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更新时间:2023-12-15 07: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盘山县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十月十一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向本次会议作以汇报,请予审议。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多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跳出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战略,放眼整个县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大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全力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来讲,就是“三个围绕”,即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1.5亿元,同比增长7.6%;农业总产值实现22.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6754元,同比增长17.8%。

(一)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调大、调优生产基地 1、调大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86.3万亩,产量实现47.5万吨,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设施蔬菜发展迅猛,总面积达到15.34万亩,新增3.5万亩;渔业规模达到108万亩,同比增长6.4%;畜牧业饲养总量突破350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15.8万吨,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

2、调优生产基地。以功能小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对功能小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使之成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应的集合体,示范带动整村、整乡(镇)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各类功能小区750余个(其中按省定标准,新建棚菜小区680个),辐射带动4万余户。小区总量已达到1200余个,催生出55个专业村、3个专业镇,“两高一优”生产基地规模与数量快速攀升。

(二)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调高、调精农业增效空间

1、调高农产品初级形态附加值。积极申请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三品农业。2009年,全县“三品”农业生产面积累计达到79万亩和90万只;13家企业55个品种获得“三品”食品标识使用权。使农民在出售初级形态的三品农产品时,能够以高于同类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实现增收。

2、调精农产品加工形态附加值。重点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对农户辐射带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产品由初级形态转变为加工形态。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由简单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精深加工形态发展,如米糠油、熟食制品等,促进户、企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

家,新增7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54家,占总数的72%,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了80%,精深加工率达到18%,较上年略有增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8万户,产业化带动率近40%。

3、调强农产品商品形态附加值。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强化市场建设。今年重点是胡家河蟹市场的改扩建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2010年底可投入使用,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经纪人队伍不断增强,全县有近万人活跃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今年新增114家,总数达到194家,带动农户超过5000户,产业化带动率达7%以上,提高了农民搞生产、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专业农产品的大宗销售。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与产品包装。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了“羊圈子香瓜”、“胡家河蟹”等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加强了对蔬菜、河蟹等鲜活农产品的包装,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三)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调宽、调多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始终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做一项产业来抓,当做一项农民快速增收的工程来抓,努力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结构。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350

人,人均每月纯收入800元左右。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民转变身份。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构,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4万亩,使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调整农业作业主体结构,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今年,全县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面积共计85.4万亩;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失业农民。从而促进其向二三产业专业。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调整农民知识结构,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今年,以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整合县职教中心、鑫安源职校等培训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市场经纪人”引领推广普惠制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达万人以上。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充分就业渠道。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设施蔬菜,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在农业外部找出路,通过培植壮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增强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农民创业步

伐;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减轻县域内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民面临两难选择。近年来,种粮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农民有种植习惯,粮食不能不种;另一方面,种粮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矛盾,种植结构不调整不行。特别是明年我县将面临干旱的严峻挑战,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应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2、市场农业两腿偏短。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组织。我县农业的这两条腿明显偏短,支撑力不够。龙头企业少,大的更少,带动作用不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各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很多乡镇没有建立,建立了的进行规范运作、有效运转的很少,致使我县农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仍然不高,农产品和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目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所趋缓。一是向县内二、三产业转移趋缓。主要是我县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能力较弱造成。二是向县外转移速度变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

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劳力向县外输出速度趋缓,再加上粮食价格上扬,部分农民又回到农场,出现“回流”现象,使我县在通过减少农民增加收入的竞争中面临挑战。

4、土地流转步伐不快。近年来粮食价位持续保持高行,导致土地炙手可热,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持高昂的态势,但也为土地的有序流转与集中设臵了障碍,使得土地不能向大户或者产业化经营组织集中。由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规模过小,过小的生产规模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瓶颈。

5、一体化经营缺乏凝聚力。在产业化经营中,由于户企双方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订单合同约束力不大,户企双方互相转嫁危机;大多数农民不能参与龙头企业利润的二次分配,致使农民的增收幅度与企业获得的巨大效益形成强烈反差,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化经营链条脆弱。

二、下步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针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将进一步明确思路,完善措施,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一)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安排 1、第一产业增加值计划实现31.6亿元,增长13%; 2、农业总产值计划实现59.3亿元,增长13%; 3、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照20%的速度递增; 4、粮食播种面积确保85万亩生产底线;

5、设施蔬菜新增4万亩,总规模达到19.84万亩; 6、努力维持108万亩水产养殖总面积,养殖重心向海域偏移;

7、畜牧业饲养总量力争突破4000万头只; 8、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家,总量达到85家; 9、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0家,总量达到270家; 10、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55%,增长5个百分点; 1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人,累计转移总数突破6万人;

12、土地流转与集中总面积达到17万亩,新增5万亩。 (二)下步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1、发展与粮食生产兼容的设施蔬菜,解决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民面临的两难选择问题。在确保粮食生产底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明年我县将面临严重的干旱形势,无水可供区超过30余万亩。但这也给我县调整农业结构创造了一个好的契机。国家有规定,耕地不允许改作鱼塘、养殖畜禽或者种植苗木,但可以发展蔬菜。我县将把与粮食生

产兼容的设施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设施蔬菜既是一个避水害产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一个高效产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快速增收等具有巨大的作用。而且上级有扶持政策,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很高,年底前,我们还要完成5000余亩的设施蔬菜建设。

2、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与社会服务化水平,初步解决市场农业两腿偏短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关键在于培植龙头企业,明年政府将既培植大龙头企业,也注重发展中小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结合的格局;既培植龙头企业,也培育市场,各类专业市场对农民增收同样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在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努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重点建设农村的农技、农机、防疫检疫服务体系,新建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二是政府引导农民组建和完善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及股份合作社,提高自我服务和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三是政府将鼓励社会层面建立健全生资供应、市场信息、农产品运销等服务机构和经营主体。

3、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破解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问题。政府将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的领域和深度,从空间

和时间上挖掘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的潜力,农村不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时间。拓展与种养业在时间上兼容的途径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利用稻草、麦草、玉米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仅效益十分可观,而且还使粮食主产区变废物为资源,延长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是要着眼于农业外部。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统筹的前提下,现阶段要坚持城镇优先,工业优先。城市优先不是优先发展城镇建设而是优先发展城镇的二、三产业,工业优先要注意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容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在更高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当前,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是我们解决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性矛盾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明年,我们计划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

4、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初步破解土地流转不快问题。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大力推广坝墙子农场土地流转做法,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鼓励农户与农户之间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由一个种粮大户经营几户、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土地,由种粮大户按照合同给予被承包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科技与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被承包者在获得补偿的同时,可以转变身份,进城、进厂务工。

5、探索密切户企关系新途径,初步破解一体化经营缺乏凝聚力问题。针对订单合同对密切户企关系作用的弱化,政府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一种新的途径。简单地说,就是引导户企建立股份制的合作关系。政府将鼓励龙头企业允许农民以耕地或者其他资产(如禽舍等)入股,成为企业的一名股东,农民的耕地或其他资产成为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农民享受企业的工资待遇,且年底享受分红,即农民可以参与企业利润的二次分配。从表面上看,“二次分配”让公司减少了利润,但企业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只有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农民收益高,就会学习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种养水平,使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大幅度提高,企业也收到稳定的原料供应、产品质量好的效果,进而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真正形成一种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全县党员干部将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为实现农民富足、农业高效、农村稳定和谐的美好前景,不断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0j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