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

更新时间:2023-10-01 06: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可在现实工作中,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了,家长的信心逐渐减弱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渐渐模糊了理想,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艰难求索,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自己的教育信仰中万分纠结。特别是面对社会给名校的“上级要求高、社会关注高、家长期望高”的“三高”压力,很多学校被迫选择了屈服或顺应。于是,学生在校时间偷偷延长了,不需考试的科目悄悄换掉了,枯燥乏味的“刷题”海量增加了。这些行为在牺牲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更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承担着让受教育者更有文化、更有理性、更有教养的任务。而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的重要阶段。所以,初中教育更应注重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更要有润泽孩子生命的能力,从而达到影响生命和塑造灵魂的目的。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论及艺术家的形成时,曾这样写道:“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我认为教育家也应如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诗人的情怀,更要有匠人的手腕,要不断用匠心去思考教育的本质、领悟教育的本义、探索教育的实践、加强教育的感染……随着对教育规律和教育追求的不断思考,在办学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教育信仰,即“教育的关键是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因为, 匠心既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优秀品质,更是所有行业的发展灵魂。而教育工作者的匠心主要体现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爱心、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敬业等。具有教育特质的匠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拷问和责任担当,更是引导和感召教育工作者迈向理想教育、完成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 提炼学校精神,为唤醒灵魂寻找润泽源泉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创建于1998年,是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承担着国家级和省级的教育改革与实验任务。建校以来,学校以“让每个孩子阳光灿烂”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办学目标,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了顺应天性、涵养德性、张扬个性的课程体系,打造了行为相互迁移、人格相互影响、意识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

学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发展、如何评价却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基于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指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博士提出了“打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的目标,以期为学校寻

找一条“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的发展新路。为此,我校以“新样态学校”的“四有”特征为努力方向,从创建优美校园、构建智慧学校、实施课程再造、打造“优悦”课堂、加强创新管理和实现家校共育等六个方面对学校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着手打造我们心目中符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学校。我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信仰追求,必须从营造和自己教育信仰相匹配的学校文化开始,因为学校发展需要教育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合力去推动。我校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平衡期后,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为此,作为第三任校长,我决心开始探索从制度管理到文化引领的过渡转型。经过领导班子的多次讨论和反复商榷,确定了以“品高志远,善思敏行”为学校精神,以“三品三气三养”为目标引领,开始构建符合教师职业修为、顺应学生发展天性的学校文化氛围。

首先,“三品”是学校层面的目标要求,即以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的“三品”教育为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其次,“三气”是教师层面的素养要求,即大气、正气、和气,因为唯大气者成大事,存正气者修正果,蓄和气者生赢局。最后,“三养”是学生层面的素养要求,即教养、修养、素养。教养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养成,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修养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是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和反思自省;素养是内外合一的综合提升,是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在“三品三气三养”的目标引领下,我校的价值理念、教风学风、人际交往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面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公布,我校一致认为树立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已势在必行。为此,学校制订了“关于打造‘新样态学校’的实施方案”,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关注孩子今天走得快不快,更关注孩子明天走得远不远。学校相信并激发师生的无限潜能,努力让每位师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校园成为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乐园。

在持续构建校园文化的行动中,学校以理想引领,用精神感染,倾情怀滋润,持匠心筑就,促使学校文化求善求美、学校管理求真求实。在“品高志远,善思敏行”的精神指引下,学校又用“仁爱”文化去营造学校氛围、渗透师德建设和浸润学生管理。一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仁爱”之心,能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的不断进步而欣慰自豪,为学生的停滞不前而想方设法。二是不断通过课堂教学或德育活动,用善良、智慧、真诚去美化学生的心灵,用刚毅、正直、担当去锤炼学生的品质。三是通过各种社团或爱心活动渗透学生德育,再用品德教育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不断地营造校园文化和提炼学校精神,我校全体教职工不仅用匠心初步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办学理念,更为唤醒学生的生命成长找到了不竭的源泉。 改革班级管理,为唤醒灵魂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我校树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育人氛围、构建育人体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所述:要引导任课教师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育人,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引导心理健康教师坚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引导德育干部提高多重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工作的能力;引导后勤管理人员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为此,我校协同推进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育评价、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改革,促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机衔接、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为唤醒灵魂提供了有效保证。

为实现“全员育人”,我校在2011年取消了班主任制度,开始启动班级组改革,实行一种让更多的人参与班级管理的育人模式,学校称之为班级组制度。这种创新是把所有任课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使“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全员参与的班级育人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由两个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班级组(一般语数外教师都在其所教的两个班,其他任课教师自由选择参加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班级组内部民主选举组长,按照学校要求自主进行班级组分工、自我组织考核等工作。学校采取组内对教师个人考核和组间对班级组集体考核相结合的制度。这种班级组制度杜绝了班级管理事无巨细地落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的弊端,将团队力量与个人特长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了班级管理的减负高效,并最终惠及班级组内的所有学生。如今,班级组制度的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了六个年头。2017年年初,我校又进一步改进了班级组制度,即把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也增补成为班级组成员。此举不仅使班级组的人员构成更加完善、更具代表性,而且使“整体育人”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六年来,我校虽然没有班主任,但人人又都是班主任。我校用匠心唤醒了教师的育人自觉,不仅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促进师生形成了价值和精神的共同体。

2017年初,我校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把培养“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四有”)的品位学生作为我校的育人目标,这也成为我校一切变革、探索和实践的终极价值指向与顶层设计灵魂。学校要求广大教职工以看待“孤本”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竭尽所能地按照育人目标培养每一位学生。受全体教师的精神感染,学生也对教师充满了尊重和认同。良好的教育教学互动促进了师生的心灵交融,使校园里洋溢着温暖的气息。“爱”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循环流动,让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据郑州市教育局2016年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报告显示(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我校的师生关系指数、学生满意度指数和家长满意度指数均位居全市前列,被项目组织方评为“郑州市最幸福的初中学校”之一。

构建课程体系,为润泽生命确定核心素养

学校课程既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基本载体,又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课程构建的品质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当下,更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及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没有与教育理想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所有的教育信仰根本无法转化为教学实践和教育追求。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的课程建设首先回到了学校办学的原点,即培养什么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因为现代学校发展的逻辑告诉我们:基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一定是“前置而内生”的。所谓“前置”,就是课程的设定既要符合国家意志的刚性要求,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是课程设定的基本前提。所谓“内生”,就是课程的呈现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必须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自洽于学校的文化与传统,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所在。这两者的契合,便构成了课程建构的逻辑前提。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仅依靠一两门特色课程,而是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其选择,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全体教师的潜心探索和不断实践下,我校通过开发特色课例、开设课程超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之前,我校已经建设了涉及人文、科技、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6个领域的“1+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本课程体系。这里的第一个“1”是指一项全年级同学都需掌握的技能,学校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标准并融入学生学业毕业标准中;这个共同基础的“1”,主要通过限制性选修实现。第二个“1”是要求学生每人应具有一项适合自己的独特技能,由学生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来选择参与。在完善第二个“1”的课程实施时,我校以社团建设为抓手,每周五下午开设“课程超市”,七八年级的学生以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的形式选修学习。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之后,我校并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的老路上,而是再次开启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之路。2016年6月,我校申请立项了“初中生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目前,依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及我校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实践经验,重构和完善了我校新一轮“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学校以“聚集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以“基础课程校本化改造、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发、研究课程专业化发展”为课程策略,以整体设计、评价引领、预留接口和适度可调为构建原则,以“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为培养目标,整体构建了具有多元领域、多元层级的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见图1),有效促进了我校“四有”育人目标的实现。

我认为,课程既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好表达,又是教育工作者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应始终关注这块阵地,不仅用匠心“唤醒灵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使其长久保持对学习乃至生活的激情;还要用匠心“润泽生命”,努力让学生在小有成绩后还不满足,并在成年后依然保持追求卓越的习惯。 打造“优悦”课堂,为润泽生命提供成长沃土

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省级实验学校“低负担高质量”的实验目标,担任校长以来,我就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主阵地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以往“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标准、提炼升华,带领全体教师开始打造以“优化学习、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习者在生动愉悦的学习空间中成长。为配合“优悦”课堂的打造,我校又提出了“三yan教研” “四个提高”和“五性指标”等教学要求,为“优悦”课堂的构建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策略、强化了目标。 第一,以“三yan教研”为发力点。打造“优悦”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并解决自己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为此,我校以“三yan教研”为发力点,一是“沿”,即沿学而教,关注学生、关注资源;二是“研”,即互助研讨,研磨问题、研磨策略;三是“延”,即延伸拓展,延展课外,延展生活。“三yan教研”的制订和实施,重在引导教师课前要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制订适切的学习目标。课上要及时收集数据,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课后要通过试题评价完成情况统计,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第二,以“四个提高”为着眼点。我校的“优悦”课堂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自主发展意识为着眼点,辅以对话为途径、合作为形式、问题为导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激发潜能、积淀素养、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以“五性指标”为着力点。为科学打造“优悦”课堂,我校专门设计了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理念的“五性指标”。一是有“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能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学问题前置,或者学生能借助学案导学,实现学习任务前置。二是有“适用性”课堂目标,教师不仅要避免教学目标泛化,更要有“怎样交流或呈现学生预习成果”的办法。三是有“多样性”课堂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学情和课标,采取自学、互学、群学、阅读、练习、展示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四是有“生成性”学习指导,教师生成性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引导、伺机追问、点评欣赏和及时纠正等。五是有“发展性”反馈评价,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检测,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升华课堂所得,并为下阶段的学习留下发展空间。

通过“三yan教研”“四个提高”和“五性指标”的基础构建,我校“优悦”课堂的教学范式得到了初步确立。我校用匠心对“优悦”课堂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科学打造,不仅激发了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动力,更培养了学生进行高水准学习的能力。 智者着眼未来,教育助力时代。在当今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剧变中,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既要满怀爱心,又要满载责任,努力让教育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为师生增加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要强化生本思想和生命意识,竭尽全力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