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冷暴力,构筑和谐人际交往

更新时间:2023-10-06 14: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注校园冷暴力,构筑和谐人际交往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佘海霞

摘 要:如今国内外对于校园暴力行为都投放了热情进行策略研究,但是对于相对隐性的校园冷暴力现象却缺乏相应的关注.实际上,校园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象对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提出缓解冷暴力现象的策略,从而对于构筑和谐校园提供帮助.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 表现 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一、 校园冷暴力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如今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使得国内外对于校园暴力行为都投放了热情进行策略研究,但是对于相对隐性的校园冷暴力现象却缺乏相应的关注. 这是一种非显性状态的惩罚性交际和教育行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披着温和的面纱,其不良影响往往被人忽略或者被淡化。

校园冷暴力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增长最迅速的导火索。在对相关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统计信息显示,同比去年,由于校园冷暴力引起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人数猛增了30%(王凤,2008)。这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中是一支很不协调的古怪音符,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受到“冷暴力”影响,不仅让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可能让有些自尊心特别强、没有自己情绪排遣渠道的学生,产生诸如离家出走、严重的甚至会有自杀等过激行为。与此同时, “冷暴力”除了对个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之外,对于整个环境,比如,所在的班级的群体,也常常产生群体性格品质上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那么,什么是“冷暴力”呢?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可以说冷暴力的过多出现与人心的冷漠、情感的淡化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及不断完善自我的情感修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我们的生活被冷暴力所破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来自百度百科)。冷暴力即不进行身体伤害,转换成言语攻击或歧视的一种行为。“校园冷暴力”大多是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间的刻意疏远行为(邵俊英,2010)。 学校的冷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交往过程中,由部分教师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非暴力手段的隐性的惩罚,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作心罚。记得一位叫做李百珍的心理学工作者说,这种“冷暴力”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暴发性人格”,会给社会带来直接影响,例如有的孩子受到这种“冷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RuGe ,2008) 另一方面是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不涉及身体伤害,但是却更直接伤害到心灵的那种歧视或者刻意疏远,冷漠对待。比如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班级很多同学集体排挤一个学生或者长期采用难听的语言讽刺挖苦某一个同学。这种来自同龄人群体的冷暴力使得被排挤的同学丧失最基本的团体认同感,对于自身更加不能够认同,从而产生一系列很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 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象的成因分析

校园冷暴力现象的频频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着发人深省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多维度以及深层次的缘由。

1. 社会经济转型和巨变导致的调适不良

当今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思考模式的变化。虽然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实现了快速迅猛发展,但社会问题却越积越多,而且很多社会矛盾也出现越来越尖锐化的趋势。在这种当前趋势下,现代社会的人必然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惑。一旦处理不好,产生调适不良,潜伏的种种危机就会一触而发。

现代社会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而这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加上某些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所以他们很容易把不良情绪带入日常的师生交往中。由于受到最基本的法律的约束,理性和守法意识提高也导致暴力隐秘化。某些教师往往把自身疏导不良的情绪隐秘地转化为对学生的心罚,漠视学生的尊严。 而现代社会的学生在这个大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影响。来自家庭和学业的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无法进行良好地自我疏导和调适。这种调适不良具体体现在平时交往中的漠然和刻意地对别人进行心理上的伤害,比如,拉帮结伙共同排斥一个同学。这虽然不涉及身体伤害,但其影响却更要恶劣。

2.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的对尊严的漠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百度百科)。

在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教师自身价值理性的迷失和人格不健全导致在与学生相处时交往不良。自身扭曲的价值观和不高的人文素养使得他们对学生无法产生最起码的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及人文的关怀,同时他们自身对于尊严的曲解也使得对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尊重往往视而不见。这也就导致教育活动中屡屡产生冷暴力现象。

多元文化的良莠不齐和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让很多学生接受了不正确的信息的诱导,在充满交错和碰撞的时代中沉沦或者无所适从。人性中最朴素的和最简单的价值观在扭曲的文化面前也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对他人生命尊重感的麻木。这也是学生之间冷暴力频频发生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 缓解校园冷暴力现象的策略研究

体罚和身体伤害已经是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冷暴力和学生交往中的冷暴力现象却逐渐凸显,其更加内显更加隐秘的形式却带给学生带来更明显更严重的心理伤害。正视并想方设法去缓解这一现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角度试论述缓解校园冷暴力现象的策略。

1. 从社会的角度:加强舆论宣传和监控,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整个社会应当发挥其对校园冷暴力的监控和抑制作用。其中包括了大众和媒体机构对于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冷暴力或者是学生之间的冷暴力现象的揭发,报道和监管作用。社会在加强对校园冷暴力现象的舆论宣传方面所起的作用越大,对于揭示校园冷暴力现象不良影响和危害所起的辅助作用也就越大。

当前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呼唤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其中一个核心是人文精神的

培养。社会需要保持教育原本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防止教育的异化和失衡,这样才能关注人文精神内核的培养,才能让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学习者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防止冷暴力。与此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之间有了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学生之间才会互相关怀互相尊重,才能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从而保护别人的尊严,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蔚然成风的学生之间的冷暴力现象。。

2.从学校的角度:加大对师生的心理辅导力度,缓解各方面压力

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因此出现偏差。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对学生缺乏爱心,甚至用消极的态度从事教育事业。这种情况一旦普遍存在,将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李峰,2005)。

因而学校应该更加注意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做好教师不良情绪的疏导。也就是说,学校首先要研究教师心理方面的需要,满足他们在专业发展和成长方面的需要,创造出有利教师发展的心理和外部机制。另外学校也应该注意改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缓解加诸在教师身上的沉重的升学压力。

学校也应该注重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能让他们也拥有健康的心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及时疏导学生在学业和交往中的焦虑和挫折感。及时发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学生之间的冷暴力现象更深层次的不良影响。

3.从个人角度:注重心理调适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增强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中以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增强自身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要增强对于各种挫折,压力和负面消极情绪体验的正确认知。其次,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良好的情绪调节方式。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通常的体现方式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从不同角度来培养自己的交往规范和交往技巧,对于不良的交往方式要及时矫正。交往能力的建立能很大程度地促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邵俊英. 远离 “校园冷暴力”[J]. 2010 http://www.14edu.com/yishu/0525415232010.html

[2]王凤. “校园冷暴力”——青少年心理疾病增长最迅速的导火索[J]. 2008 http://www.lc365.net/html/society/12016.htm [3] RuGe 冷暴力:悄然蔓延的现代社会疑难症[J] 20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ab22501009t9x.html

[4] 李峰 现代社会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5年14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y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