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数字钟课程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2 21: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计数、译码、显示与简易数字钟插板

.

院系: 光电信息工程 班级: 光电1208 姓名: 刘一江 学号: U201214304 指导老师: 竺三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规模集成计数器CC40161的逻辑功能。 2、掌握计数、译码、显示电路的实现与调试方法。 3、掌握小规模数字系统装调方法。

二、实验任务与要求:

采用中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完成数字钟基本功能及扩展功能。

基本功能:

1. 具有“秒”、“分”、“时”计时的功能,小时按计数器按24小时制;

2. 具有校时功能,能对“分”和“时”进行调整; 3. 具有手动输入设置定时闹钟的功能。 扩展功能(两组合作完成)

1. 仿广播电台整点报时: 在59分(51、53、55、57)秒发出低音500Hz信号,在59分59秒时发出一次高音1kHz信号,音响持续1秒钟,在1kHz音响结束时刻为整点。 2. 报整点:几点敲几下。

三、电路的设计过程:

1、振荡器的设计:

选用NE555构成多谐振荡器,使振荡频率f=1Hz,电路参数如

下图所示。输出端正好可得到1Hz的标准脉冲。

2、分、秒、时计数器的设计:

分和秒计数器都是模为60的计数器,其计数规律为00-01?-58-59-00?,选CD40161作六、十进制计数器,再将它们级联组成 进模数为60的计数器。利用并行进位的级联方式,如下图:1 0 0 1 0 1 0 1 位信号

& 9 1 & 11 12 13 14 LD CR Q3 Q2 Q1 Q0 CC40161(2) CTP 7 CTT 10 & 9 1 & 11 12 13 14 LD CR Q3 Q2 Q1 Q0 CC40161(1) +VDD CTP 7 CTT 10 +VDD D3 D2 D1 D0 CP 6 5 4 +VDD D3 D2 D1 D0 CP 6 5 4 3 2 3 2 CP 时计数器是一个24进制计数器,其计数规律为00—01—?—22—23

—00?即当数字钟运行到23时59分59秒时,秒的个位计数器再输入一个秒脉冲时,数字钟应自动显示为00时00分00秒。 选两片CD40161级联组成模24的计数器构成时计数器。级联方式跟分秒计数器一样,即也用并行进位方式。时十位Q1与时个位Q2两端接一二输入与非门,然后输出接于时十位和时个位CC40161芯片的1引脚(CR端) 3、报时电路设计:

用一片74LS04,一片4011一片4012即可按照附图中电路实现整点报时功能,即仿广播电台整点报时: 在59分(51、53、55、57)秒发出低音500Hz信号,在59分59秒时发出一次高音1kHz信号,音响持续1秒钟,在1kHz音响结束时刻为整点。 4、闹钟电路设计:

闹钟电路部分选用了四片四输入比较器74LS85级联的方式,分别对分个位、分十位、时个位、时十位与所设定时间相比较,时间设定采用的是四个四位拨码开关,以BCD码的形式分别对分个位、分十位、时个位、时十位进行设定,电路图见附图。

四、调试过程:

调试过程也是本次试验的关键步骤,因为调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1.第一次插好计时电路后,上电发现CP信号输出频率不是标准的1s,因此通过观察示波器,对电位器阻值进行调整,最终调整到极小误差的1s方波。

2.第二个问题是到达23:59:59,下一个脉冲会使得时部分有一个空显示,最后检查发现时计数器24进制清零应采用异步清零,个位10进制采用同步清零才能避免发生矛盾。

3.主体电路完成后,才发现要通过主体电路向附板(整点报时和闹钟)引出信号,我决定采用杜邦排线引出信号,好处是电路整齐而且方便插拔。因此我又将主板电路译码部分接线重新走线,使得走线更整齐,同时用排针引出译码信号到附板,这样既美观又方便。

五、实验的收获、体会与改进建议:

本次试验是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拓展延伸,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对该试验中所用的芯片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芯片的逻辑功能以及应用方法。通过本次试验,我掌握了试验中所使用芯片的功能以及性能参数,并且动手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试验中走线是最花时间的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是对耐心程度与细心程度的一次考验,通过三次对走线的修改,我的作品外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整体的牢固性得到了提高。

我认为我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设定闹钟需要一位一位拨动拨码开关,使用的是BCD码,不方便读取闹钟时间,希望能采用数码管显示设定闹钟的方式更加方便使用。

六、附图: 1Hz振荡电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0e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