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习题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3-12-02 20: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测树复习材料
一、 概念
1标准林分: 某一树种在一定年龄、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所占有空间的林分。(标准林分的疏密度定为“1.0”)
2疏密度: 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3材积表:立木材积表的简称,是按树干材积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编制的。 4树高曲线: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
5生长率:树木某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其总生长量的百分比。 6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以f1.3表示。 7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8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
9径阶株数系数:角规测树计数的一棵树所代表的每公顷株树。
10进界生长量:期初调查时未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之。 11标准木: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 12干曲线:表示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
13角规控制检尺:角规绕测时,凡是计数的树木要实测其胸径,相割的要按径阶归组统计,相割记一株,相切记半株。
14异龄林: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二、计算题
1、角规常数=1,请计算12厘米径阶的径阶株数系数。 径阶株数系数=1/(3.14/40000*12^2)
2、直径误差率为3%、长度误差率为2%,请计算材积误差率。 材积误差率=3%*2+2%
3、林分蓄积量50m3,商品材出材率90%,薪材出材率10%,请计算经济材出材量。 经济材出材量=50*(90%-10%)
4、胸径生长率3%、树高生长率2%,形数生长率-1% ,请计算材积生长率。 材积生长率=3%*2+2%-1%
5、角规常数为1,林分内最粗树木胸径为30cm,为消除林缘误差,请计算林缘带的带宽。
林缘带的带宽=50*30
6、林分总株数150株,平均胸径17 cm,标准木材积0.122 m3,标准木胸径16.2 cm,请计算林分蓄积量。
林分蓄积量=(3.14/40000*17^2*150)/(3.14/40000*16.2^2)* 0.122 7、林分期末蓄积量20m3,期初蓄积量15m3,进界生长量1m3,请计算不包括进界生长量的净增量。 净增量=20-15-1
8、林分总株数为151株,单株平均材积为0.195 m3,经济材出材率为70%,薪材出材率为15%,请计算商品材出材量。 商品材出材量=151×0.195×(70%+15%)
9、胸径为23cm,树高为18m,材积为0.377 m3, 请计算实验形数。 实验形数=0.377/(3.14/40000×23^2×21)
10、林分期末蓄积量17m3,期初蓄积量13m3,枯损量0.5 m3,进界生长量1m3,请计算不包括进界生长量的纯生长量。( 本题略) 11、树高16,实验形数0.55,请计算胸高形数。 胸高形数=0.55×(16+3)/16
12、标准地内林木总株数100株,平均胸径17cm,标准木材积0.126 m3,标准木胸径17.9 cm,请计算标准地内林木总材积。
标准地林木总材积=(3.14/40000*17^2*100)/(3.14/40000*17.9^2)* 0.126 13、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20m2,300m3,现实林分每公顷为胸高断面积为15 m3,请计算现实林分蓄积量。 现实林分蓄积量=15/20×300
14、每木检尺结果为:12cm径阶17株,14cm径阶22株,16 cm径阶19株,树高曲线模型为H=2.6*D^0.5,请计算林分平均高
Dg=[(12^2×17+14^2×22+16^2×19)/(17+22+19)]^0.5 林分平均高=2.6*Dg^0.5
15、混交林各树种蓄积量为: 马尾松50 m3,阔叶树22 m3,杉木8 m3,请确定该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式。 M=50+22+8=80
马尾松组成系数=50/80 阔叶树组成系数=22/80 杉木组成系数=8/80 按组成系数确定组成式
16、角规常数为2,林分形高为6,在平地上角规绕测计数株数10,请计算每亩蓄积量。
每亩蓄积量=2×10×6/15
17、角规常数为2,角规绕测计数株数10,疏密度1的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40 m2和450m3,请计算每公顷蓄积量。
每公顷蓄积量=2×10/40×450 18、角规控制检尺各径阶计数株数为:8 cm径阶3株,10 cm径阶5株,12 cm径阶4株,角规常数为1,请计算林分每公顷株数。
林分每公顷株数=3/(3.14/40000×8^2)+5/(3.14/40000×10^2)+4/(3.14/40000×12^2)
19、已知16 cm径阶平均材积0.1168 m3,18 cm径阶平均材积0.1602m3, 20 cm径阶平均材积0.2118 m3,18 cm径阶株数为20株,三年胸径生长量为1.5cm,请计算三年后18 cm径阶的径阶材积。
三年后18 cm径阶的径阶材积=0.1602×20+(0.2118-0.1168)/4×1.5×20 20、径阶平均材积0.168m3,平均1cm材积差0.025 m3,径阶株数为15株,三年胸径生长量为1.6cm,请计算该径阶未来材积生长率。 径阶材积生长量Zv=0.025×1.6×15
该径阶未来材积生长率=Zv/(0.168×15+0.168×15+Zv)×200/3 21、已知14 cm径阶五年间胸径生长量2cm,单株平均材积为0.081 m3,一元材积方程中的指数b=2.588,请计算14 cm径阶单株材积的连年生长量。
单株材积的连年生长量=2/5/14×2.588×0.081 22、已知12cm径阶三年间胸径生长量2.5cm,一元材积方程中的指数b=2.637,请计算12cm径阶材积生长率。 径阶材积生长率=2.5/3/12×2.637
23、已知8 cm径阶株数为15株,三年间胸径生长量为1.2 cm,10 cm径阶株数为18株,三年间胸径生长量为1.4 cm,假设8 cm径阶为最小径阶,请预估三年后10 cm径阶的株数。
三年后10 cm径阶的株数=18-1.4/2×18+1.2/2×15
24、已知径阶组距为2 cm,带皮胸径平均生长量为1.2 cm,请计算移动因子。 移动因子=1.2/2
25、期初蓄积量20 m3,胸高断面积4 m2,平均高10 m,胸高断面生长量为1 m2,平均高生长量为2 m,请计算蓄积生长量。 蓄积生长量=(4+1)×(10+2)×20/(4×10)-20
26、期初蓄积量60 m3,胸高断面积7 m2,平均高15 m,胸高断面生长量为2 m2,平均高生长量为4 m,请计算期末蓄积量。 期末蓄积量=(7+2)×(15+4)×60/(7×15)
27、林分各树种蓄积量为:杉木76 m3,阔叶树4 m3,马尾松20 m3,请确定该林分的树种组成式。 8杉2马+阔
28、已知样木带皮胸径为20 cm,最近五个年轮宽度为2cm,树皮系数为1.2,二倍树皮厚度为1 cm, 请计算该样木期中带皮胸径。(本题略)
29、生长量样木的三个年轮宽度为2cm,树皮系数为1.2,请计算该样木三年间带皮直径生长量。 带皮直径生长量=2×2×1.2
30、期末树高16m,期初树高13m,间隔期为5年,请计算树高生长率。 树高生长率=(16-13)/(16+13)×200/5
正在阅读:
测树学习题答案解析12-02
苏州园林导游词1000字10-19
金老师教育培训---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17函数动点问题中平行四边形存在性答案解析05-04
我发现了狗尾巴的秘密作文450字06-22
SoapUI5.1教程06-24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精编)04-10
c语言试题10-18
山下湖珍珠产业现状调研(1)09-1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习题
- 解析
- 答案
- 幼儿园小班家访情况记录表
- 工程地质习题集答案
- 配电室除尘检修安全技术措施
-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 家长学校试卷
- 基因工程复习题
- 2017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解析
- 儿科学考试习题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练习题
-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
- 离散信号的频谱分析实验报告
- 实验十六 眼图实验
- 淄博市企业重组发展基金投资建议书
- 20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工程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答案
- 重庆中考数学二次函数26题
- 六年级数学上册2.6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 2017年上海高考英语一模翻译汇总含答案
- 第3讲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提高班
-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麻醉家兔血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