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斯沃斯住宅赏析 2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3 09: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范斯沃斯住宅赏析

摘要: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最后一座住宅,一座四周有红枫树环绕,漂浮于绿地之上,由白色钢结构和玻璃围绕的纯净的玻璃盒子,是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一。虽简约但深得现代主义的精神,不到200平方米的建筑在现代建筑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一笔。建筑处处体现一种理性与几何化的思考,简约精炼。 关键字: 现代主义 钢结构 玻璃幕墙 几何 均质网格 正文:

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经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当中提到,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市三分之一的天际线,其实这并不夸张。的确,现代主义设计四大巨头之一的密斯·凡·德·罗,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1ess is more)的立场和原理,并很大程度上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辗转漂泊的经历,密斯早已成名并在教育、设计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一名杰出人物。1949年,他设计了著名的范斯沃斯住宅,于1950年落成。住宅坐落在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范斯沃斯住宅真正采用了简极主义设计。它的结构简单且完全袒露于外部,并以大片的玻璃完全取代了阻隔视线的墙面。

范斯沃斯住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范例之一,并以其极端和纯粹性,成为充满争议和浪漫色彩的不朽之作。它自建成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建筑界讲求技术精美的典范作品,是走向极端的,充满争议和浪漫色彩的不朽之作。正如密斯自己倡导的一样,范斯沃斯住宅的构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地的特殊条件所促成。它是密斯·凡·德·罗最后一个住宅作品,也是密斯移居美国后设计建筑的唯一的一幢住宅,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它造就了现代主义,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建筑大师,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词汇描述着他们对现代主义的理解。

范斯沃斯住宅座落在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基地面积为3.8公顷,基地大部分为平坦的草地,到处丛生着树木,包括紧靠住宅的两株巨大的糖枫树。住宅巧妙地沿着东西轴向安置。每当秋天来临,金黄色的落叶漫射着阳光,层林尽染,风景相当优美。范斯沃斯住宅的空间构成似乎与周围风景环境一气呵成,大片大片的玻璃代替了阻隔视线的墙面。而近处高低参差的树木丛林又微妙地调整着内外空间连续性的节奏。虽然住宅没有空调,但是打开卧室里的低窗和住宅另一端相对的门,便可获得穿堂风。在门廊的地板和屋面构件中设置了可安装帘

子的凹槽。在住宅每边的玻璃幕墙内侧沿天无边缘一嘲都装有窗帘轨,可以拉上窗帘。显然,建筑从外到内是一气呵成的。正如密斯一向严谨的建筑风格一样,范斯沃斯住宅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局部都经过了他的仔细推敲。密斯一生都信守他本人提出的。“少就足多”的原则,并始终不懈地实践着。

住宅平面是以标示着石灰岩地板分格的水平网格来设计的,每个格子的尺寸是0.61m x 0.76m,整个房子的长度是23.5m,宽度是8.5m。附属平台长度为16.8m,宽度为6.7m。住宅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1.5m,平台地面高出室外地面0.61m,住宅的净高是2.9m。在两个长边上的4根支柱柱距为6.7m,地板和屋面在最后两根支柱两端各挑出1.7m。后面这个尺寸也表示了每跨4根次梁的间距。地面和屋面骨架中特有13根次梁,平台骨架中有9根。两种骨架的圈梁宽0.38m。整幢住宅由6mm厚的平板玻璃封围而成,柱子之间玻璃板幅为3.2m。2.1m宽的入口从中心偏南0.3m,这一方面增加了就餐部分的空间宽度,同时可以更直接地通向客厅。核心单元用木材围成,长7.5m,宽3.7m。在其南边留出一个3.7m宽的空间,北边则留出1.2m宽作为厨房过道空间;在长轴方向留有一个5.4m的空间作为就餐处,另一侧一个3.7m的空间则作为就寝的地方。另有—个高1.8m宽3.7m深0.66m的橱柜,起着床的靠背作用,内藏抽屉和一个电唱机。最初的图纸上还有一片矮隔断量于现在的餐厅部位,用以隔开原先想供客人使用的床。由于它处于一片低洼地,常年有积水,因此不得不将建筑地面提高到1.5m—这是最高水位,来保证房子不被水淹。整个平面有数据的支撑,十分理性与严谨。

整个住宅由主体建筑和其南侧的一块平台构成.它们被三排白色 H”形钢柱从地面上撑起。主体部分是一个四面透明的玻璃盒子,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使得它立刻成了现代建筑中继赖特流水别墅和柯布西耶萨伏依别墅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住宅作品。事实上.其外在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源于其内在建造的清晰.而在这种清晰建造的背后,匀质网格秩序的应用可谓居功至伟,因为它再也不像在德国馆中那样仅仅是被动的“后来者”.而是先入为主地去主导建造。

范斯沃斯住宅中的网格并非像德国馆那样是正方形的网格,而是矩形网格。其开间方向的基本模数与建筑在这一方向上的结构体系关联。相比于德国馆,匀质网格已先入为主地掌控了范斯沃斯的建构体系。然而.其介于网格中央表皮的存在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匀质建构体系的延续 并对建筑几个端头的精确建构定位带来连带惊扰;且其表皮转角及东西向表皮分格的精确定位仍未像密斯成熟建构体系中那样被宏观统筹地纳入匀质网格的掌控。因此.范斯沃斯只是密斯向其成熟的“盒子体系”迈进过程中的一个蜕变过程。

范斯沃斯住宅通过工字形钢柱将地板与屋盖结构层焊接在一起的钢骨架建筑支撑。柱子支承在粗壮的独立混凝土基座上,骨架周边以槽钢连成整体,在其短向搁置着工字形钢梁。梁与梁间满铺预制混凝土板形成薄薄的屋面和地板。在地板部分,这些预制板起到了在其上面现浇混凝土附加层的模板作用,地板部分有足够的深度埋没从核心单元两端的两间浴室和其间的厨房通出的排水管。所有的管道和线路集中在一个连接于住宅架空地板和地面之间的竖管中。暖气由埋设在地板层中的一组热水盘管来供应。

上图可以看到南北向的几何秩序。范斯沃斯住宅在进深方向上的基本几何秩

序已经变得非常清晰.从北向南依次是柱子所在的8寸宽的结构条带 然后是4寸宽的底板和顶棚封边槽钢,也即表皮条带;接下来是14格2尺宽的石灰华大理石铺装;最后是与北面对称存在的4寸宽表皮条带和8寸宽结构条带。主体西南角的独立平台在这一方向上继续重复了这一几何秩序.惟一的区别在于它表面的石灰

华铺装只有11格 而非主体内的14格。另外 它与前者共用了其间的两根长柱.即两者中间的结构条带可视为重合。

密斯为这片表皮选择的定位方式是与网格中心对位,即1/4寸厚的玻璃的中线与网格线精密重合。这种做法保证了这一表皮的上 下边框可以与顶棚及底板内的工宇钢梁严格轴线对位.从而为表皮提供了坚实的建构依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方式对匀质的建构延续带来的破坏最小。

如图所示的表皮构造,上下收头于封边槽钢。它用一圈槽钢加以围绕使得玻璃表皮在底部得以承托。玻璃板片具有了独立清晰地建构根基。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范斯沃斯住宅表皮的具体构造方式与德国馆是一致的.即主框加辅框的建构模式。其辅框总宽3寸.且外沿与顶棚和底板封边槽钢外沿齐平,因而表皮占据的区域实际上是上述4寸宽区间靠外边的3寸,而内侧剩下的1寸间距即为施工提供了便利.也彰显了表皮与槽钢的明确区分。

东立面的分格原则是将这一表皮均分成3份,以保证3格内的大玻璃在长度上相等.进而实现标准化。然而这一3分的匀质与平面铺装的匀质网格问是没有对位关联的.然而西立面吗,因为有门,这一尺度无法均质融合于构图之中的必要构建,导致西立面有一些错位,三片大玻璃并不等尺寸,打乱了规律,成为整体的小小瑕疵。

总而言之.范斯沃斯住宅在总体上实现了部分的匀质,是密斯通向终极匀质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之一。因而,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个“半匀质的盒子”。密斯一定感到了其中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逐渐意识到了其症结所在,在随后的一系列设计中.密斯逐渐趋近于完美的匀质。一个明显的佐证是.正值范斯沃斯住宅建造之时.密斯已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前者的一个改进版本.即50 x 50尺住宅方案{50feetby 50feet House)。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密斯已摒弃了范斯沃斯住宅中的一些弊端和症结.首先,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彻底的盒子:四个面的表皮都已退到了建筑的边沿;整个建筑被设计成正方形而非矩形,建筑采用了两向相等的3尺1.5寸的正方形匀质网格.这就保证了两个方向表皮的匀质整合。另外.表皮只剩下了一层玻璃.因而其厚度在逻辑上被视作零.从而保证了地面匀质网格可以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而不被表皮的厚度所割裂。而为了迎合入口的必然存在.密斯竟然在每个面上的相应位置都设置了入口.从而此地无银的宣示了他对匀质和标准化的刻意追求。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方案,由近乎25尺长的单片玻璃去塑造表皮.在现实中显然是奢侈过头了.而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回避边框及其对地面匀质网格的割裂及表皮转角端头无法与网格严格对位的尴尬。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密斯在现实中所无法回避而必须解决的。

综合去看,现代主义风格的范斯沃斯住宅是精致的,考究的,对于后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现代主义、玻璃幕墙等等因素又让其失去一些住宅应有的感性氛围以及其他一些弊端,比如隔冷隔热等,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建筑师们

深入的思考探索,相信也终会使现代主义的住宅越来越完善,或者是独立住宅,或者是作为住宅区里一个住宅的单体模块,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因为其理性的框架不倒,便可延伸出不同的合理出路。 参考文献:

《解读反射大师思想的经典建筑》粟庆—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半个”盒子—范斯沃斯住宅之“建造秩序”解读》汤凤龙 陈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