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总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07 21: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总报告

我校课题组承担的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是2011年6月30日被甘肃省教科所立项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1】GHB033号)。经过两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定于6月中旬结题。现将具体情况简略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学困生无处不在,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我国重视学困生研究是在1978年以后,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学科教育、教育教学、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北师大教材,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导致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学困生的存在,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是一所城乡资源整合中新建的寄宿制小学。全校近400名学生中除少数学生是本地常住人口外,绝大多数为辖区内五乡镇及外县区打工人员子女,也有部分学生为寄宿生,其父母尚在农村务农。由于我校学生来源分散,家庭成员文化层次低,家庭教育相对落后,导致我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在城区17所直属小学中,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学困生的比例高15%,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现象更加突出。如果不重视学困生,将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是我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会使他们逐步走出学困的状况。 1、2研究意义

做好《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学困生的帽子,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建立学习自信心,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让更多的家庭减少教育孩子烦恼;让教育工作者们,尤其是一线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方面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关注、研究、转化“数学学困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2)、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 “以质量立校”,转化“学困生”势在必行。

(3)、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高效课堂改革的试点之一。 (4)、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为校本教研提供范例。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2、1课题界定:数学“学困生”,泛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因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较低,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最终完全失去数学学习兴趣,产生心理障碍和自卑心理,从而不能在本科上得到发展。

2、2、相关理论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学关于注意的相关理论;兴趣学习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九年义务教育法》、《数学新课程标准》、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理论等。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3、1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关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由此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针对学困生在课堂的种种表现,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提高学困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再辅助于有效的心理疏导、课后跟踪辅导、达到转化之目的,由此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通过两年的跟踪研究、汇总、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宜于我校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方式方法,进而推广到校内其他科目、乃至全区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来。

3、2研究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学困生的成因方面:学生方面原因;教师方面原因;家庭方面原因。 B“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有效教学引导》策略; 《学困生课外延伸跟踪指导》策略; 《学困生课堂表现的心理辅导》策略。 四、研究的方法

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相关资料、案例,尤其是小学数学方面的。

2、深入调查和访谈法:运用调查表、通过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个别访谈,全面掌握学困生在各个环境中的表现,支持转化策略的制定。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跟踪我校各个年级44名数学学困生,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案,明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形成有针对的转化策略。

4、观察分析法:课题组追踪全校44名学困生,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研讨,总结数学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共性因素。

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五、研究过程

前期准备工作:我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就开展了小学各个学科的学困生校内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11年初,我们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寻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制定研究方案与计划。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研究阶段: 2011年9月—2012年1月:调查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的形成原因,交流汇总,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成因》分析报告。

2012年2月—2012年7月:通过大量的小学数学学困生专项研讨课的调研分析,交流讨论,归纳学困生课堂的种种表现,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有效引导模式》的相关论文,并已发表。

2012年9月—2013年1月:开展针对《学困生课堂表现进行课外延伸指导和心理疏导》的专题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并已发表。

第三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通过对整个过程中的材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全体课题组协力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将最后的研究成果,即《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在全校、乃至全区兄弟学校进行推广,使各个学校“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从源头抓起,降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比率,同时为其他学科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帮助,使我校、我区、我市小学生得到全面良好的教育,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通过《学困生成因调查表—家长调查表、任课教师调查表》、《小学数学学困生个别访谈记录》对全校44名学困生(占全校学生的11%)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表现为三方面: (一)学生方面(60%) 60%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15%) 50@%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8%) 30%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6%) 20%4、自觉性和自制力差。(19%) 10% 5、学习方法、习惯差。(12%) 0%学生教师家长(二)教师方面(15%)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4%) 2、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导致严重偏科。(8%) 3、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伤害到他们的自尊。(3%) (三)家庭方面(25% )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一味强调大量做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低、中年级段表现尤为明显。(15%)

2、家庭变故因素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4%)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6%) 6、2、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

通过对学困生课堂的各种表现,展开跟踪调查,分析困难成因,进行心理疏导,研究解困方法。并就引导模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做些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教师关注当前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引导过程中的表现、有效引导后学困生的变化。着眼学校各班学困生的课堂表现,通过调查发现,与以前相比,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值得分享:

学困生课堂表现

1、 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困生。

2、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懒散。 其一,生理原因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患有多动症,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其二,情感原因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

三一班的小张同学上课总是望着一处发呆,叫他回答问题他不知道说什么。任课教师与其谈心才知道,他的父母几乎天天吵架,还动手,他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近来父母要离婚可是谁也不要他,他正为此恐惧苦恼,上课想别的呢,所以不集中。

3、学习自信丧失,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4、家庭教育不当,产生逆反心理。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期望,特别是中国家长这方面更加明显。所以有一些家长是封建家长制的,而且总是批评没有表扬。这使得学困生心理长期压抑。小陶是我这学年教的学生,学习成绩实在不理想,有时作业不按时完成,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我与他谈心,他说活着真没有意思。我不解,一个小孩子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后来经过多方面了解我得知,他父亲经常打他,他小的时候见他父亲老远就会吓得尿裤子。他说,我就不给他好好学,让他打死我算了。

课堂引导策略

针对这些具体的表现,老师们想了许多办法,渐渐交流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反复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建立“学困生”转化分析表,跟踪学困生学习动向 2、采用多种激励,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自身,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的点燃学困生内在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及时把握学困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让他们获得优先权:优先选题优先发言、优先提问、优先评价。并及时的对其进行表扬鼓励:“相信自己,你一定行!丑小鸭不是也能变成白天鹅吗?”通过情感激励 、成功激励,调整学生心态,增强学习自信心”

3、教给方法,培养习惯,使学困生会学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真是受益。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学习策略,因此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培养习惯,指导学习方法,逐步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

(1)学会听。 要求他们不仅要专心听,还要边听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来,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2)学会说。教师在为学困生提供优先说的同时,引导他们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3)学会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往往在解答数学题时,学困生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但是由于计算能力差而失分,感觉特别可惜。抓好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到:认真审题,加强练习。练习的方法要多样:抢答、竞赛、视算、听算等,训练时与教学同步,做到循序渐进,数量不宜多,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优化算法与掌握基础算法相结合。指导在计算之前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确定运算顺序,能否进行简便运算,然后边抄题边核对,抄完算式后再进行核对。强化口算训练,特别是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利用每节课前2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方法易行,效果显著,坚持每天口算,才能真正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张景华老师的《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之我见》一文在《课外阅读》2012年5月下刊已发表)

(4)学会合作。帮学困生结成课上同质互助小组,合理配置他们的学习内容,把握关键节点精心引导,让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中上等学生教学困生”的帮带作用。

(5)培养良好品质,提高数学素养。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4、改进教法,转变观念,使学困生想学。

(1)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启发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倡导体验教学,合作教学,激发兴趣,形成心理动力。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做到:一联系生活学数学。如学习混合计算“67-25+28”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思考。二通过体验学数学。记得在高效课堂培训讲座上,中国教师报主编李柄霖曾这样形象的比喻学习活动:“学习就如同打麻将,只有摸才会!”可见体验学习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交流会上,李小妮老师这样说:“在补习相遇问题数量关系时,我带领他们做相对迈步的游戏。一秒一步,两秒、三秒??直到两个人遇见。我和其他“观众”观察张三这时走的路程是多长,李四的呢。他们两个人走的路程和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引导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掌握了“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这个数学模型。我有时也教他们一些小窍门,如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可以在草稿纸上拓下来,用剪刀剪下来折一折。李老师具体详实的发言引起了其他尤其是高年级老师的共鸣,大家连连点头说是。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让学生通过课前体验,感受数学;课堂体验,理解数学;课后体验发展数学。

(2)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在课题经验交流会上,老师们对此感慨颇多:祁月萍老师谈了她的尝试:“小学数学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测试了,因为这是把他们跟大家放在同一标准下的评价,他们自然处于劣势的地位。回家怎么让家长签字?周围的同学会怎么看他?知识上的薄弱,自信上的缺失,颜面上的羞愧使得他们胆怯。于是我设计了小测验的A、B卷,这些学困生可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