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

更新时间:2023-10-01 15: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4)

1.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 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3.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4.“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⑥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1.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 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他首先认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其次,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最后,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

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3.王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答: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①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4.简述菜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答: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针对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中国教育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Lauren 出自:且听风吟 浏览/评论:1,449/2 日期:2005年11月2日 15:40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军事训练。 2、“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3、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4、《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学、问、思、辩、行。 5、北宋“理学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石介。 6、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擦、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7、《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分别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西周小学和大学的学程是: 7 年和 9 年。 9、宋元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名词解释 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 、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3、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特点是:a、缩短了学制年限。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4、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5、东林书院----明朝江南无锡城东南,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即在该地建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它形成一套完备的将会制度。 6、庚款兴学----又称退款兴学,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三、简答题

1、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历史意义。

性质:⑴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⑵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⑴学术自由⑵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⑴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⑵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⑶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⑷留给人以思考。 2、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⑴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⑵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⑶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⑷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⑸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⑹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⑺注重天才教育,注重特重教育。 3、如何评价“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方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4、试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科技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5、试述私学的历史特点?

⑴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自由民主反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联盟 ⑵私学是政教分设。

⑶私学的入学是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⑷私学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

⑸私学的教学内容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 ⑹私学的教学场所有较大的灵活性。 ⑺私学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 6、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的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四、论述题

1、试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⑴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⑵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使教育能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⑶公民道德教育 ⑷世界观教育 ⑸美感教育

其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

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3、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价值。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⑴首先,“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⑵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⑶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他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也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3、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4、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5、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6、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二、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四、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改革的意义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 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 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2、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3.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4、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5、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

7. 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在中共领导下通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结以往工人教育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今后工人教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成为之后工人教育的指导。

8、1926年5月在广东召开了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规定了农民教育的方针、组织、经费等问题,后来事实上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行动纲领。

9、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于湖南、上海、广州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革命干部学校。

二、单项选择题

( A)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B )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

三、判断题

(╳)14、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

四、名词解释题 1、勤工俭学运动 :

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

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五、简答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1)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 (2)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 (3)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机制。 (4)建立各种教育团体。

2、《壬戌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比较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3)\新学制\对中等教育阶段做了比较大的改革。 ①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

②将中等教育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这样就增加了学制的灵活性。

③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取消了大学预科。

六、论述题

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 、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

2、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3. 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

4、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ABC》和《 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

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

6、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7、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

8、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 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 西北联合大学 。

二、单项选择题

( A )1、《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B )2、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A )3、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D )4、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三、判断题

(╳)1、按时间先后,陶行知创办的主要学校有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

四、名词解释题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级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

2、小先生制: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4、大职业教育主义: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5、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简答题

1、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对学校系统中等教育段的整理。

(1)取消中等教育的分科制,改变了1922年的综合中学制。

(2)在取消分科制的前提下,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职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

(3)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后的普通高级中学和1922年的分科制高中的普通科相比,基础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加强,职业准备的课程基本上被删去。 2、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 (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 (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3、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这一思想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评述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2、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

(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

(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3、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观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答案(二)

时间:2010-05-12 作者:凯程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变化气质”。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 大学 与 小学 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2、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六、论述题

1、 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首创于唐武则天时期)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4)实行别头试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

5.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6.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7、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 ,蒙学教师一般称为蒙师 。 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二、单项选择题

( C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 D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三、判断题

( √ ) 1、“监生历事制度”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 (?)2、明代的国子监学生物质待遇优厚,管束也较宽松。 四、名词解释题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12、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 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B )1、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 C )2、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A )3、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B )4、“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年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三、判断题

(?)1、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 (?)2、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四、名词解释题 1、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2、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4、学部: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

五、简答题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学习西学 (2)改革科举制度 (3)建立近代学制 (4)倡导女子教育

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 (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3、\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4、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 (2)传统的课程设置。 (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 (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 (2)废科举,兴学堂。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4)倡导出国留学。

六、论述题

1、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

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也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3、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4、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5、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6、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二、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

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四、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改革的意义

(?)1、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 (?)2、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四、名词解释题 1、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2、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4、学部: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

五、简答题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学习西学 (2)改革科举制度 (3)建立近代学制 (4)倡导女子教育

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 (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3、\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4、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 (2)传统的课程设置。 (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 (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 (2)废科举,兴学堂。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4)倡导出国留学。

六、论述题

1、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也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3、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4、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5、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6、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二、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四、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 二、单项选择题

(D )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 D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C )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A )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D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C )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A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三、判断题

( √ )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五、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4、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5、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6、教学相长: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六、简答题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七、论述题

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 (1)、孟子的性善论

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所理解的“不可学,不可事”的人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这就

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义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 ①“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性”和“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质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理”,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的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 二、单项选择题

( A )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 B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B )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B )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三、判断题

(? )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四、名词解释题

1、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4、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5、“设科射策”: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五、简答题

1、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1)书同文 (2)行同轮

(3)设三老以掌教化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教是立政之本。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必仁且智”。 六、论述题

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未看) 一、填空题

1、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二、单项选择题

(A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 A )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三、判断题

( ?)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四、名词解释题 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五、简答题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六、论述题

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 C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 C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三、判断题

(?)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 1、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五、论述题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加强:

1.国子监的设立。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3.部门对口管理。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二)规范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2.设置形式多样化。 (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2.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 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

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变化气质”。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 大学 与 小学 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2、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六、论述题

1、 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首创于唐武则天时期)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4)实行别头试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3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