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复习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7 19: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几个重要的目

1蜚蠊目 Blat ○ 2螳螂目 Mant ○3等翅目Isop ○4直翅目 Orth ○5同翅目 Homo ○6半翅目 Hemi ○7鞘 ○

8双翅目 Dipt ○9鳞翅目Lepi ○10膜翅目 Hyme 翅目 Cole ○

二:1.昆虫触角类型

(1)刚毛状 (2)丝状或线状 (3)串球状 (4)羽状或双栉齿状

(5)锯齿状 (6)球杆状或棒状 (7)锤状 (8)鳃叶状

(9)具芒状 (10)环毛状 (11)膝状或肘状

2.足的类型

(1)步行足 (2)开掘足 (3)跳跃足 (4)捕捉足 (5)携粉足

(6)游泳足 (7)抱握足 (8)净角足

昆虫头部形成可分为三大类: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下,头与虫体纵轴成直角(蝗);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前,头与虫体纵轴成钝角或平行(步行虫、天牛幼虫);后口式:口器生在头后,头与虫体纵轴成锐角(蝉、蝽)。

1. 体壁体壁由里向外分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三部分。

1、内表皮:最内一层,主要成分为几丁质与蛋白质,水及水溶性物质易透过。当昆虫饥表皮层分为:○

2、外表皮:中层,由内饿和脱皮时,内表皮可被消化、吸收,因而内表皮具有贮备营养成分的功能。○

3、上表皮骨化,质地坚硬,由几丁质、骨蛋白、脂类化合物组成。昆虫在脱皮时,外表皮全部脱去。○

1

表皮:最外层,从内向外一般分为表皮质层、蜡层和护蜡层,具亲脂性与拒水性。

皮细胞层:由单层细胞组成,亦称真皮层,体壁中唯一的活组织。部分皮细胞可特化成腺体、绛色细胞、毛原细胞和感觉细胞等。皮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昆虫的脱皮作用同时分泌表皮层,组成昆虫的外骨骼及外长物;另外,皮细胞也参与修补伤口、分泌形成绛色细胞和特化形成腺体等。可以控制某些昆虫色彩的变化 。

底膜 :由浆血细胞分泌形成,主要含有中性粘多糖。底膜有选择通透性,是体壁与内脏的分界。 2.脱皮过程:包括皮层溶离、旧表皮的消化和新表皮的沉积等一系列连续的生理过程。

昆虫脱皮:皮细胞在角质精层上面分泌蜡层;吸收大量的空气或水分;肌肉收缩加剧;蜕裂线处压力增大,蜕裂线破裂;昆虫钻出旧表皮,留“蜕”。 3.昆虫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结合色 。色素都是代谢的产物。色素色又称化学色; 结构色又称物理色; 结合色,又叫合成色,这是一种普遍具有的色彩,它是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1.体腔:体壁包围形成的内部空间。

2.血腔:由于昆虫的背血管是开放式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做血腔。

3.血窦:昆虫的血腔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膈膜在纵向分隔成两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 4.位于腹部背面、背血管下面的一层隔膜,称背膈,它将血腔分隔成背面的背血窦和中央的围脏窦。在有些昆虫中,腹部腹板两侧之间还有一层腹膈纵隔其间,腹膈下面的血窦,称腹血窦。 5.昆虫的消化系统

昆虫消化系统包括一根自口至肛门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有关的唾液腺。 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消化(机械磨碎)和化学消化(酶)。 消化作用指食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成分,并被肠壁吸收的过程。 1.消化道可分为: ○

前肠:起源于外胚层。摄食、磨碎,暂时贮存 中肠:起源于内胚层。“胃”,分泌各种消化酶,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后肠:起源于外胚层。排除残渣、代谢废物,吸收水份和无机盐、调节血液渗透压和离子平衡

中肠 后肠 前肠

(1)、前肠的组织:外胚层内陷形成,由内向外分为: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及围膜。包括口、咽喉、食道、嗉囊、前胃,以贲门瓣与中肠为界。

(2)中肠的组织结构:(由内到外)围食膜-肠壁细胞-底膜-环肌-纵肌-围膜。 一般呈管状,前端紧接前胃,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后肠分界;很多昆虫中肠肠壁的前端,常向外突出形成囊状的胃盲囊。 围食膜的结构:一般由平行排列的几丁质纤维丝组成的纵横相交的网络结构

围食膜的功能:1)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的损害作用;2)对食物成分的选择性穿透;3)保存消化液;4)对中肠的区室化作用,将肠腔分隔成围食膜内、外两个空间,能有效分离已消化的营养成份。

组成中肠的细胞:

柱状细胞:分泌 消化酶, 吸收 营养物质。三种分泌方式:顶端、局部、全胞分泌。

2

杯状细胞:(鳞翅目幼虫)调节血淋巴中钾离子的含量。 再生细胞:一类有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再生出新细胞 内分泌细胞:分泌 内激素(类似神经细胞) (3)后肠的组织和机能

一般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在后场的前端与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开口进入肠腔的马氏管,在马氏管开口的前方,常有突入肠腔内的幽门瓣;回肠与直肠交界处,有瓣状的直肠瓣 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 1.形态: 短而粗 2.前肠: 咽喉不发达 食道不发达 嗉囊发达 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 细而长 发达,唧筒 发达 没有 腐食性昆虫 消化道很长 取食木材的昆虫 有 前胃很发达,没有 突起变成刺 3.中肠:短的直筒 围食膜发达 胃盲囊有 细而长 无 无,中肠特化为滤室(同翅目昆虫);中肠的前后端和后肠的前端包埋在一个结缔组织组成的膜内。 4.后肠:直肠垫发达 无 常具盲囊和发酵式 滤室概念:中肠的前、后两端与后肠的前端紧贴,并束缚在一起,外面包裹一层由结缔组织的构成的围膜,这一特殊的构造叫滤室。功能:快速获取营养。

昆虫的消化作用分为两种形式:肠外消化和肠内消化

肠外消化:指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吸回肠内的过程。 肠内消化:主要发生在中肠内。昆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中肠前部和胃盲囊中。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

食物的消化机制:酶、PH值、氧化还原电位、共生物、肠外消化

前肠的内含物没有缓冲能力,它的pH值主要由食物决定,一般呈酸性。昆虫中肠液的pH值范围通常为6-8,植食性昆虫比肉食性昆虫的要偏碱性。中肠液能以较强的缓冲力来稳定pH值。后肠由于马氏管的分泌作用,肠液的pH值通常呈弱酸性。 吸收机制:肠液流动循环理论。

消化系数:可消化吸收的食物量与所消耗食物量的比值。

=(消耗食物干质量-排泄物干质量)/消耗食物干质量×100%

转化率:昆虫将食物转化为体躯物质的数量与所消耗食物量的比值。

=昆虫增加的体重/消耗的食物质量×100%

一般昆虫的消化率为50-65%,转化率仅为10-50%。转化率的高低,与食物性质、营养成分及食物平衡有关。 6.昆虫的循环系统

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但背膈和腹膈也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活动,使血液沿着一定方向流动。

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它的整个体腔就是血腔,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虫的血液兼有哺乳动物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 昆虫的循环系统没有运输氧的功能,氧气由气管系统

3

直接输入各种组织器官内,所以昆虫大量失血后,不会危及生命安全,但可能破坏正常的生理代谢。 背血管:位置:位于背血窦中,是一条末端封闭的、前端开口于头腔内的一条纵管。组成:动脉+心脏 背血管在构造上大致3个基本类型:直管型 球茎型 分枝型

大动脉(大血管)来源:外胚层(触角节体腔囊向后延长而成)。位置:头、胸内、终止于腹部第一节。功能:引导血液向前流动

心脏来源:中胚层。位置:第二腹节以后的背血管。组成:心室

辅搏器:概念:除背血管以外的其它能使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和附器内进行循环的器官。功能:协助背血管推动血液循环

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除少数昆虫(如摇蚊幼虫)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呈黄色、橙色或蓝绿色。昆虫的血液一般占虫体容积的15%-75%

血细胞分原血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分裂来补充细胞)、浆血细胞、粒血细胞、珠血细胞、类绛色血细胞、凝血细胞。另外,浆血细胞还常常发育成足血细胞和蠕血细胞。

血浆是胚胎时充满体腔内的一种带粘滞性的循环液体。占血液全量的97.5%,其中含水量85%左右。血浆是各器官和组织间化学物质交换、内分泌激素输送、营养物质传运和代谢物输送的中间介质。 血液的功能:止血作用、免疫作用、解毒作用、防卫作用、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机械作用 7.昆虫的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位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盲管是具排泄作用的马氏管。

排泄循环:通过端段以水溶液的形式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不断转入后肠;基段和直肠细胞将水分和无机盐选择性再吸收,并移除代谢废物。

昆虫的排泄系统:以马氏管为主,辅以体壁、气管系统、消化道、脂肪体及围心细胞等排泄器官和组织所形成的系统。

机能:除完成排弃代谢废物外,还有维持昆虫体内盐类和水分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马氏管的结构:外观:呈偶数的细管状; 单层真皮细胞组成,外面为基膜;着生处:中后肠交界处

基部:与肠腔相通;端部:为盲状,游离于血淋巴或埋于直肠细胞中;基段细胞:刷状边;端段细胞:蜂窝边。

马氏管来源于外胚层的构造,基部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端部游离或附着在直肠外,形成隐肾复合体 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腔中的细长盲管,基部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端部游离或伸入直肠内形成隐肾结构。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马氏管由单层真皮细胞组成,外面为基膜,向管腔的一面具有缘纹,缘纹通常在基部呈刷状,在端部呈蜂窝状。

马氏管的数目在各类昆虫中差异很大,但吸收面积差异不大。

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基部与肠腔相遇,端部游离于血淋巴细胞。

马氏管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数代谢物如氨基酸类、糖类、尿素、尿酸盐等,均表现自由的渗性。K+等无机盐类的主动运输,是马氏管液产生及流动的基础。

马氏管的排泄机制Na、K、Cl离子主动运输入马氏管;尿素、尿酸盐自由渗透;尿酸氢钾在刷状边基段;在CO2作用下,水、钾、钠分泌入血腔;马氏管酸化导致尿酸沉淀,排入后肠

4

马氏管的基本类型:

马氏管的主要排泄物:尿酸(80-90%)、尿素、尿囊素和氨等;尿酸不溶于水,排除是无需水份消耗;尿酸相较其他含氮废物,省氢;

马氏管的其他排泄物:丝质(草蛉幼虫)、石灰质(竹节虫和天牛幼虫)、泡沫和粘液(沫蝉科的若虫)等 马氏管的其他功能:分泌泡沫和黏液;分泌丝;分泌石灰质 直肠及其排泄生理

直肠的重吸收功能:马氏管和直肠一起形成排泄系统,排泄系统是指马氏管从血液内吸收的代谢物、水分、无机盐类及其他有机分子不断进入后肠,由直肠垫细胞调节再吸收的过程。

大多数昆虫的马氏管都游离在血淋巴中,但在鞘翅目和鳞翅目的很多种类中,马氏管的顶端部分与直肠紧密联结在一起,组成隐肾管复合体。

其它排泄器官:

一、下唇肾:头部管状腺体,基部合并,开口于下唇的基部;有弹尾虫,双尾虫

二、脂肪体:有两个功能即贮存营养物质和暂时不需要的氮素代谢物以及进行中间代谢和一些生化合成、转化反应等。尿酸可沉淀与脂肪体细胞,这些细胞就称尿酸盐细胞;如库蚊等 三、围心细胞:中胚层演变而来;排列在心脏的表面或分散在背膈与翼肌的表面 8.昆虫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

昆虫通过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给需氧组织,再经过呼吸作用将体内贮存的化学能以特定形势释放,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气管系统=气门+气管+支器官(+气囊)+微气管

根据开闭控制气门部位的不同,将昆虫的气门分为两类:外闭式气门、内闭式气门 气管的主要功能:向各组织及细胞直接供应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

气管的特殊功能:结缔组织作用,使游离在血腔内的组织得到支持和固定位置 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

昆虫呼吸是在管状的气管系统里进行,气体在气管里的传送主要靠通风扩散作用,而在微气管与细胞、组织间则依靠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一、气管的通风作用

二、微气管中的呼吸机制(扩散) 三、气门开闭的调控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0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