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 期末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3-11-24 22: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科《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2、民主在德国的作者是:C、托克维尔。 3、科塞是B、社会冲突理论 的代表人物。

4、在中国现代早期茂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严复。 5、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马克思 C、涂尔干 D、韦伯。

6、社会学理论中,法国思想家占了相当的份量,当代法国社会学家有:B、布迪厄 D、福柯。

7、属于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A、抽样问卷调查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8、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逆向社会化。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10、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再社会化。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继续社会化。

1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是B、角色冲突 的表现。 13、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主我 C、客我。

14、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15、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D、角色从。

16、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角色中断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17、镜中我是B、库利 提出来的。

18、D、拟剧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19、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20、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竞争。 21、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关系性 B、无形性。

22、从C、关系建立的基础 角度出发,社会关系可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2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科尔曼。 24、冲突的形式包括: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25、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帕森斯。

26、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是根据C、归属感 的标准。 27、家庭的传统功能,即B、生产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28、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29、C、同乡会 不属于正式组织。 30、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31、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符号互动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32、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人际关系密切。

33、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的特征有B、明确的行动目标 D、规范的制度。 34、提出中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是:B、默顿。

3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反功能。

1

36、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社会机制。

37、以下A、卡里斯马权威 B、法理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38、实行强制性健康保险制度的国家有:B、德国 C、加拿大。

39、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40、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滕尼斯 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41、城乡二元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刘易斯 的二元经济理论。 42、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逆城市化。

43、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亲缘社区B、同事社区C、邻里社区。

44、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农村社区 D、城市社区。 45、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自然起源B、社会结合C、农村建设。

46、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封闭性结构。

48、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结构性流动。 49、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C、韦伯。

50、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社会声望C、财富D、政治权力。 51、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社会分层结构的是A|奴隶制D、种姓制。

52、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是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53、D、冲突理论 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54、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经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标签理论。

55、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C、人口素质 56、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强制性社会控制。 57、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D、越轨有时候是一种不从俗。

58、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A、习俗B、宗教 C、道德D、社会舆论。

59、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初期未及时公布非典疫情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结构性紧张。

60、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表意人群。

61、B|、大众歇斯底里 是一种主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62、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无组织性B、不稳定性C、非常规性D、易受暗示性。 63、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暴民 D、骚乱人群。

64、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65、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想像,但在实质上与现代化要求背道而弛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畸变。

66、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全球相互相依赖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广义全球化。

67、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C、开放型社会。

68、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A、社会进化论 的

2

观点。

69、以下是社会变迁发生原因的是:A、人口变动B、技术发展C、文化交流D、自然环境的变化。

70、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A|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C、城市化D、人的现代化。 71、下列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的是:A、贸易同质化B、价格竞争同质化C、人们需求的同质化。

二、名词解释

1、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突出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立,颠覆了自然科学的主导性,强调研究中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因素,偏重质性研究,重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平等关系,知识的地方性,阐释的循环,多重声音等。

2、定量方法:通过对事物的观测和测量,考察事物存在的规模、运动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并用数量表示出来的方法。定量研究将对应于抽样问卷调查与分析,以及采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分析等。其优点是标准化和准确化程度高。

3、解释性研究:解释性研究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分析。在展开研究前要将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变量,要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建立一个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的因果模型。

4、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库利用\镜中我\来描绘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的过程。具体的说,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库利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他就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 5、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6、无效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其显著的后果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7、常人方法学:该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的和心照不宣的。但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常人方法学认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

8、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交少的弱关系,而非情感投入较多、联系频繁的强关系。

9、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的模式、。

10、初级群体是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11、普那路亚家庭,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研究夏威夷群岛上土著人的家庭制度时命名的,指的是由共妻的一群丈夫或共夫的一群妻子组成的家庭。

12、科层制: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第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13、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3

14、单位的制度性依附: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

社区指的就是由聚居在一定区域的人们所组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相对独立的共同体。

15、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强调了中国长期在农村和城市实行不同的政策。两种不同的户籍身份面对着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接受两套不同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对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区分是“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中国长期实施城市优先发展策略是造成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身份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16、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社会分层:“分层”是社会学家从地质学中借用的概念,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17、代际流动指的是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18、垂直流动指的是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不同层级的社会阶层之间上长升或下降的流动。 19、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 20、越轨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

21、社会控制: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

狭义的社会控制指的是采取措施对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干预。广义的社会控制强调通过规范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及价值进行指导约束,以调节社会关系,进而防止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发生。

22、集群行为,社会学上所说的集群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共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23、恐慌是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相像的威胁作出的不合作和非理性的行为及心理反应。

24、社会运动:通常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为。

与集合行为相比,社会运动的结构行要高,持续的时间要长,有较明确的领袖和内部组织模式,有较为自觉的资源动员特征,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社会运动的目标不仅仅指向参与者的自身利益,而且指向社会结构的某些重要环节。社会运动的行动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体制外的、非制度化的。

25、社会变迁。宽泛的说,社会变迁指的就是社会发生的变化,具体地说,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的变迁。

26、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目前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可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认为色影。许多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往往是有政府直接推动的。 27、社会的麦当劳化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认为全球都在经历社会的“麦当劳化”,他指出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明现代社会越来越“理性化”,他用这一概念来强调全球范围内各种组织的高度理性化的过程。

4

三、简答题

1、帕森斯得主要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围绕对他的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哪些社会学理论流?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1937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结构》是美国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崛起的历史转折点。他规定了将社会行动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解释从社会制度到个人行动等种种社会现象时,他强调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看重的是这个结构在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 2、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最初发端于清末西学东渐和维新变法之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开始启动之时。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特别是严复所提出的“群学”,为中国社会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中学释西学,具体表现在严复的群学思想上;第二个阶段是以西学发明中学,具体表现在社会科学是如何作为晚清国学派拯救国学的利器的;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学的学科形成的本土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社会学的专业设置逐渐从以教会大学为主扩展至国立大学,教学和研究上逐渐将西方理论和概念与本土材料结合起来;第四阶段是社会学学科实质的本土化。中国早期社会学家开始将眼光投入更为细微的地方社区、民间村落和底层群体的生活之中。许多社会学家还直接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 3、简要比较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别。

答:定量方法是通过数量测定、比较和分析来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定性方法是对无法或不便用数量来分析的研究单位进行描述、归纳、分类和比较,进而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分析的方法。定量方法的优点是标准化和准确化程度高,逻辑推理严谨,可以对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比较精准的分析。它的缺点是许多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和独特,难以进行数量分析和经验概括。定性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完整地把握社会现实,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的具体过程和行为意义。它的缺点是这种对研究者理解力、洞察力依赖性较强的分析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其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4、简述社会化的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含义: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发展: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5、如何认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5

6、试对角色失调的若干现象进行比较。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与行为模式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具体怎样去做。

角色冲突是指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

角色失败是一种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没有完成角色任务或不得不终止承担角色任务的现象。

7、试述西方社会学界不同理论流派对社会互动的观点。 第一种是符号互动理论。这种理论流派主要研究的是人们以符号为主的社会互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强调符号是人们社会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只有当互动双方都能够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进行符号沟通时,社会互动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种是拟剧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认为社会和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生活中人们也是通过穿着打扮、说话办事在进行表演以驾驭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第三种是社会交换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际就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第四种是常人方法学,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的和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8、为什么说人格、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社会学把这种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称为社会互动。人类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可以说,互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在社会互动中,显示出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个人行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以说,个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9、简述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其特征有:关系性、无形性、公共物品性、不可转让性以及社会资本在投资上的不确定性。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其特征有:弥散性、多重性、隐蔽性。社会网络的功能:影响人们的选择与决定;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来源;促进信息的流动。

科尔曼的社会网络理论。他认为,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社会社团和社会网络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此观点将社会团体成员资格看做成员的一种社会网络。 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美籍华裔学者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如权

6

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10、简述两人群体与三人群体的差异。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的多少,互动情景可以分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等等。在二人关系中,一方仅仅需要同一方有关系,所以一方会充分地考虑对方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的品质,由此形成二人关系特有的亲密感觉、独行性和排他性。但是,这种亲密性也会使二人的冲突更加激烈,如恋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在三人关系中,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都要考虑两个人的人格特征,因此,三人关系中,当其中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人可能扮演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以及分裂者或征服者等多种不同角色。如在夫妻冷战中,孩子可能是中间人,也可能是从中渔利者。在多人关系中,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因为其中还可能形成亚群体,使互动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11、简述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区别。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的家庭,但是每一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而且中间无断代,如父母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1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第一,有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第二,非情感的关系;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

13、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这些要素系统包括:规范系统、策略系统、知识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 14、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可称之为“生产-运作模式”。 15、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教育制度的功能有四种显功能:1、人格塑造,2、文化传播,3、筛选,4、革新。 16、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群体要素、地域要素、生活要素、文化要素、认同要素。 17、农村社区的特点有哪些?城市社区的特点有哪些? 农村社区的特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看,农村社区的成员以广义的农业生产为主,专业分工较弱。 第二,从社会结构看,农村社区的成员趋于同质,所以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第三,从社会关系看,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比较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比较多样。

第四,从社会控制看,农村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是依靠的是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非正式控制。

第五,从社区文化看,农村社区的文化比较单一,不易接受变化,强调传统。 城市社区的特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

第二,从人口结构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

第三,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

7

第四,从社会关系看,城市社区成员的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第五,从社会控制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

第六,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8、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把中国过去50多年间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稳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的急速调整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从1079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市场推动,是市场主导型。相应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发展迅速。

19、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韦伯指出,社会层级的划分必须考虑经济标准、政治标准、社会标准这三重标准。

韦伯赞同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经济因素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韦伯认为,社会声望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独立于经济因素的,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韦伯看作是权力,他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20、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哪些特点?

第一,社会阶层的划分的根本原则是以群体或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基础的。第二,政治标准在社会分层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三,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比较强。第四,这一时期社会不平等情况相对不显著,但社会阶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阶层内部则出现了均质化的特征。

21、中国改革开放前得社会流动有哪些特点?

前30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较强,因此,无论是代内流动还是代际流动,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个人在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间流动是被限制的。另一方面,由于单位制的形成,行业、单位之间往往是各自为政,所以,在同一社会层级的职业之间的流动也极为困难。中国的前30年间,除了政治运动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某些群体由于被认定为革命的敌人而出现了一些下向流动,其他各种社会流动都相对较少。 22、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1)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扰乱了社会生活秩序,阻碍社会的发展。

(2)普遍性。一方面社会问题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社会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3)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出现,通常是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 (4)时空性。社会问题总是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 23、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越轨,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o犯罪行为是被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对其他成员或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就越轨和犯罪的关系而言,多数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中属于犯罪的却相对要少得多。

8

第一,有些行为既是越轨也是犯罪,如谋杀等多数的犯罪行为。 第二,有些行为是犯罪却不一定是越轨。比如赌博。

第三,还有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如艺术家们不修边幅并不是犯罪。 24、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首先,我们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其次,从社会控制的目标来说,我们还可以把社会控制分成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最后,按照社会控制的方式,我们还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25、人群行为有哪几种类型?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哪些?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将人群分为四种基本的类型。第一,偶合人群行为。这是最为松散、最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第二,常规人群行为。这是更具结构特征、经过事先安排而聚集起来的人群,在日常状态中会遵循社会既有的规范。第三,表意人群行为,这是指那些可以提供表达情感、释放情绪机会的人群。第四,行动人群行为,这是指带着愤怒和知音采取暴力行动的人群。

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有:第一种是感染论。第二种是匿名论。第三种趋同论。第四种应急规范论。

26、西方社会运动主要有哪几种理论?这些理论的区别在哪里?

西方社会运动的当代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最早出现的情感理论,第二种是西方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导向的资源动员理论,第三种是新近出现的以意义建构和象征斗争为切入点的社会建构理论。

资源动员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差别主要在于支持运动的基础不同和社会运动的策略不同。而资源动员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区别则体现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中最基本的争论: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之争。

27、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区别。

在群体性事件这个大类下又可分成两个小类: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前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 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而后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尽管这两者都被称为群体性事件,但无论是在行动的目标,还是组织的机制上,都存在着重要的差别。而且,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时中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特点。

28、社会变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依据社会变迁的影响面进行分类,社会变迁可分为整体性社会变迁和局部性社会变迁; (2)从变迁的速度和激烈程度看,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 (3)从社会大多数成员是否从社会变迁中获益看,社会变迁可分为色还会进步与社会倒退; (4)从社会变迁发生的动力看,社会变迁可分成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意识的社会变迁。 29、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经济生产形式来看,现代化指的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第二,从社会结构来看,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从社会关系模式来看,要求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合作,普遍性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占据了优势地位。第四,从社会组织模式看,促进了科层制组织的出现。第五,从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来看,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建立。第六,现代化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七,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现代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p223

30、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哪些特殊的问题?

9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错位、失衡、畸变、两难。

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是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是后发外生型国家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最后是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

失衡现象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

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进程中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

两难则强调的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矛盾的要求而陷入左右为难的两难窘境之中。

四、论述题(少数几道因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所以不提供)(另有的题需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请自行结合题目要求补充作答)

1、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种主要的研究传统?其理论分析视角有什么不同?

经典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马克思 批判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因此被公认为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马克思的社会学观点。马克思在社会学上开创的是批判传统。他认为,正视社会冲突的普遍存在,把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强调经济因素 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思想的突出特点。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方法被称为辨证唯物史观,即回到社会历史本身,运用辩证法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总体结构和本质特征。

涂尔干社会学观点。涂尔干明确地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确定了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方法论,并将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出色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开创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另一个重要传统-理解社会学。他主张社会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韦伯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理性化问题。他认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以表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撑,这种精神是西欧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

2、比较几种主要的社会化机构所发挥的作用的异同。 家庭是人们来到世间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里的社会化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非强制性形式。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学校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等特点。

同龄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自发地结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在同龄群体中,儿童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立的姿态与人交往,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自身的独立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工作组织指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单位。它是成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3、当前中国青少年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主要问题有(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首先当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对青少年进行的价值观念指导或规范要求出现分歧时,社会化对象就会产生困扰,其次,快速变迁的社会容易造成青少年陷入迷茫和困惑,从而造成失败,其次,对青少年教育的理想化,会使他们在长大后对自己所受到的教育产生怀疑。此外还存在父亲缺位家庭、双薪家庭等因家庭模式产生的

10

社会化问题。

(二)社会化偏差与失败,主要表现为无效文化传递和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三)代沟问题,代沟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p45

4、试谈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民众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出现农民工、个体户、私营业主等新阶层。(三)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实现利益的路径发生变化,利益实现机制变化,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等。

5、请联系中国的实际,比较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与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家长制。家长制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制是指组织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抑制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利于组织的顺利发展。

科层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存在明确的内部分工; 2)严格执行上下等级关系;

3)运行及等级划分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规则基础之上; 4)运行主要靠书面文件; 5)成员受过专业训练。

6)成员的职务活动与其私人生活是完全分开的。 6、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有何不同? 功能分析:社会制度的创设和维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社会需要,因此首先对社会制度进行功能分析。

具体的功能分析要点是:⑴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⑵辨识社会制度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①社会制度显功能。②社会制度潜功能。③社会制度正功能。④社会制度反功能。

机制分析: 简单地说,机制是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对社会子都作机制分析,就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的机制分析要点是:

(1)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收集各种原始材料。

(2)非正式的制度和灵活的策略、技术比正式制度和死板的规则具有更大的因果力量和解释价值,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灵活的非正式制度与变化多端的权力策略和技术的分析上。 (3)关注曾经被尝试后来却被忽略的事件;关注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且关注人们遗忘了的东西;关注那些能说会道德人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7、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单位成员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第二,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政治依附。第三,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

8、试通过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这对概念的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区有哪些独特之处。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概念是费孝通提出的。西方的社会关系格局为“团体格局”,他用“稻草捆“的比喻来描述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格局。即“个人—小团体—大团体—更大团体”。 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关系格局为“差序格局”,首先是以自我为关系的中心,根据亲疏远近

11

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交往法则。其次所谓公私与群己是相对的。法律等正式控制在中国传统农村社区中并不有效,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的是人际关系及这种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长老(族长)的地位举足轻重。政府正式行政权力一般只到达县一级。 9、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1)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有所调整,但二元户籍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有扩大趋势。 (3)出现新的“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即城乡之间农副产品的生产消费的联系弱化,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割裂 10、试述中国城市化面临哪些困境。 (1)城市化滞后

中国城市化的第一重困境是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滞后意味着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滞后,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落后了整整10年,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城市化的第二重困境在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户籍身份仍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使他们不能获得在城市的合法居住权,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目前仍在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造成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 (3)城市管理滞后

中国城市化的第三重困境是城市管理迟滞。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滞后;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 11、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哪些新趋势。 (一)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二)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聚合趋势。(三)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四)社会分层结构逐步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

12、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步形成。其次,虽然政治因素在中国社会分层中不再起主导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削弱。再次,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密不可分。。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变化的讨论,还要注意到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建构过程中。p146-152 13、试述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人口结构来看,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也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此外,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情况也比较严重。就人口素质而言,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只占中国总人数的5%,人口素质低。 14、越轨行为有哪些功能?

越轨的正功能:首先,越轨行为有助于澄清并明确社会规范。其次,越轨行为也能促进群体的团结。再次,越轨行为会促进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最后,越轨行为也能强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意愿。

越轨的负功能:首先,越轨行为弱化了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意愿,特别是当越轨行为非常普遍且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的时候。其次,越轨行为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不可预知甚至充满风险。

15、社会控制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2

(1) 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方式包括:第一组是政权、法律和纪律;第二组是习俗、道德和宗教;第三组是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2) 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控制的正功能:社会控制可以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一是能够保持正常社会生活的进行;二是维持社会秩序;三是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首先,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其次,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第三,片面强调社会控制会妨碍社会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第四,社会控制对社会秩序的强调与现代社会对个人充分发展的自由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

(3)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对越轨行为的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达到了对越轨行为的抑制和对社会规范的明确。

对越轨行为的内在控制主要强调的是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的成功内化是指社会成员完全认同社会规范,意味着社会成员对越轨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界限相当明确,进而能够在社会行动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化了的社会规范还可把越轨行为的危害控制在相当小的范围内。

对越轨行为的外在控制,主要指的就是运用外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主要体现为惩戒和处罚。

适度的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两种作用机制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可抑制社会问题的爆发。

16、试用对集群行为的形成机制的讨论来分析2003年春因为非典在广州出现的抢购现象。 集群行为的形成,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结构性助长。第二个因素是结构性紧张。第三个因素是潜在信念成为普遍情绪,第四个亡灵帝国旨诱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导火索。第五个因素是行动动员。第六个因素是社会控制机制。 17、请举出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谣言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谣言的特征:第一,谣言具有似真性。第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第三,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的关联。第四,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第五,谣言在传播中会不断被加工。

谣言的传播过程:可分为磨尖、削平和同化三个阶段。

18、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群体事件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六个层面:第一层为结构问题层。第二层为道德震撼层。第三层为概化信念层。第四层是次级刺激层。第五层是情境动员层。第六层是终极刺激层。 19、试述中国的现代化面临哪些问题。

我们可以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来概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错位、失衡、畸变、两难。

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是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是后发外生型国家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最后是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

失衡现象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

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进程中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

两难则强调的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矛盾的要求而陷入左右为难的两

13

难窘境之中。

20、试述全球化的社会后果有哪些。

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与合作,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首先是拉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并导致贫困国家内部的进一步分裂。其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警觉。 21、如何认识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所发生的结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中国家庭模式和家庭制度受到了深刻的冲击,表现为: 城市、社会转型改变了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格局,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观念,一方面使代际之间、夫妻之间的独立程度增大,家庭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使城市居民产生不案例感和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使城市居民退而依靠家庭来应对各种风险,反导致家庭凝聚力的增加。

农村,费孝通所描绘的传统家庭的两在主要功能-----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正在弱化,家庭原来的权利结构更加分散,婚姻的自主性也越来越高,家庭的多元化、平等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2、试述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分层制度的异同。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分层制度有四种:奴隶制、种姓制、等级制和阶级—阶层制。

奴隶制是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分层制度,奴隶主、平民、奴隶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别,而且奴隶终生都基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地位。

种姓制也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分层制度,如印度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宽泛职业群体。

等级欧洲封建制中的社会分层制度。欧洲封建等级制规定了不同层级间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阶级—阶层社会制度是以人们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为主、其它资源如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为辅来确定人们所属层级的制度。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10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