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融合

更新时间:2024-01-29 20: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作业

论文题目:中华民族大融合 姓 名: 杜泽杰 学 号: 01009043

院系专业: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应用物理专业 年 级:2010级 任课教师:赵丽华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15日

- 0 -

中华民族大融合

摘要:本文将从历史上,中华大地上的绝大部分民族文化起源与民族起源,即绝大部分民族为炎黄

子孙;并从民族融合现象以及民族意识及地区稳定来论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同时介绍民族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如语言和民族特征的消失现象,并思考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环境下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中华民族大融合 民族意识 地区稳定 民族特征 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在本文中主要指后者。

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在本文中将“同化”与“融合”统称为“融合”而不再区分。

然而,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而言,我国现代的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炎黄子孙)和多源多流(色目人)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 1 -

历史上的华夏民族的产生、分化及融合

在历史上黄帝与炎帝并非同为少典之子,而是两族。炎帝先于黄帝。在黄帝族以武力征服炎帝族以后,对于被征服的炎帝族采取了几个措施。一是将炎帝族中的桀骜部落驱逐出黄河流域,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些部落分居于中原的东南西北各边区,总名为邾娄,又称为夷,也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来山东的邾、莱、莒,山西的潞氏、赤狄、白狄,陕西的姜戎、陆浑,江汉的三苗诸蛮等等,均为其后裔。邾娄族的分布十分广泛,以黄河以北地区而论,蚩尤被斩于浊鹿,其地在今黄河以北的河南修武,是当年炎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浊鹿即邾娄,二者音义相同,以炎帝族所居而得名。王子年《拾遗记》称黄帝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所说迁到有北之乡的一支即被迫居于今河北涿县的一支,以族名为地名,仍称浊鹿,山称浊鹿山,水称涿水。浊鹿又写作独蜀、蜀鹿、涿鹿,同音通用。在蚩尤转战及迁徙的途中,所到之处多有炎帝族的后裔遗留下来。今河北安新有战国燕葛城,葛即炎帝族“葛”部落之名,葛即介,又即根,春秋齐有介葛、介根,为东夷部落名。今河北卢龙有古孤竹国,孤即介音转,邾竹音通,孤竹为族名合称,亦即炎帝族“介”部落之名。今河北高阳有古高阳,高即句,亦即介。朝鲜高句丽之高亦即介,为古炎帝族部落所迁往,与此例同。今河北玉田有春秋山戎所建无终国,无为牟音转,终为邾音转,无终犹言牟邾,为古炎帝族“牟”部落之名。据王献唐论证,可知在今河北平原地区多有古代夷族亦即炎帝族的遗迹,早在炎黄时期这里已是古代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

炎帝族在农业及社会文化许多方面都较黄帝族先进。黄帝族征服了炎帝族以后,有些文化渐归淹灭,有些则被继承下来 ,在继承的同时,又对炎族的文化进行了改造和发扬。到后来则由炎黄二族的世代通婚,在血缘上进行融合。最后则是氏族的界线归于泯灭,何者为黄,何者为炎,已难于分清,唯有并称为炎黄。

由此可知中国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如朝鲜族是东夷之后,而东夷是炎帝之后,再如苗族土家族等是三苗之后即炎帝后裔。在中国除色目人外,各民族基本是炎黄子孙,即中华民族具有同一起源,具有同质性。那么,华夏各民族由分至合,即统一为一个民族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中国现代的民族融合现象

在这里,将从语言、生理特征、风俗习惯及文化来说明。

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民族要素,失去民族语言后将很难维持本民族特征。首先 ,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同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差别长期存在的表现和反应,最后,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 2 -

然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它的使用人口与使用范围呈现出急剧减少的倾向。下面以苗语与土家语为例来说明。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聚居着土家族苗族,在全州275.83万人中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据介绍,在湘西自治州成立之初,土家族聚居乡镇的群众大多使用土家语交际,上世纪80年代尚有30万人使用土家语交际,到2008年常用土家语交际的仅有2.6万人,土家语已成为濒危语种。与土家语相比苗语语言环境稍好,但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无论是运用苗语交际的人数,还是苗语交际范围也都在缩小,尤其青年中消失较快。①

不仅仅是土家语苗语,其它各少数民族语言均有同样的遭遇。然而我们的社会是民族平等没有压迫的社会,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语言走向灭绝呢?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一切落后的民族终将同化于先进民族。而促使这一过程的是文化。下面我将逐一论证。

第一, 新词汇

我在内蒙古学习近一年,对蒙古语现状略有了解。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新词汇不断出现,还有各种专业术语。对这些新词汇,蒙古族缺乏专业翻译人员,或是翻译词汇普及率低,因而绝大部分蒙古族人采取音译,也就是这种办法使蒙古语丧失其特征,据说在通辽等地不会蒙古语的人也能听懂部分蒙古语谈话。

第二, 掌握汉语等于掌握财富

由于汉族经济普遍比较发达,文化比较先进。而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人口比较少。仅从少数民族个体来说,学习汉语,就能外出打工、经商致富,也能学习先进文化。财富对人类的吸引是非常大的。少数民族成员为了富裕必然选择学习汉语、使用汉语,同时,我国也为他们提供汉语学习条件。并且广大公司对员工的汉语也有要求,随着绝大多数人接受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将退出历史。

这必然极大的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

生理特征及血统。除色目人外,中国境内各民族生理特征基本一致。就血统而言,在古代,由于朝代更替,民族迁徙,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使得各民族相互交流基因。到现代,人口流动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基因交流更频繁,血统已趋统一。人口流动也促进民族融合。

就风俗习惯而言,大城市生活方式总是很有吸引力,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必然使少数民族丧失原有风俗习惯。至于青少年,由于他们学习先进文化,思想观念,使他们渐渐脱离原有的风俗习惯。总之,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正在淡化,文化与教育促进了民族融合。

《湘西自治州双语教学观察》,《民族论坛》2011年第三期

- 3 -

民族意识与地区稳定

民族融合将有助于淡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地区稳定。

“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在与其它民族交往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等诸方面及个体的民族认知结果,民族常识是认知结果或者心里经验在一定条件下的部分再现。这和认知结果指导着各个民族成员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方式。”②

民族意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理性成熟的民族意识能够积极指导民族成员增进民族向心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偏激狭隘的民族意识会导致民族的保守与愚昧,使民族成员抵制先进的事物与科学文化,恪守本民族落后与愚昧的东西,尤其面对其它民族的发展,产生非理性的失衡感与被剥削感,导致民族之间的偏见与歧视,甚至造成民族冲突与社会动乱。就国家而言要避免后者。

民族意识是民族个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与对其他民族的辨异过程中产生的。如,在新疆,民族成分复杂,交往对象的多样化提高了民族个体对交往民族的辨异几率,同样提高了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加之新疆各民族在宗教、文化、生计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新疆各民族族群边界的明晰化。③民族意识由此加强。周边国家的对外政策对新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产生影响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西亚的乏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崛起和国际突厥主义在中亚地区的活动,使新疆个别少数民族民族意识不断加强而反动势力正是利用民族意识以及歪曲伊斯兰教教义,通过非法途径在新疆宣传“乏伊斯兰主义”和“乏突厥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分裂主义,通过煽动转入民族的民族意识,达到扰乱新疆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分裂国家的目的。

为应对这些反动势力,我们必须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意识。受教育程度低的民族群体很容易陷入封闭的民族意识中,不能正视民族发展中的劣势,在外部势力的煽动下,往往导致民族偏见的滋长和民族分离情绪的高涨。因此,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群体正确的民族观与爱国观,增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融合才是关键。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必然性

如果这些人能够把视线从去年的“3?14”事件和今年的“7?5”事件挪开一下,更多地看一看中国56个民族融合的整体状况,他们就会相信,这些事件是发生在局部地区的个别案件,影响不了国家繁荣的大

②③

孙玉兰,《民族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30页

《民族问题研究》2011年3月

节选自《环球时报》 2009年9月9日

- 4 -

势,更不可能扭转民族大融合的方向。

新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大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意识,首先来自于国家繁荣昌盛带来的新疆大发展。2008年,新疆人均GDP约2700美元,在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中排名第14位,高于绝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也远高于大多数周边国家。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发展,使新疆由过去汉、维、哈萨克、蒙古等13个世居民族变成了47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家园。

不久前,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余振在新疆做调查,发现维族有87.1%、汉族有85% 的人回答,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高兴;91.3%维族受访者对“我是新疆人”表示非常自豪,也有70.2%的汉族受访者有强烈的新疆地方认同意识。

中国的民族大融合是政治、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必然,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它已经超越了官方政策的目标,成为各民族命运相互依存的现实需要。

民族大融合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植根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底。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是所有民族繁荣的基础,而所有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中国。

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妄想破坏民族团结,必将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正如英国学者德鲁?格拉德尼近期撰文所判断,民族分裂势力本身根本无法对强大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中华民族大融合路线图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56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大一统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雄伟目标的实现,需要领袖人物的雄才大略和英明决策,需要全国人大的大力推动,需要国务院的正确政策和得力措施,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跟进和落实,需要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大事。

实行完全平等的民族政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大一统,首先要实行完全平等的民族政策,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西部大开发和人员大交流。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线路和站场、住房、电信、能源、水源、农牧副渔基地的建设,改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按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商业等,在发展中扩大人员的双向大交流,鼓励少数民族人员到内地工作,鼓励内地的科技人员、工建交商农人员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 5 -

工作,为西部大开发建功立业,促进西部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文化、感情交流,增进了解、信任和友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大一统。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大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促进全国各地和各族人民的大流动大迁移,形成全国各地各民族杂居的局面,加快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大一统进程

参考文献:

(1)丁龙召,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湘西自治州双语教学观察》,《民族论坛》2011年第三期 (3)孙玉兰,《民族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30页 (4)《民族问题研究》2011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 (5)《环球时报》 2009年9月9日 (6)baike.http://m.wodefanwen.com///民族融合

(7) 张京华 著《燕赵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第2版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2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