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琮翻译观述评(优质论文)

更新时间:2023-09-09 23: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彦琮翻译观述评

要:彦琮的《辨证论》是我国翻译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本文以彦琮所著《辨证论》中的“八备”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对于佛经译者思想修养、个人品行、语言素质的要求并提出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启发之处。

论文关键词:八备,翻译,译者 引言

彦琮,557-610年,俗姓李,赵珺人。北朝末年及隋初僧人,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彦琮法师所著《辨证论》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翻译专著。他一生共译经22部,约达万卷。他的著作和译文,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彦琮法师的翻译理论,即著名的“八备”“十条”说,是他在晚年的著作《辨证论》里提出,该著作对后来的翻译界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一、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解读

彦琮在《辨证论》一文开始处写道:“弥天释道安每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这是用道安的说法,对翻译工作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

“五失本”为: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词,寻说向语,文无以意,或一千或五百,今并列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五失本”的情况是:(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泽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泽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总之,翻译时,遇到这五种情况,译文不仅在形式上会与原本不同,因各种差异如文化差异,文体差异等,内容及意义上也会不可能完全与原本一致。对于这五种“失本”的情况,道安并没有提到允许或不允许,而是将这些情况进行概括,并希望能尽量避免出现这些情况,主张译文要合乎原文原意的。

至于道安法师的“三不易”则是指三种难于翻译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时,不易做到。第二种情况是要把沸经中圣智所说的微言大义传给凡愚的后人理解,时间相距很远,也不容易做到。第三种情况是指佛经结集时,那些大智者还需要不时地相互审察、校写,如今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也是件很难的事。道安提出这三点不外乎是要求译人注意到译经的艰辛,从而要求译人尽可能忠于译事。彦踪对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赞叹道:详梵典之难易(三不易),设译人之得失(五失本),可谓洞人幽微,能究深隐”。由此可见,彦琮同意道安的翻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八备”、“十条”说。

二、彦琮的“八备”、“十条”

彦琮不仅本人赞同“道安”的观点,而且在引用后又加以发挥,终于形成了他提出的“八备”之说。所谓的“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译者要虔信佛法,立志救世度人,有长年累月献身译经事业的心理准备。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在踏入译场之前,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已经严守戒律,有没有染上会招致世人非议的恶习。 (三)“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和大小乘教理,做到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除精通佛法以外,还要旁涉世俗的典籍,善于文辞,以避免译文的粗陋笨拙。

(五)“襟抱平恕,器重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要胸襟开朗,尊重并吸取他人的意见,不武断固执。

(六)“沉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要潜心治学,淡泊名利,无炫耀自己之心。

(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要精通梵语,掌握正确的译法,不拘泥于梵语的句式。 (八)“薄阅《苍》、《雅》,精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要阅读《苍颉》、《尔雅》等字书(语言文字工具书),了解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写法,熟练灵活地驾驭汉语的表达方式。

彦琮所提出的“八备”,是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的经验总结,并不是单纯的形式要求。“八备”涉及宗教觉悟,个人品行,理论修养,语言素质,文章造诣等。其意义实在已超出了译佛经,移用与其他专门学问也很适当。“八备”的核心是要求翻译力求忠实,而做到这些,译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一定的汉、梵文的修养和造诣。

在彦琮的“八备”中,一、五、六条特别注重翻译人员的思想修养,可谓深探本原。二条则是个人品行修养,三、四、七条则是对译者语言素质的要求。彦琮法师的“八备”翻译观有重复、累赘之闲。因此,亦可以将“八备”根据对译者不用素质的要求,总结概括为“三备”,即一、五、六条和为一条;二为一条;三、四、七条为一条,从而使论述更加凝练、简洁。

彦踪的翻译主张对后人影响很大,但由于他对梵胡之分尚有模糊之处,不免也受到后人的非议。但彦琼的做法在当时还是起到了保证泽经质量的作用。尤其是他对于学习外国语言的一些看法对今人是大有裨益的。

所谓“十条”是指“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这就要求人们从这十个方面入手,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但是彦琮并没有就此“十条”做具体的解释,使得后人不能深入了解其体现的翻译内涵,也就不能很好的将其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指导工作。 三、彦琮翻译观对当代翻译的启发作用

彦琮的翻译观对当代的翻译研究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具体如下: (一):彦琮的“八备”不仅适用于佛教翻译,也适用于当代应用翻译的研究,译者可以从思想修养、个人品行和语言素质等方面要求自己,进而可以更好进行翻译研究工作。

(二):起步的翻译工作还需要逐字斟酌、不断努力,待某一领域、语言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1l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