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更新时间:2024-04-23 22: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课前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苏洵

27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雄辩有力,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二、文体背景:1、文体:论,是一种论说文体,“论者,议也。”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2、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姓头上。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颇为相似,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三、课文预习:熟读并翻译课文。

课前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一生可用16个来概括:早立远志,少有英才,关心政治、数遭贬谪。早立远志——少年时代曾立下“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的志向;少有英才——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就中了进士,几年后又官至礼部员外郎;关心政治——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运动;数遭贬谪——805年,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由礼部员外郎被贬为邵阳(湖南邵阳)刺史。被贬途中,又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有诗有文,如《黔之驴》《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并作了序。

二、作品简介: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课文预习:熟读并翻译课文。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全文行文思路如何?

答: 二、文本探究:

1、第一自然段作者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哪些个方面加以论述? 答: 2、第二、三段作者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各是什么?如何照应?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 3、第四段作者连用了两个叹词“呜呼”“悲夫”,有何用意?第四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含义是什么。 答: 4、第五段有哪些对比?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这篇课文是一篇“传”,但它却是一篇讽喻性的故事,寓意何在?

二、作品探究:

1、从第一段你可以看出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2、郭橐驼种树的“秘籍”是什么?文中是如何论述的?

答: 3、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的?

答: 4、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答:

课后拓展案

比较《过秦论》与《六国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1

课后拓展案

结合儿童教育,谈谈“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3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