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写奋进人生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5 1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笔耕不辍 写奋进人生

作者:廖冬梅 张素娟

来源:《荣誉杂志》2013年第03期

刘英烈先生是“当代中华老人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年少求学之路,断断续续,艰苦不已,仍不失求学之志,打下书法基础。六十八岁时,定居香港,专攻书法,行笔时,提按顿挫、点画交织,呈现出来的是一件美妙的佳作,屡次获奖,荣誉满身。如今,年近九十的他,耳聪目明,身体健硕,依旧笔耕不辍。来港二十年,开班授徒十九载,桃李满天下,春节时义务为街坊书写春联,翰墨留香,名誉香江。 初试牛刀 一举成名

1993年,年已六十八岁的刘英烈先生和妻子一起来到香港与孩子团聚,已经离休的他,来港只为了享受一种閒雅恬淡的生活。

初来港时,刘英烈先生住在上环,那里恰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他常於其中参加活动,一天,老年活动中心刊登了一则全港耆英中文书法大赛广告。闻此消息,他买来笔墨纸,在家中写下一幅字,送去参赛,一个多月後,刘英烈先生收到了前往香港文化中心参加决赛的通知。那时,在报名的五百多人中,只有25人获得参加决赛资格。

在文化中心,刘英烈先生和其餘的24人现场挥毫,並在现场等待比赛结果。当比赛结果出来,刘英烈先生荣获了全港耆英中文书法比赛冠军,颁奖之後,许多记者向他围了过来,对他进行採访。第二天,香港八九家媒体刊登了这则消息,当时的《华侨日报》以“新移民初试牛刀”为题,报道了刘英烈先生获冠军的事蹟。

这一牛刀初试,让刘英烈先生顿时名声大噪,许多单位纷纷给他打来电话邀请他去指导、教授书法,其中一个学校的校长亦是当时比赛的评委之一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後来,刘英烈先生开始在那所学校开办了两个中国书法班,教授书法,其中有些老师也报名参加了他的书法班。

毛笔书法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異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文化继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刘英烈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每个字从行笔时的提按顿挫、点画交织,机构佈局精美,笔力遒劲,呈现出来的是一件美妙的佳作。

来港之後,刘英烈先生专攻书法艺术,书法作品多次在内地及香港参展,並多次获奖,2002年获全港耆英中文书法比赛亚军,2003年获冠军,曾获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作品北京邀请展金奖、“金龙吟春,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书法一等奖、“龙腾盛,世全国书画名家北京书法展”金奖、双新盃(新人新作)全国书画摄影大赛特等奖、《中国中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诗书画精品选》一等奖、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35周年暨长征75周年《永远的丰碑全球华人书画名家作品选集》金奖、被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评定为“一级书法师”、2008年,其作品入展“首届中国重阳节书画展”,並入编该展《入展作品集》等。所获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对刘英烈先生来说,是一种鼓励。

挥毫泼墨的日子让刘英烈先生感到快乐,寓书法於娱乐中,寓责任於书法中,翰墨自娱的同时,也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並以书会友,交结艺术同道,真是一举数得,乐也融融。 艰难困苦 不失之志

刘英烈先生今日之书法成就,得益於他儿时打下的基础。在上小学之前,他曾进过私塾,他说:“那时候,私塾只有两门功课,一是背书,《三字经》、《四书五经》,另外一门功课就是练毛笔字。”从小,他就十分好学,然而,艰苦的生活卻一次次阻碍着他的求学之途。从小经历的磨难,让他尤其珍惜学习的机会。

刘英烈先生在福建一个偏僻的山区长大,福建山多地少,为了生存,许多福建人背井离乡上南洋谋生,他们去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地,刘英烈先生的父亲和三叔也是这庞大外出谋生队伍中的成员,他的父亲来到菲律宾,只是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便已离世。在他八九岁时,家乡连续三年旱災,几乎颗粒无收,因为贫苦,家乡一时间湧现出许多土匪,土匪将很多侨眷绑架,敲诈换取生存下去的资本。为了避免自己被绑架,在他十二岁时,他跟着一位老乡来到了菲律宾,投靠在那里开商店的三叔。就读於离三叔居住的小镇四十多公里的吽叭华侨小学,因生活所困,刘英烈先生的小学生涯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般断断续续的进行着,直到十四岁时才小学毕业。

“不久後,三叔的商店倒闭了,三叔做了店员,没有能力供我上学,但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这该怎麽办呢?後来三叔就跟我说,如果我一定要读书的话,就去省会找堂叔,希望堂叔能夠帮助我。”刘英烈先生回忆说。就这样,他拿着三叔写的一封信,一个人跑去了省会,那时他不过十四岁。然而,堂叔的境况並不如意,他也是一个店员,虽想帮他,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堂叔拿出身上的积蓄给了他,那些积蓄完全不夠刘英烈先生完成学业,但是他想着有总比没有好,接过堂叔资助的钱,他返回学校,交了学费,买了些饭票,然而,身上的钱只维持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无奈,他只能再次回到三叔处。

见刘英烈先生酷爱读书,三叔提出让他回老家读书,那是1940年,国内抗日战爭正在进行,全国弥漫着战爭的硝烟。他乘着船途径香港维多利亚港回到家乡,在维多利亚港之时,他们未被获凖上岸,借着短暂的停留时间,刘英烈先生匆匆看了一眼香港,他回忆说:“当时的楼房只有五六层高。”或许,那就是香港留在他心中的第一印象吧。 几经挫折 人见忧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v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