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更新时间:2024-04-18 14: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雷竹生物学特性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雷竹
雷竹简介
雷竹(CV.Ventricousinternode),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德清,1999年在乐山试种成功。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 雷竹的特点
1、秆高2-10米,径1.5-6厘米。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2、发笋力强。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的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种植的优势
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具有八大优势:
1、出笋早。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
2、出笋期长。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秋笋10-12月出笋。
3、产量高,效益好。雷笋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30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
4、笋味鲜美,营养丰富。雷竹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
5、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
6、成本低,用工少。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
7、周期短,见效快。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
8、适应范围广。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雷竹的形态特征
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杆高6-10米。胸径4-8厘米,节间长15-20厘米。杆箨光滑无毛,有较密的褐斑,无箨耳及遂毛,箨舌中度发达,两侧下延,叶反转皱折。雷竹新杆节下有一圈白粉环,近节下缩小变细,中部肿胀变粗,这咱现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较明显。雷竹每小枝多数5-6叶,多达9-10叶。竹叶狭小且瓦状卷曲。
雷竹的生物学特征
雷竹性文雅,质脆弱,喜肥沃,怕积水,鞭细根少。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份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雷竹以1年为一个周期,连年出笋。在年平均温度15.3℃、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在出笋期与笋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降水,雷竹能忍耐-13.1℃的低温,但大雪往往对雷竹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是雷竹竹杆壁薄性脆,易遭雪压折断。雷竹对土壤要求为疏松的沙质壤土,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雷竹要求纯林栽培,集约经营,不宜与其它竹类混栽。近几年,雷竹经常开花,大部分发分在新竹,其开花率可达20%,但没有发现种子。
早竹、雷竹
早竹与雷竹在植物分类中属同一物种。雷竹是早竹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在浙江省有200
多年种植历史,因春雷响时出笋而得名。福建省各地近年从浙江引种了不少早竹、雷竹,多数都已取得成功。
雷竹与早竹的主要区别如下:①早竹的竹秆节间较均匀;雷竹节间的近节下部稍缩小,中部膨大变粗;用手捏住竹秆节间从上至下摸之,即可感觉。②早竹的新竹秆节间被白粉,有的部分节有紫褐色;雷竹的新秆仅节下一圈有白粉环。③早竹的小枝上叶片一般2-3片,少数5-6片,叶片较大且平展;雷竹多数5-6片,少数9-10片,叶片狭小,且稍卷曲。早竹与雷竹在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各地普遍栽培,每1/15公顷(1亩)产量高达2000-2500公斤,竹农有丰富的高产培育经验。因两者生长、生态习性与栽培措施近似,所以一起叙述。
早竹、雷竹均为优良的笋用竹,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没有大小年之分。笋味脆嫩鲜甜,经济价值高,深受群众喜爱。一般中等集约经营水平的雷竹林,每1/15公顷竹笋产量可达500-1000公斤;高效集约经营的雷竹林,竹笋产量可达2500公斤左右。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雷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竹农的经济收益也迅速提高。早竹与雷
竹,一般于3月初开始出笋,4月下旬终止。出笋后如不挖除,即进入高生长的长竹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抽枝展叶基本结束,地下竹鞭开始生长。据观察,竹鞭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深11-20厘米处,占总鞭长58%左右。其次是1-10厘米,占总鞭长36%左右。8-9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
(一)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早竹、雷竹的高产林,对土壤的要求与高产毛竹林近似,要求微酸性、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而湿润,坡度平缓。造林地的选择应从气候、土壤和地形入手,环境宜温和湿润。根据浙江临安等地的经验,雷竹的造林主要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气候条件引种早竹、雷竹首先应考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是否与原产地相近。早竹、雷竹原产地安吉、临安、余杭、富阳、德清一带的气候特点是:年降水量125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 15.4℃,1月份平均气温 3.2℃,7月份平均气温 29.9℃,极端低温-13 3℃,极端最高温 40.2℃,全年大于 10℃的活动积温5100℃左右;年无霜期235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850-1950小时。所以,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1月均温不低于-5℃,极端低温不低于-15-20℃,年降雨量不低于1000毫米左右的山地丘陵、平原河滩都可引种。 (2)土壤条件早竹、雷竹造林地要求土壤疏松、肥沃。透气,尤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的红壤、黄壤、黄红壤也适宜栽培,土壤的深度要求达到 50厘米以上;PH值 4.5-7.0,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地下水位以1米以下为宜。
(3)地形条件主要是海拔、坡向、坡位与坡度。地形是间接的生态因素,地形条件的不同,可使阳光、温度、水分、养分产生差异,并对经营活动好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雷竹笋用林的笋期、产量和质量。因此,营造雷竹林选择造林地时,不能不考虑地形条件。 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因此,雷竹造林地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但福建大多数地方气候相对比其原产地温和,选择东坡、东北坡、北坡也很好。坡度以5°-15°的低丘缓坡地为佳,坡位以下坡为好,有充足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更为适宜。高山风口、低洼积水及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不宜栽培。雷竹的优势是出笋早,经济效益高,为提早雷竹的出笋期,充分发挥雷竹的优势,选择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坡位非常重要。 (4)其他条件雷竹造林地的选择,除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条件以外,还应考虑竹笋产品的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及经营规模等问题,一般来讲,雷竹造林地宜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市郊和交通运输方便、离市场较近的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房前屋后、低丘
缓坡、田头、地坎、山脚、溪边,交通便利、管理方便的地方,做到适地适竹,发展雷竹生产就能成功。 2.整地挖穴
(1)整地方法雷竹笋用林的整地方法可分为全垦、带状和块状整地3种。但通常采用的是全垦整地。雷竹的全垦整地完成后,最后是挖穴,一般雷竹的造林密度为每1/15公顷40-60穴,穴的规格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深40厘米。有坡度的林地,其穴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挖穴时应把表士和心土分别放置在穴的两侧。
(2)整地季节整地一般可以提前5-6个月进行,具体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造林季节及劳动力的安排而定。提前整地,可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调节土地的水分状况,并使杂草灌木等充分腐烂,保证造林工作的及时完成。一般春季、梅季造林应在上年夏季劈除杂草灌木,秋冬季种竹可在上半年夏季进行整地。 3.造林季节
长期以来,竹子的造林都选择在春季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竹子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深人,以及近几年的生产实践,除炎热干燥的三伏天和冰天雪地的三九天外,其他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雷竹。而四季以春季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为好。
(1)春季种竹春季“正月种竹” 是浙江省的传统习惯。事实上,正月种竹是人们长期种竹实践的经验总结,我国江南许多地区都是正月种竹。所谓的春季正月一般在2月,2月有两个“节气”,即“立春” 和“雨水”。从“立春”开始,气温逐步上升,天气转暖,降水增多,万物复苏。而春季2月正是雷竹的孕笋期,母竹和地下鞭积累贮存了丰富的营养,笋芽从休眠半休眠状态开始萌动,竹子的生理活动日趋活跃。所以,在正月种竹,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能满足竹子出笋、抽核发叶的生长需要,种竹成活率高。
春季种竹注意事项:第一,雷竹出笋最早,春季2月正是其孕笋阶段,雷笋即将出土,在竹林中挖取母竹对竹林当年出笋影响较大,因而春季2月种竹,在挖掘母竹时,以在竹林林缘挖掘为好,尽可能减少对母竹林出笋的影响;第二,春季是竹林地上部分生长最快的季节,竹笋从出笋到成竹,抽技展叶,生长极快,2月种竹后,根未扎好,枝叶先放,地下鞭根不扎实,部分母竹马上出笋,地上部分生长快,地下部分生长慢,上下生长比例失调,地上部分的过快生长,消耗了母竹积累的营养,影响了地下部分生长的速度。因此,春季种竹,对于当年出土的竹笋,应少留,每穴以不超过2株为佳,以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加快成林速度。
(2)梅季种竹明代《竹谱》中记载,最好的种竹季节在“旧笋己成竹,新根未行时”,这个季节正是梅季。梅季阴雨连绵,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是全年相对湿度最大、降水最多的季节。江南各省一般6月上中旬开始入梅,6月底或7月上旬出梅,前后1个月左右,梅季由南向北,南早北迟,各地的梅雨季节略有早迟。在梅季,雷竹的生理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其高生长此时已结束,是地上部分转入地下部分生长的转折点。一方面母竹当年竹笋已采收,不影响当年的竹笋收益;另一方面挖掘母竹后竹林能马上行鞭,对母竹林的影响小。梅季种竹,可以利用当年的新竹做母竹进行造林,丰富了母竹的来源,且种后能立即发鞭,而且发鞭速度快,前期生长的新鞭次年就能出笋成竹,因此梅季种竹成林速度快。 梅季种竹注意事项如下。
①梅季时间短,出梅后马上进入高温干旱的伏天,所以梅季种竹应选择在入梅前后,梅季后期不宜种植。入梅前为梅汛期的前期,此时由于副热带高压暖温气团在南方一带的影响,其降雨量已明显增加,常有连日的阴雨天气,故入梅前就可以种植。入梅前后种竹,经过梅雨期,母竹容易恢复成活。
②梅季种竹,远距离引种以上年母竹为好,当年新竹木质化程度低,易折断,且长途运输,新竹易失水,会降低成活率。
③梅前种竹,当年新竹过于幼嫩,储存养分较少,以采用上年竹作为母竹为好。入梅后可采用当年新竹为母竹。
④梅季种竹宜多带宿土,并要加强水分管理以提高成活率。
⑤特殊年份梅季有出现短梅、空梅、梅季延迟或提早现象,应根据气象趋势选择适宜的时机种竹。
⑤梅季种竹,挖掘母竹的数量应适度,并将原母竹的坑填平。否则,会对原有竹林造成较大的伤害。 4.造林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雷竹主要采用移竹造林。移竹造林主要分母竹选择、母竹挖掘、母竹运输和母竹栽种4个环节。
(1)母竹选择母竹的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和成林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优质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劣质母竹,成活率低,有些即使成活也难以成林;因此,选择好优质母竹至关重要。母竹质量的优劣主要以品种、年龄、生长情况和粗度4个方面来决定。 ①品种是选择优质母竹的关键,选择优良的母竹品种,同样的经营管理能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常有刚种植成林的竹园因品种不好被淘汰而重新种植的教训。
因此在选择母竹时,应十分注意选择真正的雷竹品种。雷竹是早竹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而变型的优质笋用竹种。它比早竹出笋更早,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但形态上又非常相似。不少地区同一块竹林既有早竹,又有雷竹,常有混栽。因此在选择母竹时应注意挑选冠幅小、枝条细、竹叶狭卷、小枝叶片多、竹秆节间短、新秆白粉少的雷竹作为母竹。
②母竹的年龄以1-2年生为好,一般来说1-2年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龄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鞭根多,有较强的抽鞭发笋能力,因此1-2年生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3年以上的老竹不宜作母竹,因老竹必连老鞭,老鞭鞭根稀疏,鞭芽不齐,多数已出笋或腐烂,剩下少数的芽,质量差,不饱满,成活率低,有些虽然能栽活,但却不会发笋,更难以成林。
③宜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无开花枝的雷竹为母竹。 ④应选米径1.5-3.5厘米粗度的母竹,过粗过细都不适宜。母竹粗大,分枝高,易受风吹摇动,降低造林成活率,并且粗大的母竹一般鞭根分布深,不仅挖掘和运输困难,而且对母竹的损害也较大。过细的雷竹往往生长不良,发鞭和成林都较慢。
(2)母竹的挖掘首先在母竹林中选择好符合质量要求的母竹,一般在林缘或在新发竹林中挖掘的母竹质量好。在竹林边缘挖掘母竹除了容易挖掘、对母竹的影响较小以外,主要是林缘的母竹光照充足,一般分枝低,枝叶繁茂,新竹连新鞭,栽种后成活率高。而在林中,特别是老竹林中挖掘母竹,除了挖掘困难、对母竹林的生长影响大以外,老竹林中的母竹分枝高,枝叶稀,新竹连老鞭的比例高。因为一支鞭上笋芽要分4-6年出完,若后几年出的笋留作母竹,就成为老鞭新竹。虽然母竹年轻,但新连的竹鞭为老鞭,大部分鞭芽已出笋或腐烂,这种母竹的质量就不符合造林的要求。因此在挖掘时,即使地上部分母竹符合质量要求,但所连的竹鞭如发现颜色深或发黑,就不宜做母竹起挖。
在挖掘前先要判断来鞭去鞭的方向,一般母竹最下一盘枝条伸展的方向与竹鞭去鞭的方向大致平行。挖掘时先在离母竹基部30-40厘米的地方,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并按要求的长度截断竹鞭,来鞭保留20厘米左右,去鞭30厘米左右。截鞭时面对母竹,锄口向外,注意切口平滑,并注意保护鞭芽,然后沿竹鞭平行两侧挖起母竹。挖时切忌扳摇,以免损伤和扭断母竹与竹鞭的连接点(俗称“螺丝钉”)而影响成活率。母竹应尽量多带土,以保护鞭芽与鞭根,在短期内还能给母竹提供一定数量的水分,维持母竹的水分平衡。因此多带土是提高母竹成活率的关键。带上的量视搬运的难易、运输的远近而定,每株母竹带土球12厘米以上。母竹挖起后应立即斩梢,留校5-7盘。运输距离远、带土少的可适当少留枝叶,留3-5盘即可。及时斩稍可减少母竹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斩梢时,刀要锋利,
切口要平,呈45°角,不可劈裂竹梢。一般健壮的母竹1个根盘1株母竹即可,如果1个根盘上有2株母竹靠得较近,且长在同一条鞭上,也可以连在一起挖起。2株或3株连在一起的宜带土略多,并且应适当少留枝叶,每株可留枝3-4盘。
(1)母竹的运输在母竹整个运输过程中,都要十分注意保护鞭芽与“螺丝钉”,尽量缩短途中运输时间,减少水分蒸发,尽快种植,提高成活率。短距离搬运母竹,不必包扎,但在装车。卸车等搬运过程中,应尽量小心,防止鞭芽与“螺丝钉”损伤及震落宿土。在挑运时可用绳子绑在宿土上,竹秆直立,不可把母竹竹秆横扛在肩上,特别是梅季种植时采用的当年新竹,因为当年新竹的竹秆幼嫩,木质化程度低,极易折断。远距离运输,有条件的话,母竹以包扎为好。可用旧编织袋、草包、旧麻袋、塑料薄膜等将蔸包扎好,既可保护鞭芽鞭根,防止震落宿土,又可保持温度,减少水分蒸发。装车时应轻装慢放,可以少震落宿土,避免压断竹秆与扭断“螺丝钉”,装好后,最好盖上篷布,降低水分蒸发,减少风的危害。在天晴、风大、路途远时,有时还需中途浇水降温保湿,并日夜兼程,尽量缩短途中时间,做到随挖随运随种。
(4)母竹的栽植关于栽竹,我国宋代《笋谱》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种竹的八字经,即“疏种,密种,浅种,深种”,“疏种谓三四尺方种一棵,欲其土虚,易于竹鞭;密种者大其根盘,每棵四五竿一堆,欲其根密,自相维持;浅种者,入土不深;深种者,种得虽浅,即用河泥厚壅之。”又有“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多带宿土,记取南枝”之说。这些宝贵的种竹经验对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近几年来福建省雷竹引种的成功经验,应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①适时种竹。雷竹栽种季节,可以在春季厂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及冬季11月四季种植。但每年各季的降水多少。时间先后都有变化。在特殊年份各季都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现象。如梅季,一般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但也会出现短梅和空梅的现象,短梅即梅季时间很短,空梅即不做梅,也会出现入梅迟或提早出梅的情况,因此,即使在适宜的季节种竹,也应了解天气趋势,根据气象预测,选择降水多的时机种植,最好在种植后3-5天内能下一场透雨。
③穴底平整。种植母竹的穴可根据标准挖掘,种植时可根据母竹根盘的大小,适当进行修整,并且穴底要平。因为母竹根盘呈扁平形,如果穴底不平,母竹的根盘与穴底容易形成空隙,使鞭根枯萎而影响母竹的成活率。种植时,穴宜略大,填回表土,做到穴大底平,提高种植质量。
③注意鞭向。因母竹去鞭的方向发鞭快,来鞭的方向发鞭慢,所以在种植时,母竹的去鞭方向应留有展鞭的余地。母竹与母竹之间应考虑竹鞭的方向性,间隔交互排列,使新种竹林均匀郁闭成林。如在种植时不注意这种方向性,那么母竹与母竹相背种植,来鞭对来鞭,此处就会因发鞭慢而使两母竹之间出现较长时间的空隙,影响成林郁闭的速度,降低土地利用率。此外,在坡地种植时,竹鞭应与等高线平行。栽种母竹时,小心将母竹放入穴中,使竹鞭平直,鞭根自然舒展,有利于母竹的恢复,可以加快发笋速度,提早成林。母竹与竹鞭不垂直对,竹鞭一定要种平,而母竹秆则不强求直立。决不能为了种直母竹而使竹鞭一头翘起倾斜。
④适当浅栽。种竹宜浅不宜深,可比原来略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厘米为好。竹子的生长点在鞭芽上,鞭根、鞭芽都需要呼吸,都需要空气,栽得过深,土中空气不足,养分较少,土地坚硬,加上有些地方地下水位较高,使竹鞭在土中因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窒息,引起烂芽、烂鞭,母竹栽后长期不发鞭发笋,从而导致造林失败。但也不宜种得太浅,比原入上深度深3-5厘米为宜。
⑤鞭上密接。种竹时要做到下紧上松,鞭土密接。特别根盘下部应不留空隙,种时可用棍或锄头柄将其捅实,然后回填表土,自上而下分层踏实,不可用锄头敲打,以免损伤鞭芽,再盖上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将土培成馒头型,以固定母竹,避免积水。还要注意开好排水沟,提高种竹成活率。
⑤适当施肥。为加速成林,种时应适当施肥。可以在种前施基肥,也可在种时施追肥。基肥每穴可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5公斤左右,不宜过多。特别是未腐熟的有机肥,如果穴内用量过多,未腐熟的有机肥就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烧伤竹根,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新种母竹的快速成林,而且会降低成活率。另外有机肥腐熟后体积缩小,在母竹根盘下就会形成空隙,使母竹位置移动下陷,鞭根又与土地分离影响母竹生长。也可每穴施1-2公斤的过磷酸钙和 0.25-0.5公斤的碳酸氢铵。施基肥时,穴可适当大些、深些,先将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在穴底摊平,然后再覆盖5-19厘米的表土并踩实,再种植母竹。最好在覆上2/3时,再施入20%的淡水粪,每株25公斤左右,既补充养分,提高湿度,又促进鞭土密接,增强抗旱能力。施肥后再盖上松土。如缺少人粪也可用复合肥,每穴150-250克冲水25公斤浇施。 ①酌情浇水。在降水不足、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应适当浇水,浇水量应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每株25公斤以上。浇水最好与施肥结合进行。种后如出现连续的晴天,土壤干燥,竹叶失水较多,应再浇水。
③设防风架。由于母竹栽种较浅,为防止风吹摇晃及风倒,须设置防风架,打木桩固定母竹。特别是高大的母竹及在挡风的地方,应采用三角支架固定母竹。
(二)成林抚育
雷竹造林后,通过积极的抚育管理,可以促进新造林地提早成林投产。雷竹林的抚育管理可以分为幼林、成林、老林三个阶段,雷竹新造林—般一年种,二年养,三年有收益,四年成林。因此1-4年为雷竹的幼林阶段,5年以上为雷竹的成林阶段,20年以上为老林阶段。雷竹的高产高效经营,就是在竹林的各个阶段通过抚育管理,改善竹林生长的环境条件,为竹林生长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光、热等条件,并通过调整竹林结构,使之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竹林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达到竹林生物量积累的最大化。竹林结构分为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两大部分,地上结构主要指:立竹度、年龄组成、叶面积指数、整齐度和均匀度。地下结构主要指:竹鞭的年龄组成、分布、粗度、有效鞭、有效芽等。不同的竹林结构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同,产品的数量、质量也不同,竹林的培育就是采取综合的科学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条件,调整竹林结构,使竹林丰产。早竹抚育可参考雷竹。 1.雷竹幼林抚育
雷竹幼林一般指造林后1-4年阶段。它又可分为幼林成活阶段和郁闭成林阶段。幼林成活阶段,由于母竹刚从原生地移植到新的环境中,其根系受到很大损伤,造成吸收水肥能力较弱,生长缓慢,新鞭发笋的能力和抵抗力也较弱,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恢复,才能使伤口愈合,根系再生,逐步增强水肥的吸收能力,由宿存营养过渡到自根营养。因此,幼林成活阶段的抚育管理措施,重点是如何保持竹株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母竹成活,恢复生机。此时如遇天晴无雨,土壤干燥,竹叶失水,应及时浇水。浇水以深透为好,不宜少量多次。浇后可用杂草、稻草等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特别是7-9月份竹鞭生长与笋芽分化期,更需加强水分管理,才能促进竹鞭生长,提早成林投产。除此以外,还必须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抚育管理工作。
(1)除草松土一般新造林地每年至少应除草松土2次,第一次可安排在5-6月,从穴沿向四周深翻,深度宜达30-35厘米,将表土翻到底层,底上翻到表层;第二次可安排在9-10月,深度15厘米左右。此外,还可在次年2月进行浅削松土。以上深翻松土可结合施肥进行。
(2)合理施肥施肥宜结合深翻松土进行,每年宜安排3次。第一次应安排在5-6月份,施长鞭肥,以磷肥和钾肥为主,施肥的比例氮:磷:钾为4:4:2;第二次可安排在白露
前后,施笋芽分化肥,可施氮:磷:钾为2:1:1的复合肥,或用氮:磷:钾为4:2:1的混合化肥;第三次宜安排在出笋前四个月,为催笋肥,一般是在第二年的1月份,可施100%氮肥。施肥量为每穴施化肥50-150克,人粪尿5-10公斤。化肥可选用尿素、过磷酸钙、碳酸氢氨等,前后者用量的比例为1:3。化肥应在松土前均匀撒施,也可冲水浇施,浓度宜淡不宜浓。人粪尿应冲水2-4倍,进行浇施。白露节气一般有1-2场中雨,能将撒施的肥料渗透到深翻的土层深处,所以选择此时施肥比较有利。新造林可以使用各种肥料,但应掌握少量多次,浓度宜淡,并注意施肥方法。在竹林生长旺盛季节,宜施速效化肥、人粪尿等。在冬季宜施缓效的有机肥。
(3)合理留养在雷竹幼林阶段,留养的新竹离母竹越远越好,可促进地下鞭迅速密布全林地,使新造林快速均匀地郁闭成林。一般春季2月种竹,栽后不久,母竹刚成活,新鞭尚未生长,鞭根不扎实,虽然部分母竹当年就会出笋,但长出的笋为移栽母竹母鞭上的笋芽,所出的笋离母竹都较近,此时留养母竹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而新竹生长需要的营养主要为母竹鞭根贮存带来的营养,留养新竹后,影响了新鞭的生长速度,对整个竹林提早成林反而不利,因此,当年长出的笋以不留或尽量少留为好。梅季种竹,由于发鞭早,第二年在新鞭上能出笋成竹,但无论一株母竹出笋多少,大部分为母鞭长出的笋,离母竹都较近,每株母竹可留养1-2林健壮的新竹,其他笋应及时疏去,不宜全部留养。因此,从第二年开始就应该积极地采用疏笋的方式挖笋,留远的,挖近的;留强的,挖弱的;留稀的,挖密的;通过疏笋,既可提高母竹留养的质量,又可促进地下鞭生长,还能增加竹笋收入,一举多得。在第三四年,仍应进行疏笋,但留养的新竹数量也应逐年增加。
(4)间作套种新造竹林前2年可以套种黄豆、四季豆、西瓜、土豆、地瓜等农作物,以耕代抚,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又对土地起到覆盖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杂草滋生,还可增加竹林的经济收入,以短养长,而且可以促进新竹生长,使新造林地及早投产。竹林间作直选择生长期短、经济效益高。消耗养分少或能改善土壤肥力的矮秆农作物。同时,竹林间作必须以竹为主,间作物不宜太密,与母竹的距离宜远些,以减少间作农作物与母竹争夺养分、水分,影响竹林生长。在间作抚育管理中应注意保护母竹的鞭芽与鞭根。在收获农作物时,应将秸秆归还竹林,以增加土壤肥力。
(5)竹林保护母竹栽后至郁闭成林,都要注意对竹林的保护,特别是新种当年,应禁止牲畜入内,并有专人管护。如遇雨水冲刷,露根露鞭,要及时培土。若母竹被风吹歪斜,要及时扶正或予以固定。留养新竹后,应及时钩梢,砍去1/4的竹梢,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强抗旱能力,促进鞭根生长,防止台风危害。雷竹笋味鲜美,一些野生动物和昆虫比较爱吃,
常有野兔。老鼠、野猪、麂和白蚁等采食。对于鼠、兔等小型的野生动物,可采用铁夹蹄捕捉器捕捉;对于野猪、麂等大型的野生动物,可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狩猎许可证,请专业狩猎队来狩猎,或采用一些声响装置驱赶。由于野猪对人气极其敏感,在竹林中悬挂一些旧衣服,可有效驱赶野猪。对于白蚁危害,用白蚁防治灵防治效果较好。至于食笋和食叶害虫的防治,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介绍。 2.成林的培育和高效经营
雷竹的成林阶段是指5-20年的竹林。成林阶段的竹林培育技术主要如下。
(1)留笋养竹,保持适度的立竹量高产竹林每1/15公顷(一亩)立竹量800-1000株,每年留养新竹150-200株,留养的新竹要健壮,立竹分布要均匀;竹龄结构要合理。一般初期出土的笋应及时挖完,盛期以来的笋分批疏采,选留一定的养竹量后,其余及末期笋应全部挖掉。8-9月间应砍伐5年以上的老竹,砍伐量与当年留养新竹量大致相等,使竹林的年龄结构为1、2、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仅占5%。 (2)林地松土除草施肥松土除草,挖掉竹蔸与老鞭、死鞭,促进地下鞭和竹笋生长。每年应松土2次,6月、11月各1次,并结合松士进行施肥,6月应深翻松土,11月宜浅翻或浅铲。疏松土壤,有利于提早出笋。
年年高产竹林一般1年施肥3-4次,2-3月可施长笋肥,6月施长鞭肥,9月施健芽肥,11月施孕笋肥,据介绍,1/15公顷产500公斤竹笋需要氮素 15.8公斤,五氧化二磷 7公斤,钾10公斤。不同的立地条件及不同的产量要求其施肥量亦不同,可根据各种肥料中氮、磷、钾的含量以及500公斤竹笋的氮磷钾需要量配成不同配方。但必须以农家肥为主,化肥配合。笋前、笋后及6月施肥以速效肥为主。人粪要散施,磷肥可相对集中,农家肥要深施,适当增施硅肥。1/15公顷产1500公斤竹笋,6月可施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9月施人粪1000公斤,11月可施猪栏肥2000公斤,3月施人粪1000公斤。有条件的地方,每年加一些客土,对于提高竹笋产量、改良土壤有较大益处。 (3)竹林护理
①开沟排水,浇水抗旱。早竹、雷竹要求土壤湿润,又怕积水,平地竹园要开沟排水。笋芽分化期和出笋初期(即9-10月和翌年2-3月)最怕干旱,如遇干旱天气,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利于竹鞭和竹笋生长。
②钩梢。雷竹竹秆壁薄而脆,冬季容易被大雪压断,应适当钩梢,钩梢可在9月进行,留枝12-15盘。另外,钩梢可增加竹林冬季的透光度,提高白天的地表温度,有利于出笋。
③防止开花。早竹、雷竹会零星开花,大都发生在新竹,可达20%。开花由于消耗大量营养,对竹林生长极为不利。一旦开花应立即挖除,以减少养分消耗,并加强管理,施重肥,尤其是要多施氮肥,改善竹林的营养条件和碳氮比,延缓竹子开花,促进竹子自我复壮。 (4)病虫害防治
①虫害早竹、雷竹的虫害主要有蚜虫、介壳虫和竹螟。其防治方法如下。
第一,蚜虫、介壳虫、竹螟都可用氧化乐果或乐果、氯辛硫磷,加1-2倍的水后注入竹腔,每株1-2毫升;或用上述药剂1000-1500倍的水溶液喷洒2-3次。
第二,蚜虫,用5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在笋期用尿洗合剂(0.5公斤尿素、1.25公斤洗衣粉,掺水 50升)喷杀。特点:无毒无药害,速效,肥地。
第三,介壳虫,在虫期喷洒80%敌敌畏乳剂、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乳剂1000优液。
第四;竹螟,可采用灯光诱杀,赤眼蜂生物防治。
③病害主要有由蚜虫、介壳虫引起的煤污病。该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治蚜虫、介壳虫,并对过密的林分进行疏伐。应见一株挖一株,并搬到林外烧毁。 (三)高效培育
雷竹高效培育是运用科学技术,采取综合抚育管理措施的栽培技术,它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代表着今后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发展方向,对其他食用竹种的栽培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雷竹高效培育主要有早出高产、二季出笋等符合竹林生态经营的技术,现将浙江安吉的经验介绍如下。 1.早出高产培育技术
雷竹是春季最早出笋的优良食用竹笋,壳薄肉厚,味道鲜美,并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通过早出高产栽培,可以使雷竹出笋期提前2个月,人们在春节前,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就能品尝到美味的雷笋,因此人们把早期雷笋赞誉为“冬天里的春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早期雷笋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前些年,江、浙、沪早期雷笋的价格非常高,如1992年杭州市场上每公斤雷笋售价达到30元。近年雷笋价格有所回落,但仍高出其他竹笋许多。因而雷竹早出高产培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冬天里的春笋,丰富了市场,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雷竹栽培的经济效益。目前及今后,国内外市场上都需要大量的早期雷笋。因此雷竹早出高产培育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
雷竹在6月份新竹成林后开始地下鞭的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9-11月笋芽膨大生长,冬季雷笋在地下生长极为缓慢,到翌年春季3月,温度上升,雷笋从笋芽分化到出土,
在地下度过了半年多时间。冬季低温少雨,是影响雷竹延迟出笋的主要原因。采取早出高产技术,冬季进行保温增温处理,提高土壤温度,满足雷笋生长温度的需要;进行浇水灌溉,满足雷笋生长水分的需要;进行施肥,满足雷笋生长养分的需要,就可以使雷竹提早出笋。因此,温度、水分、养分是雷竹早出高产的三大主要因子。雷竹早出高产主要技术如下。 (1)竹叶覆盖法 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在9-10℃。但雷笋的主要产地浙江安吉、临安等地,冬季12月一翌年2月,平均气温为3-5℃,极端最低气温在一10℃左右。要使雷竹提早出笋,必须采取保温增温技术,提高土壤温度。在冬季,采用覆盖物进行林地覆盖是提高土壤温度的有效方法。而竹叶是提早出笋最理想、最佳的覆盖增温材料,其优点如下。 一是在毛竹产区有数量众多的竹叶,都可变废为宝。我国有300多万公顷毛竹,一般都进行钩梢,加工毛料,并且每年采伐,加工成大扫把,在加工场有堆积如山的竹叶,以往都就地或易地烧毁。福建有80多万公顷的毛竹林,目前也正在推广钩梢技术,有条件利用毛竹叶作为覆盖材料,变废为宝。如覆盖方法得当,可以提早出笋1-2个月。 二是保温期长,温度稳定。
三是竹叶为有机物,在腐烂发酵时,能发热增温,而且增温时间长。 四是疏松透气,利于土壤空气交换。 五是雨水能渗入,保湿作用好。
六是竹叶对竹笋生长没有危害,且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利于竹笋出土;竹笋鲜嫩,色泽白润。
七是竹叶覆盖成本低,方法简单易行,竹笋采收方便。
八是竹叶既是很好的保温增温材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来源于竹,养分全面。 ①竹叶覆盖增温的效果:表1-1是1991年安吉县试点竹林覆盖竹叶后的增温结果、覆盖竹叶的时间为1990年12月10日,平均每平方米覆盖竹叶11公斤,厚约30厘米,1991年2月每天上午8时进行观察记载。
表1-1 覆盖竹叶地表增温效果(℃)
从表1-1可知,覆盖竹叶后,竹林地面增温明显,2月份累计地表温度325℃,日平均11.6℃,最低10℃,最高13℃,温度变化小,地表温度稳定在10-13℃。而不覆盖竹叶的竹林累计地表温度为93℃,日平均3.3℃,最高8℃,最低-2℃,温度变化大。覆盖竹叶比不覆盖竹叶日增地温8.3℃,增温显著。 表1-2 覆盖竹叶提早出笋效果
注:表内覆盖时间12月为跨上年度;早期笋产量为3月31日止的产量;产量面积为100平方米。
②竹叶覆盖处理提早出笋情况:雷竹园覆盖竹叶前后两年的出努情况。在未覆盖竹叶时,一般都在3月中旬开始出笋,出笋时间并不早。覆盖竹叶后,出笋期显著提前,早期笋产量增加,1991年与1992年,提早出笋时间超过2个月。由于早期笋比例的提高,平均笋价也相应提高。特别是1992年,1月4日就开始批量上市,早期笋比例达到了99.57%,平均每公斤笋价达到了 12.92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273平方米竹园,1992年竹笋实际收人达到了 14861.50元。
(2)其他保温增温方法作为覆盖增温材料,除了竹叶以外,谷壳、稻草等都可用来覆盖,也有增温效果。表1-3是竹叶、谷壳、稻草三种覆盖物的对比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三种覆盖物以竹叶最好,谷壳比竹叶略差而好于稻草。谷壳与稻草比对照都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每平方米覆盖谷壳8公斤,上午8时的日平均地温为8℃,比对照(3.4℃),日增地温 4.6℃,初笋期提早了 45天,早期笋产量。竹笋平均价、竹笋总产值都比对照显著提高。从三种覆盖物来看,以稻草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稻草易吸水,降低了保温增温的效果。在生产实践中可适当增加厚度,并进行二次覆盖。在覆盖时应将稻草铡碎。从表门的稻草覆盖试验来看,稻草覆盖也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每平方米覆盖稻草8公斤,每天上午8时测定的日平均地表温度为7.6℃,比对照(3.4℃)高4.2℃。初笋期比对照提早了18天。早期笋产量、平均笋价及总产值都比对照有显著的提高。谷壳和稻草来源丰富,采用谷壳或稻草进行覆盖,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表1-3 不同覆盖物的增温及提早出笋效果
注:①各处理面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覆盖物8公斤。
② 除了竹叶、谷壳、稻草以外,麦壳、麦秆、杂草、锯木屑、锯竹屑(末)、竹刨花、有机肥等也可以作为覆盖保温增温材料,此外还可以与乙烯薄膜覆盖结合使用。单独采用乙烯薄膜覆盖的试验中,采用薄膜覆盖比不覆盖可日增温2.5℃。
为了提高土壤温度,除了采用覆盖物进行覆盖外,还可以利用地形小气候,选择背风向阳的南坡,或在竹林北缘种植防风林带、筑防风网、打围墙等以阻挡冬季寒风的侵害,充分利用太阳光热或地热资源,提高土壤和竹林温度,促进竹林提早出笋。
(3)覆盖厚度雷竹出笋起点温度为9-10℃,要使雷竹提早出笋,覆盖厚度应满足雷竹出笋起点温度的要求。一般覆盖物盖得厚则温度高,覆盖薄则温度低,竹林地的温度,随覆盖厚度的增加而上升。竹林地的保温增温效果与覆盖物有关,与环境气温条件及冬季增施有机物的量也有关。要达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不同的覆盖物,所需的厚度也不相同。竹叶,一般每平方米覆盖11公斤,厚度在30厘米左右,覆盖后的地表温度可以达到10℃以上,并且可以保持2个月以上的时间。在肥、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覆盖后30-40天开始出笋。从表上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随覆盖厚度的增加,雷竹出笋期也相应提早,早期笋的产量与比例也相应提高。从竹林综合效益来考虑,竹叶覆盖厚度以30厘米左右为好。覆盖过薄,如10厘米左右,保温增温效果不明显,温度达不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覆盖过厚,如 40厘米以上,虽然能显著地提早出笋,当年效益极高,但出笋过早,使母竹留养困难。雷竹在一般经营的情况下,出笋在清明前后达到盛期,并开始留养母竹,此时尚有晚霜危害。采取提早出笋技术后,使出笋盛期提早了1个多月,如果竹叶覆盖过厚,笋期提前结束,母竹就不能正常留养,早出高产技术就不能连续地进行。因此,竹叶覆盖的厚度要适中。其他覆盖物的厚度,根据其增温效果,以达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为宜,达不到时可再增加。 (4)覆盖时间覆盖的最佳时间,从三个方面看,以12月上旬至中旬为好。第一,从经济效益方面看,雷竹笋最高的笋价在春节前后,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高消费阶段,这期间气温最低,春笋也最为珍稀。1992年春节前后,在杭州菜市场上,雷笋0.5公斤价在15元左右。一般在温度、养分、水分都满足的情况下,覆盖后30-40天开始出笋。因此在12月中旬时进行覆盖,就能在春节前后使雷竹笋批量上市。第二,从气候条件及地下竹笋生长方面看,12月气温开始下降,地下竹笋生长由于外界气温降低而被抑制,进入休眠状态。12月进行覆盖,提高了竹林地下温度,打破了竹笋的休眠,使竹笋继续生长。第三,从覆盖物本身来说,其保温增温的效果有一定的时间范围,随时间的延长,其保温的效果下降。11月份气温开始下降,由于土壤的缓冲效应,地下竹笋仍可继续生长,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一般在不保温的情况下,3月份雷竹已开始出笋。需要保温的时间主要是12月至翌年2月三个月,而一般覆盖物的保温效果,大致也正好是2-3个月,因此,12月是最佳的覆盖时间。覆盖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不适宜,覆盖过早,由于外界气温尚高,没有必要保温,而当覆盖物的保温增温效果下降时,外界气温则尚低,使覆盖地温与竹笋生长所需的保温阶段存在时间差,而降低了保温增温的作用。如覆盖过迟,外界气温已下降,竹笋已开始休眠,提早出笋的效果不佳。
(5)水分对提早出笋的影响水分是竹林生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缺水不仅影响竹笋的产量,还影响提早出笋。要提早出笋必须满足竹林生长的各个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以提早发鞭,提早笋芽分化。在缺水情况下,竹林发鞭延迟而缓慢,笋芽分化受抑,数量少,质量差,地下竹笋生长缓慢,出笋延迟。因此要提早出笋,必须加强竹园的水分管理,一般1年应进行2次浇水。在8-9月笋芽分化期,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易干旱缺水,应进行浇水,浇水的数量应根据降水的多少及土壤干旱的程度,一般以灌透为好。竹笋出土生长是最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常言道:“雨后春笋’,要使雷竹在冬季出笋,必须满足竹笋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因此必须进行人工浇灌。浇水应在覆盖前进行,因覆盖后,由于覆盖物较厚,雨水等难以迅速渗透到地下。浇水的量,每1/15公顷至少15000公斤,使土壤有足够的水分,满足竹笋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浇水后,立即进行覆盖。
(6)施肥对提早出笋的影响竹子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除氮、磷、钾外,一般都能从土壤中吸收得到,满足竹子生长的要求。生长上施肥主要是施氮、磷、钾三要素。此外,近几年来,硅肥在竹林生产中的应用逐步增加。施肥补充竹林营养不仅可以提高竹笋产量,而且对提早出笋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①氮、磷、钾对提早出笋的影响: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又是核酸、叶绿素的重要成分,增施氮肥,使叶色浓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笋个体发育粗大,增加单株笋重,提高竹笋产量。增施氮肥,前期出笋增多,其相应的出笋期也有所延长。
磷是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参与呼吸作用的重要酶类都含有磷。增施磷肥,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成运输,增强根系的呼吸作用,增加养分的吸收;可以加速光合产物向根部运转,促进根系发达,促进笋芽的形成,提高发笋率,增加出笋株数。增施磷肥,竹笋出土将往后推移,以中后期为盛。
钾虽不是有机体的组成成分,但对维持细胞原生质的胶体系统和细胞液的缓冲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钾在核酸形成过程中,是各阶段有关酶的活化剂,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可促进氮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糖分的形成和转化,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增加单株笋重。氮、磷、钾三要素对提早出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竹林、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
②尿素、复合肥、人粪三种肥料对提早出笋的影响:1992年在临安县高虹乡高乐村,进行了3种肥料对提早出笋影响的试验。其他时间的施肥品种与数量均相同。 表1-4 3种肥料对提早出笋的影响
从表1-4 中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出笋前施用3种不同肥料对提早出笋有很大的影
响,早期笋产量有显著的差异。施尿素出笋最早,早期笋比例达 80.74%。施复合肥居中,早期笋比例达73.51%。施人粪早期出笋比例只有53.77%。从总产量来看以施人粪的最高,施尿素与施复合肥的相差不多。
③早出高产施肥技术雷竹园早出高产施肥应根据不同肥料的性能和含量,根据产量目标竹林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土壤中养分的含量,确定施肥量,选用施肥方法,使施肥合理、科学。氮、磷、钾的比例可以采用5:1:2,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1年分4次施肥。 第一次施肥:5月底6月初,每1/15公顷施尿素50公斤,厩肥1000公斤,先撒于地表,然后结合松土深翻入土中。本次施肥,应以速效肥为主,厩肥等有机肥要腐熟,以迅速补充竹林养分,恢复竹林生长,促进竹林提早行鞭。
第二次施肥:8月底9月初,每1/15公顷施复合肥100公斤,冲水5000公斤浇施或撒于地表,再浇水。本次施肥,宜施低浓度液体肥料或固体化肥冲水浇施,既降低干旱程度,又便于竹林充分吸收,促进竹林提早笋芽分化。
第三次施肥:10月底11月初,每1/15公顷施厩肥4000公斤,浅翻入土中。本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以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提高地温,促进笋芽膨大生长,为早出高产打下基础。
第四次施肥:12月中旬,在覆盖保温时进行,每1/15公顷施尿素60公斤,冲水15000-25000公斤,浇透林地。本次施肥,宜施速效氮肥以提高竹笋产量,促进竹笋出土。 对于作为保温材料的有机覆盖物,由于发酵腐烂,一般都作为有机肥施入竹园中。当覆盖较厚、数量较多时,应分批施入或作为其他林地的肥料。
(7)挖笋和养竹一般竹园12月进行施肥、浇水,覆盖后40天左右开始出笋,这时就可以挖笋。由于覆盖物较厚,外界气温又很低,竹笋大都在覆盖物中,应注意及时采收。人在覆盖物上走过,如发现脚下有顶硬的感觉。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将土回盖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使土层继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初期可隔几天挖一次,以后逐渐缩短间隔时间。预计挖笋过半时就可以减少覆盖的厚度或全部除去覆盖物,以迅速降低土层的温度和湿度,延迟竹笋出土,以便于母竹的留养。采取早出技术后,雷竹可提早出笋2个月,提早产笋的高峰期,由于外界气温较低,不宜留养母竹。除去覆盖物后,可保留部分笋芽,在气温回升时留竹。采取提早出笋的园地应比一般丰产经营的竹园提前进行留养,并对留养的竹笋采取保护措施。
2.二季出笋培育技术
雷竹在丰产培育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肥水管理,充分满足雷竹林生长的营养需要和水分需要。雷竹在秋季能第二次出笋,1/15公顷产秋笋可达200公斤。秋笋出土时间一般为9月份至11月份,出笋期90天左右。1992年秋笋市场价每公斤4-6元,最高达10元。秋季二次出笋不仅在秋季为居民提供新鲜的雷竹笋,丰富了市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雷竹林的经济效益。雷竹二季出笋培育技术是一项新技术,使人们对散生竹林笋芽分化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竹林的生长规律,为食用竹笋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论据。 (1)笋芽周年分化的理论一般经营的毛竹用材林,具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大年出笋成竹,小年换叶长鞭,以2年为1个周期。在管理较差、养分不足的毛竹林中,小年出笋极少甚至不出笋。而在人工经营管理的毛竹笋用林中,大部分为花年竹林,大小年不分明,每年春大都出笋长竹。从以上可以看出毛竹林的出笋有2年1次和1年1次两种,引起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在营养不足的毛竹林中,毛竹生长的节律缓慢,以2年为1个周期,在竹林中增施肥料,小年竹笋明显增加,通过小年竹笋的留养,进一步加强培育管理,增施肥料,可逐步改造成花年竹林。一般新造的毛竹林都表现为花年竹林,年年出笋,如任其自然,不进行培育管理,则花年竹林逐步变成大小年的竹林。在其变化过程中,人为的活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培育管理,人为地挖1年,留1年,使其形成大小年的竹林。在2年出笋1次的竹林中,笋芽2年分化1次,在花年竹林中笋芽1年分化1次。在高度集约的毛竹笋用林中,1年则有2次笋芽分化。在施肥较多、养分充足的竹林中,每年8-9月笋芽开始分化,春季竹笋出土后,积极地挖去初期竹笋,控制调节了整个竹林生长和养分分配,促进了受抑制休眠芽的萌发,使毛竹笋进行第二次分化。雷竹竹笋个体比毛竹笋小,一般1年出笋1次,其生长节律比毛竹快,雷竹的出笋期比毛竹早,一般8-9月笋芽开始分化,春季进行第二次分化。影响雷竹笋芽分化的主要因素有养分、水分、温度及顶端优势等,在早出高产集约经营的竹园中,由于采取了1年4次施肥,2次浇水,冬季进行覆盖保温,并进行积极挖笋,控制竹笋生长的顶端优势,调节竹林养分分配,使地下竹鞭同年生长,鞭上的笋芽逐渐成熟分化,二季笋芽分化的时间逐渐延长并衔接,笋芽分化周年进行.从而达到四季出笋。笋芽周年分化的内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影响二季出笋的主要因子影响雷竹二季出笋的主要因子是养分与水分。一般竹林 8-9月笋芽开始分化,10-11月笋芽膨大生长,12月一翌年2月由于低温少雨,笋芽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3-4月出笋出土,5月新竹生长,6-7月竹鞭发鞭生长,1年形成了1个生长周期。加强肥水管理后,竹林生长对养分。水分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竹鞭的
生长和笋芽的分化就能在各生长期中穿插进行。采取早出高产技术后,由于加强了肥水管理,提高了冬季土壤的温度,使竹林提早了出笋,提早了母竹留养,提早了竹林的恢复,提早了发鞭和笋芽的分化,在秋季如雨水充足或进行人工浇灌,就能第二次出笋。关键是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满足竹林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缩短雷竹的生长周期。
(1)二季出笋主要技术二季出笋主要技术是在早出高产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早施重肥与适时浇水。
①早施重肥新竹成林后,应及时早施重肥,一般在5月底6月初进行,每1/15公顷施有机肥3000公斤,可以利用覆盖物作为有机肥料,再施尿素50公斤。施肥后结合松土,将肥料翻人土中。9月初再进行施肥,每1/15公顷施复合肥100公斤,浅翻入土中,结合浇水进行。
②适时浇水秋季8-9月多高温易干旱,为满足竹笋出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应适时浇水。浇水量应根据降雨情况及土壤干湿程度而定,一般每1/15公顷每次浇水15000公斤左右,以浇透为宜。天气继续干旱可每隔10天浇1次,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灌溉或喷灌。 3.雷竹林生态经营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名符其实的山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雷竹既可以为城市提供营养丰富、鲜嫩美味的无公害蔬菜,又可以美化环境,绿化荒山荒坡,防上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库,实现三大效益完美结合。雷竹的生态经营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进一步提高雷竹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改造和影响周围的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节主要介绍6种生态经营类型。
(1)种养结合型养殖业为竹林提供了肥料,促进了竹林的发展,提高了竹笋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为养殖业打下了经济基础,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2)废物利用型城镇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产生,这些垃圾污染环境,对人民生活不利,环卫部门为处理这些垃圾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将这些垃圾运往城镇郊区竹林,可作为很好的肥料,既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竹笋产值,又改善了城镇的环境卫生。因此竹林成了垃圾消化厂。 在一些毛料扫把加工厂,竹叶常堆积如山,为处理这些废弃的竹叶,常用火烧毁。利用竹叶作为覆盖增温材料,可以提早雷竹出笋,提高经济效益,覆盖后再作为肥料施人竹林中,一物两用。安吉利用竹叶覆盖保温,提早出笋,1年就增加竹笋产值500万元。 (3)立体经营型 安吉在发展食用竹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合理布局。下坡、背风向阳、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发展早熟雷竹,在中坡发展中熟高产竹种高节竹,
在上坡。高山发展迟熟竹种桂竹、刚竹。充分利用山坡地的垂直差异,进行合理布局,立体经营,使早的笋更早、迟的笋更迟。
在田头、地坎、路旁、塘边四旁种竹,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空间及边际效应,使小面积获较大效益,也是立体经营的体现。
在竹林中进行间作套种,主要是在新造竹林中间作套种,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短期农作收入,以耕代抚,以短养长,促进竹林提早成林投产。即使在成林竹园中,也可间作耐阴的农作物、蔬菜、药材及栽培食用菌等,以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 (4)防护生态型充分利用竹林的生态功能,积极在库塘四周、河流两岸发展竹林,利用竹林涵养水源,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库,保护农田。临安县大面积发展竹林的乡村,近几年来,几乎没有遭受过洪水危害,充分显示了竹林的生态效益。
在水库山塘四周发展竹林,不仅对水库、山塘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在冬季利用水库、山塘沉积的泥沙给竹园加土,改善竹园土壤,降低竹林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房前屋后庭院种植雷竹有3大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早晚闲散空余时间进行细心的培育管理;二是庭院竹林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青,经雪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可以美化环境,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竹林可以防风、防尘、防噪、调节气温,使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三是庭院竹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农民把庭院雷竹林称为“绿色的聚宝盆”、老年人的“养老金库”。
(5)综合利用型综合利用型,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综合地运用于雷竹的栽培管理中,进一步提高竹林的三大效益。综合利用,包括优良品种的选用,地形小气候的利用,光、热资源的利用,土壤资源,荒山、荒坡、荒滩的开发利用,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及各种资源;综合地运用各种成熟的科技成果,如四次施肥法、丰产高产技术、早出高产技术、二次出笋技术;综合利用型包括前面叙述的种养结合型、废物利用型、立体经营型。防护生态型与庭院经济综合地集中运用,以达到竹林生态经营的效果。
关于雷竹的栽培与管理
雷竹
一、概述
(一)雷竹的特性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 chu et C.S. chao),别名雷公竹、早园竹,秆高3-8米,胸径1.5-5厘米,为中型竹。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被白粉,密被褐斑,箨耳及鞘口繸毛不发育,箨舌强烈下延,箨叶长矛形至带形,反转、皱褶。为优良早熟笋用竹种,出笋最早,3月初出笋、4月底结束,笋期50-60天,亩产鲜笋1000千克,最高可达3350千克,在经营水平较高的竹林中,秋季9-10月可二次出笋。覆盖栽培的竹林,可提早笋期3个多月,人们在寒冬腊月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雷笋,为江、浙、沪一带早春主要时令鲜菜之一。 1、栽培类型 雷竹有许多不同的栽培类型,其外表形态、出笋期、竹笋产量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其主要栽培类型有细叶乌头雷竹、阔叶雷竹、青壳雷竹等。在栽培时应选择优良栽培类型细叶乌头雷竹。三种雷竹栽培类型的形态详见表6-3。 雷竹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是出笋最早的竹种。一般单株笋重0.3-0.5千克,最大可达1.5千克以上,适宜采收长度为20-30厘米,以鲜笋上市为主,也可加工成笋罐头或笋干。雷笋味鲜美,甘甜脆嫩,出肉率高达70%,为早熟高产优良笋用竹种。长期以来, 表6-3 三种雷竹栽培类型的形态 项 目 小叶枝数 叶 型 细叶乌头雷竹 5-6叶或更多 细叶瓦状上翘 节下有一圈白新 竹 粉 竹 节 节平 节平 节间白薄粉 粉 节隆起 阔叶雷竹 3-4叶 阔叶微卷上翘 青壳雷竹 2-3叶 阔叶平展下垂 整个节间密被白笋 壳 笋 期 亩 产 评 价 乌壳 3月上旬 1000-2500千克 优 乌壳 3月中旬 600-1500千克 中 青壳 3月下旬 200-1200千克 差 雷竹以人工栽培为主,喜肥沃、怕积水。在土壤肥沃、营养充足、光热条件好的阳坡,2月下旬就有雷笋出土,5月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地下鞭开始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9-10月有部分秋笋出土。雷竹生长以1年为1个周期,年年出笋,大小年不明显。在出笋期与笋芽分化期要有充足的降水量。雷竹在冬季能忍耐零下13.1℃的低温,雷竹秆壁薄、性脆、纤维短,易遭雪压。由于雷竹出笋早,春季母竹留养后,要防止晚霜及倒春寒的冻害。雷竹要求土壤微酸性至中性,PH值4.5-7.0,疏松透气,以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红壤、黄壤等都适宜栽培。雷竹多为纯林栽培,精细管理,雷竹有零星开花现象,开花大都发生在新竹,新竹开花率在10-20%。雷竹开花后,偶见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很低。开花竹林每亩产竹笋仍然可达1500千克以上。 2、雷竹的效益 雷竹具有五大优势: 一是雷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绿色食品。 二是生长快、周期短、见效快。造林3-4年即可成林,年年有收益。通过集约经营,雷笋产量高、效益好,一般雷竹林亩产鲜笋1000千克,高产雷竹林亩产可达2500-3000千克。覆盖栽培的雷竹林亩年产值可达2-3万元。 三是竹子再生能力强,造林更新容易,一年种竹,多年利用。 四是雷竹栽培、雷笋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栽培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五是雷竹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结合的竹种,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江河两岸、公路两侧、房前屋后都适宜栽培。竹林是绿化环境、美化大地的生态林,又是涵养水源、防风固土的防护林,还是成本低、效益好的经济林。 (二)雷笋的营养成分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营养素,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新陈代谢能量的基本来源,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等;第二类营养素,是指人体发育和新陈代谢生理活动的调节物质,主要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第三类营养素,是指促进人体健康和新陈代谢的物质,主要指粗纤维等。雷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糖分和纤维含量中等,矿物质营养元素含量丰富的健康食品。 1、蛋白质 鲜雷笋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质含量2.7%(见表6-4)。雷笋中的粗蛋白质容易被人吸收,营养价值较高。 表6-4 雷笋与其他不同竹种的竹笋体内营养成分(100克鲜笋含量) 蛋白水分 竹 种 (克) (克) 雷 竹 90.0 2.7 0.52 3.5 毛竹冬84.1 3.6 0.49 5.9 笋 毛竹春91.2 2.5 0.39 4.0 笋 毛竹鞭90.6 3.2 0.26 1.3 0.73 67.7 2.20 0.76 51 0.5 9.9 1.5 117.5 0.89 0.82 44 0.6 5.8 2.9 139.3 1.00 0.79 64 1.9 8.2 质 (克) (克) (克) 脂肪 总糖 糖 (千焦) (克) 1.0 4.2 可溶热量 维 (克) (毫克) (毫克) (毫克) 粗纤灰分 磷 铁 钙 1.7 124.6 0.55 0.96 53 笋 乌哺鸡90.9 2.8 0.39 2.9 竹 红哺鸡90.8 2.9 0.46 2.8 竹 白哺鸡91.0 3.4 0.39 2.3 竹 刚 竹 90.7 3.2 0.94 2.4 1.8 129.2 0.81 1.00 80 0.7 1.0 13 15 1.2 111.2 0.68 0.94 74 0.7 8.5 1.7 111.6 0.84 0.90 60 0.8 9.7 1.6 114.1 0.82 0.81 66 0.6 13 水 竹 90.6 4.0 0.62 1.3 0.36 119.1 0.71 1.20 92 高节91.6 2.8 0.39 3.6 竹 2、氨基酸 2.1 120.8 0.55 0.79 56 0.7 8.6 雷笋中的蛋白质水解后,可产生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半需氨基酸。雷笋中各种氨基酸较完整,是一种理想的营养食品。 3、脂肪 雷笋中脂肪含量较低,为0.52%。雷笋中脂肪含量虽少,但比常见蔬菜含量高,而且雷笋中的脂肪消化率较高,所含的必需脂肪酸也较为丰富。 4、糖类 据对鲜雷笋的测定分析:总糖含量为3.5%;可溶性糖类的含量为1.7%,占总糖量的48.6%。 5、纤维素 鲜雷笋纤维素的含量为0.55%,雷笋中所含的适宜纤维素的含量对排除肠道毒性或刺激物质有积极作用,纤维被人们认为具有抗肠癌作用。 6、盐等无机成分
雷笋中,还有铁、钙等矿质盐类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 从雷笋营养成分来看:雷笋的营养非常丰富,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比常见蔬菜要高,比大白菜要高1倍;雷笋脂肪含量较低,食用纤维含量较高,因此,经常食用雷笋不易引起身体肥胖,可减少肠癌的发生,雷笋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理想的健康森林食品。雷笋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雷竹的生长特性
雷竹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其生长发育与一般的树种不同,雷竹主要由地下茎、竹秆、竹枝、叶和箨几部分构成。即一次性长大成形,从出土到成竹只需30-50天,高生长最快时1昼夜可长高1米,抽枝展叶成竹后,不会再增粗长高。竹子的寿命短,为保持竹林旺盛生长,每年必须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采伐老竹。雷竹能经常看到开花结实,但开花后也很少有种子。因而,雷竹的繁殖主要靠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
1、地下茎(竹鞭)的生长
雷竹与其他散生竹一样,有发达的横生地下竹鞭。竹鞭有节,节上生根,称为鞭根。节侧有芽,交互排列。竹鞭大部分分布在10-20厘米的土层中。
雷竹鞭有鞭柄、鞭身、鞭梢3部分组成。鞭柄是子鞭和母鞭的连接部分,实心,无芽,不生根。鞭身是竹鞭的主体,呈椭圆形,每节皆具鞭根或根芽点,环状排列。鞭根上还有支根和须根,鞭根在鞭节上只发生1次,须根为生理活跃根系,可吸收水分和养分。每节侧生1个芽,可抽鞭或发笋,鞭芽一侧有芽沟。
(1)鞭梢的生长过程
鞭梢是竹鞭的先端部分,为坚硬的鞭箨(又叫鞭壳)所包被,尖削如楔,具有强大的穿透力。雷竹的鞭梢即为鞭笋,竹鞭在地下纵横蔓延就是通过鞭梢的生长来实现的。竹鞭上的侧芽萌发后,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细
胞,产生鞭节、侧芽、鞭箨和鞭根原始体和居间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位于鞭节之上,又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和伸长加大,使竹鞭节间加长和增粗。
(2)鞭梢的生长季节
雷竹林大小年不明显,1年为1个生长周期。鞭梢的生长活动期一般为雷笋期过后1个月左右。春季出笋成竹,夏秋季行鞭生根,鞭梢生长量每年差别不大。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受温度、水分的影响,鞭梢生长量差异较大。一般5月地下鞭开始生长,6-7月和9-10月生长高峰期。5月、8月和11月生长量小,12月至翌年4月停止生长。
(3)鞭梢生长与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特别是质地、肥力、水分等对鞭梢的生长影响较大。在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中,鞭梢生长快。1年可达3-5米,钻行方向变化不大,起伏扭曲也小。形成竹鞭的鞭段长、岔鞭少、节间少、鞭径大、侧芽饱满、鞭根粗壮,竹鞭在土壤中位置正常,宽径与地面平行,窄径与地面垂直,这样芽在竹鞭两侧,有利于抽鞭发笋;而在土壤板结、石砾过多、干燥瘠薄的地方,土中阻力大、竹鞭分成浅,鞭梢生长缓慢、起伏度大,钻行方向变化不定,而且经常折断而分生岔鞭。所以,形成的鞭段较短。而且大多是畸形扭曲,节间短缩,粗细不匀,侧芽瘦小,鞭根细短而曲折,成竹质量也低。
(4)断梢与岔鞭
鞭梢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折断现象,称为断梢。冬季鞭梢停止生长后,一般都萎缩,翌年将另抽新梢。而在生长期内,有的是鞭梢伸入低洼积水地而腐烂,也有的是鞭梢出土受伤或在挖笋松土过程中受伤折断。在坡地生长的竹林,通常水平方向断梢较少,而在山坡断梢较多。
鞭梢生长的顶端优势很强,对侧芽有抑制作用。但它在受伤折断后,附近的侧芽很快就萌发,长出新鞭,称为岔鞭或侧鞭。分岔的位置和岔鞭的数量则与竹
鞭的健壮程度和土壤条件有密切关系。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粗壮的竹鞭岔鞭少,通常是1-2根;而在贫瘠土地中的瘦弱鞭,有时多达5-6根。
竹鞭的长度与断梢次数有关。在新造的竹林或肥沃土壤中,鞭梢生长旺盛,断鞭次数少,鞭长;而在相反情况下,断梢多,岔鞭多,鞭短。
雷笋萌发一般都在竹鞭中部,鞭段愈长、壮芽愈多、发笋的机会也多,长鞭一般是径粗根多,养分贮存丰富。粗鞭出大笋、大笋长大竹、成竹质量高。长鞭段长出新竹,制造和贮存养分,为该鞭以后孕笋长竹提供物质基础。长鞭段通常发笋长竹多,着生不同年龄的竹株。相反,鞭段短、芽少、发笋的机会也少,且短鞭段多半瘦小、岔鞭转折多、对营养物质的输导、贮存和供给都不利。即使能发笋也容易败退,经常成为无竹鞭段,即使能长成竹子,一般也较矮小。在雷竹林培育上,可通过松土、施肥和覆土等措施,改进雷竹林土壤水分、肥力和通气条件,促进鞭梢生长,形成粗壮的长鞭段,以扩大竹林面积和更新复壮老竹林。
(5)跳鞭
鞭梢在土壤中横向生长,有时钻出地面,在阳光的影响下又随即钻入土中,形成弓形,这种现象称为跳鞭。跳鞭的露出部分一般较其相连的土中竹鞭细小而节密,颜色呈浅绿色,侧芽很少萌发,根眼很少抽根。也有鞭梢出土后,继续向上生长形成竹秆,叫做跳鞭竹。跳鞭竹的竹秆基部弯曲、细小、壁厚,经济价值不高。作为雷竹林来说,发现翘头鞭就应及时埋鞭或挖去,跳鞭竹也应及早处理。
(6)竹鞭年龄与孕笋的相关性
1年生新生的竹鞭呈淡黄色,组织幼嫩,养分和水分含量很高,为鞭箨所包被,正在充实生长,很少抽鞭发笋,管理精细的雷竹林1年生新竹也有较多的发笋。1年以后,鞭箨腐烂,鞭色渐深,由黄色转变为黄铜色,鞭体组织逐渐成熟,水分含量下降,侧芽发育完全,鞭根分枝多而生长旺盛,形成强大的竹鞭根系,这是竹鞭的壮龄时期。2-3年生的雷竹鞭为壮龄竹鞭。壮龄竹鞭的营养成分丰富,抽笋发笋力强。竹林中的幼龄竹和壮龄竹绝大部分在壮龄鞭上。4年生以上的雷
竹鞭鞭色变为褐色至深褐色,鞭体的水分和营养成分含量锐减,侧芽在长期休眠之后,逐渐失去萌发能力,有部分侧芽开始死亡腐烂,偶有出笋,也是孱弱细小,多半败退死亡;鞭根梢端断脱,侧根和须根死亡、稀疏,吸收能力显著下降。这样的竹鞭已过渡到老龄时期,应及时采伐(挖去)。
竹鞭、鞭根加上竹蔸及其所生的竹根,构成竹林的地下吸收、输导、贮存系统,均分布在土壤上层,形成竹林的地下鞭根系统。
2、竹秆生长
竹秆是竹子的主体,由秆柄、秆基、秆茎3部分构成。秆柄又名螺丝钉,是竹秆和竹鞭的连接部分,是竹株和竹鞭系统有机营养物质及其他化合物输送的枢纽。秆基,即竹秆的基部,着生竹根的茎秆部分,通常全部在土中。秆茎,竹秆的地上部分,圆形,中空有节;每节两环,上环为秆环,下环为箨环,两环之间为节内,两节之间为节间,相邻两节间有一木质横隔(称为竹节)。
竹秆的生长可划分为3个阶段:雷笋的地下生长阶段、秆形生长阶段和成竹生长阶段。
(1)雷笋的地下生长
从笋芽分化开始到完成全笋雏形生长至出土的阶段,称为雷笋的地下生长阶段。
雷笋的地下生长是跨年度进行的。雷笋在土中生长阶段,经过顶端分生组织不断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节、节间、节隔、笋箨和居间分生组织。雷笋出土前是粗生长和节数的形成,出土后是节间的生长,不再增粗。雷笋生长从基部开始,先是笋箨生长,继而是居间分生组织逐节分裂伸长,推动竹箨向上移动,穿过土层,长出地面。
雷竹一般在秋后开始笋芽分化,覆盖促成竹林培育,秋后到初春笋芽都可以萌发。9-11月,集约管理的竹园,在雨水充足年份,有不少秋笋出土(称为二
次出笋),亩产秋笋在100千克左右。通过人工覆盖栽培,可显著地提早雷笋出笋期,最早的可提早出笋130多天(12月份即可上市)。
在整个出笋期,按雷笋出土的数量,可以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初期出土的雷笋,多为浅鞭笋,雷笋数量少,应全部挖掘;盛期出土的雷笋数量多,雷笋粗壮肥大,雷笋质量好,多为深鞭笋,中后期可以留养母竹;时间最好是旺季来临之前即4月中旬留养。末期出土的雷笋数量减少,并且由于雷竹林养分消耗较多,养分不足,笋体细小,退笋率高,应尽快挖去,末期笋留养母竹,成竹率低,新竹质量差。
(2)秆形生长
从雷笋出土生长到幼竹长成,称为秆形生长阶段。雷笋出土到幼竹高生长停止所需的时间需要30-50天。早期笋由于气温低,生长慢,所需时间长;末期笋则因温度高,生长快,所需时间短。按照高生长速度,可将秆形生长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雷笋出土后,整个生长过程本质上是各节居间分生组织生长的结果。居间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分化,伸长加大和老化成熟而实现节间生长。
①初期。雷笋尖露出地面,笋体仍处于土中,继续横向膨大生长。节间长度增加很小,初期生长时间为10天左右,每天伸长量一般不超过2-4厘米,基部各节继续生根。
②上升期。雷笋地下部分各节膨大生长和拉长生长已停止。雷笋节间生长活动移至地上部分,生理代谢活动逐渐活跃,生长速度逐渐加快,高生长每天达10-20厘米,秆基各节大量生根,并开始萌发支根。该期经历时间在1周左右。
③盛期。竹根继续伸长并大量萌发支根,雷笋高生长迅速而稳定,呈直线上升,在生长高峰一昼夜可伸长50厘米以上。此后高生长速度变慢,开始抽枝,逐步向幼竹过渡。此期经历过程为2-3周,平均日生长量可达20-30厘米。
④末期。高生长速度显著下降,最终停止。同时,竹根系形成,枝条伸展迅速,待全竹枝条长齐后,竹叶几乎同时全部展放,形成新竹。此过程需1-2周时间,日生长量5-10厘米。至此,幼竹秆形生长即告完成。
在秆形生长期间,地下部分也相应生长,竹根系长度、体积、根幅、分布量和吸收面积都有规律地增长。
在整个秆形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退笋现象,引起退笋的主要有“营养退”、“寒退”、“干退”、“水退”及“虫退”,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足。通过精细管理、集约经营,施肥补充养分,能显著地提高雷笋的数量与产量。在生产过程中,提高鞭芽利用率,增加单株笋重,能极大地提高雷笋的产量。
(3)成竹生长
新竹形成后,竹秆的高度、粗度和体积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竹秆内部的材质生长尚在继续,各部分的组织仍在不断充实成熟。成竹生长过程,既影响着竹材的性质,又关系到竹林的更新和发展,是竹子个体和竹林群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根据竹株的生理活动和材质变化,可将成竹生长划分为以下4个竹龄阶段。 ①幼龄阶段。竹秆组织逐渐成熟,细胞壁增厚,含水量不断减少,内含物逐渐充实,干物质重量增加。同时,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叶片内的叶绿素、糖分和营养元素含量处于高水平,这时所制造的养分主要用于自身的充实生长,如发展根系、更换新叶和干物质积累等。处于这一阶段的雷竹年龄一般为1年生。
②壮龄阶段。自身的充实生长基本结束,生理代谢活动最为旺盛,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处于高而稳定的水平,含水率渐趋稳定,内含物进一步充实,力学性质相应增强,为材质生长的增进期。养分除充实材质外,主要用于抽鞭发笋,是抽鞭发笋最强的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雷竹年龄为2-3年生。
③中龄阶段。竹株的养分含量和生理代谢强度由高水平的稳定状态逐渐趋向下降,抽鞭发笋能力很快下降。材质生长进入成熟时期,容重和物理力学性质均稳定于最高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雷竹年龄为4-5年生。
④老龄阶段。中龄以后的竹子,生活力衰退,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竹秆的干重、力学强度和营养物质含量相应降低,材质生长下降。处于这一阶段的竹龄雷竹为6年生以上。
在雷竹林经营中,主要考虑各阶段年龄抽鞭发笋能力,随着竹秆年龄增大,地下鞭侧芽已大部分分化出笋或腐烂。在竹秆进入中龄阶段就可以及时采伐,并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
二、雷竹的栽培技术 (一)雷竹栽植 1、林地的选择 (1)土壤条件
雷竹生长快,有强大的地下鞭根系统(竹鞭、竹根),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微酸性和中性的土壤,PH值为4.5-7.0。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土壤疏松、肥沃、深厚、排水与透气性能良好,以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红壤、黄壤也适宜栽培。在交通方便、有能力对土壤进行改良的地区,农家的房前屋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进行发展。如嵊州市甘霖镇上路西村竹农张小兴1991年12月在土层非常瘠薄的沙土上种植雷竹,获得成功,1996年亩产鲜笋达1435.5千克,并且进行了竹叶覆盖栽培,亩产值超3万元。
(2)地形条件
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雷竹林地宜选择在海拔250米以下,以5-15度的低丘缓坡地为好,坡位以下坡为好,有充足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更佳。为提早雷竹的出笋期,充分发挥雷竹出笋早的优势,应选择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坡地。
(3)其他条件
林地的选择,应考虑雷笋的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及经营规模等问题。从市场销售这一角度考虑,特别是以鲜笋销售的林地宜选择在交通便捷的地区。这样可以提高鲜笋的质量,保持雷笋的鲜嫩、色泽等,从而提高经营雷竹的经济效益。也应考虑发展雷竹要有一定的规模,以便形成市场。
2、整地与挖穴 (1)整地的作用
整地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加快土壤的风化作用,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有效化,使土壤养分得到改善;容重变小,空隙度增加,增加土地的透气性,提高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减小地下鞭根系统向四周伸展的机械阻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成林速度。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的高低,据调查:全垦整地造林的雷竹林成活率一般可比壮穴造林的雷竹林提高23.7-36.4%。
(2)整地的方法
整地的方法可分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3种。整地方法,对新造林的成林速度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造林的质量,促使新造林快速成林,坡度在15度以下的,应采用全垦整地。在土壤疏松、种植农作物的熟地,可以挖大穴种植。
全垦整地改善林地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新造林的成活和成林;同时,全垦整地后,前2年可以套种农作物,以耕代抚,既增加收入,又促进新竹的生长。
①开垦。在荒山或灌木丛生的造林地,应进行劈山,清理林地。对林地进行全面的垦复深翻(深度为30厘米左右),清除石块、树桩、柴根等,把表土、柴草翻入土中,底土翻到表层,这样有利于杂草的腐烂和有机质的分解,也有利于底土矿物质的分化,使部分矿质营养元素转化为有效可利用状态。
②开沟。在平地、低洼地发展雷竹,首先进行开沟,降低地下水位。沟的深浅、大小及数量、方向,可根据地形、面积大小、地下水位高低确定。在不积水的山坡地,可以开挖宽20厘米、深20厘米的浅沟,将林地划分成块状,沟与沟的间距为10-20米,以便于管理。在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竹林地面积较大,易积水的平地,宜开沟做畦,将林地每隔4-5米开1米沟做畦,这样有利于排水,又有利于施肥、挖笋等日常管理。沟的宽度和深度各30厘米。总沟宜宽深,支沟可略窄浅。开沟时,应注意沟的方向,要有利于排水,有利于日常作业活动。
③挖穴。每亩栽种80-100株,株行距2.5米×3米或2米×3米。密植早期丰产的亩栽100-167株,株行距2米×3米或2米×2米。穴长60厘米、宽40厘米、深40厘米。
有坡度的林地,穴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穴与穴之间的配置,可以采用梅花形、三角形等。挖穴时,把表土和心土分别放置穴的两侧。
(3)整地的季节
合理的整地季节,可节省整地用工,降低造林成本,还可较好地改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
整地应提早2-3个月进行。提早整地,可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使杂草灌木等充分腐烂,保证造林工作的及时完成。春季、梅雨季节种竹应在上年秋冬季进行整地。在冬季进行整地可以利用冬季低温及冰冻等条件促进土壤风化,使土壤变得疏松。秋冬季种竹,应提早于春夏进行整地。在土壤疏松肥沃,立地条件较好,杂草、灌木不多的造林地上,可以边整地边造林。
3、种植季节的选择
一年四季除高温炎热干燥与严寒季节,其他时间均可以种竹,尤以早春2月、梅季6月、秋季10月、初冬11月为好。不同季节种植成活率是有差异的,成林的速度也不相同。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提高成活率。
(1)春季种竹
从雷竹的生理活动来看,2月正是雷竹的孕笋期,笋芽从休眠半休眠状态开始转向活动,母竹和地下鞭积累贮存了丰富的营养,笋芽开始萌动,竹子生理活动日趋活跃。2月种竹后,能立即出笋,抽枝展叶。由于春季温度适宜,春雨绵绵,能保证2月种竹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春季种植注意事项:①2月雷笋即将出土,在雷竹林中挖取母竹,对雷竹林当年的出笋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挖掘母竹时,应在竹林边缘挖掘母竹,以减少对母竹林出笋的影响。②雷笋出土后,抽枝展叶,生长极快。2月种植后,根未扎好,枝叶先放;地下鞭根不扎实,母竹马上出笋;地上部分生长快,消耗了母竹积累的营养,对于当年春季出土的竹笋,以少留为宜,以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加快成林速度。③春季种竹可采用1-2年生的母竹。
(2)梅季种竹
梅雨季节,雷竹的生理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新笋的高生长已结束,是地上部分生长转入地下部分生长的转折点,正是古人所说的“旧笋已成竹,新根未行时”。一方面,当年竹笋已经采收,挖掘母竹不会影响当年的竹笋收益;另一方面,挖掘母竹后竹林能马上行鞭,对母竹林的影响较小。梅雨季节种竹,可以利用当年的新竹做母竹进行造林,丰富了母竹的来源;种后能立即发鞭,而且发鞭速度快,前期生长的新鞭翌年就能出笋成竹。
梅季种竹注意事项:①梅季时间短,“出梅”后马上进入高温干旱的伏天,因此,梅季种竹应选择在“入梅”前后进行,时间以5月25日至6月10日为佳,快要“出梅”时不宜种植。“入梅”前后种竹,经过一段时间梅雨期,使母竹成活。②采用当年生嫩竹做母竹。③在特殊年份,梅季出现“短梅”、“空梅”、延迟或提早现象。应及时加强水分管理。
(3)秋季种竹
秋季以后的气温逐渐下降,有利于新种母竹的成活。秋季新竹积累了较丰富的营养,秋季种竹能立即发鞭,容易成活。
秋季种竹注意事项:①秋季为多雨季节,应视天气情况种竹,种后应设好防风支架,防风止倒。②秋季种竹可采用1-2年生母竹。当年新竹生命力强,成活率高、发鞭快、成林早。
(4)冬季种竹
初冬有一段时间气候回暖,降水较多,其气候好似春天,有“十月小阳春”之称。这时雷竹的生理活动处于半休眠状态,鞭根贮藏的养分多,消耗的养分和水分少,有利于母竹的成活。同时,土壤温度适宜,有利于新竹母竹鞭根伤口的愈合,种植后,有利于鞭根扎实。开春后就能出笋,抽枝放叶,成活率高。
冬季种竹注意事项:①冬季种竹宜在初冬进行。②冬季种竹,宜采用1-2年生的母竹,并应加强抚育,适当增施有机肥,防止冻害。
4、母竹的选择与起苗
雷竹成林主要靠地下鞭无性繁殖进行。造林方法通常采用移竹造林,也可采用埋鞭造林。雷竹无性繁殖能力强,母竹种源丰富,母竹优良性状能得到保留,在雷竹造林中大多采用移母竹造林。
(1)母竹选择
母竹的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和成林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优质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选择好优质母竹显得非常重要。
雷竹母竹年龄:以1-2年生为好。1-2年生母竹的竹鞭处于壮龄阶段,具有饱满的鞭芽,鞭根多,有较强的抽鞭发笋能力。种植后成活率高、成林快。母竹宜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无开花枝的1-2年生竹。梅季种植母竹宜选用嫩竹。
母竹粗度:胸径2-3厘米。母竹高大,分枝高易受风吹摇动,影响造林成活率。粗大的母竹鞭根分布深,挖掘和运输困难,栽后竹大招风,成活率较低。
(2)母竹起苗
在挖掘母竹前应判断鞭的方向,母竹最下一盘枝条伸展的方向与竹鞭的方向基本平行。先在离母竹基部30-40厘米的地方,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并按要求的长度截断竹鞭。留鞭的长度:来鞭10-20厘米长,去鞭20-30厘米长。
截鞭时要注意切口平整,并保护好鞭芽,然后沿竹鞭平行两侧挖起母竹。挖时切忌扳动和摇动,以免损伤和扭断母竹与竹鞭的连接点(“螺丝钉”),从而影响成活率。母竹应多带宿土(15千克左右),以保护鞭芽与鞭根,母竹挖起后应立即斩梢,近距离运输,留枝5-8档,远距离运输,留枝3-5档,减少母竹水分蒸腾,提高成活率。斩梢时,刀要锋利,切口要平,呈45°角,不可劈裂竹梢。
(3)母竹的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保护鞭芽与“螺丝钉”,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尽快种植,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短距离搬运母竹,不必包扎,在装卸车搬运过程中,应防止鞭芽与“螺丝钉”损伤及宿土震落。梅雨季节种植时采用的当年嫩竹,竹秆幼嫩,木质化程度低,极易折断,装车时应轻装慢放,减少宿土震落,降低水分蒸发。同时要做到随挖随运随种。
5、雷竹的种植 (1)穴底要平
种植时根据母竹来鞭去鞭的长短、竹苗的大小,对定植穴进行修整,穴底要平。穴底不平,母竹的根蔸与穴底容易形成空隙,使鞭根枯萎而影响母竹的成活率。种植时,做到穴大底平,填回表土,以提高种植的质量。
(2)适当浅栽
种竹宜浅不宜深。竹鞭入土深度以20-25厘米为佳。栽得过深,土中氧气不足,养分较少,如地下水位较高,竹鞭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易引起烂芽、烂鞭。也不宜种得太浅,应比原入土深度深3-5厘米为佳。
(3)鞭土密接
种雷竹时要做到下紧上松,鞭土密接。特别是在根蔸下部不应留空隙,种时可用棍或锄头柄将其捅实,然后回填表土,最后盖上松土,培成馒头形,以固定母竹,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积水。提高种竹成活率。
(4)浇足定根水
在雷竹栽种后应及时浇足定根水,使母竹与土壤密接,有条件的可覆草,以减少水份蒸发,提高种竹成活率。
(二)雷竹培育 1、雷竹幼林的抚育管理 (1)及时补植
母竹干枯死亡的应及时进行补植。竹叶枯黄或落叶、枝条色青并有芽假死现象的母竹,可能由于母竹调节内部水分平衡出现的“假死”现象,翌年会抽出新叶。落叶母竹,凡竹秆或枝条色青的,应予保留,待确定死亡后再进行补植。
(2)水分管理
种植后的第一年,水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栽后遇长期干旱,应及时进行浇水,并一次浇透,久晴无雨,应7-10天浇1次水,浇后可用杂草、秸秆、稻草等进行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的湿度。在多雨季节,平地、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新造林地,则应开沟排水,以防积水烂鞭。
(3)除草松土
新造林密度较稀,林内光照充足,容易滋生杂草,与母竹争夺水分和养分,影响母竹的生长。除草松土可以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地下的生长,加快成林速度。新造林每年应松土除草2-3次。第一次于2月,以浅削为好。第二次于5-6月,宜深翻25厘米左右,将表土翻到底层,将底土翻到表层,特别是鞭根四周宜深翻,以促进新鞭向外围发展。第三次于9-10月,在有鞭部位,深10厘米,此时新鞭生长成熟,竹鞭开始笋芽分化,松土时应注意保护竹鞭和鞭
侧芽。在新鞭未达到的外围,应进行深翻,引导竹鞭向外发展,促进提早成林,在深翻时可与施肥结合进行。
(4)合理施肥
施肥可结合松土进行,随着立竹量的增加,施肥量应逐年增加。为促进地下生长,提高出笋率和成竹率,促使新造林提早成林投产,必须合理施肥。每年进行2次,时间分别在5-6月和9-10月。化肥应均匀撒施,也可冲水浇施,浓度宜淡不宜浓。人粪尿应兑水3-4倍,进行浇施。新造林可以使用各种肥料,应掌握少量多次。生长旺盛季节,宜施速效化肥、人粪尿等。
(5)合理留养
在幼林阶段,留养的新竹离母竹距离愈远愈好,以促进地下鞭迅速分布全林地,使新造林地快速成林。
在留养新竹时,应改变以往种植后前二年“只留养不掘笋”的传统留养方式,可根据留养新竹与原母竹之间距离来判断是否留养新竹。种植后第二年所留养新竹必须离原母竹之间距离在0.5米以上,来自同一条竹鞭的新竹与新竹之间距离也必须在0.5米以上。第三年所留养新竹必须离原母竹之间距离在1米以上,来自同一条竹鞭的新竹与新竹之间距离也必须在1米以上,以确保留养新竹的均匀性。在留养新竹时应选择壮笋、大笋留养,确保新竹的质量。确定留养新竹后,其余雷笋不论其出笋迟早、大小均应及时掘去,以防养分分散消耗,同时也可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6)间作套种
新造竹林在头两年套种矮杆农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杂草滋生,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新造竹林合理间作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可增加新造竹园的经济收入,以短养长,还可促进新竹生长,使新造林提早成林投产。间作物可选用经济效益较高的西瓜、药材以及豆科作物等。竹园间作套种必须以竹为主,间作物不宜太密,与母竹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减少间作农作物与
母竹争夺养分、水分,影响竹林生长。在间作物的抚育管理中,应保护母竹的鞭芽和鞭根。在收获时,农作物的秸秆宜归还竹林,翻入林地,以增加土壤肥力。
(7)竹林保护
注意对竹笋的保护,禁止牲畜入内。留养新竹后,应及时进行钩梢,促进竹林生长。此外,应十分注意病虫害特别是食笋害虫和食叶害虫的防治。
2、确保合理的母竹年龄结构 (1)合理挖笋,适时留养
要使雷竹年年丰产,保持合理的母竹结构,每年必须留养一定数量的母竹,以利于光合作用和母竹新老接替。应处理好挖笋和留养的关系,既要留好母竹又多挖雷笋。新竹的留养时间,以出笋高峰期(4月中旬)为佳,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留养母竹会使其他已分化的笋芽因营养不足而不能出土,早期留养由于温度低,易受晚霜等低温冻害引起退笋;留养过迟,影响留养母竹的质量,在出笋末期留养母竹,由于竹林内部大量的养分已消耗,往往会因营养不足而使母竹生长细弱,末期留养易造成该留的地方因不出笋导致留不成母竹,造成母竹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母竹留养应适时进行;母竹留养的株数,每年留250-350株;注意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雷笋进行留养,也应考虑在林地中分布的均匀性,以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初期和盛期出土雷笋的数量,占全年出笋总量的80%以上,雷笋粗壮,成竹质量较好,早期笋应挖去,母竹留养应在盛期进行,末期出土的竹笋数量少,细弱,成竹质量差。
(2)林地管理
随着雷竹林的成竹成长,地下鞭根越来越多、纵横交错、土壤逐渐板结、透气性能变差,影响竹鞭及雷笋的生长。林地管理的好坏影响对养分、水分的吸收,直接影响雷竹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雷竹的林地管理主要有锄草松土和加土等措施。
①锄草松土。通过锄草松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清除杂草做肥料,减少杂草对养分、水分的消耗,有利于雷竹的生长;将表层的杂草等有机物翻入土中,使其腐烂,并将底土翻到表层,通过日晒、雨淋、冰冻促其分化,促使矿质营养元素释放转变成有效成分,以利于地下鞭根系统的吸收利用,促进地下与地上系统的生长,提高雷笋的产量。雷竹在5月底-6月初结合施肥,深翻一次,深翻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尽可能在梅前(5月底)进行。提高竹鞭的年生长量,梅前深翻新鞭尚未生长,对竹鞭根的损伤较少。深翻时应挖去老鞭,保护好新鞭、壮龄鞭,即使分布较浅,也应尽量保留。其他季节不宜深翻,锄草松土可根据杂草生长情况,1年进行1-2次,不使杂草滋生。松土深度以5-10厘米为宜。
②加土。通过加土可增加土层厚度、改良土壤,增加地下茎在土层中的深度,增加营养,提高雷笋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年可加一些客土。加土在冬季11-12月进行为佳,可与施有机肥结合进行。加土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老墙土、塘泥和沟泥等均可。一次加土以覆盖林地约5厘米厚为宜。粘性土应加沙质土、沙质土则应加黄红壤等粘性土为佳。
(3)肥水管理
丰产雷竹林每年每亩竹林中收获1000-2000千克雷笋和竹材,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为保证雷竹林的持续丰产,对雷竹林应及时进行施肥,补充营养物质。雷竹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主要有氮、磷、钾、硅、镁、硫、铁等元素。氮、磷、钾是竹子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需要量大,施肥应以施氮、磷、钾三要素为主。增施硅肥对提高竹笋产量也有明显的效果。加强肥水管理,是雷笋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①合理施肥——四次施肥法。根据雷竹一年四季不同的生长季节、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及竹子生长需要的养分确定施肥量,氮、磷、钾配比使用,有机肥与化
肥结合使用,使施肥做到合理、科学。施肥量以每亩产鲜笋1500千克为例,施氮45千克、五氧化二磷15千克、氧化钾30千克;氮、磷、钾的比例为3:1:2。
第一次施肥,称为“产后肥”或“长鞭肥”,在5-6月进行。新竹展枝放叶后,竹林生长由地上部分生长转入地下部分生长,是雷竹生长新周期的开始。在笋期大量挖掘雷笋以及新竹生长、老竹换叶,竹林积累的养分已大量消耗,应及时施肥。肥料以施速效肥为主,以迅速补充竹林养分,恢复竹林生长,促进雷竹提早发鞭、多发鞭。施肥方法可结合松土进行,采用翻施。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60%左右。同时结合深翻重施有机肥,将厩肥、猪栏肥等有机肥撒施地表,深翻入土。厩肥、猪栏肥等亩用量在5000千克以上。厩肥等有机肥,在使用前应先腐熟,以便于竹林迅速吸收,同时可减少地下害虫的发生。
第二次施肥,称为“催芽肥”,在8-9月进行。这时,雷竹开始笋芽分化,肥料以速效肥为主,可用低浓度液体肥或用化肥施用。采用低浓度液体肥料进行泼施,可减轻竹林的干旱程度,也有利于竹林充分吸收,促进笋芽分化,且不损伤鞭根。施用量为全年施肥量的10%,可用人粪尿1000千克兑水2-4倍进行泼施,注意磷、钾肥的施用。
第三次施肥,称为“保暖肥”或“孕笋肥”,在11-12月进行。为翌年雷笋高产提供足够的养分,促进雷笋地下的生长,采用铺施方法,把厩肥、猪栏肥等铺施在雷竹地表,提高土温,起保暖作用,使翌年雷笋早出高产,施肥量约占全年肥量的20%。
第四次施肥,称为“催笋肥”或“长笋肥”,在笋期2月进行。气温逐渐上升,雷笋生长加快,并陆续出土,是竹林消耗养分及需要养分最多的时期。笋期施肥,以氮肥为主的速效肥,施尿素或人粪尿等。笋期施肥,可延长笋期,增加单株笋重,提高竹笋产量与质量,提高新竹成竹率。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10%左右,亩施尿素25千克。催笋肥应在出笋前15-20天进行,最好在雨后撒施。
②水分管理。8-9月的笋芽分化期,高温干旱会影响笋芽的分化,使翌年出笋数量减少,产量降低,应及时浇水灌溉以提高笋芽分化的质量和数量。在雷笋生长期,干旱缺水使雷笋出土缓慢,个体变小,鲜嫩度下降,退笋数量增加。严重缺水的,会引起雷笋萎缩死亡。出笋期如降水不足,土地干燥,应进行浇水灌溉,浇水量应根据干旱程度确定,以浇透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灌溉。
雷竹喜欢湿润的土壤,但又怕涝、怕积水。久雨不晴、降水过多、土壤积水,易引起鞭芽、笋芽的窒息死亡,导致地下鞭系统腐烂和死亡。在地下水位高的雷竹林,竹鞭根系分布都较浅,雨季积水,会造成竹鞭发黑,芽死根亡,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
(4)竹林管理
竹林的管理,主要是调整竹林的结构,对老竹进行更新,使竹林保持一定的密度和叶面积指数,以促进竹林生长。
①更新采伐。调整竹林结构,保持合理的竹林密度,是获得雷笋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雷竹亩立竹量800-1000株。立竹年龄结构要合理,新竹要留养,4年生以上的老竹要伐去,以始终保持合理的竹林密度和保持年轻的竹林结构。4年生以上的老竹可在新竹成竹后结合深翻进行采伐。宜采用连竹蔸一起挖去的方法,老竹蔸如不挖去,难以腐烂,降低土地利用率,影响竹鞭的延伸和雷笋的出土。
②合理钩梢。钩梢的目的是降低竹林高度,防止风倒和雪压。雷竹林枝叶繁茂,易遭雪压风倒。合理的钩梢,可减少风雪的危害。钩梢以后,冬季遇上大雪,仍应及时进行人工摇雪,以减少雪压损失。雷竹钩梢可在6月新竹展枝放叶后及时进行,留枝12-15档。
(三)老雷竹林的更新改造
雷竹依靠无性繁殖进行繁育,地下鞭根系统发育年龄相同。由于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雷竹林逐渐出现出笋减少、开花、衰败等老化现象。雷竹开花为零星开
花,且大部分发生在当年的新竹,开花率在新竹中可达10%-20%,在干旱年份,比率高达30%以上,有整株开花、半株开花和部分枝条开花。雷竹开花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生理性成熟的结果,外界环境和人为活动对竹子开花也有影响。通过控制外因条件,抑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提高竹林的活力,促进更新复壮。对老化雷竹林的更新改造,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及时处理开花竹
雷竹开花,将消耗大量的营养。对于整株开花而没有叶片,或只有少量细小叶片的雷竹,应及时连蔸挖去,以减少养分的消耗。对于半株开花或部分枝条开花的雷竹,可暂时保留,并剪去开花的枝条。
2、垦复深翻
挖去老鞭,疏松土壤,促进地下鞭的生长。 3、深施重肥
多施氮肥。氮肥能促进雷竹的营养生长,应适当多施,少量多次。 4、加强抚育管理
改善竹林的水肥条件,挖笋时防止损伤竹鞭,做好病虫害防治,使竹林旺盛生长,推迟竹林的衰老期,抑制、延缓雷竹开花。
三、雷竹高效培育新技术 (一)雷竹覆盖栽培技术
雷竹是春季最早出笋的优良食用笋,壳薄肉肥,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通过早出高产栽培,可使雷竹出笋期提早3个多月,人们在寒冬腊月就能尝到美味的雷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早期雷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早期雷笋的价格明显高于自然雷笋。雷竹早出高产培育,为人们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提供了春笋,丰富了市场,提高了雷竹栽培的经济效益。
雷竹在6月新竹成竹后开始地下鞭的生长,笋芽8月开始分化,9-11月膨大生长。冬季雷笋的地下生长极为缓慢,翌年3月温度上升,开始出土。雷笋从
笋芽分化到出土,在地下度过了半年多时间。低温少雨,是影响雷竹出笋的主要原因。采取早出高产技术,冬季进行增温保温处理,以满足雷笋生长对温度的需要;及时灌溉浇水,满足雷笋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合理施肥,以满足雷笋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使雷竹提早出笋。雷竹覆盖栽培的主要技术是浇水保湿、覆盖增温和施肥补养三大技术。
1、浇水保湿
要使雷笋在冬季出土,首先满足竹笋生长对水分的需要。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及时进行人工灌溉浇水。灌溉浇水应在覆盖前进行,以浇透为宜,使土壤有足够的水分,以满足竹笋生长对水分的需要。浇水后,要立即进行覆盖。并且在增温层的覆盖材料也应浇湿,稻草以含水量60%左右为宜。
2、覆盖增温
雷笋出土的起点温度在9℃-10℃,要提早雷竹出笋期,必须采取增温保温技术,提高土壤温度。采用有机物料进行林地覆盖,是提高土壤温度的一种操作方便、经济有效的方法。
(1)覆盖材料
覆盖材料有竹叶、稻草、砻糠、麦壳、麦秸、杂草、厩肥等能发酵增温的有机物料。竹叶是提早出笋的最理想、效果最佳的保温增温覆盖材料。
覆盖材料选择,首先应考虑成本低,就地取材容易,来源丰富,保温期长,增温效果好的材料。不同的材料,碳氮比不同,增温效果也不相同。提早出笋的覆盖材料,宜选择碳氮比中低热型材料为佳。在我市使用较多的覆盖材料为砻糠、稻草等。
(2)覆盖厚度
温度随覆盖厚度的增加而上升。增温效果与覆盖材料和覆盖物的含水量及碳氮比有关,与环境条件及施有机肥的数量也有关。①竹叶一般覆盖厚度在25厘
米左右,②砻糠稻草双层覆盖一般覆盖厚度25-30厘米。③纯袭糠覆盖,30厘米左右。在肥、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覆盖后15-30天开始出笋。从竹林持续经营与综合效益来考虑:覆盖太薄,保温增温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覆盖过厚,能明显地提早出笋,使笋期集中,但出笋过早,使母竹留养困难,留养的母竹易受晚霜危害。采取提早出笋技术后,使出笋盛期提早了2-3个月,如覆盖过厚,笋期提早结束,母竹不能正常留养,不利于早出高产技术连续进行。覆盖的厚度以控制地表温度在20-25℃左右为宜,采用高热型与中热型材料,覆盖厚度要减薄。如覆盖过厚,温度超过35℃,则对雷竹林产生危害,灼伤鞭根,使覆盖失败。
(3)覆盖时间
覆盖的最佳时间,应从3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雷竹笋最高的笋价在春节前后。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消费水平较高阶段,春节前后,气温最低,春笋也最为稀少。在温度、养分、水分都能满足的条件下,覆盖后15-30天开始产笋。在12月上、中旬进行覆盖,就能使雷竹笋在春节前后批量上市。二是从气候条件及地下雷笋生长方面考虑。12月气温下降,抑制了地下雷笋的生长而进入休眠状态,这时进行覆盖,提高了竹林地温度,打破了雷笋的休眠,使其继续生长。三是从覆盖物本身考虑。覆盖物增温保温的效果有一定的时间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保温效果下降。11月气温开始下降,由于土壤的缓冲效应,地下雷笋仍可继续生长,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3月在不保温的条件下,雷竹已开始出笋。保温的时间主要是在12月至翌年2月3个月,而覆盖物的保温效果,也正好是2-3个月,12月是最佳的覆盖时间。覆盖过早,出笋过早,母竹留养困难,不利于持续经营。出笋温度:当旬平均温度达到10℃时,即出雷笋(另一方面,雷竹笋没有休眠期),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搞覆盖,以提早出笋。
近几年来,部分竹农根据市场的需求,覆盖时间逐步提早,最早的在10月初进行,覆盖后5-10天开始出笋,采收2个月后就揭去覆盖物。竹林覆盖2-3年,休闲1年,养好母竹后,再行覆盖。
(4)覆盖方法
采用双层覆盖法,即下层为发酵增温层,上层为保温层。下层采用稻草等发热增温效果好的材料,上层采用砻糠等保温效果好的材料。增温层应有一定湿度,以利于微生物活动,使覆盖物充分发酵增温、保温,宜采用不易吸水的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如采用易吸水的稻草等材料,水分蒸发时,使覆盖物温度下降,将降低保温效果。覆盖前须施足肥料,浇透水。覆盖宜在晴天进行,选择在雨后的晴天覆盖最好。砻糠既适宜做下层增温材料,也适宜做上层保温材料。稻草宜做下层增温材料,不宜做上层保温材料。稻草做下层增温材料,覆盖时宜摊铺均匀,不宜太厚,干稻草用量在1500千克/亩左右,并将其铡成15厘米左右再覆盖,效果更好。竹林边缘最易受寒气侵袭,宜适当加厚,或用塑料薄膜围住,增加保温效果。上下层覆盖厚度各15厘米。
3、施肥
施肥能促进竹林生长,使竹林提早发鞭,提早笋芽分化,使雷笋生长发芽提早并提早出笋。
施肥对雷笋生长的影响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核酸、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施氮肥,可使竹子叶色深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雷笋发育粗大,增加单株笋重,提高雷笋产量。增施氮肥,前期出笋增多,其相应的出笋期也有所延长。
磷是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参与呼吸作用的重要酶类都含有磷。增施磷肥,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运输,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可加速光合产物向根部运转,促进根系发达和笋芽的形成,提高发笋率,增加出笋株数。
钾对维持细胞原生质的胶体系统和细胞液的缓冲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氮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糖分的形成、转化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增加单株笋重。
氮、磷、钾三要素对提早出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竹林、雷笋生长发育的影响。
从不同肥料的对比试验数据看来,施尿素出笋最早,早期笋占总产量的80.74%;施复合肥居中,早期笋比例达73.51%;施人粪早期笋比例只有53.81%。从总产量来看,以施人粪为最高,施尿素与施复合肥相差不多。
4、挖笋与养竹
竹园11-12月进行施肥、浇水,覆盖后15-30天开始出笋,就要进行挖笋。覆盖物较厚,外界气温又很低,雷笋都在覆盖物中,应注意及时采收。人在覆盖物上走,如脚下有顶着硬物的感觉,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雷笋,然后将土回盖原处,并将覆盖物盖好,使土层继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将砻糠盖在表层并扫平,有笋时很容易发现“裂胖”。初期可隔几天挖一次,并逐步缩短间隔时间。估计已挖笋大半时,就可以减少覆盖的厚度,逐步撤去覆盖物,以降低土壤的温度,延迟竹笋出土,同时也利于母竹的留养。采取早出技术后,雷竹可提早出笋2-3个月。在2月产笋的高峰期,由于外界气温较低,不宜留养母竹。除去覆盖物后,可保留部分笋芽,在气温回升时,留养母竹。在3月初进行留养,每亩留养新竹250-350株,并对留养的雷笋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霜冻。
5、覆盖前准备工作
(1)施肥一次:为避免因覆盖后给施肥带来的不便,在覆盖前一星期施肥一次,亩施尿素50千克、磷肥15千克、钾肥10千克,均匀撒施地表,浅削入土。
(2)浅削一次:通过浅削松土,能使砻糠稻草双层覆盖后其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及时传递到土层。
(3)如遇到干旱,应在覆盖前浇透林地,以满足笋芽分化和出笋所需的水分。
6、覆盖物的处理
覆盖物待2月底,可陆续搬出林地,未完全腐熟分解的表层砻糠可在移出林地后晒干保存再次使用,经发酵腐烂可作为有机肥使用,在竹林深翻时深翻入土,当覆盖物数量较多时,可分批施入或作为其他竹林地的肥料。
(二)雷笋二次出笋的培育技术
雷笋二次出笋是一项新技术,雷竹在丰产培育的基础上,只要加强肥水管理,充分满足其生长的营养需要和水分条件,能在秋季第二次出笋。秋笋一般在9月到11月出土,出笋期90天左右,亩产鲜笋可达250多千克。秋季出笋,不仅在秋季可以为居民提供新鲜的雷笋,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1、影响雷竹秋季出笋的主要因素
影响雷竹秋季出笋的主要因素是养分与水分。雷竹8-9月笋芽分化,10-11月笋芽膨大生长;12月至翌年2月由于低温少雨,笋芽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3-4月雷笋出土,5月新竹生长,6-7月竹鞭发鞭生长,1年形成1个生长周期。加强肥水管理后,充分满足了竹林对养分、水分的需要,竹鞭的生长和笋芽的分化就能在各生长期中同时进行。采取早出高产技术后,在加强了肥水管理的同时,提高了冬季土壤的温度,使雷笋提早出笋,提早了母竹留养,加快了竹林恢复、发鞭及笋芽的分化,秋季如营养丰富、雨水充足(或进行人工浇灌),就能第二次出笋。
2、秋季出笋的主要技术
(1)早施重肥。新竹成林后,应及时早施重肥,一般在5月底6月初进行,每亩施猪栏肥等有机肥5000千克(可以利用覆盖物作为有机肥料),尿素50千克。结合深翻,将肥料翻入土中。9月初再次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千克,浅削入土中,结合浇水进行。
(2)适时浇水。8-9月多为高温干旱天气,为满足雷笋出土生长时对水分的需要,要适时进行浇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灌溉或喷灌。也可用稻草、杂草等适当进行覆盖保湿,则效果更好。
(三)雷笋早期高产栽培技术
雷笋早期高产栽培技术即:“头年种、二年养、三年成林、四年高产”是一项密植早丰栽培技术,对提高雷笋早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率有积极推广价值,主要技术是:
1、种竹
种植密度应在100株/亩以上。母竹应选择分枝低、生长旺盛、粗度中等的当年生嫩竹,留来鞭长度15厘米以上、去鞭30-40厘米以上,留枝5-8档。
2、高标准肥水管理
种植后当年,多雨季节及时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干旱季节及时浇水灌溉。 笋期及时施笋穴肥,同时对留养新竹的雷笋离雷笋基部15厘米左右追施速效肥,以确保留养新竹成竹。
留养新竹展枝放叶后(5月底-6月底)及时追施速效肥,补充营养,以利于新、老母竹恢复生长;林地深翻一次,进行林地深翻的同时撒施栏肥5000千克/亩,通过林地深翻把栏肥翻入土中。9-10月施好孕笋肥,亩施尿素30千克,以促进笋芽分化。12月施好越冬肥,亩施栏肥2000千克,以利于分化笋芽的保暖过冬。2月施好笋前肥,亩施尿素30千克,促进笋芽发育与笋体膨大。
3、及时挖笋、合理留养
在留养新竹时,应改变以往种植后前二年“只留养不掘笋”的传统留养方式,应根据留养新竹与原母竹之间距离来判断是否留养新竹。具体做法为:种植后第二年所留养新竹必须离原母竹之间距离在50厘米以上,来自同一条竹鞭的新竹与新竹之间也必须在50厘米以上,留养新竹与母竹之间的比例控制在2株左右;第三年所留养新竹之间距离也必须在100厘米以上,留养新竹与母竹之间比例
控制在1.5株左右,以确保留养新竹的均匀性。在留养新竹时应选择壮笋、大笋留养,确保新竹的质量。确定留养新竹后,其余雷笋不论其出笋迟早、大小均应及时掘去,以防养分分散消耗,同时也可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项技术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选好母竹是获得雷笋早期高产的基础,优良的母竹确保母竹造林成活,使当年多发鞭、发好鞭,为翌年多出笋、出好笋,使平均每株母竹留养新竹能够达到2株左右,为雷笋早期高产奠定基础;高标准肥水管理是获得雷笋早期高产的保证,通过高标准肥水管理,促使母竹多发鞭、发好鞭,多孕笋、出好笋、出壮笋、出大笋,保证新竹能合理留养,并提高母竹粗度;及时挖笋、合理留养是获得雷笋早期高产的关键,通过及时挖笋、合理留养,使留养母竹均匀、合理分布,同时通过及时挖笋,防止养分分散消耗,保证留养母竹有足够养分供给生长;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获得雷笋早期高产。
(四)无公害雷笋的培育技术
雷笋当作蔬菜食用,被人们誉为“甲于诸蔬”、“清鲜盖世”的健康森林食品。随着雷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采用集约经营,对竹林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已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地力受到破坏,竹林逐步退化,产品质量下降。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雷笋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无公害雷笋,雷笋产业才有出路。上海市制订相关标准,已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对农产品实行检测,只有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农林产品,才能进入上海市场。达不到无公害标准要求的竹笋、蔬菜、水果等农特产品则一律不准进入上海市场。浙江省于2001年下半年制订发布了无公害竹笋的标准,并于同年11月18日起实施。
无公害竹笋生产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产地环境,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竹林灌溉水质量及大气环境质量,三者都必须达到生产无公害竹笋标准的要求;第二部分是生产技术准则,即在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须按照标准执行;第三部分是质量标准,对竹笋产品进行分级上市。竹笋品质、重金属含量、硝酸
正在阅读:
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04-18
珠江新城住宅、商铺、写字楼市场分析05-02
未来的手机作文400字07-09
带含花的成语及解释有哪些02-09
区间课程设计03-17
幼儿园毕业家长感言,三篇02-09
放风筝作文800字07-16
my day初一英语作文带翻译04-09
初二开学第一周周记02-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栽培管理
- 生物学
- 特性
- 技术
- 雷竹的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1
-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走丝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解密高考状元父母六大成功经验
-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 船公司
-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PECVD设备国产化现状及趋势
- 兰大博士招生考试目录
- 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集锦
- 集王羲之圣教序 原文 译文 说明
- 部门管理机构与主管部门工作关系文件选编
- 全市100家优秀企业和100名优秀企业家
-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 PEP2014年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4 Then and now, 第5课时Part
- 体育教案(表格式)
- 东北电力大学:检测技术及仪表实验指导书
- 青旅计划书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题库
- 多孔材料(综述)
-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法》办法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 数字石英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