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集体备课(2014-2015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2 0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杨础中心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窗 1 : 数对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程目标动词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学生易出现

第一单元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 主备人 王伟力 集备时间 2014年 9月3 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1.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强调:数对表示位置;数对中间的逗号的作用是看起来方便、清楚;掌握求数对的方法: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注意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数对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知识,熟悉的环境便于学生用“第几行第几列” 2、结合班级同学的座次,同学们课间操的队列来理解数对的知识。 1

的重难点及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 的问题实施略予以突破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作业布臵 修改补充 3、根据数对决定位置,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让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解 4、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且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 有效教学策决问题。 性解决。特别用到生活中去。 1课时 1、97页第8题

2

单 元 信息第一单元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 根据方向和窗 距离确定物主备人 体位置 王伟力 集备时间 2014年 9月3日 2-3 : 课标要求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仅凭单一的方向或距离是不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够的,只有将方向与距离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位置。 息窗学习的 3、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测量与描述。 “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1、第一步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标注,先说说红军大致在指挥部的什 么位置,即西北方向。 2、将沙盘转换成平面图,细看平面图,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长度是1(对课程标千米,引导学生再从距离和方向上描述红军阵地的位置,体会到要确定物准的结果目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即红军阵地在指挥部西北方标动词和过向,据指挥部10千米。 3、通过测量得出红军地的准确位置。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 程目标动词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会描 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 确立合适的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要3.感受与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 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现)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

趣。 1、找准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 3

的重难点及有将方向与位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学生易出现有效教学策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问题策略 作业布臵 修改补充 学生是否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1、学校在你家的什么位置?请说说你放学回家的路线。 2课时 2、要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 5、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且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 的问题实施方法。 略予以突破用到生活中去。

4

单 元 信息第二单元 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 窗 通分 主备人 王伟力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 3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 :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1.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会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式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 1.“理解通分的意义”中的“理解”要求是: (1)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异分母分数没办法比较,让学生探究比较方法,学生有的化成小数比较,有的通分子,有的同分母。在这一过(对课程标程中抓住时机,对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进行重点引导,让学生明白,准的结果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个过程就是通标动词和过分。 (2)通过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能直接进行大小比较,直观程目标动词感受通分了,就是统一了分数单位,可以直接比较分数大小了。 的含义确定2.“掌握通分的方法”中“掌握”的要求是: “教什么”) (1)能快速根据异分母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3)比较体会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比较简便。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1.理解通分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确立合适的等的同分母分数,就是通分,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 2.学习通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明确,要通分先要找两个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体、细致,可把它作为公分母,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 3.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判断是否实学生已经会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在进行异分母比较时很容易想到现) 用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 教学策略 1.温故知新,做好学习通分的铺垫。 通分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基础,因此在进行5

(针对学习探究通分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温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好以上两点,为的重难点及学习通分扫清障碍。 2.通分要在练习中提高速度。 学生易出现学生有时找的不是最小公的问题实施 通分要先找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有效教学策倍数,通分就比较麻烦,因此一定让学生找准最小公倍数,再利用分数的利用分母的变化规律找到分子的变化结果,略予以突破基本性质找出分母的变化规律,达到通分的目的。通分的速度需要在不断的强化中熟练内化。 性解决。特别 3.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是有经验教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在进行异分母比较时很容易想到师日常教学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但对于有些比较特殊的分母数值较大中长期摸索而分子较小或分子存在倍数关系的,可以同分子进行比较。 出的行之有4.在异分母分数的实际应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效的“小”招异分母分数的实际应用就是比较两个量的大小、轻重、快慢、多少等数。) 等。其中“芳芳6分钟着5只纸鹤,明明3分钟着2只纸鹤,兰兰5分钟着3只纸鹤,比较谁折纸鹤快?”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比较的标准:“每人1分钟各折几只纸鹤”或“每人折一只纸鹤各需几分钟”,同时一定让学生明确算理,知道应该怎样解决。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二个红点和绿点,对应自主材的红绿点练习1-3题; 第2课时完成自主练习4 - 11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问题:异分母的大小比较学生有的懒于通分凭感觉比较大小。 (1)理解通分的作用。 (提出教学策略:中的问题或 (2)规范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通分的结果分别写疑惑,研讨解在异分母分数的两边,这样便于比较。 决,形成策 (3)加大练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通分熟练程度。 略) 作业布臵

自主练习:9.10.11.12 其中12题可以让优等生自主选择作业,并有一定的奖励措施。 6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修改补充 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通分是运用旧知转化成新知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讨论补充感受转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第二单元 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 窗 异分母分数加减 主备人 王伟力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6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2 : 课标要求 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准”) 课标解读 1、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 1.“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中的“探索”要求是: (1)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自主探(课程标准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内容标意识。 (对课程标究的空间。 (2)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时,要让学生交流明确“为什么要通分”,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结合学生的理解再通过观察直观图更好的理解通分的原因。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中的“能正确计算”的要求是: 程目标动词(1)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能快速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的含义确定(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 “教什么”) (3)能进行简单的检验。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 1.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在此基础上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能转化成小数来计算,也可能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这其中教师要对学生转化成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通过直观图引导讨论“为什么通分?”规范计算方法,即“先通分在相加”。 2.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由于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交流明确算理。 3.观察归结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在分别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归结计算方法,交流明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8 现)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完全可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的重难点及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研究计算的方法,在交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学生易出现算理即可。 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提出教学问题:学生在异分母分数加减通分时找的公分母不是最简分数,计算比较麻烦。 策略: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认识到找最小公倍数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红点和绿点,对应自主练习1-3题; 第2课时完成对应自主练习4-9题。 2.用直观图突破重点“为什么要通分?”。 异分母分数加减中“为什么要通分?”学生知识初显的理解为不能直接相加,而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学生说不透,因此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让学生形象的看到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也就是每一份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而通分后分母相同,分数单位就相同了也就是每一份相同,可以直接相加,这样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为什么要通分。 3.观察比较中归结计算方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先观察思考,再交流规范。 中的问题或做公分母的必要性,同时加大通分的练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做好铺垫。 问题:学生计算的结果忘记约分。 疑惑,研讨解决,形成策略) 策略:强化结果的简化性,培养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是最简分数的习惯。

9

作业布臵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自主练习:第8题 (1) 计算出各题。 (2) 观察寻找出规律: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而分母互质时,两个分数相加(减),和(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数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差)。 (3) 自己列举出该类型的题,提高口算和计算的速度。 修改补充 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上课时教师要注意规范的板书异分母分数计算的步骤,让学生在自己 (讨论补充进行计算时有章可循,避免学生缺少步骤而加大计算的出错率。

1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第二单元 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 异分母分数窗 加减混合运主备人 算 王伟力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 10日 3 :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课标要求 1.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课程标准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中关于该信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息窗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标3. 3.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准”) 1.“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的“理解掌握”的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要求是: (1)能自主的读懂分数混合运算题,根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快速找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认识,分数加减的运算顺同整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让学生的计算体系的方法贯通起来。 准的结果目2. 2.“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中“学会计算方标动词和过法”的要求是: 程目标动词( (1)能快速确定运算顺序。 的含义确定( (2)能根据运算顺序确定通分方法,可以两两通分,也可以根据自身能“教什么”) 力3个分数一起通分,再按照计算顺序仔细计算。 (3)一定知道处理最终结果,要化简到最简分数。 ( (4)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通过自我探究让学生领会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在不断地强化中提(根据解读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整数加减的运算定律可以运用于小数加减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求明确、具生明确整数加减的运算定律同样可以运用于分数加减中。 3.含有异分母分数的方程。 体、细致,可学生会解答整数、小数的方程,含有异分母分数的方程学生第一次接判断是否实触,但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很强,可以让孩子交流方法,形成认识。

11

现)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 1.读明白算式,才能很好的找到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学生做计算题不是不会,大多数是因为不认真,因此在让学生下笔之的重难点及前一定让学生先读题,理解运算的顺序以及找到相对应的方法后再下笔计学生易出现算。 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个红点和绿点,对应自主练习2.熟练的掌握好通分、约分是提高计算准确率和速度的保障。 在异分母混合运算中,学生通分的速度慢而且计算的准确率不高,因此熟练通分是准确率提高的保障,再次是结果看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很多情况不知约分,看出约分学生有些生疏,要及时复习补充。 3、培养扎实认真地习惯,用心分析错误,在错误中提高。 计算出错小,具有扎实认真的计算习惯尤为重要,在练习中教师严格要求,逐渐养成扎实的习惯:同时多分析错误,提醒自我,避免重复犯错,在不断的纠错中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材的红绿点2-4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简算)以及自主练习的及对应的自第2课时重点探究自主练习5:主练习) 问题策略 (提出教学7-11题。 问题:学生对于运用减法运算律和一些特殊情况的异分母分数简算的中的问题或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策略:(1)温习减法运算律,能够熟练地左右推倒。 疑惑,研讨解决,形成策略) 作业布臵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2)强化学生的读题意识,避免胡乱做。 (3)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进行重点讲解,有针对性的练习。 自主练习的第1.6题 12

修改补充 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简算的方法有时不止一个,给学生较充足的探究空间,注意培养学生 (讨论补充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1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第三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9 月 11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 :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中关于该信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息窗学习的体的关系。 “内容标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准”) 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1.对于“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中“掌握”的要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 课标解读 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逐步完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不断(对课程标的观察体验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通过学习长方准的结果目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标动词和过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 程目标动词的含义确定 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中“认识”的要求: 结合长方体实物和长方体平面图,形象直观的理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放的不一样,所呈现的长、宽、高根据位置发生变化。 3.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中’“理解”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个长方体不断的消减,最后达到长、宽、高同样长,形成正方体,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什么”) 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长方体摆 14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现)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通过学生观察、验证、归纳,让学生系统的从面、棱、顶点,归结其特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认识长宽高。 熟练记忆长宽高,并不断变化长方体的位置寻找长宽高。 3.认识棱,清楚棱的分类。 明确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棱按长度分为3组,长一组,宽一组,高一组,每组有4条;按位置分4组,每组有3条,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是一组。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之和。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形成共识: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4+宽×4+高×4 =(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棱长×12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自主探究,理解长方体和正学生易出现方体的特征。 的问题实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生活中很多很多,因此让学生带着实物的长方体或有效教学策正方体,通过小组的合作看,摸、数、找,说,归结其特征,最大限度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略予以突破2.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性解决。特别特别是体会相对面完全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形是有经验教象直观的演示,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日常教学3.丰富的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中长期摸索测量身边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的长、宽、高,在操作感受会立体图形,出的行之有培养空间观念。 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个红点和绿点,对应自主练习材的红绿点1.2题; 第2课时完成自主练习4.5.7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第3课时综合练习。 问题:学生对棱的分类很混乱。 15

问题策略 (提出教学中的问题或策略: (1)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方体上棱的特点,明确按长度分3组。 (2)从实物的一顶点出发,让学生找出按长、宽、高一组分,寻找其疑惑,研讨解他几组,再把重复的删掉,得出4组。 (3)对比认识,加深印象。 决,形成策略) 作业布臵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修改补充 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1.测量身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运用12个小正方体摆长方体。 1.在寻找每个面的长、宽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可以利用实物2.让学生好好观察认识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会其余四个面相等。 (讨论补充写上长、宽、高,让学生反复的看、说、形成固定的空间观念和认识。

1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三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信息窗 2 : 方体的表面主备人 积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息窗学习的准”)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2.能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中“理解”的要求是: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程目标动词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长方体的表面积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能通过展开图清晰的看到6个面,体会6个面之和就是表面积。 2.“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中“学会”的要求是: 通过自我尝试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寻找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其中要利用好实物和立体平面图,好好体会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脑海中始终有一个形象的立体图,夯实好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位置,便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会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生活中球表面及的例子很多,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中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要求那几个面的面积,如何去计算,体会到求表面积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 12 日 任风良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中关于该信的计算方法。 “内容标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 探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同时会根据展开图想象能否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 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归结方法: 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2 + 长×高×2 + 宽×高×2 上下面面积 前后面面积 左右面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2 17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 下面面积 前面面积 右面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 = 棱长×棱长×6 3.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先想生活中实物的情况,寻找面的数量,再解决每个面的面积进行计判断是否实算求和。 现) 1、实物剪开与课件展开相结合,建立表面积。 让学生剪开手中的实物,由于没有棱,学生不便于观察,因此加上电脑课件展示,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 2、让学生尝试寻求计算表面积方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3、用实例形象直观感受表面积的多变性。 课件出示鱼缸、粉刷教室四壁、手提袋、火柴盒外盒、内盒等多个实例,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得到了多元的数学知识,深刻认识生活中表面积的多变性。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3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二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1.2材的红绿点题; 第2课时完成自主练习3-6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第3课时完成自主练习7-9题。 问题:对于生活中实际情况求表面积,需要考虑的方面太多,学生计18

(提出教学算的准确率有待提高。 中的问题或疑惑,研讨解决,形成策略) 作业布臵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1、测量数学书,求给数学书包书皮,大约需要多大平方厘米的纸? 2.摆放《聪明小屋》,寻求面积减少的规律。 策略:(1)实际情况要让学生说清方法,找到那几个面的和。 (2)根据想法,再仔细求出所需面的面积。 (3)计算过程要仔细认真考虑周全。 修改补充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讨论补充很强,学生计算中出错很多,教师不要急躁,多给学生表达方法的机会,及需要注意慢慢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 的方面)

1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14 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单 元 信息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窗 体积和容积 主备人 任风良 3 :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 ①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息窗学习的容积的概念。 “内容标 ②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中“理解”的要求是: 学生对于体积和容积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通过实验让学 课标解读 生明确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积让学生明确只有里面是空的,才能有容积,它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2.“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或容积单位件的进率。”中“掌握”的要(对课程标求: 准的结果目(1)从回忆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标动词和过性。 程目标动词(2)由于物体差别不大,无法直接判断,引发统一体积单位的想法,的含义确定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模型来摆,以个数多少判断物体大小。 (3)给出体积单位,并与实物相联系,体会它们的大小。 “教什么”) (4)电脑分割1立方分米,分割成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会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想象推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5)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联系起来记忆,明确容积单位一般计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

1.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和容积很抽象,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一次物体大小比较,得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进而体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要比较体积与容积,让学生思考明确体积和容积有区别,有的物体有体积但不一定有容积,一般情况下容积比体积小一些。 2.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或容积单位件的进率。 20

确立合适的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现) (1)了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并与生活中的(2)熟练记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了解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但两类单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体积单位一般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固体、气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盛液体的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 (4)熟练记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以及进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3.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互化。 能快速找到单位间的进率,运用乘进率或除以进率进行互化。 1.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伊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看出“石子占有空间”。接着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中设计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水面升高”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沙子装不了”来体验“木块占有空间”,让 “物体占有空间”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做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再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教学目标,要实物联系起来记忆。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21

4、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提升概念 游戏:玩一玩、捏一捏: 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二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1.2.5材的红绿点题; 第2课时完成第三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3、4、6.7.8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问题: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互化有些困(提出教学难。 策略:(1)熟练记忆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字母表示。 中的问题或疑惑,研讨解决,形成策略) 作业布臵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修改补充 (2)记熟单位间的进率。 (3)找准方法,确定好是乘还是除以进率。 1.调查生活中有些常用物体的体积。(10个) 2.调查生活中瓶瓶罐罐的容积。 (讨论补充在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时教师的操作过程要规范并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和思及需要注意考,每一层次的操作都要体现不同的目的,并使学生有所收获。 的方面)

2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窗 4 : 课标要求 中关于该信第三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体积和容积的计算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 9月16 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让学生经历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2.通过简单的应用练习,深化对公式的理解,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课程标准的实际问题。 息窗学习的问题。 “内容标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准”)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程目标动词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

1.“让学生经历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中的“理解”要求是: (1)在摆小正方体的过程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归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解决”的要求是: (1)会根据已知信息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解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2)会解决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体积,理解计算方法与体积相同,注意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3)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区分要求的是底面积,还是表面积、体积或容积。 一、操作体会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给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23

现) 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理解掌握a的立方表示的意思,并能准确的计算。 (1)对于a的立方能熟练的掌握表示3个a相乘。 (2)会对a不同的取值进行熟练的计算。 三、会运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计算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生活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要让学生认真读明白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找到合理的计算方法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四、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培养了需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要的环节。 的重难点及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易出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问题实施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有效教学策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略予以突破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性解决。特别 3.讲练结合。 是有经验教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出一组练习题,师日常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再出示一组中长期摸索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出的行之有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效的“小”招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数。)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4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3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二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1-3材的红绿点题; 第2课时练习巩固:自主练习5-8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第3课时综合练习:自主练习9-12题。 问题: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中寻找相应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例如三峡大坝,每个泄洪孔的宽是21米,高是126米,泄(提出教学一定的难度。) 中的问题或洪时,水的流速是每秒钟1.8米。疑惑,研讨解策略:生活中这样的实际例子很多很多,因此要加大积累学生的生活决,形成策常识,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认真读题时能够呈现水流的样子,体会水的流速就是长方体水柱的长,从而理解长、宽、高,找到解决略) 问题的方法。 作业布臵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修改补充 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25

测量电冰箱、衣柜、苹果箱、化妆品盒长、宽、高,求出它们的容积 在最后的综合练习中表面积、体积、容积相互穿插,一定让学生体会 (讨论补充好要求的是什么,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计算的准确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第四单元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窗 分数乘整数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 16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 : 课标要求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能够运用乘法的交换律,自行解决整数乘分数的计算问题。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

1、理解算理: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计算? 2、怎样计算:分母不变,整数只与分子相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能够运用乘法的交换律,自行解决整数乘分数的计算问题。 1、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计算的结果往往不约分,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数,比如26×2/13、51×3/17等。应强化这样的练习。 2、学生在计算时,整数和分子约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学生在计算时,有时把整数约分后的数与分母相乘,这样可以要学生:分母约分后的数写到分母的下面,整数约分后的数写到整数的上面,这样可以避免一些计算的错误。 26

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第一个红点,第二个绿点,对应自主练材的红绿点习1-6题; 第2课时练习课,完成自主练习7-13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修改补充

2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第四单元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窗 一个数乘分数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 17 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2 : 课标要求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课程标准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中关于该信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息窗学习的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内容标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准”)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程目标动词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现) 28 1、借助直观教学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先通过直观图理解1/4×2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2个1/4是多少,还可以表示求1/4的2倍是多少。这样便于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接轨。 3、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4×1/2,表示1/4的一半,即1/4的1/2是多少。 4、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理解有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修改补充

29

1、 学生对一些分数的意义理解得不透彻,比如“每小时织1/4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1/4米”,再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教具:用一张长方形的纸表示“1米长”的围巾,让学生找出1/4米。 2、 学生理解“1/4×1/2”的意义是难点,可以通过直观教学,用一张长方形的纸表示1米长的围巾,先让学生表示出1/4米,让后在通过小组讨论,怎样表示出“1/4×1/2”。 3、 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出现“分母与分母约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弄清为什么要分子与分母约分。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第一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1、6题; 第2课时练习课,对应自主练习余下的题目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四单元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解决“求一信息个数的几分窗 之几是多主备人 少”的实际问题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程目标动词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集备时间 2014年 9 月 18 日 3 : 任风良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也是后面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是学生掌握这种问题的解答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学生找不出单位“1”,写不出等量关系式。可以在课前练习中进一步强化训练,让学生通过感悟,掌握等量关系式。 2、有的学生虽然能列对算式,但思路不清晰,这样当学习了分数除法后,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乘除混淆的问题,方法混乱。在这里一定要强化训练,每一题都要弄清“为什么要用乘法列式解答”。 2课时。 30

(具体至教第1课时完成目标“1”,第一个红点,第二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1-5材的红绿点题; 第2课时练习课,,对应自主练习6-10题。 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修改补充

3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窗 4 :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问题策略 修改补充

32

第四单元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分数连乘应用题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 9月 19 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并能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1、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解答。 2、题目中涉及到两个单位“1”的量,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找好把谁看作单位“1”,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3、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并能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1、要让学生会画线段图,会分析数量关系,会看线段图。 2、要求学生正确找出单位“1”,这种分析第一步求什么,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再求什么,又把谁看做单位“1”,能写出等量关系。 4课时。 第1课时完成目标“1 、2 、3”,第一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1-2题; 第2课时完成目标4 、5,第二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3-7题。 第3课时完成目标6,第三个红点,对应自主练习8-11题 第4课时综合练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四单元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 9月 19 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信息窗 5 : 倒数的认识 主备人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理解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4、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求一个真分数后假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即可。 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问题策略 作业布臵

33

2、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用除以这个数。 3、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4、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1课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信息窗 : 可能性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问题策略 作业布臵 修改补充

34

第五单元 谁先上场——可能性 主备人 王伟力 集备时间 2014年 10月 10日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由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相对抽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借助有趣的的活动和直观图示进行学习。 本本单元可能性大学习内容是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教学上,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然后交流。重点交流: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优点? 1、结合具体实例,鞥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2、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有序性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一课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六单元 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 分数除以整数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 年 10月 13日 信息窗1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是本窗口的重点内容,它是学标动词和过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材呈现了一个让学生发程目标动词现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借助图形语言和符合,的含义确定理解并掌握知识。 “教什么”)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现) 教学策略(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

1、引导学生感受分数除法(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 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创设了一系列情境,简明、直观、信息明了,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35

“小”招数。) 二、是数形结合,夯实基础。 为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安排一些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引导学生会借助操作、涂色或画线段图等方法,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是扎实训练,强化技能。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在学习新知后,对知识的理解也必然参差不齐。而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课时安排(具2课时 体至教材的第一课时完成目标红点标示。 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第二课时学生独立完成绿点标示的问题。 习)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参加过什么兴趣小组,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然后出示布艺兴趣小组“给小猴做衣服”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问题策略 教学红点问题时,先引导学生从信息窗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结合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借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另外也可以使各种方法之间互相验证,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一种方法更好,使学生具有算法的初步优化意识。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随课测评一 修改补充

3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六单元 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 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时间 2014年 10月 14日 信息窗2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的含义确定“教什么”)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引导学生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程目标动词则。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教学目标 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行计算。 教学目标,要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思考、归纳、概求明确、具体、细致,可括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 判断是否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策略(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

37

易出现的问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突破性解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直观法”和“画图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借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助操作、画线段图等方法,探索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常教学中长 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 在画一画的环节,首先要解决1/5米怎样表示,再解决2米中有几“小”招数。) 个1/5. 课时安排(具体至教材的2课时 红绿点及对第一课时完成目标红点标示。 应的自主练第二课时完成绿点表标示的内容 习) 第2个红点教学 “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这个问题的解决,应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由于由第一个红点做基础,可让学生独立解决并画图理解算理,再在小组里共同分析,解释计算方法。由于学习是开放性的,学生自由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可能会出现多种推导的方法,问题策略 这时老师可补充肯定各种不同的推导方法,重点借助直观图,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交流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发现 2÷2/5 的计算方法:2除以2/5 就等于2乘2/5的倒数。这一环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体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随课测评二 修改补充

3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六单元 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集备时间 2013年 10月 17日 信息窗3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于该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对课程标准的结果目标动词和过主备人 任风良 集备人 五年级数学组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程目标动词的理解,提高学生解答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的技能,为今后解答分数除法的含义确定应用题打好基础。 “教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目标,要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判断是否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 教学策略(针 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易出现的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实施有效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予题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其等量关系是相同的,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只是已知、未知条件有所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指导学生

39

经验教师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在列方程解决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问题,体会方程的优越性,逐渐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行之有效的 “小”招数。) 课时安排(具体至教材的2课时 红绿点及对第一课时完成目标红点标示,自主练习2、3、5、6。 应的自主练第二课时自主练习7-18。 习) 本节教材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般都有几种解法。这些解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类是用方程解。对于比较简单的求“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我同意学生选问题策略 择其中的一种解决,但要求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列方程解。对于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学时学生已感知难以用算术方法解,只要知道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就可,不要求掌握,平时做题时要列方程解。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随课测评 修改补充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6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