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更新时间:2023-10-05 0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3班

1.肠覃: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瘤。

2.漏池:病证名,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入漏的病证。 3.三焦的功能的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4.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生理:血汗同源(精血同源) 病理:血汗在病变中相互影响,(失血着少津,失津着少血) 治疗:血,汗不可并攻,失血着不可发其汗,失津着不可放其血。

5.哪些因素可影响我们的睡眠:取决于营卫的盛衰,营卫二气运行的利于涩。 6.从治法:又称反治法,是逆其病象而治的方法,是临床特殊的治疗。 7.病机十九条:P289

8.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9.微着逆之:微,指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 逆,指治法,逆其病象而治。意指针对病势轻,病情单纯无假象的病证,可以逆其病象而治疗。

10.甚着从之:二甚,指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象。从,指治疗,顺其病象而治,意即针对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象的病证,要顺其病象而治疗。

11.为何“治痿独取阳明”:1、阳明着,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精液化生之源泉。2冲脉为经脉之海,渗灌谿谷。3、阳明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阳明盛,气血充盈,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4、阳明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12.痹症的分类

按病邪性质可分为:1行痹 2痛痹 3著痹 按病位分: 1 五脏痹 2五体痹 3六体痹 13.腹胀和鼓胀的特征:鉴别P413 14.行痹 着痹 痛痹P210 15.痹症的预后? 死,疼久,易已

16.痿症的病因: 1热伤五脏 2情志太过 3劳倦过度 4伤湿伤热 17.五脏气热病因: 1情志 2外邪 3劳倦

18.白淫P221 19.心下崩P221 20.谿谷P222 21.痿痹P221 22.中气喘急P212

201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3班

胞痹的症状(原文)p211

23.痛证的病因病机P192 寒邪侵犯人体,不管是经脉外还是经脉内都可以引起气血不通造成疼痛。

24.咳证的病位P187 1,咳发自于肺 2,脏腑相关 3,重点在肺胃 25.咳证的病因病机P187 外内合邪:外受寒邪,皮毛受邪---相含--------肺

内伤寒饮食,胃先受邪-----肺脉-------肺 (咳)

26.关于咳证的治疗P187(脾咳 肺咳 小肠咳 大肠咳 三焦咳) 27.脾咳的症状P187(原文) 28.有过之脉:即有病之脉。

29.头倾视深:头倾是头歪斜不正,视深是目珠凹陷无光。 30.正常面色:明润,含蓄,有光泽。

31.煎厥:指肝气不疏善怒而厥者;此篇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又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 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32.外感病邪转变的规律?

答: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里,由轻转重,步之深入的。其传变的一般顺序依次是皮毛、肌肤、筋脉、六脉、五脏。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33.病位在上、中、下治疗方法:

答:病在膈上,宜用吐法;病在下焦,宜用疏导之法;胸腹胀满者,宜用泻下之法。 34.阳气昼夜消长规律:平旦阳气升、日中阳气旺、日西阳气渐虚。 35.壮火:指病理之火。(偏亢阳气) 36.清阳与浊阳

答:1.清阳出上窍(功能),浊阳出下窍(糟粕)。2.清阳发腠理(卫气),浊阴走五脏(精微物质)。3、清阳实四肢(阳气),浊阴归六腑(水谷)。 3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8、阴阳之间保持状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9、摄生防病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乃养生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201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3班

40.养生法则:1.法与阴阳 2.和于术数 3.饮食有节 4起居有常 5不妄作劳

41.我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为《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中后时期。它是医学论文书的汇编性质。

42.史崧校勘“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八十一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灵枢经》,并刊印流传至今。

素问全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由王冰整理。 43.《黄帝内经》书名,首次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44.天葵:是精水一类的物质,源于先天,藏于肾,乃女生殖功能盛衰的物质。 45.现存最早全注《内经》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撰注。 46.现存全注《内经》最完善的著作为《类经》,明.张介宾撰注。

47.天真:先天禀赋或天然而成的纯真之物。指纯朴无邪的天性,在《上古天真论》中,指先天真元之气。

48.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49.地道不通:地道,即通行月经之道。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 5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51.虚邪:乘人体之虚而侵入人体的邪气。六淫之害常于不知不觉中侵入人体,泛指外界一切反常气候和致病因素。

52.四维相代:四维,四方四时。代,更替。意指寒,暑,湿风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53.痃疟:疟疾的总称。

54.望色的要点:无论何种面色 1)以明润含蓄,有光泽为顺,提示脏腑精气未衰易愈,预 后良好

2) 以枯晦不泽或晦暗暴露为逆,提示脏腑精气以衰,真脏 之色外露病势沉重,预后差。

55.怒可造成什么样的症状? 气上逆——薄厥、呕血

怒——肝气逆乱

横逆 乘脾——飧泄 犯胃——呕逆

201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3班

56.痹证病机:营卫失调与风寒湿气结合。

痹证预后 按邪气分 风气胜易己 按脏腑分 入脏,死 寒湿气胜,难己 留筋骨,疼久 留皮肤间,易己

57.五脏气争:五脏气机不协调。

58.热因热用:用温热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 59.逆治:逆病象而治的方法。

60.洞泄:水谷不化,泄泻无变如空洞无底。 61.大肠咳状: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62.治病必求于本,“本”的含义:阴阳。

63.五气伤人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6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本义: 阳病治阴——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散寒以回阳

本义 阴病治阳——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清热以养

65.为什么阳明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经---束骨利关节 主养冲脉---渗灌谿谷 主养阴阳经脉---属带,络督---收持牵引 66.异常的五色(背诵原文)p104 67.怎么理解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68.四季的脉象p108 春日浮------君子居室。 69.肝痹的症状(原文)P211(肝痹者-----)

70.阳气消长的规律(原文)P26平旦人气生-----阳气已虚。

内经多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③④⑤) ① 肾气平均 ② 肾气盛 ③ 任脉通 ④ 太冲脉盛 ⑤ 天癸至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②③④) ① 阳明脉衰 ② 任脉虚 ③ 天癸竭 ④ 冲脉衰少 ⑤ 肾气衰

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①②⑤)

201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3班

① 精气溢泻 ② 肾气盛 ③ 任脉通 ④ 太冲脉盛 ⑤ 天癸至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①②③④) ① 肝气衰,筋不能动 ② 天癸竭,精少 ③ 肾脏衰 ④ 形体皆极 ⑤ 发堕齿槁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③④⑤) ① 起居无节 ② 务快其心 ③ 食饮有节 ④ 法于阴阳 ⑤ 和于术数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①②④⑤) ① 以酒为浆 ② 以妄为常 ③ 不妄作劳 ④ 不知持满 ⑤ 不时御神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①②③④⑤) ① 美其食 ② 高下不相慕 ③ 恬惔虚无 ④ 任其服 ⑤ 乐其俗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②④⑤)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出下窍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①③⑤)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实四肢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①③④⑤) ① 身热 ② 寒厥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喘粗为之俯仰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②③⑤)① 静② 躁③ 化气④ 成形⑤ 生清 12、据《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①④⑤)① 静② 躁③ 化气④ 成形⑤ 生 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①②③④⑤) ① 生杀之本始 ② 天地之道 ③ 变化之父母 ④ 万物之纲纪 ⑤ 神明之府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①②③④⑤) ① 从阴引阳 ② 从阳引阴 ③ 以右治左 ④ 以左治右 ⑤ 以我知彼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①②⑤) ① 汗出 ② 数慄而寒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身常清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①②)① 辛② 甘③ 酸④ 苦⑤ 咸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③④)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 18、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 (①②③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