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兮

更新时间:2024-07-09 10: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杨承训 承 谕

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们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应该被认为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我们把它称作“科 技———第一生产力规律”),并在实践中认真遵循。这对于 我们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至为重要。 这条经济规律的界定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全面 地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经济规律所固有的客 观性、必然性、普遍性,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客观性,是 指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现 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在整个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 定性作用,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其“第一”的地位和功能更加凸 现。必然性,是指它揭示了现代生产力各要素之间都以科学技 术(特别是信息)作为纽带和支撑,呈现出一种必然的内在联 系。普遍性,是说它适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国家。 综观世界,哪一个国家能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科技 进步迅速,它的经济就发达,现代化程度就高,乃至出现跳跃 式前进的奇迹。阶段性,是说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作用的表 现程度不同,越接近现代其表现的力度就越大。可见,科技—— —第一生产力作为一条重要经济规律应当如实地被确认,这有 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和发挥它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这条经济规律的内涵

把握“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的内涵,有助于揭示 科技在生产力基本结构和发展中的位置与功能,进而全面认识 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就生产力的结构而言,又可从两个视角来分述,一是组成要素 和序位,二是在大系统内各子系统整合中的位置。

以往认为,生产力的基本结构有三个要素组成:劳动者、 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排序,虽说劳动者是最 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往往又把生产工具摆在第一位。西方 经济学则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摆在第一 位,后来才加上了技术因素。总之,都未形成“第一生产力” 的观念。由此产生的必然后果,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智力劳动 及其成果放在次要的地位。基于这种认识,就比较注重劳动的

数量而忽视劳动的质量和创新。现在,按照客观实际把科学技 术放在第一位,作为生产力发展首要的决定的因素,智力劳动 成为前提和基础。这样,作为动态的生产力,乃是以不断深化 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精神成果为先导,然后又以不断更新的方式 和手段改造世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运动,形成实践与认识、物 质与精神相统一的良性循环过程。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 科学的延伸,二者互相渗透,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人类精神 成果,它们在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各种要素、各个 环节中都起着决定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 灵魂,现代生产力更是如此。至此,人们对生产力本质的认识 更加深化、更加科学了。

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还有另一个层面,即从横断面看它是 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包括许许 多多独立起作用的经济部门和不同质的经济活动系列。这些子 系统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各占有一定的序位。在一定意 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一个子系统,但居于首位。这包括两层 含义:一是它对其他子系统具有决定性影响;二是它总是超前 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驱。科学的发展转化为高 新技术,就会形成新的生产力部门,使某一个子系统跳跃式地 居于前列,又带动其他子系统更新,引发创新的连锁反应。这 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的表现。

“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不仅表现在要素和子系 统的构成及序位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力运作和发展中科技的不 可替代的“第一”作用上,其核心在于创新。这可概括为以下 几个功能:(1)开拓、导向,即不断地为生产开拓新的领域、 新的产业、新的门径;(2)牵引、推动,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 生活质量,为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激发新的需求,从而牵动生产力的发展;(3)孵化、育成,即 现代生产一般都经过科技的组合、集成、设计、模拟、实验等, 先形成一个由科技信息组成的“科技模体”,然后再物化为“ 经济形体”;(4)在原有自然资源匮乏、枯竭的情况下,科学 技术还可以开发和提供新的资源,包括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 动力资源;(5)安全、防护,特别是在防灾、抗灾、减灾中, 科技的作用日益明显,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 在生产力诸要素配置及其运行中,科学技术还能提供管理调控 的功能。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认识和把握“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邓小平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

一生产力。”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 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新篇章,它加深了对生产力、对 经济发展动因和趋势的理解,无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 还是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究,或者是对未来世界经济 发展趋势的前瞻,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在一些方面补充 或改变了对经济规律的原有认识。不待说对生产力经济学本身 的丰富,就连对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也会产 生新的认识。比如,要进一步研究适应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形式,包括制度创新、产权形式、 分配形式、交换形式(特别是市场机制)、管理体制以及资本 的形态和运作等等,选择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监督 机制、优胜劣汰机制,这些都不能停留在原有结论或模式上。 再如,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方面,需要研究新的价值和价格 的形成机制,研究新的供求形式和新的交易形式,甚至在一定 程度上促使价值和价格理论的创新,改变某些原有的定论。同 时,对扩大再生产规律(因素、方式、周期)、发展不平衡规 律(某些超常规式发展)等,都会有重大影响。像有机构成逐 渐提高、边际效益下降趋势等论点,也要有所修正。资源配置 的方式(包括对资源本身的看法)可能有较大的突破。对宏观 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又会相应地增添新的 内容,并影响到管理科学。特别应看到,由于科技的“第一” 作用在更高阶段上的发展和发挥,会把人类带入新的经济形态 (例如知识经济),这一规律将是研究更高阶段经济发展机制 的一把钥匙。而把它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运用这个 经济规律发挥这一体制的比较优势,则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 科研任务。这些都是经济科学有待探讨的新课题。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一重要经济规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 实践中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 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 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的 核心在于“第一”,但从目前来看,这个“第一”在观念、体 制、政策、经营管理上都远未到位。现在的关键仍然是如何把 “第一”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的问题,不论在宏观上还是在 微观上,真正让它成为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本结构的第一成 分,以此加速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真正落实了,这一经济规 律必将释放出无比巨大的经济能量。 《人民日报》 (1999年02月23日第9版

简介:刚刚开学,相信很多大一新生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不过有的大学生却很苦恼,因为大学宿舍中的人际关系很难处理,尤其是大学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更是

困扰着很多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因此大学宿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刚刚开学,相信很多大一新生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不过有的大学生却很苦恼,因为大学宿舍中的人际关系很难处理,尤其是大学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更是困扰着很多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因此大学宿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室友关系最难处,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非常大。

结束了紧张的军训,各地大学一年级新生陆续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大学四年都是人生中鲜明的坐标,四年中所有的记忆都将镌刻在生命的备忘录上。

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塑造完美的大学生活,这是每一个大学?新鲜人?的渴望。环境的变化、交往人群的变化以及学习目标的变化都使生活这道题增加了难度,如何解好这道题成为大学新生需要直面的现实。

怎样和周围同学和睦相处?渴望与爱情相遇,但怎样分辨友情与爱情,怎样处理爱与性的关系?无疑,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是成长中的大学生最为切近的两个命题。值此新学期之际,本刊特别策划?写给大学新生?系列报道,希望从现实、理论和实践诸层面提供思考,寻找答案。

9月,大二女生张乐开始了新学年的生活,可是有件烦心事一直困扰着她:同宿舍的一位女同学总是跟大家对着干,人家睡觉她熬夜,并经常整出很大动静把大家吵醒,宿舍卫生从来不主动打扫,宿舍用电说好大家轮流买电也总是故意拖着不买。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一天同宿舍的其他两位同学不在时,张乐晚上去了趟卫生间,回来时竟被关在了门外,害得她大冬天的在宿舍外面冻了半天。一想到开学后又要面对这样一位?室友?,而且还将长达3年同在一个屋檐下,张乐感到很痛苦。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像张乐一样面临大学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最困扰大学生的是宿舍人际交往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希庆说。

一项调查显示,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情绪压力、学习三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居前三位

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首要压力

?身为一名理科大三学生,最令我困扰的不是学业,不是考研,而是和自己宿舍同学的关系。真是令人感到很羞愧,20岁的人了,还孩子似的闹可笑的矛盾。可是,我无法化解它,这折磨人的桎梏。?某大学女生小汪3年来一直被尴尬的

宿舍人际关系所困扰,最近甚至影响到学业。?宿舍里的气氛很不好,我就像呆在冰窖似的,很影响心情,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一想到我还要在那个‘冰窖’呆一年多,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我还要考研,可现在根本看不进去书。?小汪痛苦地说,大学里一般本宿舍的关系最好,尤其是女生。?可我恰恰相反,和其他宿舍的人关系都很好,形影不离的好友也是外宿舍的。唯独和最重要的本宿舍的人水火不相容,甚至和其中一位频繁吵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一些机构和学校所做的调查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据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本校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467位学生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人际交往、情绪压力、学习三个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居前三位,分别占咨询人数的20.9%、19.3%和18.6%,其他依次是爱情心理(16.3%)、个性心理(13.1)、神经症性问题(9.4%)、职业心理(1.3%)和性心理(1.1%)。?从统计数据来看,人际交往问题是目前大学生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刘希庆对记者说。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室友关系最难处,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也最大。?刘希庆说,?曾来找我咨询的一个学生在社团、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与别的宿舍同学关系也不错,就是处理不好与本宿舍同学的关系,搞得他很苦恼。?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由于宿舍成员相对固定,朝夕相处,相互之间频繁接触,很多私密袒露其间,室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室友间产生误会,直至爆发?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疾病。刘希庆说。

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作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已经超过择业和学业的压力。

?像小汪这样的案例,我们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与其他宿舍的人关系处得很好,一到自己宿舍关系就处理不好;有的宿舍出现了几个人合起来孤立一个同学,甚至最后把这个同学赶出宿舍的情况。其实许多矛盾都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引发的,但解决不好、长期积累就会引发大问题,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冲突。?去年11月14日发生在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公寓的杀人案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刘希庆认为,这个被称为?第二起马家爵?事件的惨案为我们再次敲响警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刻也不能忽视。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刘希庆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大学生大多在学校寄宿,同室伙伴之间的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一个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在融洽的宿舍中生活的同学,因人际关系和谐,往往心理健康程度高,心情舒畅,学习专心,乐于交往与助人。反之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不融洽,甚至冲突、仇视,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便会增大,导致压抑、冷漠、猜疑、退缩、回避、畏惧、敌对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严重阻碍心理健康发展。

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等原因使一些学生?合不来?

引发大学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大事,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或者一些生活小节问题引起的矛盾。?张乐说,?就拿开空调来说,有的同学家住南方,特别喜欢开空调,天气刚有点热就整宿地开空调,我睡在上铺,床铺上面就是空调,经常半夜被冻醒,时间长了真有点受不了,感觉自己像块‘冻肉’。还有的同学从不主动打扫卫生,还乱用别人东西。我们隔壁宿舍有个女生随便用人家东西,连饭盒也不例外,还不及时清洗,甚至将瓜子皮、水果皮往人家饭盒里丢,等这个北京同学回来后看到自己的饭盒成了这样,气得当面就把饭盒扔掉了。?张乐说,?我们宿舍一位东北的同学心直口快,死活看不惯这位室友,两人经常吵架,平时谁也不理谁,搞得宿舍关系非常紧张。我和另外一个女生只好躲出去,尽量不在宿舍呆着。还有3年要同处一室,一想到宿舍里的火药味,就觉得不舒服。? 庞然是北京某名牌大学三年级学生,谈起宿舍同学关系也是有话要说:?我们宿舍有位女生从来不打水,饭也懒得打,总是使唤别人替她打。缺了什么东西也让同屋的同学代买,偶尔这样还能忍受,可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凭什么大家就该伺候她?我们经常找借口拒绝她。?

上学期,那个女生从家里养病一段时间回来后,发现经常被她使唤的宿舍同学不听使唤了,于是开始在宿舍里故意摔摔打打,不理人,甚至在同学间挑拨离间,搞得宿舍关系十分紧张,同宿舍的5个同学纷纷找辅导员要求调换宿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男生宿舍相比,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女同学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也更高。

?尤其是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宿舍矛盾会集中爆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尹晓华说,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彼此还有些新鲜感,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互相都比较熟悉了,一些个性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引发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等到了下半学期,冲突会集中爆发,室友间的吵架、冷战非常多。有的是一个宿舍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有的是两三个人与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的是一个人与5个人之间的矛盾。

?这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欠缺有关。?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洪松认为,大学生从小一直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些单纯的生活环境中,经常是埋头于学业,没有闲暇和精力顾及人际交往。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会替别人着想。例如,有的学生戴着耳机却把电脑弄出很大声音,有的学生晚上睡得很晚,弄出很大声响影响别人休息,但如果别人吵他睡觉却不行。有些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室友的反感却浑然不知。等老师提醒时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样才能让同学喜欢我?我对他们挺好的,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们,为什么他们对我还是不理不睬?许多大学生都会问到这些问题。尹晓华说,很多大学生渴望与室友处理好关系,但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经常会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

在尹晓华辅导过的学生中,有的性格外向,有什么说什么,但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让人难以接受,导致正面冲突;有的性格内向,有什么话憋在心里,既不跟老师说,也没有朋友可倾诉,独来独往,自我封闭,最终导致抑郁。

应试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堪忧的另一个原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曾针对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4.94%的被调查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只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

小学要上市重点,中学要上省重点,大学要上国家重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有些大学生是大学的智商、小学的情商,这些都直接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也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之一。?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去买东西,他们一顿饭花的钱够我吃一星期的。?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闫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比如说起品牌和时尚,他根本插不上嘴,只能把自己?藏?在自习室里啃书本,而室友们见他整天拼命学习也难免冷嘲热讽,这让他越来越压抑。

?我接触的一个宿舍有个同学家在农村,其他5位都是大城市的,宿舍同学过生日,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不愿花钱很少参加。据了解她是单亲家庭,母亲不在了,父亲身体有病,姐姐也嫁人了,她不愿让同学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平时显得很不合群。除了上课,她几乎整天泡在自习室、图书馆里。大四时,这个学生考上了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而其他5位同学没有考上研究生,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一天,这位平时总是回避大家、不言不语的同学突然问其他5位同学‘你们怎么找不到工作呢?’大家本来就挺郁闷的,被她这么一问气得没法回答。?尹晓华后来找这名女生谈心,问她为什么拿这些话刺激同学,这个学生直言不讳地说,?我就想拿那些话刺激他们,这几年我一直忍受着他们,眼看就快分手了,我也不想忍了,憋了4年的怨气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

据尹晓华介绍,大城市的孩子一般心理问题会少一些,而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往往心理问题较多,有些农村来的孩子没吃过麦当劳,也没听说过什么明星,与城市孩子谈论的话题也不一样,兴趣爱好也较少。许多农村学生在同学面前不敢说话,没办法与城市孩子交朋友。时间一长,他们就各自形成自己的交往圈子。

推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室长、辅导员定期入寝室与学生沟通、设立宿舍文化节等方式促宿舍氛围和谐

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大学宿舍人际关系

?早就期盼能有这么一个活动,让全寝室同学一起参加,在参赛的过程中重拾大一时那份团结与融洽。?中国政法大学07级学生李佳亮说,?这次比赛我们宿舍第一次‘全家总动员’。在准备比赛过程中,我们一起选参赛曲目、一起设计动作、多次排练,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更是幸福的,室友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了。?李佳亮所在的宿舍在今年6月学校组织的?‘我爱我家’首届宿舍文化节?中,获得文艺类比赛歌唱组一等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

中国政法大学1990年就成立了以大学生公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在倡导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和服务,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学校又组织了首届宿舍文化节。

?通过宿舍文化节的竞赛评比,同学们更加遵守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状况明显提高,课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宿舍氛围更加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世勇说,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宿舍在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宿舍氛围有助于学业和学生身心健康,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创建休息与修养相结合、娱乐与学习相结合、兴趣爱好与提高素质能力相结合、文体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环境。

此外,很多高校也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各种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机会,对大学生完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许多高校正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对调整大学生交际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生辅导员的作用至关重要,也受到学校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王洪松介绍说,如何提高辅导员从容应对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职业素养,已成为许多学校研究的课题。?我们学院通过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种专题培训、学习,帮助他们熟悉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能力。?同时学院要求辅导员每学年分别与每位同学进行至少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即?深度辅导?,充分把握学生心理,有效帮助学生修复人际关系危机和心理危机。并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即当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出现时,学工队伍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及时了解情况,找出问题原因,迅速作出判断,控制事态发展,阻止不良情绪的蔓延,从而最大可能降低危机对学生心理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作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尹晓华总结自己8年来的经验认为,大学生辅导员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辅导员不要直接干预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必要时再介入其中进行调解。在处理方法上,辅导员要?一碗水端平?,以感化为主、批评为辅,避免寝室矛盾升级。

尹晓华认为,家长在孩子宿舍矛盾处理上,也应该多与学校老师、辅导员沟通。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许多学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正确方法,有的学生有问题不能及时跟老师沟通,有的学生有心理疾病老师也不知道,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当然,寝室矛盾的解决主要还得靠学生自身,有了问题宿舍可以开会,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开诚布公地提出来,或者发生冲突的两个人私下谈心,指出对方的问题,只要同学之间坦诚相见、相互宽容,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许多问题都会得到很好解决的。

?良好的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接受和理解,这种需要在大学期间尤为迫切。因此,学会与人相处十分重要。?尹晓华认为,通过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大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取决于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个人心态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并且对自我有合理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领悟人生,才是人际交往的内涵所在。 ?学生心理有问题,不要自己闷着不说,一定要宣泄出去,跟家长、老师或者同学说都可以。?据刘希庆介绍,在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中大一新生咨询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三个年级,女生人数多于男生。说明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这个转折时期学生最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又面临脱离父母,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新环境的适应等诸多问题,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另外,建议每个宿舍都能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的室长。尹晓华介绍说:?我们学校大一新生入学时,每个宿舍6位同学会推选出一位室长,一般情况4年不再更换。室长负责学校事务上情下达,宿舍安全以及安排本宿舍同学轮流值日等事务性工作。在我们学校,室长是一级学生干部,与班团委成员一样参与班级管理等工作。一般来讲室长最了解本宿舍的情况,出现问题时,辅导员、老师首先通过室长了解情况,因此这几年室长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文中部分大学生为化名)

【延伸阅读】

团组织建在宿舍 搭建沟通平台

在北京大学未名BBS外国语学院的院版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关于宿舍生活的故事帖,反映同学间的乐事趣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魏巍说:?大学生活中宿舍同学产生摩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而我们利用宿舍建团的机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提出来,也就是要搭建一个深入沟通的平台。?他介绍说,室长们采取设计宿舍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宿舍生活的种种矛盾,并鼓励同学们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所谓?宿舍建团?就是以寝室为单位组建团小组,并选定一名室长作为团小组长负责团小组的工作。据北京大学团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少毅介绍,目前大学中普遍存在?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即同一个班级的同学除了专业课,很少有机会在一起学习,院系的集体活动也有限。而宿舍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空间载体。基于这种情况,北大团委提出了?宿舍建团?的构想。陈少毅将宿舍建团的功能总结为三点:一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以宿舍团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创作话剧等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团小组长带领同学们一起读报,了解重大政策等等;三是服务学生,团小组成为连接学生与班级、院系的桥梁,把同学们各方面的意见反映给班级、院系甚至学校。宿舍建团使宿舍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入手,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从寝室文化入手 营造温馨港湾

?我们的201宿舍看上去总是整齐的,卫生总能保持优秀,宿舍的气氛总是很活跃,虽然大家每天学习很累,但是,当我们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就会像变了个人似的,重新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大学时代的温馨港湾。?东北林业大学201室室长党胜东由衷地赞叹自己的宿舍。今年4月,东北林业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寝室文化节,共评出了116个优秀寝室,其中风雅寝室66个,文明标兵寝室、文体标兵寝室、学习标兵寝室各15个,道德标兵寝室5个。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文慧说,抓好了寝室建设,便理顺了学生工作的最基本脉络,寝室的和谐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可以说,寝室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在寝室度过的时光,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将会对他的大学生活,对他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都有巨大影响。?我们要求各个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发现矛盾及时化解,避免发生冲突。我们还经常以寝室为单位举办各项体育活动,通过寝室同学间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各个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寝室同学的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寝室同学的心贴得更近了。? ——更多资讯——

>>>【社交】学会与他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交际篇】大学里的人际关系

http://www.bjdvl.com.cn 2008年11月23日 11:15:00 作者:肖江庆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对怎样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困惑。一个班、一个宿舍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带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聚集在同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密生活,让彼此间一下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同带来的不适应。大学四年我们该如何相处呢?试试以下的几条建议。

(1)接受不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秉性、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不同都通过接人待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表达出来。同学们在相处中会对与自己不一样的表达不习惯,甚至有抵触。但是很少去了解他人这样表达的初衷,只是以自己的主观认识为基点,简单的对他人不同于自己的言行加进了批判性的认定。这种认定一下子就将他人推到自己可以接纳的范围之外,从心理上就不愿意与之建立良好关系。如果对周围的同学批判性的认识多了,朋友群体自然难以建立。

接受不同是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基础。在与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往时,需要求同存异。试着去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不要轻易地拿起道德标尺去衡量,不轻易地给予定性评判。

(2) 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

当同学们在一起相处时,谁都难免出点差错,都会有些矛盾和摩擦。遇到这些事情发生,同学间如果采取简单的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往往将矛盾激化,或因此结怨。因为,这种指责和抱怨会直接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让人感受到自我概念遭到攻击。为了捍卫自我价值感和尊严,在防御心理的作用下,对抗行为就会产生。改进的方法是:将直接的批评、责怪、抱怨换成为对方设身处地的建议或提醒。维护了他人的自尊,也达到了解决矛盾的目的。

(3) 避免在小事上?明辨是非?的争论

同学们常常会为一点小事情的正确与否争论不休,比如,回忆一件事的细节,大众娱乐话题的某个观点,喜欢或不喜欢某个事物等等,这种争论往往以不愉快的结果告终。小赢者会为自己的强势一时沾沾自得,而换来的却是争论中处于下风的人的气恼和远离。不能责怪下风者的气度小,这种争论本身就是在为争论者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地位,被压在下风位臵上的人,自然会感受到很强的被挫败,伤及到自尊及在同龄人中平等地位的认同。因此,没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最好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者对他人的意见需要表示尊重,没有拒绝和轻蔑。

(4)知己知彼,把握好交往距离

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经常会谈及这样一个困惑:现在的同学关系不像中学时那么亲密,彼此之间难以靠近。

这正是青年人社交特点之一。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阶段,青年人一方面需要同龄人的接纳和认同,帮助自我概念完善,但同时又有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意打开心扉怕受到伤害。所以表现为既渴望交流,又总想封闭自己。再者,大学生相对中学生自我意识更加完善,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较中学生分明,更愿意独立思考,独立行事,与同龄人粘连的程度趋低。特别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熟悉的人寥寥无几,在陌生的群体里一下就能建立起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需要时间了解彼此,在磨合中建立起另交往双方都感到舒适的心理和空间距离。

是什么在影响人们彼此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是个体的文化、性格习惯、彼此认同的亲密程度。

每个人在不同的家庭及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接受了不同的与人交往的理念。例如,?是朋友就不分你我?,这个理念几乎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持这种认识的人愿意随时与他人分享物质财富。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理念是?亲兄弟都应明算账?。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就算是至亲也要有边界。分别信奉这两个不同理念的人相处时,前者嫌后者为人太疏远,一点小事都要斤斤计较;而后者责备前者手伸的太长,总越过界限占便宜没够。

在性格上,有的人喜欢热闹,跟谁都能见面熟,乐于和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有人好静,愿意独处,再要好的朋友也不是朝朝暮暮形影不离。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前者总想向对方靠近一步,而后者则会退后一步拉开距离。这一进一退都会给两个人带来不适的感受,一个会觉得对方在有意疏远自己,另一个感觉对方过于热情,步步紧逼对自己构成了压迫。

除了上述两个个性特点外,社会习惯是朋友相处的距离比陌生人近,好朋友相处的距离比一般朋友近,而情人相处的距离是最近的。如果面对一位陌生人却以好朋友的距离靠近,对方会不知所措,或起疑心而逃避;而对好朋友保持过远的距离,难免会给对方造成拒人千里之外感觉,也很难让朋友继续保持交往关系。

由此看来,交朋友需要知己知彼,在不同之间找到相互可以默契的距离。

论文作者 王志英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唐都学刊,论文单位 西安,点击次数 5977,论文页数 16-17页1996年1996月论文网 http://www.lw23.com/paper_138346681/

提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为邓小平同志的

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英明的。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社会变革 增长 脑力劳动 生产力

要素 现代化

* * *

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已为人们所广知,然而当作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的英明论断。怎样全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下面谈几点

粗浅看法:

第一,从对整个文化变革的作用上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社会制度变革了,生产关系适合了和平力,上层建筑适合了经济基础,这就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如某些重大科技进步,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17世纪和17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18世纪中期以来,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社会后果,使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即进入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期。所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力应用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的社会后果,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是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伟大杠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必然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造成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本世纪以来以电脑、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成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有力武器,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发挥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彻底占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创造出比

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所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高瞻远瞩的。 第二,从对社会财富增长的作用上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诚然,科学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却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一种有力的手段。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消耗,提高产值;二是发展高科技,开发新产业,如信息产业,知识集约型工业等。特别是后者,主要依靠高科学技术和一定数量的信

息,无需大量的资源、能源,却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据统计,本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仅为5%—10%,到五六十年代,其比重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已高达60%—80%,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共取得12万项重大成果,创造经济效益约2800亿元,近几年来实施的?星火计划?表明,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直接产出之比在1比20以上。在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 由科技成果而增值所占比重已达26%以上,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在30%—40%,可见,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光靠劳动力、资金已经远远不够了,在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中更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教来兴国。 第三,从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作用上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脑力劳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人的体力变化并不大,但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成就却象奇迹一般,这主要是依靠智力的发展,依靠文化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一个报告中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小学毕业的能提高43 %,中学毕业的能提高108%,大学毕业的能提高300%。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主要依靠人的知识、智慧和技能。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介绍,劳动者的体力支出与脑力支出的比例,在低机械化程度的条件下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条件下为6:4,在自动化条件下为1:9。正因为这样,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高级科研人员、 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4年的《世界科学报告》中列举的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人口的千分比,足以说明科学技术人才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大,日本为4.7‰,美国为3.8‰,欧共体为1.9‰,前苏联为1‰,中国为0.4‰,印度为0. 1‰,中近东为0.1‰。日本、美国等经济发展快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人才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占的比例明显上升。这也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第四,从生产力要素相互关系上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包括三个实体要素: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要素,而是渗透在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之中的一种特殊要素。科学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物化为劳动资料,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使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发明了各种机器如蒸汽机、发电机、内燃机,还有反应堆等等,使自然力(包括风、水、光、电、磁、核能等)大规模地投入直接的生产过程,构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劳动对象以全新的面貌投入生产过程,例如通过高分子化学的生产工艺,能够提供自然界本来没有的各种新型合成材料作为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中渗透了科学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一旦为劳动者所掌握,生产力的水平必然得到提高。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环境保护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从科学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一个国家走向工业化社会的历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自16世纪以后,一直重视科学,17世纪产生了牛顿力学,

科学巨星辈出,18世纪英国成了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出现第一次产业革命,工业居于世界首领地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美国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跃,从而引起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变成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全面崩溃,但由于坚持教育立国和科技兴国,大力吸收和消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经过短短的20年努力,成为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常常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看来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是一条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如此,社会主义也是如此,所以邓小平强调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全党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我国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就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要依靠科教兴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明显地看出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也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现在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上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现代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高科技的较量,谁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谁就有可能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军事上被动挨打,在政治上成为强权政治的附庸。我们要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对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总之,科学技术在今天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到精神,从军事到国际关系等等,它推动着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把我们引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收稿 1995—10—20;责任编辑 人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