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大师海勒

更新时间:2023-07-21 23: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色幽默”大师海勒

约瑟夫·海勒(1923~1999 )Heller,Joseph,美国小说家。生于纽约布鲁克区柯尼岛,父母都是犹太人。1942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服役,曾任空军中尉,成为美国空军飞行员,曾驻扎在意大利。战后他进入纽约大学学习,毕业后升入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随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回国后在大学教英国文学。1950年后任杂志编辑、大学教师。1952年后在《时代》和《展望》杂志任职,并开始文学创作。1961年发表《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随后发表的作品有《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画这个》(1988)和《结局》(1994)。1974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后,收入丰厚,辞去工作,成为专业作家。

海勒是犹太后裔,具有犹太人随机敏捷的幽默感,但他并不信奉那个民族的宗教。他自称是美国犹太人,而从未写过真正的犹太民族的经历。他的惟一一部涉及犹太人的作品《像戈尔德一样好》描写的是住在科尼岛的东欧犹太人,而与德国犹太人丝毫无关。海勒描写死亡,但他不惧怕死亡。他经历了60次死的考验。1981年当长达35年之久的第一次婚姻破裂时他得了一种叫计兰—巴尔(Guillain-Barre)的综合症,落得个全身瘫痪,胳臂不能抬起,甚至连饭食都难以下咽,但是,“我没有想到死”,而且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尽管不是康复如初。他追逐女性,对此他毫不隐讳;他倔强自私,甚至对孩子们都小心谨防,但那正是他的特色,布鲁克林哺育出来的特色。他身材高大,曾有过健壮的体格,但稍有些古怪的一副脸庞和冠顶的一头白发,一双小而机警且深凹的褐色眼睛,使你越发感到那背后岁月的风霜。他喜欢和感激造就了他并为他保持声望的那部小说,但“我从未说过我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海勒的秘诀是,你在特定的一天里的感受就是你确实得到的一切。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一个全身都用雪白的石膏和绷带包裹起来的士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吊瓶中的液体从他的胳膊输入体内,肾脏排泄物从腹股部的导管排入地上的一只洁净的瓶子里。当吊瓶空了的时候,下面的瓶子也就满了。护士把两个瓶子倒换一下,排泄物又重新输入他的体内。”在此作家有意与战争伤亡拉开距离,在貌似俏皮的语言下掩盖着深深的不幸和浓浓的酸楚。

《出了毛病》描写中年知识分子、某公司执行经理斯洛克姆在表面上生活得很优裕,事业上一帆风顺,但生活中却处处出了毛病:首先是自己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

日,为了应付现实中的风风雨雨,内心里早就充满了空虚、软弱和丑恶,在现实与内心的平衡上,也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情状就像卡夫卡笔下《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或《地洞》中的鼹鼠;其次是下级因为怕他而一个个都变疯了;第三是妻子因长期忧郁而变成了歇斯底里;第四是16岁的女儿总盼望父母出车祸、离婚或者中风;最后是小儿子被汽车撞伤了。小说以独白回忆的方式写成,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小说也以怪诞的形象和诙谐幽默嘲讽了现实的丑恶。

海勒曾评论作品主人公说:“他是20年以后的尤索林。”

作品通过夸张描写人物的恐惧感,表现中产阶级的思想危机和沮丧心境。其他作品还有政治讽刺小说《像高尔德这么好》和根据《圣经》中故事虚构的小说《上帝知道》。

《像戈尔德一样好》描写犹太后裔的知识分子布鲁斯·戈尔德,他讨厌基辛格,但却羡慕他的官运亨通、成果辉煌。他只身去华盛顿,欲干出一番事业。他写了一本书评,吹捧总统的自传,被总统看中。于是,他准备进入白宫做官,准备抛弃妻儿,同外交官的独生女儿结婚,以作晋升的阶梯。可是,他后来在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中看破了官场上的一切,终于抽身隐退。小说充满了喜剧和嘲讽的色彩,也有“22条军规”式的悖论,譬如“同外交官的独生女结婚可以得到政府的任命;但他又必须等到就职之后才能与外交官的女儿结婚”。 《上帝知道》讲述的是《圣经》里大卫的故事。《画这个》描述了拉姆布兰特画亚里斯多德肖像的生动而复杂的过程。《结局》是《第22条军规》的续篇,小说主人公还是尤索林。他经过两次离婚后在纽约曼哈顿区过着孤独的生活,这一回他感到真的无法战胜死亡了。

《第22条军规》是海勒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驻扎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一个虚构的名字)上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内幕。小说中人物众多,都有独立的故事,主要人物尤索林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尤索林是一个正直、爱国的军人,因作战勇敢,升为上尉。不久他发现周围的那些长官只为自己争权、发财,不惜牺牲士兵的生命;他们之间在名、利、权的争夺中互相拼命,其优胜者,是那些自私、狡猾、狠心的坏蛋。由这批人形成的官僚体制却用“正义、爱国、为公众服务”的字眼美化自己。尤索林决定退出这场战争。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可以停止飞行,只要自己提出要求就行。但同时又规定:如果本人感到作战有危险,提出停止飞行的,就证明不是疯子,还得飞行。这不仅置人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且预示着一旦卷进这种生存环境,就别想轻易出来。作品通过超

现实的描写,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写出了一幅喻指人类世界疯狂、混乱的图画,并对这个世界的荒谬报以嘲笑和无可奈何的态度

什么是“第22条军规”?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放在人物分析之后再予以回答;而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1、 联队司令官德里德尔将军:50多岁,身材矮胖,因权力受挫而整日忧心重重。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让他的女护士向他的上校女婿穆达士卖弄风情,好让女婿出错,再撤他的职,把他贬为炊事兵。

2、 第27空军司令部佩克姆将军:他发现别人都荒谬可笑,惟独自己是例外。他常说,“我唯一的缺点就是”,佩克姆将军带着常有的好心情说,一面注意着他这句话的效果,“我没有缺点。”他曾下命令,要求地中海战区内的所有帐篷统统并排搭起,门要朝着国内华盛顿纪念碑的方向,以哗众取宠,大出风头。

3、大队司令卡思卡特上校:非常自负,因为他36岁就当上了上校;同时又非常沮丧,因为已经36岁了还不过是名上校。他任意增加飞行员必须完成的飞行次数,从25次到80次。他有一个惊人的创举:为了节省时间,他搞了一种统一格式的寄往阵亡将士家属的信件:“亲爱的……,十分遗憾,您的儿子(叔叔、堂弟等)在……牺牲了。”以此来加速办事的速度。他命令随军牧师在飞行员每次执行任务前须率领他们念新的祷告文:“让上帝保佑使炸弹散步得密集些。”

4、 负责队列操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战争爆发后,他开心极了,因为他可以天天穿军装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在队列检阅中夺魁。为此他彻夜不眠,用一盒盒巧克力和玩具作模型演习,并指挥他老婆满屋子兜圈子进行操练。他甚至异想天开用合金做的钉子敲入每个学员的股骨,用几根三英寸长的铜丝把钉子和手腕连接起来,以防止手臂摆动过高。有趣的是,他这种操练居然成功了,后来他当上了中将司令员。他的检阅方针也颇得佩克姆将军的赞赏,“先安排检阅,再取消。不必费心去安排检阅,否则就会引起没完没了的麻烦……。我们是在暗示,如果愿意,我们能够安排一次检阅。”

5、 梅杰少校:他把每个工作日的大部分时间全用于在公文上签署华盛顿·欧文的名字。为了防止被认出笔迹,他总用左手写。一位少尉还没有到中队报到就战死了,他干脆说他没来报到。他对勤务兵说,“我在这里的时候不准任何人近来见我。”勤务兵问:“什么时候可以进来见你呢?”他说:“我不在的时候。”这已经是“22条军规”的模式了。

6、杰出的食堂管理员迈洛:他在飞行大队搞了一个联营机构,做没有本钱的买卖,大发战争财。后来这个联营机构竟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跨过联营公司:迈-明水果土产联

合公司。它的飞机可以在世界各地畅行无阻。他从西西里一分钱一个买进鸡蛋,四分半一个卖给马耳他,以抬高蛋价;再七分一个买进,然后五分一个卖给食堂。每个鸡蛋他净挣一分半。将士们还以为他做了赔本的买卖。他甚至接受德军的贿赂,用自己的飞机轰炸自己的基地,以后又用钱来平息风波。最后他竟然当上了巴勒莫市市长和马耳他副总督。

7、主人公尤索林:小说开始时,尤索林算不上患有黄疸病,但他却心安理得地躺在医院里,打定主意要在医院里度过战争余下的岁月。其实尤索林原本是一个正直、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参战时勇敢、忠于职守。然而在战争中所见的一切使他动摇了原有的信念,于是,他宣布“不愿去执行例行的飞行任务”,开始厌恶战争。他变得疑惧重重,怀疑有人暗杀他,常常突然转身、倒退、摇摆、前进。他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疯子,然而他却是唯一具有本能求生欲望的清醒者。斯塔布斯医生说:“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那狗娘养的疯子——尤索林了。”他装成看东西有两个影象的士兵,不肯出院。他又扮演过一个已经死去的战士,以让死者的父母兄弟看他最后一面。他害怕去执行轰炸波洛尼亚的任务,因为这里德军火力严密。他半夜遛进司令部把地图上的轰炸线移到了波洛尼亚上面,致使司令部撤消了这次飞行任务。以后此事被发觉,他又把肥皂放入锅中,使人人腹泻,不能去执行飞行任务。他曾赤裸裸地去接受勋章,以表明自己的个性。他常常想和一个信得过的驾驶员一起谋划,伪造一只被打坏了的引擎,然后用机腹着陆,消灭伪造的证据,逃往瑞士去休养。总之,尤索林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意识形态方面的任何问题,共产主义也好,法西斯也好,对他都无所谓。

什么是“第22条军规”?现在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小说扉页上写着:“这里面有一个圈套……就是22条军规。”在小说中这条军规规定:空军军官必须完成规定的战斗次数才能回国;而卡思卡特上校又不断地增加飞行次数;同时,士兵还必须执行司令官的命令,即使飞完了规定的次数也不能例外。根据第22条军规:一切精神失常的人员都可以不完成规定的战斗任务,立即遣送回国。但是,第22条军规又规定:要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就证明他不是疯子。因此,他又得去执行飞行任务。

小说开篇不久就写道:“奥尔疯了,可以允许他停止飞行。只要他提出申请就行。可是他一提出申请,他就不再是疯子,就得在去执行飞行任务。倘若奥尔再去执行飞行任务,那他准是疯子,如果他不再去,那他就没有疯,可是既然他没有疯,他就得去执行飞行任务。倘若他去执行飞行任务,他准是疯了,不必再去飞行,可是如果他不想再去,那么,他就没有疯,他就非去不可。”

正是这条捉弄人、折磨人的“军规”,在作品中无处不在,像梦魇一般使人无法摆脱。当尤索林来到罗马,发现他正在寻找的那个女孩子被大兵赶出住所后,问那个看门的意大利老婆子:

“他们凭什么这样做呢?”

“第22条军规。”一个意大利老婆子回答。

“什么?”尤索林惊恐万状地呆住了。他感到自己整个身体都哆嗦起来。“你在说什么?” “第22条军规。”老婆子又说了一遍,脑袋上下摆动着。“第22条军规。第22条军规规定说,他们有权力为所欲为,我们不能拦阻他们。”

“你到底在讲些什么?”尤索林迷惑不解,愤懑不平地冲着她叫喊。“你怎么知道是凭着第22条军规呢?究竟是谁告诉你凭着第22条军规的?”

“那些戴着白色硬边帽,手拿棍棒的大兵说的。他们一直都讲‘第22条军规,第22条军规’。这是什么意思,第22条军规?什么是第22条军规?”

“他们没有拿出来给你们看吗?”尤索林问,一面又气又恼地跺着脚。“你们没叫他们读一读?”

“他们没有必要给我们看第22条军规。”老婆子回答。“法律规定他们就不需要这样做。” “什么法律规定,他们不需要这样做。”

“第22条军规。”

由此可见,第22条军规并不存在。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或条文,可以让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毁。这里,第22条军规已经不是一种现实的法律条文,而是象征着统治着世界的一种荒谬和疯狂的本体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含义。它自己规定自己,自己解释自己,任何人不能抗拒它,也休想冲出一个缺口。“第22条军规”现在已经成了“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进入了英美人的日常语言之中。

小说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 以大笑对待荒诞,以幽默对待痛苦。这也是黑色幽默文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第二, 情节淡化,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结构上有点像中国小说《水浒传》。时空顺

序跳跃颠倒,有时莫名其妙地兜圈子,有点像那第22条军规。

第三,小说运用了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手法,如寓言、幻想、象征、夸张、变形、意识流等。

海勒开辟了欧美讽刺小说的新写法,他的创作采用超现实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将现实漫画化,并把幽默、荒诞、无可奈何的讽刺综合在一起,影响了一批作家,成

为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见黑色幽默)。而“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语汇,作为“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已为美国人在日常口语中广泛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2c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