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27 09: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课题组

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的报告,10下旬至11月上旬,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牵头组织开展调研。本次调研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先后视察了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和香港汇丰银行重庆分行、重庆前沿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业,听取市外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外侨办、市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市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汇报,与渝中区、九龙坡区人大和政府及其部门座谈,听取对外经贸集团、长安福特、力帆集团、粮食集团、博赛矿业等企业关于“引进来、走出去”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314”总体部署,

围绕加快把重庆市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目标,认真贯彻市委决定和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紧密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善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以开放促跨越,把我市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11年我市利用外资有望达到100亿美元,进出口有望实现300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连续两年达50亿美元,服务外包将突破5亿美元,世界500强落户数将超过200家。总的来说,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创新,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一是创新内陆型加工贸易模式。沿海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受物流成本制约严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市抢抓全球产业转移加快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本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垂直整合产业链全流程。通过零部件本地造,使整机与零部件生产在重庆实现一体化、生产环节“零距离”,大力发展“就地配套、内外兼销、快捷运输”为主的内陆型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四个80% ,即“零部件80%本地化、产成品80%外销出口、物流组织80%航空运输、电子产品占比80%”。实践证明,这种“一头在外、多头在内”的垂直整合纵向一体模式,极大地降低了

零部件全球采购物流成本,促进了内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也彻底颠覆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世界水平分工传统模式。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在加强传统招商引资的同时,特别注重龙头和产业链引资模式。2009年以来,重庆瞄准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思科、惠普、宏碁,华硕四大笔记本电脑全球品牌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和硕、仁宝、伟创等六大代工商,以及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业,“4+6+300”的笔记本电脑集群正在重庆崛起。2011年笔记本电脑产出将超过3000万台,实现进出口100亿美元以上。最终形成了“整机+配套”、“制造+研发”、“生产+结算”一条龙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产生了巨大辐射带动效应。预计到2015年,实现年产笔记本电脑上亿台,销售值过万亿,实现进出口1000亿美元以上。届时,重庆造笔记本电脑将占全球的1/3,重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将有力地扭转我市工业领域单一产业比重过大的局面,助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三是突出以结算为特色的金融创新。努力挖掘电子商务业务及“云”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积极争取全球信息、“云计算”份额,全力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产业中心和国内最大的数据处理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和跨境

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事前便利,事后监管”的外汇管理制度创新,促成惠普结算中心(年结算额约2000亿美元)顺利落户重庆,开创了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新模式。目前新加坡上市公司海皇集团属下的美皇集团(APL)全球服务中心(含结算)已经由新加坡迁至重庆,宏碁、广达、英业达等企业也将把结算业务迁移到重庆。首创国际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认证体系,吸引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美国贝宝 (PayPal)公司落户重庆,项目有望能在2015年实现300亿美元产值;贝宝落户后,有业务关联的国内外30多家电子商务结算服务提供商也纷纷落户重庆。今年2月份,全球第二大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落户重庆,力争在5年内带动重庆相关业务规模超300亿美元。结算中心的建设,使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为重庆市实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大通道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扩大视野,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

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着眼国内市场需求,我市积极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2010年全市协议对外投资50亿美元,投资总额9.7亿美元,增长426.7%;2011年还计划对外投资50亿美元。具有代表性

的有:重庆粮食集团投资巴西建设300万亩优质大豆基地,预计可逐渐形成自产自销200万吨、收购贸易200万吨、储运100万吨的规模;重钢集团和外经贸集团联合收购澳大利亚铁矿项目,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3年起每年可开采1500—2000万吨铁矿石回来,铁矿石价格比市场价格要低60%;重庆机电集团收购英国精密技术集团获得机床及螺杆加工的3个百年品牌和5项先进技术项目,促进重庆机床技术迈上新台阶;重庆博赛矿业集团收购加纳2.5亿吨优质冶金级铝土矿项目,扩大了我国企业在国际高铝熟料市场份额,取得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四联集团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和法国汤姆逊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分别为我市抢占世界LED产业链高端迎得先机、为我国在解码核、解码算法等多项技术上一步实现国际领先;轻纺集团成功收购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的德国萨固密集团,一举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力帆集团以委托设计形式与英国里卡多合作开发1.2L直喷增压汽油机技术,有力地提升了我市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外贸出口,2010年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出口3.52亿美元,主要为成套设备、工程机械、五金机具、建筑材料等。通过海外投资引入资源,提升技术,转移产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既符合外汇储备平衡的要求,也满足生产链运行的需

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价为“全国各省市走出去项目最多的区域”,国家商务部评价为“超越常规发展,在全国树立了典范”。

(三)提档升级,平台、口岸建设力度大

积极构建“1+2+4+43”开放平台体系,全力促进开发区建设。2010年5月两江新区批复成立以来,按照国务院赋予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开发建设和开放创新,实现了大开发大开放建设的良好开局。2010年,新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0.64亿美元,占全市的32.7%;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5个,实际利用外交金额达15.9亿美元。今年1-9月,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5.06亿美元,同比增长60.4%,占全市24.5%,实际利用外资16.72亿美元,同比增长60.4%,占全市的39.5%。在两江新区龙头带动的同时,西永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封关运行,高新区和经开区加快发展,万州工业园、长寿化工园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平台建设实现提档升级。此外,各区县(自治县)以各类园区为重要开放平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市41个特色工业园区,截止2010年底,建成标准厂房7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0户,2010年销售产值突破6000亿元。

结合建设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和我市“一江两翼三洋”战略,加快口岸高地建设,积极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2011年重庆航空口岸机场旅客总量预计2000万人次、货运总量20万吨,其中国际旅客50万人次、航空国际货运量4.5万吨;江北国际机场进入全国十大千万级、世界百强机场行列,现有基地航空公司4家,24条国际(地区)定期航线(含客货),每周93个国际(地区)航班,国际通航城市20个,在西部率先拥有口岸签证、台胞签注及台胞证换补发功能,开通渝台直航、全货机航班。民航总局准备再投资250亿,建50万平方米航站楼,在现有两条跑道基础上再增加两条跑道,江北机场将成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达到每年6000多万人次、250万吨航空货运量以上运力。铁路口岸开展国际联运集装箱、整车到发业务,年通过能力48万标箱,现设有海关、检疫等口岸查验监管机构和查验监管配套设施;“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6月开通,重庆至欧洲货物运输只需13天,重庆成为国家间海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城市。依托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及保税港区功能平台,进一步提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效率,畅通东向经上海至太平洋出海大通道,2011年水运口岸国际物流量630万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36万标箱。

(四)内外并重,不断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针对我市作为内陆地区的特点,在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积极对国内其他省区市开放,加强国内经济合作,利用内资实现爆发式增长。一是打造“重庆+沿海”战略合作平台促进产业承接。先后成功举办重庆·广东周、重庆·佛山周、重庆·宁波周、重庆·山东周、重庆·温州周等“重庆+沿海发达地区”大型经贸合作活动,促进签约项目611个、总投资2033亿元,引进了深圳天安数码城、格力电器等大项目。渝粤两省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经贸、教育、旅游等方面合作。渝鲁两省市政府及工业、科技、国资等部门签署“1+7”战略合作协议,合川、巴南、綦江、忠县等8区县分别与山东12市(县)建立起长期友好战略合作关系,山东省14个地级市“一对一”帮扶我市14个贫困县。二是构建“重庆+周边”战略合作平台促进优势互补。纵深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联手川陕启动“西三角”经济区战略。渝黔签署“1+5”全面合作战略协议,渝企将在“十二五”期间在贵州投资计划近1000亿元。加强与广西、湖北合作。2008-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累计可达8950亿元,年均增长74.6%,引资规模每年跃上一个千亿新台阶,预计2011年将超过4000亿元。

(五)以人为本,全面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

在开放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环境先行的观念,切实按照市委决定要求,大力开展“五个重庆”建设,城市品质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加快完善,我市开放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五个重庆”建设,2008年至今已累计投入超过8500亿元。宜居重庆建设,2008年7月以来,主城改造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至23.45%,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至71.9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4%,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1天。畅通重庆建设,2010年共建成主城快速干道116公里,轨道交通1号、3号线相继开通,6号线加紧建设,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共完成高速公路1865公里,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森林重庆建设,累计完成森林工程建设近1300万亩,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7%。平安重庆建设,“打黑除恶”产生全国性积极影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稳步推进,交巡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率先在全国建立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2010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综合考核全国第二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第一名,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89%。健康重庆建设,积极开展了全民体育活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传染病防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保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市民体质抽检合格率87.6%。

调研组认为,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突出,重庆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在扩大开放中齐头并进加快发展,同时在开放工作中探索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丰富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路径,对有效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一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10年重庆进出口124.3亿美元,与自己比进步巨大,但仅占全国2.97万亿的0.4%,仅是北京3045亿的4%、天津820亿的15.1%、上海3689亿的3.4%、广东7847亿的1.6%、江苏4658亿的2.7%。可以看出,我市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主要的差距仍然在开放方面,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发展不平衡,协调性有待加强。“一小时经济圈”外贸进出口占全市的95%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到近90%,内资也占到近80%,而“两翼”欠发达地区,受各种条件制约,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十分薄弱,至今尚有8个县没有外资。少部分园区在招商引资中不顾市场容量、重复建设、

浪费能源和资源上新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区县为引进大项目,违规提供优惠政策,客观上影响了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三是要素保障亟待加强。由于国家紧缩银行信贷,园区和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高端人才仍然较为缺乏,IT产业快速扩张对劳动力组织也带来一定压力。电煤供应吃紧,电力供应形势较为严峻;随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减产(今年减少9亿立方)和民用气量大幅增长,天然气缺口较大,产业发展用气形势严峻。此外,区县工业招商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走出去”支撑保障体系需要完善。政府的支持政策和服务措施亟需系统化、规范化,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审批效率有待提高。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不足,金融服务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还不适应企业“走出去”业务的新需求。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贸、金融、法律、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企业获得海外投资信息渠道不多。

三、进一步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认识,坚定信心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深刻认识到,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必须坚持不懈,构建起长效促进机制。在当前主权债务危机重重、全球通胀形势严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歧严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要加快实现“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市委关于缩差共富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努力保持当前对外开放的良好势头,有效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增多等不利影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符合我市特点的开放途径和开放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产业开放和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开放并举,加快两江新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和“一江两翼三洋”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优化开放布局和开放环境,又好又快地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

(二)强化区县开放“主战场”作用

各区县(自治县)要在总结三年扩大开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放思路,提高外引内联合作水平,努力夯实全市开放基础。加快主城九区开放升级转型,支持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楼宇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

引进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提升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带动作用,开展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一圈两翼”地区扩大开放,坚持以开放带动共同致富,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按照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与东部地区及“一圈”建立市级园区共建机制,鼓励外资投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生态建设、农林水利、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事业等领域,加快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国家相关政策的移民生态工业园。市级部门要加强对区县开放开发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协调有序的开放氛围,进一步明确各区县产业功能定位,有效促进各园区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三)全面加强要素保障工作

切实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营商成本,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形成和约束机制。加大对金融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加快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部市共建与合作,打造金融创新环境,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金融离岸结算中心,继续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业,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我市能源由基本自给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形势变化,市内资源高效开发和区域能源战略合作并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能源输入网络,尽快实施成品油、煤

炭、天然气储备,建立鼓励类项目土地、水电气、物流等保障机制。完善工作机制,改善人才环境,加快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投资、贸易、外包、研发等开放领域人才;对接产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建设市级和区域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重庆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加紧完善“走出去”政策体系

坚持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并举、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承包工程相结合的方针,通过设立对外投资专项资金、贴息、补助和税收减免等措施,进一步推动重庆企业建立广泛的全球投资合作关系。鼓励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融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开发境外资源和企业并购。加快建设境外投资滚动项目库,建立境外投资信息发布机制,指导企业评估论证投资项目可行性;指导企业用好用活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工具,建立境外投资合作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防范、应急反应机制。加强“走出去”企业人才培训,围绕境外投资项目培养一批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国际投融资渠道、国际经贸法律、境外投资企业管理的专业管理团队。积极向有关部委反映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法律不健全和审批程序复杂等突出问题,加快完善外汇管理、人员签证等政策,促进海外

投资促进法尽快制定,合理下放有关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尽可能减少对外投资限制。

(执笔人:黄源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w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