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1-6课

更新时间:2024-06-13 06: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湘版美术五下

第1课 家乡美

教材分析:本课以表现家乡美为情感激发点,让学生将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到绘画表现、图案

设计和宣传刊的制作中。

教材的主图为一幅摄影作品,暖暖的色调和隐隐约约的如梦画面,让大家似乎看

到家乡那熟悉的小景。教材中还提供了一幅以表现现代化大都市为主题的摄影图片和两幅分别表现城市和农村美丽风景的学生作品,为不同生活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活动提供一定启示。不管你的家乡在哪儿,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树木花草,当我们认真凝视它时,我们就会对其形状结构、色彩搭配的奇特与完美产生一种感觉留下一种美好的印象,它将会在装饰设计中激发我们的灵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形态作素材,采用简化、夸张等方法,来变形、变色创作出美丽的图案。活动二即为利用家乡常见的植物进行图案设计。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添加装饰的小训练,让学生尝试运用点、线添加的方法来装饰图案。 图案用色宜单纯,从单纯中求丰富。主体形色与底色的关系,两者互为主次。因此选用底色不能太鲜艳,应适当灰暗、淡雅一些,而主体的形色就要鲜艳明亮。

在完成记忆画表现和图案设计后,本课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的活动。即将绘画作品、介绍性文字、图案组合起来办一期介绍家乡的宣传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活动充分利用前两节课的习得,和语文学习结合,提高学生组织排版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屋”安排了一个课后延伸的作业,回家向长辈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历史、传说、民歌等,并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们互相交流,以进一步增加对家乡的了解,起到传承美术文化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乡的美用相机、绘画等工具进行家乡美的资料收集,然后小组利用资料进行绘画、组织排版,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1、抓住自然物的外形特点设计图案。

2、根据物体的外形夸张、概括设计而又不失真。

教学设想:命题画是美术学习中一种作业要求较高的课业形式,学生要依据题意,搜集绘画素

材,用绘画的形式将主题表现出来。本课活动一是以表现自然风景为主的命题画创作活动。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安排:收集资料——交流感受——指导表现——欣赏小结。

教师在课前可安排学生观察家乡的景色,对能表现家乡特点的景物重点观察、记

———─——──

家乡美·1 ───————

忆。也可以采用画速写、拍照片、找挂历等方式收集资料。上课后师生交流所收

集的资料,找出一些比较适合表现的、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素材。通过这一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接着教师可以以收集的素材为例指导学生表现,着重帮助学生如何取景、构图,如何表现好一幅风景画。如构图要注意有层次,前主后次,前实后虚,近大远小。欣赏小结可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为构思选材,看看谁的画面选材有新意,既能表现家乡的美景又独具表现的特点。二为构图安排,看看谁的画面安排最棒,既层次丰富又最能突出主题。

图案设计这一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所以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专业化倾向,避免简单地说教,应采用趣味性的直观感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中可做如下安排:欣赏导入——方法指导——尝试表现——作业反馈——欣赏提高——设计表现——评价、延伸。

首先教师可先将本地民间美术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花和生活中的花的区别,由此导入新课。在指导学生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可选择本地最有代表性又相对简洁,易处理变化的花或树为例,来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抓住自然物的外形特点简化的方法和添加的方法设计图案。学生边学习边尝试设计表现。尝试表现后应抓住反馈指导环节,教师选择较好的作业和问题较大的作业,到实物投影仪上,师生共同点评。学生在尝试作业后对图案设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再给他们欣赏一些较优秀的图案设计作品,以了解更多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对下一步更好地完成设计表现予以启示。作业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最后给学生欣赏一些由单独纹样组成的花边、团花以及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图片资料,使其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活动三为前两个活动的综合,在活动中,它既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排版、制作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环节可安排如下:搜集素材——讨论选材——设计分工——集体制作——张贴欣赏。

首先,小组可将课前收集的关于介绍家乡的资料和上两节课的作业集中,大家根据刊的大小,一起选择适量的、较全面概括代表家乡特点的、质量较高的命题画或图案作业和文字材料。然后大家将作业放在宣传刊的底纸上摆一摆,留出刊头的位置和文字说明的位置,看看如何组合更合理、更美观,还可以绘制一幅草图设计一下。接着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特长进行分工,如负责刊头设计的,负责文字撰写的和托裱作品的等等。制作时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范图学习托裱、粘贴的方法。学生们设计的植物图案可放在适当的位置点缀宣传刊。学生完成作业后,经过师生共同评价后进一步完善宣传刊,最后张贴在教室、校园或者是社区内,以供大家欣赏、了解有关家乡的美,家乡的变化。

———─——──

家乡美·2 ───————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集体收集资料,探究、讨论、创作的方法进行活动。

教学准备:范品、课件、水彩笔、铅笔、绘图纸、收集的有关家乡美的资料、教材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说画家乡美)

一、教学引入

1.课前信息收集:到自己家乡各个有特色的地方走一走,用文字、速写、 上课前就把学拍照、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

2、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变化和优美的家乡环境以及你对家乡的感受。

生好小组,以小

3、教师小结:家乡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是朴 组的形式要学

素的农家小院还是城镇的璀璨华灯,它都是美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 家乡就是热爱祖国。

二、尝试探索

1、通过展示台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

新桥河五房洲蔬菜基地 杨林坳河坝 牧场

生进行走访当地的有名的老人,了解一些当地的情况,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景点,然后记录下来,备上课时用。 对家乡的变化要求学生了解

花木场 杨林坳金银花基地 黄龙山俯看

清楚现在的情况,过去的情况,民以食已便对家乡的变化情况有所了解,

新桥河佛光寺 益阳大道 安化吊桥 2、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 ① 构图的处理。(前主后次,前实后虚,前大、多,后小、少) ② 特定的内容。(房屋、街道、田野、树木等)

———─——──

家乡美·3 ───————

③ 内容的取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3、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① 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将家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

② 注意有主次,有取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家乡的 景色特点。

③ 绘画工具不限。 三、学生作业 四、作业评价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用画笔描绘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表现了家乡的美。大家的作品相当 成功,表现出了你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课后大家要多关心家乡的 改革变化。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通过网络、书籍或民间搜集有关家乡各方面文化的资料(传说、民歌、 戏曲、特产等),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制作图案)

一、教学引入

———─——──

这些作品都是你们的哥哥姐姐们做出来的,都做的特别好,大家可以学学。

做画时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欯的制作方法和

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作画,把家乡最美的景色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家乡美·4 ───————

1、教师出示花窗图案、画梁画栋、剪纸窗花、鞋垫、方巾等当地的民间艺

术作品图片。

学生欣赏后回答:这些图片是在哪里发现出来的?是根据自然界中的哪些 花木进行变化制作的?与自然的花木有什么不同?你们也能不能进行设计呢?

2、导入新课内容和学习任务。 二、尝试探索

1、欣赏探究教材上的图案设计。

① 教材上的莲花照片与莲花的变形图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a、在莲花的影像的基础上进行行当的添加处理。 b、根据莲花的特点,更大胆自由地变化。

② 教材上的椰树照片与椰树的变形图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抓住椰树的版型大胆地进行变化。 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④ 小结:教材上的莲花和椰树的照片与变形图案的形态是不相同的,这 些图案是把实物进行大胆夸张与概括简略造型绘制出来的,有当高的艺术成份, 装饰美的效果,使它们更美丽、更漂亮,不是自然照片。

2、学生试着用点、线添加的方法对教材的椰树变化图案形象加以装饰,看 看谁的更漂亮,更有装饰的情趣。

3、学生回忆我们家乡最美丽的植物花卉,描述它们的形态、颜色等。通过 你们自己的描述把它们制成漂亮的图案装饰。

红色、白色的荷花,黄色、紫色、白色菊花,红色的鸡冠花,红色、白色、 红白相间的月季花,红色、玫红的玫瑰花等。

4、教师指导夸张概括变形设计方法,学生大胆地进行设计。

———─——──

窗花、门神图、鞋垫 等都是我们这一带喜欢的物品,人们在这些物品上寄托着对自己的感情依托,所以大多是喜庆的图案。只如雕梁画栋

家乡美·5 ───————

三、学生作业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评议作业、小节全课

用线描的形式画一条宽阔的大街,让学生把所画的小设施贴在合适的地方。 (1)说一说哪一段街道“设施”最完善。

(2)看一看这条“大街”,你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增添什么设施?使之更具人文性。

(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声音导入

1.听声音(人的喧哗声) (播放大街上的人声) 2.提问:(出示四个问题)

(1)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人的喧哗声)

(2)通过听到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大街上) (3)这些声音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人多,非常热闹) (4)大街上,你能看到些什么?(街头小设施、建筑物、人物) 二、图片欣赏

1.欣赏图片 (1)街头小设施 (2)建筑物 (3)人物 (4)街市图片

2.总结:街头小设施 三、介绍相关知识

1.认识不同视角及构图类型 2.透视知识 (1)近大远小

(2)近清楚远模糊 (3)遮挡关系 四、画法指导

1.确定内容:突出重点 2.定好构图:灵活、新颖

3.大胆描绘:先画近处的,再画远处的。近处的画大一些。远处的画小一些,近处的物件总是遮挡远处的一些物件。 五、欣赏作品 1.欣赏学生作品 2.谈感受 六、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作业 4.总结、拓展

湘版美术五下

第3课 聪明的机器人

教材分析:对“机器人”我们并不感陌生,“铁臂阿童木”就是我们较早熟知的机器人动漫形

象。现实中见到的机器人以及它的频频研制面世和趣事是我们常常谈起的话题,如“精彩的机器人足球赛”、“活灵活现的机器人动物园”等。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对人类有危害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作业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实际上我们所见所闻的机器人只不过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但它的特殊功能、智能能力和独特的造型美仍然令我们时常感到神秘和好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题材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设计是探索机器人的独特造型与功能作用。教材编排了各种造型和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图片。学习活动方式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设计和制作的美术活动,了解机器人的造型美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审美评价能力,感受各种材料制作模型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的意义在于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与进步,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美术学习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社会责任感,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励学习行为,体现出本单元设置的关注学生成长需要的理念,即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一为机械手臂设计。该课时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机器人手的形体结构特点,学习机械形体的画法;又能使学生对设计产品的功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特征得到直观认识,领会“物以致用”的美术设计理念,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态度与价值标准。让机器人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是无数机器人设计者的梦想。教材编排了称为“三指灵巧手”的机械手,能轻轻拎起一个易碎的鸡蛋,可见它的灵敏度与人类已无差别了。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机械手的设计也就是根据基本的机械形体,整合关节传动部分进行造型的活动,因此基本的机械形体的画法是设计机械手时要掌握和解决的基本技能技巧。教材编排了灵巧手一个节状体的画法与过程,对异形的立体形与螺丝帽的表现过程进行步骤分解,为本课作业的完成提供了绘画技巧上的指导,也是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尝试训练的重点内容。两幅学生作业为学习效果的表现提供了样式。

活动二为制作机器人模型。该课时的教学,旨在利用各种媒材制作模型,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技能,针对机器人的不同造型特征合理寻找和运用媒材,提高学生的制作工艺和欣赏审美水准,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型的制作是根据已知的机器人造型来进行模仿,在制作机器人模型的不同局部时,选择适合的媒材和采用相应的方法是制作活动中的教学重点。教材编排了三件学生制作的范式和文

——─——──

聪明的机器人·1 ───————

字提示,对选择媒材尝试方法及机械连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其中对一个范式进行媒材运用、制作方法及制作步骤的提示,如泡沫包装物的割锯方法,对机器人结构之间的固定方法,以及泡沫、纸盒、蔬菜瓜果等材料的运用,暗示了应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提出,通过尝试训练并进行动手体验,发现规律方法。机器人虽有仿人形机器人类型,但并非所有机器人都是人形的样子,从外观造型来分析还只是一台机器的模样。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完成一个机器人的模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

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透过美术创作活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发展,对媒材的造型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合理选择和使用媒材。作业应做到造型与功能作用相结合,初步形成设计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任务中,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难点:1、能运用你所带进来的材料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2、机器人的组装与活动关节。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题材内容是学习工业设计、模型制作的基本技巧与知识,了解机械

立体形的线描画法与机械手设计创意以及掌握机器人模型制作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美术设计制作及应用能力。宜采用线描笔、单色笔和各种纸质材料、废旧材料、蔬菜瓜果等媒材,通过线描,采取卷折、剪切、割裂的制作与组合等手法,进行设计和制作的造型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准备针对两个课时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精选机器人的动画片片断

和图片,布置学生收集适合制作的各种媒材,制作适当的模型实物及选择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等。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应以机械立体形的画法和不同媒材制作不同机器模型的方法为

重点,采用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机械手设计和机器人模型制作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机械手设计的教学,以机械立体形绘画学习为前提,机械手设计的整体效

果为结果目标,功能设计为学习延伸,组织相应的尝试、欣赏、创意、评述等活动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可作如下安排:机器人动画片欣赏——认识机器人——认知机械手结构——尝试机械形体画法——探讨功能,创意设计——创作表现——展示创意,审美评述——功能应用。

教学方法:学生采用探索、讨论、设计的方法进行对机器人的制作活动。 教学准备:CAI课件、泡沫、纸盒、白纸、铅笔、蔬菜瓜果等材料、教材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聪明的机器人·2 ───————

第一课时(聪明的机器人)

一、教学引入

1、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 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

3、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 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 服务。 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二、尝试探索

1、了解机器人的作用。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 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 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 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类 型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2、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 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 臂的外形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 手指组成。教师介绍北京航守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 手”。

3、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 的立体形的画法。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

对机械人的认识我们还不太了解,教学时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机械人,认识它,让它为我们

聪明的机器人·3 ───————

三、学生作业

1、机械手功能探讨。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 发言,交流。

2、提出活动:参照资料或展开想象,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注意 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

3、学生作业。 四、作业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自我评价,将设计意图和机械手的功能进行设计 发表。

五、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机械手的设计意图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制作机器人模型)

一、教学引入

通过观察,机器人在造型上都像人形吗?都有哪些外形特点呢? 学生自由交流。 2.欣赏机器人模型。

出示机器人模型的图片,感受模型制作的材料和有趣的造型,引出本课学 习内容。

3、板书课题:机器人模型制作。 二、尝试探索

1、拆分模型,发现制作材料与方法。

分小组分发机器人模型,让学生直接把玩模型。

引导思考:这些机器人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学生讨论与发现,分组进行总结发言。

小结:运用了各种纸张、泡沫、纸盒、蔬菜瓜果等材料。

——─——──

聪明的机器人·4 ───————

运用了卷、折、贴和切制、削制、插接等方法。 2、材料选择。

分析教材多用途机器人的模型制作,并与原型图片比较。 这件作品的制作是怎样巧妙利用材料来制作的? 自主学习说说它的制作过程。

小结:机器人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3、方法的训练。

对刚才了解的方法.尝试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做机器人的形体组件。学生 自由尝试练习。

4、小组策划机器人模型制作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画示意图,派代表发表模型制作的构思,说明小组内的分 组方式。

三、学生作业

1、提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机器人模型。 2、小组分工,完成个体制作任务。

小组内由小组长布置分工,依照小组集体策划盯方案,依计划分工合作。 3、学生作业。

4、教师巡视,协调各组制作情况。

5、小组内合作将机器人模型各部分部件进行整体组装。 四、作业评价

小组各自展示模型作品,分小组分别进行自我评价,表达设计意图和功能 特点。

五、课堂小结

科技发展很快,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学习,通过今天的美术学习活动,希望

——─——──

聪明的机器人·5 ───————

同学们更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会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六、拓展延伸

查找机器人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机器人为人服务的各种资料,加深对机 器人的认识。

教学反思:机械人是一种智能的机机械,像人一样能为人进行工作,我们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它能帮人类完

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对人体有一些了解,然后通过各部分的开形状仿制出机械的各部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孩子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学习的设置是探索机器人的独特造型与功能作用.在机械手臂教学时,既要使学生了解机器人手的形体结构特点,学习机械形体的画法;又要使学生对设计产品的功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特征得到直观认识。制作机器人模型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各种媒材制作模型,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技能,针对机器人的不同造型特征合理寻找和运用媒材,提高学生的制作工艺和欣赏审美水准,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造型上只管大胆的想象设计,形体也可怪异点,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聪明的机器人·6 ───————

湘版美术五下

第3课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资料:

机器人:是一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与人或动物的

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的自动化机器。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 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 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 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机械人发展史:

智能型机器人是最复杂的机器人,也是人类最渴望能够早日制造出来的机器朋友。然而要制造出一台智能机器人并不容易,仅仅是让机器模拟人类的行走动作,科学家们就要付出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

——─——──

聪明的机器人·7 ───————

并在1964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 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 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 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

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索尼公司QRIO机器人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0年 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预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 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 的途径之一。

2002年 美国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 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

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 索尼公司AIBO机器人 的家用机器人。iRobot公司北京区授权代理商:北京微网智宏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

聪明的机器人·8 ───————

湘版美术五下

第4课 欢乐陶吧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对古今陶文化的欣赏、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国陶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

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动手制作陶艺作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欣赏活动是通过对我国古代陶艺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不同时期陶文化的特征和陶艺作品的风格特点。

本课前半部分展现了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种类型、不同风格形式、用不同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鱼纹盆,有大汶口文化的白陶瓷,还有现代的人物、建筑、动物等。它们的造型是那样的别致有趣,极具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一部分同时还介绍了手工制陶的流程和步骤,能使学生对制陶的全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本课的后半部分是学生陶艺作品的展现,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制作的人物——《二泉映月》、动物——《羊》、器皿——《壶》、日用品——《提包》、物体——《船》,他们运用了泥板、盘条、卷折、拼接、切挖、手捏等多种不同方法综合造型,并通过刻划、粘贴、肌理压印等手法来进行装饰美化物体,使这些不同类型的物体形状各异,各有特点,生动有趣,充分展现了学生们丰富的表现力和动手造型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陶艺作品进行认真地比较、认识、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之间的不同之处,从它们的造型特点、装饰手法来谈个人的认识、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思维想象,要想象得与别人不一样,有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多种方法来综合表现造型。

本课的内容是对小学阶段陶艺教学的一个小结,通过对陶艺作品的欣赏,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今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陶艺制作的方法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因此,教学中教师对陶艺的赏析要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分析,用他们的语言来谈自己的看法、认识和感受,谈作品的风格特征和造型特点。在创作实践中,让学生回顾和温习以前学习过的做陶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较熟练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陶艺作品的赏析,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今陶文化的发展过程,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增强学生的想象表现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

—————──

欢乐陶吧·1 ─——──——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体会和感受到彩陶文化的气息和古人的创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重点难点:1、认识泥塑陶器,了解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泥塑制作的过程与方法。

2、泥塑陶器的造型与细节。

教学设想:本课活动一,陶艺作品的欣赏是通过对古今陶艺的赏析比较,使学生对我国陶的

发展过程和不同时期陶的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陶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欣赏认识——观察了解——分析评议——尝试感受等形式来分层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除了本教材中看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外,教师还可以介绍有关半坡、马厂、庙底沟、马家窑等彩陶文化的特点、风格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半坡型彩陶,它是以鱼形为纹样装饰陶器,早期的鱼形纹样以写实为主,后来其鱼形纹样逐渐演变形成几何形,抽象化。

本课的活动二,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陶文化后进行自我创造表现的动手实践活动。这一方面涉及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比较丰富,从校园的学习生活到日常生活用品,从人物、动物、植物、建筑、车船等诸多方面都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内容。关键是要让学生制作的作品有个性特征,更具特色,不在乎学生做得像不像,而是要强调表现形式、内容多样化,要自创新意,发挥巧思,在造型上采取夸张、变形与多种形式的结合,创作表现上要体现出个人的想法,呈现出丰富多姿的面貌。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或相互改进等方式进行。教学任务的进行可采取欣赏感受——小组讨论——创作构想——造型表现——相互调整——装饰完善——交流评价的步骤。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发现独特、新颖的构想要及时鼓励,激发兴趣,遇到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帮助、解决,增强学习的信心。装饰手法上除了学过的之外,也可采取绘画的形式,并鼓励创新,使其达到较佳的效果。

作业要求:能运用多种做陶的方法,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件造型别致、生

动有趣且有个性特征的作品。

教学评价:集体观赏——推选作品——本人谈构想——大家评议。 教学方法:小组手工制作、探讨的方法进行活动。

教学准备:各种陶器挂图或CAI课件、泥巴、橡胶泥、制陶工具、教材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说话陶艺)

一、教学引入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 二、尝试探索

—————──

欢乐陶吧·2 ─——──——

1、欣赏彩陶文化:半坡型 、庙底沟型、马家窑型 、半山型、马厂型 。

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三、学生玩陶

1、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2、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感觉怎样。

—————──

这都是文物,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保护它。

欢乐陶吧·3 ─——──——

3、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 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

4、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5、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6、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7、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 8、欣赏学生作品。 四、课堂小结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六、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电视、录相资料进一步了解陶艺作品,收集你自己喜欢的陶艺的 图片与资料。

第二课时(制作陶艺)

一、教学引入

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展示用各种方法做成的陶艺作品)

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二、尝试探索

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 知作品制作特点。

(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

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3、同桌或小组间交流。

4、师生合作完成一件简单的泥板拼接作品。 5、归纳制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 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 ② 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

—————──

欢乐陶吧·4 ─——──——

③ 装饰——方法不限; ④ 烧制。

6、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7、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 的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评价

学生展示制作的陶器,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全课。 六、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查资料、看录相电视我国古代的陶器的工艺品和制作的方法与作 坊,加深我国陶器的认识和陶瓷的发展。了解景德镇陶瓷,釉三彩陶瓷。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古今陶文化的欣赏、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国陶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

生活的情感;通过动手制作陶艺作品,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古代、当代)的陶艺作品进行认真地比较、认识、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之间的不同之处,从它们的造型特点、装饰手法来谈个人的认识、感受和看法,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解我国不同时期陶文化的特征和陶艺作品的风格特点。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陶艺作品进行认真地比较、认识、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之间的不同之处,从它们的造型特点、装饰手法来谈个人的认识、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时,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思维想像,要想像得与别人不一样,有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多种方法来综合表现造型。

但教学前一定要学生带好自己应制作的泥巴或橡皮泥。学生的材料往往是带不齐的,教师强调。

—————──

欢乐陶吧·5 ─——──——

湘版美术五下

第4课 欢乐陶吧教学资料:

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半坡型陶瓷:就是半坡型仰韶文化陶器,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距今已有六千多年。陶器都是手制。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有少部分见有便用慢轮加工的痕迹。典型器皿有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以彩陶最具特色,纹饰单纯,动物形象较多,以鱼纹最普遍,几何形纹也较常见,以直线,折线和波线等几种基本线形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半坡陶器上同一种类的花纹,几乎都装饰于同一类型器物的特定部位,用于不同器物的为数很少,这是半坡装饰手法的另一特色

庙底沟型陶瓷:庙底沟型仰韶文化陶器: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距今有五千多年。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典型陶器有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等。彩陶装饰以黑彩为主,红色少见,两色兼用的更少。还见有少量白衣彩陶。彩绘主要在器腹,也有绘在折沿盆口沿上的。纹饰组合,富有弧线美,显得圆润流畅。一般碗多饰垂弧纹,盆多饰花瓣纹和花叶几何形纹,是其显明的特征,最富代表性的是花卉纹饰。动物形花纹有鸟和蛙等。

马家窑型:马家窑文化是受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所以亦称“甘肃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1715年。马家窑文化暂可分为马家窑型、马厂型和半山型等。马家窑型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型陶器,都是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以彩陶最具代表性。罐、瓶、壶等比例均衡,棱角分明,富有特色。彩陶底色以橙黄为主,常绘黑彩,也有墨白两色和黑彩中加绘红彩的。 纹饰具有柔和均匀的风格,波纹线特多;以漩纹的组合最为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富有强烈的动感。这种漩纹罕见于其它彩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首次发现,对工艺美术史和舞蹈史的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另有不少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内彩很多,较为特殊。

半山型马家窑文化出土陶器多手制。器型有罐、壶、瓮、盆、杯、钵等,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矮颈鼓腹双耳瓮。彩陶色彩红黑相间。纹饰严谨规整,表现手法多样繁复,各种编织纹特多。不少彩陶图面,正面、侧面或俯视,都形成一定的艺术效果。四方连续纹样更是半山型较特殊的一种装饰手法。

马厂型马家窑文化因其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出土彩陶器较多,较好。早期彩陶流行双耳罐。彩陶壶早期较矮肥,以后逐渐变瘦,颈部加长,单把直筒杯,造型别致。纹饰粗的较粗,细的较细。如狗纹,仅几笔,昂头翘尾的形态就被勾画出来。

—————──

欢乐陶吧·6 ─——──——

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一批彩陶,网纹细如毫发,严谨规整,一丝不乱。几何形纹作为装饰的主体,常见的有四圆圈纹,人字纹,三角纹,方格纹,波纹和回形纹等。其中以四圆圈纹,三角纹和卍形纹为其显明特点。

黑陶:古代的黑色陶器。一般陶胎较薄,表面漆黑光亮。我国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常有发现。最薄的黑陶有蛋壳陶之称。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彩陶: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器,上面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兽鱼等彩色花纹。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由于中国彩瓷历史悠久,在每一 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大陶工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因而彩瓷品种繁多。尤其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彩瓷品种可达数十种或上百种。从传统名称来看,有的从工艺方法上定名,有的从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从器表装饰的彩色定名。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是原·味组合在09年8月发行的新专辑,唐三彩是主打歌。

—————──

欢乐陶吧·7 ─——──——

湘版美术五下

第5课 同一幅画

教材分析:世界美术丰富而精彩,应让学生对世界美术文化的精华有所接触,从中了解美术

生动的艺术语言。欣赏同一幅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但色彩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设置特挑选了美术史上以色彩表现见长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名作《向日葵》,进行一次有趣的赏析、临摹与组合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方式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调色涂色的技能和色彩画的表现技巧,提升对美术名作的鉴赏水平,提高美术绘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它的意义在于运用色彩这一美术语言来与美术大师对话,体会美术语言的魅力,获得艺术情感的熏陶,在临摹与组合游戏中感悟和体验艺术带来的美感与快乐。一般多数学生对世界名画《向日葵》曾经耳闻目睹。《向日葵》占据了教材较大的版面,并配上富丽堂皇的画框,显得特别珍贵而富有视觉感染力,诱发学生崇尚美和珍视世界文化的强烈意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热情,学生自主的视觉愉悦需要也得到满足。

学习活动为临摹练习与组合成画。本课的教学分两部分进行,这里的临摹并非写实地临摹《向日葵》的原始模样,而是临摹《向日葵》的色彩。所以教材右页上有一幅对原画进行了马赛克处理的作品,眯眼远看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向日葵》,该画上分出五十个方格,每小块内呈现出不同的色块,这里的色块就是世界名画《向日葵》所用颜色。临摹这些颜色,需要进行涂色练习和色彩临摹的学习,临摹颜色实际是局部临摹,学习效果完全可以达到。只有将涂好色的方块按固定的位置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完成世界名画《向日葵》的整体临摹。本教学将枯燥的涂色练习置于有趣的组合活动中,使学习变得轻松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力,增强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获得成功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1、对名画某一指定块进行较为准确的色彩临摹并能集体完成作品。 2、学生分配的单元任务要准确,合作拼接。

教学设想: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色彩知识,了解与掌握配色、调色、涂色的基本方法,培

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与观察能力。采用的工具为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及调色用的清水等,进行分格临摹涂色练习,并集体组合成名画《向日葵》。

教学准备应考虑全套的水粉画工具,大白纸l—2张,并完成一部分的涂色范式,

—─———──

同一幅画·1 ─——──——

要布置学生带好铅笔与尺子,以备画格子使用。

本课教学策略,应以调色练习为基础,选择教材名画作品中的色块进行临摹为重点,个体临摹与集体组合为活动组织方式,展开对同一幅画的欣赏、识色、调色、临摹表现及组合再现。教学设计可作相应的安排:欣赏讨论、感受色彩美——认知色谱,配色调色练习——对比练习,获得方法——提出规则,选择任务——个体临摹,集体组合——作业评述,再赏色彩美。

教学方法:学生集体临摹组合的合作方法进行活动。

教学准备:水粉画工具、大白纸l一2张、完成一部分的涂色范式、铅笔、尺子、彩色笔、

教材、CAI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欣赏《向日葵》。

2、引导提问:你见过这幅画吗? 对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3、板书课题:同一幅画。

—─———──

同一幅画·2 ─——──——

二、尝试探索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 ? ① 观察与识色。 ② 提问。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么样调配出来的呢 ?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体验l:根据教材提示,用大红与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 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 ? 为什么 ?

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 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先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体验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白色或黑色,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小结:通过这一方法可使色彩发生深浅变化,这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 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丰富的颜色了。

体验3: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 近 ?

学生自由交流。

体验4:从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 (G5) ,这一 格是由 24 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颜色相对比。我们一起调 出这些颜色并涂画在纸上。

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三、学生作业

—─———──

同一幅画·3 ─——──——

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是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 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组合,可拼 成一幅有丰富色彩的《向日葵》。

1、画格。

2、选择与分工。将横排 A — J 与竖排 l 一 5 交叉组成编号,如 Al 、 A2 ?? J4 、 J5 ,选择你喜欢的一块。分工要有协调,别人已选的不能重 复。教师调控方格被选情况。

3、临摹涂色。按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涂色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 可以一次涂完。

4、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四、作业评价

1.让学生按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一部分。学生集体组 成一幅大画习作。

2.引导学生眯眼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凡·高的《向日葵》进行了简略概括的图案造型小结。 六、拓展延伸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之一,研究色彩,表现五彩的世界是画家特别关注的, 像修拉的点彩作品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建议同学们也去试试,你会有更多创 造性的发现。

教学反思: 同一幅画是根据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名作《向日葵》作品进行概念化集体合作进行再创作的,在集

体合作创作中,每个组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不要我行我素,要为了一个中心进行集体活动。欣赏同一幅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但色彩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设置是进行一次有趣的赏析、临摹与组合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方式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调色涂色的技能和色彩画的表现技巧,提升对美术名作的鉴赏水平,提高美术绘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本课的教学分两部分进行,这里的临摹并非写实地临摹《向日葵》的原始模样,而是临摹《向日

葵》的色彩。所以教材右页上有一幅对原画进行了马赛克处理的作品,眯眼远看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向日葵》,该画上分出五十个方格,每小块内呈现出不同的色块,这里的色块就是世界名画《向日葵》所用颜色。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老师尽可能地将教学将枯燥的涂色练习置于有趣的组合活动中,使学习变得轻松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力,增强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获得成功感。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在小组集体中获得知识与情感意识。

—─———──

同一幅画·4 ─——──——

湘版美术五下

第5课 同一幅画教学资料:

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90-1853),荷兰画家,19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在艺术创作中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为了表现情感而改变所描绘物象的真实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梵高的艺术风格非常超前,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之一,但终其一生共画过多少幅油画《向日葵》呢?据不精确的统计,约有6 幅。早先凡·高画过4幅油画《向日葵》,画面上的向日葵数目不一,其中一幅画面上只有3 朵向日葵,另一幅画面中有5 朵向日葵,另2 幅画面中分别有12 朵和14 朵向日葵。其中画有14 朵向日葵的那幅画于1888 年创作,它也就是曾被认作是凡·高所作并拍得3950 万美元的那一幅油画《向日葵》。

—─—──同一幅画·5 ───——

湘版美术五下

第6课 团扇

教材分析:本课以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精华的团扇为学习内容,进行欣赏、评述、设计等活

动。

教材主图是清朝画家任熊的传世杰作《瑶宫秋扇图》,是对扇文化书画艺术的印证。图工笔写一仕女手执鹦鹉纨扇(即团扇),姿容秀丽,衣纹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的世俗趣味。人物描写着重刻画动态,造型略带夸张。图中的纨扇扇面描绘了一景——树梢上,鸟儿鸣,扇中的诗情画意犹如一股清泉流入观者的心田。

教材呈现了扇面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的团扇欣赏。 《杂技戏孩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作者是南宋画家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 《杨柳乳雀图》是宋代的作品,作者不详。南宋的马远(1140一1225),钱塘(今杭州)人。他画山水,水墨苍劲,风格独特。他的《柳岸远山图》颇具代表性。《书画团扇》一面画山水一面写行书,书画俱精。作者王同愈(1856—1941),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作品《有所思图》,兰花的形精简而意远,图中大面积的留白,更好地衬托了画面的主题,使得构图清新而独特。他的另一作品《墨石水仙》,画面中水仙用笔利落秀逸,叶片穿插,参差有致,色调淡雅、清秀,而石的墨韵浓、重、焦、淡,互相渗叠,更衬托出水仙素洁、优雅的风姿。

教材安排的小训练,强调画扇面时一定要考虑扇形,教材通过呈现两把物象相同,大小、布局安排不一的团扇,提出问题:哪个扇面更美?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了解到根据扇形合理安排画面,能使之更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

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1、制作一把美观大方有特色的团扇。

2、团扇的造型。

教学设想:欣赏团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扇文化,领略扇面画的艺术魅力,从作品形式美

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评价。设计并剪出团扇的形状,结合适合纹样图案的基本格式安排扇面,并运用绘画、剪贴等方法进行装饰。

教学可采用以下程序:吟诗赏画——说扇知扇——赏扇评扇——剪扇画扇——评

—─———──

团扇·1 ─——──——

价延伸。

教学一开始,课件播放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同时可以参照教材的前导语配上

解说词,营造情境,在古文化的氛围中进入教学活动。说扇知扇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团扇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说说对团扇的认识,同时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师生共同学习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接下来进入对教材中团扇作品的欣赏,可以先由教师提出赏析要点,如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分组,每组重点讨论一件作品,最后师生一起交流评析结果。赏扇评扇环节应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剪扇画扇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装饰扇面的方法则描绘、剪贴均可。作品完成后,布置一个展示台,可以提示学生用白色或黑色的皮纹纸折成一个支架,把团扇作品摆放在支架前进行展示,采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学延伸可让学生在课内欣赏部分折扇及其扇面画,课后鼓励学生用教材提供的特殊材料和方法尝试做一把团扇。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制作的方法进行活动。

教学准备:彩色卡纸,竹片、剪刀,颜料、彩色笔、胶水、毛笔、铅笔、教材和CAI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1、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秋夕》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团扇·2 ─——──——

2、有谁告诉我古诗、古画中提到的仕女、嫔妃们拿着的扇子在古代又称 什么呢?

3、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团扇》(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

1、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① 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② 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③ 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①提出活动要求:

a、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b、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

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③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④ 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作业

1、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观察教材小训练中的两个扇面,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 扇面的形状。

4、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四、作业评价

1、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自评、互评。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制作团扇的过程方法以及用材用料方面进行小结。 透过一把小小的扇子,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国画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 还有我国制扇的精美工艺。在这父亲节之际能为爱你的爸爸做一把团扇表达你 对他的感激之情她一定会很高兴。

六、拓展延伸

1、通过多媒体欣赏折扇的扇面画。

—─———──

团扇·3 ─——──——

2、齐白石扇面画欣赏。

教学反思:本课以古今工艺美术精华的团扇为学习内容。我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欣赏团扇,初步了解中

华民族的扇文化,领略扇面画的艺术魅力,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设计并剪出团扇的形状,结合适合纹样图案的基本格式安排扇面,并运用绘画、剪贴等方法进行装饰。教学一开始,我用课件播放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同时参照教材的前导语配上解说词,营造情境,在古文化的氛围中进入教学活动。说扇知扇环节先让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团扇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说说对团扇的认识,同时我也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师生共同学习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接下来进入对教材中团扇作品的欣赏,我先提出赏析要点,如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分组,每组重点讨论一件作品,最后师生一起交流评析结果。赏扇评扇环节应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剪扇画扇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装饰扇面的方法则描绘、剪贴均可。作品完成后,布置了一个展示台,提示学生用白色或黑色的皮纹纸折成一个支架,把团扇作品摆放在支架前进行展示,采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学延伸可让学生在课内欣赏部分折扇及其扇面画,课后我鼓励学生用教材提供的特殊材料和方法尝试做一把团扇。

—─———──

团扇·4 ─——──——

湘版美术五下

第6课 团扇教学资料:

团扇:圆形的扇子。用竹子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铁丝做圈,蒙上绢、绫或纸,在上面进

行绘画。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

扇”、“櫂子扇”、“旋风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折扇源于南北朝,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折扇表现出了中华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

—─—── 团扇·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3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