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长沙》说课稿(教师编制考试)

更新时间:2024-05-28 0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沁园春·长沙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题为“人生的五彩梦”,以培养学生的立志精神为旨。下面我从分析教材、概述学情、研习教法学法和论述授课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篇课文进行说明。

一、分析教材

《沁园春·长沙》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词作。这篇词采用的是“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包涵了作者对拯救天下苍生的豪情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对未来中国命运的关怀。这种形式的词作,语言简练凝缩,言简意赅,注重炼字、炼句,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片课文为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具有引领学生情感情感表达的倾向,也承担着本单元思维能力训练和情感体验等课程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将本次授课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逆境寒秋中昂扬奋进的斗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由于学生缺乏对革命诗词背景创作的了解,因此对本文内容了解不深入,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得不深刻,学生的情感体验效果不好。因此将对文章革命使命感和斗志精神的情感体验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诗词表情达意建立在意象基础上。本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象的选择、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意蕴。因此,将对本文诗词艺术分析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概述学情

高中生对毛泽东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知之甚少,可利用高中生对青年毛泽东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根据根据课文独立揣摩课文文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这一因素的利用,增强他们独立探究、创新联想思维的培养。

三、研习教法学法

诗词最重韵律、节奏,而诗词韵律的把握最佳莫过于朗诵。通过朗诵,体会沁园春这一词牌独有的韵律之美。以读为先,以悟为后。读是悟的基础。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只有读懂、读透,理解才更加深入。诗词以意象为基础,通过刻画意象而表情达意。将意象与作者的主观感情相结合就组成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作者的伟大情怀和昂扬的斗志。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杜甫《登高》与《长沙》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长沙》的艺术特色。

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教师的“讲堂”而成为现代意义上学生的“学堂”。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提供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体验,尊重学生观点,以小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伟人毛泽东被誉为“奇人”“奇杰”,是他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一个绰号叫“毛奇”,毛奇是普鲁士国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青年毛泽东曾说:“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于是同学们就叫他“毛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于青年时代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感受青年毛泽东的奇伟之处。

(二)解题

《沁园春·长沙》,为一篇词。“沁园春”为词牌名,“长沙”为题目。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说一下这篇词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注意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首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范读,帮助学生正音,同时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再请同学自读,齐读。通过读,来完成领略诗词韵律的教学目标。

(四)描绘图景,解读文本

本词共有“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图,让学生自己思考论述这四幅图,并给这四幅图分别配一个名字。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独立寒秋图”:学生思考:独立寒秋图里,你注意到了那些信息?这幅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些词是你觉得运用得非常精彩的?

其余三幅图,请同学按照第一图的分析方法进行评鉴。通过此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深入挖掘,自主探究

小组内讨论:本词涉及的意象颇多,请学生指出本文有哪些意象。作者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杜甫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之句,与《长沙》中有相同的意象,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同?

讨论过程中,教师在组间走动,观察学生讨论过程及进度,如有偏离主题立即纠正;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小组可以自评,小组间可以互评。汇报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整理。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了本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也对作者的革命情怀理解得更加深刻。

(六)再次集体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布置 1.请学生背诵课文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时代背景谈一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0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