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理教义

更新时间:2023-08-12 20:59: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教教理教义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
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阳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中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老子想尔注》进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为神明,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方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大道无形,不可言主。《太平经》云:〔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道经中云:〔道者、理也〕。认为此〔至虚之理
〕变通无碍,化生万法,永恒不灭,修道者若能体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经》说:〔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相信能通过修炼而得〔道〕与道合而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由失其道也。人能守道,则长存不忘也。又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宋,生与道相保。
〔德〕
道经中说: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老子在解释〔上德〕时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解释〔玄德〕说:〔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解释〔常德〕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得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老子说:〔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有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太平经》中认为:〔道〕与〔德〕制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唐吴筠《玄纲论》总括〔道德〕的含意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认为: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累德〕,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是非,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诌,如此乃为有德
。〔道〕与〔德〕在道书中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所不同。道经中也有将〔德〕当作社会伦理规范讲的,如〔广修道德〕,〔积德行善〕,这是继承了《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
〔清静〕
是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道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清静〕和〔无为〕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是〔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形式之一。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静〕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清静经〕中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功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能做到〔常应常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器宇,虚静至极,则道静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道教认为,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的清静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做到〔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最后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无为〕
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认为〔有为〕者(强所作为)终必失败,〔无为〕者(顺应自然而作为)则无败。《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说〔
道〕是〔无不为〕。道教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因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元气论》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气和〕。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的主张,成为老子重要的人生观。道教吸取这一思想,衍化为修道长生和应世接物的修行观念及方法。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观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而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柔弱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辩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
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益万物;二要大令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远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认为圣人应效法天道,长育万物,自然无为,而不强求争功夺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想尔注》告诫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双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道教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 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以彰显〔天理〕。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为人处世都要顺乎〔天理〕而不能强求。《云笈七签》中说:〔与进争之者晶,与人争之者亡〕。修道者若能争此不争者,就达到了道教的〔不争〕的教义要求。
〔抱一〕
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称〔守一〕。《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德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
为天下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工夫,简单地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五厨经》云:〔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在〔一氯和太和〕注中说:〔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说:〔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表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又云:〔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说:〔守一之法,乃万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现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教中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在修炼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认为〔守一〕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通神。
〔寡欲〕
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对道教徒修行和处世的要求,节制个人的私欲,否则修道无成。《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今人目盲,五音今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错乱。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对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高道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减睡欲〕。道教吸取老子的寡欲观念与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欲的美色、厚味、暖衣、
妙音等,贪欲过度,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认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教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万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道德经》中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
〔玄妙〕
《道德经》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其意义为〔渺冥幽远〕,是对〔道〕和〔德〕的一种形容。《老子想尔注》说:〔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道教认为若主张〔无〕或主张〔有〕都是偏执一边,因此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这就叫〔玄〕。认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与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听都忘〕的虚无境界是道教教义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义之一。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从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的是长生久视。《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育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
〔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贵生〕。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人之生死的常规现象,成仙得道。

黄信阳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vjj.html

Top