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种植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5: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芦 荟 种 植 指 导 书

*有限公司

前 言

芦荟(ALOE)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多肉汁的特点。它本是热带沙漠植物,原产地在非洲、地中海沿岸。现已发现的芦荟有五百多种,加上它们的变种,总数大约超过600种。芦荟千姿百态,有高达20米的,也有不足5厘米的,其中不夜城、千代田锦、帝王锦等品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芦荟品种虽然很多,但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只有库拉索芦荟(Aloe Vera)和木剑芦荟(Aloe Arborescens)等少数几种,库拉索芦荟也称费拉芦荟。

(图)*的库拉索芦荟种植基地

目 录

第一章 芦荟栽培的生理学基础和生态习性 第一节 芦荟栽培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芦荟的生态习性 第二章 芦荟栽培的土壤与肥料 第一节 芦荟栽培的土壤 第二节 芦荟栽培的营养与肥料

第三章 芦荟的繁殖、栽培、育种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芦荟繁殖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芦荟栽培管理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芦荟病虫害及其防止 第四章 芦荟鲜叶采收及储运

第一章 芦荟栽培的生理学基础和生态习性

---最严酷环境,孕肓出最强大的生命力。

芦荟由于原产地非洲干燥沙漠地区和历史年代的变迁,使几种主要药用芦荟形成了既具有多肉(或多浆)植物类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特性。因此,了解和掌握芦荟的生理学基础与习性,有利于栽培芦荟,提高芦荟的产量和品质。

第一节 芦荟栽培的生理学基础

一、芦荟的生长发育

芦荟的产量和质量的形成是通过芦荟植株有机体的发育来实现的。它的发育是十分复杂的生命现象,是通过芦荟内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其中,遗传物质是发育的基础,它规定着生理代谢反应的模式和时空顺序,通过细胞内部和外部的因子对芦荟植株个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细胞内在因子与细胞外部因子的调节,以供应芦荟植株营养所需的物质与能量,激发和诱导芦荟生长发育的进程。这些内部和外部因子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细微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往往由于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芦荟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总之,芦荟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归纳为分生与分化,通过细胞分生和增大,植物体由小而大,从幼苗成长成植株。这种体积和重量在量上不可逆的增长,是生长。而细胞的分化导致植物体的构造和机能由简单向复杂转化,形成根、茎、叶等营养体,并由营养体向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转变,这种在质上的转变过程是发育。在芦荟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分生和分化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 1 -

但二者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对芦荟生长发育的研究,在芦荟栽培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以收获芦荟全叶,其营养体生长发育是否完好,对提高芦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 (一)芦荟的生命周期

芦荟为多年生植物,二年左右的成株,每年形成一个营养生殖周期,没有休眠期。 (二)芦荟个体生长

芦荟几乎不能自花授粉结实,芦荟开花后不结实的原因将在第二节中详细论述。若用种子繁殖,需借助人工措施。芦荟繁殖是以营养体繁殖,他们的个体发育不是重新开始,而是母体发育的继续。芦荟地下茎产生分蘖或茎上萌生分芽而形成许多新植株,进行分蘖或分芽繁殖后代。

二、芦荟的生长周期

在栽培上掌握芦荟植株生长周期性表现的规律,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栽培技术措施与方法。

芦荟在一年中寒来署往的气候季节的变化节律作用下形成了年生长周期,在各地生长的芦荟有快慢或迟早,并且都有其自身的年龄周期节侓。但是,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初期生长或积累缓慢,以后随着芦荟植株生长进程逐渐加快,达到最高值,然后生长或积累速度又逐渐减慢。在一年中春、夏、秋季生长快,冬季生长慢。但是,这种“快、慢”生长或积累的变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芦荟除有适应气候季节变化的年生长周期外,还有与昼夜变化相

- 2 -

适应的日生长周期。芦荟生长的因子,主要有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其中,生产速率和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一定温度的昼夜节奏中,昼夜温差(在15-35℃范围内)越大,芦荟的产量则越高,质量越好。产量和质量又受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影响。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与气候的变化,形成了芦荟的栽培周期,也是长期栽培与选择的结果。栽培芦荟与野生芦荟之间的生育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适应能力也不同。引种地区与原产地的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都会造成栽培周期的变化,芦荟栽培周期一般有明显的地区性。因此,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栽培措施加以调节芦荟生长发育与其栽培周期性。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为可以创造适宜于芦荟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条件,缩短栽培周期。 三、芦荟对光周期的反应类型

芦荟光周期为短日照类型植物,即在短于日照临界日(12h)条件下开花或促进开花,感受光周期信号的部位是芦荟叶,诱导开花部位是茎尖端的生长点(分生组织)。叶片感受光周期效应后产生开花刺激素(激素性物质),传 输到生长点而诱导花芽分 化。一般植株叶片生理越 成熟,对光周期的效应越 敏感;未成熟的叶和衰老 的叶敏感性均小,叶子在

完全伸展期前后对光周期 (图)已开花的芦荟

- 3 -

的敏感性最强。芦荟生长到两年左右一般可以开花,有的地方如海南只生长一年就可开花。

芦荟开花还受温度、营养物质等因子的影响。当成花前的体内碳水化合物积累多时,便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在氮肥过多、高温和阳光不足,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减少时,则延长开花;C/N比值增长,反而抑制开花。因此,在栽培上可进行水肥调节,改善光照条件等来控制芦荟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四、芦荟营养器官间的生长相关性

芦荟植株体是有机的整体,各部器官的生长都具有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的作用。掌握芦荟器官生长相关性的规律,在栽培上可采用各种技术措施,调控生长发育进程,有利于其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善。 (一)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发苗先发根,管苗先管根”,“根深叶茂”这样的农谚,正说明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内在联系。芦荟植株的根和茎、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利用叶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和土壤中吸收的氮类等矿物质,能够合成多种氨基酸,供应地上部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都在根部合成,这些激素沿着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到地上器官,无疑地对地上器官细胞的生长、形态建成发生重要作用。但是,根系不能合成生长素等微量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这些物质必须从茎中取得。芦荟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只有在根系供给足够水分、矿物质营养,才能使茎、叶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生长良好。同样,根系的形成和生长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也必须由地上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

- 4 -

用制造和转化后输送供应。所以,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所要求的外界条件不同,二者之间的生长也会相互抑制。芦荟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或者因栽培措施的改变,或者由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都会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发生变动。

芦荟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主要受土壤质地、矿物质、养分、盐分、水分以及光照时间与强度、温度、氧气等因素影响。因此,在栽培中,首先就是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再者根据芦荟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与不同的栽培技术条件下,调控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关系,除从水、肥、光等外界因素着手外,还可以应用整形、采叶、中耕松土等各种措施,调节光合面积,促进根部发育与地上部分生长。在芦荟中,不同种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主茎与分蘖、侧芽的相关

高等植物各生长区的生长是互相联系、主次依从、先后有别地进行着,可相互作用又可互相克制,芦荟也是如此。芦荟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芦荟主茎的顶端生长快速时,分蘖或侧芽往往生长很缓慢或潜伏不萌动,是由于顶芽最幼嫩和代谢最旺盛,能合成较多的生长素,输送到侧芽或分蘖,而侧芽或分蘖对生长素敏感,当积累的生长素浓度超过10-8mol时,就可抑制侧芽或分蘖的萌发。但是,在芦荟栽培中,在不影响其顶端优势的条件下,采用相当的技术措施,合理分配体内养分,促进分蘖或侧芽萌发生长,就能提高无性繁殖的速度。

- 5 -

五、芦荟栽培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风等因子,它对芦荟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各因子之间存在着促进和制约的相互关系。其中,某一因子的变化就会影响其他因子,如光照的强弱不仅影响光照强度,而且影响温度。当发现芦荟在一个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其他因子对芦荟的影响。所以,要使芦荟生长发育良好,就应有最佳的环境条件。但地域不同,环境条件各异,对芦荟生长发育并不都是适宜的。因此,在芦荟栽培中,必须摸清芦荟所受的各个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以便利用和控制它们,促进芦荟的生长发育,提高芦荟的产量和品质。 (一)光

芦荟属于阳生植物,如同仙人掌科、龙舌兰属、十二卷属、沙鱼掌属、石蒜科、大戟科等一样,具有特殊的光合作用机制,被称作景天酸代谢(CAM途径)。它们往往白天气孔关闭,夜间气孔张开,而在黑暗中能迅速地固定CO2,形成有机酸,主要形成苹果酸而且大量积累,在苹果酸增加的同时,淀粉含量减少,在夜间积累的苹果酸在白昼脱羧,释放出的CO2经RuDP-羧化酶作用再被固定,进入光合炭循环,最后形成淀粉。淀粉在夜间分解,最后又生成CO2受体-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通过磷酸戊糖循环形成5-P-核酮糖,使叶肉具有较高粘液,形成的芦荟具有很好的保水力和耐热性。芦荟的这一代谢途径是长期生长在在沙漠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在外界环境条件中,水分、二氧化碳、矿物质营养、光照强度及温度等对光合强度的

- 6 -

影响甚为错综复杂。因此,要控制环境条件,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芦荟群体的的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以提高芦荟在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如光照强度可以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供给植物体充足的呼吸基质,加强其呼吸作用,同时光使植物体升高,提高了植物体的新陈代谢水平,这样,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但是,如栽培过密,光照不足,湿度较大则引起芦荟的节间异常伸长而脆弱,叶片狭窄细长,干纤维含量少,茎叶内机械组织分化不完全,容易倒伏。可见,光与芦荟的正常形态形成有关,而且有抑制芦荟植株异常伸长的作用。生长在光照充足条件下的芦荟,比生长在荫蔽环境下要显得矮壮充实,结构紧凑。

光照强弱还影响芦荟的抗性。在晴朗的秋季光照下,光照强度大,有利于越冬物质营养的积累而提高抗寒性;反之,在冬季雨雪天,光照不足,将导致芦荟抗寒性降低,不利于芦荟越冬。 (二)温度

芦荟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18~35℃,最高温度35~45℃,最低温度5℃时基本上停止生长,低于零度受害。芦荟正常生长发育常要求温度有昼夜周期变化,大约在8~35℃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生长速度就增加1倍,当温度超过40℃,生长速度便迅速下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大大降低养分的吸收量。在适宜于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夜温常低于日温,这对生长是利的,特别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温度对于芦荟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态环境中,光周期和温度周期是结合在一起的,芦荟的许

- 7 -

多生理过程受这两个变量的联合作用所控制。如果温度过高,而大气湿度和土壤温度均低,则造成植株体内水分不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使芦荟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遭受旱害。因此,在夏季要加强芦荟对炎热高温的抗御作用,在秋、冬季提高芦荟对抗寒能力的锻炼。

(三)水分

在几种栽培芦荟品种中,库拉索芦荟的须根系发达,属于浅根系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水分含量高达90%以上。水是芦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是原生质的组成成分,植物体内的一切新陈代谢都必须以水为介质。芦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被根系吸收,然后输送到植株体所需的各部分;叶片需吸收大量的水分才能保证叶片蒸腾的需要,以降低并稳定植株体温,使芦荟在强烈的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灼伤。芦荟叶片气孔少,角质层厚而发达,蒸腾强度低,原生质黏性大,含束缚水多,能耐较高的温度,具有较强的抗旱或耐旱的能力,能适应气候干燥的环境,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常发生变化,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芦荟在生长发育期间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这主要是由于芦荟的蒸腾作用消耗的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80%。芦荟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其需水量也不一样。水分还受阳光、温度、土壤化学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芦荟合理灌溉要根据芦荟品种、株形、生育期、气候条件和土壤含水量等情况而定。但是,要特别注意排涝和避免涝害。 (四)空气

- 8 -

1.空气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必要条件,因此,通气状态直接影响到吸收养分的强弱。只有在氧气供应情况下,芦荟才能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旺盛,就可供给养分吸收时所需要的能量,同时呼吸的中间产物有利于物质合成,使蛋白质、有机酸等合成过程加强,这些过程都能促进养分的吸收。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芦荟的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植株灰分中钙、钾、磷含量也较多,糖和氮的总含量也较高。但是,不良的土壤结构,不适应的耕作和灌溉都会使土壤通气条件恶化。

芦荟栽培中,采取改良土壤,改进排灌管理,加强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加强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有利于芦荟的吸收:另一方面供给根部充足氧气,加强根系代谢活动,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在板结、排水不良或积水的土壤中,由于通气不良,根系吸收活动受到很大影响,常表现出生长不良,甚至呈现出营养缺乏症状。

2.CO2由于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始物质,一般光合作用最适宜CO2供给量要比大气中CO2含量水平高3~5倍,在光照强度接近光饱和值时,大气中的CO2浓度常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在生产中,常采取人工补给CO2的措施,即施CO2肥,提高芦荟光合生产率。

第二节 芦荟的生态习性

芦荟原产于热带,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芦荟的生物习性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工培育的品种,其生长习性与原产地的芦荟种类差

- 9 -

异较大。但是,芦荟对生态环境的习性仍然具有:

1.芦荟喜温暖、耐高温、怕寒冷。芦荟在温度高于8℃时才能正常生长;当温度超过40℃,芦荟生长速率下降;当温度降至5℃时,芦荟停止生长;在0℃时,即遭受寒害;在-1℃时,植株开始受冻。但有覆盖的条件下,能忍受-3℃的短暂霜冻。

2.芦荟喜光、耐旱、不耐荫、忌积水。芦荟要求阳光充足,如果过荫,芦荟生长不良,叶片狭长、叶薄,叶片直立性较差,叶片发软,叶片组织不充实,内含物较少,如长江流域的冬春绵绵阴雨、东北地区冬季的严寒雪天,都会造成芦荟生长不良,甚至受害的现象。如果夏季阳光过于暴晒,则导致芦荟处于半休眠或停止生长。芦荟忌潮湿的环境,更怕积水,积水时间过长,导致烂根烂叶。芦荟植株连根挖出放在阳光下或阴干的地方几个月,甚至1~2年,仍不干枯死亡。 3.芦荟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的土壤和干燥的环境。在沙漠地,滨海地或岩石缝隙中,在干旱、贫瘠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长,但叶瘦、色黄或灰色。

4.芦荟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土,生长快,叶片肥厚浓绿。芦荟忌重黏性土,在黏性板结土质上生长,根系不发达,生长不良。

第二章 芦荟栽培的土壤与肥料

在栽培芦荟中,选择什么土壤,如何整地,如何使用肥料以及相应的栽培基质,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芦荟栽培成功与

- 10 -

否的关键。

第一节 芦荟栽培的土壤

影响芦荟生长的土壤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及土壤微生物等。 一、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不同,土壤所表现的肥力性状、耕作性能和生产性能也不同,对芦荟生长的影响也很大。芦荟要求土质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性土壤,因为砂壤土所含土粒的粗细比例适度,砂黏合宜,其性状界于砂性、黏性土壤之间,兼有二者的优点,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透性、保蓄形好,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分解性,土性温暖,耕性良好。土壤过砂或过黏、过酸,对芦荟生长发育都不利。 二、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用很大,它不仅是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对于土壤一系列性质和生产性状的好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表现于:

1.芦荟养料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含有芦荟所需的一切养分。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矿质化作用,释放植物营养元素,供给芦荟和微生物生活的需要。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取得生物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产生CO2供应芦荟的碳素营养。

2.有利于芦荟生长。低浓度可溶性的胡敏酸在芦荟生长的前期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后期能促进养分的吸收。可溶性胡敏酸进入芦荟体内后,能促进芦荟的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透性,增加养分的吸收。

- 11 -

而高浓度的胡敏酸则抑制芦荟根系发育。

3.提供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一是未分解的有机物能使土壤疏松,大大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保水性;二是腐殖质是亲水胶体,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其吸水率为400%~600%。腐殖质又是一种胶体物质,多种功能团,如羟基上的H,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使这些阳离子不致流失,所以腐殖质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肥力。

4.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由于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能减低黏土的黏性,增加砂土的黏性,从而改善黏土的通透性和黏性,以及砂土的松散性;腐殖质可使土壤变黑,吸热能力加大,土温提高,还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反应。

5.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微生物营养和能量的主要来源,能使土壤有良好的结构,较高的肥力;能使土壤疏松、透气、肥沃,即水、肥、气得到充分利用,创造芦荟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条件,从而达到芦荟在栽培中产量高,质量好。 三、土壤养分

芦荟所需的营养元素除C、H、O来自大气和水中外,其他元素几乎来自土壤,其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1)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可以释放出除氮以外的所有营养元素;(2)土壤固氮菌对大气中氮的固定;(3)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4)降雨增加土壤中的养分;(5)向土壤中施肥,而这项措施是调节土壤供肥能力的主要手段。

芦荟对土壤溶液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是有选择性的,是积极

- 12 -

主动的过程;吸收利用养分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中,对养分要求有不同的特点;芦荟吸收养分的特性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耕作措施等,尤其受土壤条件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因为芦荟所需的养分基本上由土壤供给,所以,在研究芦荟的营养特点时,必须研究芦荟的土壤营养。 四、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在土壤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所进行的许多物质转化过程,如土壤中矿物质养分的溶解和转化,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都离不开土壤水分,水分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这一转化过程,即影响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的热状况,也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

水分是芦荟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植物体总重的99%~99.5%。 土壤中水分并非全部能被芦荟根系吸收利用,它取决于根毛细孔吸力和土壤吸力之间的矛盾,还受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当土壤吸水力为0~5.05*10Pa,水分运动快,植株可以吸收到所需水分。 芦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土壤水分不同,土壤水分还受土壤质地、结构、松紧状况和有机质含量等条件的影响。

五、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资源十分丰富,在不同的气候带存在完全不同的地形,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土壤,而各种土壤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因而各地在引种栽培芦荟时,应根据各地区土壤和气候特点选择砂壤

- 13 -

土或改善土壤,以满足芦荟所需适合的土壤环境条件。

在种植芦荟前,要求对当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状况、土壤酸碱性(pH)、盐度(EC值)、氮磷钾含量、腐殖质含量以及对水源的水质(包括PH、EC值、钙、镁离子含量等项指标),进行调查测定。对物理结构性较差的土壤,应加入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增加炉渣、草炭、松叶、麦稻壳、花生皮、秸秆等改良剂。如果土壤肥沃较差,则多施动植物有机肥。 六、土壤消毒

对土壤消毒灭菌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在定植前,对土壤进行全面的灭菌、消毒,以杀灭土壤(或基质)中的虫卵、幼虫、致病毒及致杂草。比较常用的土壤(或基质)灭菌方法有物理灭菌或化学灭菌。 (一)物理灭菌

1.翻耕土地(或拌动基质),在夏季高温暴晒或冬季进行冷冻,这种方法简单经济,但是灭菌效果较差。

2.将土壤或基质用塑料膜盖严,然后通入蒸汽,使内部温度升至80℃以上,保持1~2h。但是这种方法会导致锰从土壤(或基质)中释放出来,达到有害的量,还会使某些肥料成分分解,使土壤中可溶性盐达到有害的程度。 (二)化学灭菌

是将药剂撒在土壤表面(或基质中)拌匀,然后蒙上塑料膜。7天后,打开覆盖塑料膜,通风晾15天左右,方可种植芦荟。常用的土壤(或基质)灭菌药剂有必速灭、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甲基

- 14 -

溴化物。

第二节 芦荟栽培的营养与肥料

一、营养与施肥

植物营养特性是芦荟施肥的理论依据,对土壤进行施肥是芦荟栽培施肥的主要方式,是调节芦荟营养、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重要手段。

据测定,芦荟中碳、氢、氧和氮约占植物干重的95%以上,钙、镁、钾、磷、硫、铁、锰、锌、硼、铜、钼、铅、钠、硅、氯、镍、钴、硒、钒、钡等元素只占1%~%5。芦荟对各种元素的吸收因芦荟本身的遗传特性、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生长环境以及养分种类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芦荟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通气状况、土壤酸碱度、养分存在的状态、光照等。如随光强增加,养分吸收增加,光强度减弱,则养分吸收减少。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细胞的结构和代谢活性化合物的组成部分;其次是维持细胞和组织机能;第三是进行能量的转化作用以及参与酶促反应。

依据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两类,碳、氢、氮、磷、钾、钙、镁、硫为大量元素,铁、硼、锰、铜、锌、钼、氯为微量元素。其中氮、磷、钾为肥料三要素(表1-1)。

- 15 -

表1-1 植物营养的必需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主要来源 必需营养元素 微量元素 需要量大的 来自空气 来自土壤 和水 碳(C),氢(H) 氮(N),磷(P), 锰(Mn),铜(Cu), 锗(Ga),钠(Na),钒(V) 钛(Ti),镍碘(I),硅(Si), 硼(B),铁(Fe) 钾(K),钙(Ca) 氧(0) 镁(Mg),硫(S) 氯(CL) (Al),

在施肥时,应注意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以氮、磷、钾三要素而言,施用氮肥有利于磷的吸收,反过来,施用磷肥也利于氮的吸收、转化和利用。而氮、钾的关系也表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是氮、磷、钾配合施用对芦荟的增产和提高质量的作用才最大。 二、有机肥料

有机化肥种类繁多,来源极其广泛,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有机肥料一般作基肥,也可作追肥。有机肥料不仅能为芦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提供养分,更重要的是土壤改良剂。 (一)动物性有机肥料

这类肥料主要包括人粪尿、家畜、家禽粪尿。这类有机肥料在使

- 16 -

需要量小的 来自土壤 来自土壤 (Ni) 锌(Zn),钼(Mo), 锶(Sr),铅(Pb), 鉻(Gr),铝钡(Ba),银(Ag), 钴(Go)

用前,必须经过堆制高温发酵和药物处理,达到灭虫、灭菌,避免芦荟被“烧伤”,使原肥料中的生物大分子分解成植物易于吸收的简单有机物。还有马蹄类,这类有机肥必须经过泡制发酵(发酵时间为15-20天),用作追肥,肥效很高。

(二)植物性有机肥料

植物性有机肥料的成分和来源多种多样,有的还含有一些肥分以外的物质。植物性有机肥料大至可分为两类:饼肥和绿肥。

1.饼肥主要指各种油料农作物加工后的残渣,如豆饼、菜籽饼、棉籽饼、麻酱等。饼肥作追肥,必须经过腐熟发酵;也能直接用作基肥。

2.绿肥就是将整个或部分植物体直接翻入土中,或堆制腐熟后用作肥料,如苜蓿、紫云英、杂草等。

厩肥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效好,肥效较长,可改善土壤。堆积不到一个月的半腐熟厩肥可作底肥,腐熟的厩肥基本上是速效性肥料,用作追肥。

家禽粪养分含量丰富,N:P:K为5:3:2;家禽粪易腐熟,作底肥和追肥施用。堆肥是一种含有机质丰富和养分齐全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堆肥主要用作基肥。

饼肥是以含氮为主,并含有相当高的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有机物质,肥效高且持久,可作基肥和追肥。作基肥前需粉碎发酵。

第二节 化学肥料

所谓化学肥料,就是指那些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 17 -

的无机化合物或混合物。按照植物对必需营养元素所需要的量,可将化肥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两大类。若按肥料所含元素的种类,可分为单元肥(只含一种营养元素)和多元肥(含二种以上营养元素)。在芦荟栽培生产中,通常施用二元或多元复合肥。但少化学肥料。

表中列出一些常用无机化肥的元素含量及主要性质及施用要点。芦荟对氮、磷、钾养分需求量不一样,使用以磷、钾肥为主,氮:磷:钾的配比大致为5~10:20:20。

建议尽量不用化学肥料。

表1-2 常用化肥的成分、性质及施用要点

生理酸名称 主要养分含量(%) 碱性 氮肥(N) 高温下助燃,不宜与易燃物硝酸铵 33~34.5 中性 易溶 混放,吸湿性强,易结块 不宜与碱性物质混合存放或硫酸铵 氯化铵 碳酸氢铵 尿素 硝酸钙 14~21 23~25 15~17.5 44~46 14~15.5 酸性 酸性 中性 中性 碱性 易溶 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易溶 易溶 性肥料混施 易溶 易溶 碱性土壤中氮易损失 吸湿性强 - 18 -

水溶性 注意事项 不宜在盐碱地施用 30度以上易分解,不宜与碱

磷肥(P2O5) 过磷酸钙 12~20 重过磷酸45~47 钙 钙镁磷肥 磷矿粉 骨粉 12~24 25~35 22~23 酸性 酸性 中性 不溶 难溶 难溶 钾肥(K2O) 氯化钾 硫酸钾 窖灰钾肥 50~60 48~52 8~12 酸性 酸性 酸性 易 溶 易 溶 —— 复合肥 N 13-15 硝酸钾 K2O 44-46 磷酸二氢P2O5 52 钾 磷酸铵 吸湿性强 酸性 N11~13.5 硝酸磷肥 P2O512~14

- 19 -

酸性 酸性 溶 溶 不能与碱性肥料混用 易吸收,不能与碱性肥料混用 不宜与氨态氮肥混存 宜用于酸性土壤基肥 宜用作基肥 易增加土壤中氯的含量 酸性土壤不宜直接施用 不能与氨态氮肥混用 中性 易溶 高温引起爆炸 酸性 易溶 易溶 易溶 酸性

第四章 芦荟的繁殖、栽培、育种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芦荟繁殖技术与方法

几种芦荟品种不能自然授粉结实,因而用种子繁殖困难。繁殖方法主要靠组织培养和分株等无性繁殖,但叶片繁殖生根很困难。 一、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大量快繁芦荟的一种快繁方法。海南、云南等研究单位已研究出了组织培养大量快繁芦荟的技术和方法,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中。 (图)组织培养苗 1、材料准备,外植体取嫩茎尖部分。

第一步,外植体消毒。将嫩茎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再用洗涤剂、漂清,进入接种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分钟,然后在10%的漂白粉溶液中消毒10—15分钟,再用无菌水洗6—7次,即可作为接种材料。 第二步,接种。将接种材料切成0.5—1厘米的小段,在超净台上的火焰控制范围内,将其接种在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上。 2、培养基:MS+BA2+IAB0.1 (见表1-3)

在常规灭菌条件下,经20分钟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 3、培养条件。

温度25度,光照12h的恒温室中培养,经1—2个月,愈伤组织形成芽。

4、试管增殖。将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通过继代培养而大量增殖。培养仍为MS+BA2+IAB0.1,20d为一周期,10倍以上的增殖。 5、生根培养。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厘米以上,便可将其分出转移

- 20 -

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将苗和基部愈伤组织分别剔开,不足2厘米长的小苗可连同愈伤组织仍然转接在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生根培养基配方相同于分生培养基,15—20d可生根。 6、试管苗移栽

移栽基质为草炭:蛭石:珍珠岩比例1:1:1或蛭石:珍珠岩:草炭比例5:3:2,混匀后可做移栽基质。移栽前将基质喷湿,栽后将基质喷湿透,以后根据苗床干湿情况喷施水分,长新根后可移栽定植。移栽苗床小环境须具有防雨、通风、遮阴,温度15—28度,湿度80%--90%的条件。

表1-3 MS培养基

元素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成分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二氢氨 硫酸镁 氯化钙 乙胺四乙酸二钠 硫酸锰 含量(mol/l) 1650 1900 170 370 440 37.25 22.3 元素 微量元素 有机成分 成分 钼酸钠 硫酸铜 氯化钴 甘氨酸 盐酸硫氨酸 盐酸吡哆素 烟酸 含量(mol/l) 0.25 0.025 0.025 2 0.4 0.5 0.5 100 30000 10000 硫酸锌 8.6 肌-肌醇 硫酸亚铁 27.85 蔗糖 硼酸 6.2 琼脂 碘化钾 0.83 注:此培养基酸碱度(ph)为5.8。 二、常用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用芦荟的营养器官来繁殖芦荟新个体的方法,又叫营养繁殖。他是芦荟繁殖的主要手段,采用无性繁殖还可保持母性优良

- 21 -

性状。 1.分株繁殖

有两种方法,其一:在分株繁殖前需将母株从地里挖掘出来,并多带根系,然后将整个株丛用利刀分劈成单株;

其二:是直接从母株四周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而不影响母株。两种方法所分出的分株都带有较多的根系,分株苗质量好,可直接移栽,返苗期短,成叶期快,是用于芦荟繁殖扩大栽培的主要方法。 (图)大芦荟周围的小植株被用来繁殖

2.分蘖分芽繁殖。是在分株过程中,将未形成有根的分蘖和叶腋的分芽进行扦插繁殖的方法。该方法也是芦荟繁殖的一种主要方法,成活率基本上达到100%。

(1)芦荟分蘖分芽形成数量与品种间的差异。由于芦荟地下茎产生分蘖能力强,一年半生左右的芦荟植株,年产生分蘖2—8次,每年产生分蘖3—20个。芦荟形成产生分蘖和分芽受土壤、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很大,分蘖和分芽之间数量差异数十倍。

为了扩大繁殖量,对采收过叶片的较高茎秆植株,在其植株茎上每间隔一段距离,用刀割环和生根剂处理,然后埋植栽培,可以产生分蘖。

(2)芦荟分蘖、分芽时期与扦插。芦荟产生分芽时期主要在春夏秋三季,冬季分蘖、分芽形成产生较少;在华北冬季温室温度、光

- 22 -

照条件较好,分蘖、分芽也能形成产生。因此,扦插时间也集中在春秋两季。春秋季节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扦插后成活率高达100%,生根容易,根系多,冬夏也可进行扦插。

(3)扦插基质。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蛭石珍珠岩、草炭(1:1:1)或河沙等作插基质。

(4)扦插条件。温度15~25度,温度75%~85%为最适宜。但是,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度高温不能超过38度以上,否则苗不适合生根,甚至出现烂苗。秋季需遮荫,光率50%,并且经常喷雾降温。

(5)扦插方法。在分株过程中,将没有根的分蘖和腋处取下的分芽放在阴凉处进行晾放处理,夏季半天到1d,春秋季2~3d,待伤口稍干后扦插,或用生根剂处理,可提高成活率和提早生根时间。

(6)扦插管理。扦插后要喷透水,以后见干见湿。生根后,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起到壮株增根。在苗床上培育2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断却繁殖。为了快速扩大繁殖系数,避免采收芦荟叶片后形成过高“秃秆”的老龄株型,采用断茎和去掉生长点方法。断茎和去掉

(图)断茎的芦荟 (图)去掉生长点方法 生长点就是促使茎基部和侧芽多形成,还将老龄株型芦荟进行繁殖利用,一株芦荟,根据茎秆长短,可利用多次切断繁殖利用。

第二节 芦荟栽培管理技术与方法

一、芦荟栽培技术要领

- 23 -

根据芦荟的生态特点,种植芦荟时应掌握3个技术要领: 1、芦荟喜阳光和温暖,但夏季烈日酷暑时应遮阴忌暴晒:冬季怕寒冷,生长温度不应低于8度,保护其安全越冬。

2、芦荟喜腐熟有机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沙壤土,分布根系的土层应保持一定的墒情。切记土壤黏重,根系长时间处在土壤水饱和状态。

3、芦荟喜欢空气湿度低的小气候环境,宜见干湿。

二、规模化芦荟栽培生产技术

1、选择优良芦荟产品,因地种植,是实现芦荟产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芦荟品种必须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的芦荟品种,同时考虑本地环境条件、产品加工、市场等因素。在众多的芦荟品种中,以库拉索芦荟为主栽品种。

2、选择含腐殖质高的肥沃沙壤中,并建设具有良好的田间排灌水系。芦荟栽培中,各地在引种栽培芦荟时,应根据各地土壤情况和气候环境特点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以满足芦荟生长所需的适宜土壤环境条件。在种植芦荟前要对当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沃的状况、土壤酸碱度、盐度、氮磷钾含量、腐殖质含量以及水源的水质进行检测,对物理性状较差的土壤,加入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增加草炭、松叶、秸秆等改良剂。土壤消毒、施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底肥(鸡粪、猪粪、牛粪、人粪等发酵肥,20天后方可使用)5~10t。如果肥源较少,可采用穴施。

- 24 -

与此同时,建设良好的田间排灌水系,灌水沟浅、排水沟深,主次分明,沟渠相通,水源充足,排灌畅通,遇上大暴雨,要特别注意排涝和避免涝害。

3、搞好芦荟种植田间布局,合理密植,是实现单位面积优质高产的基本条件。在芦荟栽培中,根据芦荟品种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标准,合理密植。在田间,将平整好的地块用机械多次深耕、旋耕(至少三次间隔时间为15天,以达到把杂草根晒死的目的),深度为30—40cm。若PH值在6.0以下,在第二次旋耕时,加入适量的新鲜熟石灰,一般石灰量在50—200kg/亩,使混合后的土壤PH值达到7.0。用机械开行(必要时用人工开行),距离为60cm。栽植采用“定制间隔法”,

采用单行种植方式,定植的株行40cm×80cm,每667平方米2000 株左右。(地不干是不能种的)定植时应注意使根系舒展,覆土压实,做到深不埋没叶,浅不倒伏。

(图)行距为60cm 株距为40cm

4、搞好芦荟田间管理,是获取芦荟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芦荟定植返青后,进入正常栽培管理。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按照芦荟的生物学特性和习性进行科学管理,芦荟的产量和品质(有效成分)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一年中春秋日照时间、强度及温湿度是最适宜的季节生长环境。

(1)在高温炎热强阳光辐射的夏季,遮荫降温,用50%的遮阳网,并增加简易防雨设施;大面积露地栽培则可用稻草等覆盖芦荟黑斑病、软腐病的发生和流行。

- 25 -

(2)在寒冷、光照时间短、关照强度低的冬季,最低温度达不到8度,采用保温增温措施,同时补充关照时间和强度。在秋季开始逐渐减少水,增施有机质肥,培土保温。

(3)灌水。天旱时,芦荟叶是呈黄色且叶片中央凹陷,可以灌跑马水(跑马水是指手拉软水管移动浇水,每亩可用15吨水)或以浇灌的方式(每亩可用10吨水)缓解旱情,也可以在行间覆盖谷壳、甘蔗渣、椰糠及木屑等,这种既保水,又防止杂草丛生,同时使土壤较松散,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芦荟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分,但不能盲目灌浇水,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与通气状况处于矛盾状况,土壤水分过多(即过湿),会影响土壤的通气,也影响根系的吸收用作,以致影响全株的生长,常引起烂根。土壤过干也会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导致生长停止。因此,灌水量的大小和次数应根据土壤质地、干旱、天气、芦荟品种、生育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干干湿湿、见干见湿。就全年来说,春夏两季气温高,光照强,蒸发量大,芦荟生长快,灌水要勤,水量要大;立秋以后,逐渐减少灌水次数和水量。

(图)地灌设施

(4)排水。芦荟叶属肉质、耐旱、耐贫、忌积水植物,一旦积水,极易烂根,引起根腐病或腐心病,因此田间四周一定要挖排水沟,而且要排水畅通无阻,所以水不可太多。根据天气和降雨量情况,及时排除雨水,切忌形成积水。

(5)施肥。在芦荟栽培过程中,为提高芦荟产量和品质,往往运用施肥这一栽培措施。为促进芦荟植株的生长,要及时追肥,生育

- 26 -

时期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及浓度,原则上少施勤施。

在一年中,一是穴施或沟施有机干粪2~3次,每次每667㎡300~500kg;施有机肥3~4次,每次每667㎡施肥量适当多而勤,夏冬季施肥量小,次数要少。及时进行根外追肥。

(6)中耕除草与培土:中耕能细碎土块,蔬松土壤,使空气流通,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和土壤透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中耕能切断部分芦荟的根系,使芦荟能发新的根系,促进芦荟的生长。中耕能减少土壤能水分蒸汽,利于消除杂草及减少病虫。中耕次数和深度须根据芦荟生长及土壤的情况而定,因地因时制宜。中耕的深度随芦荟植株的生长逐渐加深,远离植株的田间深耕,植株附近浅耕,平均深度5~20cm。培土则依据芦荟在生长过程中,尤其到生育中后期,植株较大,加之采收叶片,及时合理地进行培土,加固植株基部,防止倒伏,保持植株中后期鲜叶产量和质量。培土结合中耕、除草、施肥、采叶一起进行。这样既省工省时,又利于芦荟的生长。

(7)苗的处理(苗没处理好不能种)。

①中苗的处理:拔起的30cm左右的中苗,晾晒2—3天,待伤根伤叶完全愈合后方可定植。

②大苗的处理:成熟的大芦荟茎高了不能供应芦荟的养份,必须先行坎蔸,并将茎周围已采叶片所留下时叶鞘削去,放在干燥或已消毒过的场地晾晒,待刀口处彻底愈合并有新根萌发后方可定植。

(图)成熟芦荟坎蔸

- 27 -

第三节 芦荟病虫害及其防止

由于芦荟叶片内含有很多化学物质,如芦荟酊具有很强的抗菌性和杀菌作用,因此,芦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病虫害很少。 一、芦荟害虫

主要有红蜘蛛,蚜虫,棉铃虫,介壳虫。这些害虫主要危害幼苗或嫩叶,发生量不多。 (一)红蜘蛛、蚜虫 主要在春夏秋发生。

1、物理防治。虫量不多时,可喷清水冲洗。

2、药剂防治。喷40%氧化乐果乳油12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效。 (二)棉铃虫

棉铃虫是目前芦荟上发生最危险的一种害虫,如果发生,造成危害严重。棉铃虫主要咬食嫩叶与花朵,造成叶片残缺和落花。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20mm,体色多变,黄褐,灰黄,灰褐均有。触角丝状,前翅多为暗黄色,外缘有7个黑点排列在翅膀间,后翅淡黄色,中室末端有一条斜纹,近外缘部分为茶褐色,其中有一灰色的月形斑。

(2)卵。半球形,有光泽,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成淡绿色,表面网纹。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45mm,红褐色或黑褐色,尾部末端有

- 28 -

一对灰褐色钳形刺。

2、发生规律。该虫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华南1年6—7代,世代重叠严重,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嫩梢,嫩叶上,卵期3-7d,一般在7-9月间危害严重。幼虫老熟时吐丝下垂,入土做茧化蛹,入土深度2.5—6cm。完成一个世代一般要35—45d。 3、防治手法

(1)用黑光灯或杨树林诱杀成虫

(2)搞好栽植区域周边其他植物的统一防治工作。

(3)药剂防治。在幼虫初卵期,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600倍液或50%杀冥松乳油1000倍液,或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三)介壳虫

主要发生在皂角芦荟上,其他芦荟品种发生较少。介壳虫以幼虫粘在叶片背面,叶片的正面有时发生,当幼虫选好栖身之地后,开始静卧结壳,形成成虫,并长期在一处吸食叶片汁液。他们还排出大量的蜜液来污染叶片,同时导致污染病的发生。

介壳虫的特点是繁殖迅速,成虫外被结壳,不容易被药剂除杀。 防治方法:

(1)如果受害的叶片较少,可用手工除杀的方法

(2)当发生的虫量很多时,可用40%氧化乐果500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用毛笔蘸上药液在介壳虫处涂抹。

- 29 -

二、芦荟病害

主要是黑斑病和软腐病,在芦荟叶中发生普遍,影响产量和品质,甚至失去应用观赏价值或整株腐烂。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长江流域等雨水较多的地方,芦荟黑斑病发生非常严重。软腐病主要发生在盛夏高温季节,造成芦荟叶片或成片植株腐烂。

另外,芦荟还有生理性病害---日灼现象。在芦荟品种中,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芦荟病害,是保证芦荟优质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一)黑斑病 1、症状。

主要是危害叶片,可见到明显的发病过程,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丝状污斑,最初可见到针尖大小的斑点,后发展呈近圆形的黑褐色斑病,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常有许多黑色孢装颗粒,产 (图)得黑斑病的芦荟 生黑色条状病斑,叶表下陷。 2、发病规律。

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子孢子盘在叶片的病斑部位,分子孢子在条件适宜时,借助风雨及灌溉水传播。浸染后的病菌可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在浸染。低温,湿度大或雨水时该病流行的重要条件。多雨,多雾的季节或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大时,在低温条件下,此病最易蔓延。 3、防治方法

- 30 -

(1)选用抗病品种,库拉索芦荟。

(2) 加强栽培管理。在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8度,降低空气湿度;在夏季,尽量减少雨水,尤其是减少暴雨的直接淋洗,或强弱雨水从泥表上溅到叶片上,减少和降低菌源发生的条件。另外,加强通风透光条件,施足底肥,并结合施用0.1%磷酸二氢钾,或0.1%四硼酸钠等作为底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分别在冬季低温和春夏雨水季节前3—4周,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溶液,或16.7%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混合后稀释600—800倍液,连续喷施3—5次,7—10天喷一次,可起到预防效果。如果在黑斑病发病初期,也可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防治其蔓延。

(4)物理防治。用电热熏器,该产品是将抗病杀菌药剂蒸发到空气中,从固态变成液态,很快传播分布均匀,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该产品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作用效果长,无污染,杀虫灭菌效果好等特点,该产品适用于温室,大棚栽培芦荟。 (二) 根腐病

1、症状。危害叶茎,从叶基部开始,初期出现水渍病斑,逐渐变色软腐,流出褐色粘稠物,并有臭味。

2、发病规律。属细菌性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潜伏越冬,生长季节均可侵染发病,主要借助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病菌侵入后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导致细胞分崩离析,致细胞内水分外溢,引起腐烂。春季植株感病后,能繁殖大量

- 31 -

细菌,成为多次侵染的病源。 3、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连坐,土壤消毒,注意排水,合理灌溉,注意通风,保持植株基部干燥。 (2)不用带病菌的植株做繁殖材料。

(3)发现病株及时拔掉烧毁,并用20%的石类乳或每平方用50—100g漂白粉消毒土壤。

(4)初发病期间植株基部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4000倍农用链霉素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连喷2—3次

第四章 芦荟鲜叶采收及储运

芦荟鲜叶采收与加工提取的技术与方法,是芦荟产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中间步骤,尤其芦荟原汁稳定技术优势芦荟加工提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农业向工业转变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 芦荟鲜叶采收

一、芦荟鲜叶采收的标准与时期

芦荟鲜叶采收标准与时期包含三方面:

1、芦荟鲜叶叶形状态。芦荟鲜叶形态饱满,芦荟植株下层叶片小于上层叶片时,可进行第一次采收,在种植时间上一般栽培2年半即可少量采收;芦荟生长到3年左右,可大量进行采收。

2、芦荟鲜叶单重。库拉索 (图)采收的芦荟叶片

芦荟鲜叶重量在500g以上,长度为45cm以上,宽度为6cm,厚

- 32 -

度为3cm.左右。

3、芦荟鲜叶有效成分含量。芦荟鲜叶成熟与否,根据芦荟生长年龄、鲜重、有效成分三者结合进行判断时比较科学和准确的。还可以参考简易剖析叶皮,观察叶肉凝胶透明度。叶肉凝胶透明度越低,其有效成分含量越高,反之,则有效成分含量越少。

库拉索芦荟在生长旺盛期,一般每株每年采收鲜叶4—6次,一般以采底层叶为主,在春秋季采收鲜叶最为适宜,每亩每年可达10-15吨,每次每株可采割6—8片鲜叶,但是每株要留足上部叶片7—9片,收割口部位必须是靠基部的进鞘部位。每次采收后再次采收要相隔4个月。

采收芦荟鲜叶年限从第一次采收到采收高峰期能维持2—4年,以后产量明显下降。 二、芦荟鲜叶采收分类

1、基地所有叶片在采割前必须做好分类定点工作,即:小而不完整,黑斑多的叶片作为一类,用于作有机肥;叶形完整,无黑斑的分为一类,提供给工厂生产选用。

2、芦荟一般生长叁年即可采叶,采叶时要至下而上采,同时用小刀或其他利物划破叶鞘,将叶片完整地采下选叶要美、老、厚、大,即外形美、叶龄老、叶 (图)采摘的叶片

片厚、叶片大,厚而大的叶片用在做肉丁,老的叶片用于药品,余下的可做饮料,下刀时要保证叶鞘部分连叶片一起采下(可防止黄汁外流,影响功效),确保叶片的完整,轻采轻放,搬运时尽量减轻

- 33 -

振动,以免叶缘的刺互相刺伤影响利用率。叶片要求在非雨天采收。 采收后最好追一次肥,以氮肥、磷肥为主,钾肥为辅,每年3-4次。 三、储运

一般采收下来的叶片要用注意平放,不能使叶片损坏,可用周转葙,但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工厂加工。

按照“TTS” 管理模式要求,建立高效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即芦荟鲜叶从采摘到车间加工,时间不超过6小时,到加工成成品不超过36小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芦荟不长时间接触高温;整个加工环境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规范。

- 3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