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纲要

更新时间:2023-12-22 23: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言

1、语言学概念:语言学是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 2、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一)语文学时期

三个源头:古印度、古希腊-罗马、中国

古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荀子?正名篇》就提出语言“约定俗成”的主张 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究它在古代的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二)语言学时期

西方:(1)历史比较语言学,1786年 琼斯 研究希腊语 拉丁语 梵语之间的联系。 意义: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为之后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等奠定了基础

(2)结构主义语言学,盛行于20世纪前半期。以(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发表为开始标志。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意义:标志着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中国: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现。 最早的语言学著作 凡尼尼的《梵语语法》

3、人类语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只存在于社会之中,离开了社会就没有语言。 社会依赖语言而得到维系。

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语言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没有阶级性,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语言没有优劣之分。

2、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

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因此,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3、语言不等于说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4、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1)言语具有个人特点,语言具有社会性。

(2)语言具有封闭性,言语具有开放性。

联系:(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5、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管左半身的动作。人类大脑的左半球掌管着人类的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6、大致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了。

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 7、孩子的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话 8、聋哑人是思维受限的

第二章

1、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2、任何一种符号都必须具备形式和内容两个基本部分:形式(音)(能指)和内容(意)(所指),符号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物

3、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它和本体具有因果关系的自然联系。事物自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本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 4、符号与征候的区别

符号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所以在不同的区域可能用同样的形式却代表不同的内容,也可能同样的内容却以不同的形式表示 。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征候和所预示的内容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5、语言符号概念: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第一性的形式就是人类发出的声音,用声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的物质载体,有其自然属性的优势。 6、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关系(语言约定俗成以后,则具有强制性) 需要注意:

1)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尤其是在语言产生之初。但是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具体说明。

A、 拟声词、叹词,它们是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产生的,因此音义关系是有理据可言的。可是这并不违反任意性,因为它们要想进入语言系统,必须接受语音系统的改造,所以同样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英语用cuckoo,汉语却是布谷。 B、复音词造词的理据性。如人民,造词时选择了与人民相关联的“人”“民”,就不是任意的。

C、有些单音词造词时也是有理据的。如同源词,婚和昏,前者是从后者引申得到的,因为古代的婚礼往往是在黄昏举行的。 2)任意性和个人创造的随意性不同。

(2)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的过程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的。交际时,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延绵,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需要注意:

A、线条性可以体现在词汇、语音、语义、语法等各个语言要素上。 如:“窗”的语音形式就是由ch-u-a-ng四个音素依次出现而形成的。 问题:

B、也有非线性的情况存在。

如:“窗”的声调并不是和声、韵母前后排列的,而是横跨在整个音节上。 (3)稳固性 (4)发展性

(5)生成性 7、语言的层级体系

底层(语音形式):音位——音节(几百个)

上层(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序列):语素——词——句子

音位 语素 词 句子 几十个 几千 上万 无限

8、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又称“搭配关系”“拼合关系”。

在语言这个层级装置中,在同一层面上的成分都可以由低一级的语言单位组合成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当然,这里有一定的组合条件),如: ? 底层:音位与音位组合成音节:b+a——ba ? 上层:语素与语素组合成词:学+习——学习 ? 词与词组合成句子:我教一年级的语言学概论

9、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语言的层级装置中,在同一层次同一级上相组合的成分又都可以被替换 10、掌握语言需要发达的头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即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这两项能力是人直立行走和长期进化的结果。 11、人类语言的特征(了解) ? 1.单位的明晰性 ? 2.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 3.结构的二层性

? 4.开放性(能产性、创造性) ? 5.传授性(非遗传性、非本能性) ?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

1、语言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它的的自然属性还可细分为不同的方面:语音有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生理——物理——心

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分别加以研究。

2、语音的社会属性(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为:

(1)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2)语音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3、语言中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节。但音节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素。

音素: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4、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素和音标一一对应)

5、语音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6、语音中音质的不同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1、共鸣腔的形状不同——从肺里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时受不受到阻碍?受阻碍是在什么部位?未受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形状的?2、发音方法不同——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式克服?3、发音体——声带振动不振动? 7、发音器官:肺——动力源 声带——发音体

口腔、鼻腔、咽腔——共鸣器

8、“主动的发音器官” —— 声带、软腭、舌根、舌面、舌冠、唇是能够主动地、彼此独立地运动的

“被动的发音器官” ——有些不能主动地活动,如上齿、下齿、齿龈、硬腭等,叫“被动的发音器官”。

发音时,常由主动的发音器官去接近被动的发音器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8、元音与辅音的主要区别: (1)气流受不受阻碍 (2)发音器官是否紧张 (3)气流强弱

汉语同样不用词形变化表示性,如果要表达自然的性别就要加上特别的词语或语素,如“男人、女人、母鸡”等。但这已不是语法的意义了,是词、语素义,属于词汇范畴。

至于代词“他、她、它”则只是文字的分化形式,连词汇区别都算不上。 (2)“数”范畴

即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与词汇上表示事物具体数量的数量词不同,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数”大多用词尾表示。如英语“house\\houses”。

在一些语言中N的数与V的时态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英语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V现在时就要用加词尾“-s”的形式。

有人认为汉语指人名词后面也可以通过加上虚语素“们”表示复数,如“学生们”,其实除了人称代词“我们、你们、他们”等确实是“我、你、他”的复数外,其他N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学生”也完全可以表示复数,如“学生都来了”。可见在汉语中并没有严格的数范畴。 (3)“格”的范畴

“格”是名词、代词等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同其他成分的关系。例如英语“a teacher’s book ”所有格形式表示同后连着的N存在领属关系,“I help him”中存在着主谓关系和支配关系。现代英语有生命的N具有两个格,就是非所有格和所有格,例如:cat(非所有格)——cats’(所有格)。名词性的代词有4个格,例如:

I(主格)——me(宾格)

my(A性所有格)——mine(N性所有格)。

(4)“有定无定”范畴

在印欧语系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来表示有定和无定意义,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

I have just read the book.(有定) 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无定)

翻译成汉语,是“这本书”和“一本书”,用指量词和数量词表N的有定或无定。在汉语中,动词后的“数量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如“买了一本书”,“来了

一个人”,而在V前的名词,无论什么形式,只要是肯定句都是有定的。如“这本书读完了”,以及“书买回来了”和“我把书弄丢了”。而否定形式则不一定,如:“他连一本书都没看”、“我什么人都不见”。 (二)谓词性语法范畴

主要指由V的词形变化表示的意义。主要有时、体、态和人称。 (1)“时”范畴

即表示V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很多语言都可以以说话为坐标确定句子中动作的时间,这是非常重要的语法范畴。一般可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俄语一律用屈折形式表示V的时。 英语则现在时用加词尾或零形式表示: He works?? You work??

过去时用加词尾或内部屈折表示: He worked?? They built??

将来时用助动词(虚词)形式: I shall (will) go ??

在某些语言中还可以以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为坐标表示动作的时间,如英语:

He was going to go to bed when she called him.

汉语没有通过词形变化表示V的范畴,但也可以用词汇形式表示类似意义,如: “他将去上海”,就用“将”来表示与英语“will, be going to”差不多的意义。也有以相当于英语从句的形式表示以过去某一时间为基准发生的事:“我进去时他正在洗脸”。 (2)“体”范畴

表示动作进行持续与否的状态。常见的有进行体、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等。个别语言还有表示瞬间的动作、一次或多次发生的动作、断续的动作等体范畴。俄语V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英语V主要有进行体和完成体,例:

I am reading the book .

I have written the book.

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现在进行时”的说法,实际上是“现在时”和“进行体”。 现代汉语V有泛指体、进行体、经历体、完成体、起始体等。例如“我写信”(泛指体)——“我写着信”(进行体)——“我写过信”(经历体)——“我写了信”(完成体)——“我写起信来”(起始体)。但是这种范畴对于汉语的V不是全部必须选择的,具有灵活性,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例如“写着”,可以用“正在写”代替。 (3)“态”范畴

表示动词与主语N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 主要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如英语:

Mary broke the cup.——主动态,V用一般形式

The cup was broken by Mary.——被动态,V用“be+动词过去分词形式”。 (4)“人称”范畴

即表示V与主语N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但这种范畴的语法作用不明显,只有少数语言中V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英语V与主语N的人称一致现象不系统,例如现在时且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V加“-s”,如:

He plays football every Sunday.(动词be的现在时单数则有三种形式:am、are、is)

将来时主语是第二人称用助动词“shall”(you shall),其他人称用“will”: He will play football tomorrow. 汉语中动词与主语N没有人称的一致变化。 (5)级

表性状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其中包括加缀、异根和加词。 small smaller smallest(加缀) high higher highest(加缀) bad worse worst(异根)

excellent more excellent most excellent(加词) beautiful more beautiful most beautiful(加词)

(三)语法范畴的特点 (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2)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 选择甲就必然排斥乙或丙,这种选择决定于意义,或者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 (3)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变换和句法多义(重点)

(一)句法多义的含义:一个语法结构可以表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结构意义,就称为句法多义。

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既可以是指“去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也可以是指“被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但两种意思同样属于一种语法结构,就是主语“通知的人”+谓语“还没有来”的主谓结构。

变换可以把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的两种结构意义放到另一些结构里去检验,如果在别的结构里不能聚集在一起,两种结构意义就可以区别开了。 我们可以使用添加的方法来变换上述句子: (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2)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3)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二)变换对揭示和分化句法多义的作用

A、变换分析能够比较合理地揭示和分化解释歧义现象。

⑴汉语中“主+述+补”结构有两小类,一类是单义的,一类有施事或受事的歧义。

①所表示的事物是有生命的时,在语义结构中既可充当施事,也可充当受事。 ②所表示的事物是无生命的时,在语义结构中倾向于充当受事、工具及其他语义角色。

⑵“动词+的+名词”结构中,及物动词分两小类 “通知类”可以用同一个名词作其主语或宾语 “采购类”不可以用同一个名词作其主语或宾语 B、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1) 台上坐着主席团。表示存在 (2) 台上唱着戏。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

变换A:N1和N2 互换

句(1)可以:主席团坐在台上。 句(2)不可:*戏唱在台上。 变换B:正在??

句(1)不可:*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句(2)可以:台上正在唱戏。 台上摆着酒席? 可执行变换A:

酒席摆在台上。[表示“酒席”的存在。] 可执行变换B:

台上正在摆酒席。[表示“摆”的工作正在进行。]

因此“台上摆着酒席”是个歧义句:既可能是一种状态的描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的进行。

11、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内部的语音形式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靠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脱离词尾这种变词语素,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都属于屈折语。 (两者的区别)汉语是孤立语

第五章

1、词汇及其构成

语言里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语言的词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可以多到几十万个。语言的词包括好多分支。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用词。

2、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基本词汇(概念,要会判断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是人们从古至今常用,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3、基本词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型

4、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的反映。词义概括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一般性(2)模糊性(3)全民性

5、多义词中历史可查的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

6、中心意义(基本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

7、词义的派生历程:“词义的派生首先要有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派生意与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那个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联系,其次,现实现象的这种联系怎么被用来作为派生新意的线索,那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等等有关,因而在表达同一现实现象在不同语言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 8、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重点)(p128)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可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1)隐喻:它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2)转喻:它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即借代引申)(隐喻和转喻的例子要会区分) 9、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 要会具体分析语义色彩

10、义场,即语义场,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 (书上表述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就叫语义场) 11、语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物理语境,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说话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表达、传递。 (2)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3)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包括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历史知识。

对话语和篇章的理解需要足够的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不理解中国古人的孝道就难以理解《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读《红楼梦》就有困难。

第六章

1、文字的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3)文字促进思维的发展 2、文字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3、意音文字: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4、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

(纯)表音文字(表音的声旁和假借字) 意音文字—形声字

(1)第一阶段是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而来的象形的表意字。可以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

(2)第二阶段是表音文字(借字表音)的出现 表意字有两个弱点:

①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的;

②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会意的。 假借字开始出现

(3)第三阶段是意音字的出现(形声字的出现)

形声字表音兼表意。把表音和表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形声字。 文字发展到这一步,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 形声字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文字的数量。形声字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 ①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一个纯表音的字。这类表意字的形旁先出现,表音的声旁后出现

如:1.自——鼻

②表音的假借字先出现,表意的形旁后出现,这样的形声字往往叫“后起字” 如:其——箕 然——燃

5、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6世纪,古代腓尼基人创造的一套拼音字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字母。腓尼基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因为航海经商的需要,他们创造了一套辅音字母(22个),用来记帐、贸易。随着航海贸易,这套字母扩展到了许多地方。各地的人根据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形成了许多字母系列,现在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都源于此。 6、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不能。

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汉语同音语素特别多,一旦实行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

②从文字本身的状态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各有短长。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难以长期固定)。

汉字从稳固性来看更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 ③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废弃汉字,实行拼音化,就会中断我们文化历史传统。 引起民族问题,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第七章

1.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不平衡性的变现:

a.语言构成的各个要素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发展快,语音慢,语法最慢) b.在语言的同一要素内部各成员发展速度不平衡 c.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 3.语言为什么要渐变?(P19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

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演变只能采取间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4.什么是社会方言?

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的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的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5.还有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叫做“黑话”。又叫“隐语”或“秘密语”,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6. 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做地域方言 特点:语音差别大,词汇较小、语法最小。 学界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依据:语音。 方言词汇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名异实同 7. 什么是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指从同一语言分化出去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 8.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

A.确定的范围不同。地域方言以地域的分布确定范围,社会方言以社会分工、集团的不同确定范围。

B.表现的特点不同。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表现在一般词汇上。

C.发展的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9.一般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又叫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10.汉藏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印欧语系是分布面积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

11. 汉藏语系语言与印欧语系语言的区别(多选择、填空): ①语音方面:

汉藏语系语言有声调、轻音;印欧语系语言多数没有声调,有重音

②词汇方面:

汉藏语系语言的构词方法以词根复合法为主,按句法关系构词,附加法在词中不占主要地位;印欧语系语言的构词方法以附加法为主。 ③语法方面:

A.汉藏语系语言缺少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印欧语系语言有比较丰富的形态变化。

B.汉藏语系语言的词具有多功能性,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词,不改变其语音形式就能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印欧语系语言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对应的关系。 C.汉藏语系语言有量词、语气词;印欧语系语言有冠词等。

第八章

1.借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2.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的某个词移植进来。 3.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使意义和构词形式与原词相对应。 4.替换的过程?

语言深度但不平衡的结果一般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弱势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一方面是弱势语言母语者所说的优势语言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是优势语言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完全替换弱势语言 6.共同语指的是在统一的社会中被全体或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用作交际工具的语言。

能够成为共同语基础方言是有条件的:如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 a.政治因素:北方方言 b.经济因素:伦敦方言(英吉利共同语) c.文化因素:多斯岗方言(意大利共同语) 7.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洋泾浜、混合语 (一)洋泾浜

(1)什么是“洋泾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