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31 0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试卷1

一、填空题(共10空,每题1分,共10分)

1.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分配,一是 分配;二是 分配。

2.人类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可分为 和 。 3.衡量收入差异的指标是 。

4.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是一种 、 和 的关系。

5.从理论上说,公共收费主要是针对准公共商品的 征收的费用;而混合商品中效益外溢部分的成本则主要通过 来弥补。 1.一般性(经济);权力(财政) 2.公共需求 私人需求; 3.基尼系数 4.互补;互替;互动 5.私人受益部分;税收。 6.中央公债;地方公债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 E.其他收入 3.生产效率的实现要求任意两种商品的( )相等。

A.边际转换率 B.边际成本 C.边际替代率 D.边际效用

4.在增值税税法中,允许企业扣除外购货物、劳务已纳的增值税及外购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部分所含增值税的,则其增值税属于( )。

A.生产型 B.收入型 C.固定型 D.消费型 E.增长型 5.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 )

A.分类所得税制 B.综合所得税制

C.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D.个人自行纳税制度 E、源泉扣缴制度

6.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内容是( )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7.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8.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 )

A.公债 B.规费 C.税收 D.国家预算 E.国有资产 9.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表示的是( )

A.企业税收负担率 B.个人税收负担率 C.宏观税收负担率 D.综合税收负担率 E.行业税收负担

10.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偿还公债的基本手段是( )。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赖财政盈余 C.通过预算列支 D.借新债还旧债

1.A 2.B 3.A 4.B 5.A 6.B 7.C 8.C 9.C 10.D 三、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现象的有( )

A.税收 B.财政拨款 C.行政性收费 D.财政补贴 E.国债 2.无偿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分配

C.罚没收入 D.各种借款收入 E.公共收费收入 3.下列属于混合商品的是( )

A.法律法规 B.教育 C.行政管理 D.社会保障 E.货币发行 4.私人需求的特点有( )

A.受益的内在性 B.可以划分层次 C.需求的分散性 D.是一种整体需求 E.主要通过生产和购买私人商品来实现 5.税收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节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A.设置税种 B.调整税率 C.减免税政策 D.强制征收 1.ACE 2.AC 3.BD 4.ABCE 5.ABC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是分配对象不同。( )

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为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关键是国家的需要。( )

3.帕累托改善是社会总福利改善的变动。( )

4.公共部门既可以是公有制部门,也可以是私有制部门。( ) 5.私人组织不提供公共商品。( )

6.采取明补方式的财政补贴可以改变补贴商品与非补贴商品的需求结构。( ) 7.税收收入增加会减少预算赤字,税率提高不一定会增加税收。

8.税收是纯公共商品的成本,与给予被征收者的特殊利益并无直接关联。( ) 9.公共收费是对准公共商品全部成本的回收。( )

10.公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8.对 9.错 10.错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市场机制: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 2.财政职能: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具有的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六、简述题

1. 简述财政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2)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3)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

2.如何分析技术进步与财政收入规模的关系?

(一)技术进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质量,增加了国民收入,总而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技术进步降低了物耗比例,提高了人均产出比率和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率。

3.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一)税种因素。税负转嫁与商品价格变动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对于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价格的联系不密切或不直接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从主要税类看,一般来说,商品课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而所得课税难以转嫁,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商品的供求弹性。商品的供求弹性是指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供给或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具体为商品价格变动程度与商品供给量变动程度(供给弹性)或与商品需求量变动程度(需求弹性)的比值。对于供给弹性而言,一般来说,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在调整和确定生产数量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并最终能使其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将商品销售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回旋余地较小,从而难以控制商品销售价格水平。对于需求弹性而言,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大,商品价格更多的取决于买方;而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购买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小,商品价格更多的取决于卖方。显然,从税负转嫁的角度看,对供给弹性大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若把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结合

起来分析,则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可以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只能由自身承受。在个别情况下,若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则税负由销售方和购买方等量承担。

(三)课税范围。一种税的课征范围不同,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若一种税对所有商品都同等课征,购买者无法找到不征税的替代商品,只能接受因课税而形成的商品加价,因而税负容易转嫁;若一种税只对部分商品课征,且购买者可以找到不征税的替代商品,则这种税的税负难以转嫁。

4. 简述公共收费与税收和异同。

公共收费与税收在属性上具有很多共同特征:第一、公共收费和税收的执行主体都代表国家或其授权机构,体现一种国家或公共部门的行为。第二、公共收费和税收在本质上都是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并影响着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第三、通过公共收费和税收形成的收入都用于满足国家履行其职能的物质需要。

公共收费与税收的差异是:立法层次不同;执行主体不同;收入性质不同;功能不同;款项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不同。 七、论述题

1.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如何划分的。

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即事权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的基本依据。实际上,各级政府的事权是财政职能在各级政府间具体界定的结果。不同级次的政府所承担职能的侧重面有所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要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在各级政府间具体划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覆盖整个国家,凡本国公民或居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它所带来的利益,因而适合于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的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以内,适合于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而受益具有地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或部分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则适合由中央与地方联合提供,或由地方为主、中央资助,或由中央为主、地方适量出资。

收入分配职能的划分首先应从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平目标的要求考虑,由于社会公平在各地区之间应有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体一致的标准,因而中央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协调收入分配水平和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上要担负主要责任,如确定所得税制度、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等。地方主要是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框架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措施。

经济稳定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因为经济稳定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地方经济的稳定从属于国家经济的稳定。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是完全开放的,生产要素能在地区间自由流动,若在地方运用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图稳定当地经济,难以产生应有的乘数效应,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况且,地方也不拥有货币供给、利率调整、进出口水平控制等相关的政策工具。

具体来看,应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安排进行决策,调节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结构,保持总供求平衡并促进宏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全国性公共商品和混合产品,承担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在收入分配领域,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范围内,兼顾公平和效率目标。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则包括:制定地区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稳定地方经济;根据一定经济条件下本地区居民对公共商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合理确定地方税和非税收入规模与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各项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执行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法

规,维护区域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共有事权,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等,应按照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的原则,进行合理和具体的划分。应当指出,国家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界定和规范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政府间权责关系的确定都是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的,权责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完善分税制,也应发挥国家立法的作用,以宪法为本,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为分税制的运行奠定稳固的法律基础。

财政学试卷2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财政现象一般分为 现象、 现象。 2.财政收入按管理要求不同可分为 和 二种。 3.配置效率又被称之为 。

4.财政的购买支出可划分为 、 。

5.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可将公共商品分为 和 。

6.在公共需求的现实选择过程中存在两类交易成本,一是 ,二是 7.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有 、 、 。

8.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投资应限制在 、 和 三个方面。 9.行政性收费主要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10.公债以发行地域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 和_______。

1.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2.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3.帕累托效率 4.公共投资、公共消费; 5.纯公共商品 混合商品 6.抉择成本、外部成本; 7.要素数量;要素价格;竞争机会 8.防务;司法;公共工程 9.管理性收费;惩罚性收费;资源性收费。 10.国内公债;国外公债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剩余产品价值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4.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5.对农业科学研究承担主要责任的应当是( )

A.农民 B.政府 C.社会 D.农业企业 6.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 )

A.按补贴对象分类 B.按补贴环节分类 C.按补贴性质分类 D.按补贴目的分类

7.随着征税对象增大而逐级提高计征比例的税率是(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边际税率 E.定额税率 8.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 ( )

A.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B.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C.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D.收入的公平分配 9.公债可分为契约性借款和公债券,其划分标准是( )。

A. 按举债形式 B. 按期限长短 C. 按发行主体 D. 按公债用途 10.目前,世界各国一般将____年之内的债券看作短期债券。( )

A.一 B.二 C.三 D.十

1、D 2、D 3、B 4、C 5、B 6、D 7、B 8、C 9、A 10、A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包括( )

A.生理需要 B.文化需要 C.社交需要 D.物质需要 E.安全需要 2.下列属于财政支出现象的有( )

A.税收 B.财政拨款 C.行政性收费 D.财政补贴 E.国债 3.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具体包括 ( )

A.流通部门 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C.工业部门

D.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E.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分税制的特征有( )

A.规范性 B.无偿性 C.层次性 D.完整性 E.法制性 5.社会性支出包括( )。

A.科教文卫支出 B.国防支出 C.环保支出 D.基础产业投资支出 E.行政支出

6.各国中央银行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 D.利率 E.货款规模控制

7.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主要有( )

A.税收是无偿而公债是有偿的 B.税收具有强制性,公债是信用关系,采取自愿形式

C.税收固定,公债可多购可少购 D.税收依法征收,公债不依法举债 8.下列属于管理性收费的公共收费项目有 ( )

A.市场管理费 B.矿产资源补偿费 C.结婚证收费 D.进口许可证收费 E.商标注册费

9.偿还公债的资金来源通常有( )

A.经常性财政收入 B.预算结余 C.借新债还旧债 D.偿债基金 E.公债投资收益

10.我国分税制把税收收入划分为以下几类( )

A.中央税 B.地方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E.中央地方共享税

1.ACE 2.BD 3.ABDE 4.ACE 5.AC 6.ABCDE 7.ABC 8.ACDE 9.ABCD 10.ABE 四、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公众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举过程中依据公众偏好有效选择公共商品并决定公共商品效率规模的理论。

2.市场失败: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五、简述题

1.简述财政的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国家主体性。 2.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消费性决定了国防支出必须得到合理控制。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1)估算国防支出的需

求;(2)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3)重点保证国防科研费、工程费、武器装备费,走精兵之路。

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国防费的具体安排一般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国防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与一般的财政支出不同。一方面,它主要依赖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3.公共收费的功能有哪些?

(1)筹集财政收入;(2)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资源;(3)提高公共商品的效益。 4.试述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其要点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范围;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划分方法主要按税种划分,也可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或实行共享制;对预算收入水平的差异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调节。现代分税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级次政府提供不同的公共商品,同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分税制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运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分税制的特征:

(一) 规范性 (二) 层次性 (三) 法制性 六、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一)文教支出

(1)文教支出的对象: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托幼教育、文化宣传。

(2)文教支出的方式: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政府文教支出可以分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专项拨款。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二)科技支出

(1)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科技市场的管理。

(2)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

(三)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卫生保健;医疗保险。

(四)环境、资源保护支出

(1)环境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于环境保护,政府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成本补偿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本主要有两项:一是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二是环境治理的成本。 (2)资源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资源管理包括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使用管理。财政支出的方式主要有:资源管理机构经费拨款;资源开发专项拨款;开发、使用替代资源补助。

财政学试卷3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复式预算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是 ;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

3.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 , 相对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 的集中程度,一般用各级政府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4.公共商品的效率产量是 时所确定的生产提供量。 5.按收费的性质划分,公共收费可分为 和 二种。

1.经常预算;资本预算 2.剩余产品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3.财政总收入;社会产品价值总量;预算内财政总收入。 4.公共商品的社会边际效益(MSB)等于提供这些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MSC) 5.规费;使用费。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经常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 )。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事业收入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

A.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 B.行政国防支出 C.社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3.财政分配的最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国家主体性 D.公共性 4.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5.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是( ),用以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商业保险 1.A 2.A 3.C 4.C 5.C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有 ( )

A.法定性 B.精细性 C.完整性 D.时效性 E.公开性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 )。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内部约束机制D.外部监督体系 E.公务员素质

3.古典财政学的代表人物有( )

A. 威廉.配第 B. 魁奈 C. 亚当.斯密 D. 阿罗 E. 布坎南 4.按照部门结构划分,上交财政收入的部门有 ( )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交通运输业 E.商业及服务业 5.为了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应该( )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财政补贴 D.减少财政补贴 E.增加财政支出 6.以下哪些与机械论的观点相一致。( )

A.集体利益不取决于个人利益 B.消费者的偏好未必是合理的

C.个人要求和愿望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D.只有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离开了个人就没有集体 E.政府只是众多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立的社会工具 7.公共投资主要追求:( )

A.微观效率 B.宏观效率 C.社会公平 D.利润最大化 E.社会福利 8.政府投资、经营的主要方式有:( )

A.直接投资,无偿提供 B.直接投资,有偿提供 C.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 D.间接投资,商业经营 E.间接投资,无偿提供

9.税收在调节个人收入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B.调节收入渠道多样化

C.调节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 D.消除和缓解个人收入悬殊现象

10.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收费的定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A.平均成本定价法B.高峰负荷定价法 C.二部定价法 D.价格听证 E.市场定价法 1.ABCDE 2.ABCDE 3.ABC 4.ABCDE 5.AD 6.CDE 7.BC 8.ACD 9.ACD 10.ABC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的预算年度采用跨年制。

2.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 3.从国际比较看,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居于主要地位。( )

4.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生产组合都实现了生产效率。( ) 5.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内容之一。( ) 6.私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在一组消费者中分割。( )

7.“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认为政府不应当对经济活动进行任何干预。( ) 8.机械论的伦理基础是个人主义。( )

9.价格补贴与政策性亏损补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10.税率提高一定能增加税收。( )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对 7.错 8.对 9.错 10.错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外部效应: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2.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六、简述题

1.简述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 (1)确定采购需求 (2)选择采购方式

(3)执行采购方式和签订采购合同。 (4)履行采购合同 (5)效益评估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二,人员配备和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3.简述财政的三大类分配和管理活动

(1)筹集财政收入;(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商品;(3)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

4.简述税收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财政原则

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这一原则与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致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国家征税的首要目的是为一定时期的政府活动筹集资金,否则税收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公平原则

税收的公平是指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标准。具体包含二层意思:一是条件相同者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二是条件不同者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前者称为横向公平,后者称为纵向公平。税收公平是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

从纳税人所处的纳税地位或纳税条件作进一步分析,税收公平又存在两种衡量标准:一是受益标准,二是能力标准。

(三)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纳过程所发生的费用最小化,即税收成本最低,包括税务当局执行税收法令的成本和纳税人遵照税收法令纳税的成本。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要求税制简便、透明、易于操作和实施,税务当局的管理效率和税务人员的素质较高,社会成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强。 七、论述题

1.试述预算平衡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在30年代大衰退之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经营的。反映在对政府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上,这一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平衡的预算,而且要实行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他们认为:

(1)政府对私人部门发行公债会延缓后者的发展,因为这会造成原可为私人部门用于生产投资的资本,被挪作政府花费;

(2)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性的,财政赤字更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3)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4)年度预算平衡是控制政府支出增长的有效手段。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年度预算平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无法解决的难题:

(1)它大大束缚了政府在反衰退方面采取财政措施。面对经济衰退的频繁出现,政府只能固守年度预算平衡,而在财政上无所作为;

(2)更为严重的是,年度预算平衡实际上起到了加剧经济波动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下降,政府税收一般总是处于减少状态的,而政府支出却往往处于上升或不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年度预算平衡,政府面临的选择只有三种:要么提高税率,要么减少开支,要么增税和减支同时并举。很显然,这些都是紧缩需求的措施。其结果,只能是给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衰退雪上加霜。

而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政府税收亦自动增加,这时的支出则处于下降或不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即将来临的财政剩余,平衡预算,政府面临的选择也只有三种:要么降低税率,要么增加开支,要么减税和增支同时并举。很显然,

这三种措施都是在加大需求。其结果,只能是给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火上浇油。

第二阶段: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大衰退的爆发,动摇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念,把政府干预经济提上了议事日程。反映在预算准则上,就是所谓周期预算平衡论的产生:

(1)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

(2)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从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

(3)在上述情况下,财政将发挥其反经济周期乃至“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曲线的效力。 同时,政府仍可使其预算保持平衡。只不过这时的预算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

但是,周期预算平衡论也存在着缺陷,而这种缺陷又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这就是,在衰退时期会呈现大量的赤字,而在繁荣时期只有少量甚至没有盈余。所以,其结果显然不是周期平衡,而是周期赤字。

第三阶段:功能财政论

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

(1)平衡预算——无论是年度的还是周期的,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政府财政的基本功能是稳定经济,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2)政府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而不是预算平衡。经济生活中,不应为达到预算平衡而置经济平衡于不顾。

(3)如果为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必须长期坚持盈余或大量举债,那就不应有任何犹豫。

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的问题本身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持续的经济衰退相比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见,勒纳的功能财政论已经完全抛弃了预算平衡的准则,而把着眼点放在通过预算收支的安排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上。这就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铺平了道路。

财政学试卷4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预算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

3.按政府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 、 、 。 4.与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是 和 。

1.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2.剩余产品价值 3.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 4.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资金密集型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 )

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2.资本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3.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 )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4.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 )

A.企业引进外资B.企业购买公债C.企业发行股票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5.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是按( )分类。

A.政府职能 B.经济性质 C.具体用途 D.受益范围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发展趋势是( )

A.持续增长B.持续下降C.首先持续增长,然后持续下降 D.首先持续下降,然后持续增长 7.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E.瓦格纳法则 8.从税收的经济性质看,税收与利润、利息、地租等范畴不同的是( )

A.税收体现财政收支关系 B.税收体现国家与有关方面的借贷关系 C.税收体现国家与有关方面的多边关系 D.税收体现国家与有关方面的双边关 9.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 )

A.所得税 B.商品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E.营业税 10.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拍来购买公债,这是属于( )。 A.承购包销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 公募招标方式 D.行政分配方式

1.D 2.C 3.C 4.B 5.B 6.D 7.D 8.D 9.A 10.C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政府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项?( )

A.政治制度失灵B.权力滥用C.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D.效率低下 E.寻租 2.根据招标范围可将政府采购方式分为 ( )

A.公开招标采购B.选择性招标采购C.单阶段招标D.限制性招标采购 E.双阶段招标 3.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 )。

A.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B.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C.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D.自筹资金,自收自支 E.预算外收支 4.现代西方财政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凯恩斯 B.魁奈 C.阿罗 D.大卫.李嘉图 E.萨缪尔森 5.按政府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 )

A.经济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性支出D.购买性支出别 E.维持性支出 6.下列关于财政收入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 B.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C.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D.无偿收入和有偿收入 E.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7.政府投资的条件有:( )

A.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 B.弥补市场失败

C.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低下 D.矫正市场失败E.政府预算约束 8.由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的项目是 ( )。

A.财产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D.失业保险 E.工伤保险 9.下列有关税收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税收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税收属于历史范畴

C.最早产生的财政范畴 D.国家是税收征收的主体 E.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10、公债的效应主要包括( )

A. 挤出效应 B.引致效应 C.外部效应 D. 财政效应 E.货币信用效应 1.ABDE 2.ABD 3.ABC 4.ACE 5.ACE 6.BCDE 7.ABCDE 8.BCDE 9.ABCDE 10.ABDE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预算草案最终要由国务院审查批准才具有法律效力。 2.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

3.公共商品有效提供的充分条件是公共商品的社会边际效益(MSB)等于提供这些公

共商品的边际成本(MSC)。( )

4.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 ) 5.社会主义国家行使财政权力,既凭借政治权力,也凭借财产权力,两者并重。( )

6.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性缺口时,政府可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的办法,以扩大社会

需求。

7.税收的收入效应不改变商品的比价关系,所以是中性的。 8.税收的储蓄效应表明,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会使纳税人减少当期消

费,增加当期储蓄。( )

9.高等教育收费适宜用平价政策。 ( )

10.一般说来,为建设周期较长的公共投资项目筹资,应发行中长期公债。( )1.

错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7.对 8.错 9.错 10.对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耗费的资金总和。

2.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六、简述题

1.简述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需求因素。

(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公共需求的收入弹性高,价格弹性低: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公共需求更快增长;公共商品价格上涨,公共需求不会减少。

(2)对公共商品的偏好。第一,人口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第二,技术进步因素:技术进步未必会导致财政支出扩大。第三,公共选择的过程:互投赞成票和官僚行为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

2.简要分析财政预算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财政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以后,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才有可能彻底分开,也才有可能通过议会控制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制财政计划。 加强财政管理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另一个动因。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展,财政分配规模日益扩大,收支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加强对财政活动的计划和管理,要求制定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

财政活动的货币化,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财政活动货币化的条件下,全部财政收支才能统一反映在一览表(即平衡表)中,才能完整地反映国家财政活动,才有利于议会的审议。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都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 两者的区别:

第一,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行政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而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

第二,行使职能不同。行政单位行使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本质上说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只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接受国家的委托、代行部分国家行政权力。 第三,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全部由财政补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宜导入市场规则;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一部分按市场原则对消费者收费。 4.(1)一致性规则;(2)投票的多数性规则;(3)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 七、论述题

1.试述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购买支出的含义。

转移支出的含义。

由于这两类支出遵循的交换原则不同,因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购买支出直接影响资源配置:(1)影响资源配置总量:(2)影响资源配置结构。

购买支出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转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 转移支出间接影响资源配置。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分配的功能就越强。

财政学试卷5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有 、 和 。 2.财政的特征有 、 、 。

3.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 、 。 4.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和 。

1.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2.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3.购买支出;转移支出 4.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于政府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可概括为 ( )。

A.年度预算平衡论 B.周期预算平衡论 C.功能财政论 D.凯恩斯主义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

A.私人产品 B.公共产品 C.混合产品 D.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3.古典财政学的创始人是 ( )

A.威廉.配第 B.魁奈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4.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是按( )分类。

A.政府职能 B.经济性质 C.具体用途 D.受益范围 5.提高折旧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 ( )

A.减少财政收入 B.增加财政收入 C.财政收入不变 D.无法确定 6.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指的是 ( )

A.扩大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B.减少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C.扩大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D.减少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7.税负转嫁最普遍的形式是( )

A.前转 B.后转 C.税收资本化 D.消转

8.政府课税会影响商品比价关系,从而改变纳税人经济行为的税收效应被称之为(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投资效应 D.储蓄效应 E.劳动供给效应 9.下列公共收费项目中,属于使用费的项目是( )

A.高速公路通行费 B.工商执照费 C.药品生产许可证费 D.电话费 10.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公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是( )。

A.地方承购包销 B.委托出售

C.行政分配 D.中央银行承购包销 1.A 2.C 3.C 4.A 5.A 6.D 7.A 8.B 9.A 10.C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公共选择的交易成本包括( )

A.行政管理成本 B.劝说成本 C.谈判成本 D.机会成本 E.外部成本 2.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有 ( )

A.扩大国债规模 B.货币扩张效应 C.拉动总需求 D.收入效应 E.减少劳动供给 3.`行政管理支出主要有以下特点:( )。

A.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B.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消费性D.低收入弹性 E.连续性

4.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基石有( )

A.交易成本理论 B.公共商品理论 C.效率理论 D.一般均衡理论 E.公共选择理论 5.按支出是获得等价补偿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 )

A.经济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性支出 D.购买性支出 E.维持性支出 6.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负担重 B.农业结构单一化 C.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低 D.长期稳定的负担政策 E.农产品价格偏低

7.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有 (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储备积累式 E.公积金制 8.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不同,税收可分为( )

A.商品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资源税 E.行为税 9.政府收费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收入,其作用是( )

A.管理社会事务B.筹集财政收入C.管理公共资源D.增进社会福利E提高供给效率 10.按举债形式划分,公债可以分为( )

A.契约借款 B.不可转让公债 C.可转让公债 D.建设性公债 E.公债券 1.ABCDE 2.ABC 3.ABCDE 4.BCE 5.BD 6.CDE 7.ABCDE 8.ABCDE 9.ABCE 10.AE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收支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预算发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这叫增量预算。

2.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3.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生产组合都比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生产组合更有效率。( )

4.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 )

5.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 ) 6.政治体制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大。( ) 7.所有国家都是多级政府。( )

8.流转税是不能够转嫁的,所以是直接税。( )

9.按照比例税率10%,对个人收入征税,收入100元的征10元税,收入10000元的征1000元税,收入多的多征税,很好地体现了对纳税人收入水平的调节。( ) 10.事业性收费实质上是对劳务服务成本的部分补偿。( ) 1.错2.错3.错4.对5.错6.错7.错8.错9.错10.对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2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 六、简述题

1.简述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供给因素。

(1)服务环境(生产环境): 服务环境恶化,为保持公共服务水平必须增加财政支出。 (2)产品质量:公共商品质量的提高会导致更多财政支出。

(3)投入品价格(相对价格效应):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私人部门的生产率,公共部门的工资增长率=私人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则公共支出相对规模会扩大。 2.简析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复式预算制的优点有:

(1)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2)有利于分析预算收支对社会供求的影响;

(3)由于资本预算投资伸缩性较大,有助于使预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复式预算的主要缺点则包括:

(1)复式预算中资本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举债,如果举债规模控制不当,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2)经常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税收在整个预算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这样容易掩盖支出浪费的现象;

(3)把政府预算划分为不同的子预算,会给预算编制带来一些困难,如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科目的划分标准难以统一。 3.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再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

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 第四,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出予以保证。

4.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扩张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社会生产能力闲置,通货紧缩。 七、论述题

1.最优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一)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相互配合

直接税主要是所得税,间接税主要是商品税,直接税和间接税在功能上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一般来说,直接税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同时对商品比价关系的扭曲性影响较小,因而是一种良税;而差别商品税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也是所得税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无论是所得税还是商品税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一国税制中,究竟是以所得税还是商品税为主体,取决于政府收入目标、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等因素。

对于在既定的税收征管能力下实现一定的政府收入目标,实行以设计良好的商品税为主的税制是有效率的。在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时,实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有利于体现税收的公平,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实行以商品税为主的税制则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率,并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干预作用。

(二) 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最适商品课税研究当政府以商品税来筹集收入时,应当如何设计商品税的税率,才能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从直观上看,似乎对所有商品课征同一税率的商品税不会产生扭曲效应,更符合效率原则。然而,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从效率的角度看,对全部商品实行统一税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在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时,按同一税率课税对商品价格和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为了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应当实行这样的课税准则: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应当课以较高的税率,对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则课以较低的税率,即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应与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呈反比。这一课税准则称为“逆弹性法则”,由于该课税思想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拉姆齐在1927年提出来的,故又称为“拉姆齐法则”。该法则为实行差别性的商品课税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按“逆弹性法则”设计税率受政府的信息把握能力和税收征管能力的限制,因而是不可能充分实现的。同时,“逆弹性法则”只考虑效率而不考虑公平问题,显然并不完全合理,如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若课以较高的税收,因其税负具有累退性(低收入者的收入中有较大一部分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负担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重高于高

收入者),与税收的公平原则是相悖的。所以,在兼顾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最适商品课税并不能避免税收的扭曲性。例如,为使商品税具有再分配功能,应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低税或免税,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

(三) 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最适所得课税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所得税率才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一般认为,实行累进的所得税制,并与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出相结合,是符合公平原则的。但如果把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替代关系考虑进来,累进程度较高的所得税会削弱工作、劳动的积极性,扭曲人们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带来税收的额外负担。因此,边际税率过高的所得税制并不可取。

为使所得税率结构能在公平与效率上取得最佳平衡,从理论上说,最优的税率结构应处于使收入再分配带来的福利(效用)与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造成的效率损失相抵的边际点上。对此,一种呈倒“U”型的所得税税率模式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其具体内容是: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提高,因为提高这一阶层的税率能比提高高收入阶层的税率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并能使对这两个阶层的征税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保持在同等程度上,相反,对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应实行较低的边际税率,因为降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有利于增进低收入者的福利,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而降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则可以强化对经济主体的刺激,促进效率的提高,增进总的社会福利。

当然,由于倒“U”型的所得税分析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前提下进行的,并且从管理上看,要计算出最佳税率,政府就要充分掌握纳税人的效用水平、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等信息,而这有很大的难度,并且这些信息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实践中,还没有哪个国家完全按照最适所得税理论来设计本国的税收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不少措施是符合最适所得课税理论要求的,如许多国家大幅度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个别国家(美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曲线也略呈倒“U”型。

(四) 最适税收征管

最适税收征管将税收征管的难易程度和征税成本的高低引入到最适课税的分析中,并将征管因素作为衡量一个税种乃至一种税制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在理论分析上最优的税种或税制,若征管难度较大或征税成本较高,在实践上也往往并非是“最适”的;相反,一种扭曲性较大但易于管理的税种或税制,可能成为政府组织收入的重要工具。这表明只有将征税成本因素与效率、公平等原则并列加以考虑,才能实现一个真正可行的优化税制结构。

之后结合中国情况来谈。

财政学试卷6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政府财政支出包括 和 。

2.公共商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和 。 3.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 ,最高层次是 。 4.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和 。

5.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 和 。

1.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 2.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3.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4.直接税;间接税。 5.税收;公共收费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政府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原因是,农产品市场是( )。

A.发散型蛛网市场 B.收敛型蛛网市场 C.封闭型蛛网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2.公共投资范围的拓展,与( )的理论有关。

A.斯密 B.凯恩斯 C.科斯 D.诺思 3.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B.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4.现代西方财政学的创始人是( )

A.凯恩斯 B.萨缪尔森 C.阿罗 D.布坎南 5.转移性支出主要体现的财政职能是( )

A.资源配置 B.收入分配 C.经济稳定 D.经济增长 6.现代财政预算最早出现于 ( )。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日本

7.以纳税人在一定时期的收益或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是( )。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资源税类 D.财产税 E.行为税 8.我国税制结构模式属于( )

A.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模式 B.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模式 C.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复合税制结构模式 D.以资源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模式 E.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模式

9.当年公债发行总额 / 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 )。 A.公债负担率 B.偿债率 C.公债依存度 D.借债率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收支划分的方法通常采用( ) A.统收统支 B.分税制 C.分级包干 D.包税制

1.A 2.B 3.C 4.A 5.B 6.B 7.B 8.A 9.C 10.B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 )

A.公务员工资B.价格补贴C.税式支出 D.公共工程投资 E.政府机构经费 2.公共项目成本-收益分析的计量范围包括( )

A.实际与货币的成本收益 B.直接的与间接的成本收益C.有形与无形的成本收益 D.中间与最终的成本收益 E.内部与外部的成本收益

3.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

A.军队支出B.后备役支出C.国防科研事业费D.防空经费 E.行政管理支出 4.我国的预算级次包括( )。

A.中央 B.省 C.市 D.县 E.乡 5.公共商品的特性有( )

A.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B.非竞争性C.规模效益较大D.非排他性 E.具有自然垄断性 6.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商品是( )

A.有线电视 B.公海渔场 C.公共草场 D.拥挤的马路 E.免费公厕 7.政府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有( )

A.预算 B.环境性制度 C.制约性制度 D.补贴制度 E.引导性制度 8.按政策目的财政补贴可分为( )。

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居民生活补贴 D.财政贴息 E.税式支出 9.下关于价外税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容易转嫁B课征重点为厂家C负担透明D课征重点为消费者E计税依据为不含税价格

10、专项补助主要包括( )

A.无限额配套补助 B.一般均衡补助 C.非配套补助 D.有限额配套补助 E.财政补贴 1.ADE 2.ABCDE 3.ABCD 4.ABCDE 5.ABCDE 6.BCDE 7.ABCE 8.ABCDE 9.ACDE 10.ACD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支出中转移性支出的比重越高,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越强。( )

2.单式预算的最大优点在于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经济分析和宏观控制。

3.对公共消费支出的需要是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的主要依据。( )

4.个人所得税按有无住所和居住时间来划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 5.增值税实行多环节征税,因而不可能消除重叠征税。( )

6.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过热时,政府可采取增加财政支出的办法,把一部分需求下来。 7.课税对象是课税的根据,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因此,两者是不一致的。8.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种。( ) 9.并非所有的政府事业都应该收费。( ) 10.内债的债权人是指国内的企业与居民。( )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对 六、简述题

1.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一)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越稳定,国防支出就越少;反之亦然。

(二) 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

(三) 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在既定国防目标下,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小。 (四) 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子工资”水平,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自愿兵役制人员经费开支水平高,但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开支。

(五)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物价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地域越广大,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大。 2.简述零基预算的特点。 (1)投入与产出结合。

(2)难点在零基预算的执行过程。 (3)年度之间的非连续性。 (4)需要做大量的文书工作。

3.简述政府“机体论”的基本观点

(1)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它不像一台机器可以被拆开然后装上。(2)每个人的财富都属于整个社会。因此,社会的利益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社会的利益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否认个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否认个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所具有的利益和价值。(3)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由政府确定,并由政府领导公众去实现。 4.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与公共投资的方式。 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1)财政无偿拨付(当项目的投资完全不能通过市场收回时);(2)社会招标与财政补贴相结合(可以采取收费形式部分收回投资的);(3)私人投资,并辅之以适度的政府管制(能全部收回投资的)。 公共投资的方式:(1)政府直接投资;(2)政府间接投资;(3)私人投资,政府管制(4)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 七、论述题

1.试述政府经济干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1) 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财政学试卷7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税收制度的主体是税种,根据税制的复杂程度,税制可分为 和 。 2.中国传统财政学的主要理论是 。

3.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规模增大而增大,这是 法则。 4.财政补贴的环节有 、 、和 。

5.专项补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形式 1.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2.国家分配论 3.瓦格纳 4.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 5.无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型增值税的特点是 ( )

A.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 B.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 C.只允许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 D.以上都不是 2.购买性支出主要体现的财政职能是( )

A.资源配置 B.收入分配 C.经济稳定 D.经济增长 3.总支出-(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

A.原始赤字 B.软赤字 C.硬赤字 D.总预算赤字 4.文化事业因其典型的消费性质,( )

A.应当完全由市场来提供 B.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的比重不大 C.不应当由政府财政来扶持 D.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5.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发展中国家( )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判断

1.A 2.A 3.C 4.B 5.A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政府投资的特点有 ( )

A.盈利性 B.长期性 C.效益外溢性 D.非盈利性 E.短期性 2.基础产业包括( )

A.能源工业 B.基本原材料工业 C.纺织工业 D.农业 E.商业 3.增值税最大的特点是( )

A.不以商品流转金额为征税对象 B.不重复征税

C.按流转过程中的增值额征税 D.将国民收入作为征税对象

4.下列支出中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 )

A.公务员工资B.价格补贴C.税式支出 D.最低生活保障支出E.公债利息支出 5.政府购买支出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

A.替代效应 B.挤出效应 C.拉动效应 D.审视效应 E.收入效应 6.国防支出的特点包括:( )。

A.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 B.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消费性 C. 需求的外生性 D.供给的内生性 E.资金密集型 7.财政收入的数量和规模失当,其不良影响表现为( )

A.收入规模过大,影响市场机制的良性循环B.收入规模过小,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C.收入规模过小,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 D.收入规模过大,容易产生腐败

E.收入规模过小,影响政府的效率

8.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支调节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财政支出 B. 削减税收 C.减少财政支出 D.增加税收 E.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削减税收 9.下列属于纯公共商品的是( )

A.法律法规 B.教育 C.行政管理 D.社会保障 E.货币发行 10.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 )。

A.二者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B.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

C.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D.二者的保险原则不同 E.是否缴纳保险费

1.BCD 2.ABD 3.BD 4.BCDE 5.BC 6.ABCDE 7.ABC 8.ABE 9.ACE 10.ABCD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所得税按纳税人负担能力的大小来确定税收负担。 ( )

2.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的比重越高,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越强。( ) 3.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 4.公共商品最重要的标志是消费的非竞争性。( )

5.最优的多数性规则就是抉择成本最低的那个多数。( ) 6.公共商品最重要的标志是消费的非排他性。( ) 7.最优的多数性规则就是实现一致性原则。( ) 8.累进税率主要适用于流转税。( )

9.达到起征点的,仅就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 ) 10.公债是一种经常性财政收入。( )

1.错 2.对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混合经济:是政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综合经济模式,即“在大量私人企业从事其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政府经济行为;另外、政府还采用规章、税收、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私人部门的行为。”

2.社会性支出:是政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而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如科教文卫、环保和社会保障支出。

特点:纯公共商品和混合公共商品;收入弹性大。其相对规模呈上升趋势。 六、简述题

1.试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异同。

当课税对象达到适用高一级税率时,全额累进税率对课税对象的全额均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税;超额累进税率则仅对课税对象的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税率征税。

二者的区别:累进幅度不同。

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 举数字的例子说明。 2.简述部门预算的特点。

(1)完整性。部门预算内容由预算内扩展到预算外的,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使预算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调控能力。

(2)细化性。部门预算的内容细化到部门及下属单位。部门预算详细地确定和规范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预算支出项目和支出内容,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更全面地发挥财政分配资金的职能作用,逐步改变目前把资金切块给部门自行分配使用的状况。各部门预算不仅反映本部门的年度财政需求,还要反映本部门的全部收入状况,内容更全面,体现了预算的精细性。

9.将公债划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其划分标准是按照( )。

A. 举债方法不同 B. 举债主体不同C. 流通与否 D.发行区域不同 10.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 )。 A.公债 B.国债 C.内债 D.外债

1.A 2.A 3.B 4.C 5.A 6.A 7.C 8.A 9.B 10.B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与私人组织不同,政府具有以下特征( )

A.拥有政治权力 B.具有经济人特征 C.合法性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 D.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E.有义务满足公共需求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有( )

A.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B.增加税收 C.扩大国债发行D.增加财政结余 E.实行赤字预算 3.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包括( )

A.生产效率 B.交换效率C.分配效率 D.混合效率 E.综合效率 4.下列货物中征收消费税的有( )

A.金银首饰 B.汽车轮胎 C.啤酒 D.护肤护发用品 E.香烟 5.下列支出中属于经济性支出的有( )

A.行政支出B.经济建设支出 C.债务支出D.应用性科研支出 E.社会保障支出 6.鲍莫尔模型反映了( )

A.公共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上升B.相对价格效应 C.非均衡增长模型 D.公共部门生产率相对较高E.公共部门花在劳动力要素的支出增长更快 7.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A.农业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风险 B. 农业比较利益低

C.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D.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 E.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较慢,农产品储运较困难 8.基础设施包括:( )。

A.机场 B.铁路 C.水利设施 D.城市排污系统 E.商品房 9.依考察的层次和角度不同,税收负担可分为( )

A.宏观税负B.中观税负 C.微观税负 D.某个阶层税收负担 E.企业综合税收负担 10.在考察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时,纳税人纳税能力的测度有以下标准( ) A.收入标准 B.支出标准 C.财产标准 D.受益标准 E.成本还原原则

1.ACDE 2.ACE 3.ABDE 4.ABCDE 5.BD 6.ABCE 7.ABCDE 8.ABCD 9.ABC 10.ABC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一般说来,增加财政补贴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 ) 2.资源配置的难题是资源在公共商品与私人商品之间的配置比例。( )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3%。( )

4.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支出主要是对私人投资进行补充。( ) 5.“财政幻觉”通常高估公共支出效益,而低估公共支出成本。( ) 6.“机体论”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由政府确定。( ) 7.当基尼系数G=1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公平。( ) 8.公共投资在量上相当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 ) 9.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是不能相互逾越的。( )

10.西方经济学认为,当市场能使经济自动达到有效调节时,税收应是中性的。(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 8.错 9.错 10.对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帕累托改善: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2.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六、简述题

1.简述税收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造成诸如经济结构扭曲、价格水平不稳定和难以保持充分就业等问题,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现代政府担负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发展,为此,需要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进行结构性和“反周期”性的调节,税收即为主要的财政调节手段之一。以差别税率引导经济行为,以增税或减税影响总供需关系等,有助于政府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民间资金积累不足和存在市场残缺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常也以税收作为筹集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工具。 2.一个社会的生产是否具有效率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缘之内的生产组合,不是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可能产生生产效率;(2)所有能够使资源得以有效配制的产品生产组合都位于生产可能性上。(3)仅仅依据生产可能性理论框架,并不能判断出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种生产组合会比在同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上的其他生产组合更有配置效率;(4)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生产组合并非都必然比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生产组合更有效率。 3. 税收抵免与税收饶让的区别。

抵免法免指一国政府允许本国纳税人用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应汇总缴纳的本国税收的方法。其指导思想是承认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但不放弃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这是一种减除国际重复课税最为通行的方法。

在实际运用上,抵免法又分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两种。直接抵免是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的税款直接给予的抵免,适用于同一经济实体的跨国总分机构之间。间接抵免是对非统一核算的母子公司,将国外子公司在所在国缴纳的税款,从居住国母公司应纳税款中给予的抵免,这种抵免通常按母公司从国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或红利,计算该股息或红利应分担的税款进行间接抵扣。

在运用抵免法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税收饶让的内容。所谓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获得的税收减免优待,视同实际已纳税款而准予抵免的一项措施,多见于签订有税收协定的国家之间。实行税收饶让,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

4.试述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1)国债规模扩大。

在财政入不敷出时,政府必然会设法增加收入。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税收收入,而增加税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同时增加税收需要修改法律,要经过各种讨论,并报经立法部门同意方可实行。面对迫切的支出需求,政府没有耐心等待如此漫长的决策过程,因此,政府往往选择发行国债这种形式。政府举债既不会受到过多法律条文的制约,又能立杆见影地满足已然膨胀的支出需求。 (2)货币扩张效应。

财政部发行公债后,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购买公债。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同时,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等量增长。这笔增长的存款余额即相当于中央银行新发行的高能货币。

如果法律规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公债,但在政府向公众发行债券后,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手中购买公债。于是,在债券流入中央银行的同时,等量的高能货币也就流出了中央银行。

(3)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政府发行公债后,往往将其用于各项投资。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总需求会成倍扩大。另外,政府投资也为市场经济运行创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当然,要尽量避免或减小挤出效应。 七、论述题

如何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来选择财政政策? (一) 经济过热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经济过热阶段,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紧缩性措施包括压缩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增加税收,缩小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结余或压缩财政赤字等。但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是必须恰当掌握紧缩的力度,不宜将总需求水平压得过度过急,以免紧缩需求的同时也紧缩了供给,仍然不能弥补供不应求的缺口。二是在实行总量紧缩的同时,必须结合结构因素考虑,不宜搞“一刀切”式的全面紧缩,而应针对不同领域的供求对比状况做到紧中有松、紧中有活,以增加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矛盾。

(二) 经济过冷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物价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的经济过冷阶段,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遏止通货紧缩。但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要掌握适度。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要同支出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以切实增加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以供求的结构平衡促进总量平衡。二是减税幅度要考虑财政减收的承受能力和扩大支出的需要,不要因减税过多而弱化了财政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实力。三是应将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而且不能用财政性货币发行来弥补赤字,只能用国债发行来弥补赤字,以免引发通货膨胀。四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国家财政的还本付息能力,而且要以国债的投资需求有效带动民间的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

(三) 经济正常发展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的经济正常发展阶段,应选择中性财政政策,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但这并不等于要刻意追求财政收支的绝对平衡,而是要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允许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同时,这种平衡又不是在低供给水平、低效率基础上的平衡,而是在提高供给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前提下的平衡,是在经济稳定和增长基础上的平衡,是稳固和有后劲的平衡。所以,财政政策保持中性,并不意味着放弃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它只是在调节方式和调节状态上不同于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

财政学试卷10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资源配置机制的类型有 和 。

2.由资源配置机制决定的经济模式有: 、 、 。

3.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介入,由此决定了财政主要应发挥三职能,这就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把税收收入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称为______曲线。 5.经济稳定主要是____________政府的职能。

1.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 2.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混合经济模式 3.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4.拉弗曲线。 5.中央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E.国有资产收益 2.基尼系数在( )时为收入分配的最佳状态。

A.0.2 B.0.3 C.0.3~0.4 D.0.4 3.交换效率的实现要求任意两种商品的( )相等。

A.边际转换率 B.边际成本 C.边际替代率 D.边际效用 4.在下列税种中属于对行为课税的税种是( )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证券交易税 D.所得税 E.财产税 5.我国的预算批准权力机构是( )。

A. 各级政府 B.国务院 C.各级财政部门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6.扩张性财政政策可通过以下方式达到( )

A.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 B.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 C.只能减少政府支出 D.只能增加税收 7.BOT投资方式指的是:( )。

A.建设、转让、经营 B.建设、经营、转让 C.转让、建设、经营 D.经营、转让、建设

8.只产生收入效应不产生替代效应的补贴方式是( )

A.对生产环节补贴 B.对流通环节补贴 C.暗补 D.明补 9.罚款是政府的一种何种收费。( )

A.专项筹集性收费 B.事业服务性收费 C.行政性收费 D.行为特许性收费 10.由财政部门直接与公债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公债的发行方式,称为( )。

A.委托出售方式 B.公募招标方式 C.承购包销方式 D.直接出售方式

1.A 2.B 3.C 4.C 5.D 6.B 7.B 8.D 9.C 10.D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 C.价格变动 D.政府的职能及范围 E.技术进步 2.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满足:( )

A.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 B.产品是同质的 C.能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 D.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 E.没有政府管制 3.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指标有( )

A.财政支出率 B.财政支出增长率 C.年度财政支出总额 D.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 E.各级政府转移支出总额

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有( )

A.财政收入总量 B.公共需求的收入弹性 C.人口规模和结构 D.公共商品质量 E.相对价格效应

5.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下列所得实行累进税率( )

A.工资薪金所得 B.劳务报酬所得 C.稿酬所得 D.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E.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

6.无竞争性而有排他性的商品是( )

A.有线电视 B.公共草场 C.文体节目表演 D.俱乐部物品 E.免费公厕 7.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

A.个人效用最大化 B.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

C.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D.企业利润最大化 E.抉择成本最小化 8.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的主要政策有:( )

A.财政补贴政策 B.价格政策 C.低息贷款D.社会政策 E.税收政策 9.减税和免税的形式主要有( )

A.税基式减免 B.税率式减免 C.税目式减免 D.税种式减免 E.税额式减免

10.税收的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其涵义是指( ) A.课税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 B.课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最大 C.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最小 D.税收完全是中性的 E.恰当运用差别税收矫正市场失灵

1.ABCDE 2.ABCD 3.ABCD 4.BCDE 5.ABDE 6.ACD 7.BC 8.ABCE 9.ABE 10.ABCE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所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 )

2.非市场机制的功能主要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

3.直接税是指纳税人不易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税收。 ( ) 4.发展中国家一般采取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 )

5.互投赞成票、中间投票人的行为也会加大了公共支出规模。( ) 6.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时,公共需求会更快增长。( )

7.一般而言,私人投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公共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 8.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方式的改革方向。( ) 9.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给纳税人带来超出税款之外的额外负担,因而保持税收的中性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是完全矛盾的。( ) 10.公共收费价格是市场均衡价格。( )

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 10.错 五、简释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经济人”假说:经济人都是利己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但对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

2.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财政理论。强调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 六、简述题

1.为什么税率的增加并不一定使税收增加?

税收负担影响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投资和消费水平,因此,一般来说,税收负担水平过高,是不利于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对此,从斯密、萨伊到现代供给学派理论,都对轻税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则较为形象的说明了经济发展、税收收入和税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拉弗曲线表面上看反映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关系,因为税率过高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是源于税收负担过重抑制了经济活动,损害了税基。 2.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二) 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三) 政府的职能范围。(四) 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五) 价格因素。(六)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如在发生内外战争时,国家必须动员各种财力以稳固政权或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财政收入规模会急剧扩大。 3. 简述公共商品的特征。

(1)非排他性,即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消费;(2)非竞争性,即当增加一个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水平。 4.试区分税收权力划分的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

税收管辖权是国际税收的基本范畴。如何选择和确定税收管辖权,是处理国际税收关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税收管辖权实际上是一种征税权,即国家在征税方面拥有的主权。从国际关系看,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

主权在税收领域里的具体体现。由于国家主权所依托的政治权力的行使范围是有限制的, 税收管辖权的运用也有其边界。

国家政治权力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疆域,二是本国公民或居民,据此,形成税收管辖权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地域税收管辖权,又称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征税,无论这种收入归谁所有。这被称为税收权力划分的属地原则。

另一种是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本国公民或居民征税,无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这是税收权力划分的属人原则。

各国对税收管辖权的选择和行使,是以有利于维护本国权益和经济利益为原则的。从实践上看,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行使以上两种税收管辖权,但不同国家在税收管辖权的具体运用上会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外投资少,引进外资多,其收入往往是在本国疆域内创造的,所以较为强调地域税收管辖权;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多,引进外资相对较少,来自国外的收入比重较高,因而较为强调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 七、论述题

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的绝对额都是逐年递增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跌宕起伏。财政收入的相对额,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 (一) 放权让利阶段的财政收入(1979年—1993年)

在纵向上,从1978年开始,政府多次对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改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方面,向企业倾斜。但由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而不得不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横向上,通过改革经济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扩大了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预算外资金挤占了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分散了国家财力,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

放权让利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的下降。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逐年递增,但其增长速度显然不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改革初期,财政收入对国民收入的弹性值平均为0.067。也就是说,财政预算内收入的增长未能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结果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相对规模的持续下降。致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中央宏观调控不力。

对1979—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因素的测算表明,技术进步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左右。1979—1987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绝对额增加1115亿元,其中来自技术进步等集约性因素所得为350亿元,约占31.4%,来自其他因素变化(资金和劳动投入)所得为370亿元,占34.1%,来自价格上涨所得占33.2%。也就是说,尽管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但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 (二) 转制阶段的财政收入(1994年至今)

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共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财政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值也有所回升,1995年为0.6。199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这一时期,中国统计指标体系也逐渐由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过渡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财政收入的口径与国外有一定差异,现行的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收入,不包括预算外收入和所谓的体制外收入,预算外资金主要由收费和基金构成,体制外收入主要包括非规范收费和摊派,而这些收入均属于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如按调整口径粗略地测算,1995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可调整为17.8%。

1995年起,国家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 1996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

1997年政府将13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绝对规模的增长。 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规范了政府行为,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整个“九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亿元。1997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改革前十年财政收入之和。 (三)点评

财政收入既是一定量的资金,也是财政分配的一个过程;既可以作为一项政策来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抛开财政收入的其他属性,单独来谈财政收入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越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比例就越大,可供财政分配的产品就越多。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有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但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占了较高比重,其中在美国和日本等国高达80%左右。因此,今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的经济效益是增加中国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尽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了回升的局面,但中国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是较低的,这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规范政府分配行为和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统一和规范财政收入体系,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的有关法律法规,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所有的公共收入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从而规范政府行为,解决公共收入体系的离散性问题。

从中国财政收入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转换、分配政策和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3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