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课后练习答案-最新最全内部资料自己整理

更新时间:2024-01-31 16: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阶级基础、理论来源)

经济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 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世界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2、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意识能否反映物质的问题。

物质的定义、特点、存在方式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特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意识的起源、结构(知、情、意,理性和非理性)、本质

意识的起源:意识从其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结构:根据意识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或社会个体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个体意识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结果,即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情”即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的体验;“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坚韧不屈等的精神状态。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总体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形式。所谓理性部分,是指客观事物在个人头脑中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的概念、推理、判断为基本形式的反映。所谓非理性部分,是指客观事物以潜意识、直觉、情感、意志、信仰、本能、欲望、灵感等等形式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本质:意识是人脑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的各种状态、属性、表现和关系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东西。意识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发挥能动性也不能脱离物质,因此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首先,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是无限多样化的。其次,物质世界又是不同形态

的物质统一体。再次,物质世界还包括着许多不同的领域。)实践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原理)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身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斗争性关系及其应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应用: 1.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的特征

辩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特征: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周期和下一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第二章

认识本质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立场、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因素(认识结构,非理性因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及应用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级,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胫骨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特点。它是以直接生动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征,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及应用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整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辩证统一):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及时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的。

应用:绝对行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价值及其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观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关系范畴。使之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点:1.价值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即坚持崇尚理性,有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是可以符合人民利益和发展的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构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理解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个人作用及评价

个人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

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评价: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起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得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货币形成的四个阶段五种职能

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分及依据

不变资产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一部分资本是一个可变的量,故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二者划分的依据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实际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产生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际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及资本在其中的职能

1.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2.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3.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第五章

垄断与竞争

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竞争: 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存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 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 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 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用、形式

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息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时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表现(是多样性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动因:科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第六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共产主义的建立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国王向自由国王的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x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