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整理后答案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17 23:11: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大同》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2《1789年原则》

三、简答题

1.谈谈《1789年原则》一文历史书写的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的历史书写不仅有着突出的形象性与现场感,而且更注重历史精神的把握与阐发,思想与激情贯注始终,组织材料富有层次,语言明确有力,善用排比,使人读来壮怀激烈,酣畅淋漓,精神饱满。

2.以你对人类历史的了解,想一想我们应该铭记与汲取的精神与原则。

参考答案:美国《独立宣言》(1776)、法国《人权宣言》(1789)、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1948)、《共产党宣言》、中国古代的“大同”梦想,以及基督教所强调的博爱精神等等,都有值得铭记和汲取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中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等。

3《七月》

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 正月:于耜、纳于凌阴

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 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

四月: 五月: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食瓜

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 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

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昼尔于茅、 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 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 (注:均用夏历标示。)

宵尔索绹,乘屋、涤场。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

2.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3.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4<萧萧>

1. 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5《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

1. 本文在取譬和比较方面相当出色,体会这样行文的好处。

答:艺术特点:一、取譬和比较。整个文章都在比喻和比较当中,城乡文化始终如影随形,跟随在东西文化之后,既是鲜明的映衬,又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思想。二、语言质朴生动,文气生动,语言幽默诙谐,形象表达事理。

2. 你赞同文章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赞同与反对都可以,关键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进行论证。

3. 你觉得“东西文化之分”除了用“城乡文化之别”来比较,还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式?试举一例。

答:如经验丰富但已衰老的老年人和充满朝气却缺乏深度的青年人等。只要能有自己的道理即可。

6《晋公子重耳之亡》

三、翻译题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参考译文:如果托您的福,能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演习军事,在中原遭遇,那我就先避让楚军九十里地。

四、简析题

1.对话是人物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文中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何作用?

参考答案: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尤其是人物语言表现的一个重要方式。如?重耳别季隗?中的对话可见重耳的儿女情长,同时也见出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流亡途中的重耳性格与心理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简而言之,重耳的性格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说明了政治对人的影响。请参见以下关于重耳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案内容:在整部《左传》当中,重耳是一个性格富于变化、具有立体感的人物。

这篇节录的短文已经初步揭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

文章始写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而后又执迷不悟,继续派兵攻打重耳的封地蒲城,连蒲城人民都气愤不过欲加以抵抗,重耳却顾念父子之情宁可弃国逃亡而不愿反抗,这里也许有客观原因,但重耳云:“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这句话实际上巧妙地揭示了重耳庸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一个愚忠愚孝、政治上幼稚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重耳后来在群臣们的陪同下奔狄,娶了狄女季隗,一住就是十二年,很大方面是因为重耳看到晋国国内局势稳定,对前途感到渺茫和悲观失望。后来,听说管仲死去,便想到利用齐桓公,回国即位。在去齐之前,他嘱咐妻子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可见他是多么地儿女情长,只是被逼不得不流亡而去,竟以二十五年为期,表现出他对前途的迷惘。

过卫地时,受到卫文公的冷遇和卫地人的嘲弄。他毫不考虑身处敌国的安危,遇事冲动、粗暴,欲鞭挞嘲弄者,险些闯祸。

流亡到齐后,受到了齐桓公的优待,“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于是他就想苟安下去,而忘记了复国的大业。齐桓公死后,国事逐渐衰落,齐女姜氏及随从子犯等觉得齐国无力护送重耳回国即位,便设计以酒灌醉重耳,敦促他离开齐国,可是重耳酒醒之后反而“以戈逐子犯”,这个细节说明了他贪图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

后至曹、至郑,都受到了轻视、冷遇,应当说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尤其在曹国,面对曹共公猎奇、变态的观裸行径,重耳似乎并没有暴怒,表现出一定的忍耐。而当僖负羁馈飨赠璧时,重耳谢绝了贵重的玉璧,反映了重耳此时能够不贪恋钱财,知礼有度。

到了楚国后,由于经过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重耳的性格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面对楚王的询问,他不卑不亢,很能掌握回答的分寸,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一个流亡国公子敢在强楚面前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说明重耳已经具备了一个大诸侯国政治家的风度。

亡秦时,重耳懂得在外交上争取友邦的支援,“降服而囚”谢怀嬴,他变得忍辱负重,能够礼敬别人,取悦强者。在秦穆公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赋《河水》表示对秦的友好(实际上是邀誓,希望取得秦国支持的承诺),博得了秦穆公赋《六月》以许嘉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穆公对重耳的信赖与支持,这是重耳成熟的另外一个表现,他自己已经能够见机行事、运筹帷幄,终于取得了强秦的帮助。

后来,在秦国的援助下,重耳回国即位,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一系列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会集诸侯,邀请周天子也参加,最终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强者——“五霸”之一。

文章所节录重耳出亡的篇章,写出了重耳由一介幼稚无知、希图安逸、缺乏谋略的贵族公子,在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个老谋深算、勇于创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的性格变化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重耳的性格变化也反映了政治对人的影响。】

7《长恨歌》

三、简析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参考答案: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和后人,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不已。

2.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参考答案:参见课本[评析]第二段(P108)。诗人以宣扬至情至性与美感为主旨,这首诗能打动人,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也在此。其他理解诸如?丽色误国?、?荒淫误国?等均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后人的渲染。

3.《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结合诗中第二、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参考答案:第二段,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第三段: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如?春风桃李?与?秋雨梧桐?;通过当下对昔日欢愉的孤零回忆,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通过孤景的

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从孤灯写到报更的钟鼓,再写到霜重衾寒,写到梦魂难求,借助于环境气氛渲染,把唐玄宗那种空空荡荡、黯然神伤、孤独悲凉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8《惊梦》

三、简析题

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丽质天生,聪慧过人,热爱自然,热爱自由,情感丰富,追求个性解放。

2.《惊梦》一出在全剧中的艺术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惊梦》表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为因梦生病直至伤春而亡的情节提供了可信的依据。这出戏构思新奇,匠心独运,此前的所有笔墨都是为它而巧作安排,此后的情节又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可以说,无此一出,便无《牡丹亭》。(参见P112 ?评析?内容的第二自然段)

3.《惊梦》一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杜丽娘的心理与情感?

参考答案: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止来显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②通过景物描写,以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心理;③通过直接倾诉和间接虚写的结合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

9伤逝

1. 分析《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答: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封建、守旧、冷酷、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生存(经济)压力。但二人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尽管他们因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却过于狭窄,未能正确认识爱情在全部人生中的位臵,以至于在组成家庭的目标实现后,没有了新的人生的动力,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为此,作品提出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同时,涓生、子君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忽略了环境对个人爱情生活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忽视了获得生存权的重要,缺乏韧性战斗的思想准备,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面前惊慌失措。作品由“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题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

2. 阅读“五四”时期同类题材的作品,了解“五四”时期文学作品对个性解放和婚姻恋爱主题的表现,体会鲁迅《伤逝》主题思想的独特性。

答:参阅《〈伤逝〉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10《伊豆的舞女》

l.《伊豆的舞女》的叙事技巧里有一种纤秾的诗意,请以“我”与舞女熏子的几次单独相会为例,试加分析。

答:参见“文本资料·艺术特点”中的“人物塑造”、课文[评析]与“延展资料”中王静《<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一文中的“三”。

2.川端康成擅长抒写“心理事件”,请以“我”与熏子的心灵交流为例试加分析。

答:参见“文本资料·艺术特点”中的“人物塑造”与课文[评析]。

3.小说中的恋情故事与风俗画、风景画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它传达出了作者的什么叙事意图?

答:参见“文本资料·艺术特点”中的“环境描写”与课文[评析]。

11《警告青年》

1.反复阅读,感受作品文辞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答:(1)舍弃讨论,“不由分说”,直接进入话题的核心;(2)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情绪激昂地直接呼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2.从我们青年人的角度,谈谈读了本文的体会。

答:可以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现实进行思考。

3.思考本文所陈“六义”的现实意义。

答:略。

12西西弗神话

1.能否选择中国的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阐发其哲学意蕴? 答: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和“吴刚伐桂”等。 2.分析作品中的西西弗形象。

答:(1)人类荒谬命运的象征与缩影;(2)体现了加缪所主张的反抗精神。 3.为什么说“应当想像西西弗是幸福的”?

答:(1)西西弗在对荒谬的反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2)我们目睹和感受着命运的荒谬,以及西西弗的反抗,“应当”获得深刻的启示,从而把对西西弗和我们自身荒谬的反抗视为“幸福”。

4.作品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1)作品的构思以著名神话为基础;(2)西西弗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3)语言简洁有力,饱含深厚的哲思、诗意与激情。

13《老子》五章

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 “一” “二” “三” 万物 “有”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 孔子的“道”: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14《庄子·秋水》节选

1、《秋水》中共设了多少譬喻来说明人类的无知?

答:(1)河伯与海若(第一段);(2)海若所举的部分包含若干则(第二段)。

2、《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秋水》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推衍。请从《庄子》一书中再找出一些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或寓言。

答:这在《庄子》中随处可见,因为“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大”、“小”正是最基本的一组相对概念。

3、清人林云铭评论《秋水》:“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运词变化,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见《庄子因》)请结合阅读《庄子·齐物论》谈谈你对林云铭评论的理解。

答:《齐物论》是《庄子》论述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作。此篇认为客观事物本来就不分彼此,是齐同的,而人们关于是非、然否的争论都是出于私心成见所致,故万物应该齐同。

15湖光水色

1、请阅读《瓦尔登湖》中的《冬天的湖》,试比较该文与《湖光水色》在叙述描写艺术

上的异同?

答:1、相同点:对象相同,都是写瓦尔登湖;哲学旨趣相同(请参见“作者评介”中的“作者生平与思想”部分)。2、不同点:《冬天的湖》有更鲜明的季节特点,以“议论”说理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得更频繁,强化了散文的哲理性特征。

2、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方式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摹状,是对叙述描写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情态、气味等进行描摹状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描写的基本手段。它通常以抓住这几个方面的恒定的静态特征为目的,意在达到“真知”,梭罗却以此写出对象的瞬间变幻,从静中写出动来,这是由他的超验哲学旨趣决定的。比喻的修辞方式,也可以从求“变”这一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很多,这里从略。

3、《湖光水色》对瓦尔登湖光影与色彩的变幻,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试作具体分析,并阐明作者如此描写的意图和意义。

答:课文评析包容了本题所要回答的内容,请参考。

16《大自然在反抗》

二、简答题

1.卡逊在文中谈到的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两个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第二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某些昆虫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后果:导致环境防御能力全面持续降低,引起了昆虫种群平衡的灾害性失常,有害昆虫的骚扰更加严重,这不但会对农业造成损害,而且还会造成疟疾、血吸虫等疾病的流行。

2.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具有自然控制作用,试分析其控制得以实现的过程与原理。

参考答案:捕食性昆虫是直接杀害和削弱其他昆虫的昆虫,它们种类繁多,例如黄蚂蚁、黄蜂、食蚜虻蝇、瓢虫、蜻蜓、草蜻蛉等等都是,它们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

寄生昆虫并不立即杀死宿主,它们用各种适当的办法去利用受害者作为它们自己孩子的营养物,从而间接地制止了许多害虫的大量繁殖。例如许多蜂和蝇完全依靠寄生作用来消灭其他昆虫的卵及幼虫而生存。

3.思考作品中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所阐扬的人文精神。 参考答案:

⑴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课文没有直接阐述?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从课文对自然平衡原理

的介绍和破坏它的严重后果的描述,以及后面介绍的科学家制定的控制害虫的新计划看,她理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们必须在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的前提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用作者在课文结尾引用的加拿大昆虫学家G〃C〃尤里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我们能够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发现一些限制生物种群的设想和方法。(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

⑵关于?作者所阐扬的人文精神?

《大自然在反抗》课文虽然阐述的是科学理念,没有直接使用?人文?或?以人为本?一类的词语,但是确实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者正是站在人类利益的立场上(即以人为本)来阐述环保理念的。为什么她那么坚决地反对滥用杀虫剂呢?因为它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结果给人类本身带来了灾难性的危机。为什么她肯定毕凯特博士新的喷药计划呢?因为它不会破坏自然平衡而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符合人类的利益。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不是指君王、贵族、官员等少数人,或某个利益集团,而是指所有的人(或绝大多数人),因为每一个人的权利都是天赋平等的。?以人为本?就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是否符合人类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依据。在这个意义上,人文与科学之间就有了一座天然的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课文中说到的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对化学公司的投资人或少数研究者可能是有利的,但是污染了环境,危害的是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因此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论证、揭露它的危害,恰恰体现了人文精神,可见真正的人文精神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并不矛盾的。

4.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形属于环境污染?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无统一答案。

17《西铭》

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铭》的影响。

答:(1)乾称父、坤称母,以《易经》中的乾坤思想建构宇宙观念,以人类为天地宇宙之子,生命的过程顺从于天地的变化规律。这个宇宙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以人为宇宙大化中的一分子;

(2)《盂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从注释中找出张载引用《孟子》的字句。可以集中地发现,他的人性论、存心养性,知天知命的观念都受到孟子影响。其中涉及到人如何了解自性,完成天赋予人的道德使命,完成人的生命价值等问题,包涵了信仰与宗教的情绪。

2.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结合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等观念,讨论《西铭》一文的美学价值。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渭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尽心下》

答:孟子这段话,表现了—个道德主体体验出的一种层层递进的精神境界。由善而真(信)而美而全(人),再进为圣与神,主体与宇宙合为—体。在《西铭》中,我们也发现张载与孟子—样,皆能以主体的道德生命为基础,来不断深入地体验弥漫于整个宇宙的精神境界。其体为宇宙之塞,其性为大地之帅,民为同胞,物为所与,这种与天地宇宙共为一体的精神,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人焉”(《尽心上》)的境界。

3.比较一下《西铭》中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异同。也可以比较这一思想与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有何异同。课后可就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写一篇小论文来阐述你的见解。

答:选择《墨子·兼爱》来阅读,进行比较。要注意分辨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理论根据有何不同。宋代就有人认为张载这一思想同于墨子的兼爱,但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18<回答>

1.分析《回答》的精神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人格形象。 答:(1) 怀疑、理性和批判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2)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战斗精神和青年战士勇敢不屈的人格力量。 2. 谈谈这首诗意象创造的特点。 答:(1) 鲜明、独特和坚实;

(2)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 (3)通过意象表达感情。

3.为什么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答:这是诗人的荒诞而又丑恶的历史与现实的冷峻概括,也体现了诗人不同流俗的、勇敢的战斗豪情与牺牲精神。

19命若琴弦

1. 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2. 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3. 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20《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

1. 中国的科学人道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请以李约瑟的论述为据进行概括。

答:李约瑟在文章中论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自对中国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他把中国的科学人道主义看成是它们的思想的一种融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是中国科学人道主义世界观的两个理论基础,它们的共同点是“变”。问题可以用这样的思路进行思考。课文“评析”及“作品资料”部分对这一问题也有所论述,可参考。

2. 李约瑟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就像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谱写的两部交响曲,而其基本旋律却是完全一致的”。请结合李约瑟的有关论述,谈谈你的认识。

答:李约瑟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但更强凋它们的相同性,而相同性使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汇合有了基础。请参考课文“评析”及“作品资料”部分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3. 李约瑟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现代科学对于人类文明所能起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答:李约瑟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组织层次上升”的过程。现代科学对于人类文明所能起的最大作用,就是“使整个世界在地面上统一起来”,向更高级的组织和联合形式发展。请参考课文最后的4个自然段。也可参考课文“评析”及“作品资料”部分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2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二、简答题

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是否意味着否定终极关怀?

参考答案:不是。终极关怀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它能够将有限的生活境遇

指向无限的生命意义。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

2.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意义何在?托尔斯泰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简洁的回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托尔斯泰有关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课文第二部分讲到自然科学、现代医学、艺术科学、法理学、历史和文化

科学各自的具体价值,同时指出它预设的终极意义无法由科学方法证明。第一部分总论并没有正面阐述“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意义”,只是说它不具有解决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但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演讲中,尤其是第八部分,韦伯充分肯定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价值:教会学生承认那些对于他们的价值观而言“令人不舒服的”事实(第六部分);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知识;教会并训练人们的思维方法;帮助人们头脑

清明;作为“职业”的科学,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理性)思考。概括地说就是提供有关客观世界的事实及其规律的知识,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托尔斯泰说:“科学没有给我们答案,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否认的事实。”但这仅仅是说科学不提供以下问题的答案:“我们应当作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有人把托尔斯泰的回答理解为“学问是没有用的”,完全错误,因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并不说明它没有用。科学研究是否有价值不由它自己来证明。

韦伯的演讲实际上是在鼓励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将献身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终生从事的志业,而不要以这种志业是否具备现实关怀、终极关怀为择业标准。

22《世说新语》六则

三、思考题

1.什么是魏晋风度?

参考答案: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追崇的典范,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也叫魏晋风流。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风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即称为名士行为标志的?清谈?。 对魏晋风度的评价,历代大致是贬斥的(消极方面)。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历史考察,不难发现“魏晋风度”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魏晋玄学是东汉以来思想和社会历程的必然结果。从那时开始到唐五代,人们的思想并不为儒家思想所囿。这也能算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功劳吧。

2.结合六则短文体会《世说新语》隽永简约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隽永,指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简约,这里指语言文字经济简要。这里的隽永简约主要是指《世说新语》文本语言的言简意深、言要味长的艺术风格。统观《世说新语》全书,这个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世说新语》共36篇,涉及重要人物五六百人,记事1130余则,内容极为丰富,可是全书仅6万字左右,其语言之简约不言自明。(结合所选短文进行分析)

23《中国书法》

1. 结合作品,思考“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的含义。

答:这主要是源于作者对书法艺术美的深入理解。他强调书法艺术美的核心在“韵律”,

而韵律之美正体现为运动,因为作者认为“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这是对于中国书法艺术一种深入独到的见解。

2. 体会本文在“中国书法”介绍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答:作者在论“中国书法”背后蕴含着深入的美学思想,最基本的是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即万物有灵原则,这一观点将人类艺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个整体,是中国道家思想文化的一种体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

3. 仿照本文的体例,写作一篇介绍中国文化其他方面(如京剧、

绘画等)的文章。

答:略。 24

佛像和我们

1. 1. 追寻艺术家中国佛像之美的发现之旅,学习发现艺术之美。 答:略。

2. 2. 理解艺术家“回归的发现”中蕴含的深意。

答:熊秉明要把自己1999年北京的艺术展命名为“远行与回归”。在本文中艺术家将自己的发现称之为:回归的发现。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许多像熊秉明这样的海外华人艺术家,在深谙西方艺术文化后,返身观照本土文化、本土艺术,所谓“回归的发现”是一种理性的重新发现,如文中说,“那是对自己古传统新的正视、新的认同、新的反思”。

3. 3. 熊秉明另有一篇题为《黑人艺术与我们》的艺术随笔见之于他的艺术随笔集《看

蒙娜丽莎看》,读一读,思考艺术家又是如何发现我们完全陌生的艺术之美的? 答:略。

25《贝多芬百年祭》

三、简答题

1.贝多芬的为人与他的音乐共同塑造了他的个性,法国大革命曾带给他深刻的影响。你是怎样理解时代给个人的影响,以及作为音乐家的个人给予时代和大众的影响的?

参考答案:贝多芬身处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氛围之中,当时革命及自由的思想盛行,贝多芬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同情,他对当时自由思想的同情也部分反映在他的乐曲中,乐曲《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献歌革命英雄的。作曲家身受时代精神的影响,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表达出来的,既有丰富的个性,也有震撼人心的艺术精神,传达出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魅力。作为一个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对公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读了本文,你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吗?试将贝多芬与莫扎特的音乐加以比较。

无统一答案。

26《春江花月夜》

1.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配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春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映,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究竟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美誉?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答:(1)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2)生前的名利和身后的名声不尽一致; (3)应注重自身质的提高,不应过于追名逐利;

(4)即使是数量很多的作家,真正为人传诵的作品也是不多的。

27李白诗二首

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 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 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 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一写“愁”,一写“独”,但诗人对“愁”没有正面落笔,对“独”更是没有明言,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反衬手法。写“愁”以消解言之,写“独”以相伴为托,均由反面切入,愈显其情之深之切,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

3.月亮是中国诗人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它在李白笔下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寄托了深厚的感情。李白写到月亮的诗歌多达近三百首,请从李白的诗歌中再找出几首描写月亮的作品来阅读,写一篇名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小论文。

答:目的在于由意象入手鉴赏古典诗词。

28、秋兴八首选二

1. 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杜诗中诸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均表明了他虽一生病苦,身不得自保,却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

答:可参“[评析]”,杜诗之感情蕴含在字里行间。第一首感情的焦点在于“孤舟一系故园心”;第八首……在于“白头吟望苦低垂。”

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答:参“注释”,目的有二:(1)突出描写的对象:香稻、碧梧;(2)协调诗歌格律,按照格律,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9《八声甘州》

1.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答:情景的交融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词人对景的有选择的采入,如“暮雨”、“霜风”、“残照”等;

(2)词人在描景时有意选择主观性的词语:如“潇潇”、“清秋”、“冷落”、“衰”、“减”、“休”等;

(3)词人对景物采用一些特有的描写手段,如拟人,“无语”等。

2. 柳词善用虚字,使词意一气贯注。这首词中便用了“对”、“渐”、“望”、“叹”、“误”等一串去声字,请问它们在表现力度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仄声字相对于平声字而言,节奏短促,有力度,在舒缓的语流中造成停顿,以引起思索,渲染气氛。这首词作中冷情、凄凉的悲伤情调正是通过这些词贯通起来,通过汉字声调的作用加深了感情在读者心中的份量。

30《摸鱼儿》

1. 陆游评辛词称:“君看幼安气如虎。”(见《寄赵昌甫诗》)试结合《摸鱼儿》说明辛词磅礴、沉郁的气势表现在哪里。

答:参见“[评析]”第三段。

2. “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

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正在于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3. 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恒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见《莲子居词话》)试举苏轼、辛弃疾两家的词作为例加以说明。

答:抓住以下三点:

(1)苏词清旷放逸,富于文人雅士之美,辛词雄豪悲慨,别具英雄侠客讽;

(2)苏词的豪放在气势的宏伟,意蕴的丰赡,辛词的豪放则在于多宏大内容,多生活悲慨;

(3)苏词天趣独到,无迹可追,辛词则手法多样,可作具体落实。

31《听泉》

三、简答题

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一下“泉水”和“心灵的泉水”的含意及作用。 参考答案:泉水清澈恬静,从不间断,如时间一样永恒,阅尽一切生物,可供飞翔的倦鸟歇息养神,照影照心;心灵的泉水是人们心中的宝镜,它常常提醒人们,告诫人们,教导人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美,正在于此”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美,正在于此。?既是自然和风景之美,更是人类聆听心灵深处泉水鸣声的自省之美。

3.作者是如何把写景、抒情和哲思融为一体的?

参考答案:东山魁夷笔下的自然和风景不是简单的再现与描摹,诗情的濡染使画意更见空灵、流动,而哲理的渗透则使诗情画意的文字更加耐人寻味。

32论语

1. 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略)

2.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1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2

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4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67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

891011

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12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

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见《论语新解》)

附:《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 注释:

1 乎:于。箸:通“贮”。布:表露,流露。形:显露,显现。

2 端:轻声说话。端:通“喘”。蝡:通“蠕”,微动,轻微的举动。一:即全,指人3 则:转折连词,却,只有。曷(hē):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 学:求学,学习。

的一言一行。法则:准则,规则。

5 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6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求教而你却告诉他,这

为进身之物。

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问:请教,提问。傲:急躁。囋:语声嘈杂,反复地说。

7 向:同“响”。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莫:没有。便:简便,9 说:详说,细说。

10 不切: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11 约:简略,不详细。

12 方:通“仿”,仿效。习: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实践。遍:普遍、广泛。

方便。其: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周:全。

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

33《与友人论学书》

1. 顾炎武所说的“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的文献出处在哪里,他为什么要拈出这两条来概括“圣人之道”?

答:(1)这两条出于《论语》,请从注释中找出。(2)顾炎武拈出这两条概括孔子的思想,一是重学问,反对明人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二是重道德的自省与履践,他认为孔孟皆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等实际的行为中体验心性,而不是抽象地议论心性。而更为重要的是顾炎武认为这种道德履践本身也是学的内容。

2.《孟子》中谈心性的地方最多,而顾炎武又是如何理解《孟子》的?

答:顾炎武认为孟子并不空谈心性,而是在出处、去就、辞爱、取与之间与弟子讨论心性。他还认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的思想最为重要,主张从自我反省出发,先立其本,不务玄远与空虚。

3. 阅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中的《廉耻》一文,结合本文的学习,讨论顾炎武的廉耻观,可以写一篇评论。也可以研读《日知录》卷七中《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等条目,展开讨论或撰写评论。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答:(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b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