会的“容器”。 关键词 :妹岛和世 空间 穿透 流动 解构 不确定性

妹岛在空间上的开放性,均质性的理念可以溯源到欧洲,她和西泽都受到荷兰OMA事务所的库哈斯影响。库哈斯从来不遵循传统的建筑设计规则,一反从既定的功能定义的方法,从功能的拆散和分解,批判性研究功能的内在的社会含义,在对功能的肢解和分析中形成一种对功能的认识新方法,认识的结果就是产生功能内在单元的重组,这使人重新认识了流动空间的潜力及可变性。 一、妹岛和世创作历程

“我觉得做建筑需要坚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一袭温婉黑裙下的妹岛和世瘦小却坚定,素朴而有力的话语有着一种平易的震撼。她的成功正是来源于自己对独特风格的坚持。

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二、妹岛和世创作思想 1.表象 妹岛的作品轻盈,光滑,柔弱,喜用暧昧的白色,透亮中有种模糊,这是他们关注行为的表象,他们希望在室内建立一种私密性,在四周的玻璃墙围合成的透明空间内加入一个混凝土块,这个体块内包含的就是私密的空间,这个体块有时很低,离屋顶还有很高,这样整个空间的连续性完全没有被打破(如图一)。伊东说妹岛是平面图建筑师也说明妹岛对人的行为的关注,他在分析人的活动,设计人的活动,把普通空间变成让人冥想的所在,所有那些表象特征(白色,轻盈,超薄,透明)都是创造这一氛围的手段。 2.空间 图一:托莱多艺术博物馆 妹岛的设计在空间上是开放的,均质的,不过它的空间理念可以溯源到欧洲,她和西泽都受到库哈斯较大的影响。所以更注重功能,人的行为。妹岛的空间,平面图以意想不到的方法去组织,设计充满了乐趣,让你非常喜欢它像在做游戏一样,她的空间一般是一个单一的空间,在同一层上展开,但她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开一个洞,或加入楼梯,让你充分体会到空间的存在。 3.看透 可以理解分为全透明,透明,半透明。全透明没有任何的阻隔。从建筑一侧看到另一侧,透明是有玻璃,半透明则是非常朦胧的玻璃,SANAA的歧阜北方住宅,是看透特征很明显的(如图二)。这是对表皮的消解,就像伊东的仙台媒体科技的沿街立面, 建筑的内部让行人一目了然,伊东试图不让人觉察建筑的存在,从而消解建筑本身。当然,妹岛和西泽这种看透不像 图二:卢米埃公园咖啡厅 伊东那样彻底,因为他们试图在建筑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创造一种私密性。

4.超平的里表

超平(Super Flat)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将建筑表现集中于表层;其次是

打破各层面和顺序间的关系,不再强调主次,而是将其同等排列后重新定位。

在表现上 ,妹岛的建筑的六个面都是白色的,面和面的交接线也是白色的,使三维的面变得均质,这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有白色的笔画一个立方体,三维的差别降低,趋于二维,实现了平。还有,比如在一个内墙角处理上,两面墙和楼板上都有洞口,这也是妹岛为实现三维空间的二维化,所作出的尝试。在墙面上,她把墙和洞口同等的看待,分不清图底,洞口好像浮(贴在)在透亮的水晶体的表面的小黑块 洞和白墙的土地关系十分暧昧模糊,如同一张平面。

5.理性的解构

伊东的媒体科技中心柱子是把一个柱子打散,分解成一簇一簇的柱子,像海藻一般,妹岛是把柱子打散变细,像柱子的森林(如图三),在伊东的成簇的基础上跟进了一步,这跟西方的解构主义不同,姑且称之为理性的解构。

图三:金泽21世纪美术馆

三、妹岛和世的“不确定性” 日本的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同时极力主张用新技

术来解决问题。前者表示“新陈代谢派”的建筑师意识到时代的某种“变化”的特征。由“变化”可以推导到“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他们意识到了“不确定性”。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把“不确定性”完全贯彻地到建筑视觉语言上了,甩掉了伊东形而下的不彻底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将“不确定性”改造地更具实践性。“我们通常表现为把一项工程线形地分解为众多的部分动作,从最初的缺乏决心到定义工程中每个可能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保持一种“原始理念”也即“不确定性”的理念,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定。他们把工作细化成各个细小的部分,但各个细小的部分有这个“原始理念”

即“不确定性”,围绕这个“不确定性”展开研究。

比如,在设计结构时,他们总是与结构工程师紧密结合,为了保持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即轻盈,他们把柱子直径压缩到6CM 左右,这样势必增加柱的密度,反过来,由柱的密度来反推柱子的直径,不能放松对原始理念的追求,更不会接受结构工程师提出符合结构规律但破坏“不确定性”的结构方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方案则尽量排除这些工种对他们原始理念的限制,而在每个阶段事必亲躬地与其他工程师交涉(不是交流和协商)。他们决策事无巨细,“从一堵墙的厚度到玻璃的固定方式,从承量木的深度到地板的宽度比例。”他们这一套“从上而下”的设计思路,排除了外在因素的干扰,尽量保持他们“原始理念”生命力,致使他们的建筑设计在最终成果上表现出他们所坚持的“不确定性”的意向和感觉。

四、妹岛和世的经典作品

妹岛和世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但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她认为建筑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因物而异、因时而异。下面让我们走进她的几个代表作品,来体验这种明净,空灵的感觉。

1、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朦胧的半透明礼服

时间:2004年 地点:日本金泽市内

为她赢得第一座国际知名荣誉的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一座纯净的圆形 建筑,给了金泽这个很小但是很热闹的城市中一个能让市民活动的空间,“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决定把美术馆和交流馆这两个空间结合作为建筑的重点。”

图四 360度透明玻璃幕墙让室内外融为一体

这是一座低矮的圆形建筑,像一个飞碟悬浮在市中心绿化地带。360度开放的透明玻璃幕墙,让室外风景自然融入,四周植物和室内陈列品浑然一体,令观者忘记身处室内(如图四)。建筑内部以一个偏心圆为中心,周围游移着19个展厅,看似随意的立方体箱子(如图五),实际有着严格规范,一个巨大的圆中,一种巨大的向心性模糊了前后左右的区分,观众即可以通过展示空间的丰富变化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活力,并可以围绕这个圆形的外围做各种户外创 作活动,形成一个交流场地,体现了最 原始最本真的交流状态。

由于建筑的采光和透明设计,室内被柔和的自然光所包围,波光树影全然溶解到这座白色建筑中,远远看去,如同一个纯净圆润的漂浮细胞。“美术馆并不只有展览功能,更多时候,这是人接触城市的平台,如何温和地与城市融为一体、用一种亲切感吸引公众,是一个重要议题,所以我使用透明以及圆形为元素。”

类似风格同样呈现于东京高档消费区的半透明Dior大厦和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的透明玻璃厅。但是,这些开放设计并非一丝不挂的裸露,妹岛描述自己的设计是一件朦胧的半透明晚礼服,一些半透明材料的运用和巧妙的空间间隔使得场馆既不存在丧失私密性的危险,又获取了自然的力量--阳光和空气。 2、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外面是纽约,里面是世界

“这是个野心勃勃的建筑,必须跳出这片狭促的街区,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参观空间。”应对纽约新当代艺术馆的招标要求,2007年,妹岛和她的SANNA在街角搭起一堆7个长方体组成的白色积木块,插下一幢明净而惹眼的建筑。

“打破土地面积的局限是十分困难的,我们试图在这无序的街区提供一个有序而宽敞的空间,于是长方体组合的方案应运而生,整个画廊都尽量采用自然光,透过落地窗你可以看见纽约街道的角角落落,表达了一种‘外面是纽约,里面是

图五:19个立方体的箱子林立在一个

巨大的圆形空间中,像一个巨大的聚落

世界’的意境。”(如图六)

新馆所在的下东区是早期低收入移民汇集的地方,附近房屋低矮老旧,和一般人印象中摩天大楼林立的曼哈顿截然不同。来自日本的妹岛和西泽初次到基地现场探勘时,对周遭残破的景象著实有点震惊,但同时他们也从中淬取一些概念,并将它结合到设计上,那就是

「敞开心胸,毫无偏见地接受一切」。 图六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模型

接受是相和,但不表示相同,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和」的是,新馆一开始就不打算走精緻路线,包括所用的材料和馆内的设备、装修、陈设等,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也因此,反倒让人觉得亲切;「不同」的是,新馆就这样优雅的、神态自若的竖立在侷促凌乱的老旧街廓上,受限於环境,却不被环境所限。(如图八)

新馆从外观上看来共有六个盒子,实际总楼层数是地上八层和地下一层(如图七)。盒子不用柱子支撑,方便展览空间灵活运用。一楼临街面是4.6米高完全透明的玻璃幕墙,裡外一样没有柱子,因此「叠叠乐」看起来是悬空的。為了不让窗孔破坏了盒子的整体感,以及让盒子有更轻盈的外观,SANAA在盒子外覆盖一层薄纱般的铝网,它会随著阳光照射强度、时间和天气的不同,而有银、灰、白多种颜色变化。

建筑内部,妹岛放弃使用墙壁和立柱间隔各个展厅,以不同高度的

图七:剖面示意图

台阶连接起错落有致的各个平台,人们就像水一样在高低不平的河床上流动。霓虹绚烂的夜晚,点点灯光从艺术馆墙隙中洒落出来,散发出浓浓的东方禅味。

妹岛的搭档西泽回忆,有次和伊东喝酒,喝大了的伊东突然兴奋地拿着一个被他捏扁的啤酒罐说:“建筑就是这样”。西泽吓坏了,直到后来他才体会到伊东的理念,建筑的确就像个扭曲的啤酒罐--脆弱、薄透。可贵的是,妹岛和西泽在吸收老师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另一种更具浮游感和穿透性的建筑风格(如图九)。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称赞妹岛和西泽的建筑“截然不同于那些视觉爆炸式或过于修饰的作品,相反,他们始终追寻建筑的本质,这种追求赋予他们的作品以率直、经济和内敛的特征。”

图八:优雅的、神态自若的纽约新当代艺

术馆,竖立在侷促凌乱的老旧街廓上,受限於环境,却不被环境所限

图九:几个看似随是经过无数次的试

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人们相会在建筑

日本长野的O-Museum博物馆是另一个简洁通透的作品。材料的运用极为简练,只是有透明和磨砂材质相间的竖向条纹的玻璃幕墙,也像他们所表现的思想一样——在空间组织中,结构和材料的决定成为了中心主题,而均匀同质,且把空气作为材料。

图十:平面 立面示意图

在内部展示空间中,那种无限深远的通透(如图十),正契合了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属性——思考性。透明的介质中,能看到展品,看到自己对于展品的理解。这种空间,远不止是一个个的盒子所组织起来的那种空洞感。

“如何把人群引导到中心去,是我思考的。起伏的设计让人可以接近建筑物中心,移动过程中也可以跟人接触。起伏的地皮,爬一个坡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虽然是一个大房间,又看见又看不见,视点可以不断变化。”

寻寻觅觅,发现每个看得见风景的空间,或许就是妹岛所追求的设计原则吧。 结论

“在设计初期,如何把人群引导到中心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且我们希望人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和别人接触。”

聆听妹岛的作品不难发现,她致力于将功能空间置于周边环境中去考虑,并试图创造一种开放的空间,这种空间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可以容纳并允许不同的事情发生其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这就使得空间在满足其功能在满足其饱和度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和丰富性。妹岛和世遵循的原则应该

是空间概念,她的概念源自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消隐,她的理解是拒绝明确的空间秩序,即拒绝空间与功能的明确对应。她拒绝明确,追求模糊,而非拒绝对应与秩序。她将室内外和室内空间边界模糊化,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动。

因此,虽然妹岛不是日本的“海归”,完全是本土派建筑师,可是她比那些日本的“海归”建筑师更国际,妹岛和世已在世界建筑领域快步上升。 参考文献

[1] 方振宁.绘画和建筑在何处相逢[J].世界建筑,2008(3):25229. [2] 王润生,范国晖,官爱红.解读获普利兹克奖的三位日本建筑师[J]. 青岛理工大学报,2006,27(5):48251.

[3] 李 婷.二维的妹岛 三维的窗[J].山西建筑,2008,34(7):68270 [4] B.BONGAB.日本新建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t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