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3)
更新时间:2023-04-24 09: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2023年高考政治热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目 录
专题一、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把消费、投资、外需“三驾马车”掌控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 专题二、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
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 ) 专题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
收入分配格局,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 ( )
专题四、资源与能源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 ) 专题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 ( ) 专题六、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 ) 专题七、经济全球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海自由贸
易区;应对反倾销 ( ) 专题八、贯彻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开展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专题九、“神舟十号”“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人才强国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 ) 专题十、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促进新疆西藏大发展,中部崛起与增强区域发展协
调性 ( ) 专题十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打击互联网造谣和传谣,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政治
建设与服务型政府 ( ) 专题十二、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专题十三、国际形势,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 )
专题一、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消费、投资、外需“三
驾马车”掌控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本质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就是不断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地位的过程。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市场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答:积极作用: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消极作用: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某些公共物品领域市场无法调节,某些危险品领域也不能由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③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社会经济不稳定,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合理性。 答:①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之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3)请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怎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①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都交给市场。②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③充分发挥市场的内在功能,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④科学的宏观调控,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保障。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简政放权,给市场松绑。有人据此认为:“减少政府的干预,就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该观点作简要评析。 答:①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②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①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遵循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准入规则、竞争规则和交易规则。②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市场调节有局限性。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6)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应该怎样科学发挥宏观调控的
总体功能?
答:①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②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7)请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①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能。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培育市场竞争环境,制订科学的规则与标准;严格市场执法,防止垄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直接控制经济的全能型政府改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式和边界,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8)2013年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表述:“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中国新一届政府自成立后在简政放权上疾步快跑,目前已先后取消和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又在食品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上施以“重拳”。一手“放”一手“管”,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路上稳步前进。
分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简政放权就是行政体制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简政放权体现了这一规律。②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它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看到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就体现了这一点。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要求我们处理问题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转变政府职能要一手“放”一手“管”,政府同时又在食品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上施以“重拳”,体现了这一点。
(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特别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定了行动纲领。会议强调,在肯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会议对当前经济工作的分析和部署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
答: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②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支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这是主要的,是主流;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次要的,是支流。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这一点。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做好
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体现了这一点。
(2)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当前我国政府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答: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目标。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及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确保国家经济平稳健康运行。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优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特别提示:大政方针经济学固定角度:宏观调控}
(3)运用所学政治学知识说明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答:①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履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政府履行这些职能的体现。②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变化题: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什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答: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所以国务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因此,党中央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4)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 答: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中央在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准确判断基础上作出的决策。②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前移。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说明了这一点。
3.材料一:2013年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表示,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1)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对我国经济形势的把握及要求?
答: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经济运行会出现一定波动。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要求稳增长,保就业,防范通货膨胀。③“稳增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⑤通货膨胀是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要求防范通货膨胀。
材料二: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2014年我国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财政的作用。
答: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或: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建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正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或: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当前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材料三:目前,我国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并降低税率,为企业减轻税负。
(3)说出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积极作用。
答:①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通过结构性减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②有利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③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材料四: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降进口关税,促产业
结构调整
小型和微型企业再获
减负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
革试点范围稳步扩大
资源税、消费税引领
税改纵深 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 2012年继续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小型和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项改革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 明年我国将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适时扩大从价计征范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认真总结房产税改革试点经验,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材料四中四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①降低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有利于推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②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试点,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③资源税、消费税等多项税收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④实施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了小型和微型企业负担,可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⑤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宏观调控的内容,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五: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做到讲实话、干实事,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深化对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认识,积极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5)结合材料五,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说明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党把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党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有利于搞好经济工作。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党要求做到讲实话、干实事就体现了这一点。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认识,积极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4. 材料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材料二:在全面评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这样,自2008年开始,我国已经连续实施了6年的扩张性操作。不过,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包含不同的实际内容,相对于以往,当前的财政扩张性操作至少有两点不同:其一,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扩张性操作的效果有所下降。即使再采用类似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经济扩张措施,其扩张作用也不会达到当年的程度。其二,在扩张性经济政策自身规律的作用下,粗放型扩张对于结构调整的负作用有所显现。较之危机前,我们今天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更大、任务更重,也更加紧迫。深刻认识、正确把握这些调整和变化,对于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
答:①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等方面支出,国民收入再分配,向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倾斜支出,体现了这一点。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
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今年国家要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作用,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体现了这一点。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实施上述举措的依据。 答: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因此我国政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②政府具有履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因此我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建设。③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因此,我国政府了解群众所需,关注群众利益,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
(3)结合材料二,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以变化的实际作为自身行动的依据,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在全面评估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决定。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深刻认识、正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于指导经济工作实践十分重要。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制定是在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出的。总之,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既反对了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了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做到了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材料一:针对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现状,央行在2012年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自2013年6月20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材料二:200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变化
年份
2003至2006年
2007年
2008年下半年至
2010年上半年
2010年下半年至今 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物价大幅度上涨 货币政策 “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 由“稳健”改为“从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调整原因 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
材料三:2013年7月,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依据供求关系上下浮动,一方面将倒逼银行理财产品更具差异性,让百姓有多种选择,让企业多元融资;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各商业银行为追逐利润甚至不择手段而相互倾轧。
(1)联系材料一,谈谈你对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认识。
答:①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利率是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表现。②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利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③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外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利率有利于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阅读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答:①联系是普遍的,要求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从“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又转向“稳健”。货币政策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是联系普遍性的体现。②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货币政策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③联系是多样性的,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事物的多种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货币政策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
答:①利率市场通过资金价格的波动来反映供求关系,促使银行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让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单纯的利率市场调节也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经济波动,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三)把消费、投资、外需“三驾马车”掌控好
6. 材料一:1978~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居民消费率的变化
注:1978~2010年世界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下降趋势;1978~2010年世界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趋势。2010~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进一步上升,居民消费率进一步下降。
材料二: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
(1)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信息。
答:①30多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大体呈上升趋势,高于世界年均投资率。②3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大体呈下降趋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消费率,特别是今年来消费率偏低。③这反映出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2)扩大内需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答:①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较快平稳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并结合材料一、二,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出建议。 答:①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稳定物价。③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制定鼓励消费的措施。合理扩大信贷消费。④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预期,提高消费信心。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利,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科学理性消费。
(4)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要把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为工作重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条件和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国务院同时强调,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请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促进经济增长采取的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理解。
答: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采取的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我们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7.材料一:我国GDP增速及“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注:2012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投资贡献率平均约23%,消费贡献率率约75%。
材料二: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增加消费需求。
材料三:近几年,我国连续打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组合拳。这些举措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通过实施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实现城乡全覆盖;稳定物价,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给予家电消费补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打击市场上违法犯罪行为。各种举措多管齐下,相互配合协调,居民消费需求日渐升温。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答:①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过低。②2010年到2012年,我国GDP增速减缓,投资对GDP贡献率下降,消费贡献率上升,同时受国际因素影响,我国外部需求不足,出口乏力,但形势略有好转。③表明我国抓住机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稳中求进。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扩大内需的原因。
答:①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三大需求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③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措施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 答: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通过实施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措施可以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未来收入预期,能够促进当前的消费。②价格影响消费。稳定物价,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给予家电消费补贴,可以提高居民购买力,刺激消费。③具备良好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打击市场上违法犯罪行为,能够整顿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促进消费。
8. 材料一:2007年至2011年我国相关统计数据
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 城乡居民收入(元)
年份
2007 26.58
2008 31.40
2009 34.09
2010 40.15
2011 47.28 (万亿元) 城市居民收入 13785.8 15780.8 17174.7 19109.4 21809.8 农村居民收入 4140.4 4706.6 5153.2 5959.0 6977.3 城乡居民消费(元) 恩格尔系数(%) 城市居民消费 12130 13653 14904 16546 18750 农村居民消费 3347 3901 4163 4700 5633 城市居民 36.3 37.9 36.5 35.7 36.3 43.1 43.7 41.0 41.1 40.4 农村居民
材料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但从消费市场中城市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意向及增长点来看,城市居民家庭中耐用消费品已逐渐饱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逐渐趋弱;消费环境让人不安,没有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会给消费信心带来严重打击;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是城乡居民素来的习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在46%左
右;CPI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年份对人们的消费制约非常明显;加上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此外,证券投资市场持续低迷也让一些中高收入者财富缩水,收入预期下降,导致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
(1)描述材料一所呈现的经济现象及其问题。
答:①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也在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消费支出差别明显,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大,城乡人们生活水平不平衡。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
答:①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生产要面向城乡市场,调整生产结构,不断为消费创造新的动力。②收入是人们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选择多样投资,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③规范市场秩序,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以保障人民生活稳定。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改变人们重储蓄轻消费的心理,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减少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
9.材料一: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存款,但过多的居民存款也不利于消费,进而影响生产。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持续走高。
材料二:某保险公司的平安长寿保险是一种储蓄保险,年回报率为4.26%,同时,这种保险还对投保人附有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但平安保险的红利是每5年发放一次。
材料三:比尔·盖茨个人财富880亿美元,其中765亿美元是微软公司的股票,其余的大部分都购买了美国政府的债券,还有一部分购买了各大公司的债券。
综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种投资行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①公民储蓄是为了更好地消费,但其直接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②公民投资储蓄保险,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损失,防范后患,安定生活。而化解风险、安定生活是主要目的。③公民购买股票和债券是为了获得比银行存款更多的股息、利息收入。
(2)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你将如何选择投资方向?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存款人有权自主灵活地支配自己的存款,因此,如有暂时不用的货币或计划积少成多的大宗用款,就应选择各种储蓄存款。②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特别是材料中的平安长寿保险,对投保人附有意外伤害保险责任,可以弥补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因此,应适当选择这种投资方式。③如经济条件许可,同时还可以投资债券和股票,实行投资多元化。投资方向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更取决于自己的客观经济条件。
(四)保持物价、房价基本稳定
10.材料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
材料二: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此,国务院要求要把稳定 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了稳定物价水平、保障人民生活的若干政策措施,例如: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效管理货币供应量,改善流通环境;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加强价格监管,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1)请说明,材料一中2009年以来CPI的变化及对我国当前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图表显示,2009年以来CPI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可能。
影响:①造成居民货币财产贬值,消费能力下降,影响扩大内需,不利于巩固经济恢复成果。②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会造成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企业经营困难,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不利于扩大就业。
(2)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消费品物价指数上涨的原因。
答:①价值决定价格。生产成本增加,是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供应量减少,加上“游资”炒作,带动物价上涨。③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
以下为多角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从经济学角度说明我国政府为稳定物价而采取的措施的理论依据。 答:①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府通过补贴、监管和依法惩治体现了宏观调控。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政府采取稳定物价的措施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③物价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稳定物价可以保障人们消费水平提高。④稳定物价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
(4)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为了稳定物价所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答:①政府为了控制物价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保障价格基本稳定,体现了我国政府积极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②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为了控制物价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说明了这一点。③体现了政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肆意炒作生活必需品等违法行为给予严惩。
(5)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务院及时出台措施稳定市场价格的唯物论依据。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务院根据物价上涨的实际出台措施稳定市场价格。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国务院出台措施稳定市场价格体现了这一点。
以下为多角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怎么样”
(6)从经济角度,就如何控制物价上涨问题提建议。
答: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为此要:①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②控制投资、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③发展工农业生产,有效农产品等重要商品供应。④加强预警,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加强物价监督管理,抑制价格炒作,防止这些价格上涨对其他商品的影响。
(7)面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态势,运用政治学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我国应怎样应对? 答: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波动情况,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②政府要履行好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③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肆意炒作生活必需品等违法行为给予严惩。
(8)请你运用哲学知识,就如何控制物价上涨问题提两条建议。
答:①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发展生产,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增强调控针对性,控制物价上涨。
11.材料一: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方GDP的50%来自房地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出卖土地,土地价格猛增,增加了住房成本;中高收入者加大房地产投资,中低收入者受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也纷纷买房,导致房价上涨。
材料二:解决住房问题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以下为多角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为什么”
(1)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住房涨价的原因。
答:①价值决定价格,楼房建设用地、水泥钢材、劳动力价格等建设成本的增加导致房价上涨。②供求影响价格。城镇化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上升,导致购房需求增加,而城市建设用地相对不足,使得商品房供不应求,导致房价上涨。③投机性购房,一些房产商人为的炒作,人们“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都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分析政府出台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
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房地产市场行业投资过热,市场投机炒房、哄抬房价等行为,房价持续攀升。因此必须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抑制房价的非正常上升,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意义:①有利于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问题。③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树立政府权威。
(3)试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我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住房价格的原因。
答: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我国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是其履行职能的具体表现。②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表现。③我国政府调控住房价格,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针对我国目前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实际,我国政府及时提出解决措施,这有利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下为多角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怎么样”
(5)为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稳定住房价格,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答:①规范城市土地的招投标,平抑土地出让金,控制物价,稳定建房成本。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收缩银行对房产的信贷规模,给房产热降温。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建设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④实行限购政策,征收房产税,打击炒房行为。⑤倡导房产开发商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原则,实行合理房价。⑥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小城镇与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缓解大中城市人口压力与住房压力。⑦规范资本市场,引导公众进行多元化投资,缓解集群的投资房地产的状况。
(6)分析说明政府应如何加强经济职能以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答:①进行经济调节,继续运用信贷、税收、土地供应等政策,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②加强市场监管,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③完善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④实施公共服务,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对中低收入阶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7)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政府是怎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果断作出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国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1)材料中的第二条中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哪些手段?
答:①“20%个人所得税”是财政政策手段。②“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手段;“严格执行限购”是计划(规划)手段。
(2)请从2、3、4条中任选两项政策,说明这些政策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①“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会直接减少商品住房的购房需求,进而减少投资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②“征收20%个人所得税”、“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会大大增加购买二套住房的贷款成本,减少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收益,进而引导市场理性购房,使市场供求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③“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会大大增加普通住房的供给,使刚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缓解住房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市场供求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④“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会减少商品房建设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进而降低土地使用价格,减少商品房开发的成本,缓解房价快速上涨的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专题二、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全城乡发
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以下为多角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为什么”
(1)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 答:①这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②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③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人民的稳定。④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用政治学道理,谈谈你对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答: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是我国履行经济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是政府的职责。②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③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重视并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请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哲理分析上述材料。
答: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同时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及其状态对整体的性能及状态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同进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②农业的强盛、农村的美丽、农民的富裕关系到中国的强盛、中国的美丽、中国的富裕,因此,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以下为多角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怎么样”
(4)怎么样推进农业现代化? 答:①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②坚持和完善农村各项基本政策。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新型农民。④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⑥调整和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⑦发展乡镇企业,稳步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⑧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⑨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10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1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2要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1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谈谈我国应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
答:①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推动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②履行文化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之路。③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材料一:广东省某地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综合实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不仅提升了生活品位而且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的经济意义。
答: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经济
增长;③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④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运用矛盾分析法阐述材料一中该地区是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
答:①根据乡村特色,按照“一村一景”进行建设,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综合实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综合考虑农村与农民等因素,推进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一分为二看待乡村的历史文化,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村落历史文化。
材料二: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结合材料二,用科学发展观知识,简要说明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答: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农村经济中的各方面重大关系,统筹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2013年浙江A县家庭农场发展总体情况
(注: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是A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
材料二:2013年8月浙江A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注:按照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要求,蔬菜等种植规模在100~300亩;粮油等粮食作物在300~500亩,水产养殖的水面在300~500亩较为合适。)
材料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土地因此被闲置。于是,一种叫做家庭农场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浙江A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家庭农场,使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主体的经营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答:材料一反映了浙江A县2009年~2013年家庭农场经营面积、注册资本、经营总收入、财政补贴都不断增加,家庭农场发展迅猛,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大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材料二反映了A县家庭农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离农场规模化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产业类型丰富,以种养业为主;家庭农场经营者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较合理;农场经营者文化层次以初中为主,文化层次总体偏低。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意义。
答: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投入;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3)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A县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答: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A县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A县发展家庭农场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闲置的现状的必要要求,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A县发展家庭农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四:农业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4)结合材料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农业部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做法的合理性。 答:①农业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指导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A县政府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A县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逐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②A县家庭农场发展过程还面临许多瓶颈,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手段提高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完善相关政策,为农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③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家庭农场的产业结构。
4.材料一:
注: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科技化的推广,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
材料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种粮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15%。同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
(1)揭示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意义。
答:经济信息:2003~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农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分散的经营模式制约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投入;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合理性。
答: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求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
材料三:Z市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通过土地的流转大大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步伐。Z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障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3)结合材料三,运用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答: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让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②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因此要按照依法的原则有序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收益权利。③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④实现土地向专业大户等集中,有利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Z市政府是如何实现该市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答:①政府坚持依法行政,Z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②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的管理职能,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有力保障农民的权利。③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机制,把土地流转和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材料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的政策。
答:①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问题上,尊重农民意愿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表现。②坚持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不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的体现,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5. 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粮食价格上涨,粮食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矛盾。近年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市场的政策措施。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粮食生产区实行奖补政策,提高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临时收储等市场调控政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抗御较大水旱灾害的能力,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农水”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1)粮食价格上涨后,会对人们生活和生产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①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变动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②粮价上涨后,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的急剧减少。作为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比较小。③而对生产者来说,粮价上涨,生产者利润增加,这时生产者的积极性会提高,促使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和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从而保证市场对粮食的需求。
(2)请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答: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②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③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④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3)从经济学角度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国家粮食安全。
答:①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确保国内粮食基本自给。②制定落实好有利于农业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支农惠农政策,支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巩固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③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较大水旱灾害的能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协调好发展贸易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为此,在继续关注农业的基础上,将着力点落于农业科技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答: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的粮食安全形势和风险,制订巩固和发展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②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思想麻痹、工作松懈。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巩固和发展农业,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④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必须坚持科教兴
农,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6.材料一:近年来,党和国家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努力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粮食生产补贴、支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等系列措施,保护耕地,推广农业科技,在全国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赢得了连续多年的粮食生产丰收。(见下图)
注:与以往的恢复性增产不同,2011年的粮食增产是在201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
(1)材料一中的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答:①从粮食总产量看,我国自2006年以来(或“十一五期间”或“2006~2011年”),粮食总产量呈连续增长趋势。与前4年相比,2011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②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看,我国自2006年以来(或“十一五期间” 或“2006~2011年”),粮食增长速度总体加快。③从增长速度的绝对差值看,2006~2009年有快有慢(或“有起伏”“是恢复性增产”),2009年~2011年,增长速度持续加快,2011年的增长速度来之不易。
(2)粮食总产量呈连续增长,但与此同时,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粮食连续增产和粮价上涨并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答:粮食连续增产的原因: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①取消了农业税;②不断增加粮食补贴;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④执行收购政策。这些做法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得粮食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增产态势。
粮价上涨的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成本推动是粮价上涨的最重要原因;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近年来货币超常规发行,纸币贬值;③供求影响价格,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了食品消费需求;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加剧了部分粮食品种价格过快上涨。
建议:①满足居民对粮食需求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生产率;②稳定政策,不断增加粮农补贴,改善粮农比较效益,稳定粮食生产;③节约粮食,减少工业用粮;④稳定粮食市场秩序。
材料二:四川省某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抓住机遇,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力量,掀起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全县广大群众为建设美好家园积极出工出力,建设大军中既有白发飘飘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各建设工地的“党员突击队”旗帜高高飘扬,全县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突破推进。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5000处,新建渠系126.2千米,能保证全县26万亩水稻满栽满插,为进一步巩固全国产粮大县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简要分析该县是怎样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的。 答:①该县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政府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建设,为巩固全国粮食产粮大县奠定了物质基础。②该县广大群众积极认真履行公民的义务。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群众积极出工出力,大兴水利,为巩固全国粮食产粮大县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③县委的坚强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巩固全国粮食产粮大县奠定了政治基础。④各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模范带头,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巩固全国粮食产粮大县奠定了组织保证。
7. 材料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低温控制环境下的供应链系统。
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材料二: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15%、23%,全国每年仅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等食品价值约为700亿元。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专家指出,冷链物流系统庞大复杂,建设投资大;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体系中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意义。
答:①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②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有利于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⑤有利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结合材料二,分析政府与企业在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中应有的担当。
答:政府要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冷链物流发展给予扶持;加强与先进国家的合作,提高新型冷藏设备的研发水平。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
(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已到80%,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1% 左右。
正在阅读:
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1—3)04-24
全国法律硕士院校近年招生情况及复试分数线(含2016年) - 图文01-26
护理专业实习个人心得体会精选例文8篇08-04
2019高三文科数学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10-17
个人四风问题自查报告,个人四风问题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07-31
基层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与解决措施11-02
13.3实数(第一课时)导学案07-20
立思辰留学360:2017丹麦留学经历10-30
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05-11
通达信全部函数及其用法06-13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政治
- 热点
- 高考
- 专题
- 2014
- java数组与异常处理复习题
- 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
- 有关于messi的英文介绍ppt
- SAP系统常用命令介绍
- 小学美术 团扇教案
-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9月调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等比数列前n项和(2)- -绵中 邓榕-2013.4
- 基于Android的源水水质监测手机终端软件开发
- 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的须知有哪些
- 吉林省龙井市三中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 安化小学青蓝工程传帮带结对子协议书
- 微构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张天渠油田长21油层为例
- 2,6-二甲基吡啶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 清理SQL Server数据库日志的两种方法
- 50-Hz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nhanc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 2013-2022年中国铝钉机市场运行格局及投资战略可行性研究报告
- 输油泵机组运行效率的测试与分析
- 2012二级建造师复习资料:竣工验收的方法
- 疯狂java实例-第15章 仿QQ游戏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