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学案

更新时间:2023-07-25 08: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

和气压高低)

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

是乙图。

2.F、F、F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

3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

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

[题组冲关]

4

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1)B (2)C 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故选B。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2.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5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1)A (2)B 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第(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品质量。

3.(2018·山东青岛一模)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照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力性质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沙漠戈壁的暖空气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冷岛效应”发生在相邻的绿洲、湖泊和沙漠戈壁之间,其纬度、高度及海陆位置相近。第(2)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绿洲、湖泊近地面大气温度符合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的规律,而上层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考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影响[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6

(一)正确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关系

1.海拔高度与气压分布的关系: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近地面的气压高,而高空的气压低。

2.温压关系:(如上图中乙、甲两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二)准确把握热力环流形式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7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热岛效应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据此完成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 )

A.为了室内空气流出B.为了采光

C.为了室内热量散发D.为了室外空气流

(2)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8

9

A .从四周流向水池

B .从水池流向四周

C .中央为上升气流

D .四周为下沉气流入

解析:(1)D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围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室外空气流入,D 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结合选项可知,B 正确。

2.(2018·浙江五校联考)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

hPa),回答(1)~(2)题。

(1)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 .O→P→M→N→O

B .P→O→M→N→P

C .M→N→P→O→M

D .N→M→O→P→N

(2)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 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解析:(1)A (2)A 第(1)题,读图可知,M 、N 为近地面两点,O 、P 为高空两点,且气压M 高于N ,O 高于P ,故O 、P 分别对应于N 、M 上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M 流向N ,O 流向P ;M 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 下沉至M ;N 地气压低,则N 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由N 上升至O 。故A 项正确。第(2)题,图中显示N 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进而判断出N 地的等温面和等压面的弯曲形状,故A 项正确。

3.(2018·桂林模拟)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 .a 地温度高,气压低

B .垂直方向气流:a 处上升,b 处下沉

C .b 地温度低,气压高

D .水平方向气流:由a 流向b

解析:选D 近地面a 地等压面向高处凸出,此处为高气压,温度低;垂直方向上气流,a 处下沉,b 处上升;近地面b 地等压面向低处凸出,气压低,温度高;水平方向气流总由

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向b。

4.如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丙地>丁地>甲地>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多晴朗天气

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2)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两地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两地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两地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1)C (2)D 第(1)题,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甲地、乙地、丁地、丙地;甲地为高压,气温低,因此气温低于乙地;甲地是高压,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乙地是低压,气流上升。第(2)题,甲、丙两地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空气遇冷收缩下沉;乙、丁两地之间气流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故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甲、乙两地之间的风速,也影响丙、丁两地之间的风速;四地之间热力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解题技法]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判读气压高低

(1)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 A>P C、P B>P D。

(2)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即P C>P D、P B>P A。

10

11 (3)综上P B >P A >P C >P D 。

2.判读气流流向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 处空气流向A 处。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相反。

(2)A 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 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3)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 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B 地。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以“识记”为前提——准确记忆·灵活迁移]

[全练题点]

1.(2013·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解析:选B 过甲地作垂直于等压线的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箭头应指向气压较低的方向;又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故甲地的风向为偏南风。

2.(2014·天津高考)在下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B.上海

C.首尔D.北京

解析:选D 解答本题,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分别作出各城市的风向(首先作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即可获得风向)。由图可知,北京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

3.(2018·天津一模)读图,回答(1)~(2)题。

(1)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2)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1)A (2)D 第(1)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第(2)题,图示等压距为2.5 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5 hPa或1 007.5 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 002.5 hPa~1 005 hPa或1 007.5 hPa~1 010 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谨记要点]

(一)风向的判定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12

(二)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上图,风力:A>B>C>D。

注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图表专攻(四)

[常考图示]

单位:

13

[判读技巧]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同样具有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判读方法。

(一)判读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如图1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如图1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如图1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如图1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两个低压或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二)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如图2中A地吹偏南风)。

(三)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四)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图3中乙地)。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3中甲地)。

(五)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六)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1中乙处和丁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1中甲处和丙处。

[典例示法]

(2017·江苏高考)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如图

14

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

A.晴,西南风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D.阴,东北风

[解题示范]

—————————————————————————————————————1.题干信息

(1)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罕降暴雪,说明受到了强冷空气活动影响。

(2)图示为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2.图表解读

15

1

6

[答案] (1)A (2)C

—————————————————————————————————————

[应用体验]

1.如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 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 、B 、C 三点气压相比较( )

A .P A >P C >P B

B .P A <P

C <P B C .P C >P B >P A

D .P A =P C =P B

(2)此时A 、B 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 .A 近地面晴朗,

B 近地面晴朗

B .A 近地面阴雨,B 近地面阴雨

C .A 近地面阴雨,B 近地面晴朗

D .A 近地面晴朗,B 近地面阴雨

(3)C 点近地面吹( )

A .西北风

B .偏北风

C.东南风D.东北风

解析:(1)D (2)D (3)C 第(1)题,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P A=P C=P B,D项对。第(2)题,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A 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对应的近地面应是A对应高压,B对应低压。所以A近地面晴朗,B 近地面阴雨,D项对。第(3)题,C点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的影响,由上题可知A近地面为高压,B近地面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该地为北半球某平原地区,地转偏向力向右,风向大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约30°~45°,为东南风。

2.(2018·北京丰台区模拟)如图为某地区2015年12月1日11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前期,华北地区遭遇强降雪,融雪导致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同期中层大气显著回暖。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 )

A.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B.②地气压大于③地

C.③地正值阴雨天气D.④地云量大,气温低

(2)此时,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逆温现象的存在②近地面空气湿度小③东南风风力小④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A (2)D 第(1)题,由等压线可知①地分布稀疏,受弱偏南风影响;②地气压小于③地,④地位于高压脊附近,天气晴朗,云量小。第(2)题,据材料可知华北地区融雪导致地面湿度大;近地面温度降低,而同期中层大气显著回暖,形成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M地等压线稀疏,东南风风力小,且北部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故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有逆温现象的存在,近地面空气湿度大,东南风风力小,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7

1

8

1.下列有关图示大气物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为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B .臭氧层的存在使甲增加

C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丁增加

D .多雾夜晚丁明显减少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判断四种辐射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地方时),正确的是( )

A .甲14时达到最大值

B .乙13时达到最大值

C .丙12时达到最大值

D .丁14时达到最大值

3.东北平原平均海拔比华北平原高,但积温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哪种辐射的数值小有关(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1.C 2.D 3.B 第1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大气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紫外线),对大气上界的甲(太阳辐射)没有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量,使丁(大气逆辐射)增加;多雾夜晚丁明显增加。第2题,甲、乙均为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时地方时为12时;丙为地面辐射,达到最大值时约为地方时13时;丁为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大值时约为地方时14时。第3题,东北平原的纬度比华北平原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比华北平原少。

(2018·定州模拟)如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回答4~5题。

4.a 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 .a 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 .a 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5.b 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到达b 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A.①③B.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4.A 5.B 第4题,由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能量来源,而地面辐射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a处海拔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就少,故气温比近地面的气温低,A正确、B错。大气的散射作用会使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早晚时呈红色,故与气温高低无关,排除C。a主要吸收的是地面辐射,而地面主要吸收的是太阳辐射,故D错。第5题,b处位于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故③④正确,选B。

(2018·江西模拟)甲图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回答6~7题。

6.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7.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解析:6.D 7.A 第6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只是在夜晚表现得更加明显;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球损失的热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也为长波辐射。第7题,7~8月,南昌市正值伏旱天气,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大棚内温度上升过快、过高,农作物蒸腾作用强,水分损失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

19

2

0 弱一部分到达大棚内部的太阳辐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棚内温度,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内空气流动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如图示意城市通风系统。读图,完成8~9题。

8.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A .加快城郊热力环流

B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C .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D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9.城市通风廊道应( )

A .远离主要道路

B .靠近下风地带

C .限制汽车通行

D .降低建筑密度 解析:8.B 9.D 第8题,城市通风廊道可以降低城市中心温度,减小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从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故B 项正确,A 项错误;风沙天气出现的频率与通风廊道无直接关系,故C 项错误;减少使用私家车才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故D 项错误。第9题,通风廊道应靠近主要道路,故A 项错误;应接近上风地带,故B 项错误;限制汽车通行不可取,故C 项错误;降低建筑密度可减少障碍物从而增大风速,故D 项正确。

如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 )

A .12 hPa

B .13 hPa

C .14 hPa

D .15 hPa

11.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解析:10.B 11.A 第10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 ,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 ,②地气压应为1 022~1 024 hPa ,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 ,故B 项正确。第11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位于①地北部,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故A 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 m ,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

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如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8分)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8分)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12分)

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强弱与气温高低并不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强弱取决于太阳高度大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等;分析气温高低除要考虑太阳辐射外,还要考虑大气逆辐射。第(2)题,辐射是能量传播的方式,短波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暖棚内之所以温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辐射透过玻璃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滞留。第(3)题,热力环流是冷热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上,往往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内室和暖棚通过1、2两个通风口相通,形成热力环流,使热量得以交换。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13.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