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更新时间:2023-04-11 10: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内容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东地区作为国际政治焦点一直为世人瞩目。宗教分歧、民族仇恨、领土纠葛、经济摩擦、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以致武装冲突,都使得这一地区处于随时可能爆炸的状态。

中东问题的起因源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众所周知,犹太国以色列是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建立的,特别是苏联的支持更具有实质意义。以色列国成立于冷战初期,在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抗的年代,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往往都是针锋相对,然而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莫斯科和华盛顿同时选择了支持犹太人建国的政策。特别是苏联方面,从1947年4-5月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会议开始,就坚定不移的为犹太人摇旗呐喊。如果没有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的支持,作为现代以色列国成立的政治保证和法律基础的联大181号决议就不可能获得所必须的三分之二支持票。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为以色列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此外,在苏联的默许下,大批东欧犹太人源源不断的涌入巴勒斯坦,保证了犹太国的人口数量和充足兵源。在很大程度上,以色列正是依靠这些武器装备和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才打赢了这场战争。

当时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西方观察家很少有人能够预测到苏联会支持犹太人。考虑到苏联自沙俄时期就存在的反犹主义传统以及苏联政府多年来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敌视态度。战后初期斯大林(И.В.Сталин)的亲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确让人难以理解。直到今天,国内外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依然众说纷纭。

斯大林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建国的政策发生在1948年,但是历史却要求我们从多年以来苏联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关系发展变化来进行追根溯源。在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这个问题上,苏联领导人的态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莫斯科一直强烈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苏德战争期间,斯大林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敌视政策;战后从1947-1949年,苏联政府开始不遗余力的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保证了犹太国以色列的成立。

那么战前苏联政府为什么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争期间苏联和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如何进行交往,战后斯大林为什么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莫斯科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问

1

题。笔者拟在详细研究和解读近年来公布的俄国和以色列档案文献的基础上,以苏联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关系发展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逐步分析这些问题。

关键词:苏联、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冷战

2

Abstract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Middle East as the core of global politics has captured world-wide attention. Religious disputes, national hatred, territory controversies, economic frictions,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military confrontations and so on coexist in this region all the time, capable of intriguing an explosion any time.

The root of Middle East problems lies in Jews’ founding of Israel in the territory of Palestine. As is known to all, the Jewish country of Israel was founded under the support of two superpowers, the US and former USSR, especially the latter, which provided more substantial support.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old War, the two political and military blocs were undergoing tit-for-tat confrontation on many international affairs, but the two parties amazingly agreed on the policy of supporting the Jews’ founding of Israel. USSR, particularly, had been appealing unswervingly for other countries’ support of Jews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pecial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Palestine, April to May, 1947. Without the support of USSR and its satellite countries, the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No. 181, which proves the political guarantee and legal foundation of the founding of Modern Israel, would have never won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the votes, the minimum number to win the approval.

Shortly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 in May, 1948, USSR provided large quantities of weapons and military equipment. And at the connivance of USSR, droves of Eastern European Jews swarmed into Palestine, thus maintaining the population of Jewish country and providing sufficient military force. In a large measure, it was with the help of those weapons and military equipment and the Jewish immigrants from Eastern Europe that Israel was able to win the war.

In the background of Cold War at that time, few western observers expected USSR to support the Jews. On account of USSR’s anti-Semitism tradition dated from the Czar of Russia and USSR government’s hostility towards the Zionism campaign over the years, postwar Stalin’s pro-Zionism policies was certainly unintelligent. To this day, it remains an issue of great controversy among historians from home and abroad.

Stalin’s policy for Zionists’ founding of Israel was issued in 1948, but history

3

requires u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SR and Zionism over the years. The attitudes USSR leaders underwent three phases: Prior to the War between USSR and German, Moscow had long been harboring orgies of hatred toward Zionism; During the War between USSR and German, Stalin moderated his attitude towards Zionism but not radically; from 1947 to 1049, USSR Government began to go to great lengths to support Zionism, guaranteeing the founding of Jewish state Israel.

Then come further questions: Why USSR government was so hostile to Zionism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How did USSR deal with Zionism during the war and why did Stalin want to support the Jews in founding their country in Palestine? Whatever role did Moscow play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unding the Israel?

Such are the question 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discuss and focus on. The author approach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SR and Zionism as a thread, and analyzes the questions in sequence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Russian and Israel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released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USSR, Zionism, Israel, Cold War

4

目录

导论 (1)

一、选题意义 (1)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述评 (2)

三、研究方法和史料情况 (9)

四、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11)

五、本文的章节结构 (12)

第一章苏德战争之前苏联犹太政策与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建国努力 (15)

第一节俄国犹太社团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15)

一、俄国犹太社团的产生 (15)

二、沙皇俄国的反犹政策 (16)

三、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19)

四、俄国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起步和发展 (20)

第二节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犹太政策 (24)

一、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犹太人的主要政治派别 (24)

二、革命时代的俄国犹太人 (25)

三、苏联犹太人的社会地位 (27)

四、苏联的犹太民族理论 (28)

第三节苏联犹太人与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家园 (32)

一、《贝尔福宣言》与《巴勒斯坦委任统治训令》 (32)

二、大批苏联和东欧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33)

第四节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历史原因 (36)

第二章战时苏联外交及犹太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40)

第一节苏联与西方盟国的合作与犹委会的作用 (40)

一、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40)

二、战时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大国合作 (41)

三、苏联在大国合作问题上的诚意 (44)

第二节战争期间苏联政府与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往来与合作 (48)

一、巴勒斯坦英犹关系的恶化 (48)

二、魏茨曼和伊万.迈斯基的来往 (50)

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与苏联外交人员的进一步接触 (52)

第三节、克里米亚犹太苏维埃自治共和国计划 (60)

第三章战后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建国政策的形成 (66)

第一节战后初期苏联的大国合作战略 (66)

一、对三位苏联外交家报告的分析 (67)

二、在大国合作的框架下维护雅尔塔体系 (75)

三、在雅尔塔体系尚未确定势力范围的地区进行有限扩张 (76)

第二节英美在犹太人问题上的矛盾 (78)

一、战后巴勒斯坦局势的恶化 (78)

1

二、英美在欧洲犹太难民处置问题上的矛盾 (80)

三、杜鲁门的《赎罪日声明》 (87)

第三节莫斯科来电与苏联巴勒斯坦政策的转变 (91)

一、战后初期苏联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 (91)

二、来自莫斯科的密电与葛罗米科演说 (100)

第四章以色列建国前后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支持 (111)

第一节苏联集团在联合国对犹太人的支持 (111)

一、美国在分治政策上的倒退与苏联的坚持 (111)

二、伯纳多特计划 (116)

第二节大批东欧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 (119)

第三节来自东欧的军事援助 (124)

第四节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原因分析 (130)

一、支持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 (130)

二、斯大林在英美矛盾中选择了支持美国 (131)

三美国政策倒退之后苏联继续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原因 (135)

第五章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建国的后果及其影响 (138)

第一节苏联犹太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138)

第二节战后苏联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143)

本文的结束语 (151)

参考文献 (154)

一、俄文文献 (154)

二、英文文献 (160)

三、中文文献 (166)

后记 (170)

2

导论

一、选题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苏联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来考察战后斯大林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以及苏联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第一,犹太国以色列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建立的,而苏联方面的支持则更具有实际意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问题关注较少。因缺少相应的档案文献作支撑,有限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多具有主观推测的性质。冷战结束后,与此问题相关的各国档案文献、尤其是苏联档案的解密,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能。通过多边档案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综合考察苏联支持犹太建国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斯大林在极力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同时,又在国内发动了以“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为标志的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并扩展到东欧。1952年的“医生间谍案”更是把苏联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斯大林对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与其对国内犹太人的政策具有某种互动性。通过对这种互动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战后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复杂性。

第三,苏联政府从十月革命起就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视为反动势力,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政府突然改变了其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敌对立场,支持其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苏联的中东政策是其冷战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斯大林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态度则是这一时期苏联中东1政策的晴雨表,通过研究这一问题,对探索斯大林冷战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政策的变化与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步由热变冷,直到发生冷战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考察冷战在具体国家的具体展现形式。这正是目前冷战史研究的新特征之一。

第五,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苏联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研究相对薄弱,迄今为止,

1这里所说的中东,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地区。这个名称是过去欧洲人的说法,他们按照距离欧洲的远近,把东方各国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划分,特别是“中东”和“近东”没有严格界限。本文提到这一地区时一般统称为中东地区,但是对所转引档案文献中的称谓,则保留其原有的译法——近东。

1

尚未出现一本学术专著。笔者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力图起到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述评

国际学术界(包括俄国史学界和西方史学界)对战后初期苏联中东政策的研究一般来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之前

由于从1948年下半年起苏联和以色列外交关系逐渐恶化,以色列彻底倒向西方,苏联官方历史文献对于莫斯科支持犹太人建国这一史实很少提及。加之长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档案文献迟迟未能解密,因此俄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薄弱,但是在一些关于苏联犹太人研究的专著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这个问题。

其中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有:瓦科斯堡(А.М.Ваксберг)的《斯大林反犹》、鲍尔夏科夫斯基(А.М.Борщаговский)的《血的控诉》、科斯迪尔琴科(Г.В.Костырченко)的两本专著《红色法老的囚徒——斯大林的最后十年对苏联犹太人的政治迫害》和《斯大林的秘密政策——当局与反犹主义》、布列恩特(Д.Брент)和纳乌莫夫(В.Наумов)合著的《斯大林的最后案件》等等。1

这类著作的关注点主要是苏联国内的犹太人问题。他们所强调的是战后斯大林支持犹太建国的态度激发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情绪引起了克里姆林宫的不安,因此斯大林在1948-1953年发动了以“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和“医生间谍案”为代表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但对于苏联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关系发展变化论述较少,对战后斯大林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也未进行深入分析。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和以色列出版了大量关于战后苏以关系方面的专著。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沃尔特·拉克(Walter Laqueur)的《苏联与中东》2、金恩(Jon)和大卫·吉姆奇(David Kimche)合著的《山的两侧》3、瓦利德·卡拉迪(Walid Khalidi):《巴勒斯坦的重生》4、弗·维克多(Fischl Viktor):《莫斯科和耶路撒冷:苏以关系二十年(1947—1967)》5、艾克曼·莱斯特·萨缪

1Ваксберг.А.М.Сталин против евреев//Детектив и политика,1992,№3,с.150-208;Борщаговский.А.М.обвиняется кровь,М:Прогресс-Культура,1994;Костырченко.Г.В.В плену у красного фараон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пречледования евреев в СССР в последнее сталинское десятилетие,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4;

Костырченко,Г.В.Тайная политика Сталина,власть и антисемитизм,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1;Брент.Д.,Наумов.В.Последнее дело Сталина,Москва:Изд-во Проспект,2004.

2Walter Laqueur,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Middle East,New York:1959.

3Jon and David Kimche,Both sides of the Hill,London:1960.

4Walid Khalidi,Palestine Reborn,London & New York:1992.

5Fischl, Viktor,Moscow and Jerusalem: Twenty years of relations between Israel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7-1967) ,

2

尔(Eckman, Lester Samuel):《苏联的犹太政策与以色列(1917-1974)》1、阿尔诺德·克拉玛(Arnold.Krammer):《被忘却的友谊:以色列和苏联集团(1947-1953)》2、约瑟夫·加尔文(Govrin, Yosef):《以苏关系1904-1966》3、罗恩·雅科夫(Ro'i, Yaacov):《实践中的苏联决策:苏联和以色列(1947-1954)》4、阿尔诺德·克拉玛(Arnold.Krammer):《苏联支持巴勒斯坦分治的动机》5、奥列·斯莫兰斯基(Ole Smolansky):《苏联在以色列建国中所扮演的角色》6等等。

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大都强调了苏联在犹太建国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莫斯科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对以色列的大力支持。但是对于战后初期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西方学术界众说纷纭。一般说来有以下4种说法:

1.疏忽说: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研究专家沃尔特·拉克,他认为战后,苏联的外交战略重点首先是欧洲,其次是远东,而中东地区在苏联的外交战略中并非重点地区。莫斯科方面从未对此给予太多的关注。因此,他推测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决策可能并非是斯大林本人做出的。而是外交部门的建议被斯大林在无意中批准;7

2、离间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瓦利德·卡拉迪。他认为,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是“精心算计和长远谋划”的结果。其目的是要把英国逐出中东,离间英美特殊关系;8

3、仆从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阿诺德·克拉玛。他认为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是寄希望于以色列会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苏联集团在中东地区的一个反西方的基地;9

4、报复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学家金恩。他认为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是由于英Published in London and New York by Abelard-Schuman: 1970.

1Eckman, Lester Samuel,Soviet policy towards Jews and Israel, 1917-1974,New York:1974.

2Arnold.Krammer,The forgotten friendship: Israel and the Soviet Bloc, 1947-53,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4. 3Govrin, Yosef,Israel-Soviet relations: 1904-1966,Jerusalem:1978.

4Ro'i, Yaacov,Soviet decision making in practice: The USSR and Israel, 1947-1954,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 1979.

5Arnold.Krammer,“Soviet Motives in the Partition of Palestine,1947-1948,” in Lustick(ed.), Triumph and Catastrophe,New York & London:1994.

6Ole Smolansky,“The Soviet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Israel,”in Louis and Stookey(eds.),The End of the Palesine Mandate Austin,1986.

7Walter Laqueur,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Middle East ,pp.146-147.

8Walid Khalidi,Palestine Reborn,p.67.

9Arnold Krammer,“Soviet Motives in the Partition of Palestine,1947-1948,” in Lustick(ed.), Triumph and Catastrophe,p.159.

3

国在这一问题上力图拉美国介入而把苏联排除在外的一种报复行为。1这一时期西方学者所能利用的材料主要是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的档案文献,但是由于研究这一课题最重要的原始资料——苏联档案迟迟未能解密,所以使得学者们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今

2000年,由以色列外交部、俄罗斯外交部、以色列国际档案馆、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等6家政府和学术机构在莫斯科和伦敦联合出版了《苏以关系档案选编(1941-1953)》。2公布了495件有关苏联与以色列关系的原始档案文件,这其中包括苏联领导人与以色列领导人3之间的书信电报往来、苏联驻中东地区的外交人员发给苏联外交部的电报、信件和书面报告等等,2003年,在俄罗斯出版了由В.В.纳乌姆金(В.В.Наумкин)主编的《近东冲突资料选编(1947-1956)》4,公布了147件有关苏联与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来往的资料文件。这些原始档案的解密为研究分析苏联支持犹太建国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苏以关系档案解密后,俄国和西方史学界相继出版了一些利用档案材料进行研究的高质量论文。

俄国史学界:俄国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梅德维杰夫(Ж.А.Медведев):《斯大林与“医生案件”(新史料)》5、伊萨耶夫(Г. Г.Исаев):《历史的教训:苏以关系(1948-1951)》6、以及列昂尼德·姆列钦(Л.Млечин)的两部专著:《为什么斯大林建立了以色列》、《约瑟夫·斯大林:以色列的缔造者》7等等。

梅德维杰夫认为:斯大林支持以色列并非是要把以色列变成苏联的仆从国。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的斯大林很清楚以色列需要一个富裕的靠山,以色列将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不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此举的目的是要给英美特殊关系“打

1Jon and David Kimche,Both sides of the Hill,p.275.

2Советско-израиль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Сб. док. 1941-1953гг.,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2000;Documents on Israeli- Soviet Relations1941-1953(DISR),London:Frank Cass,2000.

3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之前称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

4Наумкин.В.В. (Отв Ред),Ближневосточный конфликт(1947-1956), Москва:МФД,2003.

5Медведев Ж.А. Сталин и “дело врачей”,Новые материалы//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2003,№1,c.78-103;№2,c.99-119.

6Исаев Г. Г. Уроки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израиль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1948-1951 гг.// Журнал политэкс,2006,№3,02316fc90c22590102029d39/content/view/274/30/,2009年5月13日。

7Млечин.Л.Зачем Сталин создал израиль?Москва:?ЯУЗА??ЯКСМО?,2005.;Млечин.Л.,Иосиф Сталин—

создатель Израиля.Москва:?ЯУЗА??ЯКСМО?,2006.

4

进一个楔子”。这实际上是离间说的另外一种提法。1按照梅德维杰夫的说法,以色列的亲美方针是有利于苏联的,一切尽在斯大林的掌控之中。

伊萨耶夫的文章利用了大量俄国外交部的解密文件,详细叙述了1948-1951年间苏联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的原因论证的并不充分。

列昂尼德·姆列钦的两本专著尽管也使用了大量的俄国解密档案,但是由于缺少学术著作所必须的注释,因此,很难被看作是严谨的学术著作。

西方史学界:这一时期法国学者劳伦特·拉克尔(Laurent Rucker)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无疑是走在前列的。2001年,他在巴黎用法文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斯大林、以色列与犹太人》。2这部书是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这一领域唯一一部利用俄国解密档案进行研究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拉克尔的主要观点是,战后斯大林在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上的冒险遭到失败之后,苏联依然未能放弃利用英美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自己重新进军中东的战略目的。而欧洲犹太难民问题是英美矛盾的一个诱因。出于对英国的厌恶,斯大林把牌压在了犹太复国主义者身上。

在这部书中,拉克尔通过自己的研究把苏联开始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时间界定在1947年夏天。而这正是冷战爆发马歇尔计划出台西方阵营开始形成之时。斯大林希望利用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来离间英美矛盾,从而分化瓦解西方帝国主义阵营。他的这种观点和俄国学者梅德韦杰夫有相似之处,大体上也可以归于离间说,拉克尔的贡献在于用已经解密的俄国档案论证了所谓离间说。

但是拉克尔本人对斯大林支持犹太建国的政策评价并不高,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举措。是继土耳其、伊朗事件之后的又一次外交冒险,理由是从1949年开始,以色列就逐渐倒向了美国,斯大林在削弱英国的同时增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而苏联本身却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

此外拉克尔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了二战期间的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历史。他认为,与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对外政策相比,其国内犹太问题则要更复杂的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苏联就成立了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3“犹委会”1Медведев Ж.А.Сталин и “дело врачей”,Новые материалы,c.97.

2Laurent .Rucker,Staline, Israel et les Juifs,Paris:2001.

3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以下简称“犹委会”。

5

最初成立的目的是号召国外犹太人特别是美国犹太人支援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希望依靠美国犹太社团的政治影响来帮助罗斯福总统克服大西洋彼岸强大的孤立主义传统,促使美国加入到反希特勒战争的行列中来。“犹委会”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但是在战后,这个委员会的领导人自命为苏联犹太人的代言人,而不是将自己局限在官方规定的对外宣传机构的地位,这就犯了斯大林的忌讳,在他看来“犹委会”已经成为了一个犹太代表机构的雏形。因此,苏联当局对此颇为不满,再加之战后苏联当局支持犹太建国的巴勒斯坦政策激发了苏联犹太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当苏联犹太人对以色列建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时,斯大林毫不犹豫的暗杀了“犹委会”领导人所罗门·米霍埃尔斯(С.М.Михоэлс),取缔了“犹委会”,并在国内发动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政治诉讼案件。掀起了战后苏联国家反犹主义运动的高潮。

拉克尔认为,斯大林本身的举动是古怪的和不可捉摸的。他出于对英国人的厌恶而建立了以色列,而他对苏联犹太人的不信任驱使他发动了反犹主义运动。

《斯大林、以色列与犹太人》这部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使读者较为清楚的了解了斯大林统治后期苏联的权力运作机制。它在西方史学界的影响很大,该书自从2001年正式出版以来,除拉克尔本人之外西方很少再有学者涉足这一课题的研究。

2004年,劳伦特·拉克尔在俄罗斯的《俄国与犹太世界》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了一篇力作:《意想不到的同盟:1940年代的苏联与以色列》1;一年之后,他在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冷战公报上发表了《莫斯科的意外之举:1947-1949年的苏以同盟》2

拉克尔的这两篇论文对于其原有观点做了一定的修正和补充。他首先提出了斯大林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建国的这一决策发生在1947年4月28日。这一天,在纽约出席联大巴勒斯坦特别会议的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葛罗米科(А.А.Громыко)收到了来自莫斯科高层的电报,电报中指出“我们必须考虑到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空前的灾难。对于巴勒斯坦问题,我们应该准备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建立一个包含两个民族的二元制国家。第二种方案是把巴勒斯坦分割为

1Laurent Rucker,“The unexpected Alliance USSR and Israeli During the 1940’s”,Russia and Jewish world,2004,№2,02316fc90c22590102029d39/index.php?pag=one&id=77&kat=6&csl=19,2008年9月8日。

2Laurent Rucker,“Moscow’s Surprise:The Soviet-Israeli Alliance of 1947-1949”,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46,2005.

6

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如果第一种方案由于阿犹关系恶化而无法实行的话,那么就应该考虑第二种方案。”1但是对于斯大林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来宣布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支持,拉克尔在自己的论文中只字未提。

显然,劳伦特·拉克尔在研究苏联支持犹太建国这个问题上受到了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学术界)在冷战研究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学派”(Traditional School)的影响。认为苏联对外政策是进攻性的,是希望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来离间英美关系,瓦解西方阵营,进而达到自己的外交战略目的。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或者不能苟同,或者认为论据不足。

首先,关于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是为了离间英美特殊关系这种观点,到目前为止,档案文献并未提供任何有力证据。英美两国的确在犹太难民问题和阿犹分治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是斯大林离间所致。恰恰相反,斯大林正是利用了英美之间的矛盾,通过支持犹太建国,扩大了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一句话,是英美矛盾给了苏联进入中东地区的机会,而离间英美特殊关系并非莫斯科的目的和主旨。

其次,笔者并不认为战后斯大林支持犹太建国是其外交决策的失误。因为,苏联至少成功地把大英帝国逐出了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经验丰富的现实主义政治家,斯大林在进行外交决策时自然经过了一番详细周密的考虑。要解读战后苏联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原因,就必须要从苏联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着手,同时也要考虑战后斯大林关于世界的安排和战略决策,拉克尔的著作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略有欠缺。

国内学术界

中国学者目前对于苏联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关系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目前还没有人对这一问题做出专题研究。

2002年,沈志华先生主编的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问世。其中第25卷和第28卷2收录了大量关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诉讼案的85份原始档案,其中部分涉及了苏联支持犹太建国的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1Laurent Rucker,Moscow’s Surprise:The Soviet-Israeli Alliance of 1947-1949,pp.16-17.

2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卷,第28卷,第592-602页。

7

近些年来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有:刘竞、张士智、朱莉:《苏联中东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赵克仁:《试析苏联对以色列建国前后态度和政策的演变》,《西亚非洲》1993年第3期,第65—72页;邵丽英:《俄国对以色列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发展趋势》,《西亚非洲》1994年第4期,第33—40页;张建华:《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第116—119页;车效梅:《苏联对以色列建国政策透析》,《西亚非洲》2003年第4期,第38—41页;杨曼苏:《苏以关系发展的历程》,《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1期,第64—68,93页;姜天明:《美英苏在以色列建国问题上的政策及影响》,《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9卷第2期,第77—80页;徐娅囡、吴建章:《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动机分析》,《当代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4期,第67—76页;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余建华、康璇:《苏联对犹政策的历史考察》,《史林》2007年第2期,第157-164页等等。

相当一部分国内学者认为苏联支持犹太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是出于对劫后余生的欧洲犹太人的同情。1这显然是受到了1947年5月14日苏联代表葛罗米科在联大第一次特别会议上的发言和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梅厄夫人回忆录的影响。2笔者认为,苏联的政治动机可能非常复杂,但是绝非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因为斯大林在支持犹太建国的同时,又在其势力范围内发动了以“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为代表的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政治诉讼案件。这就使得同情论很难站住脚了。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斯大林希望借此机会拉拢犹太人,把英国人逐出中东,进而达到进军中东的战略目的。3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有三重目的:“一是为了把英国人逐

1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刘竞、张士智、朱莉:《苏联中东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26-128页;赵克仁:《试析苏联对以色列建国前后态度和政策的演变》,《西亚非洲》,1993年第3期,第68页;邵丽英:《俄国对以色列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发展趋势》,《西亚非洲》(双月刊)1994年第4期,第36页;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第25页等。

2葛罗米科在1947年5月14日联合国大会第一次特别会议上特别强调了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到的非常的不幸和苦难。这种不幸和苦难是难以用笔墨所描述的。参见Советско-израиль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Сб. док. 1941-1953гг.,c.214.;果尔达·梅厄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在1947年秋天,当联合国进行辩论的时候,我觉得苏联集团之所以支持我们,还因为俄国人自己为自己的胜利付出了可怕的代价,并且还因为他们深切的同情犹太人,深切的同情遭受了纳粹分子的如此深重灾难的犹太人,俄国人清楚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参见果尔达·梅厄:《梅厄夫人自传》,章仲远、李佩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3参见车效梅:《苏联对以色列建国政策透析》,《西亚非洲》2003年第4期,第39页;姜天明:《美英苏在以色列建国问题上的政策及影响》,《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9卷第2期,第78页;徐娅囡、吴建章:《苏联支持犹太建国动机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4期,第70-71页。

8

出中东;二是希望把以色列变成一个亲苏联的国家,进而与美国争夺中东和地中海的战略控制权;三是如果前两个目标受挫,那么就把以色列作为一个不合的金苹果抛向中东,以便为苏联干预中东事务提供机会。”1

这些观点或许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学者大都未能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苏以关系档案来进行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都尚欠说服力。

另外,笔者的一篇论文:《对苏联支持犹太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发表在《国际冷战史研究》第7期上。这是笔者利用最新解密的俄国和以色列外交档案对苏联支持犹太建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已经融于本文之中。

三、研究方法和史料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于外交史的研究有这样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强调小国外交对大国政策的反作用。这样的方法论固然可以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大国外交政策与小国国内政治的互动关系。但它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大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犹太人之所以能够实现其建立民族国家的千年夙愿,与美国和苏联等大国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对于以色列建国过程中的美国因素以及美以特殊关系的考察,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出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因此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而苏联和东欧集团在犹太建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这正是本文所重点考察的问题。

笔者认为,苏联在战后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对犹太建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正是苏联的外交战略及其中东政策的变化决定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这一历史进程的速度和程度。

当然,笔者并想不否认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这一历史进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没有斯大林的支持,以色列国至少不会在1948年出现,2这一结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兰克学派认为历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据事直书”3。通过史料的批判如实的再现历史。能够还原历史的史料无非就是档案文件、文献记载和口

1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第121页(注)1。

2参见Aron Lustinger,Stalin and the Jews: The Red Book: The Tragedy of the Jewish Anti-Fascist Committee and the Soviet Jews.,New York:enigma books,2003,p.170.

3(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页。

9

述史料。其中最基本的还是档案文件。离开了档案文件,史学研究就成了空中楼阁。

前文提到的《苏以关系档案选编(1941—1953)》和《近东冲突资料选编(1947-1956)》是本文使用的基本史料,除此之外,本文还利用了一些俄国和英美等国与巴勒斯坦问题和犹太人问题相关的档案文献。这其中包括:

1、199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纳乌莫夫主编的档案集《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斯大林的最后一次枪决》1。这实际上是一本在对苏联“犹委会”领导人进行法庭审判时的速记记录。

2、1996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了由科斯迪尔琴科主编的档案集《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1941-1948)》2。这部档案集详细描述了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从成立开始到最终覆灭的一些情况。

3、罗纳德·海姆(Ronald Hyam)主编的《工党政府与大英帝国的终结(1945—1951)》3档案集,这部档案集中收录了许多战后初期英国政府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文件,包括内阁备忘录和决议以及外交部、殖民部、国防部等一系列部门的备忘录。

4、保罗·普雷斯顿(Paul Preston)和迈克尔·帕契基(Michael Partridge)主编的《英国外交事务文件》4,其中部分收录了英国外交部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备忘录和研究报告、英国驻中东地区的外交使节发回外交部的评估报告以及英国外交官与中东国家领导人的会谈纪录和往来信件以及电报等。

5、1945—1949年的《美国外交文件》5收录了美国外交部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评估报告以及美国驻中东地区的外交人员就巴勒斯坦问题发给华盛顿的信件和电报等等。

这些档案文件与俄国和以色列解密档案相互加以佐证,为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1Наумов.В.П.Неправедный суд, последний стали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 стенограмма судеб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 над членами еврейского антифашиского комитета,M:Наука,1994

2Костырченко.Г.В.Еврейский антифашистский комитет в СССР, 1941-1948,М:Межд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6 3Ronald Hyam: The Labour Government and the End of Empire1945-1951,London:HMSO,1992.

4Paul Preston and Michael Partridge(eds.),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BDF A):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9.

5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45-1949,Washington D.C.:GPO,1969-1977.

10

四、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结合前文介绍的选题意义和学术史的回顾评述,笔者需要把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1、为什么苏联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态度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这个问题上,苏联领导人的态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莫斯科一直强烈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苏德战争期间,斯大林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敌视政策;战后从1947-1949年,苏联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保证了以色列国的建立。1949年以后,以色列在外交取向上开始倒向美国,苏以关系逐步恶化,最后走向彻底决裂。笔者将在论文中对各个历史时期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变化做出分析,力求回答这些问题。

2、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斯大林支持犹太建国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苏联巴勒斯坦政策的变化与其冷战战略形成的关系是什么?

战后初期,对于巴勒斯坦的未来和前途命运问题,苏联官方的说法一直是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和民主的巴勒斯坦国。面对欧洲日趋严峻的犹太难民问题,苏联方面的态度是:犹太难民问题不能靠移民巴勒斯坦来解决。只有在彻底根除法西斯主义、实现欧洲民主化的同时给犹太群众一个正常的生活条件,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1由于犹太人口在巴勒斯坦处于绝对劣势。莫斯科的态度显然不符合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愿望。然而,从1947年4月28日开始,苏联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究竟是为什么?法国学者拉克尔在自己的论著中并未能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多国原始档案文献的相互对比印证,提出自己的观点。

3、莫斯科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苏联集团对犹太建国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联大阿犹分治决议(181号)表决中的那5张赞成票,还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此问题做出回答。

4、为什么斯大林在支持犹太建国的同时又在国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1苏联外交部近东局关于苏联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的看法,1947年4月12日。АВПРФ,ф.0118,оп.2,п.2,д.8,л.107-109,Советско-израиль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Том I,с.193-195.

11

美国著名犹太思想家和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自己的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把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归为有史以来极权主义的两种真正形式。1指出反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斯大林的反犹主义既不像希特勒那样,与民族的、种族的问题密切相关,也不像旧俄国那样与宗教矛盾密切相关。斯大林的反犹主义主要是政治性的,是为其政策服务的。从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到战后支持犹太建国,无一不是如此。在苏联从来就没有单纯为反对犹太人而存在的反犹主义。如果犹太人效忠斯大林,效忠布尔什维克党,那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苏联统治集团的一份子,如果犹太人或犹太组织站在苏联当局的对立面,或者威胁到了苏联当局的利益,那么苏联方面是要坚决对其进行镇压的。笔者将对苏联各个时期的犹太政策进行分析,加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五、本文的章节结构

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加上导论和结语一共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学术史概况以及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追溯了沙皇俄国时期犹太人的历史状况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政策。在本章中,笔者力求通过考察苏联的犹太政策来揭示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历史原因。笔者想澄清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苏联的反犹太主义(anti-semtism)和反犹太复国主义(anti-Zionism)的区别。至少在上个世纪30年代里,斯大林主义还没有表现出与反犹太主义同一涵义的特征。斯大林对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批判,实质上与对其它宗教和文化的镇压没有区别。苏联当局不管是在公开私下的场合都拒绝承认排犹主义或歧视犹太人问题仍存在于苏联社会。强调苏联宪法保障所有各民族一律平等,而他们所反对的只是犹太复国主义。

第二章主要讲述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态度。战争期间,苏联对外政策的态度是通过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以确保苏联用武力获取的胜利果实。这一时期苏联成立了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犹委会”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与欧洲和北美的犹太人组织进行联系,为苏联政府争取国际援助。这其中也包括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这表明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立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于

1参见(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54-459.

12

是,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开始和苏联驻英美以及中东地区的外交人员进行频频接触,希望借此机会获得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笔者将重点讲述战争期间莫斯科与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之间的往来以及合作情况。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笔者打算以战后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演变过程为背景来探讨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政策的逐步形成。并着重分析斯大林的外交战略与苏联巴勒斯坦政策转变的内在联系。战后初期(1945-1947年),斯大林的愿望是维持与西方盟国在战时结成的伙伴关系,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巩固和发展苏联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体系中所获得的政治权益。这一时期发生了三件影响苏联与西方关系的重大事件:希腊危机、土耳其危机和伊朗危机。使得苏联与西方的关系由热变冷,并逐渐走向冷战。因此,研究斯大林的外交战略对于考察苏联支持犹太建国政策的最终形成以及冷战起源等问题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四章主要讲述在以色列建国前后苏联和东欧集团对犹太国的支持。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特别是1947年底,美国的巴勒斯坦政策发生严重倒退的时候,苏联集团在联合国始终与以色列的立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为以色列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在苏联的默许下,大批东欧犹太人不断涌入巴勒斯坦,保证了犹太国的人口数量和军队动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以色列正是依靠这些武器装备和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才打赢了这场战争。

第五章主要讲述苏联为什么在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同时又在国内发动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苏联犹太人沉睡已久的民族意识得到了觉醒。战争结束后,斯大林支持犹太复国的中东政策又极大的激发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斯大林看来是非常有害的。它与一元的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是相违背的。因此,战后斯大林在国内发动反犹主义运动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战后初期,斯大林之所以没有立即发动反犹主义运动,这是因为斯大林仍希望维持与西方盟国在战时结成的伙伴关系,同时也是苏联支持犹太建国的政治需要。而冷战的爆发使得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了与西方进行对抗,斯大林在国内也加强了控制。在斯大林看来,犹太人是苏维埃政权潜在的敌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要坚决予以镇压。由此可见,苏联支持犹太建国的对外政策与其迫害犹太人的对内政策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并无矛盾之处,

13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

关于苏联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这一课题所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笔者学力有限,文中肯定有很多不足或欠成熟之处,希望各位方家进行批评指正。

14

第一章苏德战争之前苏联犹太政策与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建国努力第一节俄国犹太社团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一、俄国犹太社团的产生

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之前,他们就在著名的大卫王(公元前1013—公元前973年)的领导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史称“希伯来统一王国”,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和文化。1公元66年,犹太人的国家被罗马人摧毁后,犹太人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开始向世界各地流散,并逐渐迁徙到了俄国和东欧其他地区。

犹太人最早出现在俄国的土地上是在基辅罗斯时代(公元882—1132年)。2来到基辅的犹太人,很多是战俘,此外也有一些来自西方的犹太人,他们很可能是通过东西方的贸易商队,也可能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为逃避在欧洲所受到的迫害而来的。3根据俄国史料记载,986年基辅的犹太人曾劝说弗拉基米尔大公皈依犹太教,但大公为避免像犹太人那样受到上帝的惩罚而失去祖国,因此最终选择了东正教。4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正式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并率领全体军民跳入第聂伯河受洗,表示皈依上帝。俄罗斯由此开始,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迅速转变为了全民接受东正教的民族。尽管弗拉基米尔已经把东正教定为了国教,但是依然容忍犹太民族和犹太教的存在与发展。犹太人在基辅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固的,他们属于自由人,有自由移动的权利,基辅还设有犹太会堂,犹太人在基辅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由于犹太人经商对国家有利,因此没有遇到限制和敌视,甚至还受到大公的庇护,特别是在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СвятополкII,1093—1113年在位)统治时期,对犹太人非常友好。到了12世纪初,基辅罗斯的犹太

1有关史料并没有纪录当时国家的名字,这一名称是史学家冠之的。参见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2Бруцкус.Ю.Истоки русского еврейства//Еврейский мир: Ежегодник на 1939 г. М.:РПО?Мосты культуры?,2002,с.36.

3Краткая Евре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Иерусалим: 1982,Т.9,с.516.转引自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07年,第13页。

4Соловьев.С.М.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щих врем?н:В 15-ти кн.М:СПб,1962-1966,Кн.I,c.181.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p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