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资料

更新时间:2024-06-13 07: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绪论

1、 教育学:(中大00,上海师大03、04,四川04,南师大02,交大02研)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教育规律:(华南师大02,武大03研) 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3、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也是错误的。

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历程)(西南师大03、04研)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代表著作包括《论语》、《学记》,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自1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阶段中,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

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学问题。但由于历史局限性,教育理论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其中最著名和影响较大的有:1861年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20世纪初以德国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实验教育学”,美国实用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杜威的教育学说,使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著作,有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等。)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智力开发和运用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的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在理论上日益深化,在内容方面也更加丰富。代表著作有美国布卢姆的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的。

6、怎样运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常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你掉屎桶”→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你掉进屎桶就知道方法了。

(1)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就是通过调查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调查法工作步骤:①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步骤和方法。

经常采用的调查的方法: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教育上的实验,在实验前应进行周密地考虑,精心设计,作出周详的方案,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假定,要把假定建立在对历史、现状的周密调查研究上,假定实验后效果一定比之前效果有显著优点,否则将对实验者发生难以弥补的损失。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及时记录并长期保存。实验结束后应写出详细报告。

奋斗2011年 2010-02-27 14:28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南开04,武大02、04,东北04,交大01研)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的,系统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区别?(西南师大03研)广义上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有的教育,而狭义上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再结合各自概念来回答。

2、 简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武大03研)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北航03研)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对人的发展细分起来,应有三层涵义:(上海师大03研)

第一,人是人,人不是动物,人生下来就带来了人在进化、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的烙印。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因此,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第二,人的本质不仅是它的自然实体,人还是社会的实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第三,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南师大02研)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资产阶级的一些学者,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动物也有教育,企图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 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4、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大02,西南师大03、04,交大01研)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南大03研):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者(武大04研):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睹的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离开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受教育者(北航03研):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相互关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5、 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广州03,上海理工04)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中大05研)

(1)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囿(yòu)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2)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使现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教育是从古代教育发展来的,与古代教育有某些共同特征。但现代教育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发展的,具有区别于古代教育的特征;同时由于现时代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差别,因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占主体地位、科技高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

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今日晴好 2010-02-27 20:45

已经收藏这页了,很好,谢谢哦!

奋斗2011年 2010-02-28 13:50 引用

原帖由 今日晴好 于 2010-2-27 20:45 发表 已经收藏这页了,很好,谢谢哦!

不客气,为了我自己,也为了大家,呵呵

奋斗2011年 2010-02-28 13:52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4)(上海师大01研)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南大03研)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华中师大04)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总之,应该承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同时也要反对遗传决定论。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其他内容考过)

环境(南大03研)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他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所有这些方面的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所说的环境。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离开人的实践 ,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那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环境的消极的适应者,认为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儿童,就只能消极地成为某种样子的人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常考题 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②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面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③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明确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教育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重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靠成人所给予的教育,不象成年人那样还可以依靠工作实践、自学来增加知识。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作用比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因此,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的人能够参加工作和做好工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争取各方配合教育学生,教育的效果更好。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武大02,北师大96研)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大00,北师大96,上海师大04研)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行之有效。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具有一定顺序性,教育教学工作就要遵循这种

顺序性。在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对接受施教的内容、方法能力也不同。 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受的社会环境机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是有差异的。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奋斗2011年 2010-03-01 17:53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西南师大03,交大02,苏州04研)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南师大99,西南师大99研)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引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人们连吃、穿都没有,就无法从事教育活动。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和更新。 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南大03,浙大03研)

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知识、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这在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常考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中大04,东北04研)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巩固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作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认识就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籍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3)、总之,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了解某一社会教育的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这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是研究教育问题应该明确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归根到底,都要受生产力所决定。所以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与其他意识形式: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以及科学等也都发生密切的联系,这些社会意识形式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思想和理论。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南开04,武大03、04,北师大04,华中师大04研)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这有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规律密切相联的。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二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5、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的发展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技术的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要先行。这要求国家的领导人和教育工作者,不是等经济发展了再来考虑教育的发展,而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要先考虑教育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教育的先导性,在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教育的全局性,在于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全局;教育的基础性,在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基础,整个民族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6、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6——明向改思、规划投资、调构改制) 根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必须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它存在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头脑中,渗透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复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特点。我们所说的改革教育思想,就是要改变那些陈腐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不能盲目地乱发展,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内部的比例失调。教育规划包括总体规划(综合规划)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门规划。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① 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②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 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④ 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对教育进行合理的投资。所谓教育投资(武大04研),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和,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从狭义上讲,教育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总

支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它通常包括教育经常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两部分。

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率偏低,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的经费分配比例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呢?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① 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② 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③ 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④ 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中大05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义务教育(中大04研):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一环,是关系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一个标志,我们应尽最大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奋斗2011年 2010-03-04 10:59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常考题)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人们之所以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形成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人。

2、教育目的的结构:(浙大03研)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中大05研)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

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必须指出,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础观点。这个观点,不仅能帮助我们同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划清界限,而且能帮助我们提高制定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大99、02、04,华中师大04,东北04研)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既有内在目的又有外在目的,或者说既有直接目的又有间接目的。由于立足点不同形成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本位论。

5、试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常考)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或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中大00、03,南开04,华东师大01研)

我国教育目的经过多次修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在教育目的的理解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青少年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立志做社会主义的自觉劳动者。第二,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脑力和体力劳动。

② 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必须指出,体、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即各有特点,都是受教育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又相互联系,统一组成受教育者完整的素质结构。

③ 具有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种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行的自由发展。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全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就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7、 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必须指出,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8、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综合考查)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就是,培养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为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任务,普通中学的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知识、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2智育。智育(交大01,华东师大01研)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智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交大02,复旦04研):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拓宽文化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兴趣和习惯。

○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官邸那和道德规范,组织和知道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教育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政策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竞争意识。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

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评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再一种艺术活动技能。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普通中学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9、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1)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①、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②、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④、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产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纠正这一现象的设想。(武汉04研)

1)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

首先,在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商品经济还需继续发展的条件下,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 其次,我们的发展还没有能力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用武之地,我们的劳动认识制度还堵塞着学生就业的出路,我国社会的不正之风还挫伤着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走向劳动岗位的积极性,这些都迫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取得社会承认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上;

再次,“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

最后,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以后,精神需要也增长起来,许多家长要求学生升学,学生自己也向往升学,恰恰是为了获得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围绕考试制度的形式,而提倡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形成。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现并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它是一个应该有教师、学生、家长、学校、这会环境等方面因素共同参与解决的问题。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育体制虽然正在想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制度的变革是与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而且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有效配合。制度的变革可能会伴随着其他一些矛盾的出现,公众应及时转变观念,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让人们更正确、更具体地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 (2)第二,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产生流生问题的原因?

○1读书无用。既然“大学生赚小钱,小学生赚大钱”,何必苦读,不如“早就业、早得利”。

○2教育质量一般较低,加之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得影响,许多学生上学也学不到东西,促使学生弃学。

○3上学费用高,有的家庭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这些原因说明,流生问题也不只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样需要综合治理。

1979105815 2010-03-04 11:34 已经收藏这页了,很好,谢谢哦!

奋斗2011年 2010-03-04 17:49 引用

原帖由 1979105815 于 2010-3-4 11:34 发表 已经收藏这页了,很好,谢谢哦!

谢谢你!你也考教育学吗?一起努力啊! 你考什么专业呢?

奋斗2011年 2010-03-06 10:48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常考)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制。如今世界上现代的学校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没有这些学校教育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教育就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因此,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中大99,上海理工02研)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④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⑤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决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使多方面的。因此,那种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制,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作为衡量学制是否优越的标志的观点,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不正确观点。

3、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

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武大02,首师04研) (1) 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

近年来,全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幼儿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和使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联系与结合起来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较快,也显露上述趋势。但应注意我国国情,我国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更不宜把幼儿教育都缩短至6年。因为这一切都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2) 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 普及义务教育规定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分期实现。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分段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普及义务教育年限不同的需要,条件是每个相应年级教学内容应该基本统一。可以九年一贯,可以四五分段、五四分段、六三分段、九加一等,也可几种分段共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每个年级教学内容基本统一下的多样分段的学制,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3) 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为了适应青年的方向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各类学校供学生选择。而对于没有考取高等学校的学生,则应给予或长或短的职业培训,以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保证了不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接受就业前的职业培训,这样就弥补了我国过去学制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从而使我国的学制在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上更加完善。 (4) 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 近数十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和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高中的逐步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于是大学开始向社会开放。高等教育走向开放,一是高等教育的多层次;一是高等教育的类型;一是高等教育向在职人员开放,为他们提供了方便。 (5) 发展成人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走向终身教育。这既是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个性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的各类成年人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和场所。成人教育在我国也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教育事业。 5、 我国现代学制的引入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社会,至少到西周时,我国已经形成了古代的学校系统,就已经产生了古代学制的雏形。但我国的现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由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958年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对1951年学制是持否定态度的。改革并没有取得积极成果。“文化大革命”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错误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1976年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开始着手重新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延长了中学的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了中专和技校,创办了职业高中;恢复了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的两个层次等等。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向合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1951年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不合时宜,可考性不大)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起码了解的知识) ○1幼儿教育。招收3~6岁的幼儿。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6.5岁的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对应的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专、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修业年限不等。

○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大学、业余大学就研究生院。全日制本科学制为4年、专科学制为2~3年。条件好的大学可招收研究生或设研究生院,学制为2~5年。各种各样的业余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对全日制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半学形式也多种多样。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今年义务教育问题很有可能出题,罗嗦了点)

说实话,教材的内容实在太旧了,我的意见是要抛弃一些书中的观点。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今年义务教育有这么大的变化,很有可能出题! 你一定要知道的最新消息:(4)

(1)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是基本人权。

2005年11月27日,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18个国家负责教育事务的部长参加。中非教育部长论坛通过的《北京宣言》称,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是基本人权。

(2)温家宝承诺中国两年内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

2005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EFA)高层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教育的三大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温家宝总理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发表致辞“从明年(2006)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3)教育部:义务教育2010农村免费2015全国免费。

“2007年将在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实现‘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力争在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在今年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披露了义务教育免费时间表。 免费的义务教育指的是免杂费,是进一步由中央政府来支付这部分资金,使得广大农村的儿童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使广大农村家庭能享受更多的实惠。 (4)义务教育延时,9年义务教育改12年?人大代表建议完善九年制 。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国家将“12年义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新目标。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热议,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质疑之声。我国目前仍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国人大至今未能通过12年制义务教育的立法。

按照目前最新情况,应该这样答题:

肯定要先吹一下——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自从1986年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之后,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两基”国家目标,即在学龄人口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揭短了,但肯定还不能太狠——目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义务教育投入责任承担主体分工不明确,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和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存在的三大焦点问题。

(1)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症结在于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体制。 “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为投入不够。”(——周济说的)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有2.3%,而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是4%。我国现在的教育投入都低于二十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常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说还是一句口号。是我们无钱不能投入教育吗?我看不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目共睹,GDP持续增长,去年(2004)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再看各地政府大兴土木,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其所为哪里有一点无钱的样子。但是对教育只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抠得很。4%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可怜,有些地方达不到,有些地方不仅没有用于教育,相反还被挪作它用。(——周济说的)所以应建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义务。 (2)义务教育投入责任承担主体分工不明确,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比例应与其财力匹配。

由于国家未对中央、省、市和县级政府的具体投入责任进行划分,只是模糊地表明要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困难地区,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的现行投入机制。在“以县为主”的现行投入机制下,财力薄弱的县级政府承担了占全国义务教育学生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而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则偏少。所以应重新界定政府和各有关机构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具体责任,以保证完全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目标。

(3)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加大,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 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向,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向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倾斜。现在,不仅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义务教

育发展严重失衡,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亦相去甚远。另外在教育结构各方投资比例也不恰当。

义务教育应当是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造成一系列恶果: 一是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学校硬件好、教师素质高甚至超编;而农村学校危房多、教师合格的少,甚至需要找代课老师上课。二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许多欠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发达地区,造成当地教育质量持续下降。三是同一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少地方一段时间不仅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自然产生的学校之间的差距,反而将学校分为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在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倾斜,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所以,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向,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向贫困地区的农村和城乡贫困学生倾斜,以保证各地区根据公平教育原则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如果全国一步到位有困难,应首先免除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入学的杂费,继续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 历史回顾:

学生上学涉及的基本费用包括学杂费和书本费。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就应该全免。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这就意味着“杂费”和书本费还是要收的,199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七条则更为明确地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教育部有关人士曾解释说,杂费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或个人应分担的极少部分办学公用经费,此外还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补充性费用。

由于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有限,一些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在收取“杂费”和书本费的同时,有时还以各种名义收取办学费、集资款,再加上补课费、资料费、试卷费、参赛费等等,那个“极少部分”就变得“大部分”了,收得一些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家长们不堪重负,叫苦不迭,怨言颇多。应该说,各种类型的收费对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此下去,就始终难以真正体现出“义务教育”的精神实质,更为严重的是收费过多、过重、过乱,加重了千千万万个平民家庭的负担,让许多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的平民因供不起孩子上学而“返贫”,加之近些年来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不均、悬殊过大,城乡差别,造成平民们在心理上失衡,势必引起一些平民家长的不满情绪,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种状况早就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早就提出了“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设想,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应该让义务教育名副其实。

jimn7302 2010-03-06 10:56 很全面

奋斗2011年 2010-03-06 13:32

引用

原帖由 jimn7302 于 2010-3-6 10:56 发表 很全面

谢谢啦,我慢慢补充

奋斗2011年 2010-03-06 20:34 第六章 课程 (重要章节) 1、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 常考题

指课业及其进程。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以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2)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学科:(中大04,华中师大03研)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在中小学,凡在科学上有争议和未经确定的东西,不应包括在学科之内。学科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 教材: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上所有内容。

(3)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2、分析教育史上几种课程论的得失(西南师大00,上海理工03研)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常考题 学科课程论,(武汉04,上海理工02研)

主张课程要分科教学,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排。

特点:○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中大05,武汉03研)

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 (2)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练学生智力能起很大作用,智力有迁移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足轻重的。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各种职业作好准备,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也都存在片面性。其必然趋势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但两者的统一又不是自发的,必须多方面创造条件,才能促使两者统一起来。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何合理因素与片面性?(第七章,“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P210)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 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不太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的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把发展智力放在首位,却不太重视双基教学。这些都是片面的。

3、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中大99、02研)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①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②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③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④重视个别差异

扩充内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中大04,四川04,广州03研)

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呈现出强烈的共同价值取向,都集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

(1)教育价值观念实现由传统的教师“权威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传授知识,而传授什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由教育者自己支配,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是贮存知识的“仓库”,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轻学的问题就凸现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教师角色实现由“演员”向“导演”的转变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

(3)教学评价实现由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评价应转变传统的取向,从强调学校的标准一致性转为确认和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特色性,从强调外部评价的取向转为由学校重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方式。教师要强调评价的指导作用,应该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纵向比较和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淡化了学科界限,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进一步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逐步建立新的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材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具实用性,在保证学生掌握课本必修内容的情况下更具开放性。总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补充知识点:

2000-2010,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7)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4、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中大03研)

我国学校课程的编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我们自己的课程体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5、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3)

(1)教学计划:(上海师大03,华中师大03,北航03,浙大01研)

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布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2)教学大纲:(中大99,复旦02,交大00研)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3)教科书:(上海师大01研)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确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与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

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蓝刺猬321 2010-03-07 16:49 谢谢,很有用!收藏了[s:12]

奋斗2011年 2010-03-08 15:08 引用

原帖由 蓝刺猬321 于 2010-3-7 16:49 发表 谢谢,很有用!收藏了

不客气,共同努力!

奋斗2011年 2010-03-09 09:45 第七章 教学(上)*重点*

1、什么是教学?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中大02,武大04,上海师大 02,华东师大01,北航03,浙大03研)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谈业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自学: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

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上海理工02研)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的、最常用的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近代教学过程理论

(1)“传统教育”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后来这一理论发展成五段论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了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2)“现代教育”派——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杜威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生长。在教学过程中,他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简单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也叫五步教学法。 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这与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传授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根本不同。这就是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教学过程理论上的对立。两者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争论,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过程理论:

凯洛夫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的理论基础

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 (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他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中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但在理论上除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 (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武大02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秀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上海理工02研)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①掌握教学目的任务使之具体化;②考察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③计划教学手段,制定课的计划;④计划的执行,形成师生互相影响;⑤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⑥分析教学效果。 巴班斯基运用辩正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认为,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某些教学规律,但只是过程的某个侧面、某种关系,往往以偏概全。他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补充内容

上面我们学习了近代和当代的教学过程理论,另外还要知道一点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知道孔子、昆体良对此有什么心得吗?孔子——“学”、“思”、“行”; 昆体良——“摹仿、理论、练习”。还记得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的阶段的观点吗?再回头看一下巩固巩固吧。 简述教学过程的阶段。(华南师大02研) (1)将上面的各人观点概述一下。

(2)历史上有关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对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我们不宜把这些阶段的划分看作绝对,各个阶段或各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 (3)有关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论述大多数仅仅从知识、技能教学这一侧面说的,很不全面。教学过程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这一个基本层面,而且还包括结合知识技能的教学,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等这样一些重要层面。教学过程是由这些不同层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宜将其机械地割裂开。当然,这并不妨碍在认识它时,用分析的方法,只是在分析它的每个层面时,把它当作主题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

6、 教学过程:(南师大02,广州03研,华中师大04研) 指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为什么?——北航03研)。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①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②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③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它本身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两者有根本的区别。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7、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指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8、教学过程的规律是什么?(2)(上海交大00研)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6)

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些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转化得极快,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 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5)(武大03研)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北师大03、浙大03研)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儿童认识始于直接经验,并通过个人经验不断扩大对世界的认识。但个人的活动范围是狭小的,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仅仅依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否则,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长期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并必定影响社会的发展。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搞书本至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注重给学生感性知识,其结果必然导致注入式教学。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注重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认为割裂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上海理工大学2002研)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不等于智力。“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和死记硬背,造成“高分低能”、“书呆子”。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上海理工大学2002研)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化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中大99、浙大03研)

非智力活动(武大02研):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奋斗2011年 2010-03-09 17:56 第八章 教学(中)*重点*

1、教学原则:(上海交大00、02,上海理工02研)

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教学原则。有的原则也能反映好几条规律。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8)(上海交大02研)

编个顺口溜记一下:“壳四桶,你来拾,直去寻,可见狗,英才叫” :一个教育专家胡说去花生村里拾取花生壳四桶就能知道我国的教学原则,你知道了就想去花生村里来拾取花生壳,你沿着小路一直去寻找,可是却见到一群恶狗拦住去路,你这个英才大叫:上当了!——是英才还是蠢材?∶)

壳四桶——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你来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去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可见狗——可接受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英才叫——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何要以理论为主导?

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对学生尤其这样。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中大00、02研)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5)循序渐进原则(苏州03研):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为何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巩固原则是否意味着呆读死书?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

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7)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北航03,浙大01研):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眯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何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3、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

教学方法(中大00,北师大02研):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方法组合(中大05研):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9)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去选择教学方法?(8)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基本要求如下: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如下: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运用谈话法?(上海师大03研)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要善问。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如果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演示法(北航03研):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7)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8)讨论法(中大01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9)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03研——考得真细) 一般来说,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社会和科学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大部分问题所包含的原理都作为基础知识列入教材中。不过,这对于学生来说尚是新的。在教师不作讲解而只是提供一定素材、情境的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即需要通过分析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情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取科学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8)(上海师大02,中大04研) 一般说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八个方面: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机器教学法特点;(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识等;(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高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备等;(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 (北师大96研) (1)传授——接受教学

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2)问题——发现教学(中大99、03研)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3)程序教学(华东师大04研)

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学生独立学习经过特别编制的程序化了的教材,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程序教学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

奋斗2011年 2010-03-11 08:48 引用

原帖由 泡泡0619 于 2010-3-10 10:54 发表 很有用的帖子呢 谢谢斑竹~~~

不客气,大家一起看,一起努力,呵呵

奋斗2011年 2010-03-12 10:34 第九章 教学(下)重点

1、教学组织形式(中大99研):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各有何特点? (1)个别教学制

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缺点:一个教师所能教的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2)班级上课制(北师大2002研)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班级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缺点: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为什么班级上课今天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何优缺点?应作哪些改进?(北师大01,上海师大01,中大04研)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与功能如下: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特别是课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及其功能不断完善,只要善于选择与利用后就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③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道尔顿制(武大03、04,上海理工02研)

指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是1920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传授教材,而只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方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 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在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缺点: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 (4)分组教学制

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

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时,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5)特朗普制(武大02研)

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4、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何意义?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上海师大04研)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被课的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但不管如何变化,构成课的基本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知识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的意义:在班级上课制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课的类型和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这对教学有重要意义。因为不同类型和结构的课在教学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善于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年年特征等方面的需要,正确的选择和运用课的类型、安排课的结构,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有哪些辅助形式?它与上课有何关系?(北师大96研)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教学辅助形式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的知识,弥补上课在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方面之不足。 6、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①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

②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③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 7、组织与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数量应决定于教学的需要。 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各作业题的难度要依次增加。

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求助教师家长同学。 ④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8、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①能具体解决学生的疑难,使学习能顺利进行和完成。

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 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9、参观按其与课堂教学的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10、备课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怎样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中的第一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了课为以下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做到了准备,能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备好课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上海师大04研)

(1)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达到化的境界,就完善地掌握了教材。

(2)了解学生。教师为了是自己的教学切合实际,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要充分预测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这些问题。

(3)考虑教法。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解决如何将已以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办法开展教学活动等。 11、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结合教学实践论述教师应如何上课?——上海师大03研)

(1)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要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和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课后还要辅以其他教学形式,主要是学生独立作业和教师的课后指导;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评价以推动和改进教学。这样,教学便围绕上课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循环进行、周而复始的工作流程。

(2)教学中主要是靠上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上好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以下要求:

①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的。师生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上抓双基,在思想性上求思想共鸣。

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控制和驾御,善于启发引导,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

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课堂情况千变万化,教师要善于根据未估计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掌握驾御课堂的教学艺术。

⑤组织好教学活动。整个课的进行,要有高度的计划性,使课堂井井有条。 ⑥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前布置作业,讲明要求,不应匆匆布置。

12、教学评价 (中大99、05,北师大02,华南师大02,武大03研) 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武大03研)

它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理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学评价的意义: ①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生学习情况的资料,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②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眯,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③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

④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经验以改进教学。

⑤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

13、教学评价的种类:①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简记为——“诊断”“形成”“总结”、“相对”还是“绝对”。)

诊断性评价(中大04研):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形成性评价(中大02、03研,首师大04研):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其目的是更好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十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它宜于选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她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血液成绩,判断学生十分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平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他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14、教学评价的原则 (中大00、04研)

就是“可发只鸡”—→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饿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一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 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高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动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的方法:(中大99研)

就是“看见(观)车掉只瓶”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5、进行测验要注意哪些测验的质量指标?(上海理工02研)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6、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各有何特点与作用?

论文式测验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很多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故也称主观性测验。

客观性测验的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

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窄。

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大,试题明确科学,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 17、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有何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志,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才能引导学业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他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成为合格或优质人才。

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内容?(武大03研)

(1)在结构上,根据现代研究成果来看,科学的教学目标,亦即评价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方面包括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智能方面包括应当发展的领会、转达、表述、分析和判断等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包括应当培养的兴趣、志向、价值观和性格等品质。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解教学目标的科学结构有助于教学评价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在内容上,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逐步具体化。首先要落实到学科上,缺点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再落实到单元、课题上,缺点单元、课题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到课时上,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便可以具体检查和评定教学工作的质量了。

19、试述评教的意义及要求(中大03研30分) 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 评教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教,可以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这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改进教学。 评教的要求:

评教除了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的原则外还须注意下面的要求:

①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②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③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1、教学的几种水平?

从教学效果的质上看可分为三个水平:记忆水平 、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

高俊高俊 2010-03-15 14:24 jiayou a

奋斗2011年 2010-03-15 17:03 引用

原帖由 高俊高俊 于 2010-3-15 14:24 发表 jiayou a

谢谢!我一定会的 坚持坚持!

huxiaojuan 2010-03-16 18:05 楼主太不容易了。。。谢谢

奋斗2011年 2010-03-16 18:34 引用

原帖由 huxiaojuan 于 2010-3-16 18:05 发表 楼主太不容易了。。。谢谢

波客气~~呵呵,都是从网上找的,然后共享给大家,

lryx2008 2010-03-16 23:05 谢谢louzhu~

919484789 2010-03-16 23:23 很难得,收藏了,谢谢!

奋斗2011年 2010-03-17 09:28 引用

原帖由 lryx2008 于 2010-3-16 23:05 发表 谢谢louzhu~

波客气波客气~

奋斗2011年 2010-03-17 14:41 引用

原帖由 919484789 于 2010-3-16 23:23 发表 很难得,收藏了,谢谢!

谢谢,好开心啊,看来有波多的人觉得有用啦,哈哈

我会继续更新

想起来这段时间没有记日记了,哎~~

奋斗2011年 2010-03-17 17:11

第十章电化教学

1、电化教学:(中大01研)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 电化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

区别:一般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人系统。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机一人系统。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电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虽然也是这三者,但其中的教师可以有两种:普通教师和屏幕教师。在电化教学过程的媒体中,必须有教学机器参与。有没有教学机器参与,这是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的根本区别。 2、电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2)

①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

电化教学的作用:(4) ①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电化教学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②增进教学效率。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教学由低效率向高效率发展。 ③扩大教学规模。实施电化教学,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 ④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 3、电化教学的历史发展(5):

(1)萌芽阶段。19世纪20年代,幻灯介入教学领域,揭开了电化教学的序幕。在萌芽阶段,电化教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特别是他的建立在感觉论基础上的直观原则,作为理论支柱。

(2)起步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这一时期,视觉教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

(3)初期发展阶段。从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阶段进入教学领域的新媒体,主要有有声电影和录音。在理论建设方面,美国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为电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迅速发展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电教媒体被用到教学中。 (5)系统发展阶段。从70年代开始。这一阶段进入教学领域的媒体有:录像电视系统、电子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传播教学系统等。在理论建设方面,系统化、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引进教学领域,是电化教学更科学化、严密化、理论化。

当前,电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5)

①各种电教学工具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②电化教学的运用,日益多媒化、综合化。

③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④卫星传播教学将日益发展。

⑤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论、系统论等对电化教学的理论建设,将日益发挥积极作用,使电教理论更完整、更科学。

4、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分两类:印刷媒体、电教媒体。 电化教学媒体分类有: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简记为“观音像中”。

各类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略)

5、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四片两带一盘,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程序片、录音带、录像带、视盘。

电教材料有文字材料的区别:(3)

(1)声像性。文字教材把讲的东西抽象化,电教教材把讲的东西形象化。 (2)重现性。文字教材直接阅读,电教教材需经一定的设备重放,才能看、听。 (3)多样性。文字教材的形式就是书;电教教材的形式多样,有四片二带一盘。 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

就是“call机叫,一惊” ——→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虽然现在call机早淘汰了,想想以前做学生时拿个call机上学还挺威风,上课的时候突然响了,吓我一跳。所以编制电教教材的时候就不要带call机了,这是基本原则。现在是不要带手机了,现在有些网络课程夹带一些手机声,实在影响听课。

6、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3)

①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是师生进行交互反馈。这种模式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它的特点是面授与电授紧密结合。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选择恰当的媒体和运用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直接向电教媒体学习,电教媒体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使用程序教学机学习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主要是电授、不需要教师作中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编制和提供数量足的优秀的成套程序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高度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和掌握使用教学机器的技能。

③学生向电教媒体学习 ,通过教师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自学辅导和远距离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是电授、函授、面授相结合,现在广播大学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教材外还要注意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 7、电化教学的方法:(5)

①课堂播放教学法:演播法、插播法。 ②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

③程序教学法。④微型教学法。⑤机器考查成绩法:课堂应答分析器考查法、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

fly紫雨 2010-03-17 20:07 一起进步。。。O(∩_∩)O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