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14 20: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这是本人第一次接触到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期,新的内容,学生茫然,我也茫然。然而,我是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所以,应当首当其冲,先熟悉教材,再组织教学。经过几个月的了解和熟悉,以下就是我对2012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 一、整套教材的指导思想

1、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教材的印象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定出了下面8个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具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 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5、鼓励算法多样化.

6、重视学生的实际活动. 7、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8、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四、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解决几个根本问题 1、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怎么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 +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 +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花朵”。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五、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根据这四个学习领域,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教材中具体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9课时 第二单元 比较 4课时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18课时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15课时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2课时 〈二〉图形与几何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4课时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2课时 〈三〉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2课时 第九单元 统计 2课时 〈四〉综合与实践活动

2课时 (二)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第二部分 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还始终贯穿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二、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的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例如: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 四、教学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以及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題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再者,由于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且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得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但要常练,除课本中的练习外,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第二单元: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的比较。“动物乐园”呈现出比大小与比多少;“高矮”则是体现了比高矮、比长短;“轻重”则是以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二、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三、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材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活动。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如第一课“动物乐园”,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的活动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2、在充分的感知中,认识物体间的高矮与长短关系。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脸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需要另想比较的办法。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 四、教学建议

由于进行多少、高矮、大小、轻重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鈌了非常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一个具体的比较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进行有序而且有条理的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如爸爸比妈妈高,本班中同学男、女同学谁的人数多,掂一掂数学书与练习本哪一个重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有几枝铅笔”与“有几辆车”两个情境活动的安排是认识加减法意义以及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摘果子”与“小猫吃鱼”两个活动,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减法的含义以及学习5以内减法的计算。在“猜数游戏”、“跳绳”、“可爱的企鹅”三个情境中,主要是学习6-9的加减法;“分苹果”的活动则是10的加减法;还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是体现在“乘车”这个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内容,是通过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三、编写意图

1、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加减法的处理上,本单元教材内容呈现突出了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的做法,不再以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过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如第一课“有几支铅笔”,教材呈现的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2+3=5还表示2个桃子与3个桃子合起来是5个桃子,2个女孩与3个男孩合起来是5个小孩,2把椅子与3把椅子合起来是5把椅子等等。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两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第三课“摘果子”“做一做”的第一題,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3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

2、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

学习数学除了能进行符号间的运算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对每个算式的形成,以及算式的计算结果,在编写中都十分注意直观的操作性与语言的陈述性。如“有几枝铅笔”中的加法意义的引出,安排的活动是学生熟悉的两手握铅笔的情境,这是人人都可以在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