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

更新时间:2023-10-16 17: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原始艺术奇葩

——

马家窑文化彩陶

每当人们谈起中国原始文化、原始艺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黄河上游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它那亮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都让人为之赞叹,都能引起人们很多的遐想,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推向了巅峰,马家窑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珠,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一支古文化遗存,从距今约5000多年开始到距今4000多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很强的独立性,其分布遍及省内的许多地区,尤以兰州地区最为集中。在兰州市辖的三县五区内,该文化的遗存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墓葬已达千余处之多。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兰州地区成为了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各文化类型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彩陶器形与纹饰上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

马家窑类型就其时间而言应为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该类型在兰州附近的黄河、大通河、庄浪河沿岸有较多的分布。在兰州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曹家嘴和王保保城遗址。二十世纪80年代,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在市内各区及榆中、永登等地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遗址。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从出土器物及所采集的标本看,多以橙黄色细泥为底色,器表一般打磨很光滑,图案彩绘普遍采用单一的黑彩,装饰纹样以鸟纹、勾叶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带状网纹、漩涡纹及旋纹较为多见。构图方式多采用二方连续图案,结构巧妙,具有旋动的特点,或往来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旋动格式丰富多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图案彩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多层次及对称装饰开始出现在器物上。内彩极为发达,繁花似锦,引人注目。至晚期白彩出现,并作为点缀出现在器物上,但不是很普遍。器形制作很规整,以盆、钵、壶、瓶较多见,晚期出现豆与单耳瓶等器形 。 在马家窑型彩陶纹饰中,涡旋纹给人印象最深,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四扳陶罐是极有代表性的杰作。罐的肩部描绘的那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千回百转,一往无前的涡旋纹,使人深刻感到,彩陶的作者似乎更多地从波涛湍急的上游黄河汲取灵感。从出土数量可观的马家窑涡旋纹彩陶中洋溢出来的,不正是人们崇拜这条孕育了中国文化的母亲河的伟大神圣的力量所及发的热情吗?那严谨精细的描绘态度,不正是对大河崇拜的虔诚表现吗?肩的上部接近口沿部分是一圈不完整的涡旋纹,而肩的下部是一圈起伏不大的水波纹,三段图案底部均以直线收拢,层次分明,节奏感极强,好像一个巨浪由冲击波到高潮,又有高潮回到平静的完整过程的缩写。生活在大河两旁的中国先民,他们世代得到大河得抚育,又从昼夜不息的奔流中获得节奏,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形象,内心充满了炙热的爱,因此特别富有魅力。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中国人的祖先在大河两岸的活动情

况。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文采陶盆”直接提供了这种例证。他的盆内壁绘原始人手拉手跳舞的情景,共分三组,每组五个人,气氛非常欢快热烈。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装饰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里展现的舞蹈动作尽管非常简略,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炙热的感情。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的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原始人劳动之余的游戏舞蹈,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进入中期阶段的文化类型。其分布不仅在省内非常广泛,而且在兰州地区遗留的遗址、墓葬也非常丰富,以兰州市内各区及榆中、永登最为集中。上世纪70年代对市区内的青冈岔和花寨子等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从而使我们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半山类型的彩陶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彩绘技法更加多样化,对称、等分、间隔等技法在器物上普遍运用,色彩亮丽、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器物造型饱满、图案配置合理、构图设计严谨规整,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够观赏到完整而华丽的画面。半山类型彩陶以器形与纹饰的完美结合,将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物较马家窑类型更加丰富,彩陶纹样流行鱼,鹿,蛙等动物及人面图案,这是饶有艺术趣味引人入胜的独特创造。在前口盆地等距离地面四只稚态可掬的小鹿似乎在互相追逐嬉戏,生动地表达了原始人类对这种驯良动物的特殊感情。当时的中国人可能已人工豢养野鹿。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盆,鱼蛙纹盆上的图案,则反映了渔业劳动与当时人们生活得密切关系。其中人面鱼纹更是耐人寻味的,就问是本身而论,他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用绘画手段表现人面的作品尽管他稚拙的如儿童画,并且蒙有一层神秘色彩,但作为早起的人物画,这是有重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装饰题材也更加广泛,四方连续图案和锯齿纹已成为彩陶的主要特征,纹样的节奏感很强,“节奏的本质形态是一个特别单位的有规则的重复。”重复中有变化而又有规律可寻,节奏的美感不仅被半坡人发现了,而且被他们熟练地运用于彩陶绘制。红彩比例增大,彩陶图案以黑、红彩相间绘制成为主流,多组合纹饰增多。主题纹饰以锯齿纹、旋纹、葫芦网纹、菱形纹以及变化纹样和神人纹较多见。到晚期,彩陶纹样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中期多见的四方连续涡纹逐渐演变成四大圆圈状花纹,锯齿纹开始渐渐消失。壶、瓮等器的最大径开始上升,越晚显得越上,给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彩陶器的胎体处理开始显得粗糙,装饰图案也滞板粗简,已失去了中期华丽夺目的风采。

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晚期阶段的一个文化类型。在马家窑文化的三个文化类型中,其分布范围最广,出土器物数量最多。马厂类型的遗址、墓葬在兰州地区的分布也非常多,市属的八个县区几乎都有遗迹存在,但相对而言仍以榆中、永登和红古最为集中。虽然分布范围扩大了,遗迹遗物更加丰富了,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时期彩陶文化已开始进入衰退阶段,器形制作更显粗糙,图案装饰也更加简单、抽象,结构变得松散、潦草。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发展、鼎盛和衰退的过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也不例外地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纵观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从开始到衰退,

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图案在绘制时,也能从视觉角度考虑,基本上只限定在器物的肩、腹部和器内壁。通过对一件件彩陶艺术品的欣赏与研究,我们不仅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而且会对他们巧夺天工的设计绘制技巧与不同凡响的审美趣味赞叹不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wf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